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药炮制学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中药炮制原理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包括:文献整理及经验总结、炮制原理及炮制理论、炮制方法、饮片质量标准的研究。研究方法包括:应用文献学、实验药理学、化学、临床疗效观察、多学科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
1研究内容
1.1文献整理及经验总结首先要搞清炮制的历史和现状。炮制的历史文献比较分散,现代的炮制经验多数是“师徒相传,口传心受”继承下来,各地遵循不一。每类炮制方法及每药的炮制方法的起源、发展和临床应用的关系更应进一步深入研究,分析其演变原因,找出其理论依据,探知其炮制目的所在,从中可以找出一些规律,提出科研思路,做到古为今用。因此,认真进行文献整理和经验总结,是开展炮制研究必不可少的一项基础工作。做这些工作时,应采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
1.2炮制原理及炮制理论的研究炮制原理是指药物炮制的科学依据和药物炮制的作用,即探讨在一定工艺条件下,中药在炮制过程中产生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因这些变化而产生的药理作用的改变和这些改变所产生的临床意义,从而对炮制方法做出一定的科学评价。可见,炮制原理的研究是炮制学研究的关键问题。
中药炮制在漫长的实践中,结合中医药的理论,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这些理论虽然不能作为定论,但大多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因而探讨那些规律性的本质,不但有利于炮制原理的阐述,而且将指导炮制方法的改进及创新。
1.3炮制方法的研究中药的种类很多,品种繁杂,各地炮制方法也不一致。炮制工艺多属于手工作坊生产,尚难适应现今工业化的生产,因此研究炮制技术,改进炮制工艺是当务之急。在今天,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技术的不断应用,很多新的科技成果又可供借鉴,在搞清炮制原理的基础上,以炮制过程的本质变化为核心,向炮制工艺的机械化、自动化方向发展,最大限度的利用药材,充分发挥药效,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1.4饮片质量标准的研究同一种饮片由于生产条件和环节不同,质量差异很大,直接影响疗效。当前用以控制饮片质量的标准是各省、市自治区制订的中药饮片炮制规范,而规范中的标准多数是依据广大药工长期实践经验制订的,主要依据形态、色泽、质地、气味等感观来判断饮片的真伪优劣,比较模糊,不易掌握。为了保证临床用药的准确必须进行饮片质量标准的研究。首先要制订统一的炮制工艺及饮片的质量标准,然后应用现代科学手段逐步以客观化的指标感官控制的经验性指标加以结合,建立起更为合理的质量标准,以更好的控制饮片质量,确保临床用药的效果。
2研究方法
2.1应用文献学方法进行研究中药炮制源于古代,所以搞清炮制历史才能搞清炮制意图,才能有目的地研究各种炮制原理及其优点。历史上炮制技术变化很大,其中有合理的,也有不尽合理的,也有误传误用的,现代使用的炮制方法并不完全正确,只根据现行经验进行研究,往往不能反映炮制的原来意图,得不到正确的结论。所以通过文献学研究手段,搞清炮制历史的原始意图、炮制方法及其变化,这是炮制研究不可缺少的基础手段。
2.2应用实验药理学方法进行研究中药的临床研究由于受到复方用药和患者对象的制约,一般不易进行,加之很多中药化学成分研究还缺乏与药效的紧密联系,或者上属空白,因此开展实验药理学的研究是最现实的选择。应用实验药理学的方法研究中药炮制,最好选用适合中医病理模型的方法和指标来进行。在化学成分不清的情况下,通过实验药理学的方法来研究炮制前后的生物活性变化,可达到控制炮制质量和指导工艺改革的目的。
2.3应用化学的方法进行研究中药的疗效,是由其所含的化学成分决定的。中药经过炮制后,所含的化学成分的性质和含量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改变,因而药理作用、临床疗效发生相应的改变,可见,研究中药在炮制前后化学成分性质和含量的变化是中药炮制研究的核心,它的研究结果不但能阐明炮制原理,而且能指导炮制工艺的设计和改进,也是制订质量标准的依据。
2.4应用临床疗效观察方法进行研究中药炮制是为中医临床辨证治疗服务的,目的是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经药理学、化学等方法研究中药炮制的结果,最终也必须接受临床效果的检验。由于临床研究影响因素复杂,不可能用临床疗效指标作为炮制方法优选的手段,而往往都在各项研究指标比较成熟的条件下以临床疗效观察作为最后验证的手段。在炮制研究中,一定要注意同一药物不同炮制品的不同功效,并设法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阐明其科学性,切忌暂时说不清就轻率否定其炮制意义和作用的做法。
2.5应用多学科结合进行研究中药炮制是一门知识面比较广泛的综合性学科,应尽可能借助其他有关学科的新技术、新成就,采取多学科的研究是开展中药炮制研究的有效途径。
论文摘要 中药调配工作直接关系到中药临床疗效。调配质量的好坏,不仅影响到药物疗效的发挥,也影响到病人健康乃至生命安危。本文从中药调配剂量、处方应付、药物的炮制处理、药物质量等方面,分析了调配质量对临床疗效的影响。其目的在于提高配方人员的认识,确保调配质量,从而提高中药临床疗效。
中药调配系指按照中医处方要求,将中药饮片调配成适宜临床患者使用的过程,它具有临时调配方剂的特点,是祖国医学理、法、方、药理论和实践的辨证统一,也是医院药剂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中药调剂工作量大,涉及专业知识面广,技术性强,因此调配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临床疗效与安全用药。现就中药调配中影响临床疗效的几大因素进行浅析。
中药调配剂量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中药的“量”与疗效有重要关系,医界有“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之说。中药方剂依“君臣佐使”配伍组方,各药剂量变化会导致处方功能、主治发生变化。剂量的准确性直接影响着临床疗效。但在调剂中屡见主观估量,“抓药”代称的现象,造成配方总量、单剂量不准确。中药调配剂量对处方疗效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同一味药,剂量不同,作用亦异。以肉桂为例,小剂量有引火归原的作用;大剂量则有补肾阴,散寒止痛之功能。有些药物剂量不一,还可导致作用相反,如红花少量养血,大量则破血;还有些药物有双向调节作用,如黄连、黄柏之类,小剂量有兴奋作用,大剂量则有抑制作用。这些都说明了药物“量”与“效”的关系。②有些方剂中单味药剂量变化,会使整个方剂主辅换位,药效属性发生变化。如张仲景的小承气汤和厚朴三物汤,因各药用量不同,其所治病证方剂名称都不相同。③某些毒性中药,其治疗量与中毒量非常接近,应严格掌握。如马钱子等,用量不足则疗效不显,用量过大则极易中毒,故应慎选剂量,以防中毒发生。
处方应付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在调配药物时,还要重视处方应付对临床疗效的影响,尤其要注意对药名脚注及附加术语的审定。
中药的处方脚注,是指医师开写中药处方时在某味药的右上角或右下角处所加的简明要求。其目的是指示调剂人员对饮片应采取的特定处理方法。脚注的内容一般包括炮制法、煎法、服用法等。常见的脚注术语有:先煎、后下、包煎、另煎、冲服、烊化、打碎、炒制等。中药脚注的特殊处理,直接影响着药物疗效的发挥。调剂人员必须按处方脚注的要求,认真执行,切不可有丝毫懈怠。有的处方虽未加脚注,但如果是需特殊处理的,仍应按炮制规范的规定处理。如生矿石类、动物角甲类,其饮片质地坚硬,应另包先煎,这样可使有效成分易于煎出;制川乌、制草乌等有毒饮片可先煎,可降低乌头碱含量,减少毒副作用。薄荷等气味芳香、含挥发性成分的饮片不宜煎时间过久,以免有效成分散失,降低疗效,故应后下。富含绒毛的饮片如旋复花、辛夷等包煎,可减少绒毛混入煎剂后刺激咽喉。阿胶、鹿角胶、饴糖、蜂蜜等胶类、蜜膏类中药不宜与群药同煎,以免煎液粘稠而影响其他有效成分的煎出及结底糊化,影响疗效。因此上述各类药物调剂时应执行脚注,单包注明用法。
药物的炮制处理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中药炮制的目的在于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改变或缓和药性,便于调剂、贮藏和提高药物疗效。炮制方法不同,功效各异。中医认为“酒浸外提,姜制发散,土炒健脾,醋制人肝止痛,入盐走肾软坚。”如土炒白术,长于补脾止泻,焦白术,补脾而不滞气;生甘草味甘偏凉,可泻火解毒;炙甘草味甘性偏温,可温中祛寒等。如醋制元胡索,其有效成分生物碱可与醋酸结合成易溶于水的醋酸盐,煎熬时易溶出,能增强止痛作用。因此在配方时应根据处方意图付药,应付炮制品者,一定要依方调配,不可混用、代用。此外,中医用药还讲究“逢子必捣,逢子必炒”的原则,现代研究也证实了这一做法具有增加疗效的作用。因此,如遇到预先不宜捣碎的完整类药材,如大枣、莲子、砂仁、豆蔻等,也必须在调配时临时捣碎。这些都是在中药调配时应遵循的基本规范。
药物质量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药物质量是决定能否提高疗效的保证,中药饮片由于种类繁多,成分复杂,采收、加工、贮存保管不当,极易出现虫蛀、发霉、泛油、变色、气味散失、风化、潮解、粘连、腐烂等变质现象,也有由于药源紧缺,利益驱动导致劣药伪品混入等,这些直接影响着饮片质量和临床疗效,甚至病人的安危。如麦冬、杏仁等走油;白、橘红等变色,可使药物疗效下降发生不良反应;银柴胡,主治骨蒸潮热,退虚热;山银柴胡则有毒。还有如炮甲片以矾水或盐水浸泡以增重,水半夏充半夏,芸苔子充菟丝子等。所以,药房调剂人员更应把好关,坚决杜绝把伪劣、霉变、虫蛀等药物调配出去,以保证临床疗效和患者用药安全。
关键词:中药炮制学;课程设计;实践教学
0引言
中药炮制是在传统中医药基础理论体系的指导下,根据临床用药需求、调剂、制剂不同要求,以及药材自身性质,所采取的一项制备中药饮片的传统制药技术,它是我国独有的、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项传统技术,被列入2006年由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饮片是中医临床调配处方及中成药生产的基本应用形式。中药材必须经过炮制后制成饮片后方能使用。中药炮制学是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综合应用学科[1],是中医药类院校中药学及其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
1中药炮制学学科特点
中药炮制学作为一门渗透着现代科学的传统制药技术的学科,同时具有传统性和现代性,主要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工艺学部分,解决中药如何炮制的问题,在中药炮制学中体现在炮制方法及炮制工艺中,中药炮制学教学首先是强调继承传统饮片炮制方法及其工艺。二是质量学的内容,主要解决中药怎样炮制才好的问题,对于确保中药饮片内在质量的具有重要意义,是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的保证,在中药炮制学中体现在饮片的质量要求上。现行教材的质量要求包括饮片的传统质量标准,即成品性状以及《中国药典》规定的饮片标准。传统质量标准主要通过感官来判断饮片质量的优劣,即采用“眼看、口尝、鼻闻、手摸”的方式对饮片的外形、颜色、质地、气味进行综合分析,确定饮片的质量。三是临床学方面的内容,炮制入药是中医临床用药的特色之一,大多数中药炮制传统理论是在中医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因此,中药炮制学是联系中医与中药的桥梁和纽带。临床学方面的内容在中药炮制学中体现在炮制作用中,主要探讨中药炮制与药性改变的相关性,揭示在炮制过程中中药药性的变化规律,解决饮片在中医临床实践中怎样应用才好的问题。实际上,历代中医典籍及医案中有大量记载及论述,近几年也有相关的教材及专著出版,如胡昌江、张振凌教授均主编有《临床中药炮制学》、原思通教授主编的《医用中药饮片学》及吴纯洁教授主编的《中药饮片学》等。在现行的中医培养方案中,这部分内容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中医药院校开设了相关课程,以解决目前医、药分工趋细以至于医药脱节的现状。
2中药炮制学教学面临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中药炮制学教学学时较少
中药传统炮制方法工艺性强,但饮片生产多无具体、规范的工艺技术参数,特别是缺乏客观可控性较强的工艺参数,需要通过较多的实践操作积累经验,从而对火力、火候等抽象概念有基本的判断和认识。我校中药学专业开设的中药炮制学课程为72学时,其中39学时为理论课(含5个学时自主学习),33个学时为实验课,理论课学时与实验课学时的比例不到1:1。全国中医药院校中药炮制学课时多的有108学时,课时少的则只有54学时甚至只有36学时,我校处于中间水平。就本学科而言,要求学生继承一门传统的制药技术,目前的课时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有一定的难度。
2.2教学方法与手段有待加强
目前,国内中医药院校对中药炮制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了探索和改革,如PBL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以及MOOC、微课、翻转课堂、网络教学平台等[2-8]。但从整体上而言,中药炮制学的教学基本上仍然以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为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够。对于中药炮制学来说,教学中重视传统炮制理论的学习及工艺技术的掌握,往往重知识传授、重传统技术传承,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自主性创新未予以充分的发展和体现,在现有教学课时的条件下,针对如何兼顾传统与现代及学生能力的培养问题,教学方法与手段有待加强。
2.3实验课验证性实验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少
中药炮制学实验作为中医药院校中药学专业开设的必修课程,一般分为两个板块:传统炮制实验和现代炮制实验。我校与国内中医药院校中药炮制实验课的课程设置上大同小异,传统炮制实验主要的教学内容为传统炮制实验和验证性实验,以培养学生基本的传统炮制技能和验证传统炮制理论的正确性为主,现代炮制实验主要的教学内容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以培养学生现代实验意识、实验技能以及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为主。在33个学时的实验课中,其中21个学时为传统炮制实验,涵盖主要的炮制方法,6个学时为综合性实验,6个学时为设计性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明显少于验证性实验。在传统炮制实验中,学生按照既定的实验方法进行实验,对炮制过程中的要点如:火力、火候的探究意识不足,积极性不高,不能有效地累积炮制经验。对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特别关注以及兴趣浓厚,但由于课时数的限制,开设比例不高。此外,炮制实验与现行中药饮片生产企业的饮片规模化生产有很大差异,学生对饮片生产设备、生产程序了解太少,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3中药炮制学教学体系的设计和实践
3.1整合教学资源,构建中药炮制学教学体系
针对中药炮制学教学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我校炮制教研室通过创建、整合多种教学资源,构建了中药炮制学教学体系。根据中药炮制学教学课程设计,整合的教学资源主要有:①相关的科研平台:“贵州省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基地”、“贵州省中药、民族药材产地加工与饮片炮制技术研究中心”、“贵州省中药、民族药产地加工与炮制技术工程中心”及“贵州省中药、民族药炮制技术平台”,这些平台在校内建有炮制传统技术实训室及饮片生产中试车间,炮制传统技术实训室用于炮制传统技术的传承,饮片生产中试车间有利于学生的饮片生产工程化训练,这也是我们下一步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②饮片企业实训:目前整合的企业有中药饮片公司,学生到其车间进行实训,能真切体验中药饮片真实的业环境,拓展学生的专业实践技术,培养学生实际生产过程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专业综合应用能力,促使学生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该经验已形成论文“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切实加强中药炮制实验教学”于上海“中药药效提高与中药饮片质量控制交流研讨会”作交流。
3.2传统炮制工艺教学与现代教学手段相融合
中药炮制是我国独有的、具有传统特色制药技术,该技术的工艺细节和某些关键点难以用语言在日常教学课堂上进行完整表述,再加上实践课程安排有限,学生动手操作机会较少,导致学生不能很好的掌握中药炮制这门制药技术。遂在理论教学中应遵循理论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为提高教学效果,本教研室制作了系列教学软件,除了基本操作以外,软件以中药饮片的生产工艺为中心,对饮片生产流程进行跟踪拍摄,内容包括炮制实操技术、企业生产、饮片生产器械展示及中药饮片标本展示四个部分,该软件成果分别获得省级“多媒体软件大赛”及教育部组织的“多媒体软件大赛”一等奖的殊荣。与此同时,本教研室打造了网络教学平台,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外能全面直观了解中药饮片的生产实际,做到“助教与助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目前正在进行虚拟仿真平台的建设。本教研室在进行中药炮制学课程设计时,强调教学方法的递进式革新和结合式运用,例如灵活运用讨论式、探究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同时,还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达到辅助互动教学的目的。
3.3理论与实践、科研创新活动一体化教学
《中药炮制学》这门课程的整个教学体系作为纲,构成点则应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科研创新活动版块以及其下更细分的版块为目,纲目结合,层次清晰。理论教学主要采用互动式教学、类比教学、问题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借助于符合教学需求的《中药炮制学》系列软件、网络教学、虚拟仿真等课程资源,构成理论教学脉络。实践教学主要通过设计合理专业实验模块,以传统炮制工艺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为主体,同时以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及参与教师科研活动为辅,以训练学生基本操作技能以及培养学生学术研究思维和科技创新能力。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学生既可使用《中药炮制学》系列软件、网络教学、虚拟仿真等进行巩固性学习,也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进行研究性学习,由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求索的科研能力。此外,学院每年通过举办影响深远的“实验技能大赛”,促进了学生对实验操作的重视及竞争意识,达到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用、赛教融合”的良好效果。
论文摘要:未来我们将远离抗病毒、抗肿瘤、抗细菌和抗寄生虫的研究,而将趋向于改变机体、促进机体防御能力的研究,对疾病采取“亲宿主(ProPost)的治疗”。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把现代医药学称为分析时代的科学,21世纪将是系统科学时代,亦即中医时代,并将引起整个科学界面貌的改观。未来的中药学也将是中药系统工程学,对药材的栽培(养殖)-采收-加工炮制-制剂-成分-药理-疗效实行最佳线形控制和网络控制。
一、中药研究的思想史概述
为了说明未来中药学的发展道路,首先有必要回顾既往在研究思想上的历程。
从“医药俱度论”和“废医存药论”(或美其名为“中药科学化”)得到证明。产生的思想根源是完全迷信合成药物的作用,连植物药都否定了,何况中药。试图脱离中医来研究中药的疗效和有效物质,实践证明是行不通的。因为仅有少数中药能找出“有效成分”,其归宿也不再为中医所用,而是增加新的西药。现代医学的辉煌成就是在不断发现和纠正自身体系的谬误中取得的。就在盲目否定中医药的年代,西医“自身中毒论”和“病灶感染论”等理论上的错误造成滥施手术,危害甚广;西药氨基比林、非那西汀等因毒副作用严重而停用,以致我国取缔这些药品退了20~50年;利血平由于引起严重忧郁症、甚至自杀而在某些国家停用,我们却还未采取措施。这提示我们,分子药物不论是合成药还是天然产物所潜在的局限性。中药研究必须遵循中医药理论,扩展自己的学术发展途径。
二、中药学发展的趋势
近年来中药学的发展趋势可归纳如下:
1、中药理论研究系统化没有理论,中医药学不可能存在到今天;没有理论,中医药科研教学等学术机构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中药理论除了中医的阴阳、脏象等基本理论外,还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反畏、配伍禁忌以及采制加工经验所包含的理论知识。现在已进行了文献方面的初步整理。
2、研究思路多样化在药材研究方面大致可以分为:从亲缘关系和生物学研究人手,解决中药资源短缺问题;以传统用药经验和药性归类方面研究,产生二十世纪新中药材,如太子参、菊叶三七、景天三七、猫爪草、白花蛇舌草、川牛膝等的临床疗效得以确认,成为中医所用的新药材;从保证中药质量出发,研究地道、加工、贮存、制剂的系统质量控制;从中医治则和临床经验入手,对攻下药物和活血化淤等药物的共性研究。
3、中药疗效评价客观化这种趋势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形成了一套根据中医理论辨证分型,并采用现代科学指标总结中药疗效的方法;二是复方研究成果逐年增多,统计和疗效分析规范化。
4、中药生产工业化饮片和成药生产的企业化为机械化生产创造了良好条件。目前洗药机、切药机、碾压机、粉碎机、蜜九机、蜡壳机、泛九机、冲剂机、干燥机、包装机日益推广,并开始和计算机结合,由电脑自动控制。另一方面,中药材收购、生产、销售实行“三证”以后,管理和流通方面一体化加强,对保证和提高中药质量有利。
5、中药质量标准化传统的方法是以地道、采收期、炮制制剂技术来对药材整体有效性加以控制,而不是针对其中某一成分。“望(形、色)、问(产地、加工方法等)、闻(气、味)、切(质地)”的特点是快速,而且不需要对样品作任何特殊处理,但量的标准不明确,需要人脑贮存大量特征信息。色谱和光谱技术以及生物测定引入中药质量控制中,将使中药标准化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6、中药学教材规范化已有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和中药制剂学等五门专业课程和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基础、药用植物学等全国统编教材,有利于人才培养。
7、药典内容现代化我国从63年版开始,药典分一、二两部,一部收载中药。从下表比较中可看出药典在突出中药特色和吸收现代科技方面的明显变化。
8、中医中药研究同步化中医和中药研究相脱节,医不知药,药不为医用都将导致中医整体的消亡。把二者结合起来的途径是加强临床中药学的研究,把提高疗效和提高药材质量统一起来。
9、中药科研国际化一中药独特疗效和从中药中发现新药的成功例子(如麻黄素、青蒿素等)吸引着国际学者对中药研究的兴趣。
三、未来中药学的基本特征
未来中药学无疑要吸收现代科技来武装自己,但在下述三大特征上必须一脉相承,按照固有的体系来发展。
1、以“气味论”为基础的中药理论不变。中药的形色气味是中医几千年来用以解释药性的依据,并受阴阳五行学说的支配,形成特有的理论体系,今后中药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取决于对人嗅味觉生理和药物气味本质的研究。“神农尝百草”的分子机理在21世纪可望阐明,与此相关的品质评价,药性解释必定有所突破。
2、用于防治疾病的物质形式不变,即使用药材和中成药的方式不变。这是区别于“天然药物”或“植物药”研究的显著标志。“天然药物”是国外针对“合成药物”而提出的,其实二者本质都是分子药物。中医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不会丢掉麻黄、青蒿去利用麻黄素、青蒿素。因此,中药学物质基础的研究是提供安全、有效、精良的药材和成药。在此前提之下,借鉴一切现代化技术来确保“整体药物”疗效的发挥。
3、辨证论治,采用饮片一汤剂的形式不变。辨证论治是中医精髓所在,与之相适应的是能随证加减的饮片一汤剂形式。既然如此,汤剂的药效研究和改进这一难题就是不可回避的。尽管在技术上还存在很多困难,但是到2000年,汤剂的化学成分谱和主要药效指标可能快速解决;医院用和家用煎药电器将普及;服用量也会大大减少;必要的矫味剂亦将研制成功;制备汤剂所需的饮片,即适于炮制和煎煮、能达到最佳煎出效果的片型和厚度的标准将要确定。目前全国有44家重点饮片厂,年产饮片达几万吨,这是一种不同于西药粉体工程的应用形式,而我们要保持和发扬这一特色,而不是抛弃它来另搞一套。
四、小结
中药制炭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因其有特殊的治疗作用,至今仍广泛用于临床。对中药制炭的原理,作用机制和炮制工艺等依照传统制药技术和中医药理论,运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设备进行理论研究。阐明炮制原理,搞清作用机制、改革工艺、制定质量标准,提高制炭质量,是中药炮制研究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以下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供同道参考。
中药制炭应用始于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有乱发烧炭,王不留行、桑根白皮烧炭存性,治疗产后腹痛,小便不利的记载。自晋至唐制炭入药又增加了20余种,其中有大黄、槐角、石榴皮、桑叶等。宋代又增加了厚朴、荆芥等60余种。自唐代以来,始见有些炭药用于止血。如《千金方》中用大黄烧炭治尿血,羚羊烧炭治产后下血,烧乱发、槐角治崩中、漏下、赤白不止等。宋代除有刺猬皮烧末治鼻血等止血作用的记载外。更多的是桅子炭治霍乱,干姜炭治痢,干漆炒炭是为了去其刺激性等多方面作用的记载,用于止血仅是其中的一部分。
元代是炭药止血理论及制炭用于止血的发展时期。葛可久的《十药神书》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最早提出了“大抵血热则行,血冷则凝,血见黑则止……”的理论。并用“十灰散”治疗呕、吐、咯、嗽血。从此以后,在“血见黑则止”及“炭药止血”的理论指导下,大凡止血药物多以制炭入药。
明、清以来又增加了炭药60余种。直到目前,沿用的尚有70余种。清代有一些不同意使用炭药的意见,如《杏草从新》认为熟地,枸杞炭是将“甘润滋阴”之器,变为苦燥伤阴之物,非待益,而又害之矣。《本草正义》认为子炭“炒黑力微,徒有其名。”《妇科要旨》则更进一步认为“一切炭药……皆为无气无味之类”。不主张制炭用。
总之,从炭药的应用发展看,起始制炭并非都用于止血,还有其他作用。历代品种亦有增减,有些已证明炒炭不如生用的如贝母、犀角等,早已弃炭生用。只是在元代以后,炭药止血才逐渐占重要地位。可见炭药品种的增加,显然受到元代“血见黑则止”的理论影响。
2炭药的作用
2.1治疗各种出血在“血见黑则止”的理论指导下,大量的炭药用于治疗各种出血症。但炭药止血在临床应用时也必须辩证选择用药。如痔疮出血用槐角炭:内有瘀积,便中有血用大黄炭;下焦血热而致的血痢、崩漏等用地榆炭:湿热腹泻肠风下血用黄芩炭等。在应用“血见黑则止”理论时,更需兼顾药物原有功效。
2.2用于收敛止泻中药制炭后增加了涩肠止泻的作用。如乌梅本具酸涩之性,制炭后收涩之性更强,用治赤白痢疾及肠风下血。鳖头烧炭存性,治脱肛有效。枣树皮制炭治腹泻。
2.3缓和药性或除去腥臊气味炮姜炭温热之性未减,辛散之性降低;枳壳、枳实炒炭后可消其辛燥之性,有助于消导化积:干漆“烧令烟尽”以除去刺激性物质;有些动物的爪甲、骨、鳞毛等常烧炭存性,以除其腥臊气味,使之更适合临床应用。
2.4其他杜仲炒炭后疗效提高,是因有效成分易于煎出。槟榔炭能治蛇蛟伤,蜂房炭治牙痛,乌制炭能治疗结核,蛇蜕炭治恶疮,皂角炭治下部生疮等。
3炭药的现代研究
目前,炭药的研究在药理、化学、临床及炮制工艺方面都作了很多工作。如在止血机制方面,实验证明,活性炭可使凝血时间由20秒缩短至13秒,但棕炭作用更好,可由19秒缩短至9秒。荆芥炭在一定范围内,低浓度作用好,浓度加大反而使凝血时间延长。侧柏叶能明显缩短凝血时间,但生用效果较好,制炭后止血作用反而下降。生槐米中桷槲皮素含量仅为炒炭后的十分之一,其止血作用也比生品增强。地榆生品中鞣质含量为6.9%左右,制炭后仅含1.24%。照理,地榆治烫伤应以生品为好,但中医临床上却用地榆炭而不用生品。实验
治疗也观察到,地榆炭治疗烫伤创面不化脓,渗出物少,恢复快,死亡少,而地榆鞣质治疗效果明显不如地榆炭。新陈棕皮水煎剂均无止血作用,而棕皮炭的煎剂和混悬剂则有明显作用。同是棕榈,仅因药用部位差别及新陈程度不同,止血作用也有明显差别,棕皮炭明显优于棕板炭且陈者明显优于新者。同时还观察到,活性炭及煅炭后的棕榈样品混悬剂凝血效果较好,这似与炭素有关,但体内试验活性炭并无止血作用。可见药物制炭后发生了内在变化,这种变化的实质及其与临床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对荆芥炭的研究也有新的进展。据报导,荆芥炒炭后挥发油含量明显下降,而且挥发油中的成分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其中有8种成分炒炭后未能检出,而在挥发油中检出了9种新成分。实验发现,炒炭所致挥发油成分变化,对药理作用有较为明显的影响。并提出不挥发油并非荆芥唯一止血活性成分,而还有其他活性物质存在。这些活性物质究竟属何类成分及其与挥发油之间的关系和作用方式等,尚不明确。
药理方面曾有人做了30种中药炒炭前后止血作用的比较。炒炭后与生药相比,止血时间有的明显缩短,有的无明显差异,但也有的反见延长。说明并不是任何一种中药炒炭后都有止血作用。是否有止血作用是随药材品种而异,也说明“血见黑则止”这一理论并不能解释所有炭药的止血机理。
炭药止血作用以外的研究较少。有人发现连翘、槐角、山桅、地榆等炒炭后对痢疾杆菌的抑制作用明显优于生品。⑥刺猬皮功能固精缩尿,收涩止血,民间都用刺猬皮制炭研未冲服,治产后乳汁不下,下乳快,服药时间短,疗效确实。
炭药炮制工艺较复杂,操作技术难度大。制作方法有炒炭法和煅炭法,选用何法为宜,视药材质地和炮制目的而定。各法使用得当及火候掌握适中与否,直接影响炭药的质量。《本草蒙筌》谓“制药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中药制炭既不是完全炭化,更不是灰化,而是要“存性”。这就需要不断改革炮制工艺。如杜仲制炭多用炒制法,加热时间长,外部炭化已过,部分甚至灰化,但内部仍不到断丝标准,而且损耗率高,一般在35%~38%之间。笔者用砂烫法制炭,便温度保持在180~200℃之间,外表颜色黑,断丝完全,能存性,其损耗率只有18%左右。仅此一项小的改革,若能推广应用,不但提高了杜仲炭的质量,而且节省大量药材。
4建议
4.1自元代以来,“血见黑则止”的理论一直左右着炭药的应用,但该理论只能解释部分炭药的止血作用,并非所有炭药都能止血。如前述有些中药炒炭后的止血效果比较好,但也有些反而差或差别不大。看来某些原来就有止血作用的药材是否还需再制炭用,尚需进一步研究。
4.2临床疗效的观察是对炭药作用的最终检验。有关炭药药理,成分分析,炮制工艺改革等研究,都应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且必须按中医用药特点,紧密结合临床观察疗效,以确定何种适合制炭,用何种工艺。
4.3炒炭药材品种多,外表和内部颜色各异。现在唯一判断炭药质量的标准是“存性”。即药材外部和内部颜色的变化,因而质量判断误差大。应逐步研究用确切的温度,受热时间,炭化程度等科学的客观指标来控制炭药的炮制质量。
4.4一般生药炒炭后的损耗都在44%左右,许多药的有效成分也因高温受到破坏。如何充分利用药材,减少浪费,除研究应否制炭的品种外,改革制炭工艺也是当务之急。
综上所述,中药炭药确有其特殊功效,但也存在着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其有效物质组成,作用机制,工艺过程,炭药品种取舍等,都需进一步研究。新晨
参考文献:
[1]马兴民.新编中药炮制法.陕西科技出版社,1992,306.
[2]梁成卫生等.中药材.1998,5.26.
[3]成都中医学院主编.中药炮制学.上海:科技出版社,1990.126.178.
[4]刘益田.基层中药杂志,2000,2.38.
[5]陈冠容,等.老药新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216.
论文关键词制炭止血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