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商业险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年投入需与家庭收入匹配
一个健康的养老保险体系应该由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商业保险共同组成。这其中,社会保险提供最基本保障,企业年金、商业保险也是保障“老有所养”的主要力量。以美国为例,养老保险体系中,40%由社会保险负担,40%依靠企业年金,20%依靠个人购买商业保险。
保险专家表示,商业养老保险兼具寿险保障和养老规划的双重功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类似强制储蓄,适合缺乏投资经验的稳健型投资者。一般来说,大多是在职人群从当年收入中提取部分资金购买,因此,要妥善斟酌投入的金额,既不能过度,影响到家庭生活,也不能太少,形成不了规模。保险专家建议,从保险费率角度考虑,一般年龄在35岁以下时投保保费相对便宜,商业保险的费用占家庭年收入的15%~20%较为适宜。同时,建议选择退休后领取,领取时间的跨度越长越好,一旦购买,中途不要轻易退保,以免遭受损失。
据悉,养老险的交费方式有趸交和期交两种方式。趸交是指一次完保费。这种方式比较便捷,所交保费少于期交保费总和,退保时所造成的损失也会相对小些。而期交是指分期交付保费的方式,它能减轻投保人的现金流压力,并且具有一定的强制储蓄功能,比较适合年轻人和月光族。投保人需要注意的是,在相同的保额水平下,交费年限越短,总的支付金额越少。
分红型养老险特色
目前市场上可以作为养老金积累的险种大致分为四类:传统型养老险、分红型养老险、投资连结保险和万能型寿险。个人购买商业养老保险,主要还是传统型和年金分红型。
传统型养老险通过订立合同,约定养老保险的交纳年限、交纳金额和领取养老金的时间和额度。该类养老产品利率一般都是固定的,与银行利率保持基本相当水平。虽然回报相对比较固定,风险较低,但很难抵御通胀的影响。因此该险种适用于月光族、卡族等在投资上比较保守,以及希望通过强制储蓄来实现养老计划的人群。
分红型养老险则是一种较传统养老险有所改进的新品种,领取方式相同,但具有分红的功能。分红型养老金避免了传统型的弊端,有保底收益率,此外还有约定回报,可根据经济形势的好坏分红,理论上抗击了通胀。其弱点也很明显,就是分红收益的不稳定性,保险公司每年的分配盈余是变动的,并不保证都有分红。该险种适用于既想要保障养老金的最低收益,又想获得更多红利的投资者。
近日,国新办《中国的人力资源状况》白皮书称,到2035年,我国将面临2名纳税人供养1名养老金领取者的情况。30年后,我们到底靠什么来养老?特别是对于现年三四十岁的都市白领而言,这一话题已经开始变得沉重起来。
养儿防老成“奢望”
首先,养儿防老的传统方式已无法适应未来社会。随着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进入婚育年龄,“4-2-1”的家庭模式即将或者可以说已经到来,即一对夫妇要养四个老人和一个孩子,经济负担不可谓不重。
据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推算,上海市的大批独生子女的父母将从2015年开始陆续进入60岁。
另一方面,目前空巢家庭越来越多,许多老人子女不在身边,子女赡养老人往往“有心无力”,需要更多的社会服务机构来代替子女为老人提供生活服务,以及适当的精神照料。
现在的年轻人和中年人就要考虑,到了走不动的那一天,是否有足够的钱维持较高水平的生活。
社保只管“吃饱穿暖”
很多人会也许会说:“我每月都上缴社会养老保险费,将来退休就不愁了。”
众所周知,我们每月工资中所扣的养老金是属于社会基本养老保险范畴,它是由国家法定强制实施的养老保险制度,保证退休时的基本生活需求。据社会保障研究问题资深人士介绍,完全靠基本养老金的话,退休人员只能维持中等偏下的生活水准,也就是能“吃饱穿暖”,但没有更多可支配收入。所以,要想保证较高质量的退休生活,仅靠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是远远不够的。
商业养老保险更“牢靠”
在经济发达的社会,一般而言,每个人的养老保障由三部分构成,一是社会基本养老保险,这部分比例大约占养老金总数的30%。二是企业为员工准备养老的企业年金,比例也是30%左右。三是个人为养老准备的资金,包括保险、基金等,这部分比例大约占养老金总数的40%。
在我国养老保障体系中,除了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外,企业年金和商业性养老保险是另外两大有力的补充。企业年金(通俗称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在未来潜力巨大,但由于在中国刚刚起步,具体的配套政策等还有待完善,而且最重要的是最终的选择权和主动权都在企业手里,员工个人是无法掌控的。而个人商业养老保险是可以由自己来决定是否购买,并可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灵活的自主规划和选择。
在通过个人理财方式准备养老金这一块,相对于基金投资而言,商业养老保险的长期收益率并不占优,但为何仍然要选择这一渠道作为个人养老理财的一部分呢?
这是因为养老计划最基本的要求是追求本金安全、适度收益、抵御通胀、有一定强制性原则,而保险恰恰有一个强制储蓄的特点,对于平常消费倾向明显,储蓄率低、投资习惯较差的人群而言,购买商业养老险显得更为稳当,更有效力。
同时,对于家族成员有长寿倾向的人群而言,选择养老保险就能够“活得越久,领得越多”,这是其他理财方式无法比拟的。
传统养老险宜选分红型
在准备将商业保险作为将来养老资金来源之一后,当然就是挑选合适自己的产品了。
多年以来,由于受到中国保监会对于长期寿险产品2.5%内含收益率(复利)的封顶限制,前几年保险公司推出的固定利率养老保险产品年收益率都只有2.3%左右,很多人担心购买这样的养老金产品难以抵抗多年以后的通胀压力,使得到时候自己领取的养老金购买力发生侵蚀,难以满足预定的养老需求。
因此,在低利率时代购买养老(年金)险这样一种长期储蓄险种,我们建议还是选择有分红功能的产品为佳,除了享受这类产品本身内含的固定收益率部分的利益,一旦将来市场利率上升后,投保者还能够通过分红收益,抵消一定的通胀影响。长期看护险也是一种选择
除了靠商业保险领取一般性用途的养老年金,还可以通过长期看护险为人们在衰老伤病时的长期护理解决后顾之忧。
于莺预估随着保险的加强,“客流量仍会持续上升”,这不是空穴来风。中国商业健康保险似乎正在迎来一个高速成长期。
波士顿咨询公司2016年中的报告显示,中国商业健康保险2010-2015年复合成长率高达29%;按这一速度成长,中国商业健康险市场到2020年或将接近万亿元规模。
随着北上广地区大型公立医院高端服务部门逐渐发展起来,民营医院在全科和部分专科优势较为明显,部分高收入阶层的全科到专科高端消费流程已经打通,一些新款的商业健康险应运而生,但在现有医疗体系下,能否发展壮大,还待观察。
健康新险种盯住高端客户
郑是美中宜和国际保险部副经理,是公司2015年从保险公司挖来的专业人士之一。随着郑和其他同事的加入,美中宜和在2016年底联合平安保险公司,推出了一个新的高端保险计划。
这是一款面向儿童的医疗保险产品。家长缴纳8000多元年度保费,获得一个美中宜和全科医生初诊服务的服务包,比如体检、电话咨询等。每管理一名参保者,美中宜和每年从保险公司接受一笔固定诊疗费用,就是所谓按人头付费。即使患者一年之内没在医院就诊,保险公司依然给付这笔费用。
此前,高端医疗保险的签约医院主要采用按项目服务,服务量越大收入越高。按项目付费下,医院有动力做大服务量,从保险公司多获得费用赔付。而且,很大一部分高端医疗险是个人投保。有些投保者等到疾病风险较高的时候才去投保,出险概率高,这提高了保险公司的赔付成本。
为了保证利润,高端保险公司选择持续上涨保费。这导致中国高端医疗保险保费近年水涨船高,三五万元的保费,让很多高收入阶层也望而却步。投保人数少,使一些保险公司干脆选择部分放弃市场,不再接受个人投保高端医疗保险,而专注于公司团体市场。
和睦家W络管理总监司伟塔表示,根据医院与保险公司长期合作的情况来看,中国高端医疗保险实际上并没有开拓出太多的新客户。
合理控制保费价格和诊疗费用,高端医疗保险应该能够在中国中高收入阶层中吸引更多客户。
2015年,和睦家联合永安保险推出针对成人、儿童共同投保的家庭保险。这一保险计划过去一年吸引到1000多参保者,八成以上都属于国内消费者。
上述两种新保险产品的特点是,由保险公司和医疗机构联合开发,共同管控患者就医流程;保险公司适当降低保费,吸引更多客户投保;医院适当控制费用,牺牲单价,获得更多患者;患者投保成本适当降低,而且有一家固定机构专门管理自己健康,也就是患者看病先到固定机构进行初诊,建立健康档案。如果患者确有需要,则由该机构联系预约转诊到大型公立医院就诊。
这跟已有的主流高端医疗保险产品不一样。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投保患者在高端民营医院和公立医院高端病房看病,由保险公司与医院结算。患者选择范围比较宽,只要是保险公司认可的机构就能去,高端医疗保险公司甚至以服务网点众多来吸引客户。
新产品的前景还待观察。哈佛大学卫生经济学博士后李明强指出,消费者在这一新模式下首诊选择受到限制,与过去的就医模式相比可能会不适应。当然,合理转诊和健康管理也许会让消费者耳目一新。
不过,重要的是,这种模式下可以使保费维持在一个合理的区间,起始保费在1万元左右。
郑认为新保险产品“在商业逻辑上是通的”。类似新型保险产品借鉴的是美国管理式医疗的理念。早年间,美国保险公司向医疗机构采购医疗服务,也是按项目支付。随着费用不断上涨,保险公司和患者不胜其扰,出现不同形式的管理式医疗。在管理式医疗模式下,保险公司甚至直接投资医院,参与到医疗流程中;保险公司适当限制患者就医,强化预约转诊流程控制,引入按人头付费等结算方式,从而控制保费和就医费用失序增长。
这样的探索并不是毫无风险。早年间,部分保险公司曾经联合高端牙科诊所探索管理式医疗模式,但是最终因为无法拓展市场而黯然退出。
时机很重要,中国的高端医疗保险市场2015年规模约在30亿元左右,在保险市场走热、人们的观念改变的大背景下,新型险种的试水,很有可能会把一部分中端消费者也吸引进来。波士顿咨询公司合伙人罗英就指出,部分中等收入阶层也许不会给自己购买高端保险,但是在公立医院儿科就医难背景下,他们可能会给孩子在一定时间内购买合适的中高端医疗保险产品。
社保缺口正是商险机会
2015年中国卫生总费用超过4万亿元,全社会个人卫生支出更是超过1.2万亿元;而商业健康保险保费收入规模仅有0.24万亿元,总体依然偏小,潜力较大。尽管政府统计数据还未正式公布,2016年中国商业健康保险保费收入应该能够超过4000亿元,增速超过70%。“我自己承保的业务增加了230%。”保险经纪李杰说,从业15年第一次见到这样的景象。
市面上,部分保险产品的销售提成已高达10%到40%。这意味着,包括李杰在内的整个保险行业的从业者,2016年的个人收入应该非常不错。
中国商业健康险市场可谓一片繁荣,堪比2016年中的房市。
关键词:金融危机;商业银行;授信业务;风险控制
一、引言
风险控制是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战略,而随着金融危机对各行业发展的影响作用不断加重,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商业银行在授信业务风险控制方面的压力,因此,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商业银行实施严格的授信业务风险控制是其发展的必要措施。但是,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在授信业务风险控制方面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对金融危机的影响认识程度较低、授信业务的发展存在盲目性、缺乏完善的风险预警及应对机制、缺乏对授信风险管理的必要投入等,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商业银行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对授信业务风险控制的能力。
二、金融危机背景下商业银行授信业务风险控制的必要性
(一)授信业务风险控制是商业银行取得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活跃,商业银行面临的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因此各商业银行都不断加强授信业务的发展,以此取得更为高效的发展。而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由于其对商业银行发展带来的影响不断深入化,因此加大对授信业务的风险控制对商业银行而言是其取得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授信业务直接牵扯到商业银行发展的各个方面,是其发展的根基业务,而强化相应的风险控制更是成为商业银行其他类型风险控制的重要基础。所以,加强商业银行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授信业务风险控制是其取得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之一。
(二)授信业务风险控制是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要求
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构成了我国金融市场的主体,其风险控制情况将直接影响着我国金融市场能否实现健康稳健运行。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进一步加剧,商业银行的授信业务风险控制难度不断提升,其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也带来了较大的难题。因此,加强商业银行对授信业务的风险控制不仅关系到商业银行的发展,更是关系到我国整个金融市场的发展。众所周知,金融市场的发展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商业银行作为重要的金融主体,其风险控制情况对金融市场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强化商业银行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授信业务的风险控制能力也是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要求。
(三)授信业务风险控制是保持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关键举措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不断步入正轨,商业银行的竞争不断加剧,而风险控制成为影响商业银行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当前,为了实现自身的高速发展,各商业银行都在授信业务方面加大了发展的力度,使其自身获得较大的经济利润,但是真正决定其竞争力的最终还要取决于风险控制。如果商业银行在后金融危机影响下难以做好授信业务的风险控制工作,则会导致其资本的流失,其整体的发展将受到较大的限制,这也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使其发展乏力甚至出现倒退的情况。因此,如何实现有效的授信业务风险控制成为商业银行增强自身竞争力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三、金融危机背景下商业银行授信业务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对金融危机影响的认识度较低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尤其是金融市场化的发展,金融危机的影响将会更加深远。而当前商业银行在授信业务风险控制方面存在的首要问题就是对金融危机及其影响的认识度较低。一方面,很多银行管理人员由于业务方面的要求,而忽视了对金融危机的防范工作,缺乏风险控制意识,在授信业务上只是根据相关的流程办事,没有进行慎重的考虑。另一方面,我国大部分银行受到政策的影响较大,其在实施授信业务的过程中还没有综合考虑到金融市场变动可能带来的风险因素,而这些风险因素一旦达到某一标准之后将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危机,对整个商业银行乃至金融市场都会造成极大的不利影响。
(二)商业银行授信业务发展存在盲目性
商业银行的授信业务能够为其带来丰厚的利息收入,这也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因此,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商业银行越来越重视对授信业务的发展工作,而忽视了对授信业务全过程的风险管理。一方面,授信业务管理人员本身的风险意识较为淡薄,其对企业所提出的各项申请只是进行表面上的检查,而没有综合当前行业、市场等情况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预估,因此使得授信业务埋下了风险隐患。另一方面,我国商业银行在授信业务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恶性竞争现象,在利润的驱动下,商业银行很难通盘考虑全球金融市场变动可能带来的金融危机,盲目性的发展会降低商业银行对授信业务风险控制的意识和能力。
(三)缺乏完善的风险预警及应对机制
近些年来,在我国相关政策的推动下,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措施不断完善,但是全球金融市场的变动越来越难以估计,其风险隐患和影响越来越大,使商业银行的风险预警及应对机制显得措手不及。一方面,商业银行在办理授信业务的过程中,不断面临新的审批问题,而现有的政策还没有得到更新,只能借助于已有的机制对其进行审批,这就难以对授信业务的风险进行及时有效的预警。另一方面,在发现风险因素之后,现有的应对机制显得捉襟见肘,而机制的制定和实施存在时间差,在高速发展的金融风险下,其控制力显得十分有限。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商业银行授信业务风险控制的能力。(四)缺乏对授信风险管理的必要投入授信业务风险控制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当前商业银行对授信业务风险控制的投入相对不足。一方面,在机构设置上,大部分银行的授信机构基本成熟,但是其职能的发挥存在较大的问题,需要的审批环节依旧较多,而其时滞性阻碍了授信业务的发展,同时对相关人员的职能的发挥监督不足,使其存在舞弊现象,也增加了授信业务的风险因素。另一方面,在资金和人员方面的投入有所欠缺,授信业务相对繁琐,而目前存在一人身兼多职的现象,其对各项业务的办理存在表面性,难以对其实现全过程的风险控制。资源投入不足也是商业银行授信业务风险控制不力的重要原因。
四、金融危机背景下商业银行授信业务风险控制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商业银行对金融危机的认识
金融危机背景下要想强化商业银行对授信业务的风险管理能力,必须要首先提升对金融危机及其影响的认识程度。一方面,要对银行各部门的管理者定期进行金融市场相关知识的培训,使其充分认识到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其传播和影响,预先做好应对金融危机的思想准备,以此指导其授信业务的发展。另一方面,要积极学习和吸收国外商业银行授信业务风险管理的经验,根据我国金融市场及银行的发展情况进行综合性的利用,指导商业银行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实施更为有效的授信业务风险控制。
(二)严格监管授信业务的发展
商业银行为了提升自身竞争力不断拓展授信业务,而这种盲目性也加大了风险因素,因此金融危机背景下必须要全面严格监管银行授信业务的发展。一方面,要严格落实各项审批环节,根据对借款企业及个人资料的审核,根据行业和市场的发展情况,对其实施授信业务,在授信额度方面进行控制,将风险隐患降低到最小化。另一方面,要充分结合近些年来金融危机的产生和传播情况,对其影响力进行研究,在经济周期内适度发展授信业务,将其控制在可控范围内,避免过快发展带来风险隐患,在各项业务的发展上实现渐进性和高控制性。
(三)建立健全风险预警及应对机制
一方面,要根据金融市场的不断变动和国家政策的变化对现有的授信业务等预警机制进行更新,在原有的基础上制定出更为实用和有效的风险控制预警机制,为商业银行实施的授信业务做好制度层面的保障,以此强化其风险控制能力。另一方面,要严格落实各项授信审批制度的实施情况,通过严格的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将各项风险因素进行严格的排查,避免金融危机对商业银行授信业务带来风险隐患和影响,实现商业银行授信业务的健康发展。
(四)适度加大对授信风险管理的投入
加大相关的投入是商业银行增强授信业务风险控制的关键。一方面,要完善部门的设置,并加大对硬件和软件设备的投入,采用先进的风险预警系统对授信业务进行实时的监督,避免全球金融危机可能带来的风险隐患。另一方面,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对其授信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使其在实施授信的过程中能够提升专业技能,加强对风险的预警能力,提升授信人员风险分析和控制的能力,实现商业银行对授信业务风险的严格控制。
五、总结
商业银行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授信业务基础之上,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商业银行授信业务风险控制的难度不断加大。从研究来看,商业银行应该从强化对金融危机的认识、严格监管授信业务的发展、建立健全风险预警及应对机制、适度加大对授信风险管理的投入等方面来强化其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授信业务风险控制能力,以此全面提升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实现自身的健康长期发展。
作者:阮丹 单位:武汉学院
参考文献:
[1]李锡良.商业银行授信风险管理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5(12)
[2]吴沭林.后危机时代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效率测度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6(11)
关键词:融资现状;融资方式;风险管理
近年来,商业地产消费市场狂热趋缓、融资成本逐步提高,于双方面夹击了商业地产,使其面临严峻的融资链挑战。首先,商业地产本身已具有投资规模大、地产开发周期长、资金回收慢、投入资金巨大等不利的行业投资特点。其次,商业地产融资主要通过银行贷款及民间借贷来筹集资金,融资渠道单一,成为商业地产融资的又一大软肋。因此,只有充分分析商业地产融资的框架和问题,才能改善融资环境,降低项目开发风险,促进该产业稳定的可持续发展。
一、商业地产融资的发展现状
中国人民银行于近日《经济金融展望报告》,报告指出,异常狂热的房地产消费市场于近期进入持续降温阶段,全国商业地产市场逐渐呈现出疲软状态,加之商业地产信贷加紧政策及一系列措施陆续出台,对商业地产融资链的畅通造成了严重阻碍。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所的报告显示,2008年房地产行业资金缺口已达7100亿元,平均每家内资开发商的资金缺口达到1201万元,占当年年销售收入的24%。融资链面临的巨大压力让广大中小房地产开发商频频面临向偿付土地出让金、向银行偿付贷款利息的生存困境,隐藏着的房地产金融危机爆发的强大力量不容小觑。自2014年起,温州、宁波等地部分房地产企业已由于融资链出现问题导致倒闭,留下巨大的资金缺口。2014年4月,青岛君利豪地产大亨跑路,多楼盘停滞资金链断裂,欠贷至少12亿以上,涉及多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及民间借贷公司与个体。2014年5月,中国百强房企光耀地产融资链断裂濒临破产,楼市拉响红色警报,共牵扯到27亿金融机构借款。每日层出不穷的报道足以证明房地产业融资链断裂现象已相当严重。倘若楼市成交持续低迷,资金缺口将增速扩大,影响将大范围波及政府财政、银行收支及民间金融机构与个人资产安全等,后果将不堪设想。而随着二三线房源过剩问题日趋严重,房地产融资链风险很可能会进一步加剧。
商业地产融资链是否安全、稳定对于金融系统的稳定性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对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商业地产融资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也是学术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如王家庭、张换兆(2005)在银行业借贷业务控制和利率提高导致房地产企业融资成本提高的背景下,探讨了商业地产融资的多元化方式,并对几种典型方式的经济学原理进行了分析;孙翠兰(2005)分析与比较了目前我国存在的银行信贷、企业债券、企业上市、境外融资、投资基金和信托等主要的房地产融资方式运作的内在机理和宏观环境,并提出我国商业地产多元化融资在短期内应选择“银行贷款+房地产信托”和“银行贷款+房地产投资基金”两种模式;李娇、向为民(2012)利用面板数据分析了1999-2009年间经济波动对中国商业地产融资结构的影响及其区域化差异的情况。从目前对文献的梳理结果来看,国内对于商业地产融资问题研究的时间点多在2005-2009年,即商业地产市场逐步高涨的阶段,从内容上多数为理论上的探究。近几年商业地产市场达到了历史的新高点,新增投资也逐年攀高,在这种新背景下,融资问题的研究有着更重要的意义。
二、商业地产融资存在的问题
1.项目开发资金来源不稳定。由于需要投入巨额资金,在融资渠道较为单一,仅仅依靠银行信贷难以支撑的情况下,不少企业采取民间借贷作为融资方式。然而,民间借贷利率较高,容易受到人、事的影响而发生不必要的纠纷,进一步增加了资金来源的不稳定。同时,单一地提高银行信贷限额并不能解决此问题,银行利率在政策影响下不断波动,给企业造成一定的利率风险。
2.项目风险评估不足。在开发的过程中,企业并未充分认识到项目风险评估的重要性,也缺乏相应的专家参与指导。这样的缺陷将导致对项目的资金、进度等不能完全准确地掌控,因而资金缺口及资金回收都变数较大,给融资带来困难。
3.缺乏相关政策支持及法制完善。现行对于商业地产企业的相关政策较为保守,尤其对商业地产的融资施加了各样的限制条件,例如对企业上市提出了附加条件等等,限制了商业地产的运营和发展。同时,对于融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法律法规目前还处于较为空白的阶段,导致企业难以诉诸法律手段进行解决,加大企业融资过程的实施难度。
三、拓展商业地产融资渠道的对策
1.拓宽商业地产融资渠道。企业可以进一步利用金融市场来进行融资,例如债券融资、上市融资等等,使融资渠道更加多元化。
2.科学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在企业提高风险意识的基础上,相关部门应增加举办教授座谈会、企业人员培训会的频率,邀请高校及专家为企业提供更为科学的指导。积极培养专业对口人才,为商业地产输送优秀人才,从根源上解决风险管理的缺失。此外,企业应设计适合该行业的风险指标管理体系,将指标数字化,对各个项目有统一的风险衡量标准,最终获得相应的风险评级,便于后续的风险管理过程。
3.在政策及法制上给予支持。在合同法、商业银行法等法律法规上,增加和完善关于商业地产融资的内容,规范企业的融资行为,打击虚假融资、诈骗等行为,使信息更加公开化、透明化,促进整个行业健康发展。在政策方面,放松管制,使其能在金融市场上吸收资金,增加其上市机会。
四、结论
目前我国的商业地产存在项目开发资金来源不稳定、项目风险评估不足、缺乏相关政策支持及法制完善等问题。房地产融资所存在的问题正在逐步凸显,而此类问题一旦大规模爆发就将对国民经济和人们的生活造成难以估量的影响。为了缓解房企融资压力、优化融资结构及控制信贷风险,必须采取一定对策,拓宽商业地产融资渠道、科学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在政策及法制上给予支持。
参考文献:
[1]王家庭,张换兆.房地产融资方式多元化的经济学分析[J].财经科学,2005,06:47-53.
[2]孙翠兰.我国房地产融资方式的比较、选择与调整[J].金融论坛,2005,11:49-5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