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冬至的诗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因果检验;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汇率;股价
一、汇率与股票价格关联性的基础模型概述
西方国家形成了两种成熟理论:即流量导向模型和资产组合平衡模型。第一种是流量导向模型,该模型重点强调了经常账户或贸易平衡的重要性,认为是由于货币的运动影响着企业国际竞争力、贸易平衡及一国的真实产出,从而依次对公司的现金流和股票价格产生影响。该理论认为汇率的波动将导致股价的波动,汇率的波动是“因”,股价的波动是“果”,即存在由汇率到股价的单向因果关系。其适用于一国政府只在经常账户实习本币可自由兑换的阶段。第二种是股票导向模型,这种方法强调资本账户交易的重要性,认为汇率变动同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一样,也是由市场机制作用形成的,也就是取决于供求关系。该模型强调了资本与金融账户,由于有价证券的价值由未来现金流的现值决定,因此相关货币的期望价值,尤其是持有外币资产的资产组合,扮演了重要角色。其适用于一国政府在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都实行本币可自由兑换的阶段。
国内学者对人民币汇率和股价的关系也做了相关研究。本文在前人的理论基础和研究基础上,利用2007年8月到2009年的数据来研究中国人民币有效汇率和人民币股价之间的联系。希望能对其原有理论进行检验并希望能够对其原有理论有所创新。
二、样本的选取和数据来源及处理与实证检验
(一)样本的选取和数据来源级处理
1.人民币汇率样本的选取
根据Bodnar and Gentry(1993)研究,认为市场并不能及时对实际汇率做出反应,而市场较易对名义汇率变化做出反应,因此用名义汇率较为合适。所以,本文以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代表汇率的变量,用NBCN表示;数据来源于国际清算银行网站。本文选取名义有效汇率代表人民币汇率变量。
2.中国股票市场价格样本的选取
本文选择了上证A股指数来反映中国大陆上市公司的基本运行情况。一般认为,上证A股指数基本能代表中国A股市场运行状况,因为其在中国A股市场权重大,且上市公司在行业和区域上具有代表性。与作为中国证券市场主体部分的A股市场比较。可以反应次贷危机给中国市场带来的影响。
3.数据期间的选取
本文采用月度数据,选取的数据区间为2007年8月到2009年8月,共25个样本数据,这一区间的选取出于对次贷危机影响的考虑,检验在次贷危机的影响下,中国上证A股与人民币有效汇率之间的联动关系。
(二)实证检验
1.Granger因果检验
检验结果表明在滞后两阶的情况下,上证A股和人民币有效汇率之间的存在者因果关系
2.ADF检验
3.协整检验
检验结果表明在2007年8月到2009年8月期间,上证A股与人民币有效汇率之间不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
三、实证检验结果的原因分析
我国虽然在股票市场和外汇市场的建设上取得了迅猛的发展,但是,从上文的实证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汇市与股市不存在协整关系,二者的联系比较松散、不明显。其原因在于外汇市场和证券市场价格波动的完全传递至少需要两个条件:一是中介要素能够完全正常地发挥作用;二是国际资本可以正常流动。其详细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股价形成机制不合理
在我国股票市场发展过程中,为了保全上市公司的公有制性质,中国股票市场人为地分割了股份的性质。把国有企业的股份分为流通股和非流通股。而上市公司总市值中只有一小部分是可流通股,国有股和法人股不流通。虽然在2005年4月29日,中国证监会《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股权分置改革正式启动。但是到目前为止,其改革还在进行当中。
除了股权分置问题外,我国股市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的“政策市”,政府一直利用资本市场来为国企服务,过多地考虑自己的短期目标,这样使股市偏离资源配置这一根本目标。都以政策为市场好坏的风向标,当股市低迷时政府一定会出台利好政策,,最终导致了股价的扭曲。同时,我国股市上有众多经验不成熟的散户,他们的是股市中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散户在市场中所表现出来的“出售效应”、“羊群效应”等心理现象,也扭曲了股价的正常的形成机制。上述原因使得股价形成机制的扭曲,导致汇率的变动很难在股市得到应有的反映,因此,股市与汇市联系不紧密。
(二)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
货币市场是证券市场和外汇市场相互联系的中介之一,利率是货币市场的价格,是联系外汇市场和证券市场的重要媒介。只有利率市场化,利率平价理论和戈登模型才能充分发挥作用,汇率的变动才能通过利率向股票市场传递。
发达、完善的货币市场,灵敏而准确的利率是保证外汇市场和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而对于中国目前而言,贷款利率下限和存款利率上限的管制依然存在,同时企业债的发行利率还需要审批,银行间债券市场与交易所债券市场的分割状态还没有最终消除,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利率还没有形成。货币市场与各子市场之间发展不协调,同业拆借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外汇市场相对没有完善成熟,而票据市场、大额可转让存单市场相对滞后。拆借市场和国债回购市场目前存在着严重分割,使得两个市场上形成的利率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所以就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利率水平无法反映真实的市场供求关系,也无法反映人民币这种货币资金的市场价值或真实价格。
(三)金融市场制度不健全
虽然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迅速,但是我国金融市场还是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多要改进的地方。其主要表现在:参加交易的资金量不大,信用工具种类还很少,不能适应汇率利率传导的需要;汇率作为间接宏观调控手段,其运行离不开金融市场;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的一体化程度还很低,因此对汇率与股市之间的传导也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我国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也很低。
诸多因素说明中国的金融市场还很不完善,还需要在许多方面改进。
(四)次贷危机的影响
在次贷危机刚刚爆发初期,由于美国金融市场出现动荡,在美国投资的风险突然大幅增加,很多资金转而投资于中国。因而在2007年以后,流入中国的短期资金明显增加。但是随着次贷危机的不断扩散和加深,2008年以后,欧美大量金融机构出现资金周转困难甚至于许多大型金融机构纷纷破产倒闭。因此国外的金融机构不得不到处抽调资金,导致在中国的国际热钱逃离的可能性或者说动机正在不断加强。由此,可能造成国际短期资本从中国资本市场撤离,热钱流向从流入中国变为向国外流出。
同时由于中国三驾“马车”中的出口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所以为了刺激经济增长,中国政府于2008年底实施的4万亿人民币投资计划,带来新一轮的经济增长。但是由于其中很多资金并没有找到合适的资金项目,所以投资者把资金大量的投向了中国的股市、楼市。从而导致了中国的股市从2008年底的1664点上涨到2009年的3400多点,形成了新一轮的资金推动型股市上涨。而这种不规律的汇市资金的流动和股市的上涨进一步切断了人民币有效汇率和中国股价之间的联系。
综上所述,本文在此进一步印证了人民币有效汇率和股价之间的存在者微弱的联系。在此借用陈雁云学者的观点,他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人民币币值与股指正相关。但是他认为中国的股市向来是自行其事,其与有效汇率的走势一致或与汇率呈显著相关可能是由于两者的变化由其他变量所引起,例如:两者都与中国宏观经济持续向好相联系。这种相关关系只说明汇率与股价之间是一种伴随关系。
参考文献:
[1]伍德里奇,计量经济学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348-364 第2版P329-357
[2]袁怀宇,人民币渐进升值对我国股票市场的影响.武汉金融,2007,(7):26-27
现将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国有企业职工因解除劳动合同取得一次性补偿收入征免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0〕77号)转发给你们,并补充通知如下,请一并遵照执行。
一、其他企业和单位的职工因解除劳动合同取得的一次性补偿收入,暂比照国有企业职工取得补偿收入的个人所得税政策执行。
二、1999年我市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4000元。以后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的数额,参照统计部门的数据,另行下文明确。
关键词:唐宋诗文 鹦鹉洲 崔颢 黄鹤楼
提起鹦鹉洲,人们的脑海里浮现的大都是崔颢的诗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1]948在这里,鹦鹉洲是荒草漫布的,是烟波环绕的,是暮色沉笼的。崔颢是唐朝人,那么在相近时代的诗人词人笔下,鹦鹉洲又是一个什么样的风貌呢?让我们一起踏入历史的长河,去溯源,去寻找。
鹦鹉洲本是长江之上的一个小沙洲,其最早出现在东汉三国时期,那时吴主孙权在江夏山(今蛇山)东北筑土石城,名夏口城。由于便于泊船,鹦鹉洲自然被主要用做军事目的的屯兵、藏船,或者直接作为战场。[2]清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有云:“黄金浦在鹦鹉洲下,本名黄军浦,以吴将黄盖屯军于此而名。”[3]这种习惯一直延续到了南北朝,据《太平御览》中《荆州记》记载,在北魏时期,“江夏郡城西临江有黄鹤矶,又有鹦鹉洲。侯景令宋子仙夜袭江夏,藏舡于鹦鹉洲”。[4]宋朝陆游《入蜀记》也提到,西魏时“梁王僧辩击邵陵王纶,军至鹦鹉洲”。[5]42
而在此之后,地理的变迁使得鹦鹉洲面积不断扩大。南宋的地理著作《舆地纪胜》有云:“鹦鹉洲旧自城南,跨城西大江中,尾直黄鹄矶。”[6]土地辽阔,再加上交通的便利,唐、宋时期, 鹦鹉洲成为重要的商贸中心。宋代范石湖的《吴船录》亦云: “早出大江,午至鄂渚(今武昌),泊鹦鹉洲前南市堤下。南市在城外,沿江数万家,廛甚盛,列肆如栉,酒垆楼栏尤壮丽,外郡未见其比。川、广、荆、襄、淮、浙贸迁之会,货物之至者无不售,且不问多少,一日可尽,其盛壮如此。”[7]而陆放翁也在《入蜀记》提道: “时至鄂州(今武昌),泊务亭。贾船客舫不可胜计,尾不绝者数里。”“市邑雄富,列肆繁错。城外南市亦数里,虽钱塘、建康不能过,然一大都会也。”[5]38这里陆游和范成大都提到了城外鹦鹉洲前商铺林立、鳞次栉比的“南市”,虽然从文本中推断,“南市”应该在武昌城外的沿江一带,鹦鹉洲正对的地方。但从武昌城繁华的景象看来,作为交通中转站的鹦鹉洲想必也是能与之媲美的。
由于河水的侵蚀,曾经盛极一时的鹦鹉洲在明朝逐渐坍缩,甚至最终被河水淹没。清人陈文述明确指出:“崇祯已卯,鹦鹉洲崩。”从此之后,真正的鹦鹉洲已不复见。在乾隆年间,汉阳南纪门外江面又重新生成了一个小沙洲,名曰“补课洲”,后人为了纪念鹦鹉洲,改名为“鹦鹉洲”。直到今日,留存下来的一直是今洲,而非旧洲了。[8]
一、市荣景秀万户家
唐宋年间的鹦鹉洲,应该是它极盛的时候,从以上的描述中便可见一斑。而当年巍峨雄壮的黄鹤楼亦伫立于此。同样浩瀚的水、古朴的楼、热闹的街市,此情此景,让人不禁联想到临川先生的“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如此说来,崔颢所摹之景与真实的鹦鹉洲千差万别。倘若古人之文亦有夸张之嫌,那么让我们进入同时代的诗词画卷里去品赏。
晚唐女诗人鱼玄机有一首《江行》印证了陆、范二人的记述:[15]364
大江横抱武昌斜,鹦鹉洲前万户家。画舸春眠朝未足,为蝴蝶也寻花。
烟花已入鸬鹚巷,画舸犹题鹦鹉洲。 醉卧醒吟都不觉,今朝惊在汉江头。
其中“鹦鹉洲前万户家”最能体现鹦鹉洲于当时的繁荣景象。宋朝阳枋有一首《鄂渚大雪》与此诗类似:“鹦鹉洲边家十万,晓来都在水晶宫。”[9]由此观之,“十万人家”一说,虽有夸大,但确有其事。商贾往来谈笑,百姓安居乐业,春来梦里寻花问蝶,冬至晓起水晶宫游,真是个好所在。
如果说鱼、阳二人着墨于鹦鹉洲周边的繁华,那么刘长卿《过鹦鹉洲王处士别业》 [1]1100便向我们展示了其风景的清新秀丽:
白首此为渔,青山对结庐。问人寻野笋,留客馈家蔬。
古柳依沙发,春苗带雨锄。共怜芳杜色,终日伴闲居。
这里,诗人主要关注的是鹦鹉洲上人民的生活。多么有田园风味啊!青山结庐,白首为渔,潇洒闲适;寻野笋,馈家蔬,纯朴好客;古柳、春苗、细雨,清丽自然。这一切的一切,难道不是陶潜先生笔下的世外桃源吗?
让我们再来看一首可堪玩味的诗:[1]1219
鹦鹉洲送王九之江左
昔登江上黄鹤楼,遥爱江中鹦鹉洲。
洲势逶迤绕碧流,鸳鸯满滩头。
滩头日落沙碛长,金沙熠熠动飙光。
舟人牵锦缆,浣女结罗裳。
月明全见芦花白,风起遥闻杜若香。
君行采采莫相忘。
此诗是诗人送游之作,没有哀事,自然情乐,情乐自然景美。首句一个“爱”字奠定了基调,从碧流到鸳鸯,从日落到金沙,从舟人到浣女,从明月芦花到清风杜若,一片流光溢彩、清静和谐的景象。这哪里还有半点荒无人烟的萧瑟之感呢?况且此诗与崔颢诗所作时间相差无几,定不是物是人非。我们看李白的另一句诗也可以发现这个现象:“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10]183这里的鹦鹉洲兰桃争艳,香风暖意,也绝不是大家原本印象中的那个江树嶙峋、寒烟迷离的小沙洲。
唐宋时期的鹦鹉洲的原景如何现在应该有了大致答案。我们来看清代胡凤丹专门为鹦鹉洲作的文献汇编――《鹦鹉小志》,从中来寻找更加确凿的证据。下幅图选自原书,描绘的是古鹦鹉洲的景象。洲上,放眼望去,鹦鹉寺、太子塔、正平祠等建筑比比皆是,古柳、扁舟、民房随意点缀。作图的具体时间虽无处考证,但与宋代陆游《入蜀记》中“洲上有茂林神祠,远望如小山”[5]42的描绘基本相当。虽然画家并未描绘出“列肆如栉,酒垆楼栏”的景象,但仍可看出千帆竞渡、“万户人家”的痕迹来。胡凤丹本人亦对鹦鹉洲上的景致赞不绝口:“秋红叶而著绯,春芳草以如带。”[11]
(上图选自清代胡凤丹《鹦鹉洲小志》第224页。作者描述如下:“黄鹊矾前,头陀寺外,有鹦鹉之芳洲,与鹤楼兮相对。秋红叶而著绯,春芳草以如带。”)
二、寒烟江树芳草萋
既然鹦鹉洲秀丽如此,热闹如此,那为何在崔颢的眼中是“芳草萋萋”,是“烟波”笼罩呢?我们不妨从心理的角度出发,崔颢途经黄鹤楼时,正是暮色四合之时,怀乡之刻,景由心生,眼前纵使有再美的风景怕也是无味的吧。这一解释可以在诸多唐宋诗词人笔下得到验证。
李白的《赠汉阳辅录事二首》中有一句“鹦鹉洲横汉阳渡,水引寒烟没江树”,[10]97在大多数人心中,李白是浪漫的、自信的、狂傲的,他的诗中应当充满了瑰丽的色彩。但在这里是朦胧弥漫的寒烟、瘦骨嶙峋的江树,一派萧索荒凉的景象。正是因为友人罢官、别离与不舍之情奔涌,才会有如此的诗句。再看宋代华岳的《武兴解舟》,[12]里面对鹦鹉洲有一段细描:“西风落日楚江头,秋水已平鹦鹉洲。烟树接天迷送旆,浪花翻雪喷行舟。”这两句更有画面感,烈烈西风中,残阳沉入江头,浩渺的江水已经漫上洲头,烟雾笼罩的树丛,飞舞的旌旗,奔涌的浪花,远送孤舟离去。如果说眼中景即是心中情,那么诗人此时一定是失意的。
这种现象在与鹦鹉洲有关的诗词中应是占大多数的。大文豪东坡先生有一诗中提到了鹦鹉洲:“雨折霜干不耐秋,白花黄叶使人愁。月明小艇湖边宿,便是江南鹦鹉洲。”[13]在这首诗中“愁”是主旋律,于是秋月和江南再也不那么美,倒是“雨折霜干”、“白花黄叶”成为了主打意象。再如唐代诗人来鹏:“鹦鹉洲头夜泊船,此时形影共凄然。”[16]718此时的凄然,是因为“自嗟落魄无成事”。刘长卿的“孤城背岭寒吹角,独树临江夜泊船”[1]1100则是因为自己与友人都被贬谪,从而触景生情。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鹦鹉洲的寒烟江树芳草萋,都是由诗人们凄然的心境映射出来的。然而,崔颢的一句千古名句竟埋没了一个山清水秀、坊肆林立的好地方,多少有些可惜。
三、尚气刚傲盛名扬
提起鹦鹉洲,我们不得不谈起一个叫祢衡的名士,鹦鹉洲命名的由来正是由于他。《后汉书・祢衡传》有记载,祢衡“尚有刚傲, 好矫时慢物”,因对曹操“数有恣言”,而被曹操转交给江夏太祖黄祖。一日,黄祖大宴宾客时有了以下事情:
“人有献鹦鹉者, 射举卮于衡曰:‘愿先生赋之, 以娱嘉宾。’衡揽笔而作, 文无加点,辞采甚丽。后黄祖在蒙冲船上,大会宾客,而衡言不逊顺。 祖惭,乃诃之,衡更熟视曰:‘死公,云等道?’ 祖大怒,令五百将出,欲加,衡方大骂。祖恚,逐令杀之。祖主簿素疾衡, 即时杀焉。射徒跣来救, 不及。祖亦悔之,乃厚加棺敛。衡时年二十六, 其文章多亡云。”[14]
鹦鹉洲的命名便是源自这篇《鹦鹉赋》,然而这竟成了一代名士的绝笔。但令人欣慰的是,他的刚正不阿、率性敢言使得无数文人骚客赋诗词曲文于鹦鹉洲上,或哀叹身世,或借此缅怀,其在诗人心中的地位绝不亚于黄鹤楼。尤其是诗仙太白,关于祢衡的诗作将近二十首。其中最著名的要属这首《望鹦鹉洲悲祢衡》:[10]195
魏帝营八极,蚁观一祢衡。
黄祖斗筲人,杀之受恶名。
吴江赋鹦鹉,落笔超群英。
锵锵振金玉,句句欲飞鸣。
鸷鹗啄孤凤,千春伤我情。
五岳起方寸,隐然讵可平。
才高竟何施,寡识冒天刑。
至今芳洲上,兰蕙不忍生。
李白称祢衡的《鹦鹉赋》“落笔超群英”,称其句“锵锵振金玉,句句欲飞鸣”,诉心中悲愤“五岳起方寸,隐然讵可平”,并巧妙地移情于物“至今芳洲上,兰蕙不忍生”。虽然有些夸张,但这正是性格刚直,同样被权贵遗弃的太白内心的真实写照,甚有“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感。在接下来的诗篇中,李白大量地运用了“鹦鹉洲”这个意象,如“赋诗旃檀阁,纵酒鹦鹉洲”、[10]105“我且为君槌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10]97“愿扫鹦鹉洲,与君醉百场”[10]116这些诗都作于太白遭大赦之后。“纵酒”、“倒却”、“扫”,从这些词我们可以看出诗人激烈的情感,或是狂喜异常,或是满怀冤屈的迸发。至于拿鹦鹉洲作为“发狂”的地点,想必与其偶像祢衡有很大的关系。
《归田诗话》曾评论一首写鹦鹉洲与祢衡的诗为“后无继之者”,它就是唐朝崔涂的《鹦鹉洲远眺》:[16]1077
怅望春襟郁未开,重吟鹦鹉益堪哀。曹瞒尚不能容物,黄祖何曾解爱才。
幽岛暖闻燕雁去,晓江晴觉蜀波来。何人正得风涛便,一点轻帆万里回。
可以看出,诗的前四句即洲上堪哀之事,后四句即洲上春眺之景。何哀也?哀曹操不能容物;何景也?幽岛暖风、燕雁纷飞、清晨晴空,蜀波奔涌,乐景写哀情也!尾句甚妙,借远帆归来,写他人得意,以衬诗人自己的失意怅惘,角度独特。整首诗将自然景物、人文内涵及诗人自己的情感完美结合,是咏祢衡的佳作。
“沿江数万家,廛甚盛,列肆如栉”,唐宋那个年代的鹦鹉洲不尽然是崔颢的“芳草萋萋”;“至今芳洲上,兰蕙不忍生”,在这芳草弥漫的小洲上,还沉睡着一位伟大的名士。如今时过境迁,当时世外桃源般的鹦鹉洲已然消失无踪。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它永远都不会改变,因为它早已烙印在这些瑰宝里,消融在字里行间,融合在了我们的血脉中。永远的美,永远的鹦鹉洲。
参考文献
[1] 陈贻.增订注释全唐诗(第一册)[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
[2]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
[3] (宋)李.太平御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4] 杜朝辉.鹦鹉洲的变迁[J].华夏文化,2002.
[5] (宋)陆游.入蜀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5.
[6] (宋)王象之.舆地纪胜[M].北京:中华书局,1992.
[7] (宋)范成大.吴船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
[8] 武仙竹.鹦鹉洲的产生与消失[J].百科知识,1995.
[9] (宋)阳.四库全书珍本初集(字溪集)[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1935.
[10] (唐)李白.古典名著普及文库(李太白集)[M].长沙:岳麓书社,1989.
[11] (清)胡凤丹.大别山志(鹦鹉洲小志)[M].李桂生,何诗海,杜朝晖,点注.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12] (宋)华岳.翠微南征录[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
[13] (宋)苏轼.坡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
[14] (宋)范晔.后汉书[M].(唐)李贤,等,注.北京:中华书局,1997.
为什么是24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
关于二十四节气的最早记载
战国后期,《吕氏春秋》一书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这八个节气标示了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
到了后来的《淮南子》,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这是中国历史上关于二十四节气的最早记载。从考古中发现的出土文物考证,中国西汉时期就已经采取节气注历了。汉代著作《周髀算经》一书,就有八节二十四节气的记载。
二十四节气歌
二十四节气每月2个,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最多差1~2天。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二十四节气歌诀: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2015年2月的两个节气是立春和雨水。
立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立春在每年的2月4日前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又称“打春”。“立”是开始的意思,中国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正月节,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意思是“四立”分别代表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其农业意义为春种、夏长、秋收、冬藏。
立春的民谚
春天是一年当中的第一个季节,在立春以后,人们就开始忙着种庄稼了。从很早以前,民间就流传了许多关于立春的谚语,如反映气候变化的: 立春一日,水暖三分。 吃了立春饭,一天暖一天。 打春冻人不冻水。 立春一日,百草回芽。 预测天气变化的: 腊月立春春水早,正月立春春水迟。 立春晴,一春晴;立春下,一春下。 最好立春晴一日,风调雨顺好种田。立春东风回暖早,立春西风回暖迟。与农业有关的: 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 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春打六九头,七九、八九就使牛。 春争日,夏争时,一年大事不宜迟。
立春的习俗
咬春
立春这天,山东、北京、天津、山西、江苏、河北、福建等省市许多地方都有“咬春”的习俗。
据汉代崔《四民月令》记载,我国很早就有“立春日食生菜……取迎新之意”的饮食习俗,而到了明清以后,所谓的“咬春”主要是指在立春日吃萝卜,如明代刘若愚《酌中志・饮食好尚纪略》载:“至次日立春之时,无贵贱皆嚼萝卜”,名曰‘咬春’。”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亦载:“打春即立春,是日富家多食春饼,妇女等多买萝卜而食之,曰‘咬春’,谓可以却春困也。”
吃春盘
自唐朝起,民间还流传吃春盘的食俗。如南宋后期陈元靓所撰的《岁时广记》引唐代《四时宝镜》记载:“立春日,都人做春饼、生菜,号‘春盘’。”春盘一词也屡见于唐代的诗词作品中,如诗人岑参在《送杨千趁岁赴汝南郡觐省便成婚》一诗中写道:“汝南遥倚望,早去及春盘。”南宋大诗人陆游在其《[感皇恩]伯礼立春日生日》和《[木兰花]立春日作》两词中亦分别有“正好春盘细生菜”、“春盘春酒年年好”的诗句。
据考证,春盘实际上是由魏晋时期的五辛盘发展演变而来。所谓五辛即五种辛味蔬菜,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载:“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芥等辛嫩之菜,杂合食之,取迎新之义,谓之‘五辛盘’,杜甫诗所谓‘春日春盘细生菜’是矣。”其实,古时人们吃五辛盘不仅仅是为了“取迎新之义”,同时也是了为了散发五脏之气、健身防疫。
按照现代科学的观点,春节之际,寒尽春来,正是易患感冒的时候,用五辛来疏通脏气,发散表汗,对于预防时疫流感,无疑具有一定的作用。到了唐宋时期,人们对五辛盘作了改进,增加了一些时令蔬菜,使其从单调的辛辣变为色香味俱佳的翠缕红丝,并名之曰“春盘”。
吃春饼
立春这天,民间还有吃春饼的习俗。如晋代潘岳所撰的《关中记》记载:“(唐人)于立春日做春饼,以春蒿、黄韭、蓼芽包之。”旧时,立春日吃春饼这一习俗不仅流行于民间,在皇宫中,春饼也经常作为节庆食品颁赐给近臣。
最初的春饼是用面粉烙制或蒸制而成的一种薄饼,食用时,常常和用豆芽、菠菜、韭黄、粉线等炒成的合菜一起吃,或以春饼包菜食用。
现在的春饼在制作方法上沿用了古代的烙制或蒸制,大小可视个人的喜好而定。在食用时,有些人喜欢抹甜面酱、卷羊角葱,有的地方讲究用酱肚丝、鸡丝等熟肉夹在春饼里吃。
立春节气如何养生
春天是由冬寒向夏热过渡的季节,冷暖气团交替活动频繁,人体对春季多变的气候适应性较差。立春之季,昼夜温差较大,早晨气温较低,易于发生感冒和其他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也处于多发期,所以,立春时节要注意保暖防病。
立春开始后,自然界生机勃勃,万物欣欣向荣,这时人们应当顺应自然界生机勃发之景,早睡早起,早晨去散散步,放松形体,使情志随着春天生发之气而舒展。立春气温还未转暖,不要过早减掉冬衣。饮食的调养要注意升发阳气,可选择辛温发散的葱、香菜、花生、韭菜、虾仁等,少食辛辣之物。
雨水: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雨水在每年的2月19日前后,是24节气中的第2个节气。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名雨水。《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意思是说,雨水节气前后,万物开始萌动,春天就要到了。
雨水的民谚
雨水的民谚多在长江流域和江南广大地区广为流传,如:雨水日晴,春雨发得早(赣)。 雨水有雨,一年多水(湘)。雨水落雨三大碗,大河小河都要满(湘)。雨打五更头,午时有日头(浙)。雨水节气的寒、暖、风、雷现象对未来天气有一定的指示作用,如:冷雨水,暖惊蛰;暖雨水,冷惊蛰。雨水前雷,雨雪霏霏。雨水节气时,雨下在早晨和晚上可以预兆出未来不同的天气,如:雨打五更头,午时有日头。早晨下雨当天晴,晚间下雨到天明。早雨不会大,只怕午后下。早雨晚晴,晚雨一天淋。
雨水的习俗
回娘家
这是流行于川西一带的汉族习俗。到了雨水节气,出嫁的女儿纷纷带上礼物回娘家拜望父母。生育了孩子的妇女,须带上罐罐肉、椅子等礼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久不怀孕的妇女,则由母亲为其缝制一条红裤子,穿到贴身处,据说,这样可以尽快怀孕。
雨水节气如何养生
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过程中的本子,一个也不存在了。裕瑞说:“诸家所藏抄本八十回书,及八十回书后之目录,率大同小异者,盖因雪芹改《风月宝鉴》数次,始成此书,抄家各于其所改前后第几次者分得不同,故今所藏诸稿未能画一耳。”他的话不符合现存诸本的实际情况。如果相信了他的话,以为各本的改笔都是曹雪芹的文字,就会鱼目混珠,在校勘中造成混乱。
现存抄本和程排本都是脂砚斋评本的传抄本。脂砚斋评阅了四次,流传下来的只有再评本和四评本的传抄本。
甲戌本的原抄本是脂砚斋乾隆十九年(1754)的再评本。书口下部页页有他的署名,当为自用本。今本对原本有少量修改,如改“物事”作“事物”。行款和原本也不一样。比如说,原本的回目单行直书,今本每句的末两个字并列横写。从他本移录批语,甚至改变批语的位置、种类,如把眉批抄成总评,删去署名和纪年。所以其底本也不是甲戌本的原本。有空字,说明底本已陈旧残破。此本林黛玉的眉目描写,其下半句尚未成文,留着空白,处于稿本状态。
靖藏本是一个录有朱、墨批的早期抄本。过录立松轩的批语三条,其中有戊子孟夏之批。说明其底本成书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以前,是立松轩的家藏本。又有畸笏辛卯年(乾隆三十六年,1771)的批语,是靖本抄录的上限。其下限在抄录曹寅题楝亭图诗之前,即乾隆丙申(四十一年,1776)。批语所附正文,“天香楼”作“西帆楼”,出自韦应物《送王校书》诗:“更上西楼看远帆”。有脂批。应是初稿文字。批语中保存有“秦可卿丧天香楼”的故事细节“遗簪、更衣”。题诗中有“请观《风月鉴》”之语,可证雪芹确有《风月宝鉴》之书。第六十四回和第六十七回皆有脂批,说明这两回书作者是有原稿的。第六十七回的批语,所批内容只有列藏本、戚序本和梦觉本才有,而抄自程本的稿子皆删去,说明程本是删改本。仅此一点,即意义重大无比,况且还有宝、黛的结局有“证前缘”一回,妙玉流落瓜州渡口等一些佚稿内容。证实脂砚和畸笏是两个人。此本不缺僧道与石头对话那四百余字,可比甲戌本。
己卯本和庚辰本的原本,则是脂砚斋乾隆己卯(二十四年,1759)冬至庚辰(二十五年,1760)秋第四次评阅的所谓“定本”。但其改文并非出自脂砚之手,故只不过是编定,而非改定,更不是曹雪芹所手定。这一点,是首先要说清楚的。己卯本的底本是怡亲王弘晓的抄本。庚辰本第七十八回,“成礼兮期祥”的“祥”,也缺末笔,但“成则公侯败则贼”,却作“成则王侯败则贼”。己卯本只有“己卯冬月定本”字样(经笔者目验,第七册题记处有毁坏,但不在题写“定本”的地方),庚辰本只有“庚辰秋月定本”字样,二者没有同一性。因此,对于二本是否有共同底本,犹豫多年。但是,虽然前五回二者文字差异很大,却仍有“英莲”改作“英菊”等共同异文。自第六回以后,庚辰本从己卯本。第十六回“有话”之“有”,第十七回“跨港”之“跨”,第五十六回“脾气”之“脾”,第五十七回“拾的”之“拾”,第六十八回“谋反”之“反”等残文以至于错字,书写相同或相近。看来它们还是有相同底本。而且此底本也有残破或蛀蚀之处,不可能是从曹家新抄而尚未装订之本抄出来的。
蒙府本和戚序本出于立松轩本。立松轩有批语八百二十七条,其中有二十条双行批注,说明此本是他的手抄本。立松轩本的前五回依违于己卯、庚辰之间,而倾向庚辰。第六至九回与梦程有共同异文,而倾向甲戌。第十回和十一回近于列、舒、杨。第十二回至四十回近于己卯。第四十一回至八十回则依违于列杨、梦程之间。蒙府本是清蒙古王府的原抄本,独有六百三十二条旁批。蒙府和戚序分别有所修改,是姊妹本。戚本规范用字,删去旁批。显得比蒙本晚。戚序本的两个传抄本,有戚宁本和戚沪本。沪本曾据程本挖改,宁本则不然。二者也是姊妹本。有正本是戚沪本的石印本,虽照相上石,而也据程本贴改,还有个别臆改。宁本比它们的价值高,但从未引起重视,大概因为它有一些较长的脱文。
列藏本、杨藏本、舒序本有共同异文,如第八回之“銮绦”,此三本作“赤金绦”,有共同祖本。杨本与列本有共同底本,如第二十四回的结尾,它们都没有小红梦见贾云的情节,可能是删削;第四回有独出的标题诗。舒本与列本有共同母本,如第七回末,它们误抄了第六回的尾联,而把本回的尾联丢掉。第八回的“錾”字,杨本作“靳金”,列本和舒本作“勒在金”。第十六回末秦钟之死的描写,舒列相近(列少九十六字),且有两句独出批语混入正文。舒本第九回末有贾瑞要挑拨薛蟠来报仇的话,蒙戚二本此回有脂批:“伏下文阿呆争风一回”,即指原著第十回.今本已无此种事件。可见仍保存着《风月宝鉴》的文字。列本第十八回虽从第十七回中分出,但仍无回目,第七十九回是一个长回,包括第八十回,比庚辰本还早。杨本第一回贾雨村咏月诗,本是一首五律,此本删改作五绝。第二十二、五十三和六十七回,原残缺,本来也是早期稿本现象,但过录时,皆以程乙本抄补,当然是很晚了。第三十七回的开头,写贾政出差起身,去后贾宝玉在园中“任意纵性的旷[逛]荡”。列、杨、舒三本皆无贾政如何起身的叙述。舒本从“却说贾政出差去后”说起,说宝玉“任意纵性的横荡”。列本由“却说宝玉每日在园中任意纵横旷荡”人笔。杨本也是如此,“纵性”也作“纵横”,但是删去“旷荡”,下文又比列本少了一句。舒本保持底本行款,列本有一部分改变了每行的字数,杨本则与底本面目全非了。
列藏本与各本之间皆有共同异文,如己列,庚列,蒙戚列,杨列,舒列,郑列,列梦程,很有代表性。它是列、杨、舒、郑、梦、程一系版本的代表。
舒序本是舒元炜作序的原本,有舒氏的朱色印章。舒序说明,此本用两个本子拼凑,一为五十三回,一为二十七回。其总目与各回回前的分目有异文,也是出于不同底本的现象。
杨藏本的前八十回是脂评本,残存少量脂批。后四十回是程乙本的删节本。书主所抄,删节了十九回;其他抄手则没有删,并非删而复补的誊清本。后人又用程乙本改补一过。并非所谓高兰墅的修改稿或手定稿。杨继振又以程甲本抄配修补,是个不折不扣的百衲本。
郑藏本虽然只有两回(第二十三、二十四回),版本特色很鲜明。它有“石头记”和“红楼梦”两个名字,两个抄手,两回结尾都有大段删改。改人名,无批语,惟独保持底本行款:每半页八行,行二十四字,同于舒本,部分地同于列本。回目双行并列书写,也与列本相同。它属于列杨舒梦程系列,同列杨是一个支系,与列本有共同底本。如“檀云”皆改作“红檀”,杨本又改作“晴雯”。擅改人名是郑本的特性,郑本早于列本。郑本的回目未改,而列杨舒都改了。我们虽然见不到此本的全貌,但仅据此两回已可定性、定位。只不过散逸的部分有可能有批语而已。
程甲本、程乙本和梦觉本是一系。程甲本与梦觉本有同一底本,甲本是乙本的底本。因为梦觉本是抄本,附脂批;而程本是排印本,所以一向说梦本的文字介于脂本和程本之间。这是就文字的性质而言,若论版本,则必须明确其版本关系,方得要领。
梦觉本原本的主人是谁?他是删改正文和脂批,撰写批注和序言的人。第二回介绍贾赦和贾政:“长子贾赦袭着官;次子贾政,自幼酷喜读书,祖父最疼。”梦觉本作“长子贾赦袭了官,为人平静中和,也不管家务(梦本独出批注:伏下贾琏、凤姐当家之文);次子贾政,自幼酷喜读书,为人端方正直,祖父钟爱。”梦觉主人在序中说:“方正贾老居尊”,正是据此本增文而言。第七十八回,删去贾政不强以举业逼宝玉等内容,计四百一十字。显然和后四十回贾政命宝玉入家塾习举业有关。序言是用精严的八股文写成,而高鹗是制艺名家,非高氏莫属。第二十二回末,把宝钗的诗谜移给黛玉,另给宝钗、宝玉各作一个。宝钗的谜底是竹夫人,批语:“此宝钗金玉成空。”宝玉的谜底是镜子。批语:“此宝玉之镜花水月。”预为续书张本,是再明显不过了。既然高鹗把自己的批语写入抄本正文,当然跟立松轩一样,是他所抄,他就是书主。今本是梦觉本的过录本。
程甲本以梦觉本为底本,补续了后四十回。为了适应后四十回续书,把前八十回也修改了一遍。如叫柳五儿起死回生,以便写出“五儿承错爱”的故事。这是高鹗的得意之作,有人也跟着叫好。其实在前八十回中,到了第三十六回,“识分定情”,宝玉的爱情生活便专一了。其走向是发展出“情极之毒”,弃宝钗之妻、麝月之婢,撒手而去。哪里会再犯那“爱红”的老毛病。续书乃高鹗所为,有大量的他的辽东方言做证。笔者1991年参加辽阳会议,纪念程甲本诞生二百周年,所作论文《从方言看程高本后四十回的作者》,已有专门论述。第百零一回,写宝钗递给凤姐一袋烟,也正是写的所谓关东三怪之一的风俗。高鹗是辽东铁岭人。
程乙本的《引言》申明,他们对前八十回“有增损数字处”;对后四十回,则“略为修辑”,实际上一共改了近两万字。所操方言,更是地道的辽东土话。值得注意的是,梦觉本的改文也是辽东方言。三者方言的同一性,更加令人坚定了高氏续作的信念。当然,此三本也有北京话和吴语。高氏是镶黄旗内务府人,自小便在北京生活。高鹗诗文集中有三四首诗,如《晚归过三忠祠》。三忠祠在北京东便门外通惠河旁。既然晚归所作,可见其住处即在此祠附近,不会太远。再如《行酒》诗,写得更加具体:“青云淡荡敞重阍,三十苟郎尚荜门。偶尔谈天惟老衲,近来行酒半荒村。夕阳曲径牛羊下,秋水空陂鹅鸭喧。着我此间殊不恶,薄田负郭竞谁论。”北京是五方杂处之区,根本没有所谓纯粹的北京话。听歌观剧,耳濡目染,有意无意,不知不觉,皆可学习。如高氏在《蝶恋花·松林闸玩莲》中说:“欲唱新词,只合吴歌可。”《秋窗风雨画扇》诗:“凄凉莫唱吴娘曲。”恕我说一句题外话,《聊斋俚曲》、《醒世姻缘传》和《续金瓶梅》中都有少量的吴语,而都是山东人写的。《金瓶梅》中有吴语,也就不能据此断言它的作者是所谓南兰陵人。话再说回来,程甲本第二十九回和第七十三回有用吴语误改的句子,即把“珍哥儿”和“珍哥”都改作“珍阿哥”,误在原话是出于贾母和王夫人之口。程乙本加以纠正。可见非程氏所改,他倒是“古吴”苏州人。程
高本里没有程伟元的文字,所谓“分任之”,盖分理印刷业务耳。所以程高的“序”和“引言”里,根本就没有几句真话。不仅指出的那一处而已。 国内有人在50年代初撰文声称,程乙本改得很坏,高鹗不懂程甲本。出语不凡,似乎击中了要害。所举那几个例子,我都看过不止一次了。初看有点像,所以1991年写《论程高本后四十回的作者》时,曾为此所惑。去年年终,作《人自说红楼》,再论高鹗续作后四十回,就觉得似是而非。我还另找了许多误改的句子,皆事出有因,并非高氏连自己的作品都不懂了。他在七十天内修改了近两万字,每天差不多得改两回书,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他居然弄出来了,非但没有“复聚集各原本,详加校阅,改订无讹”,而且错误百出。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么大的工作量,必然是这样一种结果;如果改得尽善尽美,倒是不好理解了。一言以蔽之,草率从事故也。
海外有人撰文说,程甲本有多处脱枝失节的地方,可见正是程伟元所说的,其底本“漶漫殆不可收拾”。我曾经将这种地方一一核查,仔细分析,却得出了不同的看法:“续书的疏漏矛盾造成某些混乱,我想,是由于创作本来就是复杂的精神劳动,续书受原著制约,而且又不可能不受生活条件和环境的影响,偶有粗草,不一定非是修辑他人残稿才出现这种现象。”当然还有重新排版时的误检,误排,出于排字工人之手。他们倒是既不懂程甲本,也不懂程乙本的。比如说,第九十二回,“玩母珠贾政参聚散”,程甲本有“玩母珠”,而无“参聚散”,即出于失检;到了程乙本,方才补上。这不是高鹗的疏忽,而是排字工人的粗心。——这是王、赵二位都举过的例子,不过如此二、再谈《红楼梦》的版本
甲戌本的批语虽然有移录的现象,而正文却最早,最接近曹雪芹的原著。如第三回、第五回的回目皆有脂批。但也被后人修改过。笔者在《论甲戌本》一文中,曾举出二十一例,表明此本有文言改白话的通俗化倾向。其批语记载了雪芹卒于壬午,他曾有《风月宝鉴》之旧稿,“盖作者实因鹡鸰之悲,棠棣之威,故撰此闺阁庭帏之传”。此本的抄写年代应早于己卯本和庚辰本,冯其庸先生说:“我曾见过现传此本(指甲戌本)的原件,纸张黄脆,是乾隆竹纸,与己卯、庚辰本基本上一样,但似还要更旧些。”(《我与(红楼梦)》)甲戌本经过装裱,而己卯、庚辰则不然。
靖藏本是一个属于少数保存朱、墨批的早期抄本。第十三回的“西帆楼”,比“天香楼”早。其批语曰:“何必定用‘西’字,读之令人酸鼻。”甲戌本第二回批“后一带花园子里”,“‘后’字何不直用‘西’字?”“恐先生堕泪,故不敢用‘西’字。”可证靖本脂批的可靠性。但却有畸笏指令芹溪删去“秦可卿丧天香楼”的批语,虽然其中言及“遗簪、更衣诸文”。仅是第六十四回和第六十七回的独出脂批,证明了此两回雪芹皆有原稿,第六十七回列、戚、梦各本为原著,而程甲本一系乃改写,其意义即非同寻常,更不必说还记载了许多后三十回佚书的内容,如妙玉的结局等。价比连城之璧。
丙子本的异文,并非一无是处,如“楔子”里的“借通灵之说”。但绝大多数并不见佳。如薛蟠字文龙,改作“文起”。第七十九回的回目仍名“文龙”。记录丙子本的文字在第七十五回,属于漏改。再如甲戌本:“将勤谨有用的功夫,置身于经济之道。”他本:“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丙子本优胜,然非作者之意。如以甲戌本做底本校点新本,非用丙子本异文不可。
己卯本和庚辰本之所谓“定本”,并非写定,而是编定。尚未定稿之处甚多,如第十九回仍无回目(第二十一回庚、蒙、戚有批注:“这方是正文,直勾起‘花解语’一回文字”),宁国府的一个小书房尚未命名,第七十五回缺宝玉等人的中秋诗等等。今本的文字距原本甚远。第六回甲戌本有石头插叙:“诸公若嫌琐碎粗鄙呢,则快掷下此书,另觅好书去醒目;若谓聊可破闷时,待蠢物逐细言来。”此本于“蠢物”下有批注:“妙谦,是石头口角。”此节文字,己卯、庚辰仅有“且听细讲”四字;杨藏、梦觉皆删去;舒序及蒙府、戚序则一如甲戌。同回,写刘姥姥“?????到角门前”,甲戌本批道:“‘?????’字有神理。”舒本作“侦”,己卯作“缜”,庚辰作“走”。第十三回有“只听得二门上传事云牌连叩四下,正是丧音”,己、庚、蒙、戚删去“正是丧音”,以为是批注。凡此种种,皆显示甲戌本最古,而己卯本和庚辰本已非“定本”原貌矣。
庚辰本与己卯本曾有共同底本。二本的回目几乎完全相同,仅有个别异文。如“京都”作“都京”,“酸凤姐”作“俊凤姐”等。前十一回都是白文本。因前五回文字差别颇大,回前“定本”题记之不一致,曾使笔者十多年来犹豫不决。但即使前五回,两本也多共同异文。如李纨“以纺绩井臼为要”,己庚“为要”作“为业”;凤姐所用“银唾沫盒”,己庚作“雕漆痰盒”。疑非怡亲王府本所改。己庚杨的共同异文更多,如英莲“乖觉可喜”,“乖”作“甚”;“黛玉身体方愈”,“方”作“又”;“觉察了—半”,“察”作“撒”;“你蓉大爷在那里呢”,“蓉”作“荣”;“茜雪”,“雪”作“云”;“凤姐啐道,他是哪吒,我也要见一见”,作“凤姐道,凭他是什么样儿的,我也要见一见”。这都是它们有过同一底本的显证。
蒙府本和戚序本的底本是立松轩本。第八回的回目,蒙戚改作“掷茶杯贾公子生嗔”,回前批:“幻情浓处故多嗔”。显系立松轩所改。关于立松轩本的底本,最低限也有三个。前九回,与梦程有共同底本;前五回则依违于己庚之间。如“成则公侯败则贼”,同于己卯本;“开[闲]情诗词”,庚、蒙、列皆误。第十二回至四十回,从己卯。如第十三回“殓以上等杉木”,己、庚、戚、列“殓”皆讹作“检”;“永兴节度使”,己、庚、戚均脱漏“兴”字。第十六回己、庚、戚“李贵”皆误作“李景”;第二十二回批注“大和尚”,庚、蒙、戚均讹作“大都尚”。第四十一回至八十回蒙戚无批注,与前四十回迥异。根据蒙戚杨有共同异文,我曾断定其与杨本有共同底本。第三十九回的回目,蒙戚作“村老妪是信口开河,痴情子偏寻根究底”,杨本作“村老妪谎谈承色笑,痴情子实意觅踪迹”。蒙戚早。第五十六回的回目“敏探春兴利除宿弊,识宝钗小惠全大体”,蒙戚杨同,他本“识”作“时”。立松轩的回后总评道:“探春看得透,拿得定,说得出,办得来,是有才干者,故赠以‘敏’字;宝钗认的真,用的当,责的专,待的厚,是善知人者,故赠以‘识’字。敏与识合,何事不济。”而脂批却云:“这是探春敏智过人处,此讽也不可少。”(批:探春笑道,虽如此,只怕他们见利忘义。)“宝钗此等,非与凤姐一样;此随时俯仰,彼则逸才逾蹈也。”由此可见,松批非脂批,“识”字乃立松轩所改。但是,第八十回的回目,杨本则比松轩本早,“懦迎春肠回九曲,姣香菱病人膏肓”,蒙戚作“懦弱迎春肠回九曲,姣怯香菱病人膏盲”。各增一字,而又讹一字。二本文字各有早晚,而认定有共同底本并不误。而且后来发现,不仅立松轩本的底本由三部分组成,列、杨、舒、梦、程皆然。
列藏本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本子,其特点是文字和版本现象早晚互见。第七十九回和八十回没有分回;第十八回虽从第十七回中分出来,而尚无回目;第十九回宁府小书房“名”字下空一字;第二十二回末止于惜春诗谜。都是早期版本现象。但同时,却与现存各本之间皆有共同异文。己列:“满地晴光护玉栏”,己杨列:“贫穷”;庚列:“目瞪痴呆”,庚舒列:“兰台寺大人”,庚舒列:“莫笑此儿形状”,庚杨列:“女儿是木作的骨肉”;蒙戚列无“楔子”的末条,第四十四回删去“所谓妻不如妾,妾不如偷”,蒙舒列第三回的回目相同,舒列从蒙戚;杨列:“气骨不凡”(杨脱“骨”,旁补“宇”),杨列:“才子淑女”;舒列:“遂得了秘法”;郑列:“红檀”;列梦程第四十一回至八十回共同异文连续不断,自成一个系列,如“冷月葬诗魂”。笔者最初发现,前四回列本依违于己、庚、杨、舒四本之间,后来发现它与各本之间皆有共同异文,而且别的本子也是如此。其中与杨本、舒本的关系更为密切。如第七回舒列共同异文116条,第八回164条。第十二回杨列共同异文46条。第八回回末尾联“岂肯今朝错读书”,舒列“肯”误作“有”。是其流。其源则为己卯本和庚辰本。如第三十六回“梨香院”,己庚列作“梨花院”;第四十回“洋錾自斟壶”作“洋钻自斟壶”,己庚杨“????坏了”,列“?????”作“煤”;第五十回“雅制春灯谜”,庚列作“创制春灯谜”。
杨藏本前八十回是脂评本,残存少量脂批。前九回从己卯本,如王熙凤的眉目描写,己杨独作“一双丹凤眼,两弯柳叶眉”。这就不是凤姐了。己杨:“四家皆连,都是亲戚”,大失本意。己杨:“其衬[祸]皆由拐子而起”。“祸”写作“衬”,同于庚辰本第一回末“不知有何衬事”及第二十二回批注“衬害”。但杨本有早于己卯本的倾向,如第五回、第六回杨本有标题诗,第七回有尾联,而庚辰本皆无;己卯本的三张夹条,应是抄自他本(第七回的夹条误串入庚辰本)。杨本和列本后四十回也近于己庚,如第六十二回“石榴裙”,己庚杨列作“柘榴裙”。第五十二回“端祥”,列本“祥”作“????”;第五十七回“小吉祥”,杨本“祥”作“???”。后者虽为所谓帖写字,但是否其底本“祥”缺末笔呢?杨本的后四十回是程乙本的删节本。此书的主要执笔人,在前八十回即大量删改原文。后四十回他一共抄了二十四回,只有五回删改极少。其他抄手则没有删削。有人不察,误以为这十九回“简本”是续书的原稿,其余二十一回是所谓誊清稿。因相信了程高的话,遂以为此本是程氏所买续书的原稿。后人又以程乙本校补了全书(前十八回为意改,仅第一回第一页两面除外),但并未照改,而且也有臆改。又被误认是高鹗的修改。于是造成了极大的混乱。新时期以来,经多人努力,才得以逐渐廓清。
舒序本是舒元炜作序的原本,有他和其弟元炳的朱色图章为记。舒序介绍了此本抄录的经过,它的来龙去脉本是清楚的。舒本原以五十七回和二十三回两个本子做底本,但校读之下,已看不出这种分别。此本前五回从庚辰本(“成则王侯败则贼”同于庚辰);第六回和第九回与蒙戚梦程为一系,近于甲戌本;第七八两回则与列本有共同祖本;第十、十一两回与蒙戚杨列是一系。第十二回至四十回属于列杨郑梦程系统。从第二十九回它也属于蒙戚杨列系统看,已佚后四十回亦当如此。在底本构成方面,与他本大同小异。它的独异之处,是文字早晚互见。第九回末贾瑞要挑拨薛蟠来报仇的话,竟是《风月宝鉴》中的文字。“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副对联,竞被改作“空空地,真真假假天”。舒本的回目,有从甲戌的,第七、八、二十六各回;有从己卯的,第三十九回;有从蒙戚的,第三、五两回;有同于列杨的,第二十四回、二十五回;有同于列本的,第十六回、三十五回。它的总目与分目不尽相同,有早于分目者,如第八回与甲戌本仅有二字之异(“梨香”作“梨花”,“绛芸”作“绛云”),分目亦属甲戌,但改文同于列本;第十五回也同于甲戌,分目应属于丙子;第二十四回从庚辰(“女儿”作“儿女”),而分目同于列杨。舒本的回目有与正文不一致的,如第三回和第五回,正文从庚辰,而回目从蒙戚。第七回正文从列本,而回目从甲戌(列本从蒙戚)。
郑藏本无论文字还是行款,都近于列藏本。这两回的回目,郑本没有改,而列、杨、舒都改了。但人名的改动,郑本比列本为多。第二十三回的结尾,黛玉听曲,郑本有删节,列本则不然;第二十四回的结尾,小红的梦,郑本加以改写,而列杨则删去。早晚互见。因为它们没有直接过录关系,所以文字的早晚虽是绝对的,而本子的早晚却是相对的。 梦觉本梦觉主人批注的发现早在1986年2月,而做出此本为梦觉主人即高鹗的手抄本的结论,却在1999年12月,其间十四寒暑。发现立松轩的双行批注在1981年2月,当即断定立松轩的批本即其手抄本。其敏捷如彼,而其愚昧也如此。为什么没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呢?而今日的契机不过是梦觉本辽东方言的发现,遂论定是高鹗的修改。前年我还为王佩璋的说法所蔽,她说,“‘甲辰本’改者多半是南方人”。(《曹雪芹的生卒年及其他·“红楼梦甲辰本”琐谈》)去年则受到范宁先生的启发,他说:“或者后四十回竟是出于他一人的手笔(指梦觉主人),也很可能。”(《梦稿本》跋)高鹗的话,蒙蔽的作用更大,他在程甲本的序中说:“向曾从友人借观,窃以染指尝鼎为憾。”谁能想到他隐蔽自己的《红楼梦》抄本呢!
对于所谓程甲本和程乙本,他们说了太多的假话。什么“原目一百廿卷”哪,“数年以来,仅积有廿余卷。一日,偶于鼓担上得十余卷”哪,“见其前后起伏尚属接笋,然漶漫殆不可收拾”啊,煞有介事。程乙本讹误连篇,他们却说,“今复聚集各原本,详加校阅,改订无讹”。各原本的校文在哪里呢?前八十回改了一万四千三百七十六字,却说“其间或有增损数字”;后四十回改了五千一百九十二字,却说“略为修辑”,“未敢臆改”。第六十七回明明是高鹗所改写,却说是“兹惟择其情理较协者,取为定本”。不顾事实和情理,大谎弥天,瞒天过海,也不知骗过了多少老实人。然而,如果高鹗不修改,也许就永远无人识破了。谁也不知道他们到底是怎么搞的。可是高鹗的土话无法掩盖,连不是东北方言区的学者都看出了破绽。难道辽宁人,特别是铁岭人,——据我所知,大连就有铁岭籍的中年学人,就没有人从《红楼梦》的后四十回里看到自己的家乡话吗?我期待着。
曹雪芹并没有写出过百二十回的《红楼梦》来。第二十一回的回前总评里说:“按此回之文固妙,然未见后卅回,犹不见此之妙。”第二十五回的眉批则说:“通灵玉除邪,全部百回,只此一见。”第四十二回的回前批语中说:“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看来原著不过一百一十回,连裕瑞都被程高搞糊涂了。
三、谈《红楼梦》的版本源流
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稿本,已经不存在了,只是在舒本和靖本里还存在着遗迹。舒本第九回末有贾瑞要挑拨薛蟠来报仇的话,蒙本和戚本里有批语:“伏下文阿呆争风一回”,即指原著第十回,而今本已经过改写,无此种事件。可见仍保存着《风月宝鉴》的文字。靖本第十三回,“天香楼”作“西帆楼”,出于韦应物《送王校书》诗,“更上西楼看远帆”。有脂批,应是初稿文字。而今存各本的改文,全出于后人之手。裕瑞的话并不可靠。
现存的抄本和程排本,都是脂砚斋评本的传抄本。脂砚斋一共评阅了四次,只有再评甲戌本和四评己卯本、庚辰本还有传抄本。甲戌本还处于稿本状态,如林黛玉的眉目描写,其下半句尚未成文,留着空白,虚以待补。己卯本和庚辰本虽有所谓“定
本”的题记,但它们的改文亦皆出于后人之手,并非脂砚斋的改笔,所以不过是编定而已。第十七回和十八回还没有分回,第十九回尚无回目,宁国府的一个小书房有待命名,也预留空白。可见也是未定草。
再评与四评之间应有三评,庚辰本第七十五回前的批语页上,记载着这样的话:“乾隆二十一年五月初七日对清。缺中秋诗,俟雪芹。”后面还记录着此回的初拟回目:“口口口 开夜宴 发悲音 口口口 赏中秋 得佳谶”。而庚辰本已经补齐。从己卯本和庚辰本还可以推测出此本的概貌。如已把甲戌本的“凡例”删改作“楔子”,脱漏了甲戌本第一回上的那僧道与石头对话的四百二十九字。第五回末贾宝玉误入迷津,有很多修改。第十六回末秦钟之死的描写,也与甲戌本不同,等等。它的这些特点,存在于除了甲戌本以外的所有版本之中,可见它是己卯以下诸本的祖本。
至于现存各本(甲戌本除外)的母本,则是己卯本和庚辰本的原本。己卯本和庚辰本本来是一个本子。己卯冬脂砚斋编定了前四十回,庚辰秋编定了后四十回,可称作己卯一庚辰本。现存之己卯本和庚辰本,则是怡亲王府的传抄本。己卯本“祥”和“晓”多半缺末笔,避清怡亲王允祥和弘晓的家讳;庚辰本第七十八回,“成礼兮期祥”的“祥”字,也缺末笔。
第二回里的“成则王侯败则贼”,己卯本“王”作“公”。已故的吴恩裕先生以为也是怡府本所改。庚辰本和舒序本作“王”,其他各本皆作“公”。如果吴说成立,那么,它们都是怡府本的传抄本了。还有第十六回末秦钟之死的描写,己卯本残失二十一个字。庚辰本不缺,其余各本皆为补作。蒙府、戚序是残文的连缀;梦觉、程高将残文删弃;惟独杨、舒、列于“怕他也无益”以下。自发异想,自行补撰。列近于舒(少九十六字),而异于杨。
但是,从后半四十回看,如第五十五回开头,己卯本和庚辰本有“目下宫中有一位太妃欠安”六十三字,其他各本皆无。到了第五十八回的开头,各本均有“谁知上回所表的那位老太妃已薨”。由此可见,除了己卯本和庚辰本,其他各本皆出自一个第五十五回残失六十三字的本子。
然而,第十二回至四十回,己庚蒙戚是一系,列杨舒郑梦程为另一系。如第三十九回,平儿向袭人谈王熙凤放债,二者繁简不同。后者先说“他这几年,只拿这一项银子(大家的月钱),翻出有几百来了”,后说“只他这梯己利钱,一年不到,上千的银子呢”。前后矛盾。蒙戚同于己庚,更近于己卯。在后一系中,列杨舒是一个支系,梦程是另一个支系。这种系列也存在于前十一回中。如第五回和第十一回,秦观的对联之下联,甲列杨舒梦程是:“芳气袭人是酒香”,己庚蒙戚则是“芳气笼人是酒香”。但异文数量很少。
当然,在实际上,这后一系也并非与前一系毫与关系。如第二十二回,“也自箝口禁语”(杨、梦),庚蒙戚列舒作“也自插口禁言”,“美则美矣,了则未了”(蒙、戚、杨、梦),庚列舒脱漏“矣”字。第三十一回,“供人所用”(列),杨本作“待人所用”,梦本作“为人所用”,己庚蒙戚舒则误作“借人所用”。
前五回,庚辰本跟己卯本的文字差别较大,自第六回以后,方从己卯本。如第五回末的尾联,己杨作“梦同谁诉离愁恨,千古情人独我知”;庚辰作“一场幽梦同谁近,千古情人独我痴”;蒙戚作“一枕幽梦同谁诉,千古情人独我痴”;舒本作“一场幽梦同谁诉,千古情人独我知”;梦本改作“一觉黄粱犹未熟,百年富贵已成空”;程甲本无。列杨从己卯;舒序从庚辰;蒙戚梦程有共同异文,依违于己、庚之间,而倾向于庚辰本。
第六回至第九回,大体己庚列杨是一系,蒙戚舒梦程是另一系。如第六回,己庚杨删去石头之语;第七回把“且静养两日”,
改作“这两天没出屋子”。只不过第七、八两回,列舒的共同异文遽增,有些变化。
第十回和十一回又另是一样。第十回,己庚梦程:“今日正遇天气晴明”,蒙戚列杨舒作“却说这日贾璜之妻金氏因天气晴明”。第十一回,己庚梦程脱漏“如今才九月半,还有四五个月的工夫,什么病治不好”等二十一字。一并分作两系。
这十一回虽然错综复杂,但如从与己卯、庚辰之关系的视角观察,可见蒙戚梦程距离己庚较远,尤其是蒙戚,而与甲戌本相近。
此外,前十一回版本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各本间皆有共同异文。以列藏本为例,它有:己列、庚列、蒙戚列、杨列、舒列、列梦程。第四十一回至八十回也是如此。其主要异文有:蒙戚列,蒙戚杨,蒙戚列杨,蒙戚梦程,蒙戚程,列杨,列梦程,杨梦程等。
然而,各本之间没有直接传承关系,只有有正本是据戚沪本石印。
这些异文不在一个平面上,它们是二百多年来辗转传抄过程中,后人多次改文的沉积;它们分属于不同层次,占有一个立体空间,不可看成平列;换言之,不同的组合,属于不同的历史时期。至于哪些早,那些晚,虽可分析,但比较困难。要而言之,绝大部分并非作者的改笔,在校勘时,要严格地加以区分。
由此看来,蒙戚列杨舒梦程诸本的底本,大体由三部分构成。第一至十一,第十二至四十,第四十一至八十,各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己卯本和庚辰本曾从第五、六两回之间分作两部分。这是从正文看。如果从批语看,己庚的前十一回是个白文本,是否与后文出自不同底本,也不可忽视。只有甲戌本浑然一体,似无拼凑现象。
这种底本构成的变化,是否反映了四阅评本在传抄中演变的三个阶段?值得研究。比如说,最初只不过是第五十五回的开头残失了太妃欠安的六十三字,从而传抄出蒙戚列杨梦程一系。后来蒙戚的祖本,即立松轩本的底本,又丢失了第十二回至四十回,因以己卯本抄配。最后己卯本和庚辰本前十一回的底本也没有了,于是只好找来一个没批语的本子,抄出一个白文本。甚至庚辰本的底本又少了前五回,包括“成则公侯败则贼”的文字在内,而用一个早于此本的“公侯”作“王侯”的本子抄配。舒序本前五回的文字近于庚辰本,庚辰本所用的本子,即可能是舒序本的母本或祖本。杨本和列本的前九回与己卯本有共同异文,则有可能是以己卯本的底本抄补,或者杨、列的底本之间又有了过录关系。
这样来分割本来完整的本子,难免有人不认可。但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我们从文字异同人手分析版本的底本,发现因版本组合不同,形成了不同系列;不同系列,构成了底本的不同部分。这是一个客观存在。以残缺不全因而抄配来解释这种现象,是可以找到参照物的。郑本只剩了两回;甲戌本剩了十六回;舒本和沪本只有半部;己卯本本来也剩了半部,后找到三回零两个半回,至今分存两处。蒙本以程甲本抄配了第五十七至六十二回。杨本也以程甲本抄配了第五册的十回和其他回的首尾计十九页半(中国页)。舒本的底本即由五十三回和二十七回拼配,舒元炜的序里有说明,即是因遭故散失而借抄的。
这四阅评本一系中,戚本从蒙戚一系中分出,是一个支系。列杨舒郑,一分为三:列杨,舒列,郑列。梦程一系,程甲、乙、丙用木活字排印,自成刻本系统。
但是,总览全书,我们发现,己卯本和庚辰本自成一系,其他各本另是一系。如第三十八回,己庚:“黛玉独不敢多吃”,他本:“黛玉弱,不敢多吃”;己庚:“意思深透”,他本:“意思深远”。第七十四回,庚辰:“他本是个聪敏过(人)的人”,他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