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堂教学经验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有效课堂、高效课堂,当属近年来的高频词汇,对于有效课堂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一、有效的课堂是一个教学有方的课堂
它需要上课的教师多动一番脑筋,建立正确的课堂教学观,既能把握教学的方向,又会巧用的方法,更善于讲究教学的方略,即“三方”意识。
1.把握教学的方向。有效教学教学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内容指向和技术指向。纵观那些无效课堂,往往是教学目标指向不明、教学内容指向模糊、教学技术指向错位。有些教师压根儿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或定不出正确的教学目标,既是无的放矢,教学效果自然可想而知;有些教师教学内容取舍不当,教学重点没有加以突出,教学难点没有得以突破,甚至让学生如云里雾里,一无所获;有些教师教学技术滥用,特别是多媒体课件的大量使用,将课堂由碑的人灌变为机灌,让学生备受现代教育之苦。因此,要想课堂教学有效,首先应该把握教学的方向,即目标指向、内容指向、技术指向,在目标、内容与技术上分别做到有的放矢、切中要害、恰如其分。
2.巧用教学的方法。教无定法,只是提醒教师在教学中要灵活运用方法,并不是否认教学中应该运用恰当的方法。就当下的有效课堂而言,用得普通的是情景创设法、问题连环法、小组合作法,但有些教师用了此法,即没有得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问题在于这些方法运用得不巧妙、不恰当、不科学。要想让课堂教学有效甚至高效,教学方法的运用应该有机、有度、有序,即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密切结合,能够真正为内容服务;教学方法的运用应把握好难度、深度、正度,教学方法的运用要讲究火候,要关注程式、要符合顺序,几种方法前后顺序错位便有可能使教学无功而返。
3.讲究教学的方略。教学作为一门艺术,像打仗一样必须运用计谋、注意策略,当然教学的策略很多,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学生都应讲究不同的策略,即教无定策。但就有效课堂来说,以下三个策略是必须坚持的:一是从已知到未知的教学策略,作为教师,应尽量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去破解未知的领域,为学生搭建从已知通向未知的桥梁。二是从形象到抽象的教学策略,中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但知识与能力的巩固及形成则需要概括、总结、提升。因此,在教学中必须遵循这个规律。三是从知识到能力的教学策略,我们的教学绝不能仅仅满足知识传授的任务已完成上,形不成能力的知识即使最多,那也只能算是一个知识库,其不是教育的本义。
二、有效的课堂是一个充满张力的课堂
张力是一个物理学的概念,包括了向外的膨胀力、扩张力和延伸力等,用在课堂上,即为有效的课堂应该是能让学生表现出学科的强烈兴趣,能使学生思维有强烈的穿透力,能使课堂空间构成立体的网络状的信息系统,能使课堂富有弹性和可塑性并具有较强的生成性和发展性。
1.延伸课堂空间的长度。课堂教学应该从最接近学生起点的地方开始,也就是必须符合学生认知的发展水平,使学生在最近发展区中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但同时又不能满足于或停留在起点的教学上,因为教学的实质在于促进发展,在课堂上还必须积极带领学生经过紧张的努力和快乐的创造,在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向前迈进,尽可能将学生带到离自己最远的终点。这样的课堂才能称得上是空间长度得以延伸的课堂,自然也是有效的课堂。要使课堂的长度得以延伸,作为教师,一是必须全面了解学生的起点,如学生的知识、能力、审美观、价值观等;二是必须科学预设学习的重点,即学生在该堂课中的学习目标,就知识而言,哪些是需要了解的、掌握的、运用的,要能一清二楚;三是必然正确选择教学的支架,帮助学生登上一个个知识与能力的台阶,支持学生摘到一颗颗依次高挂的桃子。
2.增大课堂空间的密度。所谓密度,就是指课堂教学中利用最简洁的线条拉动最丰富的信息。几个问题能够串成一条线,几块内容能够形成一个面,能够环环相扣、层层相叠,构成一个知识、能力、情感融为一体的教学主题,而不是一盘散沙,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善于设计主问题,善于编织知识链,善于拨动能力圈,善于关注教学的起承转合。同时,跟课堂密度的增大密切相关的另一问题便是课堂空间宽度的拓展。教师应努力拓宽本学科学习知识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效率。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习也应是海阔天空的,只有把学习放在一个广阔的自然背景、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下进行,那么学生在课堂上才有可能得到最具分量、最有价值、最能发展的收获。
3.提升课堂空间的温度。无效的课堂一个很大的特征是教师唱独角戏,一讲到底满堂灌输,完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里冷冷清清,没有应有的热度。要想课堂有效,教师应当最大程度地“闲”下来,而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忙”起来,忙得不亦乐乎,忙得硕果累累。作为教师应该做到三不讲,凡是学生已经学会的不讲,凡是讲了仍然不会的不讲,凡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在课堂上重点关注三个点,即澄清学生的易混点、解决学生的疑难点、激发学生的好奇点。从而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多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自主探究的机会、相互交流的平台。无效课堂另一很大的特征是教师上课无激情,教学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只有情与情的碰撞、交融,才能达到心灵的共鸣、教学的相长,课堂上冷冷冰冰的提问、有气无力的讲解、声色俱厉的责备,让学生在课堂里犹如掉进了冰窖,教学效果自然可想而知,因此教师应努力让自己的教学充满激情,让课堂保持应有的温度。这样才能使教学取得应有的效度。
三、有效的课堂是一个追求轻松的课堂
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课堂一向被认为神圣的殿堂,教学一直被看作为严肃的行为,殊不知,教育即解放、教师即开发、学生即创造、课堂即生长,教学的核心追求是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课堂应该是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幸福的天堂。因此轻松是有效课堂的追求。
1.教师的教学比较轻松。有效的课堂应该是投入少而产出多的课堂,既然如此,那么应该是教师的教学不那么劳心费力,具体地说一是教师享受着简约教学的过程。教师要学会取舍、筛选和提炼,学会有选择的放弃而回归到学科的本质上,用最简单的方式、简练的语言主、简明的活动,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尤其是能在课堂上精讲多练,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二是教师享受着和谐教学的氛围。在课堂教师不必像猫捉老鼠那样去关注课堂的纪律,也不必时时设防着学生课堂的捣乱与突如其来的偶发事件,也不必时时像看着牢监犯人那样督促着、指挥着学生被动而极不情愿地做这看那。三是教师享受着智慧教学的快乐。在课堂上教师能够充分地感受到因自己的语言智慧、角色智慧、对象 智慧、教材智慧、问题智慧、反思智慧所带来的教学成功,从而使自己对辛勤教学感到轻松。
人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下思维比较活跃,感知比较敏锐,记忆比较牢固,想象比较丰富。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初中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不失时机地利用学生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充分挖掘教材本身所蕴含的愉快因素,把快乐引进课堂,使学生产生一种愉快的情感体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增强对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的求知欲望,提高学习效果。教师应用自己的教育和爱心来培养和唤起学生对所学知识和学科的一种积极情感,同时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所蕴含的好奇、好问、好学的求知热情和探索精神给予尊重、爱护和引导,使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学习、思考并获得知识。求知过程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即使无人督促,学生也能自学不辍,并取得较为理想的学习效果。
一、创造良好的英语语言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时,不仅能产生情感迁移,而且会使注意力特别集中和持久,学习和交往能力也能迅速提高。初中生活泼好动爱表演,乐于接受新奇、趣味性强的事物,教师的教法可以直接影响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为了激发学生学英语的兴趣,使他们充分体会到上英语课的“快乐感”,我尽量做到经常更换教学方法,每上一堂课给学生一种新鲜感,以不断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如Do you like bananas?,此课要求学生掌握like,Do you/they like ….?Does he/she like….?等习惯用语。我提前准备好汽水、两杯牛奶、两杯茶、几块蛋糕和苹果、香蕉等水果,请学生到前面扮演售货员和顾客。天真活泼的初一学生模仿力强,爱表现自己,一个个争先恐后要上台表演。俏皮的学生甚至在表演时真的吃了一口香蕉,引得同学们哈哈大笑。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满足了表现欲,又掌握了所学句型。
所以在英语教学中加入适当的游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学习表示颜色的英语单词时,我们设计了“幸运转盘”的游戏:做一个活动的转盘,上面有七种颜色,教师问:What color is it?Can you guess?学生举手回答,有的猜红色,有的猜绿色,有的猜白色,有的猜蓝色等。最后教师转动转盘。猜对的学生可以加分或者得小红旗。这种游戏目的性很强,学生的参与面也很广。
开展游戏是为了学习和巩固所学知识、活跃课堂气氛,但也应在游戏中注意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它的种类很多,只要教师运用得法,就可为课堂创造一种适合学生身心健康的轻松愉快的气氛,防止学生疲劳和产生厌烦情绪,激发学生学英语的兴趣,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二、精心创设会话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
初中英语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大量的听、说、读、写的训练,增加语言实践的量,使学生初步获得运用英语的能力,因此,初中英语教材会话内容占相当大的篇幅,并且多数会话材料的上方明确注有Read and act的教学要求。任何题材的会话都是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的,并伴有相应的表情和动作。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会话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能根据教材的内涵,创设悦目、悦耳、悦心的交际情境,吸引学生兴致勃勃地练习对话,轻松愉快地进行交际。
三、树立信心,激发学生潜在的成功期望
学生的学习动力来源于成功期望以及由这种期望所产生的激励力量。成功期望是学生内在情感因素,是一种潜在动力,也就是说,对目标实现的憧憬和追求,是前进努力的动力来源。
即通过教学手段的更新,活跃学生的身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求知欲,达到感知──理解──体验──共鸣──吸收的教学目的。让学生树立克服困难,夺取胜利的信心,去享受成功的快乐。成功感是英语学习中非常宝贵的情感体验。它能极大地激起学习兴趣和热情。所以我不断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尝到成功的喜悦。成功与否并无绝对标准,好的考试成绩,正确地回答了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圆满地完成了练习等等,这些点滴微小的成绩均可视为成功。这种成功引起的满足和兴奋可以产生继续学习的动力,一次成功的体验又可推动第二次成功,多次成功会使学生增强自信心,逐步体会到学英语的乐趣,同时也可以为教学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注重优化师生关系,努力创设学生学习的良好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教师在教学中应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位学生,把尊重的话语送给每位学生,把和谐的微笑洒向每位学生。
当我走进课堂时,用微笑的表情、亲切的问好“Good morning!”与和蔼可亲的精神面貌告诉学生:老师喜欢你们,老师愿意教你们!在刚开始上课时就给学生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从点滴中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
所谓的有效性,我的理解就是因材施教,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都能达到所要求的目标。所谓的有趣性,就是不能纯碎的理论知识,而应以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为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学生的讨论合作,实现知识的生成。
实现有效性和有趣性的统一,对老师的要求更高。首先,老师要有正确的意识。俗话说:“兵马未动,思想先行。”因此,我们年轻教师就要多阅读一些报刊杂志,像《中学政治教学参考》,里面汇聚了一线教师的先进思想。或浏览一些知名网站或博客,像林老师的博客、中学政治园等,或加入一些高中政治qq群,了解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使自己的思想先行,以此促进我们的教学改革。
其次,老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特别是要拓宽自己的课外知识面。有时我们会有这样的困惑:我也想找有趣的合适的例子来生成相应的知识点,但无奈怎么冥思苦想都找不出合适的例子,最后只有找个不是很满意的例子来完成,这样有效性和有趣性就大打折扣。我们仔细分析会发现,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的知识储备,准确的说是课外知识储备的不足导致的。因此,我们应寻找各种机会来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如果时间不是很充裕的话,我们完全可以发挥不耻下问的精神和团队精神,向同事们请教。
再次,老师要提高个人能力和个人魅力,包括课堂语言、教态、处理问题的能力等。我们会发现,同样一个课件,如果你用富有激情的声调和优美的风趣的语言,再加上你那丰富的肢体语言,你会发现学生的专注力会得到普遍提高,课堂会因你的魅力而变得更加有趣和有效。反之,如果从头到尾你就像一池平静的小湖,那么你可以看一下效果怎样。所以说,平时上课,我们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语言、声音及肢体语言,只有先让我们自身的各个细胞动起来,学生才会活跃起来,才有可能实现有效性和有趣性的统一。
如果说课前准备是前提,那么课堂组织就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东风了。能不能实现有效性和有趣性的统一,关键就看课堂组织了。从我的教学实践中我现在摸索出了这样的课堂组织:
首先,重视上课前十分钟。实际上在我看来,课前十分钟已经属于上课时间了,所以每次上课我都会厚着脸皮提前10分钟进班,然后打开PPT,把需要复习提问的问题展示给学生,这样学生无形中就多了10分钟的时间去看课本,去记忆。而我们在学生背书时,我会在教室不停地转,或与他们讨论问题,或与他们进行交谈,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通过这十分钟,既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提高了他们的复习能力和记忆能力,同时又拉近了与他们之间的距离,从而起到“亲其师,信其道”、“爱屋及乌”的教学效果。
其次,不能忽视导入环节。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导入其实对一节课来说非常重要。好导入,即可以让学生明白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又可以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从而从开始就实现有效性和有趣性的统一。所以,每次上课针对不同的内容,我们都要精心设置导入。导入情节可以是生活实例,可以是一些音频视频,我们或以问题的形式导入,或以陈述的方式导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再次,课堂组织的重中之重就是探究活动。以前我只侧重于知识的生成,认为每一个知识点都需要探究活动来生成。一路走来发现,其实没必要,针对容易的简单的知识点,可以选择学生自学,也可以选择老师简单讲解。而针对重点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材料或生活实例的展示,设置有效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探究,最终生成知识点。在设置探究问题时要注意“选择的材料或事例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或具有典型性,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或兴趣;还要注意材料是否准确贴切。只有准确贴切的材料和事例才能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只有引起学生共鸣或兴趣的事例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当学生探究完后,老师要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及时的评价,或肯定,或提出建议,这样才能有效的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千万不要说“好、坐下”;另外还要针对学生的疑惑进行讲解,讲解完后记得要问一句“我说清楚了吗?”而不是“大家听明白了吗?”,“我说清楚了吗”是把责任归于教师本身的表达能力,而“大家听明白了吗?”则是把责任推到学生身上。问法不同,效果不同。“我说清楚了吗?”这句话可以把学生的质疑积极性真正调动起来。
第四,要重视最后五分钟。由于高中学业繁重,所以学生学习政治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应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来尽可能的提高学习政治的效率。每次新课讲授完后,我就会进行“限时记忆”,根据内容设置2分钟或5分钟。在这有限的时间里,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记忆效果会极大提高。
杜郎口中学以一群“落后”的教师、很差的办学条件、在极其艰苦的形势下创造了农村教育的奇迹。
我们似乎很难将他们联系到一起,杜郎口的崔其升校长似乎很难与魏书生老师站在同一个平面。但分析他们的成功,又不难找到他们的共通之处,那就是以学生为教育的主体,承认学生的个体的重要性,让学生充分参与,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教育集体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这使学生都有了各自的价值,他们成了发展的群体中的一个元件,只要每一个元件的共同发展才有了集体的发展。而个人的发展成为学生内在的需求,因此学生可以在内在的积极性的激励下自觉地充实,不断地完善。
杜郎口中学对课堂教学的“巅覆”性改革,也是他们经验的一大亮点。他们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相信学生。我们习惯了“秩序化”的教育生活,课堂上不准交头接耳,发言先举手是写在校规或班规里的,若要违反,就要批评或处罚。为什么?答案很简单,课堂纪律是学习质量的保障。然而在杜郎口的课堂,学生交头接耳,粗声大嗓,随便插话、“信口开河”成了“课堂纪律”,不这样做反倒受批评。因为老师认为这种“课堂纪律”,才真正能保证学习质量。实践证明,学生在看起来无秩序的氛围中,没有打闹,没有起哄,没有偷懒,学习积极性高,主动性强了,视野开阔了,思维活跃了。在课堂中,老师点评的话还未停,学生们就操起就近书桌上的粉笔头,冲上去呼呼啦啦的抢着爬黑板,先在黑板的最上方写出自己的名子然后再根据自己的理解板书课堂上学过的知识点。虽然教室三面都是黑板,但还是有没有抢到黑板的同学,不过他们也不闲着,拿着粉笔头蹲在地上写,老师既不制止,也不呵斥。
二、转换角色。杜郎口的教师不是把“我”知道的告诉学生,学生被动听,被动接受。而是让学生主动的发现知识,构建知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有了亲历,有了体验,形成了“生成”的能力。杜郎口中学的教师,作为管理者,主导确立学习目标,客调控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和学习方式,作为合作者,主动弥补,丰富学生知识,为学生提供咨询。从教师作用的领域和显隐程度来说,教师从微观退到了宏观,从过去的凸显退到了时隐时现。杜郎口中学教师没有消失,而是成功进行了角色转换。
三、“放”而不乱。这里的“放”不是放任自流,漫无目的。他们的课堂真正解决了一放就乱、一统就死的问题。这就要把握一个准确的 “度”。衡量这个“度”的标准就是学生活动时空的必要性和必需性。与此相对的,还有老师干预时空的必要性和必需性,两相结合。找到了一个最佳的结合点,“10+30”这个师生课堂活动的时间比,是对这种“度”的把握的经典表述。还有研究“放”的同时,要研究“收”,不该放的坚决不能放,只有给放规定一个边界线,才能保证放的效果。
杜郎口学生的自主学习独具特色。传统的课堂,教师是权威是真理的化身,学生的思维要围绕教师转。杜郎口中学的学生实现了“我的课堂我主宰”、“我的霸气谁能敌,快乐课堂我称帝”。在学习面前充满自信,展示自主,笑对人生。他们成功了。
在观摩的同时,我将我们自主性学习的课堂教学与之进行了一番对比,我们的自主学习也有预习,且组织了自主性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同样的理念但效果上却存在差距的原因可能就出在落实环节上,因为是课后和校外的自主合作学习,老师不可能每每光临指导,没有老师的点拨,学生缺乏真正意义的探讨研究,很大层面上成了一个名不副实的花架子。而杜郎口中学将预习课开在了课堂上,这就真正保证了预习中的学习效果。课改的新课程理念是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艺术的生命活力”。但反思我们自己在实施过程中总是担心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不能放心的将课堂交给学生,基本上还是
老师唱主角,说得多,学生动得少,杜郎口中学的10+30的教学模式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
一、结合实际,提高数学课堂与日常生活的紧密度
小学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抽象逻辑思维逐步替代形象思维的认知阶段。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考虑到情境变化因素,不可循规蹈矩而太过教条。整个教学过程也不能一成不变而过于呆板,应结合学生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及时调整原有的教学流程。对于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应因势利导,帮助学生解决。具体地说,就是教师要注重将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还原教材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本质,以现实生活作为切入点给学生传授数学知识。此外,教师应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开发数学的趣味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分析典型现实生活事例中存在的数学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其实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例如,关于“生活中的数”的这节课,授课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发问的方式进行教学,可以对学生说:“大家思考一下,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没有发现与数相关的事物呢?认真观察,然后说一句话,内容要包含生活中的数。”如果存在学生回答不太理解的情况,教师可以稍作提示:“你今年多少岁了? ”学生回答:“我7岁了。”“‘我7岁了’这句话有没有包含数字啊?”经过笔者这样的提示,学生思维打开了,争相回答:“我家有5口人” “我有2枝铅笔”“学校有5层楼”等。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对数学少了一份未知的恐惧而多了一份熟悉和亲切感,大大激发了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兴趣,不断提高学生思索新问题的积极性。
二、积极开发学生智慧,点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情
学习心理学让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渴望自己会是一个新鲜事物的发现者、探索者和研究者,这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深深存在于我们心灵世界之中。而这种需要表现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则更为强烈。所以,在课堂上开发学生的智慧、灵感,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激发学生创新兴趣意义非常重大。 例如,笔者在一堂数学计算课上提问:“30 把椅子一共有多少种摆放方法?”这个过程学生不仅考虑到了圆形排法、方形排法等多种摆放方法,还提出排座位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讲解计算题时还应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思考,注重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思维。例如,笔者在面对这样一道题目时就打破常规,要求学生将原题改编成新的应用题。原题如下:“二年级(3)班购买了 80本语文课本,班长李跃上午发了 40 本,下午还剩多少本要发?”在笔者鼓励下学生将题进行了改编,新题如下: ①二年级(3)班购买了80本语文课本,班长李跃上午发了 40 本,发了几分之几?②二年级(3)班购买了80本语文课本,班长李跃上午发了 40 本,还剩几分之几?③二年级(3)班购买了80本语文课本,班长李跃上午发了 40 本,发出的比购买的少几分之几?通过学生自由发挥改编应用题的过程,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纵深发展。
三、留有空间,巧妙衔接新旧知识点
数学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面对新旧知识的衔接问题。教师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某些题材巧妙编制成容易吸引学生兴趣的练习题,来引导学生进入新知识的学习中。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 ”时 ,涉及分数间的大小比较,此类题型教科书一般是简单地利用通分的方法来解决。但我并没有完全照搬照抄,而是寻找学生更容易理解记忆的方法。比如先通过举例再引出新课内容,例题如下:“王鑫喝了一瓶果汁的 1/6,随之加入温水添满,又喝了该瓶的 1/3,第二次倒满水后又喝了半瓶,第三次加满水,最后王鑫把整瓶都喝了。 请问,王鑫喝的果汁多还是水多呢?”这样的练习题来源于日常生活,学生很感兴趣并试着马上算出答案。此时再引出要讲的新课内容,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