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荷花诗词

荷花诗词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荷花诗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荷花诗词

荷花诗词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其实 词汇化 语法化

一、引言

沈家煊(1994)将“语法化”定义为“通常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功能的成分这样一种过程或现象,中国的传统语言学称之为‘实词虚化’”。随着语法化研究的深入,与语法化相对的词汇化开始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国外的词汇化研究开始时是作为语法化的反例而提出来的,用以质疑语法化的单向性。实际上,语法化和词汇化的演变过程并非是对立关系,而是垂直相交的。本文以“其实”为例,探讨词汇化和语法化各自的特点以及彼此之间的联系。

《现代汉语八百词》认为,“其实”是“表示所说情况是真实的”“用在动词前或主语前”的副词,主要有两种作用:一是“引出和上文相反的意思,有更正上文的作用”;二是“表示对上文的修正或补充”。朱冠明(2002)认为,“其实”是具有传信功能的评注性副词,表明说话人主观认为“其实”所在的整个命题真实;在语义上承接上文并引出和上文相反的意思,或修正或补充上文,略带转折意味。

二、“其实”的成词过程

最早,“其实”是一个偏正词组,其中的“其”是代词,“实”指果实,“其实”义为“它的果实”。如:

(1)坑忻罚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诗经・国风・召南》)

(2)其上有木焉,名曰文茎,其实如枣,可以已聋。(《山海经・西山经》)

(3)食其食者不毁其器,食其实者不折其枝。(《淮南子・说林训》)

这种用法一直延续到民国。如:

(4)其上多丹木,其叶如谷,其实大如瓜,赤符而黑理。(民国《上古秘史》)

另外,由“实”的本义引申出“实质,实际上”义,这个义项在上古时已经出现。如:

(5)匪寇婚媾,知其非寇而实亲也。(《周易》)

(6)世禄之家,鲜克由礼,以荡陵德,实悖天道,敝化奢丽,万世同流。(《尚书・毕命》)

可以看出,在上古时代“实”已由“果实”这一义项引申出“实质”义。在此义项基础上,“其实”仍然是个偏正词组。如:

(7)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国语・晋语八》)

(8)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孟子・滕文公下》)

(9)今为说者,又不察其实,乃信其名。(《荀子・尧问》)

在例(7)~(9)中,“其实”作为一个名词性结构主要充任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其中,在主语位置上的“其实”演化为后来的副词。如:

(10)而其名无不辱者,其实无不危者,无公故也。(《吕氏春秋・有始览》)

(11)道家无为,又日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史记・太史公自序》)

(12)绍御军宽缓,法令不立,士卒虽众,其实难用。(《三国志・荀荀枚贾诩传》)

(13)勃海虽郡,其实州也。(《后汉书・袁绍刘表列传》)

例(12)、(13)中的“其实”既可以理解为偏正词组,也可以理解为副词。

朱冠明(2002)认为,“其实”彻底虚化为副词最早是在晋代。如:

(14)太祖谓休曰:“汝虽参军,其实帅也。”(《三国志・诸夏侯曹传》)

(15)卿王室肺腑,年秩虽卑,其实帅也。(《晋书・载记第二十三》)

朱冠明(2002)认为,例(14)、(15)中的“其”已没有别的可指代的对象,因此这里“其”的指代功能已经完全虚化,“其实”已经凝固成为一个副词。但实际上,我们依然可以从上下文中找到“其”的指代对象,例(16)中的“其”指的是曹休,例(17)中的“其”指的是苻飞龙。

上文已经提到,在主语位置上的“其实”后来演化为副词,因此当其他名词性成分取代“其实”的主语地位,即“其实”和其他主语共现时,就可以认为此时“其实”已经完全虚化为副词。查阅语料库可知,“其实”和其他主语共现最早出现在李善对《昭明文选》所作的注解中,其中引用《左传》中的例句如下:

(16)《左氏传》,然明曰:郑国其实赖之。(李善注《昭明文选・册魏公九锡文》)

查现存《左传》原文为:

(17)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小人实不才,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李善注《昭明文选》有时不引用原文中的句子,而是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进行叙述①。由此可知,在唐代,“其实”已经虚化为副词。又如:

(18)其实权不欲臣事契丹,故坚辞之,非避事以违命也。(《旧五代史》卷九十二)

(19)其实邓距成都才百六十里,高距邓千里,其欺周如此。(《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一)

在戏曲小说中,“其实”作为副词更为常见。如:

(20)小人其实不曾知道。(元《朴通事》)

(21)他其实咽不下玉液金波,谁承望月底西厢,变做了梦里南柯。(元・王实甫《西厢记》)

(22)贼人哀告道:“小人其实不曾偷得一毫物事,便做道不该进来,适间这一顿臭打也折算得过了。”(明・凌鞒酢抖刻拍案惊奇》)

(23)其实,你门下胡为乱做,不知顺逆,一味恃强,人言兽行。(明《封神演义》)

三、“其实”的~汇化和语法化的动因和机制

沈家煊(2004)认为:“‘词汇化’还有一个重要含义,那是指词的组连(包括词组)变为词的演变,这种意义上的‘词汇化’十分常见,而且往往和语法化重合在一起。”具体到“其实”这个词,由上文分析可知,“其实”在成词的过程中几乎同时具有语法功能,其词汇化和语法化几乎同步。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词汇化和语法化相比较,语法化是第一位的,词汇化是第二位的。语法化是目的,词汇化是结果。“其实”成词的过程中,词汇化和语法化两者相互纠缠,下文将讨论二者发生的动因和机制。

(一)词义变化

词义的虚化会引起词的功能的改变,从而使词可以用在新的语法位置、结构关系上。解惠全(1987)认为,一个词由实词转化为虚词,一般是由于它经常出现在一些适于表现某种语法关系的位置上,从而引起词义虚化,进而实现句法地位的固定,转化为虚词。《说文解字》:“实,富也。从宀从贯。贯,货贝也。”“实”本义为“充实”,后被引申为草木的果实,最后引申为“实际”“现实”义。在“其实”这一词组中,“实”字只有“果实”和“实际”两种意思,而“其”字一旦虚化,则“实”字只能解释为“实际”。由此可见,“其”字的虚化是“其实”语法化和词汇化的关键。

朱冠明(2002)认为,偏正词组“其实”作主语时,绝大多数都是作后一分句的主语,全句另有大主语,“其”复指之前的大主语,当大主语的影响足够覆盖全句时,“其”对大主语的复指便成了羡余。另外,董秀芳(2002)认为,在一些情况下“其”可以看作是一个定指标记,可对译为英语中的定冠词“the”。如:

(24)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易・乾卦》)

(25)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左传・隐公元年》)

(26)孔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论语・八佾》)

由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其”字在上古时期就已经虚化成一个定指标记,无法将之理解为“代词+的”的形式。

“其”和“实”在上古时期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虚化,使得作为短语的“其实”逐渐丧失理据性,促使偏正结构短语进一步向单纯词演化。可以认为,词义变化是“其实”词汇化和语法化的重要基础。

(二)语境吸收

语用机制是词汇化和语法化的重要动因。由于语法化是一个渐变的过程,需要反复使用才能实现。一个词汇经常在某一语境中出现,就容易发生“语境吸收”的情况。“语境吸收”一般指的是,某一词汇或结构经常出现在某一语境下,从而吸附了该语境的某些意义。在反复使用的情况下,“其实”的义项发生了语境吸收。据郑丽娅统计,北宋时期,仅“虽……其实……”的句式在文献中就已出现60多例。语言单位在话语中的不断重复会导致原本由若干个独立的单位所构成的序列逐渐被处理成一个单一的单位或者组块。如果重复使用一个词、词组或者结构式会逐渐减少其语义力量和信息值,从而使意义变的虚化或泛化。如:

(27)法和曰:“吾先于此洲建一刹,虽名为刹,其实贼标。”(唐・徐炫《五代新说》)

(28)附叶黄涩,至恶,煮亦不美。看虽似多,其实倍少。(元《农桑辑要・葵》)

由例(27)、(28)可见,“虽……其实……”结构具有表达两个相反意思的功能,其中“虽……”引出原本认为的意思,“其……”引出和上文相反的意思或更正上文。由于该语境的反复出现,使得“其实”吸收了该语境的意思,从而具有了引出和上文相反的意思或更正上文的作用,成为关联副词。

(三)重新分析

“其实”作为主语所在的句型一般是:分句1+(其实)分句2。“其”所指代的对象和分句1的主语有三种关系。一是“其”的指代对象和分句1的主语一致,“其”的指代意义最强。例如:

(29)楚虽有富大之名,其实空虚。(《战国策・魏策》)

(30)侯脱虽名汉臣,其实汉贼。(《晋书・列传第七十》)

二是“其”指代分句1,“其”的指代意义减弱,成为羡余成分。如:

(31)故君子耕稼田鱼,其实一也。(《盐铁论・卷一・力耕》)

(32)故时人见兰好直言,谓帝面折之而兰自杀,其实不然。(裴松之注《三国志・魏志・卞后传》)

三是难以为“其”找到一个合适的指代对象,“其”的指代意义最弱。如:

(33)桓公伐蔡也,号言伐楚,其实袭蔡。(《战国策・西周策》)

(34)杜v虽领使名,其实叔文专总。(《旧唐书・本纪第十四》)

当“其实”这一短语出现在第二、三种情况中时,“其”的指代意义隐现,“实”的意义被突显,使得“其实”被重新分析为一个词。

注释:

①陈绪波.《文选》李善注中的《左传》材料述略[J].河西学院学报,2013,(3):70-74.

参考文献:

[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437.

[2]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

[3]解惠全.谈实词的虚化[A].语言研究论丛(4)[C].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

[4]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4):17-24.

荷花诗词范文第2篇

腻滑、光滑、滑润、滑润圆滑、滑腻

平滑的近义词详细信息:

ni hua

1、腻滑

示例:不要留旧标签在利用过的纸箱上运单应贴在箱面上不可掩蔽运单的电脑条纹码(包括用透明胶纸)要保持运单腻滑干净。

guang hua

2、光滑

示例:百万年以来,它们在波浪中来回地翻滚,堆积成巨大的海岸,也许会有人希望用挖掘机的铲子来挖开这些鹅卵石,来看看下面那无疑是很光滑的沙子。

hua run

3、滑润

示例:应用于冰淇淋中,使水、脂肪、蛋白质等形成均匀、分散、稳定的混合物并能避免冰晶的出现,同时口感细腻、滑润形成性好。

hua run yuan hua

4、滑润圆滑

暂无关于滑润圆滑的示例或者释义信息,欢迎您的补充。

hua ni

5、滑腻

示例:源自植物来源的活性成分,无滑腻感,泡沫丰富、香味清新,营养滋润肌肤,浴后可防止皮肤干燥,轻松止痒,倍感滑爽舒适。

平滑拼音和解释:

荷花诗词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氧化锆; 饰瓷; 结合强度

[中图分类号] R 783.1 [文献标志码] A [doi] 10.3969/j.issn.1000-1182.2012.06.022

由于对美学要求的提高,各种新型的牙科材料不断问世。近年来,全瓷由于具备比金属烤瓷更优良的美学性和生物相容性,受到临床医生和患者的极大青睐。

锆瓷由于强度高,同时具有白色的外观和稳定的化学性能及结构,已成为固定修复的主要材料,尤其是后牙、长桥的修复。为提高局部美观效果,锆瓷基底表面会烤上一层饰瓷。但由于锆瓷强度高,破坏性压力会存留于饰瓷层,从而在核瓷-饰瓷界面产生裂纹,导致修复失败。据报道,全瓷冠饰瓷的失败率明显高于金属烤瓷冠,金属烤瓷冠36个月后仅0.4%的单冠修复和2.9%的固定桥修复失败,而全瓷冠中,15%的饰瓷在2年内出现裂纹,25%在31个月内出现裂纹[1]。本实验主要对比和分析临床几种常

用的全瓷系统饰瓷的剪切强度,为临床全瓷系统的

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主要材料和设备

4种锆瓷材料:Lava(3M ESPE公司,美国)、

Cercon(DeguDent公司,德国)、 IPS e.max ZirCAD(Ivoclar vivadent 公司,列支敦士登)、Procera(Nobel Biocare公司,瑞典)。AGS-X电子万能试验机(Shi-

madzu公司,日本),PXS-100体式显微镜(上海光学仪器五厂有限公司)。

1.2 试件的制作

制作直径为8 mm、厚度为3 mm的Lava、Cercon、IPS e.max ZirCAD、Procera试件各20个,分别为Lava组、Cercon组、IPS e.max ZirCAD组、Procera组。每组各选10个试件表面烤制厚度为1 mm的相应饰瓷,10个试件表面烤制厚度为2 mm的相应饰瓷。所有操作程序均严格按照厂家要求进行,由同一人完成操作。

1.3 剪切强度的测定[2]

测试前,所有试件于37 ℃去离子水中浸泡24 h。将试件固定于特制不锈钢夹具-底座-体式模具(图

1)上,放置于万能实验机中,加载头的切端厚度为1 mm,锥度为45°,切端竖直面与氧化锆试件竖直面紧贴,向下滑行至底座标记位置,确保每个试件测试时位置相同并使加载力均作用于双层瓷界面处,以0.5 mm·min-1的速度加载至饰瓷脱落,记录破坏时的最大载荷力F(N)和瓷结合面积S(mm2)。剪切强度(P)根据公式P=F/S来计算。

1.4 断裂模式观察

采用体式显微镜观察基底瓷和饰瓷结合界面处饰瓷的残留及破坏情况。

1.5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双因素方差分析(2-way ANOVA)和LSD-t检验进行各样本均数间的比较。检验水准为双侧,α=0.05。

2 结果

2.1 剪切强度

各组的剪切强度见表1。不同饰瓷厚度试件的剪切实验负荷-位移曲线见图2、3。Lava组和Cercon组的剪切强度高于IPS e.max ZirCAD组和Procera组(P0.05),IPS e.max ZirCAD组和Procera组的剪切强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饰瓷厚度为2 mm的试件的剪切强度高于饰瓷厚度为1 mm的试件(P

neering ceramic

2.2 断裂模式

饰瓷和基底瓷分离后,肉眼观察大部分基底瓷

结合界面处均有少量饰瓷的残留。各组的试件断裂模式见表2。从表2可见,各组试件破坏模式均以界面破坏为主,断裂发生在核瓷和饰瓷之间;部分破坏模式为既发生核瓷和饰瓷界面之间的断裂又合并饰瓷层内的断裂的复合型破坏。

3 讨论

二氧化锆全瓷在最近10年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由于锆瓷的挠曲强度可达900~1 200 MPa,而饰瓷的挠曲强度仅为60~120 MPa,且二者的热膨胀系数不同,从而导致烧结时界面的应力分布不均衡[3]。因此,核瓷-饰瓷结合面是全瓷修复的薄弱环节。

影响核瓷-饰瓷结合面的因素有很多:核瓷和饰瓷之间的化学匹配、热膨胀系数的匹配、核瓷和饰瓷之间的厚度比、核瓷表面的粗糙程度及反复烧结等,这些对材料的性能都有很大的影响[4-6]。

在本实验中,选取了4种不同的二氧化锆基底材料,测定其与相应的饰瓷之间的剪切强度。结果表明:Lava组和Cercon组的剪切强度显著高于IPS e.max ZirCAD组和Procera组(P

组的剪切强度无明显差异,IPS e.max ZirCAD组和Procera组的剪切强度也无明显差异。这表明不同的基底材料和饰瓷之间的结合强度不同。

全瓷冠厚度对全瓷冠强度的影响尚存在争议。Webber等[7]研究表明, 饰瓷厚度的变化对饰瓷的破坏力无明显影响;而Harrington等[8]研究表明, 随着饰瓷厚度的增加,饰瓷抵抗破坏的能力也增加。这一点与本实验结果相似,饰瓷厚度为2 mm的试件的剪切强度明显高于饰瓷厚度为1 mm的试件(P

在以往的研究中,饰瓷的剪切强度为22~41 MPa。在本实验中,1 mm饰瓷时所测得的剪切强度偏低,2 mm饰瓷时的剪切强度和以前的研究结果相似。这可能和试样饰瓷厚度的设计有关。在以往的实验中饰瓷厚度的设计均至少为3 mm[9-10],而本实验中由于考虑到临床上饰瓷不可能达到这一厚度,故设计为更接近于临床的厚度(1 mm和2 mm)。

本实验中各组试件破坏模式均以界面破坏为主,断裂发生在核瓷和饰瓷之间;部分破坏模式为复合型破坏。在氧化锂基底的全瓷中,尽管核瓷强度大于饰瓷,一旦裂纹产生于饰瓷层,裂纹不会自动终止,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裂纹会迅速传播。而在氧化锆基底全瓷中,尽管裂纹产生于饰瓷层,由于界面的弱结合强度和氧化锆的高强度,裂纹会在界面层终止并沿着界面传播[1]。因此在锆基底-饰瓷中,

表现为大面积的饰瓷剥脱[3]。

本实验提示,在临床工作中应根据临床需要选择适当的基底材料,并保证饰瓷的厚度。由于临床上修复体形态复杂,因此实验中的剪切强度和临床上会有一定差距,今后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Ozkurt Z, Kazazoglu E, Unal A. In vitro evaluation of shear bond

strength of veneering ceramics to zirconia[J]. Dent Mater J, 2010,

29(2):138-146.

[2] 殷家悦, 张忠提, 艾, 等. 钇稳定氧化锆基底材料与饰面瓷

结合性能的实验研究[J].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09, 27(6):669-

672.

Yin Jiayue, Zhang Zhongti, Ai Hongjun, et al. Study on the com-

patibility of yttria-stabilized zirconia framework bonded to the cor-

responding veneering ceramic[J]. West China J Stomatol, 2009, 27

(6):669-672.

[3] 刘亦洪, 冯海兰, 刘光华, 等. 全瓷修复体饰瓷疲劳损伤的初步

分析[J]. 北京大学学报: 医学版, 2010, 42(1):46-49.

Liu Yihong, Feng Hailan, Liu Guanghua, et al. Fatigue damage

analysis of porcelain in all-ceramic crowns[J]. J Peking University:

Health Sciences, 2010, 42(1):46-49.

[4] López-Moll?? MV, Martínez-Gonz??lez MA, Ma?es-Ferrer JF, et al.

Bond strength evaluation of the veneering-core ceramics bonds[J].

Med Oral Patol Oral Cir Bucal, 2010, 15(6):e919-e923.

[5] Komine F, Saito A, Kobayashi K, et al. Effect of cooling rate on

shear bond strength of veneering porcelain to a zirconia ceramic

material[J]. J Oral Sci, 2010, 52(4):647-652.

[6] Choi BK, Han JS, Yang JH, et al. Shear bond strength of venee-

ring porcelain to zirconia and metal cores[J]. J Adv Prosthodont,

2009, 1(3):129-135.

[7] Webber B, McDonald A, Knowles J. An in vitro study of the com-

pressive load at fracture of Procera AllCeram crowns with varying

thickness of veneer porcelain[J]. J Prosthet Dent, 2003, 89(2):

154-160.

[8] Harrington Z, McDonald A, Knowles J. An in vitro study to in-

vestigate the load at fracture of Procera AllCeram crowns with va-

rious thickness of occlusal veneer porcelain[J]. Int J Prosthodont,

2003, 16(1):54-58.

[9] Komine F, Kobayashi K, Saito A, et al. Shear bond strength be-

tween an indirect composite veneering material and zirconia cera-

mics after thermocycling[J]. J Oral Sci, 2009, 51(4):629-634.

[10] Fischer J, Grohmann P, Stawarczyk B. Effect of zirconia surface

荷花诗词范文第4篇

晶莹无瑕的雨水,

在红尘里徘徊,

终醉。

为他流了多少泪?

数一数,

就让人心碎。

天不作美,

为何他

一去不归?

“易求无价宝,

难得有情郎。”

放弃那

永不绽放的

花蕾,

走进他人的

梦中

不回。

这雨,

终是染上

人世的污秽。

为何?

为何?

且问,

红尘里,

到底是

荷花诗词范文第5篇

关键词:地理教学;古诗词;内容分析

一、巧用诗词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教育的艺术并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有时候一句优美的古诗就能使学生兴趣盎然。如在讲授《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时就引用了李白《将进酒》里著名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学生顿时兴致盎然,教师发问,诗句里的“天上”指的是哪里,为什么说来自天上?“奔流到海”又指什么?请大家对照黄河水系图寻找答案。就这样学生很快进入对黄河的探讨研究中去。

二、善用诗词内容分析所学知识,帮助理解记忆

中国诗词里面有许多都跟地理知识有关,如果能在教学中适时地引用,对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是非常有用的。如白居易的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因海拔的升高而导致气温的降低,再如李白的诗句有“欲渡黄河冰塞川”反映了我国河流因冬季南北温差大,北方河流会有结冰现象,此时可联想到长江,再结合黄河与长江共同流经青藏高原,后分开流淌在秦岭两侧,总结成新诗“一样俱从天上来,山南山北各不同。黄河已是冰塞川,长江依旧向东流。”枯燥的地理知识一下子活了起来,学生在轻松又高雅的气氛中即领略到我国复杂的地形气候特征,又激发了他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三、利用古诗句描述的地理现象判断地理成因、规律,深化知识

相关期刊更多

诗词月刊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文化艺术出版社

景德镇陶瓷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景德镇市人民政府

博览群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光明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