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二月二的习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传统音乐;音乐教学;制约因素;幼儿教师
一、幼儿传统音乐教育的制约因素
(一)“小学化”教学模式
学前教育“小学化”是当即学前教育中的巨大问题,“小学化”教学模式不符合幼儿自然发展规律,也无法真正提高幼儿专业水平,这种重前期教学效益,而忽略长期学习发展的教学方法对幼儿未来发展极为不利。例如在一次《拍胸舞》活动中,教师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了《拍胸舞》视频,让幼儿感受其中的韵律、舞蹈热情,并引导幼儿学习舞蹈顺序与动作。这部分教学无可厚非,能够为幼儿奠定舞蹈基础,但紧接着教师开始采用示范教学,进而带领幼儿进行学习舞蹈动作,这种“知识灌输”型教学方法,会逐渐摸去幼儿的积极性,“小学化”教学模式会让幼儿逐渐丧失对传统音乐与民族舞蹈的兴趣,最终把学习当成了任务。
(二)幼儿传统音乐教学过于表面化
幼儿传统音乐教学主目的是为了让幼儿了解传统音乐的内涵与魅力,因此在传统音乐中必须要实施深入教学。但在当今幼儿教育中,很多教师在进行传统音乐教学中,往往过于注重教学环节,让幼儿学习一系列的传统音乐歌曲,对于传统音乐鉴赏环节涉及非常少,使得幼儿往往只能学习到传统音乐表面,无法深入到传统音乐中。表面化传统音乐教学与传统的音乐教学形式相同,无法突出幼儿的主体性,无法激发幼儿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制约传统音乐教育的发展。
(三)教学结构不合理
传统音乐教学是幼儿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保障音乐课程的合理性,传统音乐内容既不能过少、也不能过多。如果传统音乐内容过多,会显得音乐幼儿音乐教育过于片面化;如果传统音乐内容较少,会无法彰显传统音乐的积极作用。但在实际幼儿音乐教学中,教师往往无法掌握好适量搭配的“度”,在教学中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无法凸显出幼儿音乐教育的积极作用,无法培养幼儿的综合素养。
二、幼儿传统音乐教学的突围方式
由于幼儿对社会的认知能力有限,因此在学习中,教师必须要以幼儿作为教学出发点,根据幼儿的兴趣、审美来设置相应的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
(一)加强幼儿对传统音乐的认知深度
任何文化艺术都具备开放性特点,之后开放艺术才能够跟上时展潮流,音乐艺术同样如此。对于传统音乐来说,其含义、表现形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要实现多元化传统音乐才能够得到发展。因此,教师必须要加强幼儿对本土文化认识,打开幼儿的感官心灵,切实的能够感受到传统音乐的魅力,并通过自身对传统音乐的理解进行表达。实践证明,幼儿的天生特征注定了幼儿对音乐、舞蹈具有强烈兴趣,幼儿在面对传统音乐的时候会有与众不同的感觉,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幼儿表达出自身的观念,进而形成课堂讨论,实现知识共享,进而加深幼儿对传统音乐的认知深度。
(二)拉近幼儿与传统音乐的联系
与现代音乐相比,传统音乐具备率真、通俗、活泼、生动、淳朴的特点。可以说传统音乐是切切实实的来源于生活,与商业联系甚少,能够切实反映生活气息,体现不同民族对生活的渴望,能够拉近传统音乐与幼儿生活的联系,进而培养幼儿的艺术气息。对于传统音乐教学来说,幼儿学习知识不应该是被动的学习,而是要能够主动融入到知识当中,并在探究过程中,学习到音乐知识。对于幼儿教师来说,教师不仅是音乐信息的传递者,更是引导幼儿体验传统音乐魅力的辅导者。
(三)合理配置传统音乐结构,实现游戏教学
对于幼儿来说,兴趣是其最大的驱动力,能够激发幼儿精神上的需求。在传统音乐日常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幼儿在初次接触某类传统音乐时,会对传统音乐的音色、民族打扮、舞蹈动作非常感兴趣,并在其中感受的快乐,这不仅是幼儿兴趣爱好的体现,更是幼儿内心深处的“审美反射”,对传统音乐的认同。为了能够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能够感受到传统音乐的魅力,教师可以通过游戏的形式,展开传统音乐教学。例如在《扒龙船》教学中,我组织幼儿展开“双簧”游戏,一幼儿扮演龙船“后脸”,并演唱《扒龙船》童谣,再挑选一个幼儿当龙船“前脸”,进而俩俩搭配,“前脸”幼儿做动作、对口型;“后脸”幼儿唱《扒龙船》。游戏刚开始的时候,两个幼儿还在磨合,容易出现不协调现象,但5分钟之后,两个幼儿似乎找到了感觉,完美的完成了“双簧”游戏。通过这次游戏教学,能够有效激发幼儿的积极性,参与度也非常高,并且能够通过游戏情境让幼儿更深层次感受传统音乐的魅力,进而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下完成教学目标。
三、结语
传统音乐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在幼儿音乐教育中,教师必须要认识到传统音乐的重要性,发现幼儿传统音乐教学的制约因素,进而找出合理的解决措施来突破瓶颈,保障传统音乐的积极作用,推动幼儿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程英.幼儿教师对民间音乐教育的态度及其实施情况调查[J].学前教育研究,2014,10:42-46.
[2]刘明,邓赐平.毕生发展观与早期儿童教育[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16,11:49-52.
关键词:古典音乐 素质教育 声波
幼儿的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是幼儿园教育五大领域的有机组成部分。幼儿音乐教育的内容非常广泛,像我们熟悉的乐器、歌曲等等类型。然而相关幼儿教育科学研究揭示:经典音乐对幼儿整体素质的提高具有特殊的意义。
广义的经典音乐也称古典音乐,是从西方中世纪开始至今的、在欧洲主流文化背景下创作的音乐,因其复杂多样的创作技术和所能承载的厚重内涵而有别于通俗音乐和民间音乐。而狭义的经典音乐是指古典主义音乐,是1750-1820年这一段时间的欧洲主流音乐,又称维也纳古典乐派。此乐派三位最著名的作曲家是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 经典音乐不同于流行音乐的地方是它内涵深刻,能发人深思,更能使人高尚,免于低俗。经典音乐是历经岁月考验,久盛不衰,为众人喜爱的音乐。经典音乐是一个独立的流派,艺术手法讲求洗练,追求理性地表达情感。当我们听到优美的经典音乐时,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优美的旋律,充满意趣的乐思,还有最真挚的情感,或宁静、典雅,或震撼、鼓舞,或欢喜、快乐,或悲伤、惆怅……
古语说: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情、性格、智慧、爱心,一定要在幼年和童年的时候去完成。幼儿心里,一定要常常充满着优美的感觉。一个人心中有美,身边的环境自然不脏乱,他的生活就很有乐趣,所有美好的事物都能在他的心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一个人如果心中无美,那么他的心理就会很枯燥,就会很肤浅,生活就会很无趣。美国著名的科学家丹尼尔・高曼,他是全世界第一位写《EQ》这本书的人,《EQ》也就是情商。他曾经花了几十年的时间,去研究如何才能使一个孩子性情优雅、性格温和、乐观自信、聪明有爱心,最后终于从脑神经的发展规律中找到答案:一定要在13岁之前教育,听优美和谐的古典音乐是最简单的方法。倘若能够给幼儿听那些优美的、高雅的、丰富的古典音乐,那么这些优美的、高雅的、丰富的声音会让幼儿耳濡目染、全盘吸收。这些东西堆积在他生命的深处,将来慢慢的发酵。这些优美的、高雅的、丰富的声音也许就会成为他们生命的背景,在这种环境下长大,他们会性情优雅,性格温和、乐观自信、聪明有爱心。他们的一生会过得有乐趣,也会成为一个为社会创造幸福的人。
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聪明”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智力发达,记忆和理解能力强。“听远为聪,见微为明”。耳,用于听;目,用于看;聪明就是耳聪目明的意思。目前科学上一般从五个方面开发幼儿的智力,使幼儿变得聪明。即对其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五个方面进行良性刺激。第一种是视觉刺激,也就是刺激我们孩子的眼睛,在婴儿很小的时候给他们买各种各样五颜六色的玩具,这些颜色能够充分的刺激幼儿的视觉;第二种刺激是听觉刺激,听各种各样的声音,胎儿有了听觉以后就可以听到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声音,只要母亲能听到的声音胎儿就能听到,因为胎儿的听觉神经很灵敏;第三种是嗅觉刺激,也就是从鼻子方面刺激孩子的脑细胞,孩子能辨别出来的气味越多就说明他的脑细胞激活的越多;第四种刺激是味觉刺激;第五种刺激是触觉刺激,市场上出现的启智类的玩具,如积木、拼图等,就能到达刺激作用,不但可以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更主要的是能刺激孩子的大脑细胞、使孩子能全面的发展。
在这五种良性刺激当中有两种是最主要的:视觉和听觉。最佳的听觉刺激是丰富的声音、优雅的声音。丰富的声音刺激孩子脑细胞丰富地成长,优雅的声音可以调和孩子优雅的性情。因而最佳的选择就是那些跟我们的心跳、脑波、血液循环等相吻合的古典音乐。而节奏太快或太慢的音乐即使艺术价值很高,都不适合当作幼儿启蒙的教材。
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退休以后致力于古典音乐的宣传和推广,先后到全国各大高校做讲座。他说,经典音乐的魅力在于能使学习更有时效,思维更有创意,工作更有效率,领导更有艺术,生活更有情趣,人生更加丰厚!他指出,我国大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础功课并不比西方国家的学生差,但问题可能就出现在全面素质上,而音乐对我们综合素质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 本土化 制约因素
事实上,奥尔夫音乐并不是一种教学方法或者说是教学模式,准确来讲,更是一种如何对待音乐教育的理念和思想。奥尔夫音乐创建于1930年,通过认真分析各地的音乐教学模式并在扬长避短的基础上,开创了一套不同以往的音乐教育理念。但是,奥尔夫音乐在我国的本土化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引起了诸多的争议,而且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总会产生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
一、奥尔夫音乐的理论基础研究
对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我国本土化工作的分析以及制约本土化的各种因素阐述都必须建立在对奥尔夫音乐的理论基础研究之上。我们主要从奥尔夫音乐的理念和特征这两个方面做一个详细的理论介绍。
(一) 奥尔夫音乐的理念
奥尔夫音乐总的理念体现在:从音乐产生的来源和目的来看,音乐是感情和人性的结合体。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与我们传统音乐教育理念不同,在奥尔夫看来,音乐是人类思想、态度、情感的自然表达和流露的形式,这是人类与生俱来所拥有的天赋。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学习结果的好坏,更重要的在于不断激发和增强人的这种能力。第二,让学生去本能的学习音乐,有利于创新出一些伟大的音乐。由于出于本能的学习是符合人类认知规律的,在这个轻松愉悦的音乐氛围中,学生的情感达到满足,激发了学生对音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 奥尔夫音乐的特征
奥尔夫音乐与我国音乐课程改革下的素质教育是相契合的,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共同为我国的音乐教育作出贡献。从奥尔夫音乐的理念可以看出,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强调音乐教育的原本性
原本性又可以称为原始性,指原始的、应用于开端的。原本的音乐不仅仅只包括音乐,它是肢体、舞蹈、表情等的结合体;它是人们必须通过动手、动嘴、动脚来亲自参与的音乐;它没有固定严格的的形式,每个人都是参与者和创造者。
2.强调学生在音乐中的主动性
奥尔夫认为,音乐并不只是少数音乐家的音乐,更是每个学生的音乐。教师应当在轻松愉悦的音乐教学环境下,增强与学生之间的音乐互动和交流,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和热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处于主导地位,教师只起着辅导和指引作用。
3.强调激发学生的音乐创造力
这和素质教育是不谋而合的。奥尔夫认为,每个学生都拥有音乐的潜力,没有学不会和学不好音乐的学生,只是他们的音乐潜力没有被激发出来。必须通过回归音乐的本源,让学生通过亲身动手实践和体验,不断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启迪学生的音乐创造力。
二、分析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我国的本土化工作
奥尔夫音乐的本土化有利于陶冶学生的音乐情操,提高对艺术的鉴赏力,增强学生对不同音乐文化的认识和尊重。实现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我国的本土化工作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一) 基础理念的本土化
原始性是奥尔夫音乐的最核心的基础理念。原始性的音乐是不局限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的,即不局限于某个国家、某个地区、某个民族的音乐理念中,而是在尊重世界各国音乐理念的基础上的,正是因为这样,才在全世界产生影响力。奥尔夫音乐在我国的本土化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这种音乐的原本化、原始化。我们可以把音乐素质教育中的“学生主体发展”、“全面发展”、“强调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音乐创造力”看作是奥尔夫音乐基础理念在我国本土化的体现。
(二)实践操作的本土化
参与性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特点之一,实践操作贯穿于奥尔夫音乐教学的每个环节,奥尔夫认为,音乐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学生学到什么,通过学生的亲自实践操作和参与使学生得到对音乐的体验和满足。我国音乐工作者对实现奥尔夫音乐实践操作的本土化进行了一系列有效的研究和探索,尤其是在乐器教学方面,运动我国本土化的乐器对音乐进行新的表达。
三、浅析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本土化工作中存在的制约因素
实现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我国本土化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与我国音乐文化的融合,借鉴外来优秀的教育理念,并在对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去粗取精的基础上,开创适合我国文化的音乐教学体系。但是,正如前面所说的,实现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我国的本土化还存在很多的制约因素。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音乐教育理念的制约
受传统音乐教育理念和模式的影响,我国的音乐教学还采取“填鸭式”的学模式,学生往往只是在被动的接受知识的灌输。课堂普遍试行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座位上听的模式。教师不注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重视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二者之间缺乏应有的沟通和交流。而奥尔夫音乐理念就在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亲身实践,因而严重制约了本土化工作的实现。
(二)音乐教师素质的制约
目前我国的音乐教师从整体上看,素质水平参差不齐。而作为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的实施者,首先应当具有专业的知识和素养,以便能够有能力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风趣幽默的传授音乐知识,充分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国音乐教师并不具备音乐的综合素养,很多教师会唱不会跳,会弹不会唱。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于强调对“天性的释放”,要求教师除了具备音乐素养以外,还必须具备道德和人文修养等。因此,这也是制约本土化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三)缺乏必要教学设备的制约
奥尔夫音乐教学方法在我国本土化的实现除了需要教师软实力的提升以外,还需要硬件条件的支撑。奥尔夫音乐并不仅仅是音乐本身,而是动作、舞蹈、乐器的结合体。而无论实现动作教学还是舞蹈教学特别是乐器教学都需要拥有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教学设备。我国现阶段还采取班级授课的模式,一个班级的学生往往有60人左右,虽然我国已经加大了投入的力度,但不容忽视的是,学生的人数与音乐教学设备还是严重不成比例。
奥尔夫音乐在我国本土化工作对我国音乐教育教学产生了特别重要的影响,推动了我国音乐教学的改革,反过来,也实现了奥尔夫音乐的逐渐发展和完善。事实证明,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对我国的音乐教育显示出了不可取代的作用和优势。
参考文献:
[1]王丽新.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本土化的制约因素[J].东北师大学报,2012,(02).
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广东惠州 516003
[摘要] 目的 探讨惠州市初生~6个月婴儿排便异常的主要临床特点及发病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门诊儿科258例初生~6个月排便异常婴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临床特点:腹泻156例,便秘90例,其他12例;常见伴发病是婴儿肝炎综合症、生长发育落后、各种营养缺乏性疾病等;发病相关因素:新生儿及3个月以下占总数的75.58%;农村患儿占总数的62.79%,非纯母乳喂养儿占79.69%,肠道及肠道外感染性疾病123例,使用抗生素(婴儿或母亲)84例,婴儿肝炎综合症66例, 饮食或喂养不当所致腹泻中牛奶蛋白过敏者32 例,所占比例高达82.05%。结论 惠州市初生~6个月婴儿排便异常主要表现为腹泻和便秘;低龄、非纯母乳喂养、牛奶蛋白过敏者、婴儿肝炎综合症以及使用抗生素后致肠道菌群紊乱是该组婴儿排便异常的重要相关因素。
[
关键词 ] 婴儿;排便异常;临床特点;相关因素
[中图分类号] R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7(b)-0024-02
Analysis on the Clinical Features and Relevant Factors of Abnormal Bowel Movements of Infants Aged 0 to 6 Months in Huizhou City
LUO Huiqin ZHANG Songli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Huizhou, Huizhou, Guangdong Province, 51600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main clinical features of abnormal bowel movements of infants aged 0 to 6 months in Huizhou City and the relevant factors in the pathogenesis.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258 cases of pediatric out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aged 0 to 6 months with abnormal bowel movements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Clinical features: 156 cases with diarrhea; 90 cases with constipation; 12 cases with other diseases; common comorbidity includes infantile hepatitis syndrome, growth retardation, various nutritional deficiency diseases. Relevant factors in the pathogenesis: infants aged 0 to 3 months accounted for 75.58% of the total cases; rural children accounted for 62.79% of the total number, non-exclusive breastfeeding for children accounted for 79.69%, intestinal and extraintestinal infection disease totaled 123 cases, the use of antibiotics (baby or mother) totaled 84 cases, infantile hepatitis syndrome totaled 66 cases, improper diet or feeding milk protein allergy diarrhea totaled 32 cases, the proportion was as high as 82.05%. Conclusion The main features of abnormal bowel movements of infants aged 0 to 6 months in Huizhou City include diarrhea and constipation; the important relevant factors of the abnormal bowel movements of this group of infants are set out as follows: young, non-exclusive breastfeeding, milk protein allergy, infant hepatitis syndrome and intestinal group disorder caused by use of antibiotics.
[Key words] Infant; Abnormal bowel movements; Clinical features; Relevant factors
[作者简介] 罗惠琴(1970.12-),女,广东连平人,本科,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儿科。
排便是人体复杂而协调的生理反射活动,小儿排便异常主要表现为排便次数、粪质异常, 是儿科常见的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占小儿消化门诊患者的25.0%左右[1]。其中初生~6个月内婴儿排便异常的情况特殊,与大龄婴儿及年长儿排便异常的情况有很大的不同,为探讨和分析6个月内婴儿排便异常的临床特点及其发病的相关因素,该研究收集2011年1月—2013年12月在该院门诊儿科诊治的258例初生~6个月排便异常婴儿的临床资料整理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组258例排便异常婴儿中,男144例(55.81%),女114例(44.19%);就诊年龄最小者出生8 d,最大的6个月。就诊时病程最短者2 d(为腹泻患儿),最长者2个月(为便秘患儿),病程>7 d者174例,平均病程21 d。
1.2 方法及内容
收集排便异常婴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就诊年龄、生活环境、喂养方式、发病因素、临床特点、伴发疾病、实验室及相关检查等与初生~6个月排便异常患儿的相关性。
2 结果
2.1 年龄分布
新生儿组39例(15.11%),1~3个月婴儿组156例(60.46%),共195例(75.58%);4~6个月组婴儿63例(24.42%);中位年龄为2.3个月。
2.2 临床特点
婴儿期排便异常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腹泻、便秘,该组258例患儿中腹泻156例(60.47%),患儿均符合腹泻的诊断标准[2],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至呈水样,常见的伴随症状是呕吐、排便前哭闹、黄疸,部分患儿有发热及肠道外的相关症状,大便常规检查正常或有脂肪球、红细胞、白细胞、脓细胞等,其中18例纯母乳喂养儿除腹泻外一般反应好,食欲、睡眠佳,体重增加正常,是为“生理性腹泻”;便秘90例(34.88%),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减少或数天不排便、粪质坚硬,常见的伴随症状是食欲不振、排便哭闹、黄疸、便血等,其中78例(86.67%)病程>1个月,符合新生儿/婴儿FC罗马Ⅲ诊断标准[3];其他:12例(4.65%),包括单纯性排便哭闹、排便失常、肥厚性幽门梗阻、先天性巨结肠、不完全闭锁、先天性狭窄等。
2.3 流行病学因素
2.3.1 生活环境 城区患儿96例(占本组总数的37.21%),其中腹泻儿54例、便秘儿39例,其他3例;农村患儿162例(占本组总数的62.79%),其中腹泻儿102例、便秘儿51例,其他9例。
2.3.2 发病季节 腹泻儿秋冬或春夏季发病多见;便秘儿发病无明显的季节性。
2.3.3 喂养方式 纯母乳喂养儿54例(20.93%)、人工喂养儿96例(37.21%)、混合喂养儿108例(41.86%)。
2.3.4 发病因素 腹泻156例患儿除18例为生理性腹泻外,138例病理性腹泻儿常见的发病因素依次是使用抗生素(婴儿或母亲)84例(60.87%),肠道外感染性疾病 69例(50.00%)中婴儿肝炎综合症48例(69.57%),肠道感染性腹泻54例(39.13%),饮食或喂养不当所致消化不良39例(28.26%)中牛奶蛋白过敏者32 例(占82.05%);90例便秘儿的发病因素主要是喂养不当或食物成分不均衡69例(76.67%),发热性疾病及其他疾病后21例(23.33%)。
2. 4:伴发病:腹泻儿常见的伴发病主要有生长发育迟缓及营养缺乏性疾病84例(60.87%)、呼吸道感染54例(39.13%)、婴儿肝炎综合症48例(34.78%);便秘儿常见的伴发病主要有厌食78例(86.67%),营养缺乏性疾病56例(62.22%),肛裂32例(35.56%)、婴儿肝炎综合症18例(20.00%)、痔疮6例(6.67%)等。
3 讨论
排便异常是由于饮食不当、食物成分不均衡、肠道本身疾病及肠道外感染等导致的消化系统疾病,可分为病理性、功能性、精神性排便异常。新生儿系反射性排便活动,对于排便没有精神上的影响,随着儿童的生长发育,社会心理学的因素在排便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该研究收集的是0~6个月婴儿排便异常的临床资料,其中3个月以下婴儿195例,占总数的75.58%,暂无明确涉及心理压力、精神创伤等精神性排便异常的个案,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等因素导致的排便异常所占比例是4.65%,不足5.0%。
在发病相关因素,该组资料显示排便异常与患儿年龄、生活环境、喂养方式、季节、婴儿键康状况、病程长短与用药情况及伴发病等密切相关。农村患儿发病率高于城区患儿,提示农村生活环境及卫生保健条件是该组婴儿排便异常的重要影响因素;纯母乳喂养儿发病率低于非纯母乳喂养儿,非纯母乳喂养儿204例,其中39例饮食或喂养不当所致腹泻中牛奶蛋白过敏者32 例,比例高达82.05%,提示牛奶喂养儿因牛奶蛋白过敏出现腹泻的几率明显高于其他喂养方式的婴儿,是腹泻的主要发病之一;腹泻儿秋冬或春夏季发病多见,可能与本市所处的地理环境、在春夏季易发肠道细菌感染、秋冬季易发肠道病毒感染有关。该组便秘患儿的发病因素则主要是喂养不当或食物成分不均衡、发热性疾病及其他疾病如腹泻后多见。
该组资料还提示,3个月以下患儿病程多超过1周,尤其是腹泻患儿,发病常始于新生儿期,病情迁延到婴儿期,病程短于1周者常见的发病因素是受凉、感染或使用抗生素(婴儿或晡乳母亲);病程超过1周者常见的发病因素则主要是喂养不当、婴儿肝炎综合症或长程使用抗菌药物致肠道菌群失调等,常合并不同程度的生长发育落后、营养缺乏性疾病等;4~6个月腹泻患儿主要的发病因素是肠道或肠道外感染、使用抗生素(婴儿或晡乳母亲)及喂养不当等,病程多短于1周。
便秘是困扰患儿及家长的常见临床症候群,我国北方五市多中心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儿童功能性便秘的群体患病率为4.73%,是儿童胃肠门诊最常见到病症之一[4]。该组资料中,便秘患儿90例,占该组排便异常的34.88%,患儿常常因哭闹不安、厌食、体重不增来诊,病程短者3~5 d不排便,长者10 d才排便1~2次,不仅影响患儿当前的生活,导致患儿生长发育落后、各种营养缺乏性疾病,病情迁延者有可能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发育 [5],因而应予足够的重视。另该组90例便秘患儿中功能性便秘78例,占86.67%,低于文献报道的90~95%[6],可能与该组年龄小,就诊时病程相对较短有关。
值得重视的是,该组排便异常患儿中伴发婴儿肝炎综合症者66例,尤以3个月以下患儿多见。婴儿肝炎综合症常常是新生儿肝炎综合症的延续,有文献报道,婴儿肝炎综合症患儿出现腹泻、呕吐等消化症状者达59.1%[7],而在腹泻或便秘的病因学研究中少有提及婴儿肝炎综合症者,该组资料显示婴儿肝炎综合症是惠州市初生~6个月婴儿排便异常(尤其是腹泻)发病的重要相关因素。
目前,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该组初生~6个月排便异常婴儿中84例符合《医院感染诊断标准(2008版)》AAD的诊断标准,发生率为32.56%,占病理性腹泻儿的60.87%。有研究发现,AAD发生与患儿年龄、抗生素使用时间及种类有关,<1周岁的婴儿较易发生AAD,抗生素使用在7 d以上和使用2种以上抗生素的患儿也较易发生AAD[8]。该组虽然是门诊病儿,因随机性及流动性大,未能确定患儿或晡乳母亲使用抗生素时间的长短、种类及使用了几种抗生素,但该研究结果明确显示,6个月以下婴儿自身使用抗生素或通过母乳间接用抗生素均是引起该组患儿AAD的重要相关因素。
[
参考文献]
[1] 王雪峰.儿童排便异常的中西医结合治疗[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2,27(8):581-583.
[2]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消化学组,感染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儿童腹泻病诊断治疗原则的专家共识[J].中华儿科杂志,2009, 47(8):634-636.
[3] 张树成.儿童便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2,27(8):564-567.
[4] 王维林 张树成.儿童功能性便秘诊疗过程的临床思维浅谈[J].临床小儿外科杂志,2012,11(1):2-3.
[5] Melanie CC,Chee SC,Janet WC,et al.Quality of life in children with 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J].J Pediatr Surg,2008(43):320-324.
[6] 王宝西.儿童慢性便秘的临床特点及治疗[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2, 27(8):561-564.
[7] 薛永珍,刘红,袁淑华,等.婴儿肝炎综合症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0,8(4):16-17.
【关键词】 新生儿;重度窒息;复苏;呋塞米
Therapeutic effect of Furosemide in the early time after serious asphyxia resuscitation in neonatesFENG Wen-qing.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care Hospital of Mei country,Guangdong 5147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furosemide in the early time after serious asphyxia resuscitation in neonates.Methods 98 neonates who had an entire information of serious asphyxia from January 2006 to January 2010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treatment group (50 cases)and control group (48 cases).Furosemide was given in the early time on basis of conventional treatment in treatment group.Conventional treatment was applied in control group,reduced intracranial pressure when the symptoms of intracranial high pressure appear.Results The manifestation rate of 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was 48.0%,the incidence of head CT graded middle and severe 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 was 8.0%in treatment group,each was 68.8%,22.9% in control group.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between the two groups(P<0.05). Conclusion Furosemide treatment in the early time after serious asphyxia resuscitation in neonates,can prevent and mitigate the 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it is worthy of further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Neonate;Serious asphyxia;Resuscitation;Furosemide
作者单位:514700 广东省梅县妇幼保健院
新生儿重度窒息是新生儿期危急重症,良好的产、儿科合作是新生儿重度窒息复苏成功的关键,而复苏后的治疗更是重度窒息新生儿良好预后的关键。我院自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采用早期给予呋塞米治疗重度窒息复苏后的足月新生儿50例,与48例早期仅采用常规治疗的患儿(仅在出现颅内高压症状时才给予甘露醇、呋塞米等降低颅内压治疗)进行对比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98例重度窒息足月新生儿中,男54例、女44例,足月小样儿11例、正常体重儿72例、巨大儿15例;分娩方式:顺产10例、侧剪产20例、剖宫产68例;窒息相关因素:胎儿宫内窘迫69例、脐带因素52例、胎盘因素14例、孕母因素14例、产程因素36例,48例患儿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关因素;98例重度窒息足月新生儿的5 min Apgar评分均>6分。两组患儿的孕周、性别、出生体重、窒息相关因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儿均无先天性疾病、产伤性颅内出血及围生儿死亡。两组患儿均由经过新生儿窒息新法复苏培训的新生儿科医师,在胎儿娩出后即按ABCD方案进行复苏,经复苏后均转新生儿科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1.2 判断标准
1.2.1 新生儿重度窒息的标准[1] 以胎儿娩出后1 min Apgar评分0~3分为新生儿重度窒息的标准。
1.2.2 HIE临床表现分度标准[2] 轻度:意识兴奋,肌张力正常,原始反射正常或活跃,无惊厥或仅有肌阵挛,无中枢性呼吸衰竭,瞳孔和前囟张力正常,症状在72 h内消失;中度:嗜睡,肌张力减低,原始反射减弱,常有惊厥,有中枢性呼吸衰竭,瞳孔缩小,前囟张力正常或稍饱满,症状在14 d内消失;重度:昏迷,肌张力松软,原始反射消失,惊厥频繁发作,严重中枢性呼吸衰竭,瞳孔不对称或扩大,前囟饱满、紧张,症状持续数周,病死率高。
1.2.3 HIE头颅CT分度标准[3] 轻度:散在、局灶性白质低密度影分布于2个脑叶;中度:低密度影超过2个脑叶,甚至达5~7个;重度:广泛性弥漫性低密度,灰白质界限消失。
1.3 方法 两组患儿转新生儿科后均给予纠正酸中毒、抗感染、防出血及对症、支持、必要时氧疗等常规治疗,并于生后1 h内尽早给予苯巴比妥钠10 mg/kg静脉注射。治疗组于生后1 h内即开始给予天津药业集团新郑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呋塞米注射液(20 mg/支)治疗,方法为:呋塞米注射液0.5~1 mg/(kg・次),用 0.9%氯化钠注射液2 ml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第1天每隔8小时使用一次,第2天起减少使用次数,用药2~3 d后病情稳定则停药。对照组则在出现前囟紧张、骨缝增宽、惊厥等颅内高压临床表现时,才给予甘露醇、呋塞米等降低颅内压治疗。治疗期间密切观察新生儿HIE的重要临床指标: 意识,肌张力,原始反射,惊厥,中枢性呼吸衰竭,瞳孔改变,前囟张力和病程长短。两组患儿出生3 d均作头颅CT检查。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50例患儿中临床表现为轻度HIE21例、中度HIE 3例、无重度HIE临床表现,总发生率48.0%;头颅CT分度为轻度HIE 29例、中度HIE 3例、重度HIE1例,头颅CT分度为中、重度HIE的发生率为8.0%。对照组48例患儿中临床表现为轻度HIE 28例、中度HIE 5例、无重度HIE临床表现,总发生率68.8%;头颅CT分度为轻度HIE 29例、中度HIE 8例、重度HIE 3例,头颅CT分度为中、重度HIE的发生率为22.9%。两组患儿临床表现为HIE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头颅CT分度为中、重度HIE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新生儿重度窒息目前在全球包括我国仍是导致新生儿死亡和智力伤残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05年的统计数据表明,每年400万死于新生儿窒息[4]。窒息的本质是缺氧,新生儿重度窒息可由于呼吸和循环的停止,影响全身缺氧和代谢,从而导致脑、心、肝、肾等多器官功能损害,其中脑损伤占首位,主要表现为缺氧缺血性脑病和颅内出血,而缺氧缺血性脑病多见于足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生后4 h便可出现脑水肿所致的颅内高压症状[5],从另一个角度说,足月新生儿重度窒息后脑水肿的预防主要是缺氧缺血性脑病的预防,而且应早至出生后即开始。
苯巴比妥钠已用于预防窒息后脑损伤[6]。有报道新生儿窒息后应用甘露醇可预防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发生[7],由于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较多合并颅内出血,为了防止颅内压突然大幅度下降、加重出血,通常甘露醇应在24 h后开始应用,此时酸中毒已纠正、止血药已经应用,估计出血已停止,应用甘露醇较为合适[8]。而呋塞米为髓袢利尿药,没有甘露醇“使颅内压突然大幅度下降、加重出血”的副作用,重度窒息复苏后的足月新生儿出生后即可使用呋塞米,可直接抑制钠进入正常或已受损害的脑组织,缩小脑容积,降低脑积液生成率,提高肾小球滤过率,减少肾小管重吸收,使尿排出增多,通过以上综合因素达到降低颅内压的目的。呋塞米的利尿作用强,见效快,维持时间长,是临床上治疗急性颅内高压较有效的措施。
刘志远报道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CT分度和临床分度不完全一致[9],有些病例CT显示的图像与临床表现不相平行,临床症状和体征显著,CT影像缺氧缺血低密度仅为轻至中度;而CT影像缺氧缺血改变严重,临床症状和体征却不是典型。本文结果亦显示: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CT分度和临床分度有少许差别。治疗组在治疗过程中临床表现为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发生率和头颅CT分度为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发生率均较对照组低。呋塞米宜早期使用,重度窒息复苏后的足月新生儿可于生后1 h内在应用苯巴比妥钠的同时即开始使用,没有必要在出现颅内高压临床表现时才给予降低颅内压治疗,那样或许为时已晚。早期使用呋塞米治疗重度窒息复苏后的足月新生儿,可预防和减少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发生,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吴瑞萍,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438.
[2] 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03.
[3]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68.
[4] 周伟.实用新生儿技术治疗.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1.
[5] 韩玉昆.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脑水肿的发病机理及防治.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4,9(1):6.
[6] 廖景文.苯巴比妥预防新生儿重度窒息后脑损伤.新生儿科杂志,2002,17(1):46.
[7] 曾丽琳.甘露醇对新生儿窒息后缺氧缺血性脑病的预防.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13):2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