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全国教师管理系统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校,信息管理,系统优化
中图分类号:N945.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4-0347-01
一,引言
随着高校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管理方法日益精细化。高校管理体制的有效性越来越依赖于对相关信息数据的采集、管理、和传播的效率。同时,近年来计算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大量数据的及时处理提供了可行的途径。这样,专业的高校信息管理系统在许多学校已经应运而生。最近国家发文要建立全国教育信息化平台。作为一个管理和维护高校信息管理系统的工作人员,作者将自己使用该系统的一些经验、体会和想法与读者交流,希望这些分享能为信息化平台的早日建成砖添瓦。
二,现况
目前各个学校的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处理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校已经根据自身需求开发了复杂的软件系统,能a够严谨、规范地管理全校的教职工信息,可以及时、准确、完整地处理信息。有些学校则仍只是简单地以Excel进行数据的管理。随着时间的推移,数据量迅速增长,社会对数据统计和管理的要求不断升高。这时数据越来越多样、繁杂,信息统计方式的需求也的越来越多,这种原始的信息管理办法就很难完成统计要求,必须被淘汰了。在当前信息化急剧普及,数据交换日益频繁,大数据时代即将来临的关键时刻,全国教育信息化统一平台的建立已经迫在眉睫。
应该说不同学校信息管理系统水平的差距与学校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直接相关。许多学校没有配备相关的管理人员,也未聘请专业人员或培训操作员来管理信息数据库。实际上,信息管理系统已经从以前的数据记录系统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校内、校外信息交流平台。这个信息交流平台不仅掌握了教职工的大量档案信息,还成为能极大方便学校领导及时掌握学校各方面动态,教职工获得相关利益信息,学校各部门的协作与互动,以及学校之间的交流的独特工具。管理及操作这个信息系统的相关人员不仅需要具备档案管理专业知识,也要熟悉数据处理系统和软件管理系统。能够熟练应用,并时时维护这个系统。总的来说,要建立有效的信息管理系统,首先需要学校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这也是全国教育信息化平台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要从思想上重视,积极组织培训人员,为平台的建设提供必要物质条件,硬件设施,以及政策上的支持。
三,意义
将全国教育信息化平台的建立提上日程,其意义是显而易见的。这个平台可以全国教职工信息建立起来,一些大型的统计数据,国家教育结构,等等可以更加准确的统计出来,就避免了,分省、市、区到各个学校统计,不仅效率大打折扣,在不同的渠道连接中,不可避免的造成数据的失真,同时,一些教职工的外聘、兼职等造成了重复统计,从而影响到一些重要建设和制度上的决策。
信息化系统的建立,影响深远,对全国各个部门,各个行业,都可以提供信息支持,不仅会推动教育系统的合理配置,为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服务,应用前景广阔。
四,学校教职工信息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
建立一个全国教育信息化统一平台,犹如一个树形结构,树根是我国教务部,树干要保证数据的准确、及时、完整的传输,树枝是全国各个部门的相对独立的信息管理系统了。
1、灵活的权限设置
首先对信息库进行权限的设置,最高权限是国家教务部,可以查看全国所有教职工的信息。其次是各个省,可以查看本省各个学校以及各个教育相关机构的信息,。再其次是各个学校以及各个教育部门,可以查看本单位的教职工信息。最后是个人,只可以看到本人信息。其中信息准确性由下级向上级负责。具体信息修改由学校人事处修改,个人对信息有疑问的,向本单位提交证明材料,学院一并交于人事处信息室,审查无误,修改信息库。
权限的设置,对信息的保密起到了保障的作用,同时信息的及时更新和完整性也有了明确的责任划分。
另外在权限设置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涉及到个人信息保护的问题。例如学校作为一个独立的整体,日常工作中需要掌握一些教职工的详细信息,如身份证号码、联系方式、家庭成员信息、出国研修情况、研发成果等等,面对这种问题,学校信息管理系统就要有一定的灵活性的设置,根据本单位特点,丰富信息管理系统,添加所需的统计界面,面对向上级部门传输数据的时候做到有选择。从而满足双方需求。
2、便捷的信息的传输
在全国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中,各个学校以及教育机构结合本部门的需求完善本部门的信息管理系统,并实时更新,这时候就要分季度的向上一部门传输数据,如何保证数据及时、准确、完整的输送, 以EXCEL为媒介,下级部门导出本部门最新数据打包发往上级部门,最后汇入全国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每个部门对部门的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负责。
3、可靠地日常维护
设立专职专人维护,负责人不仅要熟悉人事档案的日常工作,还要熟悉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与维护,由于人动具有实时性,从其档案材料中经专业人员分析出准确的个人信息,再结合其他渠道获得个人信息后,就可以在信息管理系统中更新或添加新的教职工信息了。从档案中获得基础数据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从其他渠道获得数据也要有相关的材料证明,这样全国信息化平台的建立的根基是稳固的,信息来源是有保证的,同时也从另一方面促进的档案建设管理信息化的进程。
同时建立信息管理系统,是对档案信息管理的有效延伸,档案作为一个公民重要的信息记载工具,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有很强的保密性,专业的制作和保管纸质材料,那么档案的信息管理系统就要求有很高的独立性、机密性,从而也限制了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开放性、交互性。那么信息管理系统正好解决了这一难题,两者互相结合互相补充,相得益彰。
4、多样的细节处理
在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大批量数据的更改,例如学校教师职称评定工作结束后,信息管理系统的职称信息一栏变动就会较大,所以不能止步于逐条更改记录,较理想的方式是在EXCEL中整合好数据后,通过端口,导入信息管理系统,从而一次性更新信息管理系统信息库。
在统计的过程中,例如分析一个学校的教职工职称数据,需要知道本校教师中年龄在40岁以下男教授,且来源类别为回国录用,从信息管理系统中,筛选数据职称-教授、性别-男、年龄从1974.01.01――2014.01.01,来源类别选回国录用,点击查询,可以输出满足此条件的所有教师的相关信息,并以EXCEL输出。
此时就可以在EXCEL中通过强大的统计功能,如排序、筛选、透视表、数据结构图等,得到需要的统计数字或图表,从而合理的规划学校教师职称结构等等。除此之外,要想更加便捷的得到数据,可以在信息系统中,通过查询界面输入各个选择条件,选择查询,不仅可以输出EXCEL,同时显示符合条件的信息数,这样简洁明快。这两种统计方式互相结合,互相补充,不仅可以迅速的得到数据,也可以根据需要处理数据。
五,结语
全国教育信息化平台的建立,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其建立也要有前瞻性,要符合时代的发展,不能止于解决眼前的问题。学校教职工的信息管理系统是个分支,是全国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的一部分,通过整合各个部门资源,建立一个网络,从而的更有效的信息。这个系统的建立不仅仅可以满足查询、统计需求,同时这个系统搭好平台,为人事部门的各方面工作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为全国信息化平台建设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凌桂珍.浅析教务管理信息化[J].教育论坛.2005.(6).
[2] 寿小平.浅谈高校教务网络管理系统[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1).
[3] 刘开南.浅谈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4] 中国高教研究.2005,(2).
[5] 依云.关于科技查新[J].苏南科技开发,2006,(1).
[6] 王文平,程冰,黄达.科技查新工作创新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情报,2006,(9).
[7] 王志强.用系统工程的方法搞好科技查新工作[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6,(50).
[8] 马景娣,缪家鼎.对科技查新工作的再审视[J].现代情报,2006,(5).
根据《规划》,“十二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全面提高教育服务现代化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奠定坚实基础。基本思路是:更新教育观念,坚持改革创新,抓好工作落实,提升基础能力,促进协调发展,服务国家战略。
《规划》指出要加快实施教育信息化战略。
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实施《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加快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升级换代,全面推进下一代互联网建设与应用,建设先进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坚持标准先行,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探索数字校园、智能教室建设,建立沟通学校、家庭、社区的学习网络。到2015年,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基本实现班班通,数字化校园覆盖率达到50%以上。
推动优质资源的开发、集成与共享。出台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加快数字教育资源开发,启动建设国家优质教育资源中心。支持、引导、激励各级各类学校和社会机构开发优质教育资源,建立覆盖各级各类教育所有课程的教育资源库和公共服务平台。推进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保护中华语言文化资源。
提高、发展教师的信息化技能。强化教师教育资源库建设,探索建设“未来教室”,作为教师教育和实践创新的重要平台。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全员培训,组建多种类型的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到2015年,85%以上的教师基本具备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的技能。推动信息化和教育教学改革有机结合,鼓励各地大胆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改革试验。
提高学生的信息化学习与生存能力。加强各级各类学校信息技术教学,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大力营造良好网络环境,强化校园网络的管理与规范,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建设。
1.建设全国统一的中小学生电子学籍系统在教育管理上的意义何在?
杜:建设统一的电子学籍系统意味着管理观念、管理思路、管理模式的变革。可以归纳为三个词,第一个是“必然性”。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创新速度最快、通用性最广、渗透力最强的高技术之一,信息化已经成为很多国家的战略选择和国力竞争的前沿。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基础和先导工程,教育管理信息化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了学籍管理信息化的要求。建立信息化的学籍管理系统,是提高教育管理水平的基础性工作,是加强和规范中小学学籍管理的有效途径,是新时期学籍管理的迫切要求,是各级政府教育督导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是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全国统一的学籍管理系统,对于改变目前传统的分地区、分段式管理模式和管理办法,切实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科学决策能力具有重大意义。
第二个是“迫切性”。建设学籍系统是均衡发展义务教育的迫切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流动人口不断增加。目前,我国已有1393 万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他们的流动,特别是跨省份、跨地区转学,使得学籍管理工作日趋复杂。教育经费等教育资源的配置水平也有待进一步提高。传统的学籍管理模式和方法无法掌握学生流动的准确数据,无法实现统一管理,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形势,推进中小学学生学籍管理信息化,建立全国范围的学生基础数据库,真实掌握全国范围内每个学生的信息,为学生资助、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事业统计以及日常管理和科学决策提供真实、准确的数据势在必行。
第三个是“重要性”。党的十报告提出“新四化”目标,把信息化摆在特别重要的地位。建立规划科学、标准统一、功能强大、互联互通的全国统一的学籍系统是适应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是信息化与基础教育管理深度融合的具体体现,是一场不断推向深入、悄无声息而又深刻的变革。打个比方,学籍系统就像银行,学生注册学籍就相当于办理了银行卡,拿着这张银行卡可以全国通用。
2.电子学籍系统主要为业务部门提供哪些支撑?
杜:电子学籍系统作为教育部“十二五”规划建设的五大类20 个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之一,是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核心内容。简要地说,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中小学电子学籍管理系统。它的应运而生宣告了基础教育管理科学化向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是教育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建设学籍系统是提高基础教育管理水平的客观需要。学籍管理是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一项重要的日常工作,也是一项基本教育管理制度。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化的学籍管理已经成为发展趋势。建成学籍系统是实现中小学招生入学、学籍注册、学籍档案管理、学籍异动、升级、毕业、成长记录等全过程信息化管理的前提,是推动实现全国范围内学生学籍信息共享,为学生资助、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事业统计、日常管理和科学决策等提供及时、全面、客观、真实数据的基础性工作,对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基础教育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学籍系统建成后,可以动态跟踪全国学生的流动,全面、及时掌握全国中小学生的真实情况,解决在义务教育和学生资助中存在的虚假注册、重复学籍等问题,满足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和学生上下学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需要。建成后的学籍数据库将涵盖全国2 亿多中小学生,几十年后将形成全国人口数据库。学籍系统可以作为控辍保学的重要抓手。例如,贵州省教育厅要求所有的学校必须把连续三天没有上学的学生信息记入学籍系统,省教育厅、各县市教育局每天都可以查看各校学生出勤情况。
再举一个工作中的实际例子,在海南打工的家长要将孩子带回吉林上学,他面临两个劳心劳力的难题:一是海南转出学籍的时间和吉林接收学籍的时间不一样,二是家长需要辗转大半个中国来回盖章。全国统一的学籍系统建成后,这位家长的难题可以得到很好地解决,这就体现了我们教育管理过程的以人为本、以生为本。
3.请您谈谈有关领导对电子学籍系统建设的重视情况和要求。
杜:近年来,国务院领导多次做出重要批示,要求加快建设建成全国联网的学籍系统。财政部、发改委等也特别关注和支持学籍系统建设。学籍系统建设被列入“金教工程”并确定为优先建设的项目之一。特别是今年,学籍系统建设被列入教育部工作要点,袁贵仁部长在年度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要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要求在完善标准、互接互认的基础上,把学生、教师、校舍以及就业、资助、营养改善等方面的管理系统整合起来,发挥综合效用。针对目前数据分散、采集困难、交换不畅等问题,重点建设国家和省两级数据中心,逐步实现学生、教师、学校等信息全部入库。
今年7 月31 日,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在京召开全国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视频会议,袁贵仁部长特别强调,正在部署实施的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各省(区、市)要在今年8月底前完成系统部署工作,在9 月底前完成全部学生数据的采集与入库。经教育部同意可以继续使用自建系统的省市要在今年年底前全面完成自建系统的改造,实现与国家系统的对接和实时数据交换。各地市、县和学校要积极开展系统应用,将系统作为日常学籍管理工作的抓手和工具,通过系统完成学生升学、转学等工作,实现学生学籍的信息化管理。
4.一些省份的电子学籍系统已有所探索和建设,相关成果是否为建设全国统一的电子学籍系统奠定了有利基础?
杜:这个问题要辩证地看。确实有非常有利的一面。迄今,全国有些省市在学籍管理信息化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地探索,北京、吉林、江苏、浙江、上海、安徽、山东、福建、湖北、海南、广东、重庆、云南等13 个省份建立了全省或地区性的比较完整的电子学籍管理系统,陕西、青海、新疆、兵团、湖南、河北、山西、内蒙、辽宁、江西等10 个省份建立了高中阶段学籍系统,还有9 个省份没有开展这方面的工作。这些探索和实践为建设全国统一的电子学籍系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人才储备。
但必须看到,由于各省的学籍系统仅局限在本地区范围内运行,地区与地区之间缺乏必要的衔接,学籍管理系统无法实现全国联网,这造成已有的学籍系统统计数据陷入“信息孤岛”的泥潭。建设全国统一的学籍系统,坚持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数据标准、统一用户管理、统一技术架构,对于处理好国家系统与各省已建系统之间的关系,消除已经形成的“信息孤岛”,从而避免重复劳动和资源浪费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5.电子学籍系统建设推进情况如何?何时可投入应用?
杜:应该讲,推进决心和力度都很大。从2010年启动以来,按照顶层设计方案,全国学籍系统需要建设中央、省两级数据中心并部署中央、省、地市、区县、学校五级应用系统。通过近三年的努力,先后经过全面调研、顶层设计、方案评估、招标开发等环节,系统一期开发顺利完成,并从去年11 月开始在安徽、浙江、重庆、贵州等4 省市进行试点,其中贵州省仅用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系统部署和全省1.8万所学校658万中小学生的学籍信息采集工作,已顺利进入全面应用阶段。
2013 年3 月,“全国中小学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启动现场会”召开,标志着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建设进入在全国全面实施阶段。目前,已有近1/2 的省份部署了系统,2/3 的省份完成了纸质学生信息的数据采集工作。我们计划,秋季联网试运行。
6.当前,建设全国统一的电子学籍系统面临的主要困难是什么?
杜:面临的困难还是不少的。我们还可用三个词来概括。
第一个是“时间紧”。因为今年年初才全面部署,各省需要办的事情很多,申请经费、招投标购置设备、培训人员、采集数据等都需要时间和周期。只要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整体进度;只要一个省份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全国进度。但我还是要说,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一切困难都可以最大限度地得到缓解,赢得精彩的改革发展局面。因为,像贵州这样欠发达的省份都能做到的,大家都应该去努力做到。
第二个是“类型多”。有的省份没有自建系统,部署建设工作相对容易。有些省份申请替换自建系统,部署起来也不是太麻烦。有些省份申请保留自建系统,这就要在部署全国统一系统的同时,还要对自建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实现与国家系统的对接和数据交换,技术、时间、经济成本均较高,还需要反复论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改造的进程直接影响全国工作的进度。
第三个是“数量大”。系统涉及全国所有中小学学生,要采集的数据数量巨大,加之涉及校对、审核、纠错、等诸多环节,想在短期内确保获得高质量的数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都会尽力向前推进,因为利用信息化科学管理和决策的需求与进程不能等。
7.目前,《全国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试行)》的研究制定工作正同步进行,这二者之间关系何在?
杜:全国电子学籍系统旨在建设全国统一的学籍信息管理制度,需要上位的文件做保障,必须建立统一的使用规则,为电子学籍系统的部署实施提供支撑。此前,基于分类办学、分级管理的原则和过去的实际情况,有关法律法规并未对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做出明确规定。虽然教育部陆续出台了一些管理制度和技术规范,如《小学管理规程》(1996)、《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2002)和《中小学学生学籍信息化管理基本信息规范》(2007)等,但这些都只是从局部或技术层面规范学籍管理,缺乏更上位的规定和依据。因此,出台《全国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试行)》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教育部一手抓电子学籍系统建设,一手抓《管理办法》制定,《管理办法》制订与学籍系统建设同步启动,同步推进。从2011 年初成立工作小组,历时两年多的时间,开展广泛调研,涉及全国所有省份,召开10 余次座谈会,30 余次工作会;并广泛征求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特别是学籍管理人员、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先后征求到的有效意见和建议上千条,阶段性易稿10 余次。现在正在进一步修订,力争尽快印发。
关键词:信息化;医学教育;网络教学
医学生作为大学生中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所学专业的特殊性,他们承载着比一般院校大学生更多更重的课业负担。如何使其在大学期间更有效地学习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早在2010年,就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这也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在这个基本国策的号召下,我校针对自身的特点、优势以及现实条件,不断对如何更好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医学教育水平进行探索和创新,并取得了一些成效,现介绍如下。
1信息化系统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
中国已经逐步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教学应运而生。所谓信息化教学是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要素,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资源和方式,从而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的系统方法[1]。信息化教学具有一些新的特点,如教学资源的数字化、共享化、网络化,教学对象、服务层次的多元化[2],教师、学生可随时查阅、检索、调用,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这与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有很大的不同,传统医学教学模式多为填充式教学,注重课本知识的讲解、临床经验和技能的传授,而没有太多地考虑学生的真实需要和兴趣,从而不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3]。在这样的培养模式下,学生虽然能较好地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不足,自我学习、更新知识的能力也较差。终身教育思想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即教育不应只是为了传授知识,而更应该重视并促进人自身的发展和提高[4]。因此,信息化教学系统的引入,为医学生根据自身需要和特点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其自学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2信息化系统在我校的应用
我校明确提出了“以信息化为手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科学管理、团队建设等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我校的信息化系统建设始于1997年,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建立了较为便捷、完善的信息化教育系统,主要分为以下几大部分:教师网络办公系统、学生网上学习及自我管理系统、行政管理系统、后勤服务系统等。下面着重介绍教师办公系统、学生网上学习系统、自我管理系统。
2.1教师办公系统
教师网络办公系统为教师办公提供了便捷的途径,教师可以通过这个系统对招生管理工作、学生的培养管理工作、学生工作、党建工作、学生的就业管理工作等进行系统管理。以研究生招生系统为例,该系统是个开放性很好的信息化系统,它不仅可以接收教育部门的考生报考信息,还可以自动生成数据,向上级报告。此外,研究生导师可以通过其中的导师管理系统查询考生情况,相关工作人员还可以对考生成绩进行录入。另外,该系统具备网上调剂功能,可以对复试分数线进行划分,对接受调剂的考生情况进行审核以及对考生录取情况进行上传,以方便考生通过考生端口进行查询。另外,我们建立了面向广大师生的网络在线教学平台,包括模块:网络教学综合平台、教学资源中心、精品课程展示、综合教务系统、获奖教学课件展示、医学资源镜像库、教学名师展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师可以自制及引进各种多媒体教学课件并将其上传。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开设课程。目前,我校已通过此途径开设了多门网络课程,其中,30门获省级精品课程、51门获校级精品课程,教学资源中心总资源量约120TB,收录各名校开放课程4707门次。
2.2学生网上学习及自我管理系统
我校信息化系统不仅针对教师,而且面向学生,是一个双向交流管理系统。学生可以通过校园网或者校外局域网进入学校网站,随时随地关注并了解学校的最新动态。对于报考我校的考生而言,他们可以进入学校网站查询导师信息,利用报考编号以及身份证号码进入招生系统,及时查询各种招生录取信息,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报考计划。对在校学生来说,我校信息化系统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学习及自我管理平台。比如,研究生可以通过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的学生端口进入个人管理模块,在这个模块里,学生可以对自己在读期间的学习计划进行规划、管理和信息查询。此模块又分为几小块,包括基本信息、日常管理、培养计划、课程管理、科研课题、能力培养、、就业管理、答辩管理以及个人事务等。学生可以在这个系统里登记并更新个人信息,更重要的是学生还可以进行自主选课,可以根据学校课程要求,结合自己的兴趣及时间,自主选择相应的课程。选定课程后,系统能自动生成个人课程表,学生可以根据个人情况对课程安排进行及时调整。此外,该系统还能查询考试安排,提醒学生所选科目的考试时间及地点,最后通过它来查询考试成绩。除了可以对课程进行管理外,学生还可以通过此系统对自己的科研课题、论文、就业、答辩等事项进行管理,从而实现与教师及时有效沟通。除了自我管理,学生还可以登录学校在线学习平台,下载丰富的网络课件学习,拓宽知识面,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而且学生可以通过网上评教系统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评价。
2.3其他信息化系统
其他应用系统包括新闻管理系统、后勤服务系统、心理咨询服务系统、一卡通管理系统以及信息管理系统等。这些系统涵盖了在校生的各项管理工作(教务、教学除外),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全部过程,通过奖、勤、补、贷、园区等生活管理模块以及毕业管理等模块把学生在校的基本情况,在学习、思想、生活、心理、社会活动(第二课堂)等各方面的表现都进行全面、及时的记录。目前该系统已上线运行26个模块,并积累了大量的真实数据,从而有利于综合评价学生素质。
3信息中心及无线网络建设
无论是教师办公系统还是学生系统及其他管理系统,均依托于我校的信息中心及校园网络。我校信息中心主要负责全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规划和管理、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服务、结合部门资源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信息中心的成立为我校的网络设备、网络环境和网络信息资源的维护提供了保障,使得计算机网络能够稳定运行。中心负责校园信息系统的规划、建设、维护和运行,全力为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提供一个集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于一体的校园教学平台。我校无线网络依托于校园网,系统采用了最新型的无线控制器和智能无线AP,满足目前业界最高的802.11n标准,同时全面向下兼容原有的11b\11g协议。当前主流的台式/一体机电脑、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IPAD等都可以方便地接入无线网络。无线信号覆盖了主要教学以及生活区域,包括行政综合楼、药学基础大楼、图书馆、演讲厅、信息中心、人文管理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学工楼、体育楼、106馆、107馆、女生宿舍区以及学生宿舍A栋、B栋、C栋和研究生宿舍区等。无线网络的覆盖使得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根据自己的时间和兴趣,通过信息化系统安排学习任务。此外,校园网与外部网的充分互联,也使得校园内教学科研资源与社会知识资源高度结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
4信息化系统应用的效果评价
应用信息化系统上传的网络课程与现代化信息技术相结合,将文本、声音、图像、动画等物理信息以一定数字格式录入、储存并上传至在线教学平台,这样极大地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提高了信息资源共享的效率。课程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网络教学课件的共享;二是网络信息化媒体资源库的建立;三是网络课程教学的实施与应用。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使得课程更开放,加强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网络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教与学的互动,而且还能够让教师灵活地对课程内容及教授形式进行及时调整和改进,并使学生从主要接受教师讲授为主转变为自主学习为主,从以课堂听课为主的学习活动转变为网上听课和课后答疑、讨论、测验练习、浏览相关课外资源、记笔记等一系列的自主学习活动。信息化系统的建立实现了师生双赢的目的,它使教师的许多工作摆脱了手工操作的繁杂过程,缩短了各个环节的工作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加了各项工作的透明度,体现了公平原则,实现了“阳光管理”。此外,信息化系统的正常运行要求师生共同合作、同时参与、明确分工,每个环节都能对参与人进行追踪查询,以便对各项工作进行实时监督。我们正致力于将我校信息化系统打造成为一个集先进性、实用性、稳定性以及安全性为一体的教育管理系统,综合我校原有的教学模式,将我校医学教育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5结语
虽然我校的信息化教学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由于起步较晚,还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教师对信息化系统教学不习惯、备课过程消耗精力太多等。为推动我校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促进教育信息化应用向融合与创新阶段迈进,进一步提高教师乃至我校信息化教学的整体水平,学校做出了多种努力。如积极举办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培训班,特邀区内专家进行全天授课;举办教育教学软件应用大赛,并积极参与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等单位主办的教育教学软件应用大赛。
参考文献:
[1]梅林,刘磊,翟建才,等.医学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途径探析[J].重庆医学,2013(27):3316-3317.
[2]徐海峰,周飞华,魏龙晓,等.教育信息化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10(5):909-910.
[3]陈实.如何利用网络平台推动医学教学[J].电子制作,2013(17):125.
记者:刚刚过去的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在此阶段取得了哪些成绩?还存在哪些挑战?
苏春海: “十二五”期间,我省教育信息化建设以“三通两平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以及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抓手,在以下四个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到位
目前,全省中小学的生机比超过6:1,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校均计算机拥有量每年以11%的速度递增。全省所有高校、98.6%的普通高中、96.9%的初中、90.5%的小学建成了数字校园,义务教育学校全面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 77.1%以上的高校建成覆盖部分校园的无线网络。江苏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覆盖全省所有高校、13个省辖市、102个县(市、区)和所有乡镇以上中心校,并和全省所有市、县(市、区)教育城域网实现高速互联。
2.管理平台、资源平台和网络空间建设成效显著
目前,已实现全省所有教育机构、学生和教师数据的全面入库及与教育部相关数据库的有序对接,学前教育、基础教育、中职教育学生信息已全部入库,学生资助系统、高考巡考系统运行正常。教育卡项目试点地区不断扩大,将于2015年底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全部中小学生教育卡的注册工作。全省基础教育优质资源已覆盖所有阶段和全部主干学科, 截至目前,平台教育资源数量380万节课、资源访问量2.2亿人次、下载达4767万次,平台总访问量3.8亿人次。平台的特色应用书香江苏读书网站提供的电子图书达3184多万册,访问人次达1.59亿。网络空间建设有序开展,全省职业学校已依托江苏职教公共服务平台创建学校空间147个,领军人才空间139个,教师空间5091个,学生空间17184个。
3.教师和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大幅提升
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开展网络管理员培训,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网上培训,每年通过网络注册培训教师超过10万人次。网络备课、授课、教研、学生和学校管理已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新常态。我省教师在全国多媒体大赛、信息技术创新大赛等竞赛中表现优异,中职组在全国信息化教学大赛中实现五连冠。2015年5月,我省以“智慧教育 点亮未来”为主题参加了全国教育信息化应用展览,展示江苏省教育信息化成果,受到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联合国教科文总干事博科娃的好评,并获得展会四项大奖中的三项,两项排名第一。
4.教育信息化统筹推进力度持续加大
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江苏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和《关于推进智慧教育的实施意见》,统筹推进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省教育厅建立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例会制度,定期研究工作。成立江苏教育信息化产教联盟和江苏教育信息化专家指导委员会,指导全省教育信息化建设。各级财政努力加大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经费用于优质资源建设。
与此同时,我们还面临一些挑战。随着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必然对教育发展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是对传统教育的重生而非颠覆。首先需要厘清教育领域哪些工作是互联网的专长,哪些工作是传统教育要承载的,明确工作认知,才能让传统教育插上互联网的翅膀迎来新的腾飞。其次顶层设计仍需完善,虽然我省已印发了《关于推进智慧教育的实施意见》,但具体实施路线图和时间表不明朗,省市县三级职责不明晰,工作任务不具体,经费保障、体制机制等相关政策有待进一步明确。
记者:为积极推进智慧教育建设,江苏省于2015年率先在全国以省政府名义颁布《关于推进智慧教育的实施意见》,请您就此解读下智慧教育内涵以及其重点建设内容。
苏春海: 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高级形态,是信息时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抉择和必由路径。智慧教育以“三通两平台”(宽带网络校校通、数字资源班班通、学习空间人人通和教学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抓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改革教学模式、创新学习方式、提升管理水平,全面建成涵盖各级各类教育的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完善智慧校园建设,整合优化教育管理应用系统,集成推送各种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和文化建设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着力构建社会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广泛开展城乡社区远程教育,推动构建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
我省智慧教育重点任务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建设工程:
1.实施智慧教育环境提升工程
(1)建设智慧校园。推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智慧校园中的创新应用,建设覆盖学校日常运行各个环节的高速有线、无线网络及各种智能信息终端,建立电子身份及统一认证系统,构建课堂教学、教师教研、学生学习、管理评价、家校沟通、学校安全管理等一体化智能化的校园环境。全面使用或对接国家核心系统、省级通用系统,建成符合国家标准规范的各类特色系统,实现对学校师生、教育教学、科研、资产等的智能化管理。
(2)提升“宽带网络校校通”水平。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省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的服务性能,省、市、县、校四级教育网络实现高速互联。
(3)打造省级智慧教育云计算服务平台。为全省智慧教育提供性能良好、服务便捷的资源服务和信息服务基础平台及网络运行环境。省、市、县、校平台分级管理、互联互通,保证运行安全、服务及时、应用有效。
2.实施智慧教育资源共享工程
整合推送苏派优质教育资源。充分利用省智慧教育云计算服务平台,通过多种方式推送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采取汇聚、自建、共建、引进、购买等形式,建设覆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社会教育、教师教育的课程资源和自主学习资源,建成一批能够体现江苏特色的精品数字化课程资源。制定完善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标准、规范和质量评价办法。
3.实施智慧教育应用融合工程
(1)探索智慧教学新模式。开展智能化信息生态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试点,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在中小学“e学习”试点基础上建立智慧课堂示范点,开展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电子书包等新型教学模式和新型载体的试点示范应用。基于教育大数据,积极开展数据挖掘与学习分析,进一步优化教学策略、教学方式、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
(2)推进智慧管理和智慧决策。制定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和应用规划,鼓励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依托省级教育数据中心开展数据挖掘,实施标准化、精细化、智能化的教育管理和科学决策。加快建设学生管理类信息系统、教师管理类信息系统、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管理类信息系统、教育规划与决策支持类信息系统及其他业务管理类信息系统。
4.实施智慧教育人才培养工程
(1)提升教师信息技术能力。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推进基于网络的城乡、学校之间结对帮扶,引导教师利用网络进行学科教研、远程研修和学术交流合作等。
(2)培养智慧型学习人才。创建智能化学习生态,使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每一名学习者的学习生活,让每一名学习者都能够便捷获取最适切的个性化学习服务,努力培养适应“互联网+”和智能化信息生态环境、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记者:为何将江苏省智慧教育云服务平台作为推进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抓手?其主要功能有哪些?目前取得哪些建设成果?
苏春海:智慧教育云服务平台是在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的基础上优化、演进、迭代进一步建设的平台,通过中小学教育卡实现用户身份认证统一管理,注重资源整合、数据共享、应用融合及服务推送,打造“统一、开放、高效”的智慧教育云平台,实现教育条件网络化、教育内容数字化、教育管理智能化,能够实施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协作学习、泛在学习为主要特征的智慧教学和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智慧管理。
江苏省智慧教育云服务平台的主要功能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建设省级云计算数据中心”为依托,构建全省智慧化高性能高可靠的教育基础设施环境;二是以“建立省级公共软件统一数据服务平台”为重点,提供智慧化聚合式共享型数据服务;三是以“建成云+端应用服务体系”为突破口,满足用户“随需而变”的各类应用服务,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管理、教学融合。
其中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已在如下方面取得了进展:
一是量化幼儿园评估与建设规划:通过学前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掌握全省各地各级别(省优、市优、普通)幼儿园的学生就读、办学力量、师资情况、收费情况,各类统计数据直接作为幼儿园评估的参考。同时根据系统中采集到的幼儿园地理位置信息,通过地图可视化方式直观展示幼儿园的分布,为新建或改扩建幼儿园提供决策依据。
二是促进中小学规范办学:通过中小学生学籍管理系统落实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学生“一人一生一号”和省教育厅“一人一籍、籍随人走、终身不变”管理要求,从而控制学生的无序流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
三是规范化中小学招生考试:义务教育阶段提供学生基本信息导出功能,各市可以导出和本地中招系统结合对中考报名进行有效性验证,高中学籍系统直接和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报名以及高考报名系统进行实时对接,以学籍系统数据作为判断学生是否有学籍的依据,保证了招生考试报名数据的准确性。
四是优化师资队伍建设与规划:通过全省教师管理信息系统,掌握各级学校的教师的基本信息、学历信息、工资信息等各类信息,进行数据分析和挖掘,已为师范毕业生就业情况、音体美教师配备情况、乡村教师情况等重大师资决策或行动计划提供关键性的数据支撑。
五是精确化事业统计:在每年进行教育事业统计年报工作的时候,各业务处室参考各个信息管理系统中的数据对相关统计报表进行审校,并可通过数据库间联合交叉查询,生成特定需求的数据分析报表。
记者: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建设一直走在国内前沿,您认为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关键要素有哪些?
苏春海: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我认为其关键要素主要是四个方面:一是加强基础设施环境建设。统筹建设教育专网和省级教育网群,继续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为建设智慧教育打下坚实基础。二是加强优质资源共建共享。统筹建设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优质资源省级云平台、大数据中心。三是加强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四是加强应用驱动、融合创新。创新“互联网+教育”环境下师生教学、教育管理的模式和方式,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记者: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对此,江苏省教育信息化是如何进行整体布局的?有哪些重点建设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