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年文案

小年文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年文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年文案

小年文案范文第1篇

2、小年来到喜庆高,家家户户忙打扫。

3、敲起锣,打起鼓,小年欢笑又歌舞;福星照,新年到,福神对你呵呵笑;事业火,钞票多,一路唱响平安歌;好运旺,身体棒,快乐吉祥又安康!祝小年快乐!

4、小年来到忙送礼,送礼要送祝福语,一角小钱很便宜,朋友收到笑嘻嘻。痛苦送出千万里,快乐自己都包起,麻烦一枪就击毙,朋友总是永恒记。小年祝愿朋友用心经营生活,快乐开心无限好!

5、小年到,除旧迎新,祭灶王,身体劳累心欢畅。

6、小年到,愿你合家欢乐,喜气洋洋迎接大年,小年快乐!

7、小年到,送祝福:请来福星,给你好运吉祥心想事成;请来禄星,给你升官发财锦绣前程;请来寿星,许你健康长寿一生平安;总之祝饭桶子们,小年快乐!天天开心!

8、小年欢,小年乐,欢欢乐乐送心愿,愿你开开心心过小年。

9、小年到来笑纷纷,胶牙糖甜醉灶神。甜到心坎降祥瑞,吉祥如意紧紧随。厅堂房舍来打扫,干净整洁生活好。忙碌一片祈安康,万事如意幸福长。小年快乐!

10、小年到,烦恼忧愁少又少,福神财神来拥抱,幸福安康天天笑,未来生活更逍遥!

11、大年渐近,小年先到,家家户户真热闹!

小年文案范文第2篇

如果说梦想是成功的起跑线,决心是起步时的枪声,那么勤奋则如起跑者全力的奔驰,惟有坚持到最后一秒的,方能获得成功的锦标!

教案便是指向标,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梳理归纳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下册语文《海上日出》课文原文及教案

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那时天还没有大亮,周围非常清静,船上只有机器的响声。

天空还是一片浅蓝,颜色很浅。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在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我知道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不转眼地望着那里。

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

有时太阳走进了云堆中,它的光线却从云里射下来,直射到水面上。这时候要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倒也不容易,因为我就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有时天边有黑云,而且云片很厚,太阳出来,人眼还看不见。然而太阳在黑云里放射的光芒,透过黑云的重围,替黑云镶了一道发光的金边。后来太阳才慢慢地冲出重围,出现在天空,甚至把黑云也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这时候发亮的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

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

四年级下册语文《海上日出》教案一、教学目标:

1、能结合想象及生活实际理解句子,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想象,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句子,从中理解太阳从海上升起的过程。

难点:能结合想象及生活实际理解句子,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策略:

结合图片让学生理解句子,以读为主、在读中感受海上日出的美。

四、学生学习方法:

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指导。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阅读对课文有了初步了解,这节课我们继续来感受海上日出的美景。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文,然后谈一谈你自己的感受?

2、那你们想不想去那里看看?让我们随着巴金先生的船,一同出发,去欣赏海上日出的奇观!

(三)讲读课文

1、谁愿意读一读第一自然段,说一说你从这段中都读懂了什么?(引导:你是从那里看出来的?请你读一读)

2、那作者是看了一次日出吗,你是怎么知道的?(不是,第一句话,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说明作者经常看日出)

讲读第二、三自然段

1、让我们来欣赏几张图片,说说你看到的景物有什么变化?(出示图片)

2、图上画的是晴朗的天气里红日从海面上升起的的景象。

实际上,日出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那么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海上日出的过程的?我请两个同学读一读第二、三自然段。(谁来说一说?)

3、那么日出前天空的景色有什么变化?请同学们默读第三自然段。

(出示图片配合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读中感受)

4、看到这样的一幕,作者是怎么做的?为什么?(因为作者不只是一次看日出了。

为什么作者要目不转睛的看呢?因为怕错过,反衬日出的美)

5、太阳还没有露面,就已经很美了,那海上日出会是怎样的壮观哪?想不想去看看?请同学们自己小声的读一读课文,划出你最喜欢的句子,然后谈谈你自己的感受。

(重点读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这句话与太阳向上升比较哪句好?为什么?好在哪里?)

6、太阳上升的同时,也在发生着变化,谁发现了太阳是怎么变化的?

7、这真是美的感受,让我们欣赏动画,请同学们跟着朗读。

8、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太阳升起的全过程。

自学第四、五自然段

1、晴朗的天气里红日东升景象如此壮观,那有云的情况下,太阳出来后又是怎样的景象呢?让我们看一看作者是怎么描写的?(出示课件)

2、看了动画之后,你是怎样的感受?

(你想把这种感受读给大家听吗?谁来试试?)

3、听了大家的朗读,我仿佛身临其境似的,作者的语言真是太美了,你最喜欢哪句,请你读一读?

(它的光芒给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后来,太阳(慢慢透出)重围,出现在天空,把一片片云(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

镶透染作者用词准确、生动、形象。)

感悟第六自然段

1、所以作者最后感叹道: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换成这是伟大的奇观。

好不好?为什么?

2、这伟大的奇观指的是什么?(作者在前边讲到的海上日出雄奇、壮丽的景象。

)

3、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赞美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四年级上册语文《风筝》课文原文及教案

原文

童年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

在芦塘里拔几根细苇,再找来几张纸,我们便做起风筝来。做一个蝴蝶样的吧。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作“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我们去放风筝。一个人用手托着,另一个人牵着线,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那线一紧一松,风筝就凌空飞起,渐渐高过树梢了。牵线人飞快地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村里人看见了,说:“放得这么高!”

从早晨玩到下午,我们还是歇不下来,牵着风筝在田野里奔跑。风筝越飞越高,似乎飞到了云彩上。忽然吹来一阵风,线嘣地断了。风筝在空中抖动了一下,便极快地飞走了。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一抬头,看见远远的水面上半沉半浮着一个巨大的木轮,不停地转着,将水扬起来,半圈儿水在闪着白光。那里是我们村的水磨坊。

“那儿找过了吗?”

“没找过,说不定‘幸福鸟’就落在那儿呢。”大家说。

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局别一定的阅读方法与经验,思维方式处在具体形象的事物中,但对于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体会内心活动有一定的难度。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以角色体验的形式品读词语,使学生能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正确书写12个生字;

读准平舌音“村”、“丧”和多音字“磨”、“坊”的读音;正确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感受秋天里做风筝,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教学重点】

1.正确美观地书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感受秋天里做风筝,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教学准备】

1.课件

2.学生亲自体验一次放风筝的过程。

3.搜集风筝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唤醒情感,引入课题

1.出示风筝:同学们看,这是什么?我们一起来写写这两个字。

(板书:风筝)

2.交流风筝的资料。

你对风筝有哪些了解?

3.唤起情感,联系生活,谈谈自己放风筝的情景、感受。

4.齐读课题。

是呀,放风筝是多么开心的事呀!让我们带着美好的回忆再来读读课题。(生带着感受读课题。)

5.过渡:真好!有一群孩子和我们一样,童年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贾平凹的这篇《风筝》,一起分享他们的快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明确读书要求。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除了要把生字,词语的语音读准外,还要把课文读正确,碰到难读的词语或句子要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词。

(1)出示:

精心 希望 憧憬 依然 拼命 奔跑 村里 抖动 踪影 寻找 磨坊

继续 田埂 凌空飞起 大惊失色 千呼万唤 垂头丧气 半沉半浮

翩翩飞舞 歇不下来

①开火车读,重点指导平舌音:“村、丧”。

②出示词语“磨坊”,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读准词语中的“磨”和“坊”两个多音字。

③学生汇报课前查字典的结果,弄清读音。(出示:两个字的两种读音)

④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词语,现在请你们想一想,刚才你们自学课文的时候,有没有碰到过特别难读的句子呢?我们来交流一下吧。

a.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b.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c.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一抬头,看见远远的水面上半沉半浮着一个巨大的木轮,不停地转着,将水扬起来,半圈儿水在闪着白光。

3.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读得真不错,接下来,就让我们把课文连起来开火车读一读。其他同学认真听,他们读得是否正确。

4.整体感知。

这篇课文非常长,但大家都读得很正确,说明大家在自学课文的时候很认真,接下来请大家再读读课文,这回读的时候,请大家边读边想:(课件出示:课文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又写了什么?)

5.指名说。

(课文先写了做风筝,再写了放风筝,最后写了找风筝)

6.小结:大家读课文很认真,课文就是按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这样的顺序来写的。

课文是怎样来写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经过,以及当时我们是怎样的心情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下面我们一起来写写生字。

三、指导书写

1.出示课后田字格中要求会写的12个生字。

2.学生自由读,齐读。

3.你认为哪些字最难写,谁来提醒大家注意?生说。

4.师重点指导“丧、磨”。

“丧”字下面没有一撇。

5.生描红,写一写。

6.展示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

四、课后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课文中的生字词朋友,还知道了课文是按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顺序来写的。下节课,我们再来感受风筝带给我们的快乐吧。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书写本课生字词。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理解“憧憬、依然、大惊失色、垂头丧气”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抓住文中描写心情的词、句体会放风筝经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教学重点】

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心情起伏变化。

【教学难点】

在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6课《风筝》。

2.生齐读课题:风筝。

3.这些词语还记得吗?让我们开火车来认读吧。

4.看来同学们都和这些词语成为了好朋友。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谁来说说课文围绕“风筝”课文主要讲了哪几件事?(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

5.说得非常清楚,课文的确是按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顺序来写的。

二、细读探究体悟感情

(一)感悟做风筝的乐趣

1.“读一读”课文第二段,体会到了什么?(做风筝时的快乐)

2.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动手“画一画”。

(1)指名朗读有关的句子

出示: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a.你很会读课文。那么,孩子们精心做着风筝,心里会想些什么?假如是你,心中会怎么想?(学生自由畅谈。)是啊,心中都有着美好的愿望,这就是——“憧憬”。

b.就让我们带着心中美好的向往,齐读“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c.为什么做好的风筝什么都不像,我们却依然快活?“依然”还可以换成哪个词?(“仍然”、“依旧”、“仍旧”)看,用找近义词的方法我们也可以理解词语的意思。

d.此时你有什么疑问吗?(为什么做出来的风筝什么都不像,而我们却依然快活呢?)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1)是啊,虽然做出来的风筝什么也不像,但是我们的憧憬,我们的希望依然存在。我们依然可以和伙伴们去放风筝,依然可以把我们的风筝放得高高的,所以我们还是快活的。谁能把这种快乐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

(2)展示朗读。

(二)合作探究,感悟放风筝的乐趣

1.轻声读课文三、四自然段,用“读一读”、“找一找”、“画一画”、“说一说”的方法,看看课文中哪些词语描写了孩子们放风筝时心情的变化。

学生小组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学习情况。

(1)第三段中哪些词语告诉我们风筝飞起来了?(凌空飞起、高过树梢、越飞越高、翩翩飞舞)

出示: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①(出示词语“翩翩飞舞”),我们经常用它来形容什么?可是,一只什么都不像的风筝,在作者的眼中就如我们眼中色彩斑斓的蝴蝶一般地翩翩飞舞,越飞越高。你觉得此刻飞起来的仅仅是风筝吗?随着风筝一起飞起来的还有什么?

②完成填空:风筝越飞越高,我们的_____也飞起来了!(心、快乐、希望、幸福……)

③是啊,风筝越飞越高,我们的快乐也就——越飞越高;

风筝越飞越高,我们的幸福也就——越飞越高。

就让我们带着这越来越浓的快乐,齐读“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越飞越高的风筝给我们带来了多么大的快乐啊!再读。

(2)风筝飞起来了,我们的心情如何?哪些词表现出快乐的心情?(快活地喊叫、拼命地奔跑)

a.如果你就是那些孩子,你们会喊什么?叫什么?谁能配上表情动作来喊一喊?(“幸福鸟”,请你飞得更高些吧!“幸福鸟”,你飞得好高啊!“幸福鸟”,飞吧!飞到白云上面去吧!)

b.多么开心啊!就让我们开心地站着,快快乐乐地齐读第3自然段吧!

(3)可是,天有不测风云,风筝被吹断了线,飞得没了踪影,此时,我们的心情怎样?(难过、失望、伤心)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大惊失色、千呼万唤)

出示: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a.你从“大惊失色”这个词语体会到什么?(非常吃惊,脸色都变了)

b.你还从哪个词体会到了着急?(千呼万唤)

这里的“千”和“万”表示的意思是很多,“呼”和“唤”表示的意思是一样的。“千呼万唤”的意思就是——(喊了很多遍。)此时,他们呼唤什么呢?(幸福鸟,你在哪里?快回来吧!)

c.感情朗读,指导学生读出不同的心情。

这两个词语,写出了孩子们此时的心情。谁想读读这句话,读出他们的心情。

展示性朗读。

(三)体会找风筝的心情

1.默读课文描写找风筝的部分,看看哪个词语最能表现“我们”的心情。

2.“垂头丧气”说明什么?哪位同学能做个垂头丧气的样子给大家看看?

3.他们真的丧气了吗?(没有。

水磨房燃起了我们的希望。)望着远处的水磨房他们脸上的表情──(充满希望)正如他们做风筝时一样──(出示:“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4.想象写话

(1)这只让我们牵肠挂肚、寄托了我们这么丰富的情感的风筝,到底有没有找到呢?课文没有告诉我们。你能把你想象的结果写出来吗?如果能用上今天学到的这些描写心情的词语就更好了。

(2)展示学生作品精彩片段

【这是一次语言训练。这种有意识的语言训练,既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及语言表达力。】

三、小结

幸福鸟啊!我们亲手做的幸福鸟!你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快乐和痛苦。你就是我们童年最亲密的朋友!让我们再次满怀深情地呼唤这个朋友——风筝!

四、作业超市(任选其一)

1.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2.积累描写心情的词语。

板书设计:

16.风筝

做风筝

放风筝

小年文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开放性教学;情境创设;小学三年级

根据新课改的提出,对于旧式的教学模板已经不符合教学方式的要求。小学语文三年级开放性教学方案是基于新课改提出的,其内容主要有教学地点、教学模式以及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一、基于新课改提出小学语文三年级教学方案的转变

新课改的提出改变了旧教育的应试模式,提倡以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老师则为教育的领导者。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令学生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同时要求老师的教学方案不能为了应付考试而采取填鸭式的教育学方法,要设立有趣的课堂教学方案,令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认真投入到学习中来。

三年级的学生处于一个朦胧的认知阶段,生活中的许多常识需要通过实践学习来认知。他们是富有想象力的年纪,想法非常的单纯,善恶辨别能力较弱,因此老师和家长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也是对生活常识的一个重要的知识来源。由于学生一天的时间大都呆在学校,并且学习知识的主要途径都来自教师的讲课,所以老师对于学生的认知来说非常的重要。在新课改的作用下,老师要对课堂教学方式进行改变。小学语文三年级开放性教学方案是基于新课改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次课堂的实践和探讨。

二、小学三年级开放性教学

小学语文三年级开放性教学方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课堂教学地点、课堂教学模式、课堂内容。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使他们在接受书本知识的过程中,快乐的成长并且了解到书本以外的知识。

1.课堂语文教学地点的开放性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都是以教室为主的,在新课改的提出下,不防偶尔将课堂教学地点移至教室外,让学生的学习环境有所变化。课堂教学地点移至教室外,要以学生的安全为基础,再进行教学,同时确保课程进度不受其影响。课堂教学的地点不是随老师的意愿进行设定,教师要根据授课内容选择教学地点。比如说:三年级语文老师上到课文《金色的草地》可以带领学生们到草地上进行教学。

课堂语文教学地点的开放性是指不影响课程进度的情况下进行课堂地点的改变,这样的教学地点的改变是一时性的,不能完全替代课堂教室的授课地点方式。

2.课堂教学模式的开放性

课堂教学模式的开放性即老师摆脱传统的授课模式。由于我国之前的教育方式以应试教育为主,许多教师的讲述课程较为死板,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也是仅仅根据书本上的内容直接传授,很少去解释内容。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学习知识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如果语文教师以上课就进入教学内容的教授,许多学生很难一下子跟进老师的讲课内容,导致学生不爱学习。

课堂教学模式的开放性可以采用情境创设的教学方法,先从学生们感的事情作为切入点,再引申到课本内容,然后再进行课堂内容的讲授。例如:课文中《狮子和鹿》,老师可以先设置一个关于狮子的谜语,叫学生们猜。或者是设置一个成语接龙游戏。教师在上课前进行情境导入,应注意适当的把握,不能影响课程进度或者使课堂气氛过于活跃。

3.教学课堂内容的开放性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大多是10岁左右,对于世界还是处于一个认知的阶段。他们所接触的东西比较简单,需要通过学习和生活上的接触不断的积累常识。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掌握的知识一般来源于父母和老师。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在不影响课程进度的情况下,讲述一些课外知识,丰富学生们的知识量,扩大他们的知识面。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课堂内容开放性,即保证课程进度的情况下,教师可以进行课外知识的传授,令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多了解一些事物,同时也可以调节一下课堂气氛,使学生保持学习的兴趣,更能积极认真的配合老师的讲课。

三、总结

小学三年级学生的知识面小,认知能力较差,比较爱动,因此在教授课程中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制定小学语文开放性教学方案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因此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所在,制定教学方案的内容,同时应该以不影响课程进度为基本要求。将情境创设的方法带入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课堂,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参考文献:

[1]林万新.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效果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9(08)

[2]姜春霄,林刚.“教学设计”培训策略研究――中小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07(02)

[3]何克抗.正确理解“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目的、意义及内涵[J].中国电化教育.2006(11)

[4]黄荣怀.关于教育技术学领域中的若干关键技术[J].中国电化教育.2005(04)

作者简介:

小年文案范文第4篇

学校安全文明倡议书1

 

亲爱的同学们:

 

  公安部将20xx年12月2日确定为首个全国“交通安全日”。今年12月2日也就是明天是国务院批准的第xx个“全国交通安全日”。这对于推进道路安全畅通,提高全民交通法制意识、安全意识和公德意识更是一次意义重大的“升级”。交通安全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密不可分。行车、走路,不但直接反映人的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平,还能集中体现一个城市、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的交通管理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所以,文明出行,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当代大学生来说,极为重要。为进一步增强同学们的交通安全意识、提升文明素养,引导大家积极做文明交通的先行者、实践者和倡导者,我们倡议:

 

  一、争做文明出行的倡导者。弘扬社会新风,积极倡导文明、低碳、安全的出行理念,引导家人、朋友转变出行方式、改变出行习惯,大力营造“人人参与、共同支持治理城市交通拥堵工作”的良好氛围。

 

  二、争做文明出行的宣传者。积极运用微博、QQ等向身边的人宣传普及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文明安全出行的基本常识,经常引导和提醒家人、朋友注意交通安全,关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使文明出行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

 

  三、争做文明出行的践行者。自觉遵守交通法规,不闯红灯,不乱穿马路,不在车行道上候车,不在十字路口打车,不翻越交通隔离设施,不妨碍机动车正常通行。积极采用公共交通、自行车、步行等低碳方式出行,踊跃参与交通文明志愿服务,发挥自身的示范作用,带动更多人文明出行不添堵。

 

  遵守交通规则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严守交通规则,杜绝交通安全事故,我们的社会就会向着文明的彼岸又迈进一步。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从小事做起,从今天做起,珍惜彼此宝贵的生命,共同营造一个讲交通安全、守交通法规的良好氛围,一起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xx学院委员会

 

20xx年xx月xx日

 

学校安全文明倡议书2

 

全县团员青年们:

 

  为认真贯彻全县城乡建设管理动员大会精神,切实配合城区交通管理等相关工作的顺利推进,更好树立全县团员青年的良好形象,现就全县团员青年带头遵守交通法规倡议如下:

 

  1. 全县团员青年要自觉遵守社会责任,牢固树立“树文明交通形象从我做起”的理念,遵守交通法律法规,进一步提高交通安全意识,做到文明驾车,坚决杜绝酒后驾车、超速行驶及车辆随意停放等现象发生。以自身的行动影响身边的同志和家属子女严格遵守交通法规、文明出行,为维护良好的道路交通秩序做出表率。

 

  2. 全县团员青年要自觉做到倡导“六大文明交通行为”。即大力倡导机动车礼让斑马线、机动车按序排队通行、机动车有序停放、文明使用车灯、行人及非机动车各行其道、行人及非机动车过街遵守信号等文明交通行为。自觉“摒弃六大交通陋习”。即自觉摒弃机动车随意变更车道、占用应急车道、开车打手机、不系安全带、驾乘摩托车不戴头盔、行人过街跨越隔离设施等交通陋习。坚决“抵制六大危险驾驶行为”。即坚决抵制酒后驾驶、超速行驶、疲劳驾驶、闯红灯、强行超车、超员超载等危险驾驶行为。

 

  3. 全县团员青年要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团结身边的人积极投身到志愿服务中来,参与城区交通管理整治、安全行车宣传等志愿服务活动,以实际行动为营造全民参与志愿服务的良好氛围贡献力量。团员青年们,自觉遵守交通法律法规,带动身边的人维护良好的道路交通环境是我们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让我们行动起来,为共青团事业添砖加瓦,为城乡建设管理工作的整体推进奉献青春力量!

 

  共青团溧水县委员会

 

  二0xx年五月二十四日

 

学校安全文明倡议书3

 

  大家好!

 

  文明行为的习惯,要从我们自己身上做起。只有自己做好了,才能去监督他人。

 

  学校是我们的另一个家,所以不要污染它,因为它需要干 净;教室就像是我们的卧室,它有着重要的任务,所以不要大声喧哗,因为它需要安静;同学们就像是我们的亲人,在最重要的时候,他们会给我们帮助,所以不要互相打架、辱骂,因为他们需要和平,他们也需要我们。我们有一个优美、温暖、干净、有序、安静、和谐的校园,这个任务就交给大家共同去营造。

 

  为了倡导文明,使我们的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为此 我院团总支学生会开展了“做文明学生,树新传形象”的倡议活动,我们特向全院学生发出以下倡议:

 

  1、遵纪守法,文明用语认真学习并遵守 校规校纪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做到知法、懂法、守法,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爱校如家。在教学区,不嬉笑打闹,不大声喧哗嬉闹,在餐厅,体育场等公共场所,不言谈污秽,不打打闹闹,不吸烟,不酗酒,自觉维护公共秩序,做一个高素质、讲文明的大学生。

 

  2、文明上网,绿色上网我们清楚地知道网络是供大家相互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从自身做起,努力营造绿色上网空间,促成文明上网、安全上网的良好社会风气。要争当《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的践行者。

 

  3、尊重师长,创优良学习环境加强尊师重道思想教育,出于对老师们的尊重及创造优良的学习环境,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禁止在教室吃饭或是零食,每天早上课前10分钟会有专人检查。课后,根据座位实名制,检查桌内垃圾及食物残渣,发现一次直接进行通报批评两次以上予以警告并取消评优评先资格。

 

  4、构造和谐文明宿舍为构建和谐文明宿舍环境,以便于同学们更好的学习生活,我们要从纪律和卫生两个方面做好自己。纪律方面:宿舍内,不打扑克,不睡懒觉,不看内容不健康的书籍;休息时间段内不在走道内大声喧哗,不影响他人休息;爱护宿舍内的照明、供水、消防等公物设施、设备;不晚归外宿,不使用违章电 器。卫生方面:严格按照学校规定,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寝室内无烟头、酒瓶,地面干净,书桌整洁,东西摆放整齐。

 

  希望同学们能够做好以上四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同学之间互相监督。让我们共同努力,创建整洁、优美、文明的校园环境,让文明礼貌之花开遍镇中校园!让我们养成中国文明儒雅之风,从你我做起,从我们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

 

  让我们用文明谱写青春之歌,让青春与文明同行!

 

  让文明不再是内在纯粹的理念,而是个人的自觉言行!

 

  让文明不再是处在强加的约束,而是内化的集体行动!

 

  我坚信,在新的世纪里我们——今天的大学生,一定能以文明新人的姿态,完成中华民族交付给我们的历史重任。

小年文案范文第5篇

【摘 要 题】聚焦青少年社会热点问题

【关 键 词】青年就业/大学生就业/就业障碍/就业制度/就业指导

【正 文】

青年就业问题是我国政府和教育事业领域长期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它突出地表现为青年在求职过程中的各种障碍。但是,笼统地讨论青年就业问题,所提供的对策往往不仅难以让人信服,也无法解决实际存在的所有问题;如果过多地强调大学生就业,则会显得偏颇和有失公允。本文拟从大学生与一般青年在就业时的主客观条件、就业障碍等方面的比较入手,有分别地寻求制度性对策和措施,以期更为有效地解决青年就业问题,促进青年的全面就业和社会的良性运行。

一、青年就业障碍的性质及成因:从比较出发的分析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的变革与发展、科技文化的进步,尤其是高等教育的长足发展,一方面为青年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和为就业进行素质准备的受教育机会;另一方面,经济、政治体制变革带来的工作效率加快、科技进步带来的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以及社会经济结构的巨大跃迁,在一定程度上又减少了从业人员的需要量,由此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就业压力,就业问题由此而生。

就业问题主要涉及以下相互联系着的几个重要的问题点:就业机会的总量与结构问题,就业率或失业率问题,就业质量问题(即所从事职业能否保证其素质、潜能的作用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从业人员的职业稳定性与流动性问题,就业心理成熟度问题(如就业焦虑问题、职业心理适应问题等),等等。在当前,它突出地表现为青年在求职过程中的各种障碍。

从我国目前社会就业形势的现实看,就业问题在两类人身上体现得尤其明显:一类是现龄45岁以上,因体制变动、经济结构调整、职业素质缺陷等原因而失去工作岗位者;另一类则是尚未正式开始职业生活或尚无稳定从业领域、正在寻求适当从业岗位的青年。由于成长环境及受教育程度的差异,青年就业问题在不同的青年群体那里有着不同的问题源、问题焦点,其解决途径也不尽相同,为简便起见,本文将青年划分为两大群体,即大学生和一般青年。本文所称的“大学生”,主要指接受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全日制学生,兼及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该类学生的特征与前两类基本相同,故归入此类)。其主要特征是:接受过系统的、正规的职业教育或准职业教育经历,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相对较高,成长于学校环境之中,社会经验较少,基本上未踏入职业领域,就业观念上有明显的理想化倾向。“一般青年”则包括除前述“大学生”范畴之外的所有青年。其基本构成是:(1)农村中因农业生产力发展、农田减少等原因而流出农业领域的青年劳动力;(2)城镇中未接受高等教育或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无业青年;(3)城乡范围内已接受成人高等教育(如函授、夜大学、自学考试等)但尚未开始初次就业的成人高校毕业生(其学历文凭在社会上认同度较低,就业时较全日制学生有明显弱势)。不过,青年就业问题并不简单地指称所有的青年未从业现象。有不少青年虽在统计意义上尚未从事一定的职业活动,但他们往往在做必要的职业素质或职业发展准备(如准备研究生招生考试等),本文未将此纳入考察范围。

青年就业问题突出地表现为,青年经过主观努力难以获得其所期望的从业岗位。在此,笔者名之为“就业障碍”。虽然就业障碍的根本原因还在于社会就业机会的有限性,但需要指出,在不同的求职者那里,未获得其所期望的从业岗位,其原因并不相同,就业障碍也具有不同的性质。

依成因及性质的差异,目前所见的障碍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1)素质型就业障碍,指求职者的个人素质存在尚未克服的缺陷,不具备从业的思想道德要求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2)心理一观念型就业障碍,指求职者缺乏正确的择业观和从业观,不能适应人才市场的变化而及时调整自己的求职方向和求职策略;(3)机会型就业障碍,指由于经济结构转型、行业结构调整等原因,某些行业逐步萎缩,客观上使这些专业的就业机会大幅度减少,无法接纳新的求职者;(4)信息型就业障碍,指由于人才需求信息渠道不够畅通,劳动力需求方无法找到劳动力来源,而符合其要求的求职者又无法与劳动力需求方建立联系以获得从业岗位;(5)制度型就业障碍,指由于户籍管理、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制度原因,使希望在特定地域、行业内就业者无法享有与他人同等的社会待遇,产生较多的后顾之忧,不得不放弃在该地域或行业内的就业机会。

上述各种就业障碍的形成,往往基于不同社会主体的主观需求和其所处的客观环境、所具备的客观条件。在素质型就业障碍方面,尽管素质缺乏多表现为理论水平偏低、操作技能较差,但大学毕业生可能主要是由学习努力程度不够、敬业精神不足所致,而一般青年则是由于缺乏必要的受教育机会;在机会型就业障碍方面,突出地表现为青年的下岗再就业问题,大学所设专业一般已经过毕业生需求论证,应当是适应社会需要或市场需要的,而且大学生均为初次就业,即使存在机会型障碍,按照大学生培养目标,也应当有能力迅速实现专业转型;在制度型就业障碍方面,不少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时往往对户口、正式编制、公费医疗、工作环境等有明确的要求,而一般青年则更多关注薪酬、子女异地受教育的机会等等。由此可见,大学生就业所遇的障碍,较多地是出于其主观感受或主观追求,属于主观型障碍;而一般青年所遇的就业障碍,则更多的是由于客观环境、客观条件的限制,属于客观型障碍。

二、谁更应得到关注和关怀:社会大视野中青年就业问题的视点选择

在一般意义上说,青年就业问题当然是指青年未充分就业的现实状况,但笼统而不加分别地谈青年的就业问题,不仅不得要领,还会导致新的不公平和社会就业失衡。在这个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里,青年群体中谁更需要得到关注和关怀,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我们将采取怎样的青年政策以及具体的青年就业支持措施。

从现象上看,大学生就业无疑是当前青年就业问题的一个焦点。无论是政府的就业促进措施,配套的管理政策,还是理论的研究、媒体的关注,都集中于大学生就业问题上。笔者曾就中国期刊网所收载的相关论文数量作简单的统计和比较分析:

表1 中国期刊网收载篇目中含“就业”、“职业”论文数比较

1994~2005年 2000-2005年

篇名中含“就业” 18174

11488

大学生

1449

1301

青年

90

52

篇名中含“职业” 45543

30494

大学生

1589

1233

青年

209

104

说明:1.本表“大学生”栏包括篇名中含“高校”、“高等学校”、“职业院校”、“高职院校”的论文;“青年”栏中则包括篇名中含“青年学生”、“青年农民”、“城市青年”等的论文;2.以上数据未排除论文题中含“职业道德”、“职业病”、“职业犯罪”及国外就业情况等项的论文;3、本表数据截止时间为2005年10月20日。

尽管上表所列内容有多种因素未予排除,并不是对媒体、理论界关注青年就业问题的程度的准确反映,但由此至少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第一,自上世纪末开始,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等已经对青年就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青年就业开始作为日益突出的“问题”进入政策制定者、理论研究者和社会公众的视野;第二,无论媒体、还是政府,对一般青年的就业问题的关注程度远不及对大学生就业的关注程度高;第三,2000年后,全国高校扩招带来了新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就业得到较多关注的现象更趋加剧,使社会对青年就业问题的视点严重偏移。

在2004年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中国的就业状况和政策》白皮书中,同样可以看出政府在青年就业问题上关注的视点偏移:在《妇女、青年和残疾人就业》一节中,对青年就业的基本状况缺乏宏观的把握,仅就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情况做了“35岁以下的占70%左右”的简单描述,而其后的大段内容谈论的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这虽然与就业统计技术的完善程度、尤其是农村青年失业或潜失业问题的统计难度有关,但是,缺乏应有的重视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原因。

大学生成为青年就业问题的焦点,这与实际的问题点并不相符。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20世纪90年代后,高等教育逐步实现并轨,出现自费上学、自主择业的新局面,大学生自主选择职业和工作单位的意识逐步增强,在这种毕业生就业模式下,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逐步推进,社会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的有限性,会使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呈现日趋激烈的态势。但这本身并不必然地对大学生就业构成障碍。因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是处于全社会之中的,他们要与包括一般青年在内的所有求职者一起争夺从业岗位,而从理论上说,大学生应当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同为他们通过系统的专业教育,应当掌握有较深的专业理论知识;通过专业见习、实习,已获得必要的职业技术、技巧;通过在校学习,已具备较强的运用技术手段获取信息的能力,有较宽的信息渠道,学校、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也会为之带来较广泛的信息来源。此外,高校对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已初步建立,有些学校(尤其是职业技术院校)已较完备。所以说,大学生总体上较一般青年的从业素质更高些,更能适应现代社会的用人要求,更具职业适应性,也更易获得与其素质相适应的职业岗位。

从已就业的大学生的职业流动情况,更能看出这一点。由于知识储量、技能熟练程度与信息手段的差异,大学生比一般青年更具职业流动能力,其职业流动速度较快,流动的地域限制较少,流动的行业领域较宽,流向的规律性强(大多具有更好的去向)。因此,有不少大学生在毕业生后的最初一段时间内,主动变动职业或岗位的频度较高,有不少大学生在试用期未满时就开始考虑职业流动,在经济领域内,这种现象尤其突出,甚至有些大学生在一年之内都会变换3次以上工作岗位。从总体上看,大学生群体在再就业方面并不存在太大的压力,其职业流动或再流动往往是青年主动寻求发展机会或改善工作环境、劳动报酬等原因所致,并不成其为压力。

与大学毕业生相比,一般青年受教育水平较低,接受专业知识、技能培训的能力较弱、机会较少,缺乏必要的就业指导和信息支持,在就业问题上居于显著的弱势。青年就业问题的压力在一般青年那里表现得更为突出,无论初次就业还是再就业上都是如此。更为重要的是,就业问题之于大学生、之于一般青年有着不同的人生意义。在一定意义上,就业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其一是与未来事业发展相联系的,作为事业发展场所的就业;其二则是与人的日常生计相联系的,作为谋生手段的就业。对于大学生来说,固然其初次就业与谋生有关,会有较大的压力,但就业问题可能只意味着暂时的就业困难;而对于一般青年来说,却意味着谋生困难。因此,他们比大学生承受着更沉重的竞争压力,在对青年就业问题的关注上,舆论与事实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符。

此外,还需强调指出,按《〈中国就业状况和政策〉白皮书(2004)》中的统计,我国16岁以上人口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占61.7%,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6.6%;目前高等教育规模为1900万人(毛入学率17%),再加上中等职业教育1254万人,可计入本文所称“大学生”总数的毛入学率也仅30%强。换言之,我国接受高等教育以及中等职业教育的青年人口仍然是青年总人口中的小部分。由此可见,一般青年应当比大学生得到更多的社会关怀、媒体关注、政策支持,不能因为大学生就业问题危及社会稳定就将工作重心放在大学生身上。青年就业问题上视点向大学生的偏移,会导致总体的社会心理失衡,尤其是一般青年的就业心理不平衡,加剧大学生的盲目的优越感和就业问题上的心理——观念障碍,不利于社会稳定和青年顺利就业。只有切实关注、关心一般青年的就业问题,努力为之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才能在整体上促进青年的利益实现和人生发展,也才能保障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良性运行。

三、以服务青年就业为核心的全方位制度安排

青年在就业中存在着多种主观或客观性障碍,制度本身的变革和就业指导、教育等工作的制度化会有助于克服这些障碍。在这方面,政府尤其应当更多地关注、关心一般青年的就业问题,从而使青年就业问题全方位地得到解决。为此,需要政府的制度安排着重考虑以下方面:

(一)加强青年组织(各级共青团组织、青年联合会)、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城乡社区管理机构之间的横向沟通与合作,建立起制度化的劳动力市场调节机制和对失业率的政策调控机制,通过对就业的宏观调控减少机会型、信息型就业障碍。

制度化的劳动力市场调节机制和对失业率的政策调控机制的形成和有效运作,依赖于高质量就业信息的生产和运用。换言之,对青年就业的宏观调控,其核心是高质量就业信息的收集、和利用,目标则是就业的全面信息化。目前,政府各部门的就业信息主要侧重于就业的现实状况,微观的指导性信息在数量上并不充分;就业服务市场的主要职能是供求信息,提供当前就业机会,其信息带有一定的暂时性、区域性和服务机构的功利成分,在统计上存在较多失真,不能依赖它进行需求预测、指导就业。因此,需要由政府牵头,在加快人才市场公共信息服务网络建设的同时,改变就业信息的条块分割的现状,将多个信息网络(如劳动与社会保障、人事、教育部门和就业服务中介机构等)整合为一个统一体,使之通过互联网实现横向沟通和效益的最大化。同时,政府还要加大对信息品质的监管力度,提高信息的可信度和有效性,从而保证真正发挥信息网络的正效益,为求职者提供高效、快捷、权威的信息服务。

(二)彻底打破人力资源使用、流动上的地方保护主义和单位所有制现状,以户籍制度、人事制度和就业管理制度改革,最大程度地降低对就业的制度型障碍的发生。

政府必须加快人口流动管理制度的改革,尤其是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大城市的准入制度,简化与居住、生活、受教育及社会保障相关的手续,以使就业人员在居住、婚姻登记、子女教育等方面获得便利条件。与此同时,政府也应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就业的干预。目前仍有一些地方在户口、人事管理等方面对较低学历人员进入其地域内工作存在严格的限制,这虽然有利于本区域的人口控制和社会管理,但既对用人单位的自主权和利益构成损害,更严重阻碍了青年的就业利益。实际上,政府完全可以用就业促进措施引导就业,如重点引进符合特定素质要求的人才,鼓励国有企业及非公单位加大引进人才的力度,在高校设立定向奖学金,向在校学生提供相应的实习岗位或短期合作项目,等等。此外,政府还应加强劳动人事管理,完善人事制度和劳动保障制度,通过薪酬指导价格、劳动监察、劳动合同管理以及规范人力资源中介组织运作等途径,为从业者提供经济、社会利益上的制度保障。

(三)以入职教育、职业观念教育为中心,拓宽职业教育制度的影响域,为青年全面提供发展性制度支持,并以此减少素质型、心理——观念型就业障碍。

目前的职业教育制度是以高等、中等职业教育为中心建立起来的,其目的主要在于通过系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培养,提高青年的专业素质、职业适应性和人才市场竞争力,使之成为优质的人力资源。随着我国教育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普及面和普通高校招生规模正在不断扩大,对这一制度的受惠者们来说,求职所必需的素质、观念不应当再成为就业的障碍,对他们进行职业教育,重点应由“求职教育”转变为“入职教育”,促进他们实现两个转变:(1)由学生向工作者角色的转变;(2)理论知识向实际工作能力的转变。入职教育要以增强其职业发展能力为目标,指导青年尽快实现角色转换,确立良好的职业态度,维持较高的工作积极性,勇敢地面对职业压力,克服职业倦怠,通过自我评价和严格的自我管理,最终走向职业成功。

与此相适应,未来的职业教育应当摒弃“学历崇拜”偏向,逐步与学历教育分立,确立起学历教育之外的职业教育体系。这一体系主要肩负着两项责任:(1)为学历教育准备具备较强实践能力和深造意愿的合格生源。作为一种导向,在职业教育中还可确立另一种新的培养模式,即:首先进行以技术培训为主的非学历教育,对一部分经过一年工作实践后希望进一步提高理论水平、谋求专业发展的学生,通过二次选拔,再给予接受学历教育机会的“技术学习—实践锻炼—理论学习”培养模式。(2)作为学历教育的后续阶段,对普通高校毕业生进行必需的“入职教育”,使之在操作能力上尽快适应工作实践的需要。

另外,还应当依托学校、社区实现就业观念教育的制度化。在当前的就业教育中,不少教育者都存在着这样的心理定势:专业技能的高低与就业机会的多少成正比。但从青年的求职和从业的情况看,不适宜的择业、求职心理和观念确已成为青年就业时的一大障碍,这一问题无论在大学生还是一般青年那里表现得都十分突出,这也正是其就业的心理—观念型障碍的体现。因此,必须以经常化、制度化的方式,通过学校、社区教育等渠道,校正青年择业心态,引导其走出择业的心理误区。

(四)对于大学生就业,政府的特殊制度安排应当以提高就业质量(岗位的适宜性、发展性和事业性)为核心,强调制度设计服务于大学生就业,以更合理、更便利的管理制度支持大学生的初次就业和职业流动。

在这方面,可采取的制度调整主要包括:(1)改革高校就业率统计制度,以科学的就业率指标引导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国家要求建立、完善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报告、公布、督查和评估制度。在该项制度的实施中不仅出现了片面追求就业率的错误倾向,其“宽口径”统计标准还会导致诸如片面强调社会兼职以锻炼能力、中高年级学生以找工作为由大面积逃课等一系列不良后果。为此,国家应当以高质量就业为目标,制定新的更科学的就业率统计标准,引导高校强调毕业生就业的适宜性、发展性和事业性。(2)简化程序,减少制度约束,保证教育行政部门真正服务于毕业生就业。目前通行的《毕业生就业协议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学校合签)以及毕业生报到证(派遣证)已在实践中对毕业生就业构成了多重限制:就业协议书会让用人单位产生顾虑,担心由毕业学校签章会让其承担额外的责任;报到证甚至还会成为质押手段,毕业生如与单位发生纠纷,因报到证被扣在单位,会失去二次分配的机会。因此,毕业生就业管理制度由服务性措施异化成了限制性措施。教育行政部门要想真正服务于大学生就业,必须简化程序而不是增加不必要的程序,必须摒弃就业管理上的繁文缛节。(3)尽量多地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政策鼓励和机制保障。政府应当给予确定的优惠条件,对到边远、艰苦地区的毕业生给予鼓励、奖励;应当建立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纠纷的协调机制,帮助解决毕业生就业协议纠纷(如考研学生在录取研究生后与签约单位的纠纷等);应当对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尤其是农源的贫困生)在派遣费的发放、保留城市户口、个人创业特别贷款等方面给予特殊的关怀。

(五)制定面向全社会的职业准入制度,从而建立起真正开放性的就业体系。

以技术培训为主的非学历教育尤其应当将接受义务教育后未能获得继续求学机会的青年纳入对象范围。这类非学历教育应着重结合特定的行业进行,以获得职业资格或岗位证书作为其学习合格的重要标准。从长远看,政府还应加大对这部分青年的职业教育力度,并逐步过渡到延长义务教育年限,将高中教育与初等职业技术教育并行作为义务教育的最后阶段。

在职业准入制度方面,对于操作过程中知识需求量较小的行业,可以适当放低学历限制,使更多的青年能在较低的起点上能有努力的方向、目标和实践的机会。与此同时,既要进一步拓宽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岗位证书制度的所涉领域,使之真正地面向全社会,又要严把质量关,以严格要求作为激励青年职业进取的重要手段。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提高青年的素质,实现青年的全面就业。

(六)加强引导、教育和服务,努力保障农村青年劳动力的工业化转化和合理流动。

随着农业生产力不断提高、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以及城市建设、发展中一些重劳动消耗行业的劳务需求的增加,在本地发展乡镇企业已不再是农村劳动力就地转化的主要形式,异地求职成为农村青年的就业主潮。加强对农村青年的职业教育已刻不容缓,这主要应当由地方政府及社会组织进行。与改革开放前二十年不同的是,对农村青年的教育重点不再是基础文化素质和农业科技教育,而应当采取“三条腿走路”的办法,在提高其基本文化素质的同时,一方面继续进行农业实用科技的传授,另一方面,则要大幅度加强与工业化相适应的职业技能培育,使这能够适应城市职业生活的需要。

在农村青年就业问题上,还需要由政府和青年组织通力合作,加强宣传引导,为青年劳动力转移扫除思想障碍,打消青年的顾虑,增强青年的信心,引导青年“走出去就业、回家乡创业”;努力调动青年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积极性,激励他们学习本领、提高技能、有序外出、理性择业;建立青年劳动力转移服务中心和培训基地,发挥共青团的组织网络优势,广开就业门路,为农村青年寻找就业岗位,开展岗前培训;同时,还要做好跟踪服务,以有效的组织形式凝聚外出务工青年,努力维护劳动力转移青年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新状态:当代城市青年报告》.郗杰英主编.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2.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新跨越:当代农村青年报告》.郗杰英主编.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就业状况和政策〉白皮书》.2004.

相关期刊更多

水产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黑龙江省水产局

当代经理人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工程建设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冶长天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