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回忆的画面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你就像是一本书,一本我从来没有读懂、也没有机会再读下去的书。
抱歉,因为放弃了用终生细读下去的决心。
如今时隔已久,向来你必定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字里行间再也没有我的一丝踪迹。
这可怎么办。
随遇而安便是。
如果……
没有如果。
现在的我,越来越爱在一张白纸上画湛蓝的天,天上怎能少了那轮耀眼的炽红?说不出的暖。道不尽的眷恋。缺什么呢?哦,是一片海,那篇最爱天空的海。它是天空的守望者,用自己深邃的目光向天空表露出深情的凝视,好美。
我总要在画的右下角一笔一划的写下你的名字,笔尖小心翼翼地滑动,力透纸背。真好,此刻的我隔你只有一厘米的距离。
海竟然在纸上渗了几滴又咸又涩的水。
是画太生动还是人触了情?
这可怎么办?
微笑面对即可。
可是……
没有可是。
关键词:埃里希・弗洛姆;人道主义;社会心理;工业资本主义;异化
中图分类号:D092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5.05.003
收稿日期:20141128
作者简介:袁罗牙(1980-),男,江西省宜春市人,江西科技学院思政部讲师,哲学硕士,主要从事哲学研究。
*基金项目: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8卷
第5期袁罗牙:弗洛姆对工业资本主义社会的诊断:全面的异化
基于人道主义精神,以社会心理分析为视角,埃里希・弗洛姆对健全社会作了特定的界定,对资本主义各阶段进行了分析比较,宣告20世纪的资本主义相对于18、19世纪而言,虽然在某些方面较为进步,但并不是一个健全的社会,甚至在某种意义上不如前些阶段健全,总之一句话,工业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异化的社会,其中人的内心是病态的。
一、基于人道主义的“健全社会”
在阐述人道主义健全社会之前,弗洛姆对社会学相对主义进行了批判。社会学相对主义者认为,任何一个能够运转的社会都是正常的,只要个人适应所谓的“正常”社会,那他就是一个健康的人,病理学只用于个人对他所处的社会的不相适应。弗洛姆承认,与动物相比,人确实表现出几乎具有无限的可塑性,但如果人生活在与其本性相反的条件下,社会违背了人的发展的基本需要,他将起而反击,创造出与自己的需求更为一致的生存环境,或者走向堕落和消亡。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说过,“人性并不具有无限的可塑性,而只是具有一些基本参量”,在弗洛姆看来,衡量人的健康标准不是个人对社会的适应性问题,而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适用于人,社会能否对人的存在作出满意的答复。
在批判社会学相对主义的同时,弗洛姆批判了社会成员心理容易产生的错觉――观念中的“共同确认”,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多数人天真地认为大多数人具有某些共同的观念和感情,足以证明观念和感情的正确性,而事实上,这种共同确认与人的理性和精神健康不具备必然一致性。在弗洛姆看来,对外界的认同应该是有选择性的,认同不应该失去自我个性,而是保留自我理性的批判力,去克服由社会文化所造成的缺陷。
基于人道主义精神基础,弗洛姆将健全社会界定为“符合人类的需求的社会”。弗洛姆指出,人可以通过臣服于他人、团体、上帝或者通过统治他人乃至世界达到与世界合一,然而,由共生关系的两面――臣服和统治――达到的结合,是拿人的尊严作为代价的,人在结合的过程中丧失了自身应有的独立和自主。弗洛姆强调,只有创造性的“爱”既能满足人与世界相结合的需要,又能使人保持完整性与个性。
第二,超越的需要。弗洛姆认为,天赋的理性和想象力决定了人不愿做一个消极被动的存在物,而是希求超出扮演被动的角色。在弗洛姆看来,人能够借助创造力来达到对自身的超越,创造的前提是对创造之物的主动关心和爱,如果人失去了创造力,他便选择另一种超越方式――破坏,即不是创造而是毁灭生命来实现对自身的超越。
第三,友爱的需要。弗洛姆认为,人类失去了与自然的纽带,等于失去了根基、家园,而人是无法忍受这种处境带来的孤独和无助的,他必须找到新的生存根基,如果没有找到理想的新的根基――友爱,人就容易引发。就此,他批判了弗洛伊德所谓的欲望源自母亲“性”的吸引,回到母亲无所不包的子宫和养育一切的的深深向往。
第四,身份感的需求。弗洛姆认为,人可以定义为能够说“我”的动物,能够意识到作为独立存在的自身。然而,工业社会中的人往往很难确定自己的身份感。在弗洛姆看来,一个人没有认清自己的身份感,就会寻求个人身份感的替代品,民族、宗教、阶级和职业等都可用来帮助确定人的身份感,体现为“我是――‘正如你所要求的’”。工作的重复性和机械性,使得人们思想懒散,精神退却,生命活力受到扼杀,创造性遭受抑制。
(二)消费的异化
消费是一种含有身体需求、人的感受的行为,是充满意义的创造性体验,是达到快乐的手段。然而,在工业资本主义,消费本身成了目的,人获得物品是为了占有,以无意义的占有凸显自我,“我并不是我自己,而是我的占有物所体现出来的我”。,精神分析不应该成为社会统治人的工具,而理当解蔽异化社会的真实面貌,消减社会对个人发展的压制,挖掘人受社会压抑的无意识层的理性及创造力,从而使人获得独立发展,并形成自我个性。
[参考文献]
[1]马斯洛.洞察未来[M].许金声,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3.
[2]弗洛姆.健全的社会[M].蒋重跃,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
[3]陈学明.西方命题辞典[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255.
[4]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刘继,译.上海:译林出版社,2006.
[5]弗洛姆.恶的本性[M].薛冬,译.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89:42.
[6]弗洛姆.占有还是生存[M].关山,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
关键词:平面艺术设计;绘画;关系;共同点;异同点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2-0067-01
平面艺术设计是利用多种方式将图片、文字和符号等相互结合起来,并加以创造,形成具有艺术效果的设计作品。绘画是画家用手工方式在平面上对非自然或自然的场景、物体、人物等进行临摹,从而形成平面效果的艺术。
一、平面艺术设计与绘画之间的联系
无论是平面艺术设计还是绘画都离不开创新,除了在视觉感官上带给人们一种美感外,还应当向欣赏者传递一种信息,表达一种理念。在20世纪之前,绘画仅仅是以手工临摹为主。随着绘画艺术的不断发展和画家技艺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画家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手工临摹,越来越倾向于表现自我,画家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情感融入画中,逐渐形成主观自我的绘画风格,绘画艺术的性质也变得丰富、多样,逐渐形成了象征主义、抽象主义、具像主义、情感主义、叙事主义和政治主义等。目前,很多平面设计师都注重创新,如何对原有的物体、事物进行创新、结合,形成强烈视觉冲击力的设计作品,是每一位平面设计师的设计目标。
平面艺术设计的内容包括图形设计、字体设计等,绘画是对图形的再塑造,两者传达信息的形式都是以图形为主,通过图形表达作者的审美观点和内心情感。平面设计师和画家都要求不断的提高创新思维,才能创造出更具艺术美感的设计作品和绘画作品。早在原始时期,原始人类为了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信息传递,创造出各式各样的符号,并对各个符号赋予意义,在创造符号的过程中,人们用手工将内心想法画出来,逐渐形成了符号绘画。随着历史文明的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绘画艺术。
平面艺术设计和绘画都是通过视觉向人们传递信息,人们通过欣赏平面设计作品和绘画作品可以深深地感受到设计师和画家对生活的热爱、对艺术的追求,从而取得心灵上的共鸣,平面设计作品和绘画作品也能以此实现艺术价值。
在平面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入门教学内容中,主要包括五方面,分别是(1)平面设计概论、平面设计基础、美术作品欣赏;(2)Photoshop基础;(3)Photoshop操作实例、具体训练;(4)CorelDRAW基础、具体应用;(5)绘画基础训练。由此可见,平面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掌握平面设计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应用技能,还必须掌握一定的绘画能力。
二、平面艺术设计与绘画之间的差异
尽管平面艺术设计和绘画都需要创新,但平面艺术设计的创意活动是想象的创造性过程,绘画的创意活动是想象的再造性过程。平面艺术设计师不仅需要有较强的概括能力、观察能力、表现能力和想象能力,还必须将自己的主观意识尽量表现出来,在创造过程中还必须考虑设计作品的商业性和社会性。与绘画艺术不同,平面艺术设计具有商品性和消费性,设计师不能将自己的全部个性投入到作品中,必须综合考虑消费者、制造者和销售者的视觉感受。绘画艺术不具有社会性、商品性和消费性,画家可以将全部个性投入到作品中,以此展现个人的自我理念。
绘画艺术主要向欣赏者提供一种视觉上的手工制作效果,绘画过程中并不需要借助各种科学技术。平面艺术设计由于特有的商品性和消费性,要求设计过程不能独立存在,必须借助设计软件、印刷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才能设计出顺应时展、极具时代感的作品,才能实现作品的商品价值。
绘画艺术具有很多画种,每种画种都具有各自的技法特点和画种风格,不能相互兼容。例如中国画讲究意境,主要材料是毛笔、宣纸、墨、帛等,在绘画时十分注重笔触的变化、走向等,产生实实虚虚、自然生动的画面。水彩画讲究流畅、透明,色彩丰富,有层次感,作画时必须掌握水彩颜色不同的特性,才能判断颜料变干的速度,使不同颜色之间相互衔接,产生自然、虚实结合的画面。尽管是两种相同风格的画种,也不同相互兼容,否则会出现技法混乱、材料不相容等效果。平面艺术设计对不同的画种具有包容性,通过对技法的简化可以将不同画种的绘画融合在一起,形成更具艺术性的作品。
三、结束语
平面艺术设计是设计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师通过平面艺术设计可以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或其他讯息[3]。现代设计教学中,仍然有基础绘画这一教学内容,平面艺术设计的专业人才不仅需要掌握设计的基本法则,还应当具备较高的审美意识和绘画造型能力。由此可见,设计与绘画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与差异。本文主要从平面艺术设计与绘画之间的联系和差异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供广大学者参考。关于平面艺术设计和绘画艺术其他方面的研究仍值得笔者后期不断研讨。
参考文献:
[1]李忠超.民间美术与现代平面艺术设计的关系[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4(17):57-58.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地区的人口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剧增,这样造成城乡结合部大量易感人群聚集[1],给我市的计划免疫工作质量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计划免疫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提高易感人群的有效接种以控制和最终消灭相应的传染病。有资料显示,流动人口儿童的比例占服务地区儿童总数的15%~23%或更高,其接种率明显低于常住儿童[2]。我们根据实际情况,作了大量的工作,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1 流动儿童免疫接种现状
1.1 流动儿童家长对计划免疫认识不足:流动人口大多来自贫困地区,文化水平低,生活条件差,居住点变换频繁,对子女免疫接种的认识不足,只知道有病看病,轻预防重治疗。有的只忙于做工、经商,对孩子防病保健意识淡薄,而导致许多流动儿童不全程接种或无证无卡根本没有接种过。
1.2 计划外生育者的恐惧心理:流动人口中超生者居多, 家庭接生或私人诊所接生者也时有发生,害怕被人发现,更谈不上卡介苗乙、肝疫苗及时接种。他们把计划免疫和计划生育相混淆。
1.3 Ⅰ类疫苗实行免费后经费不足的问题有所缓解,但Ⅱ类疫苗的大力推广甚至滥用有碍Ⅰ类疫苗的正常开展,有些接种门诊(接种点)只讲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自费疫苗应本着自觉自愿、知情同意的原则由家长自愿接种,但经济困难和疫苗费用高影响了贫困家庭免疫接种的积极性。
2 采取的管理措施
2.1 领导重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成立流动人口管理领导小组,业务院长牵头,预防保健科科长挂帅,组织一批有责任心,工作能力强的骨干深入辖区第一线,与居委会管计生的干部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和配合,并与工商、派出所、幼儿园、学校等部门合作。建立健全流动人口计划免疫管理制度,落实到人,加强监督和考核。
2.2 严格实行儿童预防接种证制度:由教育局和卫生局联合发文,在儿童办理儿童入托、入园、入学手续时,必须由家长持《预防接种证》到所在辖区的计划免疫门诊出具证明, 儿童预防接种记录和查验证明,未按规定进行预防接种的,应责成家长或监护人予以补种。
2.3 建立计划免疫网络体系:宜昌市在全省率先实行了儿童预防接种网络管理,采取手工登记与网络查询登记结合的办法,对辖区内流动儿童计划免疫工作发挥有效的作用,控制相应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消除免疫空白点。
2.4 防疫部门广泛宣传动员,普及计划免疫知识:根据流动人口的特点,开展经常性的健康教育活动,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宣传单、标语等多种形式向儿童家长提供有关计划免疫的常识,使儿童家长主动配合免疫接种。
2.5 适时了解情况, 掌握流动人口婚育动态,收集流动儿童资料并给予建卡、建证。加强对流动人口适龄儿童的摸底登记与查漏补种,每月1次,每次接种后,交待下次接种时间及注意事项。
2.6 严格按照计划免疫技术规范操作,减少疫苗不良反应发生率,杜绝差错事故发生,这样可以提高流动儿童家长对免疫接种的认知程度,自觉接种疫苗,以预防相应传染病,保障儿童身心健康。
3 效果评价与体会
经过全市计划免疫工作者的通力协作,宜昌市的流动人口计划免疫管理,五苗覆盖率达90%,乙肝疫苗及时接种率达85%,疫苗相关疾病发生率正逐年下降,我市计划免疫工作在加强管理,规范服务,提高质量,确保安全的思想指导下,朝着良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前进。
参考文献:
[1] 吕广振.市场经济对卫生防疫事业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1994,10(6):366.
【关键词】 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护理体会
麻疹是一种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急性传染病,易暴发流行。为保护儿童健康,2005年我国政府和所有西太平洋区国家向世界卫生组织(WHO)承诺2012年消除麻疹,为此,我单位在全市开展了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工作,现将适龄儿童强化免疫麻疹疫苗后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收集年龄为8月龄~14岁儿童,均需强化接种,且无接种禁忌的500例健康儿童。
1.2方法:采用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麻疹减毒活疫苗,复溶后用1.0 ml注射器取0.5 ml备用,嘱家属协助暴露孩子注射部位,取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皮肤,用75%酒精消毒皮肤[1],待干后,皮下注射。
1.3结果:本组500例麻疹疫苗接种者,经门诊随访7个月,均未见相关病例的患儿,有效地预防了麻疹的发生。
2讨论
2.1参加培训:参加上级疾控中心组织的技术培训,熟练掌握安全注射和预防接种常见异常反应的观察及处理。
2.2为目标患儿摸底造册:采用电话通知在我中心建卡的8个月~14岁儿童,无论有无免疫史,于2010年3月25日~31日到门诊接种麻疹疫苗,并将摸底儿童制表造册,上报上级疾控中心。
2.3严格查对:①仔细核对儿童姓名和年龄,询问健康状况,有严重疾病,急性或慢性感染,发热或对鸡蛋有过敏史的儿童不得接种。②检查疫苗的标签、名称、批号、有效期及生产单位。本疫苗加水溶解后呈橘红色透明液体,如发现颜色变紫、变黄(变黄是有杂菌生长,变紫是安瓿有微细裂纹)、安培有裂纹、标签不清或溶解后不清晰者均不能使用。
2.4使用前充分复溶:由于使用的是两人份冻干麻疹活疫苗,应在加入1 ml无菌注射用水后待完全溶解后取0.5 ml待用,安瓿开启后,30 min未用完,应废弃。注意在启开安瓿和注射时,切勿使消毒剂接触疫苗。
2.5接种室准备:注射疫苗前要对接种室进行紫外线消毒后,开窗通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6接种后留观15~30 min:要告诉儿童家长可能出现的反应和注意事项。
2.7接种后的护理:接种后应告知家长注意以下几点:①接种后应让儿童好好休息,不要剧烈运动,防止着凉;②注射当天,注射部位不要用水洗,保持干燥,避免感染;③避免小儿用手搔抓注射部位;④多饮水,以促进机体代谢;⑤禁食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大蒜等;⑥叮嘱家长随时观察小儿接种后的反应,其反应主要是发热和皮疹。体温大于38 ℃应服退热药,如果是疫苗反应,应在24~48 h之内自行退热,若高热不退或其他异常反应,应及时送医院诊治,皮疹主要有荨麻疹和麻疹、猩红热样皮疹,一般在接种后数小时至数日发生。轻症口服扑尔敏、息斯敏或氯雷他定治疗,重症及时送医院诊治。500例儿童有2例在接种的当天晚上出现了麻疹、猩红样皮疹,给予口服息斯敏,外用炉甘石洗剂后第2天皮疹明显好转,第3天痊愈。
通过对500例儿童的麻疹疫苗强化,认为只要做好以上几个方面的工作,做好宣传,不良反应就能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处理,有效地减少不良反应及并发症,使儿童计划免疫工作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