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梦入桃花源

梦入桃花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梦入桃花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梦入桃花源范文第1篇

《暗恋桃花源》是台湾导演赖声川的一部经典剧作,于1986年在台湾首演,在岛内引起了巨大轰动。赖声川也因此于1988年在台湾获得文学大奖,由此改编的同名影片也获得了台湾文化奖及以及东京、柏林、新加坡等影展电影奖。这部承载了几代人欢笑与泪水的经典戏剧具有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

《暗恋桃花源》是一部线索繁多的多幕剧。主要讲述了两个剧组――《暗恋》剧组和《桃花源》剧组因剧场管理员的失误而签订了同一天晚上的彩排合约,由此造成了两个剧组时而独立排演时而相互干扰的混乱局面。

其中,《暗恋》是一部现代悲剧,讲述了青年男女江滨柳和云之凡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他们于抗战胜利后在上海相遇、相恋,后因内战而分离四十多年。再次见面时,江滨柳已病入膏肓,而云之凡这朵“白色的山茶花”也被风霜染白了头发……《桃花源》则是改编自《桃花源记》的一部古装喜剧,讲述了一个近乎荒诞的故事。武陵打渔人老陶因为打不上大鱼和无法生育而被妻子春花嘲笑,春花因此和隔壁的袁老板暗中私通。老陶被逼无奈,离家出走。在那里他遇到了仙境桃花源,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但当他回到家中时,才发现春花与袁老板早已成婚,且因生活贫困而争吵不断。对现实失望的老陶打算独自返回桃花源,却再也找不到来时的记号……

关于此话剧的多种解读一直层出不穷,而本文主要探讨此剧所运用的留白这一表现手法。留白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在绘画中多有广泛应用。即整个画中不要被景物所填满,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进而营造出一种“此处无声胜有声”的境界。留白不仅仅局限于绘画艺术,也多应用于文学创作中,以此来烘托氛围、表达情感。赖声川从主题、情节、语言等多方面完美地诠释了对留白手法的运用。

一、“言不尽意”的主题留白

赖声川在导演《暗恋桃花源》时始终避免让剧中人物以“说教”的方法来升华戏剧。且这部戏剧的“戏中戏”结构及两部子戏剧的不同艺术表现风格――《暗恋》的温婉、含蓄和凄美及《桃花源》的粗犷、戏谑和直白使这部戏剧呈现出一种奇特的“矛盾”之美,使观众产生了无数种解读的可能。《暗恋桃花源》到底在表达什么?它所关注的是现实还是历史?所要表达的是寻找还是遗忘?它是喜剧还是悲剧?……这众多的疑问即是导演所创造的主题的留白。他巧妙地运用这种留白让不同的观众寻找最触动自己内心的解读方式。一千个观众眼中自有一千种“暗恋”、一千个桃花源。

在《暗恋桃花源》中,赖声川选取了三个跳跃感极为强烈的时空作为故事的发生背景――魏晋年间的桃花源、1946年的上海和1986年的台北。在这样的阐释下,我们无法下一个定论来证实导演的关注点是现实还是历史。表面来看,导演侧重于对历史的表现。《桃花源》这部子戏剧的故事完全取自历史篇章,背景、人物形象、语言都是建立在古代时间段上的。而《桃花源》所展示的两个时间段相对于今天来说也早已成为历史。它典雅的语言运用,凄美而有节制的气氛渲染以及故事所展现出的悲剧气质也不断地散发着一种氤氲的古典美。然而,赖声川并没有局限于营造单纯的历史感,这两部子戏剧的最终指向都是关注现代、立足当下。“暗恋”是梦、“桃花源”是梦,梦醒后的现实虽然残酷,却是充盈着柴米油盐气息的现实生活。既然不能逃避,就必须寻找一种适当的方式走下去。且赖声川创作此剧的立足点也是指向现代的,他曾谈到:“《暗恋桃花源》的成功,在于它满足了台湾人民潜意识里的愿望:台湾实在太乱了,这出戏便是在混乱与干扰当中,钻出一个秩序来。让完全不和谐的东西放到一起,看久了也就和谐了” 。

这种对台湾当时混乱的社会现状和大陆移民对故土思念之情的表达并没有让今天的观众感到过时和难以融入,很大原因就在于赖声川对主题进行的留白式表述并没有剥夺观众的想象空间和自我代入能力。

在这部剧中,寻找和遗忘这两个主题也一直在此消彼长、相互抗衡。在《暗恋》一开始,便是云之凡与江滨柳在外滩离别前的私语场景。二人一开始便在讨论关于遗忘的问题。但一开始,两人的思维并不同步。云之凡要江滨柳遗忘的是战争,而江滨柳所不想遗忘的是他们之间的爱情。仅仅是这一夏的相遇,让江滨柳用尽了一生的光阴也未能遗忘。江滨柳始终没有放弃对云之凡的寻找,在生命的最后阶段终于迎来了那短暂的相会。然而寻找真的优于遗忘么?答案仍然未知。隔着几十年的光阴,垂垂老矣的二人四目相对时,那短暂的满足感是否能抵消那因错过而产生的遗憾、伤感、甚至是悔恨?赖声川拒绝为我们作答。在《桃花源》中,寻找和遗忘也在轮番登场。老陶为了遗忘痛苦的往事而误入仙境桃花源,却因无法遗忘春花而返回家中,在受到现实的又一次打击后决心返回桃花源,却再也找不到桃花源的入口。现实真是弄人高手,让想忘忘的,忘不了,想找的,找不到……寻找和遗忘,哪个才是生命的最终归宿,赖声川为我们留下了这样一个待解之谜。

这部剧到底是悲剧还是喜剧?我们似乎也很难说清。《暗恋》的悲剧情节和气氛的烘托令人落泪,但二人各自平淡、安定的生活似乎又是现实生活中关于幸福的通常定义。甚至正是因为这种浪漫的哀愁人生才变得更加立体和丰富。而《桃花源》则是一则披着喜剧外衣的悲剧。老陶、春花、袁老板三人嬉笑怒骂所产生的种种夸张行径令观众不时捧腹大笑。而三人最终的生活状态又使人黯然神伤。悲剧,抑或是喜剧?人生没有绝对,生活从来都是“笑中带泪”、“泪中含笑”。赖声川如是说:“我一向认为悲剧、喜剧绝非相反词,而是一体之两面”。

二、“寓情于中”的情节留白

如果说主题是戏剧之形,那么情节就是戏剧之神。细腻、起伏的情节构筑了《暗恋桃花源》饱满、丰富的主题和情感内核。在具体的细节的表现上,赖声川也几次使用了留白的手法。

《暗恋》的故事时间和空间的跨度都很大,故事所发生的年代正值时局变动,社会瞬息万变。而赖声川只集中选取了两个场景来展现江滨柳和云之凡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四十年前的上海黄浦江畔与四十年后的台北病房中。故事的开头和结尾是人物在这两个场景中所直接表演展现的,那关键的四十余年我们只能从主人公的叙述、背景音乐的渲染中进行最大程度的想象。用想象来填补完整的剧情,这是赖声川留白手法的一个指向性目的。在这一部分中,观众不仅是这一戏剧的观赏者,更是一名创作的参与者。且在这一剧目中,剧中的导演在指导演员演云之凡时并没有做出详细的语言描述,他不断地把云之凡比喻为“一朵白色的山茶花”,这虽然造成了剧中演员的困扰,但这一比喻留给了观众关于云之凡无限的想象空间。

在《桃花源》剧中,在第一幕的末尾,布景中的桃花源图出现了一块桃树形状的留白。表面上看,似乎是美工错误的理解剧中导演所要求的“留白”意境而进行的生硬阐释。但实际上,这一棵“出逃的”桃树又带给人许多遐想。留白可能是一个提示,布景上完美的桃花源图突如其来地缺了一个口,让我们不禁想到,当年老陶顺流而上,经过急流和漩涡,得以误入桃花源,是因为他误入了那块留白,是桃树的“出逃”为他开启了一道进入桃花源的大门。当这块留白被填充后,桃花源再次变为了传说。表明老陶想要逃离武陵,是十分乖戾的。这朵背景画面上被抽离的桃花还是被绘景师用色彩弥补完整,和整个画面构成了和谐的一体,从而暗示了桃花源的虚无,是人的无可逃遁。此外,还有观点认为,那颗不安分的桃树逃出来,和其他静态的桃树相比,显出鲜活的生命力。老陶也和桃树一样,都在逃离。无论赖声川设计这棵“出逃的桃树”用意何在,这种留白本身就为剧情创造了多种解读的可能。留白的意境――“方寸之地亦显天地之宽”也被充分地体现了出来。

三、“得意忘言”的语言留白

话剧是语言的艺术,一个“话”字说明了全部。《暗恋桃花源》的语言表现力是十分出色的。通过古今、文白、悲喜杂糅创造出一种奇特的感染力和张力。在语言的表达中,留白手法的运用也时有显现,堪称“得意忘言”。以下面这段文字为例:

在《桃花源》的第一幕中,在老陶家中有一段三人间的对话:

袁老板 上游有大鱼呀,你怎么不去呀?

老陶 袁老板,你说这话不就太那个什么了吗?

袁老板 我这话太哪个什么了?

老陶 上游有大鱼,谁不知道呀!可是我那船儿就这么点大,我去吧,去吧,去了就回不来了嘛!

春花 你看看你这个人,让你去那个什么,你偏偏坐这说那个什么,说了半天你说了哪个什么了?

老陶 怎么我说那个什么还不够那个什么的吗?

春花 怎么可能够那个什么呢?

袁老板 你说了半天这个这个,那个那个,你到底说了什么跟什么嘛!你干脆直接说出来!

老陶 可是这话要是直接说出来不就太那个什么了嘛?

春花 你要是不说出来,不就更那个什么了吗?

……

梦入桃花源范文第2篇

关键词:乌拉尼亚;桃花源记;乌托邦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8-0000-02

诗意的安居,这是人类共同的美好愿望,“坎波斯”和“桃花源”是对这种美好愿望的不同表达。在《桃花源记》中,陶渊明以优美闲适的笔触为读者构建出一座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时隔千年之后,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在其小说《乌拉尼亚》中营造了一个同样令人向往的乌托邦式的理想王国。同样是具有乌托邦情节的《桃花源记》和《乌拉尼亚》两部作品,虽然产生于不同时代,但它们似乎穿越了时间和种族的限制,用两种不同的文字构建了关于中外乌托邦产生发展直至消亡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战争背景中的乌托邦世界

《桃花源记》和《乌拉尼亚》二者的时代不同、地域不同、作者不同,在诞生的背景上却极其相似,它们都产生在战争的间歇,刚刚经历过战争的苦难,新的战争危险正在逼近,对战争的恐惧和对宁静的向往成为广大人民的共同诉求,陶渊明和勒克莱齐奥用不同的语言表现了对社会黑暗的抵抗和逃避,并在抵抗和逃避中彰显了进步的意义,即人类不能没有梦想,这种梦想是对美好事物的永恒追求,更是对战争、主流文明、道德沦丧、贪婪等社会丑恶、人性弱点的批判与警醒。

陶渊明生活于东晋分裂崩亡时期和晋末的换代之际,他目睹了动荡时局中的血腥杀戮。桃花源里那些“避秦时乱”的人们,就是被战争驱赶到这里的。桃花源是战火纷飞之外的美丽家园,也是用以避世的精神家园。而勒克莱齐奥书中的坎波斯居民,也是来自世界各地避难的人。他们的遭际几乎代表了世界上所有的苦难。而战争,是追寻坎波斯的“我”,即达尼埃尔心中最大的痛。小说以达尼埃尔的视角进行讲述,童年的达尼埃尔就生活在战争的阴霾下,在第一章他就用古希腊神话故事中听到的词汇,创造了一个能够让他对抗战争、派遣忧郁情绪的想象中的国度――乌拉尼亚。这是孩子的梦境,而小说接下来的叙述,似乎都是围绕这孩子般的梦境,从开始到幻灭,美好而纯真。

人类建设乌托邦的目的与孩子想象美丽国度的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抵抗他们无力承受的苦难。虽然创作的背景都是战争,但《桃花源记》和《乌拉尼亚》也存在区别。“先世避秦时乱”,道出了人们归隐桃花源的原因是战争,却也暗含了陶渊明隐居的动机,即躲避政治战争。陶渊明也曾期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但现实社会中一切打着崇高正义幌子的卑污阴谋,让秉性真淳的他难以忍受。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挣扎中,“爱丘山”的生平夙愿终究压倒了“逸四海”的鸿途猛志,他终于找到了他最终的出路――归隐田园。所以说,他的归隐是社会现实使然,是他的思想无法与社会现实调和的结果,他只好选择遁入桃花源。而对于勒克莱齐奥来说,两次世界大战、对未来世界的隐忧,无疑是他创作《乌拉尼亚》的两个原动力。在小说中,建立坎波斯的安东尼.马尔丹参加过美国对日本广岛的战争,“他在广岛的荒岛上一藏就是几个月,连战争结束了都不知道”,之后他被当成疯子关进医院,在那里看到失去胳膊、腿,还有和他一样失去理智的人。他逃出医院,躲进山里,与大自然野兽生活在一起。“与禽兽居”的生活让他逐渐恢复了健康,他回到家乡娶妻生子,企图过平静的生活,但不幸后来妻子出了车祸,于是他离开家乡,“去做死前必须完成的任务”,因为“世上还有其他孩子需要他的照顾”,于是他到了南方,到了坎波斯并留了下来,收留那些迷路的人,建造了一个存在与文明社会之外的乌托邦世界。

正如勒克莱齐奥小说中人物所说“美好的生命不能活,丑陋的生命很快活”,净土之外,是随时而来的丑陋现实的侵蚀。乌拉尼亚也好,桃花源也好,这只是一个美丽的梦。但是人们却不能没有这样的梦,陶渊明说桃花源只是找不到路了,勒克莱齐奥也让成年的达尼埃尔在遥望大海回忆恍如梦境的一切时,相信“乌拉尼亚真的存在,我们曾经是它的见证人。”桃花源和乌拉尼亚也许真的存在过,或许未来也将继续存在,为生活在现代物质文明中经历种种有形无形战争的疲惫的现代人提供一个避难所,一个精神的诗意栖居地。这也是陶渊明和勒克莱齐奥留给我们的希望。

二、回归自然原始的人间乐土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读者描述了一个远离尘嚣的仙境,在那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和《桃花源记》相同的是,《乌拉尼亚》也为读者描绘了一个有着相似环境的乌托邦,即理想王国“坎波斯”。这里的人都是来自全世界的流浪者,在这里人人平等,没有贫富和阶级,人人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孩子们的天性没有被压抑,他们不用上学,他们需要学习的是自由和真理,他们创造了自己的语言――“坎尔门语”,他们通过仰望星空,感悟人生。

无论是在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里,还是在《乌拉尼亚》里的理想国度里,都描绘了一种人与万物多元共存,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崇尚自由和天然的景象,坎波斯对“我”这个外来人具有包容性,桃花源也对闯入者“渔人”以礼相待,这里的人们过着的都是自然朴素的生活,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虽然两者时间上相隔较远,但坎波斯表现的是一种同“桃花源”一样原生态的自然美以及原始化的人性人情美,人们都过着一种自然原始的生活。陶渊明描绘的桃花源生活是“带有东方色彩的乡土乐园”:男耕女织,丰衣足食,怡然自得。这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小社会,它避开了外世的纷扰与喧嚣。而在相隔千年之后的当今社会,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笔下的乌托邦仍然有着深深的原始与自然的烙印。坎波斯的人们生活在山谷中完全自给自足,勒克莱齐奥甚至详细的列出在坎波斯的土地上应种植的植物清单,蔬菜、香料和药草等。他想象中的坎波斯是一个平等自由的村庄,全世界无家可归的人都可以在这里得到庇护,这里没有贫富和阶级。人们享受自己劳动和收获的乐趣,孩子们也不需要上学,他们只需要学习生活和真理,而他们认知世界的重要手段就是将自己融入其中,就像“仰望星空”的节日,人们以这种隆重而具有神圣意味的仪式认识天空与星象,参悟人生的真谛。相对于现实社会中节日的狂欢,它更强调精神方面的皈依。美丽的乐园,快乐的生活,这就是勒克莱齐奥笔下的坎波斯,承载了作者对原始文明的信仰和对自由存在的渴望。也许是因为现实社会屡屡带给人失望,所以作家们用一种返璞归真的方式来抵制周遭的混沌,以实现人类“诗意栖居”的理想。

桃花源和坎波斯象征的幸福生活显而易见,陶渊明和勒克莱齐奥都愿意把天堂描绘成大自然的模样。陶渊明展现了中古时代农业文明下的田园诗意图,勒克莱齐奥也为绘制了一个南美洲的田园图画。但我们必须注意到勒克莱齐奥和陶渊明之间毕竟远隔着一千五百多年的时空,勒克莱齐奥的人间乐土已有了现代文明的浸染。陶渊明描绘的桃花源,由于时代限制,较为单纯,故事的起因和结果更加童话式“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就像是作家自己的臆想,而对理想处所的设置则以自然为主:“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相比于坎波斯更像是人间仙境。而坎波斯不同,它与桃花源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其不仅与外世隔绝而且具有升华的思想,不仅环境宜人,更重要的是那里的人民更加注重对人类自由和真理的追寻。

除了这点,坎波斯与桃花源的不同还在于并未与外界真正地失去联系。“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是桃花源中的人们与世隔绝的后果,没有人知晓他们的存在,这使桃花源对于常人来说更加具有隐约的诱惑力。相反,坎波斯是一个与现实联系仍然较为密切的小社会。它只不过被作者安插在了文明世界的夹缝中,这个文明世界充满了掠夺和战争,在深知社会变革的情况下,他们试图以自己追求美好事物的至高理想来抵制罪恶,但在与政府的正面冲突中,却以失败告终。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显得更为虚幻缥缈,是一个不能踏入的圣地,而勒克莱齐奥的坎波斯则更多表现了这样一个艰难发展的理想国怎样与现实对抗和怎样在现实中求得生存。

三、理想蜃景消逝之后的希望

现实终究是残酷的,“世界”之暗从未触及过“存在”之光。《桃花源记》和《乌拉尼亚》都以一种理想终结的方式结束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充满了浓浓的诗意,是中国千古文人梦寐以求的精神圣地和伊甸园。一千六百多年来,历代文人一直梦想着一个“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人间仙境。他们沿袭着陶渊明千年不变的想象,也沿袭了“不复得路”和寻找终“未果”的结局。而勒克莱齐奥的田园也有了轰鸣汽车的驶入,有了人类社会的侵入与围攻。坎波斯抵御不了现代文明人的进攻,在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坎波斯彩虹一样美好的梦想被击碎了,并且碎得一败涂地。坎波斯经历的战争不是轰轰烈烈而是静悄悄的。它可以远离枪炮,却无论如何也远离不了人类的贪欲,坎波斯的美好梦想是被人类的欲望撕碎了。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希望能够远离主流文明的束缚和压制,但却也总找不到一块不受打扰的人间净土。尽管,一直寻找,一直迷失,人类却从未放弃过寻找乌托邦的努力。

陶渊明参照老子“小国寡民”的思想,创建出一个小型的社会,憧憬着一种没有君主、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劳动,民风淳朴、平等自由的桃花源式的理想社会。这是陶渊明依据自己的社会理想所做的美好想象,也代表了那个动乱时代的广大民众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他把自己的进步理想寄托在桃花源式的社会里,从而描绘出了一个形象、生动、艺术化了的农村生活境界。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是礼崩乐坏、战乱纷争的魏晋时代,他需要用文学想象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而拆解他生存的真实世界,重建自己和当时大部分文人的隐逸精神家园。然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桃花源式的社会在当时完全是“乌托邦”式的空想。乌托邦是要质疑现实的,而主流意识形态恰恰要维护和保护现实。武陵渔人只过了三日的神仙般生活,其后“外人”遍寻桃花源入口而不得,都说明了桃花源的乌托邦性质,这只是作者想象中避世的理想之地,是不为统治者和主流文明所容的,因而它最终落得了“后遂无人问津”的结局。《乌拉尼亚》中,坎波斯的消逝显得更加悲壮。它因不敌主流世界的罪恶和围攻,在外力的腐蚀下解散、消失了。“坎波斯”的设计无疑参考了原始部落的形式,其中自然居于主导地位,人依附于自然,并与自然和谐相处。正如作者所说的,它就是一个现实版的乌托邦。勒克莱齐奥在20世纪法国文学视野中拥有独特的地位,反抗现代文明社会、返璞归真、自然原始的生活状态一直是他的不懈追求。《乌拉尼亚》问世时人类已进入21世纪,新世纪开端并没有随着文明的发展而变得宁静,相反文明的污染愈演愈烈,环境污染、生态危机,成为危及人类自身的重大挑战。在这一大背景下,人们对自然、宁静、秩序的向往空前强烈,《乌拉尼亚》应运而生。在这个物质文明发达的现代社会里,勒克莱齐奥和他笔下的人物都表现出对现代文明的极端厌弃,他们无法平静地身处这个物质文明发达的现代社会,在他们眼中,充斥着工业文明发达的现实社会是丑陋的、非人的,因为它早已被物化,超出了人的感情范围。面对这样一个社会,勒克莱齐奥笔下的人物首先能做的就是逃避,远离这个非人的、物化的世界。离群索居成了他们的第一选择,在“坎波斯”一切世俗社会的规矩都被打破,学校教育被抛弃,人们自由劳动和学习,天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尊重和发挥。在坎波斯,积累了数千年的文明被彻底解构,一切都回到了人的灵性尚未被物质和文明玷污的混沌之初,这是一个无所禁忌和原始自由的国度。然而,这个自由的幻城同样没能摆脱消逝的命运。

事实上,无论是在物质条件还是在精神信仰方面,“坎波斯”都是一个操作性更强、更具有现代性的乌托邦。勒克莱齐奥笔下的“坎波斯”与陶渊明笔下老子小国寡民式的乌托邦理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南美洲的桃花源。它们的共同点在于都代表了一种理想化的社会模式,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是一个人性自由、清净无为的社会,甚至连时间也失去了其标志。“坎波斯”是一个“既不知何日,也不知何时”的域外之境,但是和“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和“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相比,“坎波斯”在物质和理念上更加现实、更加具体、也更加明确,它是一份设计周密的蓝图,而不再只是一个单纯的理想。它并没有完全与世隔绝,其人们的日常生活也离不开与外界的贸易,更加具有象征意味的是仍然保留了一条通往外界的道路,而且规定到了一定年龄的青少年必须外出游历。既远离外界纷扰,又与外界相通,既远离尘世,又不乏现实性,可以说,坎波斯是立足现实社会、接近自然理想的一次大胆尝试与实践。而它所保留的通往外界的道路,就是联系现实与理想的纽带。

但不可否认的是,“乌托邦”毕竟只是一种虚幻的理想,这种虚幻性在现实社会中是不可能实现的。不管是桃花源这座“孤岛”,还是与外界保持着种种联系的坎波斯,都不能掩盖其虚幻性,因为这样的理想在一个充满欲望、黑暗和纷争的现实社会中是注定要走向消亡的。陶渊明和勒克莱齐奥都描绘了属于自己心中的乌托邦,他们都是在为人类的终极理想而构建,虽然“桃花源”和“坎波斯”最终都没能存留下来,但两位作家却不约而同的在惋惜之余带给了我们前方的希望:桃花源是否真的不复存在,或许寻求未果只是为后人再度寻找这方乐土拉开了序幕,而坎波斯的人民同样没有悲观消沉,作者明确的写了他们即使面临死亡、分裂乃至背叛,也始终抱有理想,“在苦难中寻找希望”,会再次踏上寻找理想国的征程。这种不放弃的精神,正体现了人类对诗意栖居地孜孜不倦的追求,也同样是乌托邦虚幻背后的现实意义。

分别出自两个不同时代不同作家之手的《桃花源记》和《乌拉尼亚》,却有着令人惊叹的相似和差异。尽管科技文明一直在进步,社会一直在发展,但人类远离文明进程、回归自然、寻找诗意栖居地的努力也一直没有放弃过。这种努力超越时间,从遥远的古代到抵达当今,这种努力也没有空间限制,从东方到西方,似乎是人类永远的精神追求。

参考文献

[1] 勒克莱齐奥.乌拉尼亚[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2] 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 吴岳添.法国小说发展史[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4] 杨乃桥.比较文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 张艳.桃花源和神国――乌托邦的真实和虚幻[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0).

[6] 孙圣英.走向自然的乌托邦之旅[J].外国文学,2008(6).

[7] 何永艳.《乌拉尼亚》:勒克莱齐奥的生态桃花源[J].外国文学,1993(3).

梦入桃花源范文第3篇

贵州毕节杜鹃花海:贵州毕节的杜鹃花海总面积125.8平方公里,具有密集、高大、耐寒、花期长的特点,被誉为“高原上的天然大花园”。每年阳春三月,各种杜鹃争相怒放,五彩缤纷,美轮美奂。到贵州毕节赏百里杜鹃花海,既可饱览洗尽都市铅华的“花之天堂、心之旷野”,也可体味乌蒙原生态民族文化风情的“杜鹃花乡、彝疆古城”。

湖南常德桃花源:湖南常德桃花源是我国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笔下奇文《桃花源记》所描述的避秦绝境原型。其山水田园之美,寺观亭阁之盛,诗文碑刻之丰,历史传说之奇,举世闻名。桃花源是爱情文化、和谐文化、道教文化的聚集地。爱在春天里,情定桃花源。走进桃花源,就像走进了一个绚丽的梦,就像走进了一幅五彩的画,就像走进了一首瑰丽的诗。

河南洛阳牡丹花海:宋人欧阳修曾赋诗句“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古都洛阳盛产牡丹,花开时节牡丹香气四溢,又有“花都”的美誉。洛阳牡丹的品种已经从原先的几十个,发展到现今的500多个。懂行的人说,牡丹可分为“三类、九色、十型”。到洛阳观赏牡丹是一种风俗,从古至今沿袭不变,并且越来越盛。

广东番禺葵花海:广东番禺葵花海,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种植100万株向日葵,成为目前中国第一家全部采用进口种子的观赏性向日葵乐园。向日葵,因追随着太阳生长,被誉为希望之花,被视为追求光明和幸福的象征。当你步入番禺葵花海时,面对眼前这个耀眼的金色世界,你会浮想联翩,会为有一个金色的未来而信心倍增。

江苏苏州香雪海:苏州香雪海是中国四大赏梅胜地之一。梅花盛开时,这里繁花似雪,暗香浮动,香飘数十里。香雪海梅花节期间,这里还举行梅花盆景展,南京红、绿萼、朱砂梅、玉蝶、美人梅等梅花盆景形态各异,让钟爱梅花的您一饱眼福。

新疆伊犁薰衣草花海:这个令人心动的地方位于新疆天山脚下。美丽的伊犁河谷,紫蓝色的薰衣草花海随风起伏,仿佛大地上延展的紫色梦境。3000亩地,都笼罩在薰衣草的馥郁芬芳里。每年的6月至8月,当薰衣草花期来临的时候,整个花海好像穿上了紫色的外套,散发着淡淡幽香的薰衣草在风中摇曳。这个时候,要是不去这样美妙的地方许下爱的诺言,真不知道什么才是浪漫。

林芝桃花海:人人皆道江南的花海迷人,殊不知高原之上也有着曼妙的春光。特别是每年的三四月,林芝桃花盛开,在雪山冰川的映衬之下怒放着野性的壮美,让你感叹这里真不愧为“江南”。这里的桃树多为野桃。野桃树干粗大而遒劲,花朵小巧而繁多,层层叠叠,宛若朝霞;落英缤纷,如同粉雨。

梦入桃花源范文第4篇

桃花源在何处寻?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备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是中国古代文人心中的净土,是隐居山林的愿景,又是遥不可及的乌托邦。山水恬淡,抚琴作诗,其雅也哉。古人如此,今人亦如此。雾霾不散,林立的高楼无不让文人们渴望寻找到桃花源一般的隐秘山林。先生的作品,一方面向陶渊明先生致敬,—方面又希望营造一个自然、传统并充满梦想的世外桃源!

寻·自然

除了山石之外,自然的植物、陶房等材料共同营造出这一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景观。几百件特别烧制的陶房、用具等在山间组成各式生活村落,陶房内通过特制的LCD屏幕播放的动画表现出房内人们的活动,个别还可以与观众互动。陶制的生灵(也包括人类),在大自然中无拘无束的生活。由雾化器制造出的云雾、瀑布等产生出山水画中的意境。艺术家力求对待每一个元素都像传统的中国画家对待每一个细节那样严谨和到位。比如陶房的造型是被“菱形化”了的,有机地溶于“二维半”的概念中;陶房的风格与颜色也不是任意的,而是与石头构建出的山水意境搭配。例如,产自江南地区的太湖石搭配的是苏州园林式的房子。同样,植物和陶瓷动物也是如此,在产生视觉上和谐的美感之外,也创造出文人意趣。动画的人物是借鉴网络和手机中的符号抽象的人,以诙谐的方式来表达他的生活和情感,引起观众对美好生活的共鸣。

寻·传统

在这件作品中,艺术家借助V&A中庭花园的西方古典建筑及花园之外,借用了伦敦这座工业文明的、繁杂的城市,以此衬托出置于其中的珍贵的世外桃源。认为,“在今天的世界,人类不管在何处,好像都很难找到一个理想的生活之地,每个人几乎都对自己的生活环境不满意。今天的人特别向往有一个自然的、没有任何政治诱导的、平等的、和谐的生活。”在这个意义上,《桃花源的理想一定要实现》借用和转化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桃花源”意象,使今天的观众得以在艺术作品的真实和错觉之间,立体和平面之间,投射他们的情感和思考,获得一种对心中向往的慰藉。及其工作团队就像一群孩子,想尽各种办法创造一个我们向往的世界,就像古巴比伦时代,为了沟通人类而奋力建造了一座巴别塔。

梦入桃花源范文第5篇

于是,我在纸上写道:“天上的星,地上的花;天上的云,地上的花;天上的霞,地上的花————”这时候,我睁眼一看:“哇,全部是‘花’啊!这,这这,全部是‘天上地下’,乱弹琴啊!”这一下,我为难了。

其实,心平气和地想想,在一首歌里,“花”多并不见得就拙劣。那首著名的《桂花开放幸福来》,“桂花”就很多,“贵客”也很多:“桂花生在桂石岩吔,桂花要等贵人来。桂花要等贵客到,贵客来到花才开吔。”听起来,很美的。可惜,我不行呀!怎么能和这样的大手笔比呢?像这样的写法,看似简单,但一般人搞不出来啊!不然,我怎么就没搞出来呢?

我愣愣地坐在松江河岸,想了一会,淡然拿起一个石头,丢入水中:“扑通!”水花,波动我的心灵,绽开一朵银白的浪花,感到了欢乐如音符的跳跃。

唉!家乡的花,实在是太多了,没办法呀!这么多的花,到底怎么的美丽呢?像我这样写,还不是与人比东西多,而不求质量?这么一来,形同牛皮大王,比一种花,只怕也比不上啊!唉,搞不成了!我想,干脆一个一个写,可能好一些。什么桃花梨花野蔷薇,李花杏花百合花,茶花桂花野棉花,桐花豆花萝卜花,等等,一样来她一首,岂不美哉?

这么搞,太夸张了吧?不,不是夸张——太恐怖了吧?还有,萝卜花,太不好听了吧?神经病!写千写万,写得到那里去吗?

此前,我曾写过《杜鹃花开》,写景抒情,很满意,歌词在自娱自乐的《九寨情缘》系列散文《乐神的舞步》中用了第三段。还写了《五月的鲜花》,实际也是根据家乡的花构思的,如下:

五月的青山鲜花如海,喜气洋溢,千年的沉寂。

欢乐的歌儿唱起来,歌声荡漾,遥远的天外。

我的心,幸福地绽放,像那溪水,清纯奔放。

我的心,飞向明天,甜蜜爱情,永恒献给你。

五月的鲜花美如云彩,那是你我今生的缘分。

欢乐的舞蹈跳起来,我的阿哥乐开怀。

我和你,携手明天,一起走进,灿烂的世界。

我和你,尽情地恩爱,美好青春,永远伴着你。

接着,又试写了鸽子花,觉得词曲都不够满意。又写了一个谱,还没按上词,就放着了。现在,要写这么多花,工程巨大不说,只怕一搞出去,就要被人赞誉为“花哥哥”了。这个,名声不好吧?得好好考虑一下。要知道,我情梦缘伙子不好,是没有好好沾花惹草过的。恋爱仅仅两三次——好像是四五次,记不清楚了——也是因为单相思和被遗弃的原因喔!

这么一来,我不想煮饭了,我老婆鼻子里发出一声冷哼:“哼,什么货!自视太高了吧?你这丢在地上没人捡的货,尽管大胆地干好了,看你能干出什么!想写歌获得‘花哥哥’的美名,下辈子吧!”她还作了精辟的补充,“做梦!也下辈子再做吧!”

唉,家庭妇女见识!不能出名是事实,这个,太伤自尊了吗!没办法了!

我想,写不出来,就算了!但是,那个花多,绝对没有吹牛啊!

武陵源,处于湖南丘陵向云贵高原过渡的大斜坡、北纬28度左右的地理位置,气候温和,雨水充沛,是没说的。而且,多高山和山间坝子,海拔三百米到一两千米的地形,冬季的高山稍寒冷、山间低谷较温和,春夏能留住雨水,形成了亚热带、暖温带多变而总体温和的独特气候,这就给多种动植物提供了生存繁衍的优良条件。正因如此,梵净山,至今仍然保留一遍完好的原始森林,是地球同纬度最后一个原始生态孤岛,被誉为地球的绿宝石和基因库,有动物801种,植物1800多种,被列为国家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接纳为“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MAB)成员。无用言喻,其中就有很多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种类。如:黔金丝猴、鸽子花、红豆杉。

在桃花源般的田园村庄,多是水果之花。像桃花村、李花村、杏花村、梨花村、石榴村、柑橘村,比比皆是。而且,这样原原本本以花、果名来命名村寨,也很有一些。那么,红桃粉杏、白李雪梨,在这样的村庄,轰然开放,都是怎样一个景色呢?呵呵,这方面的描写,实在太多了。

既然如此,绝大多数温带的水果,以及很多亚热带水果,都能在武陵源开花结果的。可以想象,在水果成熟季节,树上、街上,都是些什么景象。

这里要强调的是,所谓花卉,在各种养花书籍中,其实是指所有具有观赏价值的植物,包含了观花、观果、观叶、赏枝、芳香的种类。所以,很多不开花的植物,也被列入了。在美丽的田园,人工栽培的就有松、柏、竹、黄杨(千年矮)、棕树、棕竹、芭蕉、仙人球(掌)、紫藤、金橘、葡萄,等等。

所以,各色艳丽的水果丰收、玉米抽穗、稻花飘香、板栗结籽,等,绝对都是一大喜悦、壮观的美景。

在桃花源般的田园村庄,肯定是以人工栽培的花朵为主调的悠然风景。除了果类,还有一些风景树和食用、药用、观赏性的花,如木本的桂花、紫薇、玉兰、木槿、月季、迎春、含笑、木芙蓉,茉莉、栀子花,草本或宿根类的各色、鸡冠花、春兰、蕙兰、芍药、萱草、大丽菊、荷花,等等,还有寄生于村寨旁边的众多野花,如金银花、牵牛花。

可以说,像这类花卉,都很常见,任何养花的人,都不会很稀奇。但是,能够这样品种繁多,欢聚一堂,互相扶持,互相问候,共同排演一出气势恢宏的大型鼓舞剧,这就很少见了。

我的家乡,是油菜的重要产地。油菜花开的景色,十分地喜气,并不亚于杜鹃花开。由于二者一出人工,一为野生,一生高山,一长谷地田园,色调也大异,情感就很有不同了。

在春天,青翠的山,是大地的背景;天上的云,是田园的守护神。一望一里、十里的山间坝子上,横贯着一条蜿蜒的小河,河上是山里人一样朴实如梦的木桥和小巧稳重的石桥,河边咿咿呀呀唱着古老的水车,两岸,金黄的油菜花开,在灿烂的阳光下,闪耀着金色的生命辉煌。啊,多么绚烂的花的海洋啊!蜜蜂嘤嘤歌唱,花丛繁忙;彩蝶翩翩起舞,迷恋芬芳。一切,都充满了喜悦、热情和希望,又让人不由产生浓烈的成就感,觉得:天上的云,永远不会这么金黄;我们的田野,胜过幻想的天堂;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人生,都在辛勤的劳动中,受到神天庇佑,终于殷实富有,获得了最美好的升华。于是,我们因为劳动而欢乐,因为自由而歌唱。

说到这里,我不由得想到了我的小说长篇《神曜情天·幸福之花》一章,写的是十八小伙的玄光大帝明欢春游南原,见百花争艳,春光无限,即兴吟咏了一首歪诗:

红桃粉杏迎春待,雪李白梨含笑来。

山茶木兰青薹美,幸福之花遍地开。

之后,明欢遇上了在田野劳动的农村寡妇荔福花,为她赡老养小、坚守全家幸福使命的辛勤、善良所感动,决定授予她“神洲大帝国幸福之花”的伟大称号,并带着她一家走上了神洲玄国的心脏——天台,走向了真正幸福。

——这是一个,美丽的传奇;这是一声,震动神洲大地的春雷。

“青薹”,就是菜花吧!迎春、含笑,都是花。整个春天,都用花的名义宣扬出来了。

在这样的季节,在这样的田园,那鲜花盛开的村庄,就在田园旁边,往往不止一个,分布四方,或据高山下的山岭,或处平坝花丛之中,背靠青山,竹树掩映,炊烟袅袅,沐朝阳晨雾,浴晚霞云烟。于是,青山上、田埂上、小河岸、小溪旁、村落间,盛开了无数千姿百色的“无名”野花,附丽着村庄,附丽着勤劳的人们所有伟大辉煌的劳动。啊,那是花的太阳、花的山,花的星月、花的天;花的竹树、花的果,花的田垄、花溪源。花之歌、花之舞,花之云霞、花之烟;花之情梦、花之缘,花之家乡、花之武陵源!整个是一幅完整完美的花的田园、花的世界!想想,是怎么一个美丽的景色啊!

呀,现在才感到,朱自清的《春》,花朵太少了啊!

“呵嗬,我陶醉了!”我闭上双眼,直挺挺倒在了幻想中溪岸如茵锦秀的草地上——椅子向后,翻倒在地,不动了。

“呀!”这一下,我老婆一声怪叫,跳过来把我扶起,“你,怎么了!”

我一看,这怎么行?所以,很不耐烦:“哇,这样也不让我安静一下啊!不是叫你别打扰我吗!”

“你——”她气愤得差点说不出话,“这样了,还不打扰啊!”

我一想,觉得自己太不近人情了,忙歉意地一笑:“没事没事!呵呵,这样很快乐!”

我正襟危坐,重新凝神运气,静静体味:“花的太阳,花的山;————花之情梦,花之缘;花之家乡,花之武陵源。”忽然,我发现,我已经写出了《家乡的花》的歌了——谱,就是那首没词的《鸽子花》啊,“这,这个——,不会吧?”要知道,鸽子花有一个美丽的梦,就是桃花源般的自由、和平、纯洁、质朴与梦想啊!这,与美丽的田园不是很相似吗?我猛地一楞,急忙翻出那个歌谱,对照一看,“哇,恰好八句啊!这,这这——”于是,我以“啊”为词,激情地唱起曲谱来(为2/4的拍节;中文带口的为低音,不带口为高音;试唱时,除“一”表示1拍外,其余每个符号占1/4拍,一节中超出正常拍数,一般为三连音;这样,1拍实际就变成了两拍,一节就变成了4拍了)。这就是歌曲的过门,也是前四句的曲谱了。

“索——拿2-5-|3——-—|2——323拿-|21——一|003-5-6-|多-奶米6——-|6——37-6-|5——-—|6——-121|6——-5-|3-拿-1-23|32———|2-3-5-6-3——-一|2-3523拿-|2-1-一”

“啊——”我一阵怪笑,“啊哈哈哈哈——”猛地一楞,两眼一闭,陶然而醉,半晌,再次向后一倒,无力地瘫痪。这次,耳边传来“嘻嘻”的笑声,没有人尖叫了——(悄悄话)那个倒下的,不是我!是散文里的人!

“花的武陵源”之后,唱过门,重复后四句的谱,词曰:“啊,美丽的家乡,啊,花的家园。啊,美丽的家乡,花之情梦,花之武陵源。”

那个标题,是否改为《花的家园,花的武陵源》,或者《花之情梦花之缘》?

我想,桃花源,是绝对没有这么美丽的;桃花源的精神,已经全部在家乡的田园里,达到了现实的融会贯通。所以,只管坚持自由精神的繁衍,绝对用不着再去寻找桃花源了。

如果大家还觉得,我的家乡很美,那我将真诚地告诉大家,我现在说的,仅仅是家乡的田园风光,这些都只是我家乡美丽的一小部分啊!请千万相信,我的家乡,还有很多美丽的野生动植物,是其他地方见不到的。最美丽的景色,是在山野啊!

相关期刊更多

华西语文学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

曹雪芹研究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军工文化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