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乱世佳人观后感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中西电影 跨文化交际教学 电影 冰山理论 对比
一、前言
目前,跨文化交际在现实生活和英语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是外语学习的本质要求,还是时代的需要。所谓跨文化交际,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与不同的文化背景的群体接触时,很容易受到文化冲击而产生交际障碍,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掌握对方的文化常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然而,文化的博大精深使得人们往往只能看到其浮于表面的现象而难以触及其本质,这就是我们时常提起的“冰山理论”:表面现象是“八分之一”,而情感、思想及文化底蕴是“八分之七”。电影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电影的取材和场景都来源于生活。优秀的原声影片是承载着各种文化现象的载体,除了有地道的口语表达,还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对源语国家社会、生活、宗教及文化最直观、最生动的表现。英语原声电影有助于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获取文化知识,学生在“半真实”的环境中能真实地感受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二、利用冰山理论对比电影《乱世佳人》和《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冰山理论简介
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提出著名的“冰山原则”。他以“冰山”为喻,认为文学作品只应描写“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八分之一),水下的部分(八分之七)则通过文本的提示让读者去想象补充。在文化中,水面的“八分之一”主要指表面呈现的东西,包括人、事物及行为等;水面下的“八分之七”指隐藏于文化内部的因素,包括观念、习俗等。“冰山理论”有两层含义:其一指简约的艺术。即略去一切可有可无的东西,以少胜多。其二,小说家马原认为“冰山理论”的更内在的质素可以概括为“经验省略”。他认为海明威提倡的省略与传统的留空白理论不能混为一谈。
(二)《乱世佳人》和《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异同
电影《乱世佳人》和《一江春水向东流》分别拍摄于1939年和1946年,基本属于同一时期的电影。鉴于此原因,两部电影从历史背景、拍摄方法和文化背景等方面有很大的可比性。
1.从历史背景而言,两部电影都是讲述的战争故事。《乱世佳人》讲述的是发生在美国南北战争中的女性传奇故事,其中既包含黑奴解放运动的因子,又囊括美国由北向南蔓延的新兴资本主义运动;《一江春水向东流》描述的是发生在中国中的历史抗战故事,侧重点在于突出人物的悲剧命运。
2.从电影的拍摄方法而言,两部电影都采用了以下三种方法:一,两部电影都是根据时间线索来进行拍摄的,即对故事发展的时间顺序都遵循战前―战争中―战后;二,两部电影都明显使用了对比的方法拍摄电影。例如,《乱世佳人》展示了很多幅塔拉庄园和十二橡树庄园在战前和战后截然不同的场景;而《一江春水向东流》也有很多的类似对比场景,最明显的是在王丽珍继张忠良抵达上海后,在何文艳的住所举行的宴会上,与宴会上风光无限的张忠良相比,在何公馆当女仆的素芬则显得贫穷落魄,只能厚着脸皮向厨师讨要剩饭剩菜给家里挨饿的婆婆和孩子吃,这时窗内的繁华奢靡和窗外寻找孩子抗生的素芬形成鲜明对比,真正符合了“月儿弯弯照九洲,几家欢喜几家愁”的唱词。
3.两部电影都沿用了当时比较流行的戏剧表现形式。《乱世佳人》采用传统的戏剧式结构和线性叙事方式,以女主人公斯佳丽和几任丈夫之间的感情纠葛为明线,以新兴资本主义和南方旧贵族的斗争为暗线,阐述了一个生动的战争浪漫故事,折射出了以“from rages to riches”为中心的美国梦和美国国民精神;《一江春水向东流》采用中国戏剧的传统叙事方式,用字幕清楚地交待出人物、事件和场景,并按顺叙的方式逐一铺开情节发展,层次分明,结构清晰,极少跳跃。正如导演蔡楚生所说:“我们中国人的艺术有我们自己的风格和习惯,我国的小说、诗歌在事件介绍、人物出场、情节处理方面都简洁而明了的,都是有因有果、层次分明、线索井然的;写诗作文,有所谓‘起、承、转、合’,节奏十分清晰明朗。我们的广大观众,不喜欢看如同某些外国作品那样跳跃很厉害,故弄玄虚的东西。”
(三)以冰山理论为基石来看两部影片的文化因素
作为影视文化,影片中的人物属于浮现于表面的“八分之一”中的文化因子,同时通过人物的生活经历、心理活动和情感变化等来体现隐藏的“八分之七”。女主角素芬和斯佳丽都经历过战乱中与亲人的生离死别,都在战乱的缝隙中艰难地求生,都有坚强的一面。但斯佳丽叛逆坚韧,有时甚至有些不近人情;而素芬集中国传统女人的美德于一身,是一个难得的孝媳慈母。不同的外部表现必然有其内部文化的、社会的、历史的深层次的原因。首先,美国的个人主义根深蒂固,它深深影响了斯佳丽的爱情观、人生观和事业观。这也是斯佳丽可以不顾他人眼光肆无忌惮地爱恋艾希里、勇敢地成长为新兴资本主义中一员的原因;其次,美国当时正处于南方农奴经济与北方新兴资本主义交战时期,新兴资本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趋势决定了斯佳丽这个人物的个性塑造,这符合美国式英雄的成长经历;最后,《乱世佳人》也通过斯佳丽从战后不名一文到家财万贯的经历,展示了美国梦的精髓――“from rags to riches”和美国人所崇尚的坚持不懈、勤奋努力和个人成就等。而成长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素芬则深受儒家文化熏陶,遵循孝、悌、忠、恕、礼等,将家庭置于生活的中心位置,以致于在得知丈夫叛国叛家后,愤而投江自杀;《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一部将个人命运同国家命运联系起来的东方家国故事,其悲惨的结局反映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中国人民对外来侵略的反抗精神。
三、利用电影对比欣赏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水平
电影主要从听、说两方面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从语言的运用场景来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利用电影欣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要通过欣赏各自题材的电影,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与运用能力,让学生流畅自如地使用英语,有效避免交际失误。
以《乱世佳人》和《一江春水向东流》为例。首先,教师在课前应先安排学生分别查阅这两部电影的大致内容、拍摄背景、主要人物等,以加强学生对美国南北战争和中国的了解,查阅资料时既能掌握一部分词汇,也能加深对历史背景的认识,一举两得。
其次,在学生充分了解影片背景的情况下,使用中英文双字幕放映。教师应在出现重点词汇和重点句型的地方作适当的停顿和讲解,加深学生对该词汇用法的了解。例如,在《乱世佳人》结尾部分,瑞德在离开斯佳丽时,两人进行的经典对白(“R”指瑞德,“S”指斯佳丽)
R:“Frankly,my dear.I don’t give a damn.”
S:“I can’t let him go,I can’t!There must be some way to bring him back!I can’t think about it right now,I will go crazy if I do!I will think about it tomorrow!”
瑞德对斯佳丽说的话中,“not give a damn”是一种口语用法,意为“毫(或满)不在乎,根本不管那一套,漠不关心”。教师可以事先只给出英文词组,让学生根据当时的交际场景猜想这个词组的意思;然后进行讲解,并进一步使用例句,加深学生对这个词组的运用。例句:Dorothy Parker wrote:I shall stay the way I am Because I do not give a damn.(多罗茜・帕克这样写:我要做我自己,因为我不在乎。)
从电影中的交际场景和例句的使用语气可以发现,人们在使用这个词组时,一般是一种凛然、无畏的感觉。
斯佳丽的台词中有一句是“I will think about it tomorrow!”。从当时的交际场景看,斯佳丽说出这句话时并没有因为瑞德的决然离去而放弃他,她是勇敢的、坚强的。从而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美国式英雄的内涵及其不屈不挠的精神。
至此,我们对比《乱世佳人》和《一江春水向东流》女主人公最后的结局可以发现:她们同样被爱人抛弃,一个决定去勇敢面对和争取,一个却饮恨自尽。这与两国不同的文化背景息息相关:英雄主义与儒家文化的冲突、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冲突等。在这样的对比中,学生既能丰富英语词汇,提高英语水平,又能通过掌握文化而大大提高交际能力。
电影观看后的课堂讨论环节也至关重要,此时教师应当采用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只是充当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学生可以将自己所写的影评和观后感拿出来讨论,也可以结合自己已有的英语知识主动构建影片中英语使用的交际意义,并通过中英文电影的文化对比,挖掘其深入的文化内涵,将其运用与跨文化交际中,以文化促交际,从深层次消除交际障碍。
五、结语
中西电影同中有异,既表现人类文化共性的一面,显示出人类共同关注的生存、命运等主题;又展示人类文化差异的一面,产生世界上多姿多彩的文化。因此,通过观看原声电影,在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进步的同时,也可以在一种“半真实”的环境里加深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以促进跨文化交际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邓璐.试论原声电影与大学英语教学 [J].民族论坛,2010,(8):60-61.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33.
[3]刘燕茹.浅谈原声电影与大学英语教学[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7):141.
关键词:英文电影;英语学习;策略;媒介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6—0033—02
如何能学好英语?简言之,能听能说就算把英语学活了。除了少数英语专业人士以科研为目的之外,多数英语学习者是以应用为目的而学英语的。通过影视作品进行视、听、说等多渠道的感知认知对象,提高语言学习的感观性,已成为当下备受推崇的一种语言习得方式。建构主义理论基本观点认为个体的认知是在与外界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简单地通过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学习过程而获取的,同时还包括其他多种源自外部的信息刺激因素,例如在学习中他人的帮助、讨论、纠正等,利用一些相关的工具、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提倡情境性教学,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1]
作为辅的教学手段,“看电影,学英语”,以其独有的优势和良好的教学效果,被越来越多的英语学习者所采用。
一、英语影视作品对英语习得的积极影响
(一)语境真实度高
原版英文电影能提供给学习者最真实的语境。如美剧《走遍美国》通过不同的主题设置不同的情节,描述了一家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整部作品英语初学者会身临其境般地领略美国自然风光、家居生活、社交活动礼仪、工作环境、婚姻恋爱等一系列的主题文化。文化与语言息息相关,了解人文文化,学起语言便会得心应手。
(二)情节趣味性浓
原版英文电影能提供给学习者浓厚的学习兴趣。要学习了解俄国历史,就不能不看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电影以一八一二年的卫国战争为中心事件,以库拉根、保尔康斯基、别素号夫、罗斯托夫四家贵族家庭生活为情节发展线索,广泛地展示了前方和后方俄国社会生活的图画。电影中还塑造了一些俄罗斯普通人民的英勇形象,如:手握斧头、抗击和追杀敌人的农民吉洪·谢尔巴狄,指挥一队人、在一个月内捉了几百个俘虏的教堂看守人,亲手杀死许多敌人的村长老婆华西里莎等等,他们平凡而伟大。
(三)画面音乐艺术性强
影视作品是对文学作品的一种艺术化再现,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逼真动人,仿佛身临其境。如电影《狮子王》绚丽多彩的图片,美妙动听的英语原声,简单易懂的文字,深深吸引着英语学习者。甚至连小孩子都能深深地陶醉其中,被艺术的美感所吸引。这样潜移默化地提高了人们的审美观和艺术欣赏水平,真是语言和美感“双丰收”。
(四)英美文化知识丰富
影视作品反映了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与生活习惯,体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与趋同。如电影《乱世佳人》向观众展示了美国内战前后人们生活、心理以及人生观的转变过程,电影还以其宏大的场景向人们展示了当时美国社会人文背景文化,是深刻了解美国内战时期人文、历史、文化的绝好素材。
(五)寓教于乐
英语学习者单纯地学一门语言,常常感到枯燥乏味,缺乏趣味性,对学习信心不足。“看电影,学英语”通过欣赏优美的画面,聆听动人的音乐,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达到了更好的学习效果。经常观看英文电影,久而久之学习者对英语不再恐惧,逐渐掌握英语的表达习惯、思维方式,便会熟练运用和驾驭这门语言,这便是水到渠成、事半功倍了。
二、基于原版英文电影的自主学习策略
(一)精选影片
所选的电影应该内容健康,思想积极,有教育意义,发人深思,难度要以适合学习者本人英语水平为宜。如小学生可选择迪士尼经典影片系列,大学生应尽量选择剧中涵盖较多英语四六级大纲词汇的影片或者文学作品类的经典影片。选择影片时要兼顾兴趣,符合学习者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兴趣可以使人产生巨大的积极性,并获得某种肯定的情绪体验。在学习和工作中,一旦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刻苦钻研、废寝忘食。[2]
(二)观影前精心准备
观影前应先了解影片的相关背景知识(如是文学作品改编应先阅读作品简介),自己设定几个与影片相关的问题,带着问题有侧重点地去看电影。这样,学习者就会集中注意力,投入到真实的影视语境中去,力求寻找到自己问题的答案。学习者可借助电子字典、金山词霸软件等工具预先查阅一些影片中频繁出现的词汇、表达法,最好背诵好这些词语及表达法,扫除一些拦路虎,做到心中有数,从容顺畅观看电影。
(三)观影中收获真知
为了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可采用连续两至三遍播放影片的方法。第一遍播放时,学习者把精力主要放在故事情节上;故事情节欣赏完之后,再次播放时可暂停观看并提取电影中出现的常用词汇或者习惯用语、大纲词汇用法、经典语句等并做好笔记。这些都是珍贵的学习材料。学习者还要在观影过程中跟读台词,模仿发音,必要时可反复练习某个单词、某句经典台词或者某段经典对白,真正地做到进入电影之中,进入学习的状态。
(四)观影后趁热练习
观影后,学习者还会对影片印象深刻经久难忘,可以适时地整理复习笔记中的单词、表达法、对白等内容,以夯实词汇这项基本功。可以和学习伙伴一起练习电影中的对白,进行角色表演,增强学习兴趣和英语语感,最大限度地提高听说能力。学唱英文歌是许多英语学习者喜爱的一种学习方法,而电影中的主题曲或者插曲大都是经典中的经典,学唱这些歌曲既能更深刻地融入到影片的意境,又陶冶了情操,学会了地道的英语。积极的学习者还会不失时机地尝试写观后感、人物形象分析、影评等等,这也是最好的写作实战练习。这样的写作练习将电影与词汇、语法写作技巧相结合,丰富了写作的素材,势必会提高写作兴趣,逐渐提高写作水平。同龄人还可以一同观影,之后共同交流探讨,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五)加强合作学习
只有加强学习者间的合作学习,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习者听说能力全方位的提高。合作学习日益成为课堂学习和自主学习的主流方向,通过合作学习学习者可以形成一个团队,在共同观影时提高学习兴趣,积极融入团队活动之中,培养团队意识、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小组成员可以展开丰富多样的表演练习类的活动,练习听说及表达能力,通过讨论和互评成员的观后感共同提高学习效果。
电影是大众喜闻乐见的社会文化形式。学习者在利用英语影片进行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满足于看懂情节,更要学习语言,在真正意义上习得语言。适合英语学习的影片通常是以纪录片、故事片、科普片、新闻片为主,目前与校园生活相关的影片和励志类题材(如《当幸福来敲门》)的影片很受青年学生的欢迎,因为此类影片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学习者观看电影的同时更要注重文化艺术性,本着由易到难的原则选择观看合适的电影,实现语言学习、文化涵养的“双丰收”。[3]英语影视作品既是英语语言的载体,又是英语文化的载体,所以以此为材料的英语听说及写作方面的训练不失为一种切合实际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参考文献]
[1]巨瑛梅,刘旭东.当代国外教学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