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炎帝的传说

炎帝的传说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炎帝的传说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炎帝的传说范文第1篇

关键词:股票送转;财务效应;信号传递假说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股利政策是公司治理的三大政策之一,是现代公司治理的核心内容。它决定了留存在公司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资金与向投资者分配的资金的数额和比例,关系到投资者的切身利益以及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不论股东、管理者或者债权人都十分重视公司的股利政策。股票送转作为重要的股利分配方式,越来越受到了上市公司的青睐。

股票送转通常包含送股和转增两个内容,分别指上市公司以股票作为股利和将资本公积或者盈余公积转换为股本无偿送给原有股东。其中,公积金转增股本与国外的股票拆分类似。股票送转对所有者权益进行了账面调整,无论作为历史经营业绩的有利信号还是作为增加市场供给的有效手段,其对上市公司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投融资活动都将产生重要影响,这一影响在长期内主要反映在财务绩效上。本文基于信号传递假说,将股票送转的财务效应界定为股票送转对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成长能力、资产管理能力与短期偿债能力的影响。

目前虽然已有文献就公司股票送转与其经营业绩、成长能力、资产管理能力与短期偿债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过研究,但是主要集中在现金股利的发放动因、影响因素与市场反应上,局限于这些财务能力对公司是否进行股票送转以及股票送转水平的影响。然而,探讨上市公司实施股票送转对其财务绩效的影响,可以深入认识股票送转对企业各个层面的影响。同时,财务目标能否实现对于公司的生存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财务指标是否处于一个合理的水平也是判定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是否良好的标准之一,因此公司的财务能力一直都是股东、债权人、管理者等利益相关者关注的重点。研究股票送转对公司财务指标实现程度即其财务能力的影响,能够为管理者合理制定股利政策提供一定的参考,也有利于促进公司的健康成长。

二、相关文献综述

股票送转是所有者权益内部各个项目结构的调整,仅改变了公司股票的价格与流通在外的普通股数目,并不涉及到公司所有者权益总额的改变和现金的流出,也不会对上市公司价值与财务业绩造成影响,理论上股票送转不是公司股利分配的最优方式。然而现实中,上市公司往往倾向于派发股票股利或者利用公积金转增股本。这种实际与理论的冲突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他们对上市公司股票送转的动机以及市场反应等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然而,目前有关上市公司股票送转财务效应的文献大多是从信号传递假说出发,仅仅研究了股票送转对公司盈利能力的影响。

一些学者基于信号传递假说研究发现,公司进行股票送转意味着未来有较好的财务业绩。Yagüe, Sala和Fuentes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上市公司宣告公积金转增时,投资者会向上修正股票价格并提高对公司未来业绩的预期[1]。Lukose和Sapar也发现,与不支付股票股利的公司相比,支付股票股利的公司的股票收益和经营业绩更好,这一结论与信号传递假说一致[2]。Huang, You和Lin研究了送转比与业绩增长之间的关系,发现只有在股票股利和现金股利相结合的方式下送转比与支付股利后的业绩增长之间才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3]。国内方面,林海[4]及刘文军和赵亚娟[5]的实证分析均支持股票送转提高了上市公司未来的经营业绩的观点。

也有学者认为,上市公司进行股票送转不能有效提高公司业绩。Araujo, Moreira和Tsuchida分析了信号传递假说的局限性,发现股票送转既可能对收益造成正面影响,也可能造成负面影响[6]。阎大颖[7]以及阎大颖和窦森[8]考察了中国上市公司首次股票送转后的公司业绩,发现首次进行股票送转的公司在股票送转前后短期内业绩相对较好并产生积极的市场效应。但是从长期来看,盈利能力与增长能力均明显下降。同时,阎大颖和窦森也发现公司实施股票送转后资产流动性得到显著改善[7, 8]。

还有学者将股利支付水平增加、减少或者不变三种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上市公司提高股利支付水平能够向投资者传递利好消息,公司收益会有所改善,降低股利支付水平将起着相反的作用。Jagannathan, Stephens和Weisbach发现提高股利的公司会有更高的经营收入和非经营收入,而股利下降会使企业的绩效下降,因此公司一般会避免降低股利[9]。Harada和Nguyen研究了股利调整、经营业绩和长期股票收益之间的关系,发现股票股利水平增加能够引起公司未来收益增长[10]。Lie采用季度数据,发现样本公司股利增加或者停止支付股利后,收益并没有显著的变化。研究还表明在相关季度数据公告时的市场反应反映了企业未来业绩,市场对于减少或停止支付红利的预期是悲观的[11]。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目前有关股票送转财务效应的研究比较单一,往往只关注其对公司盈利能力的影响,仅有少数学者考察了股票送转对公司资产流动性的影响。因此,本文拟从相关理论出发,深入探讨股票送转对公司财务绩效可能造成的影响,全面分析股票送转的财务效应。

炎帝的传说范文第2篇

司马迁在開篇的叙述中述及:黄帝是趁神农氏衰敝而兴起的。一般以神农和炎帝为同一个人的不同称号,可是,战国已有不同说法,《国语·晋语四》首称“炎帝”。《逸周书·尝麦解》、《尸子·重治》、《庄子·盗跖》、《商君书·画策》、《韩非子·五蠹》均称“神农氏”。《易传·系辞下》第二章所列的顺序是伏羲氏、神农氏、黄帝等,所谓“包羲氏没,神农氏作……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吕氏春秋》中炎帝、神农開始混用。但《管子》中有这样的话:“管仲日:‘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昔无怀氏封泰山,禅云云。虑羲封泰山,禅云云。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黄帝封泰山,禅亭亭。……皆受命然后得封禅”’(《管子·封禅》),明显透露出神农和炎帝代表着不同的两家。也许神农和炎帝本来代表时间上有前后的历史时期,甚或形态上有一定差异的原始文明,而未必是同一个传说人物,但是因为这两个部族在社会状况、精神和生活等方面又有共同性,或者因为部族间存在特殊的血亲关联,所以二者被纳入同样的族系。

今天的人们一般是炎黄连称,但是实际上炎黄不仅意味着两个半神半人的传说人物,炎黄还代表着原始社会不同阶段或不同形貌的人格化。值得引为注意的是:我们一般的炎黄连称,关注的焦点是炎黄的一体性、共通性,时代久远,他们都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開山者,对中华文明肇始之功难分伯仲,在大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神灵信仰方面有相似性、互补性,连称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由于这样的原因,对他们之间的区别——这牵涉到他们所代表的时代内涵的差异——因而没有给予尽可能的辨析,不免会造成我们对原始社会演变过程及意义看法上的缺陷。实际上根据后世文献载传资料和考古发现,他们的差异也是斑斑可见的。

从《太史公书》看,炎帝在中华历史大舞台上一上场就是个悲剧性人物。我们说炎帝是悲剧性人物,并没有贬义,相反,炎帝正是以悲剧性面貌出现而体现出其崇高和悲壮之美。神农氏统治后期,“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史记·五帝本纪》)。这里说神农氏“世衰”,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衰败下来?黄帝又强盛在什么方面?为什么原因?这中间正可以看出原始社会末期剧烈递变的信息,应该加以追问。

怎么看神农时代及其文明形貌?从后世对其功绩的歌颂中可见一斑。郑樵在《通志》中对炎帝列有400字的正传,炎帝有七大名号,即神农氏、烈山氏、连山氏、伊耆氏、大庭氏、魁隗氏、人皇,七号基本上是其各种功德的浓缩。他还是在历史上第一个获得帝号的人,比如炎帝、赤帝,有时与神农合称,叫做炎帝神农氏、赤帝神农氏。“神农氏”,标榜的是功业,说明他是远古农耕文明的開创者,“神农作,树五谷淇山之阳,九州岛之民,乃知谷食,而天下化之”(《管子·轻重戊》);“是故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日农,能殖百谷”(《礼记·祭法》);“神农教耕而王天下,师其知也;汤武致强而征诸侯,服其力也。今世巧而民,方仿汤武之时,而行神农之事,以随世禁,故千乘惑乱”(《商君书·算地》)。他还发明或改进农具,“包羲氏没,神农氏作,靳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系辞下》第二章)。“烈山氏”,隐含神农氏用火烧荒垦殖,反映了原始人刀耕火种的农耕方式。炎帝称呼中的炎字透示炎帝与火有关,《左传》有:“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管子·轻重戊》说炎帝用火煮熟食物,使人民吃了不生病。这些可能就是说炎帝“以火承德,故称炎帝”(《汉书·律历志》)的真正由来。炎帝的另一个重要贡献体现在对草药的发明利用上,《淮南子》说他“尝百草之滋味,一日遇七十毒”。驯化野生植物、刀耕火种、农具的发明改进、火食和草药等几大发明对原始文明的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主要是依靠这些,当时的农业生产力得以提高,因病减员得到控制,直接导致人口的繁荣,这在原始社会意味着其部族必然会强大,也意味着其向心力和威望的提高。

中国上古開拓时代主导者的地位得以成立,都要靠自己或先人实际有利于人民的功业,正如《管子·形势解》说的:“古者三王五伯,皆人主之利天下者也,故身贵显,而子孙被其泽……神农教耕生谷,以致民利;禹身决渎,斩高桥下,以致民利;汤武征伐无道,诛杀暴乱,以致民利。故明王之动作虽异,其利民同也。故日:万事之任也,异起而同归,古今一也”。神农氏成为盟主,固然靠的是以农耕利民的生存之道,后世对此可以说形成了共识,这或者可以称之为民族“集体记忆”。

神农时代在农业上有划时代的成就,所以历史上有神农之教、神农之言、神农之道等说法,可是就政教制度而论,可能还处于自然化与人工化的门槛。《庄子·让王》称:“昔周之兴,有士二人处于孤竹,曰伯夷、叔齐。二人相谓曰:‘吾闻西方有人,似有道者,试往观焉’。至于岐阳,武王闻之,使叔旦往见之。与盟曰:‘加富二等,就官一列’。血牲而埋之。二人相视而笑,曰:‘嘻,异哉!此非吾所谓道也。昔者神农之有天下也,时祀尽敬而不祈喜;其于人也,忠信尽治而无求焉。乐与政为政,乐与治为治。不以人之坏自成也,不以人之卑自高也,不以遭时自利也。今周见殷之乱而遽为政,上谋而下行货,阻兵而保威,割牲而盟以为信,扬行以说众,杀伐以要利。是推乱以易暴也。……今天下圈,周德衰,其并乎周以涂吾身也,不如避之,以絮吾行”’。这折射出神农氏的政治是以自耕和自治为特色,而伯夷、叔齐看来信奉神农之道。《孟子·滕文公上》的相关章句也可以见证神农氏之教的特质。楚国“为神农之言者许行”到弱小的滕国鼓吹自食其力、自耕而食、自织而衣,应该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孟子与相信许行的陈相展開对话,利用劳动分工的理论驳斥自耕而食、自织而衣、以物易物的农家言论,反而透显出神农氏教导的思想底蕴。《淮南子·主术训》说神农氏据有天下是“养民以公”,同样反映了古人对神农属于典型的原始黄金时代的认识。

我们再看看黄帝部落崛起的方式和原因。商鞅称,“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神农既没,以强胜弱,以众暴寡。故黄帝作为君臣上下之义,父子兄弟之礼,夫妇妃匹之合;内行刀锯,外用甲兵,故时变也。由此观之,神农非高于黄帝也,然其名尊者,以适于时也”(《商君书·画策》)。商鞅敏锐地看到炎黄传说中潜在的意义,他指出这其中的变化是“时变”,即重大的时代变迁。他有关神农和黄帝时代性的对比也告诉我们:神农依靠的是自然农业,未曾在刑法、政治和军事上及时发展;而黄帝则在政治、礼仪和军事上作出了创举。因此,神农氏和轩辕氏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变迁。神农氏还处在自然自发的自治之中,契合于后世道家信奉的自然无为之道;而黄帝部族開始走出自然,进入人工社会的建构。

《庄子·盗跖》篇借盗跖的口说:“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然而黄帝不能致德,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流血百里。尧、舜作,立群臣,汤放其主,武王杀纣。自是之后,以强陵弱,以众暴寡。汤、武以来,皆乱人之徒也”。这里说神农氏时代比较淳朴简单,黄帝取代神农过程中,先和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列子·黄帝》),接着又和蚩尤部落进行过恶战,血流成河,这些在历史上都不是独家孤说,应该是可信的传说。《庄子·在宥》篇指责“昔者黄帝始以仁义撄人之心,尧、舜于是乎股无肢,胫无毛,以养天下之形。愁其五藏以为仁义,矜其血气以规法度。然犹有不胜也”,这说明黄帝时代在仁义法度上有进展,这些都是超越自然化的人工社会理念。《易传·系辞下》第二章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历史上多家称黄帝发明衣服制度,看来不是空穴来风。可见,黄帝部落的崛起主要是在神农氏农耕发展的基础上開创了新的社会性建构因素,主要是政治、伦理制度和兵器军事方面的。

综上所述,炎黄部落其实是有分别的,可以说炎帝神农氏依靠的主要是自然化的农耕,而黄帝在政治军事上超过了炎帝部落。所以,从一方面看,炎帝衰敝是历史的必然。然而,从另一方面看,历史的必然趋势不等于历史可以隔断过去。这符合历史进退得失的辩证法。实际上,炎黄两个部落也象征着中国上古完整历史中前后并列或相随的不同阶段,即自然化程度较高的阶段和走出自然化的门槛。若论得失,他们都有经验教训。神农氏得在合乎自然农业和自发自治,失在没有及时发展生产、制度和军事实力等。黄帝可能在延续炎帝农业文明基础上及时開创了社会变革,在这里,后人和前人的社会拉開了距离,而在漫长的原始社会,这一般是通过人和自然的距离、关系反映出来的,即黄帝文明在人为、人工上有大的进展。“祀”和“戎”在古中国特别受看重,其实“戎”是更重要的因素。在远古历史上战争一般是历史前进和改变的最大动力,黄帝多次发动的剧烈战争,在促进历史积极变革的同时,对生命和自然生态以及相关的信念当然也是莫大的破坏。

后世思想史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这一点,黄帝和战国最显赫的黄老道家是合流的,更多地受到黄老道家,也就是政治化道家的弘扬,以后逐渐得到儒家的青睐。炎帝则更多地成为庄子代表的道家以及农家学派标榜的思想和生活方式的先驱。

炎帝的传说范文第3篇

1、炎黄子孙的由来: 炎指炎帝,以姜水成(今宝鸡市境内),黄指黄帝,以姬水炎黄二帝为中华始祖。传说他们出自同一个部落,后来成为两个敌对的部落的首领。

2、两个部落展开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两个部落渐渐融合成华夏族,华夏族在汉朝以后称为汉人,唐朝以后又称为唐人。

3、炎帝和黄帝也是中国文化、技术的始祖,传说他们以及他们的臣子、后代创造了上古几乎所有重要的发明。

(来源:文章屋网 )

炎帝的传说范文第4篇

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我们觉得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这些内容的本身是一段远古传说,是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对远古历史的认识。没有学生心目中那种严格的“证据”;二是刚刚进入初中的学生,他们的抽象理解能力没有达到必要的高度,求知欲强而对神话传说意义的认识还不够,甚至在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心理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培育。产生以上的疑问,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第三可能也因为教材编写的原因。从教材对黄帝事迹的文字叙述看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可能是因为篇幅制约,或考虑到初中生接受能力以及知识点不宜过多等问题吧,有些给人一种不太确定的感觉。加之“动脑筋”中有关问题的设置,目的是引导学生朝着历史方法性方向思考的,如果教师不注意正确引导或者不作处理,学生会因为认定它“不科学”,而妄自菲薄的。

通过新课程教学中的尝试,我们觉得,历史教师在讲解这段内容的时候,有必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照应本课主题,突出黄帝是“中华之祖”的一个代表

本课一开始就涉及到三个人物:炎帝、黄帝、蚩尤。然而学生在这里容易产生误解,有的以为黄帝是“华夏之祖”,就是唯一的祖先;或者认为既然是“华夏之祖”,就是汉族的祖先了。教师应当在讲解“炎黄战蚩尤”的时候解决好这些问题。

我们有的老师在这里作了些看似“加负”的补充: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黄帝是那个时代的英雄,他联合炎帝部落,平定了蚩尤的扰乱,统一了远古三大部落,成为中华民族第一个共主。一个人,一个家庭都会有自己的祖先,我们中华民族将黄帝作为代表,作为华夏始祖,是在中华民族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形成的。

但是,一般人把黄帝仅仅看作汉族人的祖先,这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但不是全部。今天的汉族实际上包含了华夏、蛮、夷等中国境内大多数原始部落的血统和文化,是一个有别于任何部族的庞大融合体。在这个意义上说,不仅炎帝和黄帝是汉族的祖先之一,蛮、夷诸部族的祖先也应是汉族祖先之一。同样,后代那些分别源于蛮、夷等原始部族的少数民族,也与汉族有共同的祖先。另外,亦有少数华夏族的后裔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迁徙到边远地区而成为少数民族,直接或间接承认炎帝或黄帝为他们的祖先。

我们今天这个大家庭,包括汉族在内的国内56个兄弟民族都是在汉、唐、宋甚至更晚的时期形成的,距离炎黄时代有三四千年之遥。由于迁徙、杂居、通婚等原因,子孙繁衍,支系无谱,很难在血统方面准确判别几千年前的某部族首领是某民族的祖先。与其把炎帝、黄帝或其它某个原始时代的英雄人物看作是某族的祖先,不如把他们看作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更科学、更符合历史实际。

通过以上老师介绍,可以消除学生在本课学习中的误区,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民族意识。也为今后学习有关民族问题的历史内容做铺垫。

二、引入时代观念,从三个文明理解“人文初祖”

尊称黄帝为“人文初祖”,是就文化创造、文明初创说的。什么是文化或文明,真正定义起很难。我们查阅了有关传说中黄帝的“事迹”内容,发现从分类角度进行归纳,有助于学生理解这一概念。今天,我们讲“三个文明”,包括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我们引导学生也通过今天对文明的内涵的认识,从三个方面让学生找找看,传说中黄帝及其周围的人有哪些贡献?学生们非常踊跃。

然而,教材在对传说故事的取舍上,没有选入政治(制度)文明方面的。我们觉得这是个遗憾。于是,我们给学生补充讲解了一些查阅的资料,说明黄帝还创立了别尊卑,定礼乐,创官制、财产、嫁娶和丧葬等制度,在制度文化方面把我们的先民带入了文明的门槛。

从这个教学环节,我们感觉到:学生动手,活跃了课堂氛围;资料充实,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归纳整理,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方法。

三、利用教材小字,体会“传说”与“史实”

《黄帝──“人文初祖”》这一目小字内容很重要。我们认为,正是它联系着正文和“动脑筋”,成为引导学生体会“传说”与“史实”区别与联系必不可少的内容。

在学生阅读过这段小字后,教师可问:为什么我们远古的历史会留下许许多多的传说?传说会是真的吗?我们怎么才能证实传说是否可信呢?

学生的答案是非常多的,他们充分发挥着自己的想象力。不管是请学生发言还是组织学生讨论,最后,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他们的思考,介绍怎样区别“传说”与“史实”这一方法性问题。如有的教师是这样总结的:

“传说”与“史实”的最终区别在于有没有实物证据,比如小字中的考古发现,就有力地证明在那个时代,我们中华民族已经有了这些文明成就。结合一些历史文献的记载,还能够互为印证。这样,“传说”尽管不会每个细节都令人信服,也能从“史实”的角度确定当时人们已经能够这么做了。

炎帝的传说范文第5篇

在这本书中,最吸引我的是“神农尝百草”。它的故事情节令人紧张。它在讲炎帝为了人民能够摆脱病痛,不怕危险、艰难的事。

传说炎帝成了部落首领后,他忠心耿耿,积极为人民做好事。他发现,人们因为没有固定的饮食,什么都吃,连一些有毒的东西都吃了。所以,吃了以后,人们就开始生病。这个问题可让炎帝急坏了。一天,他在踱步的时候,想出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亲自去尝一尝,看看哪个有毒,哪个没毒。读到这,我想:万一他也中毒了怎么办?他想到这些了吗?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继续往下读。正好,书上解开了我心中的谜团:他虽然想到了这一点,但是,为了人民的安危,他必须这么做。我自豪地想:原来,中华民族还有这样为了人民,而牺牲自己的伟大的人啊!

炎帝出发了,他开始尝百草了。有一次,他竟中了70多次毒,而他却毫不在乎。只要不死,他就会继续走,继续尝。不过,有一次,炎帝尝到了一种含有剧毒的“断肠草”。终于,肠子烂了,停止了呼吸。但是,炎帝造福了后代,发明了五谷,他这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当我面对困难时,我会退缩;当我身处在茫茫世界中,我会感到孤独;当我面对社会中的茫茫人海时,我会感到无助……可是炎帝不会,他一定会勇往直前。

在我读这篇文章之前,我连发个本,捡个笔都不愿意。同学们都不愿意托我办事。读完之后,我深有感触。以后,我经常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相关期刊更多

科技和产业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三晋文化研究论丛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西省三晋文化研究会

宝鸡社会科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宝鸡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