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八年级历史教学反思

八年级历史教学反思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八年级历史教学反思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八年级历史教学反思

八年级历史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

2、指导思想,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以提高历史学科教学质量为中心,坚持教育创新。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3、教学目标:继续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4、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

5、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

6、完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的历史教学任务,争取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都超过上期水平。

7、学生情况分析:本人所教的八年级1至4班多数对历史较感兴趣,但学习的自觉性较差,尤其以八2班学生为代表。八年级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

8、教材分析: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现代史部分。教科书由单元和课组成。每一个单元为一个学习主题,每一个学习主题下分若干课。本册共七个单元,共二十一课。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每课课文由提示、正文、阅读课文、图、表、资料、注释、每课一得以及课文中思考题和课后练习,活动建议等组成。其中正文紧扣教学大纲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9、教学措施:认真钻研新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认真备好每节课,明确重点、难点,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

10、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讲究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加强课堂教学的设计,增强趣味,幽默感。要充分运用、历史地理、图画、图表,积极创造条件,以教学的直观性,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兴趣。

11、增加课堂容量,精讲精练,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效率。

12、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散学生的思维,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的严谨性及逻辑性,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

13、积极参加教研室历史组、学校教研组的教研活动,反思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以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14、认真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

15、出好月考测试题,切实提高历史学业成绩。

16、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17、教学进度安排。

18、周次教学内容。

19、一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20、二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21、三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22、四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23、五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八年级历史教学反思范文第2篇

一、课时教学目标的清晰度

历史教学目标对历史教学的有效实施,以及建立历史学业评价的科学体系至关重要。教学目标有三个层次,一是宏观目标,即教育的培养目标,这是对任何学科教学都有的共性要求;二是中观目标,即学科课程目标,带有鲜明的学科特性,在各学科的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要求;三是微观目标,即课时教学目标,是指某一具体的教学活动结束后学生应达到的预期状态,是宏观的共性要求与中观的特性要求的具体体现。

课时教学目标的清晰度对教学过程具有指导和定向的作用,即对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方式的选择与应用都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同时,课时教学目标还为学业评价提供了标准与依据。但笔者在听课调研中发现,课时教学目标不清晰所导致的历史教学的随意性、盲目性等现象仍很普遍。笔者认为,产生这些现象的主因有三:一是部分教师对课时教学目标设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往往只凭经验进行教学,以为讲完了教科书某一节课的内容就达成了该课时的教学目标;二是部分教师只是从教参或教辅资料上简单照搬教学目标,而没有从“以学定教”的高度去设计契合学情的教学目标,缺乏导向作用;三是部分教师未能区分教学目标的层次,导致教学目标的预设空泛、虚化乃至远离实际。请看以下课时目标预设实例。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教材,下同)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1. 知识与能力:掌握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文化生活的变迁,中国社会习俗的演变概况。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基于问题学习”的教学模式,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提升学生历史思维和历史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在深化认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历史发展观和文明史观,在探究中培养合作意识,树立为中华之复兴而努力学习的决心。

显然,这位教师把教学的宏观目标、中观目标都纳入了课时目标,导致课时目标空泛和虚化。同时,在预设目标的陈述句中,学习主体不明,目标指向模糊。这样大而不当的课时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既不具有操作性,也不具有检测性,难以为实际教学提供良好的导向作用。作为某一具体学习活动的结果而呈现的课时目标,应具有“行为目标”“达成目标”“可测量目标”的性质,[1]它应该是实实在在的,在某一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中是可以检测的。因此,教师基于研读课标,依据学习者的需要和学习内容的分析来确定课时教学目标,首要考虑的应是将教学目标具体化。请看以下课时目标预设实例。

八年级下册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1. 通过阅读教材及课外收集资料(条件),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和就业制度、社会保障机制体系的发展情况(行为),提高搜集资料和有效获取信息的能力(目标)。

2. 采用分组学习的方法(条件),让学生借助图片课前对家人、朋友进行访谈,按教师提供的相关材料对实际数据进行分析(行为),并尝试参与社会问题的解决(目标)。

3. 通过本课学习活动(条件),学生能感受到改革开放前后人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巨大变化(行为),从中体会改革开放政策的成功之处(目标)。

该课时目标的预设清晰明了,目标定位落在了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它既规范了教与学的行为,又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学业评价的实施。同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设计注重在具体的问题情境和活动中引导学生参与和体验,通过亲身历验实现对历史的感悟与认同。由此可见,关注课时教学目标的清晰度,应在课时目标预设时予以全面考虑:教学目标的主体是学生;教学目标的行为动词应具体化;教学目标的行为条件应明确;教学目标应是可测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应务实、多元。

二、教学内容优化的适切度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一线教师对优化历史教学内容已形成了共识,但仍有不少教师对如何把握优化的适切度仍深感困惑。笔者认为,要把握好教学内容的适切度,首先应分清历史课程内容、历史教科书内容和历史教学内容三个概念。

八年级历史教学反思范文第3篇

关键词:图表利用;低效解析;资源开发;运用方法

图表是新教材一道靓丽的风景,在人教版历史与社会教材中就配置了大量的图片,表现形式生动、有趣,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可读性;事实上,插图处理也成为教师教学思想、理念的一块重要的试金石。

但在实际教学中,不难发现一些教师并没有养成积极使用图表的好习惯,导致图表资源的浪费,使用效度低下等问题。如何有效利用教材图表资源,深度挖掘其内在价值,实现课堂教学更有效、更有活力,这是历史教师值得思考的话题。

一、历史与社会“图表”使用低效现象的解析

1.不加分析,缺失内涵的挖掘

一些教师简单地利用教材图表,或简单地提示学生阅读了解,或简单地辅助说明,忽略了图表的配置意图,也导致图表内涵挖掘浅显化,很多老师亮出图表以后,不分析、不比较、不解剖、不联系、不找规律、不讲特征。因此,教师必须借助各种资源,不断补充历史容量,使图片资源紧紧融合到课堂教学中。只有这样,教材资源才能得到有效地挖掘。

2.不加整合,缺失统领的意识

一些教师在利用图表教学时,随意性、偶发性现象比较多,教师讲图不规范,随意指点,无序漫游,片面切取孤立的数字或文字,导致图片教学与主题互相脱离;教师缺乏整合意识,导致图片资源孤立存在。

3.导向不明,缺失目标的对接

图片的运用,也是一个遵循教学目标、服务三维目标的教学过程。教师应该灵活利用教学资源,做到导向明确,或凸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或呈现知识与技能、或彰显过程与方法。教师应该精心设计图片运用的切入点、兴奋点、思维点等方面,使学生真正投入图片阅读中,使课堂教学紧密衔接目标导向。

总之,目前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存在图片利用不够合理,欠科学;图片教学不规范,欠力度;图片运用不充分,欠深度等等问题,制约了图片效益的发挥。如何有效开展教材图片,让图片教学闪亮历史与社会课堂的精彩,这是我们历史教师努力的方向。

二、初中历史与社会“图表”资源的开发与运用策略

1.组合图表,积极创设历史情境

“教师要创设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为每个学生提供足够的思维和表现的空间,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图表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具有图文并茂、意境深远的特点,或前缀教学主题,或催生学生思维,或补充历史知识。

案例:原八年级(下)教材第五单元“工业文明的来临”教学。教师首先引导学生看三幅主题图(分别是开辟新航路的航船、拿破仑骑在战马上、中国清代的皇帝),让学生猜一猜主题图中的两个人姓名和历史上的地位作用、新航路开辟的历史作用,讨论这三幅主题图与本单元的关系。通过对三幅图的讨论,可以帮助学生清晰地了解到,随着工业文明的到来,新航路的开辟,世界连成一个整体,海外殖民扩张开始,拥有辉煌的农耕文明的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与挑战。这样不但使学生通过读图了解了本单元主题,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他们可以走近历史、感受历史。

这些图有力地提示了本单元的教学主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上新课前,我们可以先指导学生学习主题图,让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有所了解,有效地把握本单元的学习主题,在教学中教师要灵活运用每章开头的主题图创设教学的最佳情境,在一个和谐乐学的氛围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利用图表,有效勾勒教学主线

“课堂教学作为一个动态结构,其运行的轨迹应是始于目标而又归于目标,综合推进,整体滚动,将学科素养培育串联融合成整体。

案例:以八年级新教材第三单元第四课《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张骞出使西域为例。

环节(一):自主体验,让学生“实”学

(1)课前自主学习。收集与张骞出使西域有关的资料,提前进行自主学习。

(2)课堂合作探究。呈现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①明确地图中的地理事物。两汉时期人们把今天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地区和更西的地方称为西域。②讲述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经过。(提示:出师不利,成阶下囚。不失汉节,逃出匈奴。不辱使命,到大月氏。回国途中,又遭俘虏。)

(3)了解西汉与西域之间的物质文化交流。(提示:西域:良种马、石榴、核桃等植物,乐器、歌舞。西汉:铸铁、开渠、凿井等技术,丝绸、漆器、金属工具等。)

(4)讨论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提示:加强了西汉与西域的联系,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5)评价张骞。张骞没有搬来大月氏的救兵,没有完成历史任务;张骞虽然没有搬来救兵,但是,也促进了西汉与西域的联系。

环节(二) 多元课堂,让学生“活”学

制作张骞出使西域手抄报,绘制张骞出使西域简图等。

环节(三) 简化练习,让学生“易”学

A.西域是指现在的哪些区域?B.“春风不度玉门关”是指玉门关以西区域不受影响?C.司马迁在《史记》称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请你说明理由。D.张骞成功出使西域给我们的启示?E.结合材料一,简要评价张骞。

3.利用图表,有效解决重点难点

合理运用教材内容,深入解读文本资源,是提高课堂实效之本。教材中所配置的图片,都具有一定的教学价值,需要教师不断予以整合利用。

案例: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教师出示右图。设计以下问题:

(1)用简洁的词语描述右图地表形态。(千沟万壑、植被稀少)

(2)这样的地貌土质有什么特点?(土质疏松)

(3)这样的地貌一旦遇到大雨会产生怎样的后果?(造成水土流失)

利用图片独特的视觉效应,可以凸显教学主题:或运用图片强化主题的理解和认知,或利用解读图片提取教学主题。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这样既有利于重点问题的化解,又有利于难点问题的突破。

4.切入图表,深度挖掘历史内涵

中学历史课程的学科属性及其教育功能,决定着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特征及其价值追求。巧用、活用地图,用直观形象历史图片,在对历史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促进理性认识。教师可引导学生发现、分析地图、图片蕴涵的各种信息,让学生自主思考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分析现象,归纳结论。

案例:原八年级教材上册第一课《从封邦建国到一统天下》,教师有效地利用了课本中的图片合理地组合到教学中。

活动一:教师组合了一组“青铜文化图片”,如图4-1青铜器、图4-3战国编钟、图4-7、4-8、4-9兵器装备(其中含有很多的历史信息:材质、原理、规格、制作和使用方法、什么场合谁来使用,文物发掘等等。)

学习历史的目的就是为了透过历史上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分析影响事物发展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的关系,揭示和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趋向性,从中获取经验,为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提供参照和借鉴。

5.利用图表,积极捕获历史细节

历史是由无数个精彩或繁复的细节构成的,抽去这些细节,就只剩一个苍白的框架和无数乏味的概念、生硬的说教,失去了它鲜活的生命力和震撼心灵的魅力。而教材图片隐藏着极为丰富的历史细节,透射出历史进程中的各种重要信息。如果在我们的历史教学中能引导学生关注历史细节,微观地切入和描述,小中有大、以小见大,使学习过程成为欣赏、感悟和提升的过程,也许更能体现历史教学的终极意义。

案例: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诸侯争霸与社会变革》,我们让学生对比《春秋列国形势图》《战国形势图》,以及观察《齐桓公与管仲》图,布置任务:(1)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两幅图的不同之处;(2)通过诸侯国数目的变化,让学生认识这一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3)分析为什么这一时期会出现求贤若渴的社会风气?④齐桓公为什么能够得以称霸?

■ ■

春秋形势图 战国形势图

学生通过地图细节与材料细节的比较、探究得出结论,这比我们单纯的文字说明更有趣味也更有说服力。郑樵曾说过“即图而求易”,“即书而求难”,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时,要注意运用插图。

6.利用图表,积极开展探究活动

历史插图中包含着许多信息,在图表教学的过程中,即便是课本上已经有了现成的结论,我们也可以把精选的插图作为学生获取正确知识的原始材料,引导学生进行类似考古工作者、史学家那样的研究。

如我们利用半坡人的人面鱼纹盆和半坡尖底瓶,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1)通过观察人面鱼纹盆和半坡尖底瓶,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2)想一想这只汲水的瓶子为什么被做成这样?

(3)它放入水中汲水时,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形?

教师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对文物的观察要注意:一是文物所处的时代;二是它的功能和历史的作用(生活生产、艺术价值);三是它的艺术造型与外部特征;四是它的产生发明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仔细观察,进行发现、探究,最后达成共识。

7.利用图表,二度创设情趣作业

“二度设计”是在经过教师课后反思之后进行的教学设计,这种教学设计具有弥补和改进等功能。而利用图表再度设计作业,既可以让学生回顾、复习、巩固课本知识,又能在“源于课堂、高于课堂”的作业中强化知识、提升技能。

类型一:人物类。秦国疆域辽阔,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汉、唐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强盛的两个朝代。

如:下列帝王图像前的执政思想,属于他本人提出来的是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武则天

类型二:地图类

右图中,位于北方的政权是

A.洛阳 B.蜀

C.吴 D.魏

类型三:示意图

1.右图反映出的信息有:①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官僚机构;②沿用了三省六部制;③废除了地方分封制;④封建国家进入盛世时期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下图传递的信息与下列哪位皇帝有关。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宋太祖

图表的“二度设计”,是教师充分运用现有资源开展有效教学的一种拓展和延续,是构建真正意义上的生态作业。

三、思考与体会

历史与社会学科拥有极为丰富的图表资源,这是有效激活课堂教学、拓展教学时空、开展文本深度解读的重要基础。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现场资源,实现资源效益的最大化。当然,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图片的运用应该根据学生的状况和教学需要作适度筛选,应该紧紧围绕三维目标的要求,合理开发图片资源,有效穿插各种教学手段,深度挖掘其潜在的教学价值,实现图片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效益最大化。

总之,运用插图开展教学,在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展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渗透情感教育等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如果我们能改变当前历史教学中“重文轻图”的思想观念,深入探讨利用插图培养学科能力的实现形式,无疑将会为提高历史与社会教学水平开辟一方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秦立富.对“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理解[M].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9).

八年级历史教学反思范文第4篇

一、转变观念,深化改革,加强课程实施研究

新的学年,新课程改革要在科学操作、整体推进、自觉反思、不断调整的基础上,把握重点难点,把握推进节奏,力求课程改革改出实效、改出质量。

1、科学操作。深入研究新教材,准确理解教学内容,把握教学要求,

2、整体推进。鼓励教和倡导教师尽可能在7-9年级实行循环,重视研究教材体系,提高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

3、自觉反思。利用各种反思形式开展教研工作。①课标教材学习深度的反思;②反思新课堂教学的效度;③反思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改变程度。

4、不断调整。新课程推进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不断的调整,通过集体备课、教学活动、案例分析、反思我的课堂等活动不断的调整我们教学行为。

二、聚焦课堂,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效率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

新的一年里,一要加强新课程实验研究,聚焦课堂教学,关注研究常态教学,积极探索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新途径。积极组织开展以“读懂课标、读透教材”为主题的研讨活动和“人人上达标课”活动,以此为载体,组织教师研究课堂、评价课堂、改善课堂,努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充分发挥学校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引领和示范作用,盘活教育资源。

二要实施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效益。

有效性课堂要实现“五个转变”:

①目标上,由单纯的为学生考试而转变到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②内容上,由单一的书本知识转变到联系生活、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上来;

③对象上由只重视少数尖子生转变到关注学困生,面向全体学生上来,树立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的思想;

④要求上,由一刀切转变到发展学生个性上来;

⑤方法上由被动式转变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上来,变学会为会学。

三、强化管理,创新校本教研制度

1、加强集体备课,把握基础知识,用集体智慧打造智慧的集体。

2、加强教学管理,落实常规。

3、学校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实现教师群体成长。

教师培训从四个方面促其成长:①认真学习研究成果,提升理论素养,站得高才能看得远;②学习研究历史知识,提升课堂驾驭能力;③学会怎样引导学生学习;④为青年教师成长打造平台,创造各种条件。

四、深化课题研究,更关注过程,提高教学教研水平

课题研究是提升教师教学智慧的有效载体,是解决教育教学关键问题的有效途径。课题研究不要觉得太高深,要树立“问题即课题”、“分析即研究”、“解决即成果”

附:主要活动安排 十月份:1、组织骨干教师开展送课到校活动;2、召开历史学科研讨会; 3、期中测试命题;4、参加对峪山一中教学视导工作。3、推选参加全市初中历史说课竞赛的优秀选手。 十二月份:1、参与学段统一组织的教学工作检查;2、认真做好2011—2011学年度上学期期末科学文化素质测试初中历史的命题工作;3、搞好对三个年级历史新课标、新教材使用情况的调研小结。4、组织教师参加全省历史教学年会。

2011年元月份:1、做好本学期科学文化素质调研测试历史试卷的质量分析。

附:历史教学进度安排表:月 份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九 月第1—6课第1—5课十 月第7—11课第6—11课九(上)第13—17课十一月上旬期中考试

第12—17课上旬期中考试

八年级历史教学反思范文第5篇

一、 教学反思的概念及意义

所谓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它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情境的能力。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规律:“经验+反思=成长”。可见教学反思是一个教师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我从事多年初中历史教学,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也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面对生龙活虎的青春少年,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有着重要意义。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可以使学生更好的、辩证的认识自己的祖国、人类自身 ,自觉的投身到国家建设中。因此反思历史教学实践中的得失,决不可轻视。

二、历史教学的过去与现状

新课程实施以前的教学,大都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因此教师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学生则是听众,然后根据讲课的重点,强调学生死记硬背,这样历史课更是枯燥无味,一上课学生就想打瞌睡。现在新课程实施以后的内容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同时要求教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法,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通过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根据我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在上课时让学生充分阅读教材,然后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老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生活海洋里尽情地畅游。使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大增,学习兴趣愈来愈浓。现在的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头脑中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电影、电视、书刊、网络等,因此获取的知识是多样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他们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识可谓五花八门。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历史知识。他们憧憬未来,关注现实,经常对现实的问题要问个为什么,却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这就使他们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具有极大的广阔性。这又给当前的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历史老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三、值得反思的问题:

长期以来,在考试指挥棒的指挥下,历史这门学科成为单纯的复述性学科,强调记忆性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很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具体表现在:

从教学方法来看,还比较单一、陈旧,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一言堂”。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历史课焕发出应有的生机与活力,这是历史教学反思的一个重要方面。

从教学结构来看:现在很多历史教师大多以历史知识经验传授型的教学为主,这就使得学生很难形成具有主体意识的社会科学理念、人文精神。这一点与我们与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理念是完全相悖的。

从教学内容来看,历史课的内容是讲述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人类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地点进行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就成为历史课内容的四要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太偏重于四要素的传授而容易忽略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生在解析材料时普遍觉得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新课程实施后,如何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边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提高自己的能力,成为历史教师共同面队的一个难题。

从思想教育方面来看,教师进行爱国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时,只是给出一个或几个结论,说这一事件是爱国的,那个人物是爱国的,学生是茫茫然,似懂非懂,明显思想教育在历史课堂上落实不够。如何在课堂创设思想教育的情境,使学生的品质和情操受到良好的熏陶,把历史课堂变成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又是历史教师在新课程中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四、历史教学反思的途径。

为了适应当前教育形势的发展,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一)、通过学生进行教育反思

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如果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突然表现异常,那肯定是教学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例如,我在上八年级上册《》一课时,让学生对爆发的原因进行讨论并选几名代表进行发言,有位同学平时对历史很感兴趣,思维活跃,发言踊跃,但那节课却显得比较沉默,课后我主动与他进行交流,他说,对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不理解,原因是对当时的英国历史知识缺乏了解,随后我对导入新课这个环节进行了反思。

(二)、通过教师本身进行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的时间比较多,但教师必要的引导,适当的点评,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师在引导、点评时不流畅,时常卡壳,使得学生满腹疑虑,这就意味着教师对待课堂的准备肯定不充分,也就不得不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

(三)、通过请同事或专家听评自己的课来进行反思

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如果教师对自己的课作了精心准备,上课时得心应手,往往很难觉察出自己还存在着什么不足,但如果青铜市或教学专家来听课以后,总是能找到自己还需改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