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亲情作文

初中亲情作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亲情作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亲情作文

初中亲情作文范文第1篇

2008年5月12日2点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机大地震,灾难来临时房屋顷刻倒塌,掩埋无数生命,多少生命一下就变为粉尘。

在北川县城核心现场,从深山逃出的人流中,11岁的张吉万背着3岁的妹妹张韩,非常吃力地走着。同行的爷爷奶奶已经老了,父母在外打工,小吉万就勇敢地担起小男子汉的责任。小吉万说,他很爱妹妹。

在什邡市洛水镇一间倒塌的民房内,传出了微弱的哭声,战士们经过了40分钟的紧急挖掘,终于清除了表层建筑碎物。顿时,一幕感人的情景出现在战士面前:一个脸色苍白、目光呆滞的两岁小女孩在墙角舞动这小手,她身上压着一个面孔朝下的老妇,老人身上还压着一个成年男子。男子全身几乎无处完好,却生生顶住了塌下来的断梁;老人的头已经垂下来没有任何反应,双手却紧紧将小女孩搂在身下……没有时间擦去夺眶而出的泪水,一位战士上前抱起小女孩,跑步赶往灾区救护所。据了解,那名老妇人,是小女孩的奶奶,成年男子是小女孩的爸爸。这一家三代的悲壮场景,感动和震撼了在场的战士们。

生命是脆弱的,那么多的人一下子魂归天堂。生命又是顽强的,被埋100小时后而被成功救出的生命奇迹一次又一次燃烧起人们的希望,震颤着人们的心灵,让人们在激动流泪之余不得不喟叹生命的顽强。这些生命奇迹源于被救者强烈的求生愿望。他们为了生存,宁肯喝自己的尿,吃作文本纸,这种对生的坚守和永不放弃让人肃然起敬。

初中亲情作文范文第2篇

初中作文课堂的学习意义建构主张:一是“夯根基,筑生活”;二是“讲规矩,采人文”;三是“急就章,走熟路”;遵照初中不同学习阶段的作文教学要求,以寻求校本研究与训练的作文教学规律。

【关键词】意义建构;夯实根基;体验生活;寻求规律

不知其它区域初中学校的作文课堂是何种教学现状,就其本校语文习作双主互动体验,理性反思作文教学实践,仍是教师指导犯难,学生习作无趣;表情没有思想,达意缺失实感;语言东拼西凑,交际无的放矢;行文不成体统,更难掷地有声。鉴于此,深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校本研究,悉心揣摩作文课堂学习意义建构对策,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校本研究获悉,初中作文教学,严重缺失作文课堂的学习意义建构理念,严重缺失作文学习科学辅导方法,严重缺失作文学习自主实践兴趣,严重缺失作文学习规律探究智慧。作文教学造成花花课堂,以应付教育“差事”;习作训练虚伪不实,以大轰大嗡敷衍了事;作文教学失去原生态的根本原因,是语文教师缺失生活作文课堂的学习意义建构意识。予以概括反思,一表现在作文教学(辅导)备课环节,不去理性思考习作训练的情境设置环境要素(生活素材与兴趣投入);二表现在习作训练方略的主导作用环节,不去揣摩作文指导智慧挖掘的协助要素(协助方案与笔耕实践);三表现在习作成果激励评价环节,不去搭建习作评价互动平台的交流要素(共同提高与分享喜悦)。交流得知,当下初中作文教学普遍仍囿于传统的经验型和总结型应试图式,仅围绕完成作文教学量化任务要求和中考作文导向,来锁定作文教学研究视角,来划定习作训练研究论域。这实属还是早被摈弃的传统填鸭式作文应试教育模式,这与作文学习意义建构的校本性(作文教学特色)和前瞻性(写作自主发展)背道而驰。如果深刻挖掘一下初中作文教学的发展式内涵,就不难萌生作文创新教学的理性思考,拓宽初中作文教学校本研究的特色途径,理智处治无利于学生习作发展的实践顽疾,应用建构主义的教育眼光,为广大初中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实践纾难解困。

初中各阶段作文学习意义建构目标是有评价梯度的。要么关注基础填补、不失体验生活;要么关注行文规范、不失采撷人文;要么关注习文常规,不失笔耕指导。

七年级作文课堂,学习意义建构的目标是,关注“夯根基,筑生活”。阐明初中生习作基础无根的主要原因,就是缺失生活体验,缺失生活感悟,缺失生活灵感,缺失交际语言日积月累的学习习惯,以导致没有写作思想。近年来积极倡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活动,就成人考试及高考中考的作文命题,也曾多次均以此作为立意,来评价考生的作文成绩。乍一看,这样的材料作文,并不是习作难题。可是评卷发现,多数考生立意浮浅,表达语言干瘪,腹中没有蓄积的情感素材,对所给“作文材料”没有多元的思维联想和丰富的认识见地。考生为了达到作文写作规定字数的要求,只好大呼小嚎,拼足成篇。结果内容假大空,卷面低分数。举个最简明易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意―《从母爱谈感恩》。初中学生体验母爱的生活已有十余年,妈妈从形影不离的襁褓,盼望孩子与日长大,到节衣缩食冷暖呵护,最后渴望少年强健,快乐发展有成。如此优越的体验经历素材,为何就轻易失去了呢?究其教育根源,主要还是教师的责任,尤其语文教师更是主要责任承担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论)强调教师应具有创造性主观能动的诱导作用,学生由于年龄和心理特征,不易主动去体验家庭生活和父母亲情,亟需教师的引导启发(如布置亲情体验作业等,学校班团会和家长会也是最好的引领活动方式)。除此,更亟需有效的常态化生活体验反馈手段:语文教师每天都要利用语文课堂前5分钟,轮流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轮流训练复述家庭亲人为自己成长所付出的劳动代价;轮流交流父母为自己读书所付出的关爱与艰辛;轮流复述家庭和谐幸福生活的小案例等。要求学生积极善于反思回顾身边曾发生的社会生活现象,并天天撰写反思日记,将口语表达向书面语训练自然过渡。如此日复一日,就会自然养成悉心观察身边生活与事物的良好习作习惯,同时也利于培养对生活有鉴别是非曲直的体悟能力。作文口语训练实践,语文老师应积极发挥主导能动作用,促进语文课堂常态化和口语表达规范化,为语文学习驾驭书面语夯实基础。

初中亲情作文范文第3篇

一、紧扣文本,指导写作

有关初中生写作,《课标》总目标指出:“写作要真情感,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要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注意详略,条理清楚,运用联想和想像,丰富表达内容;要独立写作,注重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根据《课标》的思想,初中语文课本的编排严格地遵循《课标》,按文体有规律进行编排,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作文训练:记一件事;第二单元作文训练:写一个人……到九年级写议论文、写散文、写小评论等。随着课文内容的逐渐加深,作文训练的编排也加深了。因此,教师应该读透《课标》,紧扣文本,指导学生按照每单元作文要求进行有序的写作训练,让学生的写作思维跟随课本教学规律逐步成熟。

二、消除障碍,提高兴趣

叶圣陶先生曾经鞭辟入里地指出:“学作文,其实就是学做人”。巴金先生也曾经讲过:“写作即是生活”。初中有一部分学生对写作心存恐惧,往往是谈写色变,叫苦连天,大叫自己不会写作文,苦思冥想,写不出600个字。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无非是心理障碍,心病还需心药治。因此,教师必须要先排除学生的恐惧心理,由简单的写一件事、一个人、一个景点入手,教会他们怎样写记叙文。平时养成写日记、随笔的习惯,由浅入深,指导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写日常应用文等。

学生排除心理障碍后,让他们认识到作文就是写内心最想说的话,就是写发生在身边的事和人。告诉学生写作就是“我手写我心”,怎么想就按一定的顺序怎么写,开始时也许写不好,教师疏通学生心理,让他们放下思想包袱,从易到难,慢慢地从内心深处接受作文,逐渐加深,这样就会进步。

三、设置情境,诱发兴趣

作文教学不注意常常陷入沉闷的教学情境中,教师指导得唾星飞溅,学生听得呵吹连天、不知所云,正如鲁迅所讲的:“他不说我倒还明白,他越说我越糊涂了。”因此,适当地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作文训练:说明事物,这种文体学生心存恐惧,感到无从下笔。针对这种情况,我准备让学生以《我的学校》为题作文。利用上课时间,我带着同学走出教室,从学校大门口开始,边走边指导学生分清东西南北方向,引导学生注意四周标志性的建筑物,周边绿化、警示牌、黑板报、文化广场、校雕等事物,引导学生按一定的空间顺序分清学校结构。学生们紧跟老师,按一定的路线,围绕学校走一圈,大约半小时回到教室。然后我再适当地指导:首先说明事物要抓住特点;其次要注意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如:例数字、分类别、打比方、举例子等;接下来,还要注意说明顺序,可以像《苏州园林》先总说,再分说,也可以按空间顺序,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进行介绍;最后,还要注意说明语言的准确、简明扼要。通过老师的指导,第二节课让学生当场作文,下课后百分九十以上的同学能够完成这篇说明作文,且写作质量相当不错。

再如七年下册第二单元作文训练:写传记,学生也感到为难,自传吧,小小年纪,没什么可写;他传吧,对他人暂时了解得也不够深入,该写哪几方面呢?面对这种情况,我引导学生写身边最亲的亲人,如爸妈、爷爷、奶奶等。学生对自己所选定的人物进行较深入的了解,包括出生年月、籍贯、爱好、主要经历、主要事件、人生理想、对人生社会的看法等,还可以作简要评论,或者也可以侧重记叙几件典型事件,如课文《一千个球》。除此之外,引导学生为本地有一定影响的人物立传,如:华侨、村支书、村长、退休老干部等,方法也类似访问家庭成员那样。在课前准备的基础上,我再利用上课时间让学生互相交流,口头作文,师生、生生之间相互补充、改正。请学生特别注意:写传记作文,要注意内容真实准确,语言既可朴实,也可生动活泼,记事要突出重点,详略得当,不要面面俱到;评论要画龙点晴,不要空泛冗长等。

作文课有时也可以与艺术相结合,创设情境,调动情绪,激发灵感、培养学生用艺术的眼光,参照生活,提高审美能力,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九年下册第四单元作文《我和亲人的故事》这篇作文。家庭是人生旅途的驿站,亲情是人生航程的港湾。家庭里演绎着种种悲欢离合的故事,叩击着他人的心扉。古往今来,叙写亲情故事的作品汇成了一条细细流淌的河流,如泣如诉地向世人展示着亲情特有的美质。本次作文话题学生有话可说,能叩击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如何让这节作文课更富有艺术特色呢?笔者是这样设计的。

运用多媒体下载两首深情的歌曲,一是满文军的《懂你》,一是阎维文的《母亲》,再配上动人的摄影照片,熟悉的公益广告,屏幕展示上届学生的优秀习作的文本等,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家庭,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真善美,感悟真情,说自己身边真实的故事,写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点:

(一)欣赏歌曲导入新课:满文军声情并茂的演唱,屏幕上映出相应的画面及充满生活气息的歌词,令人动情,将学生引入亲情的情境中。

(二)学生口头交流自己和亲人之间的故事。教师引导:联系生活实际,截取一个最能打动自己的片断,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准备三分钟,自由、即兴上台交流,师生、生生之间可以互相评论。

(三)指导写作:①从细处落笔,展示亲情特有的美质。现在我们生活在和平安全的环境之中,没有什么惊天动地感人流涕的故事,但你们和亲人们亲密相处的平常生活中,也有许多动人的故事。如八年级朱自清的《背影》,记叙了作者的家庭在祸不单行的时候,父亲亲自送儿子北上,在车站艰难爬过铁道为“我”买橘子,和“我”依依惜别的情景,表现了父子间的至爱深情,抒发作者在艰难困苦、精神压抑的情况下,对父亲无比思念之情。又如:莫怀戚的《散步》,描写了作者一家在散步途中,“我”为了满足老母的愿望,准备走大路,但老母为了满足孙子的愿望又改变了主意要走小路。无赖之下“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我们一家小心翼翼地向前走着,都觉得自己背上背着的是整个世界。这篇散文表现了人到中年肩负重任,担当着承上启下的重大责任。

以上两个例子都十分平凡、琐细,但这“平凡”、“琐细”中却把人间亲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②选取感动自己的亲情故事,倾注真情实感。作文的材料首先要感动自己,然后才能感动读者。如果自己读起来好像咀嚼蜡烛,那怎么能够让别人喜欢你的作品呢?

③多角度选取题材,作侧向和逆向思考。例如茹志鹃的《百合花》叙写了新婚不久的新娘,意无反顾地将绣有百合花的被子,盖在已经牺牲的小战士遗体上,表现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感。这就是侧向思维。又如在希望工程中,一些不相识的好人资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等。日常生活这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故事很多,教师要拓宽学生的思路,善于引导学生挖掘心灵深处的动情点,引导学生平时要关注生活,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作文的题材才能多样化。比如十代表洗脚妹刘丽,她十四岁开始辍学,到厦门当洗脚妹,将辛苦赚到的钱,资助了三十七名孩子,圆了他们的上学梦。这个材料既新颖又符合这次作文的要求。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启发学生逆向思维,我们就不难发现并非所有的家庭都是温馨和谐的,如本单元课文《小男孩》中,已经离婚的妈迫小男孩,在一个飘着细雨的夜晚,到处寻找爸爸要生活费。找不到爸爸,小男孩要到哪里过夜呢?文章给我们展现的是自私和冷酷,这不也是小男孩和亲人的故事?大部份同学都生活在幸福健康和谐的家庭里,但是,也许有个别学生的家庭不那么和谐,比如代沟问题、家庭成员不够和睦、父母离异等等。因此要求学生要善于思考,敢于挖掘,发散思维,从逆向去组织材料,表达真情实感。

初中亲情作文范文第4篇

要想在仅有的50天左右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我们该如何下手?

学生在作文中面临的问题是:很多学生害怕写作文,为什么怕?就是写600字的文章都很吃力,找不到可以写的东西。

一、让学生有话可说

面对50天左右的时间,让初三学生去积累素材有点不太现实,但是,老师可以利用网络下载优秀作文语段,针对中考题材按照家庭、学校、社会进一步细分为基本主题素材:

家庭类:亲情、成长;学校:阅读体验、友情、师生关系;社会:沟通交流、社会热点,感悟自然人生。要求学生每天背诵一两段优秀语段,并在课前几分钟进行检查。

二、教会学生怎样写,即怎样使文章语言富有文采

孔子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中考作文如果没有文采,从阅读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有文采的文章能刺激人的大脑皮层,给人带来阅读的兴趣。正如有人说:“读有文采之作,如饮醇酒;读无文采之作,味同嚼蜡,难以下咽。”在中考作文中,怎样才能增强文采,让阅卷教师陶醉,赢得高分。恐怕只有注重修辞,提升语言文采。

(一)重视仿写和片段训练

为了提升学生作文的文采,我在本学期初,每天安排课代表写两段优秀语段在小黑板上,要求学生抄在笔记本上,朗读、背诵,并在课前抽查。然后定期安排学生仿写背诵过的语段,经过练习,学生运用语言的技能会逐步提高。

(二)重视中考作文小标题运用技巧: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合理地划分文章的段落,和谐地组成文章的格局,显豁地表现文章的思路。

1.运用小标题的几个要求数量不能超过四个{要围绕题目、中心去拟小标题,语言要精练、严密、生动;排列必须有序。

2.小标题的类型:

(1)序数式

文面上出现的“一、二、三、四”和“A、B、C、D”等,它们没有语言含义,其功能只是划段切块。

(2)内容式

这种小标题用概括的语言点出了本段的内容,便于读者跳读。如说明文《珍珠》:天然珍珠的形成、人工养殖珍珠、珍珠的用途。它们之间表现出一种逻辑顺序。

(3)主题式

小标题概括了段的内容,抽象出了段所表达的中心。如《人间自有真情在》;“浓浓的亲情”“醇醇的友情”“深深的师情-暖暖的人间情”四个小标题;不仅表现出了全文写作的线索。而且凸显了全文的主题。

(4)情节式

能够从小标题中窥见故事的主要情节。如《新交》中小标题是“初交”“考验”“冲寒”“挚友”,明显地凸现了故事的情节。

(5)镜头式。

它巧妙撷取生活中的小镜头,设置出一种能贯穿全文的结构线索。如《初中生活剪影》中:“清晨的闹钟”“数学课上的鼾声”“晚自习的笑声”。

(三)开展局部训练

1.亮丽的开头。如《春》的开头: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就直接点题,直接交代了事件。

2.巧妙的结尾。如《背影》的结尾: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充分的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富有有悬念。

文章的主体部分还应该有:

优美l的写景的句子,如《社戏》中的“这一次船头激水的声音更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细节描写的句子,如《羚羊木雕》中的细节描写“没有……”我慢慢地从口袋里掏出小刀,“你能不能把羚羊还我……”我几乎听不见自己的声音。

引用恰当的句子,如《春》中“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修辞手法的运用,如《安塞腰鼓》中“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腰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烁的臆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发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四)训练学生快速作文

主要做法有两个:一是当堂限时作文;二是教会学生快速构思,列结构、抓提纲。

归根到底,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还在于老师们平时的作文教学,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初中亲情作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感恩教育;初中语文;必要性;实施策略

众所周知:“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这是从古代延续到今天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但对于较多初中生而言,他们懂得此句话的意思,但很难有意识真正去做。就从近些年语文试卷中的感恩题材的作文来看,较多学生写父母、亲人的作文时,总是给人以空洞无味之感,严重缺乏真情的流露,对家人缺乏感恩意识。对此,想要使我国的经济、文化获得健康的发展,就必须要重视感恩教育,在学生学习的各环节中渗透感恩教育。

一、感恩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的必要性

1.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近些年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中出现了多元化的文化,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受到了较大的冲击,感恩一词在学生心中并没有太大的价值性。同时,家长对独生子女的过分溺爱,教育部门实施的优越教学政策等,导致较多学生养成了自私、自利的习惯。如果长期如此下去,会导致社会道德水平的下降,对于社会发展而言,必然会带来不利影响。对此,初中语文教学中必须加大力度渗透感恩教育。

2.有利于素质教育的顺利进行

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总是将成绩作为学生学习发展的中心,学生素质方面的教育并未受到重视,这便会影响学生人生的发展。如果学生在生活、学习中都没有感恩意识,那么个人学习能力再怎么强,也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因而,在初中语文教学重视融入感恩教育,能为素质教育的顺利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3.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既要重视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又要重视学生人文方面的教育,将感恩教育融入到初中语文教学中,能通过课文中人物高尚的品质来熏陶和感染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感恩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1.借助优秀的课文,让学生直面感恩

课本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重要途径,因而老师要把握好课文中的人文气息,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让学生直面“感恩”,产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实现感恩教育的目的。比如在学习《我的老师》和《再塑生命的人》两篇课文时,力求让学生感受作者对老师的爱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鼓励学生说一下自己喜欢的老师,从而对老师的教学行为进行理解和感激。再如在学习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杨绛的《老王》、余秋雨的《信客》时,让学生直面感受不同作者对身边普通人的爱,明白人与人相处应具有真诚的心与感恩的心,从而让学生养成在生活中感恩别人的习惯。

2.借助作文环节,让学生体验感恩

感恩需要靠实际行动,而不是单纯的语言表达。因而,老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可以巧用作文环节,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感恩活动中。首先,老师可以在班级中组织感恩论文大赛;其次,给予学生一个星期的准备时间,让学生充足地去了解父母、老师、邻居、朋友等,这样学生才能够写出具有真挚情感的作文,能让学生通过文字的描写,真实的体会爱和感动,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

3.通过影视作品,让学生形成感恩的习惯

对于初中生而言,感恩教育的培养并不是单靠课文和写作两环节的教育即可,还需要借助影视作品,给予学生感官的体验,以便于学生形成感恩的习惯。比如在学习完《背影》这篇课文之后,老师可以为学生播放《失孤》电影中亲情的片段;还可以为学生播放《亲爱的》电影片段,让学生真实的体会亲情的伟大,从而心生感恩的念头,让每个学生都写出自己的读后感,对于优秀的读后感内容,可以将其挂到教室后面的黑板上进行展览,以此来激发其他学生的感恩意识,形成良好的感恩氛围。

三、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阶段的教学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时期,尤其是初中语文课程的教学中,包含着大量的人文性内容,通过老师有效的引导和教育,能让学生在课文学习中、写作中及娱乐中获得良好的感恩熏陶,能让初中生从小正确地看待社会及人,形成良好的感恩意识及习惯。这对于学生将来的人生道路发展而言是非常有帮助的,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与人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王博.点亮感恩心灯,收获美好未来——谈学生的感恩教育【J】.华夏教师,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