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推广普通话的优美句子

推广普通话的优美句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推广普通话的优美句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推广普通话的优美句子

推广普通话的优美句子范文第1篇

一.语音上的谐音美。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课堂语言必须运用普通话,不管讲述还是朗读,都要吐字清晰,韵律和谐,抑扬顿挫,并能根据课文内容,有效地调节课堂语言,体现不同的音调、音量和情感色彩,使之音色优美、圆润和谐,娓娓动听,富有美感,使学生觉得有趣味,不平平淡淡、枯燥无味,让听者昏昏欲睡,或南腔北调让人听不懂。

二.语言上的规范美。教师的课堂语言必须合乎语法语音的规范。如果语言混乱,不合语法,语病百出,就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教师的语言,特别是课堂上的教学语言具有示范性,学生会自觉不自觉的会模仿。教师切忌使用南腔北调、方言,或怪声怪气的语调上课,特别是领读和范读课文。

三.语速上的节奏美。教师课堂上的教学语言,语速要有快有慢,不能总是一种速度,同一水平。必须是应快的时候快,应慢的时候慢。同时音调也要有高有底,吐字有疏有密,在快、慢、起、伏变化之中,体现出有力的节奏,明显的跳跃,产生一种旋律美,从而对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影响。

推广普通话的优美句子范文第2篇

一、读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方式

这里谈到的读,并不只是要求学生掌握阅读时音调的高低、语气的轻重、语速的快慢等,而是主要强调学生用心去读,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品味。如教学《灰雀》一课,怎样理解“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一句,我就采用了多种方式、多种语气去读,让学生读中去理解,读中去悟情,悟中去读好,直至情真意切,真正感受到丢失的灰雀是如此的可惜。随后投影出示句子,教师范读,再让师生对话。这样,不仅指导了学生的朗读,以读促思,读中悟情,还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领会了文章的思想感情。如果课堂上教师惟恐讲少了,学生理解得不深不透,因而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繁琐的分析讲解上,过多、过碎甚至超出小学生实际接受的能力,那么就挤占了学生积累语言的时间,剥夺了学生运用语言的机会,这种肢解课文的讲解,必然使文质兼美的文章变得干巴巴的,情趣淡漠了,魅力丢失了,学生学起来索然无味,学过后往往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二、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读的过程中,语言的逻辑性会影响学生,使他们学会有条理地表达思想;在读的过程中,语言的声调、语气以及词汇表达的丰富性会影响学生,从而形成和发展表达的能力。根据自己十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我觉得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构建以读为轴心、以读带训、以读带练的阅读教学模式,创造机会,创设情境,以多种方式让学生多读,多角色地读,读熟,在读中体味文章的精文妙理,达到古人所说的“文章读以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的境界,真正陶醉其中,从而陶冶自己的道德情操,增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培养自己爱美的情趣。

三、读有利于提高学生普通话水平

读也是学习和推广普通话的重要途径。推广普通话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学校里学生说普通话,语文课是主要阵地,而读则是训练普通话的最佳手段。因为读的课文大都是规范的现代白话文,这样有利于学生改造自己不规范的语言和句式。好的课文语言优美,音乐性强,读起来朗朗上口,会使学生自然进入课文创造的意境,感受到祖国语言的音韵之美,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如教《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我在指导朗读时,针对课文的内容和语言特点,采用配乐朗读的方式,使读与赏并驾齐驱,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读课文时,音响中奏响了轻柔、婉转、舒缓、袅袅回萦的乐曲,从而让学生在朗读中进其境,入其神,真正体味咀嚼到了西沙群岛风景的优美和物产的丰富。采用音乐手段“助读”,为学生展示了一个有声的海底世界,不仅起到了朗读指导的作用,还给学生以艺术的享受,实现了导行和激情的统一,坚定了学生学好普通话的信念。

四、读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是人脑以原有的表象或经验为前提创造新形象的心理活动过程,想象能力是语文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不但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能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开拓学生的思维。要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首要的问题是引导学生读好课文。让学生在读中想,想中读,要在眼前呈现出文字所表达的具体形象,能把文字描述的内容想象出一幅幅画面。如《秋天的雨》一课,在教学“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一段时,我先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想想读懂了什么,然后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把握:先对文中的三个比喻句进行朗读比较,达到对黄、红、金黄三种颜色的理解;接着是对形象生动的拟人句进行深情朗读,理解仙子得到的颜色最多,从而达到对五彩缤纷一词的真正理解;最后是配上自己喜欢的动作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的五彩缤纷。这样学完全文后再请学生说说自己心目中的秋天,此时学生脑海中浮现的已不再是文字描述的形象,而是关于秋天的一幅幅美丽的画卷。这是一种感情的升华,是朗读的再现,达到了对学生想象力进行培养的目的。

追古溯今,读可以说是一种最基本的行为方式。《诗经》中曾谈到:“吟咏情性,以风气上。”古人对它的阐述为:“动声回吟,长言为咏,做诗比歌,故言吟咏情性。”所以说无论是古代文人墨客因诗兴大发而“朗咏长川”,还是私学书堂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都说明了读是一种传统的行为方式。即使是在教学改革深入开展的今天,读仍然是教师教学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读对理解课文内容、陶冶情操的作用,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读的兴趣,从而充分发挥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推广普通话的优美句子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朗读教学 问题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朗读是重要的阅读基本功,课堂上学生琅琅的读书声是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所以,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琅琅读书声赛琴声”。朗读,就是要用规范的普通话,声音清楚、响亮地把课本中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它是阅读的一项重要技能。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可谓是举足轻重。有研究者认为,朗读的主要功用有:第一,有利于开发智力,促进思维能力。第二,有利于深入理解、体会全文。第三,有利于提高阅读、写作、口头表达能力。第四,有利于语感的培养与形成,具审美功能。第五,有利于推动语言的规范化。

但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只注重乏味的说教,朗读教学流于形式。且部分教师自身朗读水平有限,不能正确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以至于也不能对学生的朗读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学生的朗读水平很难得到应有的提高。因此,现今的课堂常常因缺乏琅琅的读书声而沉闷乏味,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索然,造成了语文教学的一大缺憾。本文从当前朗读教学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高小学朗读教学的策略两个方面谈谈笔者指导师范生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点滴体会。

一、当前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朗读时间不足

现今的课堂还是以讲授为主,“讲问教学”的教学模式把学生读书的时间给挤掉了,一节课45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往往只安排五六分钟,甚至短短的五六分钟时间都是以多媒体机器读代替朗读,以默读代替朗读。朗读练习犹如蜻蜓点水,来去匆匆,雁过无痕,流于形式。朗读练习很多时候只是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由于读得少,学生对课文的思考和感受并不深刻,在课堂上就会形成用自己的脑袋去装老师的思想的习惯,长此以往,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创造力必然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2.朗读的目的不明确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部分老师开始重视朗读教学,但是对于朗读教W的目的性还是不强,通常是随意的“滥读”: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小组读了齐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3.朗读面对的面太窄

朗读练习时,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课文时的感情朗读,教师往往只选择读得好的学生,读来读去,还是那几个学生,课堂成了某些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的表演舞台,而其他的学生只是规规矩矩地坐着当听众,甚至齐读时许多学生成了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朗读水平”这一目标要求也就无法实现了。

4.教师自身语言素质不高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具有模仿性,语言教学也就要求教师能起到良好的榜样作用。我国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推广普通话开始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很多年轻教师的普通话都有了提升,但是还存在许多不能很好地使用普通话进行教学的老师。尤其在农村,有一大批的语文老师普通话不能达到“二甲”的基本要求。她们虽然有指导学生正确朗读的愿望,但是力不从心。教师自身语言素质的欠缺势必会影响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种情况下模仿出来的朗读能力可想而知。

5.朗读指导单调

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习惯于把重点放在识字、写字或者是课文分析上,而容易忽视朗读教学。课堂上大多只是采用集体朗读与个别朗读两种形式,读前和读后技巧的指导很不到位。很多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个自然段”,或“要读出……样的语气”,还听有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语言表情达意的内蕴。诸如此类单调、机械、生硬的引导,是不能很好地融理解、感悟于一体的。这样的朗读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显得机械呆板,学生会感觉索然无味,长此将失去朗读兴趣。

6.评价与激励机制未完善

学生朗读结束后,很多教师的评价语往往就是“读得很好”“读得非常流利”“读得特别有感情”。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01年版)中强调“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以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老师的这种评价语显然是不科学、不全面的,无法让学生正确地认识到自己朗读的真正水准,也就无法有朗读技巧、水平上的改进和提高。

再者,现今语文教学衡量学生成绩的标准是书面的考试试卷,往往是用笔试分数来评价一个人语文能力的高低,这种不科学的评价机制对学生的朗读练习也起不到任何的激励作用。没有人会对你的朗读水平来进行评测,朗读能力的高低并不会影响到学生的考试甚至升学成绩,像英语那样的口语等级考试在语文学习当中都不存在。由于这种评价和激励机制的不完善,势必也造成了教师对朗读教学的不重视。

二、优化朗读教学的策略

1.提高学习效率,保证朗读时间

“朗读”是学习语言的基础,是语文老师有效的教学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语感和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孰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是长期的朗读练习带来的收获,没有充足的时间怎么能做到“会吟诗”、“下笔如有神”呢?朗读是一种技能,只是简单地“看”和“听”,而不反复实践是不能形成这种技能的。因此教师应科学合理地安排,在有限的时间里,保证学生的读书时间。要依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去精心设计好每节课的朗读时间,让学生在有效时间内正确地读课文,而不能只走读的程序,流于形式。要给足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作品的情感、色彩和风格。还可以在读前设计一些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朗读,安排时间让学生读、想、品。这样,在保证时间的前提下,通过多样的方式加强朗读训练,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调动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课堂的教学效果自然就提高了。

2.紧扣教学目标,制定朗读计划

朗读训练前,教师首先应有一个明确的指向:要求学生读到何种程度,何种水平,到底如何读。然后再给学生确定一个明确的朗读训练目标体系。语文新课标中提出:要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朗读训练就要围绕此目标进行。

2001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小学各个年级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还要重视语言的积累。”这段话是对朗读教学提出的总体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将这一目标具体化,明确化。要求学生在朗读时做到最基本的三步:第一,把字咬准;第二,把句子读流畅;第三,读出感情。也就是说实现由初读--研读--品读的逐步提升。初读要读准字音,读通读顺;研读要理解课文内容,整体感悟;品读要读出感情,读中促思,读中体情。另外,时刻要有积累的目标意识。朗读是积累的前提,熟读才能成诵。学生通过对语言的反复朗读,形象与声音最终以词的形式定格于大脑皮层中。朗读,既积累语言本身,又积累语言的构造与表现方式。学生反复朗读“帽子”一词,不仅会学到“物+子”这样的构词法,还能体会到这类词语该怎么读。这些当然离不开教者的引导。所以在朗读过程中,积累的目标意识要时刻记在心里。

3.调动朗读兴趣,全体学生参与

朗读训练,必须让全体学生积极投入。首先,小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是很有限的,要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要培养孩子的兴趣。在朗读教学时,我们要努力创设好的情境,营造优美的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与课文基调相应的背景音乐,或请学生配配表演、画一画,或现场进行比赛等等。再者,每个班的学生不可能都是一样的,其水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朗读的水平也会参差不齐,教师就千万不能因为“赶时间”完成任务或者喜欢优生而忽略了其他学生朗读的权利。要多给差生机会,多让“丑小鸭”登台亮相,并要进行适当的指导和鼓励,这样,学生朗读的整体水平才能得到提高。因为个体差异的存在,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可选不同朗读水平的学生来读,对学生朗读的要求要由易到难,逐步提升。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多找学生的优点,在鼓励中提出新的希望,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这样,学生的朗读兴趣就会上来了,长此训练,朗读水平自然就高了。

4.加强培训学习,提高教师素质

朗读的第一基础要求是要把字音发准,也就是说学生的普通话要标准,那么作为示范者的教师对语言的要求就不能低。我国教育制度规定语文教师的普通话水平要达到二级甲等以上,但是受多种条件的影响,很大部分的老师无法达到这个要求,尤其是一些年龄在四十岁以上的老师更是差之甚远。要想让孩子攻克朗读的第一关,老师的普通话水平的整体提高非常重要。各学校以及各学区应该及时考查语文老师的语言水平,不合要求的要进行培训、纠正、提高。多举行一些跟语言相关的教师基本技能大赛,激发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重视课堂语言的标准表达。改变以学生考试成绩来评定老师优劣的标准,将语言技能作为对教师奖励的一项标准。这样一来,教师的语言基本功强了,普通话水平提高了,朗读能力增强了,也就更能做好课堂上的“范读”。朗读是“口耳之学”,朗读教学的基本手段是“口授耳听”,教师的范读能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也更能透过教师的范读去深入地理解、把握作品的内涵。所以提高教师的语言水平,是朗读教学的基本要求。

5.规范拼音教学,重视朗读技巧

普通话的标准程度直接影响到一人的朗读水平,语文课堂的普通话教学一定要抓好,尤其是小学入门的拼音教学。拼音发准了,有正确的拼读方法,字音才能正确。语文教师一定要采用合适的方法巩固好拼音教学,过好孩子语言的第一关,为后面的语言表达打好基础。特别要注意普通话拼音与当地方言发音的区别,如受湘方言影响的孩子在发边音、鼻音、后鼻音韵母、翘舌音时难度较大,教学时要特别注意方法的引导。还要让孩子明确发音时唇形、舌位的变化对发音准确度的影响。

朗读的形式有多种多样,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教师可以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如范读、齐读、个人读、轮读、分角色读、比赛读、表演朗读等,多让学生参与,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教师要根据课文体裁、内容的不同,根据课堂上学生思维状态的变化,精心安排朗读训练,做到形式多样、灵活、合理运用。在朗读前,给学生正确的指导,让学生在把握好朗读“把字咬准、读流畅、读出感情”三层次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正确运用好朗读的基本技巧:安排好停顿,确定好轻重音,掌握好语调。如果能这样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学生的朗读一定能具有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就能为语文的教和学奠定牢固的基础。

6.完善评价方式,改进考试制度

有效的朗读评价是促进朗读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教师的评价对于激励学生的朗读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学生朗读后一定要留有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对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以评促读。具体来说要做到:首先,要多赏识,多鼓励,让学生敢读、爱读。像胆子小又基础不好的孩子,读起来畏畏缩缩,错字、减字、加字。教师千万不要急躁,要不断提醒、鼓励,巧妙地换角度变贬为褒,让孩子在信心和热情中进步。其次,要倡导老师、同学、本人都参与的多元评价,从多个角度说说读得好的表现在哪里,不足之处又存在于哪些地方,让学生多读多悟,在悟中不断提高。再者,要形象评价,让学生读出情感。对于朗读,很多老师习惯上采用抽象评价,如“读得不熟练”“读得没有感情”。评语缺少变化,针对性不强,不科学。评价时一定要联系作品内容,根据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做细致、具体、形象的评价,让学生完全能将作品的内涵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学生再次读的时候,就一定能融入自己的情感、体会,读得绘声绘色了。

要想真正让朗读教学得到重视,使之能有效地推动语文教学的发展,改进语文考试制度也是势在必行的。如果能将有声口语表达纳入语文考试的一个部分,我想,对于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语言的灵活运用,都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洁.近十年语文朗读教学研究述评.[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4).

[2]曾凤鸾.农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现状及对策.[J].基础教育研究,2009(3).

推广普通话的优美句子范文第4篇

一、把说渗透到平时课堂教学中的“问答”“讨论”中去

“问答”“讨论”是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新授内容最常用的手段之一,却也是学生练说的好机会。在引导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发表各自的见解,交流对新学内容的理解、体会,对重点问题切磋讨论时,我们不停留在只注意学生问、学生答的内容或讨论的结果是否正确,而是要分析学生问、答或讨论发言时的语句是否通顺连贯,如果其中有明显的语病,及时提醒学生,并及时指导和纠正,这样,学生在理解了新学内容的同时,说话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

二、将阅读课中的朗读、背诵、复述等训练切实变为说的训练

作为课文,都是经过作者千锤百炼,反复推敲,编者精心挑选的名篇佳作,文质当然兼美。作者的喜怒哀乐融入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就借机引导学生运用或激昂,或急速,或舒缓的语调,用心去读、去背、去体味。读得多了,学生就能从中准确地把握作者表达的情意,并且品尝作者遣词造句的妙用,这就培养了孩子们“如水到口,冷暖相知”的语感能力,更进一步的话,文章中优美的语言文字,思想感情就在朗读、背诵中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了。朗读的方式有很多,有个人读、齐读、分角色读等等,这里不再赘述,但必须明确一点,在朗读技巧方面,要使学生有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河水。相对朗读与背诵,复述的要求要提高一个层次。在复述训练中,我们引导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渗透个人的思想内容,进行创造性地说。

三、中年级以后,变造句为说,或设一专题引导说

在低年级能用一个词造一个简短的句子,只要通顺,一般就可以过关了。到了中年级,我们提高其要求,增加其难度,例如,用“……像……”造句。“田野里的稻子像金子。”在低年级有这样的水平完全可以过关,到中年级以后,我们不再为有这样的水平而满足,而在“可以过关”的基础上,逐步做到说一句较长的话或一段话。如“秋天到了,稻子熟了,一眼望不到边的稻田在暖暖的阳光下黄澄澄的,像铺了一地金子。”不但如此,中年级以后,还可以针对“有条理”“有中心”“有重点”等作文要求设立话题,如“美丽的校园”“可爱的家乡”“难忘的……”等,有计划、有步骤、经常性地训练学生的说。

四、把说贯穿到语文以外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去

上点相对于农村小学语文老师来说,较容易做到,因为我们在任教语文的同时,往往兼教了班上其他的一些学科,如品德、社会、美术等。虽然不是语文课,但我们可以抓住时机,引导学生让说在这些40分钟的课堂里纵横驰骋。如,上品德与生活课“心中有他人”时,其中的“说一说”“议一议”“夸一夸”等环节,就以作文训练的要求去训练说。对“图中同学们在干什么”的表述必须清楚、准确,摆出正确而充分的理由去讨论“他们”谁对谁错,用具体完整的事实表扬班上哪些学生能做到“心中有他人”。再如,上美术课“可爱的小白兔”时,其中欣赏课本中的作品《采蘑菇》时,同样要求学生说。当然,这些说不只停留在让学生说作品中有几只兔子,谁站着,谁蹲着,否则,这样太肤浅。可以这样开头:“夏天的一个中午,一场大雨刚刚停了,兔妈妈带着孩子们来到了茂密的大森林里……”以一个童话故事的形式开头,引导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把故事续下去。

五、给说一个自己的时间

可以利用早读课的前5-10分钟,每天轮流1-2名同学上台说,或说昨天的见闻、感受,或说今日的发现、打算。说的内容可以是从报纸杂志、电视广播中获得的,如信息、知识、故事等,也可以是学生自编的故事、诗歌。我们应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说进行引导和组织,在学生说后,我们进行一分钟的讲评,这一分钟的讲评切中要害,明示道理。这样,从一年级开始积极地说,到小学毕业时,学生的作文素材不仅得到了丰富,而且评议表达能力也实实在在地得到了锻炼与发展,这就为作文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不可低估的、积极的促进作用。

六、日常生活也是说的训练场

推广普通话的优美句子范文第5篇

因此,我与学科工作室成员、一线优秀低年级语文教师等,对教材内容进行整理;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进行有效整合;对汉语拼音提出教学建议;对教学进度进行了改进;在此基础上,对拼音“四步”教学模式(第一二课时)进行了实践与探讨。

一、新旧链接,复习导入

常言道:好的开头便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低年级的拼音教学的导入环节应该如何设计呢?

在拼音教学的导入环节中,根据一年级学生好奇多问,对一切新事物都感到兴趣的特点,课前采用讲故事、做游戏、猜谜语等方式,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因此导语要和讲课的内容紧密相联,自然衔接。复习知识也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教师可以创设情境,以“拼音王国”的形式引导学生复习前面学过的知识,一方面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实现了新旧知识的链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为学习新知做好了铺垫。

二、借助插图,学习字母(借助插图,拼读词语)

第一课时――借助插图,学习字母。老师在导入新课后,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观察、表达,由图上具体的事物初步帮助学生认读字母音。接着,老师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让他们发现总结怎样正确读声韵母音,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发现发音规律及声调的读法。在教学中还能运用多媒体课件和情境故事为学生演示字母变整体认读音节的过程等,使学生学得轻松。

第二课时――借助插图,拼读词语。在复习上节课所学知识后,老师可以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熟悉的事物可能会吸引学生的眼睛,打开他们的话匣子,激起他们说话的兴趣。在这样积极的氛围中,教师提示学生要说完整的话、生动的话,要注意倾听,实实在在地训练学生的观察、表达和倾听的能力。在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图上事物之后,教师相机出示表示事物名称的音节词语,让学生练习拼读。在这个环节,教师可采用多种方式,如:在情境图中拼读,借助卡片拼读,在游戏中拼读,还有单个读、小组读、集体读、师领读等等,让学生和这些词语反复见面,使学生拼起来越来越熟练,越拼越快,逐步达到了准确、熟练、快速。教师采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充分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觉得拼音课就像做游戏一样,玩中学,学中玩,快乐了,也收获了。

为什么不同的拼音课,教师均要充分利用文中的插图呢?

在汉语拼音的五个版块中,有三个版块都涉及到情境图。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意境优美的情境图,把学习内容有效地整合在一起。整合起来的情境图,有利于学习拼音,有利于培养观察能力,有利于发展儿童的语言,有利于增强学习的兴趣。这些画面生动有趣,又多是孩子们熟悉的事物,易说易记,便于学生从旧知或经验的迁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新知识。

运用插图引导学生认识字母,读准字母音。结合情境图,引导学生说话,练习拼读音节,让文中的插图发挥了多重作用,扎扎实实地学拼音、提能力。

三、多种方式,拼读音节(借助拼音,读句识字)

第一课时――多种方式,拼读音节

学好拼音的关键在于多读多练。如何能让学生有兴趣地反复进行读的练习,是教学设计所需要考虑的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拼音教学内容浅显、简单,我们老师在教学中就要不断变化读的组织形式,增强读的层次性、娱乐性,提高学生读的兴趣,增强学生读的自信心,使学生多读而不厌倦。课本拼读的音节,大多展现的是拼读过程,课堂中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方式让孩子拼读:借助课件自由读、领读、开火车读等,将知识渗透到游戏中,采用多种方式来拼读,这样孩子可以和音节多次见面,加快了拼读的熟练程度。

第二课时――借助拼音,读句识字

教材在拼音教学中都安排了识字,教师给孩子们创设语言环境,使他们走进生活,很自然地拉近文本与孩子们的距离,润物无声地借助拼音读图画下面的一句话,然后层层递进,慢慢加大难度,先加拼音、识单个字、又放入句子中识字。这样设计目的是:孩子们借助拼音、情景图,在语言环境中认识生字,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成就感。

另外教师在课堂中还可以用各种方式鼓励学生、肯定学生,让学生在老师的评价中更加积极、自信。只要善于赏识所有学生,那么每个学生都会喜欢拼音、喜欢语文。

四、书写练习,评价指导(复习巩固,体验成功)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孩子们学完新知识后,往往还出现字母分辨不清,拼读不够准确等问题。因此每节课教师都要设计巩固练习这一环节。

第一课时――书写练习,评价指导

课程标准中对拼音教学中书写练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能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教师对这一环节不仅不能忽视,还要作为教学重点来抓。在课中老师指导学生观察字母的形,让学生伸出手在空中书写,老师在黑板上板书,为后面的书写做了铺垫。课的结尾教师还可以安排一次书写的环节,再次巩固所学字母与音节。

第二课时――复习巩固,体验成功

课标中对识字提出明确要求:“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在儿歌中,有三组红色字体的音节,是第二课时中出现的新音节,教师以儿歌识字教学法为依托,指导学生正确识记生字,注重学生的“识用结合”,提高学生识字兴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如果充分借助多媒体课件,将新生字凸显出来,刺激学生的感官。同时以同桌互读字卡的形式,反复认读识字,就能很好地完成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