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重要的英文

重要的英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重要的英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重要的英文

重要的英文范文第1篇

当前,大学生要直面新形势下对人才素质和能力的新要求和巨大挑战,而对他们的综合素质培养,无疑是所有课程共同面临的不容回避的课题。大学英语教育也不例外,它的目标不仅仅是使大学生学到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为他们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助力,而新闻英语无疑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新闻英语能使大学生更多地了解“家事、国事、天下事”,逐步培养他们具有全球化理念和国际化的视野。增强其开放意识和合作精神;能够使他们掌握财政、金融、军事、社会等各领域的知识和见闻,让自己见多识广,从而逐渐构建起多重复合的合理的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此外,新闻英语还可以让大学生更多地了解社情民意,不断增强在他们这代人身上比较缺乏的社会责任意识。

新闻英语的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政治、外交、经济、军事、文化、教育、体育等诸多方面。这些信息一方面反映了世界的变化和发展,另一方面从语言学习的角度来讲,更是提供了最大量、最地道、最真实的语言素材,学生通过对新闻英语的学习,能够了解地道而规范的语言运用,加深对所学语音、词汇、语法等知识的巩固,更重要的是对新闻英语的学习可以从多方面人手,用不同形式的新闻英语作为教学材料,做到既可以大量阅读报刊英语,也可收听、收看英语广播、电视节目;既可练习听力记录,又可模仿训练口语表达和翻译;这样就可以通过多管齐下、多措并举,让“死”材料“活”起来,挖掘和发挥出教学资源最大的效能,营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脑、手、眼、耳、口齐上阵,在平素的学习中、在同样的时间内,让学生得到更多的训练和实践,经过日积月累,做到脑勤、手勤、耳聪、目明、口灵,使他们的听、说、读、写、译水平进行全方位的锻炼和提高,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英语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目的。

传统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课程设置是单一性的教学,采用精读、泛读、听力、口语课分开进行的形式。它的弊端是在单位时间内的英语教学只是单一的形式,不是一个完整的教学,不利于听、说、读、写的一体化训练。比如在精读课上,教师的讲解占很大的比例,学生的参与较少,大部分学生只是消极地听,处于被动的局面,学习效果自然不佳。引入新闻英语,可以选择不同形式的新闻英语作为教学资料,运用多种有效的教学策略,有目的地组织一些综合教学活动,使单一的教学课堂模式向着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课堂模式转变。比如具体的授课过程中可对某一新闻材料进行听、说、读、写、译的全方位训练。具体操作可按如下进行:首先教师可先播放一段听力材料,对学生进行听的训练,要求在基本听懂的基础上回答一些相关的问题,并在听的过程中适当做笔记,然后组织同学对所听内容进行讨论,之后发表自己对于这个话题的观点和看法。然后对于听力内容中的难点部分,教师可进行适当的讲解,要求学生翻译部分有难度的句子。当学生对于这个话题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再发给学生相关内容的其他阅读材料,要求学生加深阅读并写出读书报告。在这一整套训练当中,学生的听、说、读、写、译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训练。而不同训练形式的转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最大限度地在课堂上展现自我,锻炼提高自己的语言应用能力。课堂上不再是教师唱独角戏,学生做观众,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

大学英语教学时数较少,要想学好用好英语,需要付出更多的业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而新闻英语的资料可以通过多渠道、多方位获得,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丰富素材。例如国内外有很多英文报纸杂志,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阅读。中央及各省市电视台也有大量的英语新闻节目,收音机可接收到VOA、BBC、China Inter-national等节目,更重要的是网络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很多网站提供最新的世界各地新闻,且文字和声音配套,只需轻轻点击就能反复收听或阅读。所有的一切为学生提供了最丰富、最快捷的语言素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和兴趣爱好,选择不同难易程度、不同内容的新闻材料进行自主学习,这样学生从传统的知识被动接受者转为主动发起者,自主管理自己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学习也就拥有了更大的自。

重要的英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文化导入;高职英语教学;重要性

引言

作为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学好语言并进行有效交流往往是学习者心之所求的主要内容。但在交流的过程当中,除了要有正确的语言知识构架外,相关的文化知识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换言之,英语学习不仅要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更要注重英语语言文化的输入和熏陶。因此,在日常英语教学当中,越来越多的教师也将英语语言文化传播视为重中之重。

一、文化导入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高职学生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现状。

高职学校学生的普遍情况往往是英语基础不理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老师课堂教授也通常会遭遇学生无心学习的尴尬。在这种境地之下,教师更加容易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单纯的认为学生只要掌握足够的词汇量和基本的语法规则,通过相关的英语等级考试就万事大吉。因此长此以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枯燥的课堂讲授中完成,教学方法日趋单调,课堂氛围也乏善可陈。学生的学习激情逐渐消退,教师的教学热情也慢慢冷却。因此,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得越来越重要。而在此时事实地进行文化导入则是一个相当不错的选择。通过导入英语国家的相关文化知识,可以让学生有意识的把本国文化和英语国家的文化进行对比,提高中英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加深对于英语国家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二)文化和语言之间的关系。

从本质上讲,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是紧密相连的,学生只有通过语言的学习才能了解一国文化。作为文化的载体,语言既能直接的让学习者阅读文化但同时也受其制约。中西方文化作为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在语言、习俗等各个地方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只有完全了解这两种文化上面存在的共性,并区别出各自的特性,才能进行高效的语言交际。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要加强语言基础知识的练习更应该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并加强西方文化知识的导入。而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则更应该有意识的去了解相应的西方文化传统、生活习性、和风俗习惯等,真正营造出一种双语学习的语境,强化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二、高职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原则

高职英语教学当中进行文化导入要讲求其原则,主要应遵循实用、适度和阶段性三大原则:

(一)实用原则

所谓实用即要求教师所导入的文化内容与学生学习的语言知识紧密相关。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与普通高中存在本质上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学生的专业性上。因此,以学生相关专业为切入点,导入与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相关的文化会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也可以使原本十分抽象的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变得更为具象,加强学生对于所学语言知识的掌握度。

(二)适度原则

文化内容涉及面广,庞杂且繁复。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文化导入的时候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要经过精心的选择。在实用的基础上做到够用。对于有代表性的内容要精讲细讲,而一些非主流的文化知识则可以选择少讲或不讲。此外,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进行课外阅读,通过大量的实践积累,做到举一反三,增强跨文化意识。

(三)阶段原则

任何学习都讲求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也不例外。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从简单的单词短语出发,逐步扩展到句子和篇章,让学生一点一点体会所学内容当中的文化含义,享受学习的过程,体味中西方文化交融之下的学习乐趣。

三、高职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方法

文化导入的方式多种多样,除了在课堂上的还有在课堂外的,下面具体列举说明:

(一)词汇习得法。

学生词汇量的多少是学生英语能力提高的一个决定性因素。教师在进行词汇课教学的时候务必要做好相关词汇所涉及的文化背景的讲解。这样除了可以让学生更好的记忆,更方便学生准确理解单词的意思。

(二)创设情境法。

在课堂教学上,多样化的课堂情境可以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体现。就拿最简单的见面问候来说,中文见面一般会问“吃饭了没有”,而美国文化中则更常说的是“Howareyoudoing?”。教师可以多为学生创设类似的情境,让学生多参与交流和讨论,从而掌握正确的表达方法,消除中西方文化差异所带来的疑惑。

(三)课外习得法。

英语学了课堂教学,类似英语角,英美文化选修等第二课堂的习得也可以为学生提供练习口语、了解文化的一个平台。在上述第二课堂中,学生一方面可以面对面的与外教进行交流,找到自己在用语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更可以通过交流切身体会和了解异国文化和风俗。此外,一些英美文化的选修课、文学和戏剧的鉴赏活动,更能让学生通过详细系统的学习,了解异国文化特点,为自身的英语学习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结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又影响着语言的交际活动。高职英语教学必须导入文化,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文化传播,才能让学生学以致用,把英语这门语言转换成实用工具。而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能进一步了解文化,让原本十分枯燥的语言学习变得生动有趣,把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提高日后英语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实用性。

参考文献:

[1]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重要的英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英语教学 中国文化失语 中国文化导入 跨文化交际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肩负着文化交流的重要使命。外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教学,而且应该包括文化教学。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谈论跨文化交际,关注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话题,提倡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紧密联系该文化背景、补充相关文化知识,以便更深入地理解英语这门语言,毕竟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一些学生了解到更多西方文化,明白了更多英语表述背后的故事的同时,却无法用英语恰当表达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信息,造成“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我们不应忘记,无论是汉语“交流”,还是英语的“communication”一词,其所表示的交际行为都是“双向”的。 所以,在大学英语教学上对待中外文化不应“厚此薄彼”,很有必要在课堂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使跨文化交际双向互通。

一、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与“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产生。

在我们迫切地想了解西方文明的同时,越来越多的西方人也开始了在他们眼中的神秘国度――中国的探索之旅。我们经常说:“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可是我们目前的大学英语教育却是“让学生了解西方,让西方误解中国”。当我们能用英语流畅地谈论我们对西方传统节日的理解,能对国际热点话题侃侃而谈,能对种族、环境、能源甚至人权等问题如数家珍时,又有多少学生能用英语准确表达或解释“庙会”、“清明节”、“《西游记》”、“三个代表”、“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医、中药、针灸”、“秦始皇兵马俑”,以及回答出“为什么中国叫做China?”这样带有历史文化背景的问题?

由于以往英语教学西方文化含量的缺乏,导致了我们在国际交往中的多层面交流障碍(主要是“理解障碍”),而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含量几近于空白的状况,对于国际交流的负面影响则更为严重。我们不难观察到,许多有相当英文程度的中国青年学者,在与西方人交往过程中,始终显示不出来自文化大国的学者所应具有的深厚文化素养和独立的文化人格。当西方同行怀着敬意探询Confucianism/Taoism(儒/道)的真谛时,我们的学者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顾左右而言他。更有甚者,一些中国学者不知令西方人也十分崇敬的孔夫子的英文译名是Confucious,还有人闹出将Mencius(孟子)奉为异国圣者而译为“门修斯”的笑语。有些博士生有较高的基础英语水平,也有较高的中国文化修养,但是一旦进入英语交流语境,立即呈现出“中国文化失语症”,在日常汉语交流中所表现出的中国文化底蕴就显得苍白,这不能不说是我国基础英语教学的一大缺陷。[1]

因此,有学者概括为:在跨文化交际中,学生由于对中国文化了解不到位,无法用恰当的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导致交际的失败或低效,从而造成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误解。这就是“中国文化失语”现象。[2]这无疑是过分强调对英美国家文化的学习而忽略对中国文化的输入而造成的。

二、“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出现的必然性与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导入的必要性。

首先,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重视的是目的语的教学,几乎所有的英语课本的课文都是围绕西方国家的物质文化、制度习俗文化和各层面精神文化的介绍,而对于作为交际主体的一方的文化背景――中国文化之英语表达,基本上仍处于忽视状态。其次,课堂上教师的教学也紧紧围绕书本,讲解文章的结构、词汇、句子分析,很少或基本不补充相关主题的中国传统文化或风俗的内容,为了公外四六级考试或专业四八级的过级率而更多地讲解的是应试技巧。此外,不少学生也没有主动地意识到学英语的真正目的所在。他们学英语仅仅是为了过级顺利拿学位或是考高分作为将来找好工作的敲门砖,这完全违背了我们学习英语的出发点。这些都必然导致“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产生。

学习一门语言是以交流为目的的,而语言又是文化的载体,因此我们交流的是不同的文化,或者是不同文化下产生的想法、观点和产物。

中国加入WTO已七年有余,2008年8月北京奥运会也已进入倒计时阶段,举国上下尤其是北京人民都在努力学英语迎奥运,这是中国第一次迎接来自全世界这么多国家的一次盛会,也是一次绝好的展现自己滔滔上下五千年文化的大好时机。作为国家未来栋梁之才的中国大学生们更是肩负着把中国介绍给世界的重大使命。此时,怎么用英语表达中国传统文化,向世界介绍一个蕴含浓郁东方特色的中国变得尤其重要。曾有人说道:“19世纪是英国人的世纪,20世纪是美国人的世纪,21世纪将是中国人的世纪。” 先不去探讨这话出自哪位哲人之口,也不去谈论它的准确性如何,但至少我们可以体会到的是中国这个古老国度正日益凸显着她不可被世界忽视的一面。

因此,在大学英语课堂导入适量的中国文化,让学生接触到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信息的恰当英文表达,在真正进行跨文化交际时能得心应手,这既是实现英语学习的交际功能所需,也是将中国推向世界大舞台的必经之路。 并且,这应该成为我们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

三、将中国文化导入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之路与“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消亡之路。

通过学习Krashen的“输入假说”和Swain的“输出假设”,可以得出两种假设的理论意义;继而通过探究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输入和输出方面存在的问题,得出结论:英语学习中的输入与输出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输入是输出的必要前提,输出是输入的目的,反过来对输入具有反拨作用。因此,根据此理论,以下将从两大方面来探讨此标题中的“改革之路”和“消亡之路”。

(一)从教材、教法、教师、学生谈起。

教材――是我们目前课堂学习英语的最主要的途径,它是“输入”的工具。因此教材的编写很重要。教材中强调中国文化的英文表述,对学生掌握于此相关的信息尤其必要。例如,可在每单元后附上与该单元内容相关的中国文化专题,或者编写专题小测验,让学生发现自己在这方面的不足,并激发学生“输入”更多的相关信息去解决此类问题,逐步减少“中国文化失语”。

教法――是影响学生接受知识的效率的因素。它是辅助“输入”的重要手段。由此可见,教师的教法对学生接受信息的多寡和深浅是极其相关的。要让学生对教师所教授的中国文化感兴趣,并愿意自主地去自学更多内容,教师的教法就凸显了它的作用,例如教师的语言是否幽默、形式是否吸引人、信息是否具有时代感,等等。

教师,是英语教学的主导。他为学生“输入”信息的种类、多少、方向提供直接作用,并且为学生“输出”的信息进行检测和纠正。例如,笔者在讲授英语课文时,每次遇到中国的传统佳节,如端午、中秋等,都会将此类信息在课前进行归纳,课上讲解,以帮助学生在下次遇到此类表述时不会“失语”。再有,在讲到跨国婚姻的课文时,将中国的传统和现代婚俗进行专题讲解,学生兴趣大增。与此同时,鼓励学生多看CCTV-9的介绍中国文化类的专题节目,多读“Beijing Review”之类的杂志书籍,大量收集、积累、输入中国文化的英文信息。因此,要让“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走向消亡,教师的对中国文化的强调和对学生的激励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当然教师自身也不能忽视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学习和重视。

学生,是英语的学习者和使用者。学生要既能“输出”又能“输出”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英文信息,其作为英语的学习者和使用者,肩负着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与西方文化进行对等交流的重任。因此,教材的使用、教法的实施、教师的引导,最终都应在学生身上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要想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不再出现,学生是最重要的力量,也是走在最前线的队伍。

(二)从整个大学英语的教学制度谈起――考试体制。

中国的各类考试体制都重在检测学生对英语技能的掌握,而忽略了对本土文化的重视。为了克服“失语”现象,可以从考试体制入手,把对中国文化的要求列入考试大纲,这样学生对此的学习会更有动力。与此同时,在平时的英语考试中,教师可以运用不同的形式来检测学生对此的掌握程度,例如口头作业、课程小论文、小组讨论、专题报告等。这样一来,学生会更有目的性地去学习更多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英语知识。

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2007年最新版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教学性质和目标”是这样要求的: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3]为了使跨文化交际双向互通,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该加强中、西方文化的导入,将两种语言与两种文化相结合,以便学生具备基本的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达到语言学习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从丛.“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

重要的英文范文第4篇

一、打招呼

中国人之间彼此较为熟悉的人见面问候时,一般采用下列用语:“上哪去?”“吃过了吗?”假如把这些问候的话直译成英语(Where are you going? Have you eaten yet),英美人可能会茫然、困惑,有时也可能引起误解。不了解汉文化习俗的外国人并不会认为这是一种起交际作用的问候语,比如问对方:“Have you eaten yet?”对方可能认为这不是单纯的见面问候的话,而会误认为你可能发出对对方的邀请。又如“Where are you going?”很可能引起对方的不快,所以对方对这一问话的反应极有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你管得着吗).”英美人的问候一般用“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How do you do(您好)?”“Nice to meet you(见到你很兴奋).”“How are you doing(你最近好吗)?”在关系亲密者之间可用“Hello”或“Hi”。

二、称呼

在英美国家,人们相互间称呼与我国的习惯相差极大。有些称呼在中国人看来有悖情理,不礼貌,没教养。比如:小孩子不把爷爷奶奶称作“grandpa”和“grandma”,而是直呼其名,却是得体、亲切的,年轻人称老年人,可在其姓氏前加“Mr、Mrs”或“Miss”。比如:“Mr Smith、Mrs Smith、Miss Alice”等。在汉语里,我们可以用“老师、书记、经理、工程师、厂长”等词与姓氏连用作称呼语,而在英语中却不能,我们不能说“teacher Zhang(张老师)”、“engineer Wu(吴工程师)”等,正确的说法是应按照英美人的习惯把“Mr、Mrs、Miss” 与姓(名)连用表示尊敬或礼貌。

中国人称呼家庭成员、亲戚或邻居时,往往用“大哥”、“二姐”、“大嫂”、“李大伯”之类,这些称呼不可用于英语。用英语称呼时不论男人还是女人,一般直呼其名就行了。

三、寒暄

中国人见面寒暄通常是:“你多大年纪?”“你能挣多少钱?”“结婚了吗?”在英语文化中年龄、地址、工作单位、收入、婚姻、家庭情况、信仰等话题属个人隐私范畴,忌讳别人问及。英美人寒暄最频繁的话题是天气的状况或猜测,如“It's fine, isn't it?”或“It's raining hard,isn't it?”“Your dress is so nice!”等等。汉语里的寒暄有时还表示对对方的关心。如:“你今天气色不好,生病了?”“好久不见,你又长胖了。”或者“好久不见,你又瘦了。”人们不会为此生气。英美人假如听到你说:“You are fat”或“You are so thin”即使彼此间较熟悉,也会感到尴尬,难以回答,因为这是不礼貌的。

四、赞扬与祝贺

当英美国家的人向中国人表示赞扬或祝贺时,我们即使心里兴奋,嘴上难免要考虚一番。这大概是我们中国人认为“谦虚”是一种美德的缘故,而且我们认为不这样,就是对别人的不敬。例如:一位外国旅游者对导游小姐说:“Your English is quite fluent..(你英语说得很流利)”这位导游小姐谦虚地回答:“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不,我的英语讲得不好)。”对于中国人的谦虚回答,英美人会误解为对方对自己的判断力表示怀疑。又如:在一次舞会上,一位美国人赞扬一位中国女士说:“You look beautiful today(你今天很漂亮)。”这位中国女士谦虚地说:“Where(哪里)、Where(哪里)。”幸亏这位美国人懂一点汉语习惯,非常巧妙地说了一句:“Every-where (到处)。”根据英美人的习惯,当他们赞扬别人时,总希望别人以道谢或爽快接受的方式作答,而不希望以谦虚、客气的方式作答。对于上面两位的赞扬、恭维话,英美人的回答是:“Thank you! ”“Thank you for saying so.”

五、道别

英汉语言中道别的使用语言或方式也不大相同。中国人道别时,把客人送到门口或楼下大门口,甚至马路上,客人对主人说:“请留步”,主人最后要说:“走好”、“慢走”、“再来啊”等等。这些话都不能直译成英语,假如说“Stay here、Go slowly、Walk slowly.、Come again”,听起来不顺耳,也不符合英美人的习惯,其实,微微一笑并作个表示再见的手势或说:“Good-bye(再见),See you later(回头见)、So long、Take care(再见,保重)”就可以了。

六、其它社会礼节

重要的英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中国菜名;翻译原则;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9-00-02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中国的烹饪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享有“烹饪王国”之美誉。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程度的不断深入,来华投资经商、旅游观光的外国客人越来越多。他们在工作之余或饱览中国的美丽风光之后也极想品尝一下中国的菜肴。因此,中餐菜名和主食的英译问题就突出地摆在了我们面前。因为这既是增进友谊与了解的需要,也是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工作。

一、中国菜肴英译的基本原则

(一)求实避虚原则

根据Newmark对实用文本的划分,中餐菜名翻译文本应属信息型文本,翻译的目的是让外国朋友了解菜肴的内容,以及菜名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因此译者在翻译中餐菜名时所要遵循的首要原则应是求实避虚原则,如实翻译出菜肴的主料、配料、调料、烹调方法等真实内涵,而不是完全按照菜名的字面意思翻译。例如:有一道菜叫“金玉满堂”,其实就是虾仁鸡蛋汤,如果照菜名字面意思翻译成“Hall full of Gold and Jades”,外国客人准得大吃一惊,“How can Chinese people eat gold and jades?”;但如果译成 “shrimp and egg soup”,大家就很容易理解了。又如“百鸟归巢”应根据菜名组合实译为“chicken and pork with egg and bamboo shoots”。由此可见,对于这类改变了以原配料、加工形状和烹饪手段等常规命名方式的雅致菜名,必须化“虚”为“实”,翻译出该菜的原配料成分和烹调方法等辅助因素。

(二)避免文化冲突原则

在中式菜谱里,以龙、凤、鸳鸯、如意、芙蓉、翡翠、元宝、荷包等中华民族象征吉祥意义的动植物和象征着荣华富贵的物品来命名的菜名比比皆是。有些甚至借用了一些实际无法食用的物品或西方人所忌讳食用的动物名。如“龙凤配”这道名菜有些中餐馆直译成“Dragon & Phoenix”显然不妥。因为在西方文化中Dragon含有邪恶之意,而Phoenix是只在中国神话中才出现的飞禽,西方人对它没有感性认识。因此该菜名的翻译是不合适的。实际上这道菜的主料是Lobster(龙虾)和Chicken(老母鸡),因此,我们可以译成Lobster and Chicken。又如脆皮乳鸽,象征着和平的鸽子烹而食之,西方人是无法接受的,还有诸如动物内脏、青蛙等。因此,又有如鱼香牛肝、火爆腰花、麻辣肥肠等菜名。译者应该具有跨文化意识,特别要注意那些根据联想意义而命名的菜肴,以免引起文化冲突和不必要的麻烦。

(三)舍繁取简原则

与西餐菜名相比,中国菜名显得过于冗长繁杂,如果将主料、配料、调料、烹调方法、刀工或蕴含的文化等全部逐字翻译,很难被外国人接受,应力求简明扼要。如corned beef(罐头碎牛肉),corned的英文释义为pre-served in salt or brine(用盐或盐卤腌制的),在这里涵盖了大量的信息。有的菜名并不强调烹调方式、或者根据主配料的搭配可知其烹制程序,翻译时可将其省去。同样的道理,有些英译菜名可省去调料,甚至可省去配料。如蒜茸猪红拌时蔬,菜名太繁琐,把蒜茸省去,用spiced表示其部分语义,译为spiced pig’s blood with vegetables即可。省略调料或配料。如蜜汁烤叉烧:barbecued pork (略去调料蜜汁)凉拌海蜇:special seaweed(略去凉拌的调料,而用“special”来表示)。

二、中餐菜名英译的方法

上面提到了中餐菜名英译的三个基本原则。下面通过一些范例对中餐菜名的英译进行一些具体探讨。

(一)直译法烹调法+原料

烹调法是指中国菜的做法,即煎、炸、煸、炒、蒸、煮等等。英译时把对应的制作法译出来,再以该菜的主要砂料为中心词就可以了。例如:

炒肉丝 Sauteed (Stir-fried) Pork Slices 炖牛肉Stewed Beef

清蒸桂鱼Steamed Mandarin Fish 煎鸡蛋Fried Eggs

红烧鱼 Braised Fish with Brown Sauce 灼海螺片 Scalded Sliced Conch

回锅肉 Twice-cooked Pork/Double Cooked Pork 软炸里脊soft-fried pork fillet

(二)直译+释意法

该方法就是在英译时直接按中文菜名译出其意,然后再补充说明其内在的含义。示例如下:

全家福Happy Family-A combination of shrimps, pork, beef, chicken, lobster and mixed vegetables with brown sauce

龙凤配Dragon & Phoenix Two separate dishes characterize this distinctive plate. On one side, lobster meat in Sichuan chili sauce, which is and inviting. On the other is house special chicken, which never fails in delighting.

左宗鸡General Tso’s Chicken A mouth watering dish made with large chunks of marinated chicken, sautéed with scorched red chili peppers in special, tangy sauce.

(三)意译法

1.原料+with+作料

用原料为中心词,有时捎带把烹调法也译出,再加上用介词with或in与作料构成的短词即可。示例如下:

鱼香肉丝 Shredded Pork with Garlic Sauce

豆豉桂鱼 Mandarin Fish in Black Bean Sauce

黄焖大虾 Braised Prawns in Rice Wine

海米白菜Chinese Cabbage with Dried Shrimps

2.作料+原料

此方法是把作料用作修饰语,放在中心词原料的前面,用英文译出。示例如下:

咖喱鸡 Curry Chicken

麻辣豆腐 Spicy Bean Curd

怪味鸡 Multi-flavored Chicken

古老肉 Sweet & Sour Pork

3.以“实”对“虚”法

从严格的意义上说,该法也是意译法的一种。其方法是舍去中餐菜名里的喻义、夸张等说法而采用直接、明白的英语把它翻译出来。示例如下:

白玉虾球 Crystal White Shrimp Balls

红烧狮子头 Braised Meat Balls with Brawn Sauce

发财好市 Black Moss Cooked with Oysters

龙虎凤大烩 Thick Soup of Snake, Cat and Chicken

4.“移花接木”法

这种方法是用西方人熟悉并了解的欧洲菜名或主食名来译部分中国菜名与少数主食,因为它们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故借彼之法为我所用。译文地道、通俗易懂,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示例如下:

烤排骨 Barbecued Spare Ribs

盖浇面 Chinese-style Spaghetti

饺子 Chinese-style Ravioli

锅贴Pot Stickers

鸡肉串 Teriyaki Chicken Stick

这里的teriyaki一词是从日语来的借用词即“烤”的意思,该字用于此类英译在美国的中餐馆里十分流行。另外,spaghetti和ravioli两字均源自意大利语,其含义与吃法恰巧分别与我们的“盖浇面”和“饺子”非常相似,外国人都异常熟悉。PotStickers乃是一种通俗、诙谐的译法,较之呆板的译文pan-frieddumplings更显出其幽默而传神。另外,dumpling一字似有滥用之嫌,例如,在译“烧卖”、“馄饨”、“元宵”、“锅贴”、甚至“粽子”时,都用该字,往往容易引起误解。

5.音译+释义法

该方法是指先按中文用汉语拼音译出,然后再加以解释性的英译,使英译文保留点“中国味儿”。示例如下:

包子 Baozi Stuffed Bun

饺子 Jiaozi Chinese-style Ravioli

馒头Mantou Steamed Bread

锅贴 Guotie Pot Stickers

木须肉 Moo Shu Pork A combination of shredded pork and assorted vegetables as fillings rolled in small thin pan-cakes

6.“随机应变”法(原料+地名+style)

应用此方法可以灵活地处理一些难以对付的坟风味特色菜名。英译出原料名后,再稍加“点拨”就可以大功告成。示例如下:

广东龙虾 Lobster Cantonese Style

家常豆腐 Bean Curd Home Style

麻婆豆腐 Bean Curd Sichuan Style

中式泡菜 Chinese-style Pickles

湖南肉 Pork Hunan Style

另外,关于中餐主食的一些英译较之于中餐菜名来说就容易多了,这里简单举几个示例:

汤面 Noodles in Soup

炒面 Stir-fried Noodles

炒饭 Fried Rice

蛋炒饭 Egg Fried Rice

叉烧炒饭 Roast Pork Rice

由此可见,中餐菜名的英译方法是灵活多变的。至于我们在翻译中最终采用哪种方法,则可根据各人的习惯和具体情况确定。同时,有些译法也不是正式或固定译法,因为在口译或笔译时往往因人而异、因语境而异,常常会有不同的英译。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对外交往活动的日益增多,餐饮业也逐渐走向世界。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中国菜系多样,烹饪方法众多,各种菜式均有自己的品评标准和鲜明的民族特色。中餐菜名与主食的英译是中国饮食文化对外宣传工作中的重要一环。上面介绍到的几种翻译方法并非孤立,而是相互联系,可以并用。但不管采用哪种翻译方法,都要求译者首先必须熟悉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了解中餐菜名的构成及其内涵,这样才能对中餐菜名有更加准确的翻译,才能对中国文化的传播和促进世界烹饪文化的交流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钟述孔.实用口译手册[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2]何川.英语导游口译手册[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9.

[3]黄海翔.中餐菜单英译浅谈[J].中国科技翻译,1999,(1).

[4]吴冰.汉译英口译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5]何高大.实用英汉汉英口译技巧[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7.

[6]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7]黄承球.中国菜谱英译初探[J].广西师范学报,1997,(2).

[8]陈洪薇.汉英翻译基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9]林克难.新闻宣传英语[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

相关期刊更多

党史博览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河南省委党史研究室

内蒙古艺术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

茶叶科学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