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频率响应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阵列式 静电传感器 低通滤波 频率响应特性
中图分类号:TM30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7-0295-02
煤粉颗粒在气力输送过程中,将会与空气、管道壁以及颗粒自身之间不断发生摩擦、碰撞等过程,从而带上一定数量的电荷。当带电的煤粉颗粒以一定的流速通过静电传感器的敏感区域时,由于静电感应,感应电极的内外表面将会产生大小相等、符号相反的感应电荷[1]。但静电传感器的敏感元件存在一定的几何形状与尺寸,煤粉颗粒所引起的“静电流噪声”将在敏感空间内被特定的权函数加权平均,即“静电流噪声”不可能全部被转换成感应电极输出的电信号[2]。因此,对静电传感器频率响应特性的研究显得十分必要。
1 基本原理
静电传感器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煤粉颗粒流经传感器的敏感区间时,由于静电感应,阵列式感应电极将产生感应电荷,其电荷量可表示为:
其中为煤粉颗粒在传感器敏感区间内轴向坐标为z,径向坐标为r,方位角为θ时的电荷量分布,即“静电流噪声”;s为传感器敏感区间内的空间灵敏度分布。当煤粉以速度v仅沿z轴流动时,电极上的感应电荷表示为:
从上式中可以看出,“静电流噪声”是一个包含空间、时间坐标的复合函数,它在敏感区间内被感应电极以特定权函数s加权平均,得到随时间变化的感应电荷信号q(t)。从频率层面上来讲,i不可能全部转换成感应电极输出的电信号。
本文通过Comsol建立了阵列式传感器的有限元模型,并对其静电场进行了数值分析,进而得到传感器轴向空间灵敏度分布函数。从模拟结果上来看,该函数类似于正态分布,并且鉴于拟合精度,本文采用4个高斯分布对灵敏度分布函数进行拟合即:
其中,a,b为待定系数,其与煤粉颗粒性质和传感器几何形状、尺寸有关。
当径向位置、方位角θ一定时,假设带电煤粉颗粒为单位点电荷时,“静电流噪声”i(z+vt,r,θ)可用单位冲击信号δ(z+vt)表示,所以此时感应电极的感应电荷信号可表示为
传感器感应电极的频率特性可表示为:
2 影响因素
2.1 径向位置
如图2.1所示,在传感器敏感区间内,随着点电荷径向位置的增加,对信号响应能力逐渐增强,频带宽度也逐步增加,而且越靠近壁面响应能力增强的越快。但信号频率越高,相对响应能力越弱,直至失去频率响应。
2.2 煤粉颗粒的速度
如图2.2所示,随着煤粉颗粒速度的增加,传感器的工作频带宽度相应变宽,对高频信号响应能力相对越强,但对低频信号的响应越来越弱。随着工作频率的增加,频率响应能力逐渐减弱,煤粉流速越高,减弱的越慢。
2.3 煤粉颗粒的大小
如图2.3所示,随着煤粉颗粒直径的增大,信号响应能力稍微增强,工作频带带宽也略微变宽。
2.4 电极长度
阵列式静电传感器主要是有几个阵列排布的感应电极组成,这些电极的主要参数为电极长度、电极覆盖角[3]。如图2.4所示,增大阵列式感应电极的轴向长度,使得传感器的工作频带宽度相应变宽,对高频信号响应能力相对越强,但对低频的频率响应相对降低。随着工作频率的增加,频率响应能力逐渐减弱,且轴向长度越大,减弱的越缓慢。
2.5 电极覆盖角
如图2.5所示,和电极长度对传感器频率响应特性的影响类似,增大电极覆盖角有助于提高传感器对高频信号的响应能力,且使得工作频带宽度变宽,但与电极长度的影响相比,电极覆盖角对频率响应特性影响较小。
3 结论
1)煤粉颗粒引起的“静电流噪声”在敏感区间内被传感器以特定的权函数加权平均,其作用相当于低通滤波。
2)越靠近感应电极、煤粉流速越快、颗粒越大、电极越长、覆盖角越大,传感器对高频信号响应能力越强、工作频带越宽。
参考文献
[1] 张文彪.用于稀相气固两相流的静电传感器测量机理分析[D].天津大学,2014.
[关键词] 优级品 顺丁橡胶 聚合转化率 挥发分
中图分类号:TQ 333. 1文献标志码:B
前言:
顺丁橡胶装置是大庆石化公司化工三厂的一套装置,主要原料为顺丁二烯,生产牌号为BR-9000的顺丁橡胶。该装置由1998年4月试车,5月28日出合格产品,虽然装置运行十余年,但优级品率不稳使终是影响企业效益的一个难题。
一、结合历年的产品优级品率,提高优级品的产量十分重要
顺丁橡胶装置由1998年4月试车,5月28日生产出合格产品,运行至今,纵观历年来优级品率(见表1)的波动较大,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优级品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影响优级品率的因素较多,一是、顺丁橡胶生产过程聚合转化率是生产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不仅影响聚合装置的生产能力、能耗、物耗,而且严重影响产品的质量;二是、影响优级品率指标包括门尼粘度、胶液物性、成品胶挥发份和灰分等,其中,挥发份的影响最为可控和显著。
二、影响优级品率因素分析
(一)、聚合转化率对优级品率影响
聚合转化率是指在聚合过程中加入聚合釜的丁二烯转化为聚丁二烯的百分数(m/m)。对聚合转化率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聚合时间对聚合转化率的影响:聚合转化率随聚合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聚合初期转化率增加较快,增加速度随聚合时间延长逐渐变缓,当聚合转化率达到85%左右时,增加速度趋近于零,聚合反应将自行停止。
在我国不同顺丁橡胶生产装置,如果原材料质量较好、催化剂活性较高,在现行聚合工艺条件下,聚合转化率均能达到85%左右,因此,在提高聚合转化率途径的讨论中,不再讨论聚合时间问题。
2)原材料的杂质对聚合转化率的影响:聚合体系中的杂质来源于聚合原料、各种助剂、回收溶剂和丁二烯中的杂质积累,主要有丁二烯二聚物(4-乙烯基环己烯)、醛、酮、醚、醇、酚、呋喃、有机酸、烯烃、双烯烃、炔烃、乙腈、二甲基甲酰胺(DMF)、对叔丁基邻苯二酚(TBC)、二乙基羟胺、水、氧、CO、CO2等物质。
在聚合过程中,杂质与催化剂及活性种不断发生碰撞,破坏催化剂,“杀死”活性种,影响聚合反应。聚合体系中杂质越多,聚合活性越低,当杂质含量达到一定程度后,聚合反应将无法进行。
3)催化剂陈化方式对聚合转化率的影响:催化剂的陈化方式对聚合活性影响很大。“铝镍陈化,稀硼单加”催化体系的聚合活性比在相同催化剂用量下的双二元方式的高,因此,我国普遍采用了“铝镍陈化,稀硼单加”技术,催化剂的用量下降,减轻了聚合釜的挂胶现象,延长了周期的运转。
水也是催化体系中不可缺少的成分,研究表明,水具有两面性,在活性种生成过程中,H2O是一元催化剂;在聚合过程中,水又能破坏催化剂“杀死” 活性种,是有害杂质。水的加入方式不同,对聚合反应的影响也不相同,水加入在硼中,聚合反应的活性最好,因此,在活性种制备过程中,只有尽量减少加水量,才能降低它的副作用。如果活性种制备技术加水量多,聚合转化率必然降低。
(二)、挥发份波动对优级品率影响
从上表可以看出挥发份越低,产品优级品率越高。挥发份产生波动的原因:
在干燥箱排风机出口风门割除之后,干燥箱的温度调整总是低于55℃,干燥箱排风机出口风门过大,挥发份高;将干燥机转速提满,调整干燥机三段温度;B线干燥箱与其它生产线不同之处是内部中间挡板割除,中间挡胶板割除后挥发份波动;上游生产发生波动,断料频繁,物料波动严重时,工艺调整困难,挥发份波动大;锥体不灵敏,也会造成挥发份不合格;由干燥机一段、二段温度异常波动可以判断,干燥机一段、二段内存水,导致温度较高,物料夹带过多水突然闪蒸出去后,一段、二段温度突然下降,原因是进料含水量大;物料呈条状,是干燥机闪蒸效果不好;滤水板处水量大,是进料含水量大。
三、提高优级品产量切实可行的措施
(一)、提高原料质量以便提高聚合转化率
提高聚合用溶剂油的质量:在回收装置中,溶剂精制包括溶剂脱水和溶剂脱重、脱轻工艺过程。溶剂脱水塔的作用是将回收粗溶剂中的丁二烯、水、溶剂轻组分及轻组分杂质从塔顶脱出。脱水塔的操作直接影响回收溶剂的质量,适当降低塔顶压力及回流比,有利于溶剂脱水和脱除轻组分杂质,塔釜物料经溶剂脱重后,回收溶剂质量提高。
提高聚合用丁二烯质量:外购丁二烯质量不稳,而且受装车、运输、卸车等多个环节的影响,常带进一些杂质,直接用于聚合,易造成聚合反应波动,甚至影响聚合转化率。减少或不外购丁二烯,这是提高聚合的转化率的重要因素。
(二)降低挥发份采取的工艺措施
适当地调整工艺指标,可以有效地减少挥发份对产品的优级品率的影响,能有效地控制挥发的产生,可采取以下措施:
在风机出口风门处遮挡住2/3,干燥箱温度最高可以调整到73℃,达到效果;将损坏的蒸汽阀更换后,干燥箱的温度最高可以调整到106℃,达到了控制指标;将干燥箱挡板开度调大;检修设备,使锥体调节器灵活好用。及时与聚合车间联系,调整物料平稳;用经济责任制与鼓励性对策的配合去引导员工,减少设备故障率,减少停车时数把各单元之间配合好,前后不平衡引起停车时数减少;控制方案优化,且指标执行严格。并且加强操作人员责任心;升高洗胶温度;调整锥体零点,将锥体零点减少0.6英寸;更换筛板。
四、结论
通过优化工艺条件,提高聚合转化率及,减少挥发份的产生,提高产品优级品率,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黄健. BR生产中用镍催化体系的聚合活性和稳定性,合成橡胶工业1994,17[3]:136
[关键词] 绿色贸易壁垒 绿色食品 对外贸易 影响
随着社会发展和进步,人们越来越关注健康问题。食品因为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所以其安全性在近年来倍受关注,这也是体现社会进步的一个积极方面,毫无疑问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世界上有些国家却借此大做文章,在国际贸易中以食品安全为借口,制定各种超越安全需要的食品安全生产检测技术标准,阻挡他国食品进入其国内市场,这就是在最近二三十年来愈演愈烈的绿色贸易壁垒现象。
一、绿色贸易壁垒和绿色食品的内涵
1.绿色贸易壁垒的内涵。绿色贸易壁垒,亦称绿色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进口国以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由,通过制定严格的环保技术标准或采用绿色技术标准制度、绿色环境标志制度、绿色卫生检疫制度和绿色补贴制度等,使得外国产品无法进口或进口时受到一定限制,从而达到保护本国产品和市场的贸易保护措施。目前,绿色贸易壁垒的实施主要是通过绿色技术标准制度、绿色环境标志制度、绿色卫生检疫制度和绿色补贴制度来进行。与其他贸易壁垒相比,绿色壁垒在内容上更具合理性,在形式上更具合法性,其保护的对象更具广泛性,实施效果也更具歧视性。许多发达国家往往利用绿色壁垒的这些基本特征来为其进口产品设限,以最大限度的保护本国利益。
2.绿色食品的内涵。绿色食品是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安全、优质的营养类食品的统称。国际上多称为生态食品、有机食品或自然食品。称谓虽然不同,但都是为限制产品生产过程中化学肥料、农药和其他化学物质的使用而生产的食品。现在我国将绿色食品分为A和AA两个级别。A级绿色食品是指在生产中允许限量使用某些化肥、农药、合成添加剂等;AA级绿色食品是指吸收了传统农业和现代生物技术,与国际有机食品接轨的产品。
绿色食品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符合以环保、安全、健康为目标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代表着未来农业和食品发展的方向,其要点是通过建立和恢复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维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规定,绿色食品必须符合以下四条标准:(1)产品或产品原料产地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的生态环境标准;(2)农作物种植、畜禽饲养、水产养殖及食品加工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的生产操作规程;(3)产品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的质量和卫生标准;(4)产品的标签必须符合《绿色食品标志设计标准手册》中的有关规定。
二、我国绿色食品出口的现状
我国从1990年开始发展并正式出口绿色食品,并于2000年绿色食品 AA级和 A级标准 ,其中AA级绿色食品相当于国际上的有机食品,为此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扩大了绿色食品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以及中国绿色食品在国际上的影响,为绿色食品出口创汇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我国的绿色食品主要用于出口,出口市场遍及日、韩、俄、欧盟、美、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显示了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从绿色食品出口结构上来说,我国绿色食品产品出口现已形成了以粮油类、畜禽蛋奶类、蔬菜类、饮品类为主,各类初级、加工产品均有出口的基本格局。另外也应看到,目前出口的绿色食品主要以AA级绿色食品为主,而占绝对数量的A级绿色食品由于允许施用农用化学品而难以被国外视为有机食品接受,致使我国A级绿色食品还不能很顺利地走向国际市场,出口较少。
从绿色食品出口区域结构上来说,绿色食品出口企业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和东北三省。其中又以山东和黑龙江绿色食品出口规模最大,两省绿色食品出口量之和占全国绿色食品出口总量的一半以上。黑龙江、河北、山东、内蒙古、江西、福建、云南等省的一些地方已成为稳定的 AA 级绿色食品出口基地,其规模还在继续稳步扩大。
三、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绿色食品出口的具体影响表现
加入WTO以来,我国的绿色食品出口比重小的主要原因在于绿色食品出口受到国外绿色贸易壁垒的限制。当前,许多发达国家和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强化了农业环保技术标准,提高了对农产品质量标准的要求。而我国的绿色食品,大约只有10%属于AA级的绿色食品,才能与国际标准相接轨,其余90%的A级绿色食品一时还难以领取“绿色护照”使其出口受阻。可见,绿色贸易壁垒已成为我国绿色食品出口的最大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出口成本大幅增加。发达国家虽不对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准入直接设限,但通过绿色技术标准的设置使我国出口产品成本大为增加,削弱了产品国际竞争力。我国外贸企业为了获得国外“绿色通行证”,一方面要花费大量的检验、测试、评估、购买仪器设备等费用,另外还要支付较高的认证申请费和标志使用费。在成本及反补贴措施的影响下,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对我国出口货物征收“绿色关税”,使这些产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丧失价格优势,制约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2.技术难度大大提高。如美国在进口管理上,除了多年来实行的进口产品卫生许可证制度和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的GMP等注册认证制度外,近年来又实行ISO9000系列质量认证和水产品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认证制度。而欧盟的要求则更加严格,2002年初停止从我国进口鸡肉、兔肉和冻虾等产品,原因是从这些产品中检出残留抗生素,含量是200mg/kg氯霉素,而这个检测数据在国内是无法检测出的。
3.检验认证程序繁琐。实行绿色壁垒的国家和地区,不仅制定了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和苛刻的绿色技术标准,而且实行严格而又繁琐的进口检疫制度。如美国对进入该国的禽肉要求,必须经美国农业部食品安全检验局FSIS认可的国家和厂家。无论哪个国家要想获得禽肉出口到美国的资格,FSIS都要对该国的检测系统进行评估以保证禽肉安全、卫生和标签正确。文件审核由技术专家对申请国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其他书面材料进行评估。面对繁杂的程序,我国能达到要求的企业还不多。
4.实施食品安全检查的范围不断扩大。发达国家实施绿色贸易壁垒的范围已包括粮食、水果、蔬菜、畜产品、水产品、禽产品、茶叶等大部分农产品。
四、我国绿色食品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
我国的绿色食品出口要应对绿色贸易壁垒,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建立绿色贸易壁垒的预警机制。重点围绕我国优势主导产业和外贸工作的发展需求,加强与世界贸易组织及各成员方WTO/TBT咨询信息与数据的交换和沟通,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贸易壁垒和WTO争端解决机制的研究,构筑预警模型,初步建立跟踪全国重点出口企业的预警监测网络,建立预警快速反应机制的有效通报途径,最大程度地消除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企业产品出口造成的障碍。
2.积极推广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国际标准和环境标志认证制度等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基础性工作。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国际标准和环境标志认证制度是出口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必须跨越的环境标准,也是出口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它不仅有利于提高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而且从根本上推动我国环境整体水平上升。今后我国推广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国际标准和环境标志认证制度,重点应放在:(1)变被动等待为主动出击。宣传动员企业实施 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标准和进行环境标志认证。(2)与国际环境标准接轨。我国 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标准要与 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国际标准接轨。环境标志中产品生产污染物的排放标准、产品质量标准、安全性能标准等应与国际接轨。(3)抓好我国环境标志的双边、多边国际互认,增强我国环境标志认证的国际有效性,使我国通过认证的企业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国内生产商应从有害物质材料测试、建立物料控制系统、建立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确保生产过程不受污染等方面加强产品绿色预警能力。
3.健全国内环保贸易法律体制。我们应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与世贸组织规则接轨的环境法律法规体系。应积极制定有关防止化学品污染、生物安全管理等法律法规,制定农药环境安全、转基因生物体进出口管理等环保部门规章。根据世贸组织要求,提高我国环境政策法律的透明度,及时全面公布相关法规,使环境管理建立在较为完善的法律基础上。
4.充分利用WTO规则,扩大绿色食品出口贸易。一方面,政府和企业应该认真研究并掌握我国绿色食品出口重要贸易伙伴的相关技术规定和检测标准及方法,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并充分利用市场准入规则,吸引国外著名的农业公司到中国来组织生产绿色食品,从而在标准化生产的基础上,借助国外公司的网络和市场品牌,更顺利地进入国际市场;另一方面,要充分运用WTO“绿箱”政策,增加政府对绿色食品产业的投入,建立绿色食品产业保护框架,为促进绿色食品出口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孙建华: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探讨[J].科技和产业,2005,12
[2]陈和午:我国绿色食品出口现状和问题分析[J].农业科技通讯,2004,10
[3]张 坤:中国绿色食品出口现状和问题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7,11
[4]张 梅: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绿色食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
关键词:旅游产品;旅行社;旅游供应链;旅行社供应商
旅游供应链是一条服务型供应链,自身的特殊性造成了供应链上各企业之间关系复杂。对于如何协调各企业之间的关系,很多学者已经从多角度进行了研究。国外对旅游供应商关系的研究起步较早,主要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对建立供应链可持续发展模型、供应商奖惩体系以及与供应商维持稳定合作关系的因素与方法等进行探讨。国内对于旅游供应链上企业关系的研究,早期主要是对旅游企业组织和合作联盟的探讨[1]及对供应链上核心企业的讨论[2-3]。对于旅游供应商管理的研究也较多,主要是以构建相应的模型来进行问题的探讨:张晓明等对于旅游服务供应链中各个企业之间的衔接和协调问题应用博弈模型、经典报童模型进行了具体研究[4];吴琳萍通过建立基于“时间—价格(成本)”的期权合同模式构建了旅行社与供应商的合作机制,从而实现了旅行社与供应商之间的利益协调[5];吴春尚等用委托模型在分析旅游服务供应链上企业的协作问题基础上,提出了旅游服务供应链企业有效协作的条件[6]。
分析现有研究成果,旅游企业关系研究的重点在于旅游企业的横向和纵向联合。由于国内外旅游业发展模式的差异,国外以旅游企业实证分析为研究基础,重点在如何评价和选择供应商,以及如何维持与供应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方面。国内旅游供应链管理主要以理论研究为主,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供应链上核心企业的探讨、供应链诚信问题、与供应商关系等研究上。随着研究的深入,运用各种方法解决旅游企业之间的衔接与协调问题、旅行社与供应商合作问题的研究也随之展开。与以往的研究不同,本文将立足于旅行社的产品开发,探讨供应链上各旅游企业的关系,划分支持旅游产品开发供应商的管理层次结构,提出旅行社供应商策略的管理。
一、旅游产品特点及旅行社在供应链上核心地位分析
与一般意义上的产品流通过程不同,旅游产品的流通是在旅游者的空间移动之中实现的,旅游者旅游消费的过程就是旅游企业生产旅游产品的过程。从供需两方面来看,旅游产品以旅游者的空间移动为核心,以服务为主要内容,具有无形性、不可储存性、消费与生产同步性、异质性与雷同性并存等特点,是一种以旅游设施为依托,以供应商的产品为“原材料”,经旅行社的设计、组合或营销等开发活动后被销售给旅游者的商品[7]。旅行社的供应商是为旅行社生产旅游产品提供必要生产要素的企业,在旅游供应链上位于旅行社的上游,包括饭店、交通部门、景点、娱乐购物等满足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所有需求的企业。从旅游产品的定义可以看出,旅行社是联系众多供应商的纽带,起到组织者、生产者的作用,它受饭店、交通部门、景区、娱乐等各供应商的委托,以合同规定的价格向旅游者出售旅游产品。旅行社在旅游活动中除主要承担旅游产品的设计、旅游各项产品的组合与出售工作外,还承担了收集旅游者信息并反馈给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产品供应商的任务。现阶段,虽然我国旅游供应链的发展还不十分完善,对于供应链上核心企业的确立还有很多争议,但按照发达国家旅游供应链的发展方向看,旅行社作为核心企业的潜力非常大。在完整的旅游供应链中,旅行社在旅游活动中既直接和旅游者接触,又根据游客需求对食、住、行、游、购、娱等企业的产品进行集成。在这一过程中,旅行社具有其他单个旅游企业无法比拟的优势,它承担着供需双方信息汇集交流、服务等各方面调度、旅游行程安排、各环节关系协调以及资金往来结算等工作。旅行社作为游客与其他旅游企业连接的纽带,在旅游供应链上具有链接组织的特点,并承担了核心企业的大部分任务[8]。从旅游供应链的发展现状看,旅行社特别是大型旅行社在实际工作中的确发挥了核心企业的主要作用。
二、面向旅游产品开发的供应商管理特征分析
(一)面向产品开发的供应商管理的意义1.保证旅游产品的质量传统的旅游产品从本质上讲是提供给旅游者的一种服务,是由包括旅行社在内的所有旅游企业提供的产品的组合。虽然最终是由旅行社将产品按顾客要求组装,但是旅行社对于旅游产品各要素质量的控制远超其本身力所能及的范围,产品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错都会影响整个旅游产品。要使旅游产品质量得以保证,仅靠旅行社一方努力不行。旅行社作为组织者,要承担起协调各供应商关系的任务,与供应商密切合作,共同开发旅游产品。以旅行社产品开发为核心的旅游供应商的合作,能够加强旅行社及其供应商的核心竞争能力,对旅游市场上游客的个性化需求快速反应,并提高旅游产品整体服务质量。2.降低旅游产品成本旅行社和交通、金融、饭店、景区等相关的供应商实行合作,共同开发旅游产品,可以实现双方的互惠互利。旅行社与供应商通过共同开发旅游产品,形成联合经营网络,提供优势互补的产品,不但有利于满足顾客的需求,这种稳定的协作关系还可以减少旅行社寻找合作伙伴、评估合作伙伴和维持合作伙伴关系的支出,对于旅行社和相应的供应商而言都意味着经营的稳定,同时也降低了产品的边际成本。
(二)面向旅游产品开发的供应商管理的特点相对于旅游产品开发的旅行社供应商管理而言,在以往供应商管理研究中,旅行社作为旅游产品的主要生产者处于主动地位,而提供旅游产品其他组成要素诸如食、住、行、游、购、娱的供应商,相对而言处于被动的地位。旅行社对各旅游要素进行采购时,考虑最多的是价格因素,有时也会以质量、合作诚意等作为选择和评价供应商的标准,但是总体而言没有从战略角度管理旅游供应商。从与供应商合作的现状来看,当前旅行社与供应商之间仍然是一种较为松散的买卖关系,在利益上,很多时候双方处于对立面。当市场需求变化较大的时候,如旅游旺季和旅游淡季,双方更加注意在每一次买卖过程中如何使自身获得的利益最大化,一味讨价还价,最终反而增加了交易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旅游产品的质量。与以往的供应商合作与管理不同,在面向旅游产品开发的旅行社供应商的管理行为中,存在以下特点:旅游产品开发不再是旅行社单方面的行为,供应商也不再是旅游产品各组成要素简单的提供者;供应商要介入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双方建立起联合开发的团队,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9];旅行社应当承担起协调各供应商关系的任务,注重供应商的发展;各供应商之间应制定共同发展的战略,做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防止为追求各自的经济效益在利益分配方面产生不必要的矛盾;运用先进的技术建立起信息共享平台,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与反馈渠道,在此基础上,最终建立与供应商之间的合作机制、激励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等。
(三)构成层次分析旅行社组织出售完整的旅游产品给旅游者,它与旅游产品各要素供应商之间的关系核心实际就是一种经济合同关系,供应商本身属于企业,追求各自的经济效益目标,因此在利益分割上必然会存在矛盾。为了防止供应商一味追求自身利益而对整个供应链和其他企业利益造成损害,旅行社要发挥核心企业的作用,对供应商关系进行协调,并建立共同发展目标。旅行社通过与旅游企业共同合作,提高旅游产品质量,形成旅游产品外形部分与延伸部分的差异性,以满足不同类型旅游者的个性化需求,最终赢得市场竞争的优势。从层次分析的角度出发,可将面向旅游产品开发的旅行社供应商管理划分为四个相互关联的层次:即基础层、运作层、机制层和目标层(图1)。从图1看出,四个层次联系紧密,旅游产品的开发不再是旅行社单方面的工作。为了达到设计满足旅游者需要的旅游产品以及形成产品和企业在行业内的竞争优势的战略目标,信息技术的使用、网络技术的发展是基础。运作层则强调各旅游供应商的优势,发掘旅游供应商最大的潜力,发挥核心企业旅行社与供应商之间的协同作用,组建合作的团队,提高旅游供应链整体效率。机制层主要强调激励、协调机制的建立,旅行社与供应商之间要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协调与激励机制能够提高产品开发过程中各供应商参与的积极性,保证合作的顺利进行。
三、面向旅游产品开发的旅行社供应商管理的策略 (一)构建协作网络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加剧了旅游市场竞争,许多旅游网站应运而生,扩大了旅游市场供求的规模,也为旅游市场供求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但在现阶段,大多数旅游网站也只是信息的平台和一种新的宣传媒介,部分可以实现与用户之间的简单互动,对于游客更多的需求信息无法了解,业务还是通过一些诸如电话等传统人工服务的方式完成。旅游者虽然可以通过专业旅游网站选择旅游产品,设计自己偏爱的旅游线路,但除了选择自由之外,对于产品其他方面的信息了解较少,更多情况下,游客还是希望从专业人员那里得到丰富的信息和建议来完成旅行。旅行社作为整体旅游产品的销售者,无论对于游客还是供应商都有自身优势。一方面,旅行社是其供应商(如航空公司、车船公司、景点等等)和旅行者之间的桥梁。游客通过旅行社可省去一一筛选的烦恼,由旅行社帮助其设计产品,除了价格优惠之外,还可提供更多个性化服务。旅行社将根据游客的偏好聚合和组装产品,向旅游者提供更特殊化的产品及服务。另一方面,旅行社直接面对游客,更易得到游客对交通、饭店、餐饮等服务的真实需求信息,将信息及时反馈给供应商,可使供应商及时了解市场需求,应对变化。因此,旅行社作为整体旅游产品的生产者,无论科技如何发展,它的作用也不可忽视。供应商只有与旅行社合作开发旅游产品,共同建立企业外部网络,互通信息,才能更及时应对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提高整条旅游供应链的效率。旅行社可以建立企业门户网站,即外部网,使其成为开展电子商务的平台和企业窗口,并通过这个窗口与顾客和供应商更畅通地沟通。供应商加入该网络更能准确地把握游客需求,及时发现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旅行社与供应商共同开发旅游产品,他们就具有共同、共享的目标,并相互依赖。网络的建设可以包括旅游目的地介绍、产品咨询、产品预订、旅游者需求调查、产品反馈、网上营销,以及与供应商之间的协作(图2)。网站的建设主要由旅行社来完成,旅行社构建中央数据库,与供应商和顾客连成网络结构,合作的旅游企业能从免费的数据库中获得信息,建立企业之间的相互协作,及时发现市场变化,提高企业效率。通过健全网上交易,最终实现旅游电子商务平台的搭建。在网络结构的中央数据库中,供应商可以获得关于市场和游客更加详细的资料和需求,旅游者可以获得关于旅游产品最新和最完善的信息。供给与需求信息沿着旅游供应链流动。作为中介机构的旅行社,整合游客需求信息,并与供应商共同探讨和开发产品,从而设计出最符合游客要求的旅游线路。在这个协作网络中,三方面既是信息的提供者又是信息的使用者, 同时也都是信息增值的受益者。
(二)组建优势互补的团队完整的旅游产品由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组成,各旅游要素供应商应提供优势互补的旅游产品,才能组成具有特色的旅游线路。现在的市场竞争不再是单纯的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旅游供应商之间存在竞争,但更应保持合作伙伴关系,以提高整条旅游供应链的效率。如果供应商分别向需求单项旅游产品的旅游者提品和服务,则会因企业之间契约谈判和维持契约而产生相当大的交易费用。因此,合作企业在以旅行社为主构建起来的网络平台上,互相探讨、研究市场形势,共同开发旅游产品,才能保证可持续发展。随着旅游业竞争的不断加剧和旅游消费的逐渐成熟,价格手段和产品质量的提升对提高旅游企业竞争力的推进作用越来越有限。消费者的成熟也带来了市场超细划分的趋势,标准化的旅游产品不能再满足游客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旅途追求更多的享受和乐趣已经成为消费主导,这就需要旅游企业不断开发新产品来构筑新的竞争优势。旅游新产品的开发必然会带来成本的增加以及旅游产品整体价格的提升,而整体价格上涨又不利于市场竞争。因此,只有旅行社与供应商进行团队合作,才能在不增加成本的同时创新旅游产品。在旅游越来越注重享受的当下,旅行社与饭店、交通等供应商合作开发一系列度假休闲旅游产品,能在淡季提高诸如宾馆、酒店等供应商的客房入住率。在欧洲,英国和德国的假日旅游包机业是十分成功的行业,包机业趋于“垂直一体化”的格局,主要的包机公司都为旅游公司所有。我国由于旅游业发展的特点和现状所限,目前还没有百分之百飞远程包机航线的航空公司,但是与航空公司合作开发包机旅游产品是可行之道。如在当初“云南丽江线”一直不温不火的状况下,深圳国旅与深圳航空公司毅然联手,与丽江旅游局合作,联动让利,互为促销,开发了多条主题旅游的包机线路,不但使各自的业务跃上新台阶,更把丽江游打造成了一种新
旅游的代表,开创了今天“丽江游”模式的先河。这几年,旅行社与航空公司合作频繁,开通旅游热点地的航班直飞,推出大批直飞旅游产品,既使游客行程更方便省时,产品报价大幅下降,也使企业获得了更多利润。(三)建立利益保障机制通过供应商参与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开发,能够改善旅游企业之间的相互交流,实现共同的企业目标和期望,旅行社和供应商都能增强抵抗危机的能力。旅行社与供应商合作开发旅游产品,最大的动力来自于利益,如果旅游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不均,就会失去合作的动力。只有建立相应的利益保障机制,共同分担旅游产品开发的风险,才能确保合作双方利益的实现,提高供应商合作的积极性(图3)。旅行社或旅游公司在一定程度上要保证饭店、交通、景点等旅游供应商稳定的销售量。在旅游淡季时,帮助供应商推销更多的产品,提高旅游设施的使用率,但不可借机压低价格;帮助旅游供应商提高旅游服务的能力,降低企业之间交易成本,保证供应商的利润稳定性,在宣传旅游产品的同时帮助供应商提升企业形象。旅行社与旅游供应商要经常互相沟通,建立起旅行社和供应商不同合作阶段(如淡季或者旺季)的约束与激励机制,在多种可选择的策略中挑选双方都较满意的方法,同时双方也互相监督,保证旅游产品顺利开发和旅游供应链效率最大化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徐洋,甘巧林,秦艳培.中国旅游企业集团战略联盟的博弈分析[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4(3):7376.
[2] 路科.旅游业供应链新模式初探[j].旅游学刊,2006(3):31 33.
[3] 李艳花.信息化背景下旅游供应链核心企业探讨[j].商场现代,2008(15):87 88.
[4] 张晓明,张辉,毛接炳.旅游服务供应链中若干环节的协调[j].城市发展研究,2008(5):139 143.
[5] 吴琳萍.旅行社与供应商的合作机制探源[j].闽江学院学报,2008(6):104 107.
[6] 吴春尚,邓文博,刘艳.旅游服务供应链企业协作问题研究[j].市场论坛,2009(5):72 73.
[7] 戴斌,杜江,乔花芳.旅行社管理[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90 91.
[关键词] 绿色食品营销组合辽宁省
绿色消费是21世纪食品消费的主流,我国大众化的绿色消费正在快速形成和壮大。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绿色食品消费水平,笔者在辽宁省范围内开展了问题调查活动,本研究对绿色食品消费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一、调查方案
本研究所用的数据来自于笔者对辽宁省消费者的问卷调查。该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30份,收回有效问卷403份,占回收问卷的94%。被调查对象选自超市、居民区、街道等不同的地点。受调查者基本情况见下表。
受调查者基本情况表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1.关于绿色食品认知程度分析
认知是消费者产生购买行为的前提。只有当消费者较全面地感知了某种产品能够满足其需求时,才可能产生积极的购买行为。同时,消费者的偏好也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调查显示,辽宁省消费者听说过绿色食品和绿色食品标志的比例很高,分别达到了96%、84%。但是,对于绿色食品进一步的了解很不够。在听说过绿色食品的消费者中,有10%的消费者选择“一点不了解”绿色食品这一选项,高达72%的消费者选择“了解一点”,选择“了解许多”、“非常了解”的消费者仅占5%。在问及绿色食品的定义时,29%的消费者认为是种植期间无农药污染的蔬菜和水果,4%的消费者认为只要是无污染的食品就行,只有65%的消费者选择了正确的答案。50%的消费者认为绿色食品与无公害食品有区别,认为区别不大和没有区别的消费者比例分别为30%、6%,还有14%的消费者说不清楚。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消费者选择绿色食品的原因各不相同。出于“营养价值高于普通食品”考虑的占11%,出于“保护环境”的占19%,出于“食品安全”的占54%,出于“性价比”的占10%,其他占6%。可以看出,辽宁省消费者的绿色消费主要希望自己不受环境污染,而不是不要污染环境。但同时也可以看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辽宁省消费者的消费表现为实用性、多样性、个性化等特点,基本生活消费已经由过去“吃得饱”,正在向“吃得好”、“吃得有营养”、“吃得有品位”的营养型、质量型方向发展。
对绿色食品的认知调查还表明:35%的消费者对带有绿色食品标识的食品质量放心,26%的消费者选择了否定的答案。假冒伪劣产品的存在,商标管理不规范等原因影响了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购买。可见,加大对绿色食品的宣传,提高绿色食品认知度,加强对绿色食品商标的管理,对促进消费者采取绿色食品消费行为十分重要。
2.关于绿色食品营销组合因素的分析
(1)绿色食品营销组合中的产品因素分析
辽宁省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知晓度比较高。84%的消费者认为在选择绿色食品时有无绿色食品标志对其购买行为有影响,3%的消费者认为没有影响,13%的消费者认为无所谓。在购买绿色食品类型方面,29%的消费者希望购买初级产品,选择希望购买初加工产品以及深加工产品的比例分别是38%、33%。在绿色食品种类方面,消费者认为目前绿色食品种类很少、比较少的比例分别为15%、31%,认为比较多、非常多的比例分别是15%、10%。可见,加大绿色食品开发力度,增加绿色食品的种类、品种,是扩大绿色食品销售的重要因素。
(2)绿色食品营销组合中的价格因素分析
价格是消费者购买绿色食品应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辽宁省消费者认为绿色食品价格很高、比较高的比例分别为18%、58%,认为价格较低的比例仅为2%,没有一个消费者选择绿色食品价格很低这一选项。在价格接受方面, 62%的消费者认为绿色食品比普通产品价格高出范围在10%以下愿意购买,32%的消费者选择10%~30%的范围。见图1。由此可见,由于需求观念的转变,辽宁省的消费者普遍认为绿色食品的成本高于普通产品,愿意支付高于普通产品的价格购买绿色产品。但由于受到收入水平等因素的限制,消费者普遍愿意接受绿色食品比普通产品价格高出范围在10%以下,而目前市场上绿色食品价格过高限制了对绿色食品的消费。
图1 绿色食品的价格接受程度
(3)绿色食品营销组合中的分销渠道因素分析
在绿色食品销售场所方面,分别有25%、28%的消费者认为目前销售场所很少和少,仅有12%的消费者认为销售场所多或很多。可见,加快绿色食品分销渠道建设,增加营业网点,对拓展绿色食品的销路十分重要。在购买绿色食品地点方面,72%的消费者选择在超市购买,去大型的商店或副食店购买的占12%,到绿色食品专卖店购买的占10%,其余的6%选择在附近的农贸市场、早市购买。因此,超市应该是商家选择绿色食品营销的理想地点。
(4)绿色食品营销组合中的促销因素分析
在绿色食品促销方面,63%的消费者认为如果采用人员推销方式推荐绿色食品时可以考虑购买,26%的消费者认为非常乐意接受这一促销方式。营销者应充分发挥推销人员的作用,灵活地采用广告、营业推广、公共关系等丰富多样的促销组合,诱导消费者采取购买行动。调查还表明,仅有29%的消费者认为在市场上买到名牌绿色食品安全程度有保障。可见,树立绿色企业形象,创立绿色食品品牌,规范绿色食品市场的管理,增加消费者的安全感,可以减少或打消消费者的购买疑虑,促进绿色食品销量的增加。
3.绿色食品购买频率分析
为了对消费者的绿色食品消费影响因素进行进一步分析,这里选择了对影响绿色食品市场发育的消费者的收入、年龄、性别和文化程度四个标志,对影响绿色食品消费的“购买频率”进行分析。
(1)收入水平
根据调查问卷统计,月收入在500元以下的消费者经常购买绿色食品占同等收入水平消费者比重的10%。随着收入的增多,消费者中经常购买绿色食品的比重逐渐增大,当月收入超过1500元时,这一比例达到32%。相反,随着月收入的增多,没购买过绿色食品的消费者比重逐渐降低。当月收入在500元以下时,从不购买绿色食品的比例为11%,收入在1000元至1500元之间时,这一比例降至4%。当收入达1500元以上时,这一比例为零。由此可见,消费者收入水平与消费者的绿色食品购买频率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2)年龄因素
调查显示,中年以上消费者绿色食品购买频率较高。35岁~44岁这一年龄段经常购买绿色食品的人数占同龄绿色食品消费者比重的28%,而比重最高的是55岁以上这个年龄段的消费者,其比重达到32%。18岁~24岁的消费者绿色食品购买频率最低,从不购买者占同龄消费者的比重最高,达到10%。一般来说,随着年龄增长,消费者收入相对稳定,具有消费绿色食品的经济实力。加之中年以上消费者对社会问题比较关注,对自身健康更加重视,更容易形成绿色消费意识。因此,绿色食品企业应该把中年以上消费者作为其目标市场。
(3)性别因素
调查显示,有20%的女性经常购买绿色食品,只有5%的女性从不购买。而男性经常购买绿色食品的比例为18%,比女性低2个百分点,从不购买绿色食品的比例则是7%,比女性高2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女性绿色食品消费行为偏高于男性。这可能主要是由于女性在家庭食品消费中占据支配权,对家庭成员的身体健康状况关心程度高于男性,绿色消费意识更强。在制定绿色食品营销策略时,企业应该考虑到绿色食品消费者的性别差异。
(4)文化程度
调查显示,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者经常购买绿色食品的比例占相同文化程度消费比例的25%,比初中及以下学历者经常购买绿色食品的比例多13个百分点;初中及以下学历者从不购买绿色食品的比重占同等收入水平消费者的14%,比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者从不购买的比例多了9个百分点。这说明绿色食品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与其自身的文化程度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一定的关系。
4.绿色食品标志、价格与不同收入对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关联分析
(1)绿色食品标志影响程度分析
从整体水平来看,消费者认为有无绿色食品标志对其购买“有影响”所占比例很大,从低到高收入阶层分别所占比例为79%,76%,85%和96%,见图2。相比较而言,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消费者对绿色食品标志的敏感度更低,19%的消费者认为有无绿色食品标志对自己的购买“无所谓”。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更关注的是产品的物美价廉,而不是绿色标志。随着消费者月收入的升高,认为有无绿色食品标志对自己的购买“无所谓”的比例也随之下降,当收入达到1500元以上时,这一比例仅为3%。
图2 绿色食品标志对不同收入水平的消费者的影响程度
图3 不同收入水平的消费者接受的价格范围
(2)价格范围分析
辽宁省广大消费者普遍可以接受绿色食品比普通产品价格高出范围10%以下。在月收入低于1500元的消费者中,65%以上的人只能接受价高小于10%的范围。当绿色食品比普通产品价格高出30%以上时,选择购买的消费者比率骤然下降。当价高在10%~30%、30%~50%之间时,收入水平在1500元以上的消费者愿意购买的比例最大,分别达到41%和11%。当价高在50%以上时,不同收入水平的消费者愿意购买的比例均降至1%以下。见图3。这说明辽宁省目前绿色食品的需求的价格弹性非常大。因此,设法降低绿色食品的产品成本是拓展绿色食品市场的一个有效方法。
(3)灰色关联分析
为了定量分析绿色食品价格、绿色食品标志对不同收入水平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影响,这里对调查数据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作以分析。将消费者收入水平如上表分成四段,绿色食品标志对购买行为的影响分为三个:有影响、无所谓、无影响,价格接受范围为四个:10%以下、10%~30%、30%~50%、50%以上。参考数据x0=(100%,100%,100%,100%),比较数据列xi(n)(其中n=1,2,3,4为收入段,i=1,2,3为有无绿色食品标志影响类型)为各段收入水平消费者绿色食品标志对购买行为的影响所占的比例。将参考数据与比较数据带入关联度计算公式,计算结果为:收入由低到高的不同消费者受绿色食品标志影响程度的关联度分别为0.856、0.704、0.582。由此说明,总体来讲,认为购买时绿色食品标志对其购买行为“有影响”的不同收入水平的消费者所占比率最大,其次是“无所谓”,最后是“没有影响”。这一结果与前面的定量分析一致。事实上,随着收入水平的增加,绿色消费意识的增强,消费者越发关心自身的健康和食品的安全,因此绿色食品标志对其购买行为的影响程度也就越大。不同价格范围的关联度分别为0.953、0.927、0.911、0.715,也就是说,消费者对价格接受范围的排列顺序是:10%以下、10%~30%、30%~50%、50%以上。
上述分析表明,经济实力是影响购买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收入水平的高低影响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购买。随着收入水平的增加,绿色食品标志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影响程度增加;由于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在人均可支配收入有限的条件下,广大消费者普遍愿意接受的价格接受范围是绿色食品比普通食品高出范围在10%以下。而高出30%以上的价格,月收入在1500元以上的消费者愿意购买比例最大。因此,绿色食品企业应将月收入在1500元以上的消费者作为自己的目标顾客,针对其购买心理,制定切实可行的营销策略。
三、主要结论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