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三年级上册数学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绝大多数学生的计算能力比较强,只要认真,基本能很好的完成计算,但是口算和估算的能力不是很强,需要加强训练。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5篇,供大家参考。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1一、班级情况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一些基础性的数学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已经比较习惯于新教材的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大多数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为学生对本册的学习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以下内容:时、分、秒,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测量,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倍的认识,多位数乘一位数,数字编码,长方形和正方形,分数的初步认识,数学广角—集合和总复习等。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
三、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标要求: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会笔算.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分=60
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和类比。
(二)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5.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测量、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倍的认识。
教学难点:时分秒的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五、单元教学要求:
第一单元
1.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2.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第二、四单元
1.学生会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增进行估算,进一步领会加、减法估算的基本方法,增强估算意识。
3.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初步养成检验和验算的习惯。
4.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第三单元
1.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的长度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的质量观念。
2.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第五单元
1.通过观察、比较、操作,沟通几个几和倍的联系,使学生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含义,并能运用倍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掌握并应用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
3.理解并会求一个数的几倍用乘法计算。
第六单元
1.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2.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学会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3.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4.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第七单元
1.学生认识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2.学生知道周长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
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
3.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4.通过多种活动,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和估算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第八单元
1.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
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
2.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3.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的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
第九单元
1.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经历集合思想的形成过程,初步理解集合知识的意义。
2.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用“韦恩图”解决有重复部分的问题的价值,理解集合图中每部分的含义,能解决简单的有重复部分的问题。
3.在解决实验问题的过程中感受选择解决问题策略的重要性,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体会数学的严谨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十单元
通过总复习,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和估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全面达到本学期的教学目标。
六、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重视教学情景的创设,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建立有关的数学概念。
2.培养学生估测、估算的意识,重视培养学生的估测、估算能力。
3.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计算,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4.运用“迁移”法进行教学,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5.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
恰当、适时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重视直观教学,充分发挥教具、学具的作用。
7.注重学生对计算过程和方法的理解,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
8.让学生充分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主动建构数学知识。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2一.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学生课堂发言的“奇思妙语录”等。
二、学情分析
经过两年多的学习,大部分的学生逐步养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但部分学生活泼好动,学习习惯较差,上课时注意力不易集中,课堂中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较被动。还有一些学生作业时常要拖拉,学习上有较大的困难。大多学生学习习惯较好,上课思维活跃,敢于大胆发言。但有的学生有粗心的现象,还有几位学生学习自觉性还不够,需要加强平时督促,特别注意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使我我班继续保持优势,并在此基础上使每个班级总体水平进一步提高。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了解24时计时法;能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能认、读、写小数,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能认、读、写分数,会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能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初步感知旋转、平移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在实践活动中,体会长度单位千米和毫米的含义,知道1千米=1000米,1厘米=10毫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的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认识面积单位,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3、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
(二)情感与态度
1、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能从日常的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有主动探究学习的愿望。
2、学会与人合作,并体会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3、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的数学活动的过程,了解同一问题可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并感受到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长方形、正方形的一些特征,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的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2、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能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3、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
五、教学措施:
1、认真学习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理念,通过不断的学习,更新自己的观念,尝试于实际教学之中,完善自己的教学,使自己在教学上能有所提高。
2、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的发展。
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数学,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如游戏、讲故事、直观表演、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景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同时充分利用学具,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多照顾学困生以及思维偏慢等的学生,给其进行查漏补缺,释疑解难,在平时的生活中多用多练,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道理,激发学习兴趣。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创新意识。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的帮助和引导,让学生获得成功感。
5、运用信息技术与数学有效的整合,提高课堂效率几学生自主探究的愿望。
6、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又针对性地布置作业。
在教学中,结合课后练习的一些带思考性的题目,引导学生启动思维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掌握科学、灵活的方法。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7、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挖掘各种网上教学资源,用好各种教学媒体,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首先从学习的内容和形式上吸引学生。
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敢于提问、善于倾听、乐于表达的内在品质。
8、增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六、培优辅差措施
(一)培优对于优秀生要在培养阅读能力的基础上,重点指导其写作和写字和朗读。
(二)辅差
1、理解,尊重后进生,保护后进生的自尊心。
2、以真诚的爱生之情,去激起后进生感情的浪花。
开展“一帮一”活动,号召班上优秀生组成志愿者,每人帮助一个差生。
3、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力争做到:①关心爱护后进生,激励后进生“想学”的愿望;
②根据后进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习兴趣,诱导后进生“爱学”;③在讲新课时,我适当降低起点,分散难点,让学生感到“能学”;④根据后进生的学习特点,改善后进生的学习方法,使后进生由“能学”变为“会学” ;⑤及时检查反馈、辅导和矫正,进一步使后进生提高学习成绩。
4、对学生进行分类辅导。
基础不同的辅导的内容也根据其实际进行,如王灿港,我计划每天教他一个字,循序渐进,慢慢提高。
5、借助学生家庭的力量及时地给学生提供辅导和矫正。
6、建立档案,积累转化经验。
七、课题研究根据学校的课题研究,我班决定开展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的研究。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3一、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使用了两年的新教材,对一些基础性的数学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已经比较习惯于新教材的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大多数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为学生对本册的学习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本学期除了要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训练以外,还要加强对潜能生的个别辅导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力争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二、教材分析
1.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一、时、分、秒;
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
三、倍的认识;
四、多位数乘一位数;
五、分数的初步认识;
六、长方形和正方形;
七、测量:毫米、分米、千米和吨的认识;
八、数学广角—集合(重叠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数字编码)等。
2.这学期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是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
所以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及空间思维能力是关键。在教学中加强数学数量关系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学会审题,提高解题能力。最后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多寻找方法,帮助他们乐学、会学、学会。
三、教学重点
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多位数乘一位数、长方形和正方形。
四、教学难点
时、分、秒的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长方形和正方形。
五、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会正确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
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
4.会区分和辨认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
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千米=1000米;
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理解“倍”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和“求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7.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维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数学思考方面
1.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体会集合思维,逐步形成空间的观念。
2.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结合具体情境,通过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三)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六、教学措施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广。
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3.尽量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另外,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难易程度不同的作业。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4一、情况分析
(一)班级情况分析:1、本班共有学55人,其中男生30人,女生25人,从上学年考试成绩分析,学生的基础的知识、概念掌握还算牢固,口算及乘法口诀掌握还好。但粗心大意的还比较多,灵活性不够,应用能力较差。但总的来说大部分学生对数学比较感兴趣,但接受能力不强,学习不够主动,也有部分学生自觉性不够,不能及时完成作业等,对于学习数学有一定困难。所以在新的学期里,在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的同时,应加强培养他们的各种学习数学的能力,以提高成绩。2、本班级学困生也不少,如:麦瑜允、陈文、李小乐、周新博、陈金秋等学生。这些同学自觉性不够,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总想偷懒,不做作业或者抄别人的作业。今后首先还是加强学习习惯培养,如学前的预习、课后的复习等。在书写上还要继续提高要求,只有让学生在认真书写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认真思考。因此要在本学期的教育教学中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探寻良好的学习方法,采用各种激励机制,让孩子迎头赶上。就是“蜗牛”也就能往上爬。(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是课改的第一年,教学内容有些调整,内容包括时分秒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测量 倍的认识 多位数乘一位数 数字编码 长方形和正方形分数的初步认识数学广角(集合)等。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是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所以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及空间思维能力是关键。在教学中加强数学数量关系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学会审题,提高解题能力。最后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多寻找方法,使他们乐学,愿学。
二、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改进笔算教学的编排,体现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 2、量与计量的教学联系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3、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强调实际操作与自主探索,加强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4、提供丰富的现实学习素材,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5、逐步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三、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会正确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4、会区分和辨认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5、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6、理解“倍”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和“求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7.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维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二)数学思考方面 1、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体会集合思维,逐步形成空间的观念。2、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结合具体情境,通过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三)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难点:时分秒的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五、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推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3、尽量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另外,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难易程度不同的作业。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5一、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有余数的除法,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四边形,千米和吨的认识,时、分、秒,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
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
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7、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措施:
本班学生,两年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借助远程教育资源上的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时能积极思考,积极发言,作业认真按时完成.大部分同学能够熟练地口算表内乘法,能提出并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对位置、图形、统计等方面的知识也能较好地掌握。但个别学生还没达到计算正确、迅速,今后要加强辅导。
1、深钻教材,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备好课,好课,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
2.、改进课堂教学,结合远程教育资源加大课堂密度.运用激活练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及时反馈,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4、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的训练,并注意他们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5、虚心向其他教师学习,取长补短,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
6、加强集体教研,掌握上下两个年级的知识衔接,深钻教材,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
按照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教学。
7、根据学生年龄特征,知识要有易到难,由简到繁。
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进行。
[标签:三年级 人教版 教学计划 数学]奥数精华资讯 免费订阅
一、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有余数的除法,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四边形,千米和吨的认识,时、分、秒,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 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7、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措施:
本班学生,两年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借助远程教育资源上的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时能积极思考,积极发言,作业认真按时完成.大部分同学能够熟练地口算表内乘法,能提出并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对位置、图形、统计等方面的知识也能较好地掌握。但个别学生还没达到计算正确、迅速,今后要加强辅导。
1、深钻教材,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备好课,好课,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
2.、改进课堂教学,结合远程教育资源加大课堂密度.运用激活练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及时反馈,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4、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的训练,并注意他们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5、虚心向其他教师学习,取长补短,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
6、加强集体教研,掌握上下两个年级的知识衔接,深钻教材,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按照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教学。
7、根据学生年龄特征,知识要有易到难,由简到繁。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进行。
8、注重培养学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
9、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上的课件,案例,教学实录等媒体资源结合教材,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加强引导。
四、教学进度:
一、测量(7课时)
千米的认识………………………………………4课时左右
吨的认识3课时 …………………………………3课时左右
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9课时)
计划2010-09-06 13:41:35阅读0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
一、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我班共有学生31人,其中男生15人,女生16人。绝大部分学生家蒲塘、鲁村等行政村,有水部分学生家离学校较远。根据上学年成绩检测情况分析,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较好,但仍有部分学生成绩不够理想,其原因主要是父母在外地打工,孩子交给爷爷、奶奶管教,学习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本学期重点工作除了继续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训练以外,还要加强对学困生的个别辅导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力争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测量、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四边形、有余数的除法、时分秒、多位数成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1.计算教学内容的编排体现改革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2.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3.结合现实问题教学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加深学生对统计作用的认识,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4.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三、教学目标和要求
1.会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乘法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初步知道分数是平均分的含义,会读、写分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些分数的加减法。
4.认识时、分、秒三个时间名词,能够很准确的说出三者之间的进制关系及三者之间的大小关系。
5.认识周长的含义,会计算四边形的周长,提醒学生注意漏写周长的单位名称。
6.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每小时是多少分钟、每分钟是多少秒组成的;并学会准确认识时间。
7.了解不同形式的可能性,知道哪些事情发生是一定的、可能的还是不可能的,进一步体会可能性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初步了解的思想,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按时、按质完成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四边形、有余数的除法、时分秒、多位数成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愉快的暑假到了,为了使自己的假期生活过的健康充实,欢乐而有意义,我特别为自己的暑假生活制定了具体的计划。我的计划大概分为两个方面:学习计划、生活计划。
第一,学习计划,具体如下:
1.争取7月1日至7月20日完成语、数、外三门暑假作业。计划大概每天完成6面暑假作业。
2.预习语文六年级上册的古诗词,文言文,日积月累等等。并有重点的选择背诵。
3.预习六年级上册数学相关内容。
4.预习六年级上册英语的课程,默写有关单词,听磁带。
5.每天看课外书,报纸,还可以看看动画片,但时间不能太长。
6.写暑假日记一本,作文10篇,练好钢笔字。
第二,生活计划具体如下:
1.培养个人的生活能力,比如:做饭、洗衣服。帮父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扫扫地,给父母捶捶背,帮父母买点东西等等。
2.要注意个人安全等方面问题,不私自下河游泳,不能私自外出,不做危险违法的事。
3.要每天锻炼身体,坚持跑步,每个星期天去爬一次山。每个星期六去游泳馆游泳一次。每天还要早起,不睡懒觉。如果父母不在家,不能给陌生人开门,不跟陌生人讲话.。见人要有礼貌。
这就是我的暑假计划,我相信只要认真执行这些计划我就一定能过一个美好,愉快的暑假!
小学生暑假计划【2】
一、时间安排
1、每天的四个“1小时保障”
每天保障做一小时的语文或数学寒假作业;
每天保障一小时的无负担课外阅读;
每天保障一小时的英语自学;
每天保障一小时的户外活动或运动。
2、计划与非计划
如无特殊情况,每天必须完成以上计划;
每天的计划在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可灵活自由安排;
如果因外出旅游、回乡下度假等意外安排,可临时不予执行;
可以偶尔睡懒觉,但不要影响当日计划的实施。
二、学习计划
1、不参加语文、数学的培优,不请家教,相关课程自己独立完成。
2、语文课程计划
7月份完成暑假作业,8月中旬前检查、改正,查漏补缺;
把自己的藏书系统再读一遍,重点读历史、百科知识大全、漫画、中外名著导读等丛书;
假期可以自己买三本自己喜欢的任何书籍;
把以前稍显薄弱的阅读题的规范回答、错别字系统复习。
3、数学课程计划
7月份完成暑假作业,8月中旬前检查、改正,查漏补缺;
假期完成五年级《奥数提高班》的自学,基本掌握其要领,有选择性挑选典型题目做。
自己注意计算细心化的纠正。
4、英语课程计划
英语学习能力和成绩一般,要重点加强学习兴趣和能力的培养;
把三年级和四年级的学校课本系统复习一遍,每天坚持听剑桥英语的磁带,时间不限;
假期把以前记得的英语单词都记在小本子上,分类汇总;
若有兴趣、有机会,可以把语音和音标接触、巩固一下,尽量保证发音标准。
三、活动安排
1、随父母至少省内出去旅游一次,争取省外旅游去一次;
2、至少去乡下亲戚家2次,体验生活,其中爷爷家族亲戚去一次,外公家族亲戚去一次;
3、每天保障一小时的户外活动或运动,散步、溜冰、找小朋友玩等,要注意安全;
4、每两天至少帮家里做一件家务事(10分钟以上),洗衣服、择菜、简单做饭等;
5、一个人尝试独立在家呆1-2天;邀请同学或者小朋友在家玩若干次,并独立招待;
6、每周玩电脑2小时左右,重点加强打字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数学“综合与实践”;常见问题;实施对策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第十期中小学教学研究课题“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课型及教学策略研究”(编号:2013JK10-L106;主持人:洪荟春、洪建林)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4-0063-03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综合与实践”已经受到广大教师的高度关注,各学校不断进行新的尝试。《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综合与实践”的实施,有别于学习具体知识的探索活动,更有别于课堂上教师的直接讲解。“综合与实践”是教师通过问题引领,让学生全程参与、实践过程相对独立而完整的学习活动。它不以教学数学知识为目的,而是着力于数学应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由此可见,“综合与实践”应该有明确的问题,并以之导引全程,必须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有效学习,并不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尤其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当前的“综合与实践”教学状况如何呢?一些学校进行了相关调查(如江苏省无锡市扬名中心小学刘志强、江苏教育报刊总社殷英对无锡市南长区、崇安区、新区内8所小学的数学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这项调查折射出一些不容乐观的现象,如教师观念还有待转变、实施现状还不够理想、存在问题还未能有效解决。沈重予先生认为,作为一个新的数学课程内容,十多年来,教师对“综合与实践”的教学已经进行过一些尝试,积累了一些体会与经验,但“综合与实践”的教育价值还有待进一步开发,教学方式、方法还需要进一步创新,对设置“综合与实践”这部分内容的意x应该进一步理解和认识。从当前的教学看,教师在观念构建、教学组织、合作交流、方式运用等各个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何针对各种常见问题采取有效对策需要深入探讨。
一、“综合与实践”教学常见问题
从本地区的实施情况看,“综合与实践”依然存在8个方面的常见问题,主要表现为:
1. 课程价值“模糊不清”
“综合与实践”具有问题性、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和综合性等特点,从本质上看,“综合与实践”的核心价值就在于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对“综合与实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地位及其教育价值,不少教师依然模糊不清,缺乏深刻的认识。由于认识不到位,直接造成了课程执行不到位的现象,有的教师不能够认真上好这门课程甚至自行减少课时。比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中的“蒜叶的生长”编排在折线统计图之后,旨在应用统计知识与思想方法,分析并表达蒜瓣根须和蒜叶的生长情况,部分教师不能理解编者的意图和活动特点,未能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本节课应有的价值得不到有效体现。
2. 课前活动“准备不足”
“综合与实践”中的不少课型需要教师、学生做大量的准备,这些准备既有物质方面的,也有心理方面的。一方面,游戏探索型、动手操作型、社会实践型等“综合与实践”缺少必要的物质活动准备,进入社区进行调查、统计等实践活动时,学生搜集数据不够充分和准确,产生活动走过堂、“伪数据”运用等现象;另一方面,一些学生活动心理准备不足,主要表现为活动欲望、主动参与意识不强,尤其是自主调动已有知识经验综合解决问题的意识淡薄。
3. 课程难度“把握不准”
与数学知识点的教学相比,有些教师认为“综合与实践”内容较难或者很难,对教材和学情缺乏研究,活动组织不够精细。部分教师在难度把握上明显不够,尤其是综合性很强的课型,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中的“制订旅游计划”,在方案设计上难度不易把握,如何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问题和活动梯度,让不同的学生能力得到发展,这是一个“瓶颈”问题;一些教师自行设计的“综合与实践”更是容易脱离学生实际,过分拔高要求,让学生无所适从,甚至只有极少数学生能够完成。
4. 研究问题“方向不明”
“综合与实践”是以问题为载体的,没有明确的问题,或者学生对问题不理解、不感兴趣,课堂活动就会无的放矢,失去教学的意义和价值。问题既可以来自教材,也可以由教师、学生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小学教学中比较缺失,教师提出的问题随意性大、启迪性不强,由学生发现的问题缺少梳理,难以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没有明确的研究方向,这些低效的教学现象却较为普通。
5. 课堂结构“松散不力”
“综合与实践”有多种课型,如场景观察型、游戏探索型、动手操作性、课题研究型、数学阅读型、社会实践型等课型的结构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但就整体而言,最容易出现的是结构之松散、张力之不足。如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中的“大树有多高”,由于是在课外开展活动,一些教师课堂组织不力,小组分工不够明确,数据测量指导不够,结果学生疲于应付,测量结果误差较大,整节课拖拉松垮,活动任务不能高效完成。
6. 合作探索“形散不聚”
佐藤学在《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一书中指出:学习原本就是合作性的,原本就是基于同他人合作的“冲刺与挑战的学习”。“综合与实践”更需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实施“综合与实践”时,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参与,启发和引导学生进入角色,组织好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并照顾到所有的学生。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将“放手”变为“放任”,或是“牵牛式”管理,两种极端方式都导致合作流于形式,活动过程拖沓低效,未能达成“神聚”状态。
7. 解决问题“深度不够”
综合与实践重在实践、重在综合。在应用已有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少学生欠缺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表现为灵活解决问题的意识不强,对生活中数学问题的理解不够透彻,数学思维的深刻性较弱。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较多,包括课堂设计的结构层次不清、教师的启迪不够到位、学生的合作探索深入不够,以及知识经验储备不足与需要解决问题之间的矛盾等各类因素,从而使教学达不到预期目标。
8. 创新经验“累积不深”
这是“综合与实践”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创新意识的培养在于活动的各个环节,在于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经验不断积累。但是,由于教师未能有效组织活动,课堂互动生成不够,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意识不强,尤其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路径狭窄、方式单一、思路僵化,造成了创新经验的累积不够深刻,使“综合与实践”起不到应有的功效,学生的创新素质未能真正得到发展。
二、“综合与实践”教学实施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从认识、操作、反思等层面等进行深入探讨,并采取以下对策:
1. 正确认识课程价值
“综合与实践”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要活动方式,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沟通各学科之间的联系,而且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教师对于“综合与实践”特性的认识,以及教学意义的认识很有必要,可以促进自身根据其特性精心设计课堂活动,并在积累学生数学活动经验、提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及三大意识的培养方面给予更多关注。认识了课程实施的价值,教师一定会有执行课程的意识,不会随意减少课时或者打无准备之仗。尤其关键的是,对课程价值的肯定会增强教师的教学自信,带动学生自觉学习。
2. 精心做好课前准备
指导学生做好实践活动的物质准备和自觉参与活动的心理准备很有必要,但不少教师严重忽视了这一点。以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中的“数字与信息”为例,课前需要组织学生搜集一些家庭成员的身份证信息、超市里的条形编码等,便于在课堂上进行分析、比较,感受底直嗦氲氖导视τ谩=萄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中的“测定方向”,学生的心理准备不够充分,对什么是测定方向、测定的工具是什么、怎样测定方向,以及如何表达几乎是一片空白,学生需要预习,才能独立进行测定方向的活动,缺乏其中一点,都会对学习的心理状态产生一定的影响。做好活动准备的总体要求在于超前性、周密性、条理性和层次性,这样会有利于“综合与实践”的高效开展。
3. 准确把握教学难度
目前,对于“综合与实践”的研究往往停留于表面状态。只有研究好学情和教材,把准它们的特点,课堂呈现的难度才有可能适应学生的发展。比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中的“周长是多少”编排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之后,是对给出的或画出的简单图形的周长识别、比较、估计或计算,尤其是在“量一量”的活动中,教师需要考虑图形的复杂性,既有线段围成的图形,也有曲线围成的图形,提供的图形不能过于复杂,要突出本质属性,关键是让学生在“量一量”的活动中积累经验。内容难度过大,学生可能会失去研究的信心;难度过低,显得没有嚼头,挑战性不大;要适当体现分层特点,以不同的难度适应不同层次学生之需要。
4. 提出问题明确导向
问题是“综合与实践”的航标,有了问题才能导引活动的开展。《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要使学生能充分、自主地参与“综合与实践”活动,选择恰当的问题是关键。提倡教师研制、开发、生成出更多适合本地学生特点且有利于实现“综合与实践”课程目标的好问题。例如,江苏省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地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学校周边有不少商品住宅楼,教师就带领学生到商品房内测量不同地面的长和宽,到地砖市场测量长方形和正方形地砖的相关数据,了解不同地砖的价格,共同设计“铺贴地砖”实践方案,提出了这样的研究性问题:在一间房间内铺贴不同规格的地砖,如果只铺一种,怎样铺比较美观?(不割补)怎样铺比较合算?如果将两种正方形地砖搭配铺贴,怎样铺比较合理?……这些“大问题”方向明确,激活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激发了主体参与的积极性。
5. 课堂结构紧凑有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根据学段目标,合理设计并组织实施“综合与实践”活动。“综合与实践”包括不同的类型,沈重予先生将苏教版教材中的“综合与实践”分成游戏活动、场景应用、设计方案、操作和统计等几种类型。无论哪种类型,在结构上都其独自的特点,如何使课堂结构紧凑而富有张力,这就要求教师遵循本身特点,致力构建优化的课堂结构,杜绝松散而没有力量的结构,于启迪、激活、鼓励等活动中不断调动学生参与的兴趣,使学生置身于疑、动、思和创的情境。师生的双边活动交融一体,整个课堂结构张弛有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6. 合作力求“形神兼备”
如何组织好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这是“综合与实践”活动的重点问题,无论是动手操作、游戏活动,还是测量统计,都需要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尤其是室外活动,更要力求将看似松散的群体达成神聚的状态。比如,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中的“大树有多高”,教师先要将学生分组(有测量员、记录员等),选择比较合适的地点,安排学生进行室外测量,测量时各个小组可以分散活动,每个小组根据要求进行:测量同一地点,不同竹竿的高度和影长;同一地点,竹竿的高度、影长及大树的影长。测量结束后,各组进行算一算、比一比,看看能发现什么规律?并尝试运用规律求大树的高度。活动好像比较松散,但各小组都在围绕问题进行自主测量、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积极探索变化规律,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课堂虽然形散但神聚,体现了课堂之魂,这样的活动周密而富有实效。
7. 解决问题“纵深发展”
“综合与实践”的不少问题源于生活,源于学生的儿童世界。综合运用知识经验解决问题,需要学生具有高度的学习智慧。问题解决不能浮于表面,不能让学生一无所得,应当向纵深层面推进,促进学生灵活思维、深刻思考,以自编教材《游戏规则的公平性――骰子的秘密》教学为例:
邀请同桌参加比赛,规则如下:两人同时各抛一枚等十面体骰子(标有1-10共十个数),落下后朝上两个数的乘积是偶数算一方赢,是奇数算另一方赢。
比赛前,学生先猜一猜,这样的规则是否公平?再由学生进行比赛。比赛中,学生惊奇地发现:乘积是偶数的赢得多,乘积是奇数的赢得少。一石激起千层浪,两个数的乘积是奇数还是偶数与什么有关呢?此时此刻,教师指导学生算一算、比一比:1×1=1;1×2=2;……1×10=10,2×1=2,……在这样的100个结果中,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奇数。显然,得到偶数的情况有75个,而得到奇数的情况只有25个。也就是说,两个数中只要有偶数,积就是偶数;而两个数都必须是奇数时,乘积才是奇数。显然,这样的规则是不公平的。教师在以上的游戏活动中巧妙地将“数的奇偶性”与游戏规则结合起来,激励学生算一算、比一比,探索并发现两数相乘时的奇偶性规律,课堂生动而充满智趣,因分析、比较和推理而向纵深方向发展。
8. 致力提升“创新经验”
创新,是学生学习的最高境界;创新经验的提升源自于实践,根植于创新思维的培养。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校可以结合研究性学习或探究性课程,让学生通过调查社会现象、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广泛地收集资料,制定研究计划,选择研究方法,组织课题实验,开展成果交流活动,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综合与实践”给予学生更广阔的研究和探究空g,在问题的发现和选择方面要进一步体现开放性,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面要进一步凸现生成性,在数学思维的品质培养方面要进一步展现灵活性,在解决问题的路径方面要进一步呈现多样性,在方案的拟定、方法的运用等方面要进一步表现优化性。像苏教版数学教材二年级上册中的《有趣的七巧板》就重在让学生了解七巧板,动手拼出各种各样的图形,感受图形之美和创造之美;三年级下册中的《算“24点”》就重在让学生根据一组扑克牌上的数,灵活按照规则组织算式,进行最后得数是24的口算,既有同一组数的不同算法的发散,又有不同组数运算方法的比较、优化和概括。学生的创新经验在具体实践、数学思考等活动中不断累积和提升。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已经进入教学改革“深水区”,面对实践过程中的各种存在问题,我们有必要及时采取有效对策,不断优化实施路径,促进活动经验积累,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刘志强,殷英.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现状调查及分析[J].小学数学教育,2016,(6).
[2] 沈重予.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综合与实践”[J].小学数学教育,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