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寓言故事的成语

关于寓言故事的成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寓言故事的成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于寓言故事的成语

关于寓言故事的成语范文第1篇

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睡;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我死国生,我死犹荣,身虽死精神长生,成功成仁,实现大同。

关于寓言故事的成语范文第2篇

关键词:建筑;安全事故;成因;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1、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工作的特点

1.1、工程项目具有不固定性

建筑工程的流动性,主要体现在施工项目和施工队伍这两个方面。建筑企业的生命力就在于施工项目,所以,企业在日常的经营活动中,会承接各个地区的施工项目,这就决定了建筑工程的施工项目具有不固定性特点。而作为建筑企业的施工人员,则需要跟随项目从一个地区转换到另一个地区,使得企业出现人员大幅度流动的现象。

1.2、管理工作复杂

当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数量不增多,各企业在规模’资金实力以及技术水平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复杂的情况使得建筑企业很难做好安全监管工作。另外,从地形构造来看呢,我国各地区的差异性很大,地区发展也存在不平衡的状况;从国土面积来看,我国具有幅员辽阔的特征。施工项目的周期一般都比较长,在这种作业环境复杂的情况下,容易引发不安全因素,这就直接加大了工程安全监督管理工程的难度。

1.3、管理人员密度大

我国建筑行业的工业化发展步伐比较慢,其工业化水平低,尚且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所以,建筑行业的发展,需要依靠大量的劳动力。在建筑行业蓬勃发展的形势下,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居民大量涌入该行业。由于农民工队伍基本没有接受过专业技能训练,使得建筑企业施工队伍存在综合素质水平低下的状况,这对建筑企业的工程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人员来说,是个非常大的挑战。

2、建筑工程安全风险主要来源

2.1、在建筑施工中不规范的人行为

人的不规范行为主要表现为:遗漏或遗忘现象、颠倒事物、没有按照规定或时间操作、无意识操作、进行规定以外的动作等等。人为原因,需将故意行为排除掉,不同阶段的失误会引起不同的风险。

2.2、在建筑施工中不安全的物状态

项目低价中标以后,施工方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往往加班加点,不断简化建筑工艺和程序,简化安全设施,建筑的质量和施工者的人身安全根本得不到有效保障;施工设备落后,大多靠缺乏专业技能的廉价劳动力进行手工操作,作业空间缺乏必要的封闭措施,不同空间之间的联通可靠性很差;施工临时设施没有按照专业技术要求和标准进行搭建和安装,建筑设施不配套,施工能力远远超出其承受力,因此被迫进行多次调整和改变其功能用途;普通工人没有专业的工作技能和专长,流动性又大,为了能够尽快的得到领导认可,获得工作机会,需要不断地熟悉新工艺、新环境,这通常是这些工人的工作弱项。

2.3、在建筑施工中环境的不适应状态

施工现场条件恶劣,可能出现陡坡或者容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的地区,如果没有相应的保护措施,很容易发生意外事故,造成对人身安全的伤害和财产损失;一些无法抗拒的自然灾害(台风、洪涝)等天灾可能造成意外事故。

3、建筑安全事故成因分析

3.1、安全意识淡薄

我国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是由于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人员安全意识比较淡薄,在实际的建筑施工工作当中忽视了现场安全管理工作,主要表现为施工现场的安全施工责任不够明确,安全管理制度也不是很完善,即使存在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制度,但是也不能够很好地将其落实到位。同时,建筑施工现场安全保障体系也比较的薄弱,施工企业的现场管理人员不重视相关的现场安全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

3.2、建筑市场及其他方面

其一,分包管理问题,我国建筑业市场门槛相对较低,分包单位轻视安全管理,不依据规范作业,不能对分包队伍进行有效安全管理,分包承建工程的安全问题突出。其二,技术落后,我国在安全防护、检测的技术、设备和器材等方面相对落后。其三,安全评价不科学,监管部门一般通过安全检查评分评估施工安全状况,是一种静态、被动、片而的评估方法,无法充分反映和评估建筑企业的安全管理状况。其四,安全生产许可证问题,部分施工企业不按规范设立安全管理制度和生产责任体系.安全机构和人员配备不完善,识和观念,安全隐患较大企业缺乏安全生产责任意。

3.3、安全监督管理不规范

建筑施工是一个十分庞大系统的工程,牵涉到很多方面,施工安全生产管理与整个工程的施工进度和质量直接挂钩,是建筑施工必须关注和重视的重要方面。由于企业管理人员以及施工人员生产安全意识不高,没有相关健全完善的保障体系作为依据,有些企业虽然建立了相关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但并没有按照制度严格执行,安全隐患时时存在。施工现场的管理是施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应当加以重视,而施工现场没有安全警示牌和安全标志,封闭管理做得不到位,有些人员没有相应的安全设备就随意进出,现场环境布置混乱,施工材料没有按照规定进行分门别类地摆放,而是随意放置,很容易出现高空坠物、建筑坍塌等一系列安全事故,这对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和工程的整体质量都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4、建筑工程安全事故解决措施探讨

4.1、改善施工环境

根据我国的安全生产劳动法,建筑施工之前要对施工的即时环境因素和安全技术措施进行考擦,只有通过了技术标准才能够允许施工人员进行建筑施工作业,有一些特殊作业的施工如高空装窗户,地洞中建隧道和核电站的建设需要特殊的工作服。建筑企业应当对员工的生命财产负责,不只是为了利润和效率,需要切实的考察环境问题,及时制止安全隐患的作业,有效地改善施工环境,给施工安全带来保障。

4.2、制定施工人员规定

为了减小建筑施工过程的操作问题,建筑企业需要根据行业内标准制定正确的施工人员操作规定,并严格的执行这些操作规定,落实到施工的各个角落。建立奖惩措施,对严格执行这些操作规定的员工进行高调奖励,并给与一定的宣传,而对违规的人员执行惩罚措施,有效地制止因为操作不规范而带来的安全事故问题,把这些操作的方法不断的进行完善,最后在操作规范上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4.3、加强各项管理制度实施

对于项目的负责人和施工工地的负责热,需要加强管理的力度,建立层次监督制度,促进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落实各项管理制度的实行。在建筑施工管理方面,需要要求每个施工工地的员工必须佩戴安全帽,防止意外的事故,严格监督工作证的携带以防非工作人员混进施工工地,建立工地巡查小组,层层管理督促项目负责人下达正确的指令,建立工作人员的管理制度,坚决将建筑工程中的安全事故的灭杀在萌芽之中。

4.4、加强机械设备维护管理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购买的设备都是存在一定的使用年限,严格地执行报废老化的设备,建立设备和员工责任制,如果设备出了问题,相应的员工没有进行保修将被给予一定的惩罚措施。加强设备的使用规范,定期的使用方法对设备进行检查和保养,强化设备的防护装置,对了业界已经淘汰的装备进行更新,严格要求操作人员带证上岗操作,杜绝设备引发的一些列安全事故。

总言之,施工安全管理体系建设是施工企业生存发展的保障性工程,施工企业要注重安全管理机制的科学性、有效性、可行性。要注重从细节抓起,从人员保障和安全责任到位抓起。做到制度建全、制度执行力可靠。作为安全管理机制建设的重要内容,安全预警和监管机制是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的防范机制,是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理念的关键支撑,所以更要重视对企业安全预警和监管机制的建设和执行保障。

参考文献

[1]冯利军.建筑安全事故成因分析及预警管理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8.

关于寓言故事的成语范文第3篇

Abstract: In order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bearing capacity and hysteretic behavior of ring plate reinforcement on the compression bearing capacity and hysteretic behavior of T type steel tubular joints, to making the two groups of specimens, specimens in each group often have a unreinforced T type and a ring plate reinforced T type circular steel tube joint. Both groups are all taking a compression bearing capacity test and hysteresis test.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bearing capacity and hysteretic performance of the collar plate reinforced joints are respectively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unreinforced.

关键词: T型圆钢管节点;环口板;承载力;滞回性能

Key words: T circular steel tube joint;ring plate;bearing capacity;hysteretic behavior

中图分类号:TG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3-0085-02

0 引言

钢管结构轻巧、美观,故在各种现在建筑中应用较多。在钢管结构中,节点部位有较大的应力集中,主管靠近节点部位较其它部位容易发生破坏,故管节点是钢管结构的薄弱环节,为了提高管节点的受压承载能力与滞回性能,需要对节点部分的主管进行加固。加固的方法有许多,文献[1]- [2]对内置插板对管节点承载力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主管外部加固有垫板加固与环口板加固,文献[3]对这方面加强的承载力进行了研究。文献[4]与[5]分别对T型方管节点与K型间隙方管节点进行了滞回性能研究。环口板加固是近几年刚刚兴起的新型加固方式,对它的研究国内很少。文献[6]对环口板加固节点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研究的节点范围较少,故需进一步研究这种加固方法。

在试验研究中,对两组试件分别进行受压承载力与滞回性能试验研究。

1 试验装置

1.1 加固T节点几何图形

图1为加固T型钢管节点的几何构造。

1.2 试件外形与尺寸

图2为环口板加固T型管节点的形状与尺寸。

采用对比试验,第一组试件为受压承载力试验,第二组试件为滞回性能试验。两组试件分别有两个,一个为未加固T型圆钢管节点,一个为加固的T型圆钢管节点。第一组的未加固试件和加固试件与第二组的尺寸相同,其几何参数如表1所示。

1.3 试验装置与加载方式

使用实验室的万能试验机对试件施加荷载,图3为其试验的整体图像。为了对比,四个试件的边界条件相同,试验中四个试件加载方式与加载速率基本相同。

2 试验结果

2.1 试验过程及破坏现象

2.1.1 第一组试件试验

对一组试件进行受压承载力试验。

图4显示的是未加固试件的局部变形,在支管和主管的相贯线处主管发生局部屈曲,说明未加固试件的支管的轴向刚度大于主管在径向的度。

图5显示的是加固试件的局部变形,发现主管屈曲从支管与主管的交界处转移到环口板与主管的交界处。但主管的底部保持一条直线,没有太大的变形。

2.1.2 第二组试件试验

对第二组试件进行滞回性能试验。

在受压时的变形与第一组试件类似,在受拉时随着试验的位移不断加大,裂纹逐渐扩展,最终破坏形式如图6和图7。

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结束试验后,提取试验数据, 未加固试件的极限承载力为128kN,加固试件的极限承载力为155 kN,加固试件比未加固试件承载力提高了21%,图8为未加固试件与加固试件的荷载P和端头位移u的滞回曲线。发现加固后试件曲线的总面积明显大于未加固试件曲线的总面积,所以加固试件的滞回性能明显好于未加固试件的滞回性能。

3 结论与展望

通过对两组试验测试,可以得到以下结论:①加固后试件的受压承载力明显大于未加固试件的受压承载力;②加固后的试件的滞回曲线的总面积明显大于未加固试件的总面积,故具有更好的滞回性能。

以上结论是通过两组试件比较试验得出的,对于环口板的尺寸大小对其受压承载力与滞回性能的影响,需更多的试验研究与有限元分析,这将在后续工作中继续研究。

参考文献:

[1]王阁, 张季超.内置加强板空间相贯圆钢管节点在广东科学中心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工业建筑,2007,37(10):93-97.

[2]李涛,邵永波,张季超.内置横向插板加强型管节点静力强度研究[J].钢结构,2009,24(123):25-29.

[3]Shao YB. Study on reinforcing methods for welded tubular joints structures[J]. Journal of Yantai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dition), 2009, 22(4): 312-320.

[4]武振宇,陈鹏,王渊阳. T型方钢管节点滞回性能的试验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8,41(12):8-13.

关于寓言故事的成语范文第4篇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经济增长;城镇;Granger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

1.引言

投资、消费、进出口贸易是国内生产总值的主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正处于向工业化社会过渡的阶段,投资特别是固定资产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00年36.5%上升到2009年的47.7%,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呈现增加趋势。固定资产投资也被部分学者视为拉动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和措施。但是,由于每个发展中国家的国情不同,固定资产投资能否真正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还必须结合各国国情进行考察。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研究其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的热点,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上,苏文惠(2011)认为经济增长是导致固定资产投资增加的原因,但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并不导致经济增长。高丽(2005)实证分析了我国经济增长与外商直接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的关系,认为适度控制国内固定投资。王云等(2010)比较了消费与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波动的关系,指出扩大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效力大于扩大固定资产投资产生的效力。姚娜(2007)认为固定资产投资间接影响经济增长。焦佳等(2008)研究发现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王天营(2004)研究了固定资产投资对GDP的滞后性以及滞后期。

综上所述,我国目前学术界研究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时,不少文献以城镇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单独研究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文献较少,并且基于VAR模型分析两者关系的文献更是少见。因此,本文基于VAR模型,运用单位根检验、协整、Granger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等分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以考察两者的相互影响程度,并得到相关的启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实证研究

2.1 数据来源和模型建立

本文使用2004年第1季度到2010年第4季度全国城镇固定资产完成额(GDZC)和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季度数据作为分析的原始数据,数据来源是国家统计局的季度统计。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和国内生产总值是季度数据,具有季节变动因素和不规则因素,因此必须对原始数据进行季节调整才能使数据具有真实性和代表性。本文采取移动平均法对数据进行调整。

参考高铁梅(2006)对于数理模型的分析,VAR模型(Vector Autoregression,向量自回归模型)能够把每一个内生变量作为所有内生变量的滞后期来构建函数,能够充分反映时间序列的变化趋势和变量间的关系。所以,本文采用VAR模型,具体是:

Yt=A1yt-1+A2yt-2+…+Apyt-p+ξt t=1,2,3,…,T

其中,A为系数矩阵,T是样本个数,y是k维内生变量向量,即城镇固定资产完成额(GDZC)和国内生产总值(GDP)。

本文使用EViews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2 平稳性检验

为了克服数据的非平稳性,使数据具有一定的预测性,必须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采用的方法是ADF(Augmented Dickey-Fuller Test)单位根检验法。如表1所示,对城镇固定资产完成额(GDZC)和国内生产总值(GDP)进行ADF检验,发现两者是非平稳的,然后对GDZC和GDP的一阶差分进行ADF检验,发现两者是平稳的,所以GDZC和GDP是一阶单整序列。

表1 ADF检验结果

ADF值 p值 结论

GDZC -0.1976 0.9275 非平稳

(GDZC) -10.328 0.0001*** 平稳

GDP -0.4111 0.8937*** 非平稳

(GDP) -11.959 0.0002 平稳

注:***表示在1%的水平显著,表示一阶差分。

表2 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

原假设 特征值 迹统计值 5%临界值 p值

0个协整向量 0.5116 22.7319 18.3977 0.0116

至多1个协整向量 0.1178 3.3851 3.8415 0.0658

2.3 协整检验

由于GDZC和GDP是一阶单整序列,为了进一步检验两者见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所以必须对其进行协整检验。协整检验方法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进行协整检验关键是确定滞后阶数,如果滞后阶数越大,越能反映时间序列的动态性,但是自由度就会减少,反之亦然。因此选取适当的滞后阶数尤为关键。根据AIC和SC准则,本文选取滞后阶数为2。现使用Johansen协整检验对GDZC和GDP进行检验,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在5%显著性水平下,GDZC和GDP存在着一个协整关系,表示城镇固定资产完成额(GDZC)和国内生产总值(GDP)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2.4 Granger因果检验

为了进一步验证城镇固定资产完成额(GDZC)和国内生产总值(GDP)两者的因果关系,本文采用Granger因果检验法进行分析。运用Granger因果检验法的前提是变量间必须存在着协整关系,由上文协整检验可知,GDZC和GDP存在着一个协整关系,因此符合Granger因果检验法的规定。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在10%显著性水平下,GDP是引起GDZC变化的Granger原因,而GDZC不是引起GDP变化的Granger原因。对此可能的解释是固定资产投资相对于其他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显著。但是经济增长后,却促进了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一方面是因为在经济增长后,城镇居民对诸如住房、生活配套设施具有改善性需求,从而刺激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另一方面是由于在经济增长后,政府拥有较为充足的资金进行城镇再次规划和定位,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发展新兴产业,进一步促使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

表3 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

原假设 Chi-sq p值 结论

GDP不是GDZC的Granger原因 5.187 0.075 拒绝原假设

GDZC不是GDP的Granger原因 4.269 0.118 接受原假设

2.5 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

通过构建脉冲响应函数(Impulse Response Function),可以测算当系统受到随机扰动项的一个标准差冲击时,其对所有内生变量产生的动态影响。方差分解(Variance Decomposition)则是反映某一个冲击对变量影响的贡献度。

图1、图2是基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图,横轴表示冲击作用的滞后期数,纵轴表示响应程度,实线表示脉冲响应函数,虚线表示正负两倍标准差偏移差。

图1 GDZC对GDP冲击的响应 图2 GDP对GDZC冲击的响应

从图1看到,当本期给GDP产生一个标准差冲击时,固定资产投资(GDZC)在第一期处于高位,接着往下降一直持续到第3期,达到最低位,往后则缓慢稳定增长。这表明当外部对GDP产生一个标准差冲击后,给固定资产投资引起正向作用,并且具有显著的持续稳定增长效应。

从图2可知,当本期给固定资产投资(GDZC)产生一个标准差冲击时,GDP在第1期为0,说明存在着GDP对GDZC的冲击具有一个时期的时滞,接着上升持续到第2期,达到最高位,往后则逐渐下降。这表明当外部对GDZC产生一个标准差冲击后,给GDP的影响越来越小。

在方差分解上,见图3、图4,横轴表示滞后期数,纵轴表示贡献率(单位是%),曲线表示方差变化。由图3可知,GDP对GDZC的贡献率从第1期开始一直下降,在第3期达到最低位,随后逐渐上升,贡献率保持在73%以上。由图4可知,GDZC对GDP的贡献率从第1期开始上升,在第3期达到最高位(12.3%),接着逐渐下降,贡献率越来越小。这个结论与上文的脉冲响应分析结果相一致。

3.结论及启示

本文在构建VAR模型的基础上,通过运用单位根检验、Johansen协整、Granger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等分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结论是:经济增长对固定资产投资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并不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这个结论的启示是:

(1)由于经济增长对于固定资产投资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城镇居民对诸如住房、生活配套设施具有改善性需求,因此地方政府应该合理发展和调节房地产,并重点解决困难群众的住房需求,使城镇困难群众能够享受到经济增长的成果。并且,地方政府对于城镇规划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必须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发掘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进行投资。

图3 GDZC的方差分解图图4 GDP的方差分解图

(2)固定资产从初期投入到最终完成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因此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单纯依靠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刺激经济增长并不现实,或者说固定资产投资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多表现在改善城镇生产、生活环境设施以及调整产业结构布局所带来的间接效应上,图2也充分解释了这一点,图中GDP在第1期为0,说明存在着GDP对GDZC的冲击具有时滞。因此,地方政府盲目片面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并不能促进经济增长,反而会阻碍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应该充分意识到固定资产投资并不会对经济增长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需要在一段时间后,投资的间接效应才会显现。

(3)地方政府应该加强固定资产投资的管理。由于固定资产投资的间接效应和时滞性,地方政府应因地制宜、有针对性选择适当的项目进行投资,综合评价项目的投入产出情况,避免投资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高耗能、高污染产业。此外,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高不超过12.3%,这说明可能有其他因素影响着经济增长。分析这些因素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将是未来的研究重点,也有助于发现、识别和剖析影响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1]苏文惠.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现代商业,2011(5).

[2]高丽.外商直接投资、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对中国的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情况,2005(15).

[3]王云,赵斌.基于SVAR模型的居民消费、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研究[J].商业研究,2010(12).

[4]姚娜.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金融经济,2007(08).

[5]焦佳,赵霞,于霄.我国经济增长与固定资产投资的变结构协整分析[J].山东经济,2008(01).

[6]王天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滞后影响研究[J].经济问题,2004(12).

关于寓言故事的成语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1 绪论

西方发达国家已证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成功的职教模式。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支生力军,虽然培养了大量的“下得去、留得下、用得上”的人才,但传统的教学模式重理论讲授,轻实践环节,这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相差甚远。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必须以社会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为培养依据,强调应用性,突出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一体化教学中,重视理论知识与实训内容的相互融合,边学习边实践,学习理论知识来指导和帮助实训操作,通过实训操作来巩固和提高理论知识。同时还将素质教育融于人才培养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和不断创新的意识,既增强了学生的基本素质,也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一体化教学的模式是目前职业教育中大力推广的形式,它是让专业知识更具延续和深入的空间。国内也开展了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缺少具体的行业和专业支撑,致使一些教学做一体化研究更多的停留在了宏观方法论层面上。

2 课程建设的研究目标

2.1 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要求的同步更新

为全面推进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2011年,交通运输部印发了《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方案》提出的工作目标是:企业安全生产水平明显提升;各类事故明显下降;推进企业全面达标。《方案》的出台为建立全面、科学、系统的运输企业安全管理体系提供了行业标准。传统课程内容已经不能满足运输安全标准化的要求。

2.2 完善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建设

通过本次课程改革项目研究,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通过注重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践性、职业性和开放性,进一步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提升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培养主动适应道路运输行业发展需要的运输企业安全管理高技能专业人才。

2.3 建立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总理在考察职业教育过程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只有在做中学才是真正的学,只有在做中教才是真正教,教、学、做是一件事”。职业教育就是坚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实施“工学结合、教学做合一”。通过构建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切实培养学生完成实际工作岗位任务的能力、素质的提升。

2.4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管理类专业普遍存在课程内容宽泛,缺乏有力的落脚点,使学生产生茫然不知所措的现象,造成学生学习兴趣降低。本课程着力于打造基于真实职业岗位任务的教学情境,通过采取“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极大的提高学生的真实感,促使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3 课程建设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3.1 课程内容的滞后,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脱节

传统课程内容按照学科体系进行编制,内容陈旧、宽泛,不够具体,实际应用性不强,已经不能满足运输安全标准化的要求。通过本教研项目,紧密结合道路运输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要求,及时更新、完善课程内容,满足当前道路运输行业对运输企业安全管理人员知识、能力的要求。

3.2 课程资源匮乏

一体化教材应按照“案例引入理论知识技能训练技能考核”的模式进行设计,按科学性、实用性、针对性等原则来编写,一体化教材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基础资料和指导文件。由于专业特点,专业课程资源匮乏,缺乏适应高职教育的教材、实训等课程资源。好的一体化教材应根据教学目标和任务,将知识点分解到实训任务中,同时把相关的理论知识与实训任务紧密相联,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3.3 教学模式落后

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在学习内容、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方面要给教师和学生提供较大的选择和创新的空间,并围绕核心能力的培养,与相关行业企业联合,不断地开发新的项目课程、任务及社会认可的考核评价标准,努力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增强学生适应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和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4 课程建设的研究重点

4.1 运输企业安全管理人员职业岗位分析

通过道路运输行业、企业调研,充分了解目前道路运输企业安全管理机构设置、运行机制、人员配备、岗位职责,以及对运输企业安全管理岗位人员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为教学内容的编制提供职业岗位的真实依据。

4.2 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的融合

严格按照运输企业安全管理职业岗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紧密结合道路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注化建设的新形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按照岗位岗位职责和岗位任务重构课程结构,使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要求,与行业标准要求实现高度统一。

4.3 教学模式改革

构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切实做到“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以安全标准化为落脚点,通过运输企业真实工作任务设计教学项目、任务,同时通过采取“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以及真实职业岗位任务设计教学任务,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5 教学做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教学做一体化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对于学生零距离就业有极大的好处。如何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就成了高职高专教师必须要研究的问题。长期以来,人们也做过多种探索,如:加大实训课的课时比例、强化实训课的教学管理、建立校企联系、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等,但就总体思路上都没有突破传统的“三段式”的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大多平而不尖。不可否认上述几种方式也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途径,但两者在时空上难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造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本身就是脱节的,不能有效地解决学生学习中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问题。开展边教边学边做是实现课堂教学中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是提高和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徐明聪.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3).

[3]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4]喻本伐,熊贤君.中国教育发展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