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芬兰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我最担心的是女儿的语言障碍。还好,那里的学校有专门为不会芬兰语的外国孩子设置的预备班。
刚开始,女儿每天的主要课程就是芬兰语。说实话,老师给我的感觉有点“不务正业”,只是偶尔让孩子画画,然后用芬兰语去描述,根本没有在国内学外语的那种气氛,记单词、学语法、做习题……通通没有。反而是把大量的时间都用在让他们做游戏、玩积木、做手工、熟悉各种乐器……天气好的时候,课堂上没坐几分钟就带着孩子去活动场了。
这种“放羊式”的教育法能管用吗?我心想,等过段时间女儿的测试成绩出来后再跟老师去交流一下。“考试?那不是摧残孩子的天性嘛!”老师一听我说“考试”这个词,感到非常不可思议。原来,芬兰的法律规定,六年级以下的孩子,严禁用等级和分数来评价他们。
女儿上了3个多月的课,其间的活动精彩纷呈:去街道参观,到森林里采蘑菇,去图书馆,看话剧……
女儿倒是喜欢上了这种自由的学习氛围,但是效果如何,我的心里还真是没底。我决定对她进行一次小考核,结果让我大吃一惊,女儿竟然可以用芬兰语写出一些故事和小笑话,而且英语也有明显进步。要知道,芬兰语可是世界上比较难学的语种之一,据说仅次于汉语。
后来我慢慢发现,学校几乎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严格的模式。比如在学习游泳时,老师不是一个一个动作的教,而是让孩子先在一种放松的环境下“玩水”,先让孩子克服恐惧,爱上游泳,后面的动作就水到渠成了。
有一天,我看到女儿在填一张表。我拿过来一看,是一张评估表。我非常生气地对女儿说:“这个评价表该是老师写的,你怎么能自己填呢?”女儿一脸诧异:“当然是自己填了。”我仔细看了一下那个表格,其中有“完成功课”、“发言前先获老师许可”、“相互协作”等项目,每个项目的左边和右边,有一张笑脸和苦脸,学生对自己表现满意,即在笑脸旁做个记号;不满意,则选一个苦脸。
尽管在一项国际测试中,中国上海的学生击败了美国学生,但美国教育界人士却并不想向中国同行学习,而是转向北欧国家芬兰取经,学习如何不用高压式教育也能让学生掌握知识。
国际教育界的新星
芬兰成了全球教育界冉冉升起的新星,全世界都为之惊讶,包括芬兰人自己――芬兰学校的测验和考试数量极少,因为老师们认为考试没有多少好处。
近年来,芬兰数次参加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主办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该项目主要对基本完成基础教育的15岁学生进行评估,测试学生们能否掌握参与社会所需的知识与技能。测试从2000年开始进行,每三年进行一次,从阅读能力、数学、科学素养中选择一个作为主要考核项目,另外两个为次要项目。
几届比赛下来,芬兰学生的成绩始终位列前三。在最新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中,芬兰学生在科学素养中排名第二,数学排名第三,阅读能力排名第二,而美国学生的阅读能力仅排在第十五位,其他科目的成绩更差。
负责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的安德里亚斯・施莱克尔说:“在亚洲,学生往往要在学校里花费大量的时间学习,而在芬兰,学生在学校的上课时间比美国还短,这种教育模式更有吸引力。”
用石块和水果上数学课
单单以国际学生测试的成绩证明芬兰的教育领先一步,未免欠缺说服力。只有亲身来到芬兰,才能知道这里的学校如何教书育人:在首都赫尔辛基深东区,虽然春天已经来临,但地面上大都仍然能看到积雪,空气干冷。卡拉赫蒂综合学校一群9岁大的学生却已经来到户外,他们背靠背坐着,将树枝、松果、石块、水果等在地上摆成各种形状,随后用几何名词描述他们摆出的形状。
“在教授数学的过程中,用这种新方式取代纸笔,所学的内容会直接印入孩子们的大脑中。”韦利・哈留拉是这群孩子的老师。芬兰并非“户外式教学”的发源地,邻国瑞典的教育家之前就已经提出了这一概念。但让学生到户外用这种方式学习数学,是哈留拉的一个创新之举。在学生完成教育部门要求的基础课程之后,老师可以选择各种方式教给孩子数学知识。在数学方面,芬兰教育部门要求的基础课程很少,教学大纲只有不到10页内容。
同样,芬兰学生的作业也不多。卡拉赫蒂综合学校的学生辅导老师卡特亚・图奥里说:“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每天一个小时的作业就已经足够了。孩子们需要有自己的生活。”
当然,宽松的环境下也要有相应的规定。例如卡拉赫蒂综合学校要求上课期间任何学生不能携带手机等电子设备,在室内时也不许戴帽子。不过,如果学生违反规定,校方也基本不会施以体罚。“除非孩子有十分恶劣的行为,例如殴打他人,校方才会惩罚他。”图奥里说。
在教育孩子同时让其保持天性的问题上,芬兰人有不少可取的办法。例如,一名教师将负责一个班级一至六年级的教学,这样,他就有时间认识到每个孩子的特别之处,并据此制定和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
想当老师不容易
芬兰教育取得成功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强大的教师队伍。
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的负责人施莱克尔认为:“师资水平是芬兰的独到之处。在美国,老师的教学更像工业化模式,把学生培养成某种定制产品;而在芬兰,教师本人就被视为优秀学生的榜样。”
许多芬兰人立志成为教师,但难度颇高:2008年,1258名芬兰大学毕业生申请小学教师职位,但最终只有123人即9.8%如愿获得培训机会,他们需要经过5年相关培训才能获得教师资格。此外,芬兰的教师还必须获得硕士学位。教育部门有大量人才可挑选,形成师资力量培养的良性循环。
芬兰教师每年的薪水是4万~6万美元,每年需要工作190天。花费5年时间培训教师需要昂贵的费用,但这样的标准令教师水平普遍较高,并受到尊重和爱戴。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教育专家丹・麦克艾萨克曾在芬兰研究当地的教育状况。他认为:“芬兰的教师在物理课等方面比美国的老师更有水平。在美国,教育部门对待教师的方式与对待快递员差不多,仅仅研究如何提高他们的送货效率。”
“人人都是好学生”
芬兰的教育政策也经历了长期的演变。
20世纪60年代,芬兰曾为学生们设置了两套平行的教育体系――成绩好的孩子选择一种,落后者沿用另一种。这种类似中国的优等生和差生分班的方法,效果并不好。1968年,芬兰开始实行教育改革,取消了两套教育体系,不过情况并没有得到改善。
到20世纪90年代,芬兰开始派遣专人监督各学校的年度计划。不过,当时各个学校对专员充满敌意,最后专员们甚至不敢到校园里巡视。
关键词 职业教育;芬兰;历史;挑战;趋势
中图分类号 G71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21-0064-05
芬兰是一个高度工业化、自由化的市场经济体,人均产出超过美国、日本、法国、英国、德国等老牌强国,远高于欧盟平均水平,与其邻国瑞典相当[1]。作为北欧发达国家,芬兰突出的成就与本国的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息息相关。芬兰教育以拥有广泛的受教育人群而闻名于世。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地位,职业院校的学生与普通院校学生一样可以升入上一级高等教育机构继续深造,这为芬兰培养高质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提供了平台支撑。如今,芬兰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面临来自自身与外界环境的双重挑战,如何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战胜挑战是芬兰政府以及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努力方向。
一、芬兰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演进
芬兰职业教育的发展,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时代背景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发展特征,总的发展趋势是在各类法律制度的实施下而逐渐制度化,进而得到不断丰富与完善。
(一)19世纪初至19世纪中后期――芬兰职业教育发展缘起
当芬兰成为俄罗斯帝国的一个自由大公国(autonomous Grand Duchy)时,芬兰职业教育发展开始起步。在这一期间,芬兰是一个鲜有城镇、交通不发达的农业国家。在19世纪,行会制度负责确保手工艺职业技能代代相传,手工艺人主要从贫穷的农村地区招收学生,对于很多儿童来说,学徒被认为是通往地位之路与谋生的合法途径。19世纪中期以后,芬兰社会与经济开始发生快速改变,其中一个重大改变是:当1879年,允许公民自由贸易的法律通过的时候,劳动者在选择居住与劳动场所方面获得更多自由。没有土地的人们,开始从乡村转移到他们工作的城镇[2]。这一发展的结果是,旧有的行会体系地位开始下降,行会制度开始慢慢失去权威,学徒体系开始崩溃瓦解。手工业地位的低下使学徒变成非技能工厂的雇佣工人,而大师逐渐成为企业家、雇主。学徒与熟练工人像其他雇佣者一样获取工资,学徒制传统变成付薪雇佣制体系的一部分。
(二)19世纪末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从行会到职业教育组织的起步阶段
1899年,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建立了第一所职业院校。学校本位的职业教育作为芬兰一种新型的教育类型由此建立,学生在学校教师或者工场大师的指导下进行理论学科、实践手工技能以及工场岗位技能的学习。19世纪末20世纪初,芬兰兴起了参观国外(尤其是去瑞典、德国、奥地利以及荷兰)的职业教育院校、成人教育机构以及高等教育院校的热潮,这其中以教师、官员以及企业领导者为主。随后,1900-1916年间,伴随着工业与行业公司数量的增加,一些发展中的城镇如波里,波尔沃,科特卡等沿海城市也不断建立职业院校,此外,坦佩雷与库奥皮奥职业院校分别于1912与1917年建立,这是内陆城市的第一批职业院校。1917年芬兰获得独立,1918年内战爆发,这或多或少对学校带来了破坏性。上世纪20、30年代,芬兰职业院校学生数缓慢增长,在1920年,职业院校学生数为14000人,在1940年达到20380人[3]。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职业教育实现勃兴
二战后,新的职业院校建立,职业院校学生数也在不断增加,1958年颁行的职业教育法是芬兰职业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新的规章制度要求所有超过2万名居民的自治市必须建立一所职业院校,而小的自治市必须将年轻居民送至这些院校学习。新的法规使职业院校学生数快速增加,二战后,婴儿潮增加了社会中年轻人的数量,为他们提供学习的场所成为必须。与此同时,人们的生计也在发生快速变化。1950年,大约46%的劳动者以农业谋生,而这一比例在1979年下降至20%,而工业、贸易尤其是公共服务业不断增加,人们从农村转移至城市[4]。工业化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加大了芬兰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1979年以后职业院校学生数超过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学生数,如图1所示,因此,职业院校数量不断攀升是芬兰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现行职业教育体系
芬兰提供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学生在完成基础教育后才有进入高级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资格,高级中等教育分为普通教育、职业教育与培训两部分。普通高中学校提供3年的普通教育课程,导向国家入学考试。职业高级中学(初级职业教育)也提供三年学习课程,其导向是职业资格,共有119个职业学习课程面向53个不同的职业资格,由教育与文化部认证。职业教育与培训既倾向于年轻人,也面向于已经活跃在工作领域的成年人。
(一)现行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
与大多数欧洲国家相同,芬兰职业教育资格主要通过两种途径来完成,即学校本位的教育与培训、学徒制培训。在芬兰,基础教育毕业生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大部分选择普通高中或者初级职业院校学习,初级职业院校学制一般为3年,除了学校本位的初级职业院校以外,还有可能完成能力本位的职业资格或者学徒制培训,学校本位的基础职业教育主要针对的是青年人的教育,而其他类型的职业教育以成年人为主,学校本位的教育与培训一直保持最受欢迎的地位,占83.6%,学徒制培训占16.4%。初级职业院校的参与者不断增加,而年轻人参与学徒制培训的数量是极其有限的,在2010年和2011年,16~19岁参加学徒制培训的人数仅占0.46%和0.49%。原则上,两者都有资格为普通高中与初级职业院校提供进入传统大学与应用技术大学等高等教育的机会。相应地,能力本位的职业资格为大多数成人学习者所选择,而且,学生有权整合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学习,这给予他们独立学习以及同时完成几个职业资格的弹性空间[5]。
(二)职业资格
芬兰政府规定,初等职业教育与培训要建立在基础教育教学大纲之上。职业资格(Vocational qualifications)由120学分组成(包括90学分的职业课程、20学分的普通核心课程和10学分的选修课程),需花费3年时间来完成(芬兰国家教育委员会,2010)。职业资格可以通过三种途径来获得:大部分年轻学者在职业院校完成他们的高级中等职业资格;职业资格也可以通过学徒培训来完成;此外,高级中等职业资格还可以通过技能本位的考试来获得。
具有芬兰职业资格的人既可以通往劳动力市场也可以进入高等教育继续学习,职业资格为进入多科技术学校(应用科技大学,芬兰语简称 AMK)和大学学习研究提供资格。
(三)职业教育运行机制与法律保障
教育与文化部(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Culture)是芬兰教育领域的最高行政机关,它决定职业资格的细节、培训的范围,并且为教育机构提供职业教育的授权;它监管公共教育津贴与培训供给(从小学、普通中学、职业中学到多科技术大学、普通大学和成人教育)。教育与文化部和芬兰国家教育委员会负责国家教育政策的施行,国家资格标准由芬兰国家教育委员会与雇佣组织、工会、教育工会以及学生会共同合作起草。
在芬兰,教育政策是由议会与政府制定的,除了立法,教育政策的目标在不同发展计划、文件以及政府预算中被明确说明与详细规定。政府决定职业教育的国家目标、资格框架与核心课程。国家教育委员会设计核心课程,同时也设置能力本位的资格要求。芬兰职业教育相关的重要立法主要有职业教育与培训法、职业成人教育法、教育与文化供给融资法等。
三、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
尽管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吸引力稳定增长,但发展芬兰职业教育与培训仍面临一些挑战。一方面,辍学率的居高不下使职业院校的生源面临挑战;另一方面,不断改变的工作生活与对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需求[6]。
(一)职业教育辍学率高,生源数量难以保障
虽然职业教育机构的受欢迎度总体上较高,且在21世纪的前十年中的辍学率也有所减少,但是芬兰职业教育的辍学率仍位居各类教育的榜首。
从表1中的数据可以看出,职业教育的辍学情况总体上有所降低,但是从横向看,与其他类型的教育相比,职业教育的辍学率明显高于其他教育类型,以2011~2012年为例,普通高中的辍学率最低,仅为3.5%,而职业教育辍学率最高,为8.7%。职业院校辍学率高不仅影响职业院校当前的发展壮大,且不利于职业院校长远发展,只有建立在一定数量保障的基础上,职业院校才有追求更高质量的资本。
(二)职业教育向劳动力市场过渡:对劳动者的要求不断提高
发展职业教育的时代挑战大致来源于三个方面,即工作所需技能的改变、工作环境的改变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能力要求的改变包括一般技能与具体的专业技能;而工作环境包括国内与国际环境;生活方式改变既包括工作群体也包括个人需求、职业目标等。
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原则是提供坚实的职业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快速进入工作生活,并且为终身学习提供宽基础的知识与技能,职业教育与培训旨在基于当前的知识为学生的未来做准备。然而,在当今,可雇佣性与具有广泛知识面、高教育等级的、易于适应和学习专门程序的人密切相关。因此,许多职业教育项目的焦点似乎都集中于转向全能人才。以诺基亚公司为代表的芬兰通信产业曾一度在国际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为芬兰国民生产总值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在强大的市场竞争下,芬兰电子通信产业受到重创,芬兰政府只有不断顺应市场变化需求,不断进行改革创新,才能在世界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如何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时代培养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职业技术技能型人才是职业院校面对的一大挑战。
四、芬兰职业教育发展趋势
进入21世纪,面对职业教育发展的诸多挑战,芬兰政府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在普职融通、职业教育目标制定、政府资金支持以及职业教育社会地位提高等方面做出努力。在各方面的综合作用下,芬兰职业教育正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
(一)普职融通:搭建职业教育上升立交桥
职业教育学生具有进入高等教育学习的机会是芬兰区别于其他北欧国家(除瑞典以外)的典型特征。普通高中院校的学生同时具有进入职业资格学习与入学考试的选择权,两种形式都具有进一步在应用技术大学与综合大学学习的机会。成年人的教育与培训贯穿于任何阶段。
芬兰教育政策更多地关注于不同教育层级的过渡转换。不同层级的教育之间并不是死胡同,大约有14%来自高级中等院校并持有职业资格的毕业生进入学制三年的应用技术大学接受高等教育,这种选择在女性中更典型,女性占15%,男性12%。除此之外,父母的教育层次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父母的教育层次越高,孩子进入应用技术大学继续学习的可能性就越大。可见,社会结构层次在人们的教育选择中仍然扮演重要角色。从芬兰教育体系中可以看出,芬兰的职业教育并非“断头”教育,在芬兰职业教育中学习的学生也能进入高等教育阶段接受教育,职业教育与普通学术性教育一样有自己的本科甚至是研究生教育阶段,为芬兰培养高层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提供了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保障。
(二)引进工作场所学习,培养目标导向职业人才
芬兰职业教育法要求职业教育机构必须与工作场所合作,使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能更好更快地迎合工作场所的需求[7]。芬兰职业教育最大的改变之一是将工作场所学习(workplace learning)阶段作为所有职业资格的组成部分,这个新的与工作相关的学习体系被称为工作场所学习。芬兰工作场所学习既可以作为正规职业教育的组成部分,也可以视为职业院校外非正规教育的一部分。职业资格的获得需要通过三年全日制的学习,所有的资格包括至少20周的工作场所学习,在这一新的工作学习体系中,学生要求至少职业资格的1/6要在职业院校以外的真实场所学习,学生们可以自己寻找工作场所,也可以借助职业院校的帮助。在工作场所学习阶段以前,由教师来评估工作场所的适合度,包括学生们学习相关技能的机会、获得指导,职业所需要工具的供给情况以及产品与服务的一般需求量等情况。工作场所学习的评价讨论是由学生、教师以及工作场所培训者共同参与,以确保学生是否达到其在工作场所培训前所设置的目标。工作场所学习旨在帮助学生获得职业知识和技能,使他们能够更便利地进入劳动力市场[8]。
(三)加大资金投入,保障职业教育办学质量
芬兰最新的教育计划是2011年底通过的2011-2016年教育研究发展计划,该计划主要关注减少贫穷、不公与排斥。目标是,稳定经济增长,维持经济、雇佣以及竞争力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年轻人的教育水平,降低辍学率。
相比较普通院校而言,职业院校要想培养出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必须要引进先进机械设备、引进企业优秀“师傅”,因此办学成本更高,政府教育经费支持是职业教育办学质量高低的重要保障。
芬兰政府不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职业教育经费总体上呈增长趋势,且相对于其他教育类型,职业教育是芬兰政府资助的主要对象之一,仅次于基础教育与大学教育研究,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从中可见一斑。
(四)职业教育地位不断提高,毕业生前景广阔
近几十年来,芬兰政府不断致力于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以期在一定程度上使职业教育能够为国民所普遍接受。一方面,芬兰教育文化部及社会人士不断改善职业教育形象,所开展的技能竞赛如每年一度的芬兰国家职业竞赛“Taitaja”,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职业教育的受欢迎度;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学生具有进入高等教育的资格是芬兰职业教育地位不断提高的重要影响因素。芬兰于20世纪90年代建立了应用科学大学(UAS),给职业教育毕业生通往高等教育的系统的路径,职业教育学习人数不断增加,逐渐呈现普职各占半壁江山的态势。见表3。
虽然在职业中等教育继续学习的学生人数比例有所波动,且学生在普通院校继续学数多于职业院校,但总体上是呈增长趋势。
21世纪早期开始,职业教育与培训人口也不断增加,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兴趣不断提高,2012年,有一半的年轻人进入普通高中学习,在初级职业教育的人数也达到了42%,这与1992年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增长幅度。1992年,52%的学生进入普通中学,仅有32%的人进入初级职业教育领域(IVET)。学校本位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与培训在芬兰的地位都得到了提高。
职业院校社会地位的提高,除了政府及社会各界力量的作用之外,还与职业教育自身办学质量的提高息息相关,职业院校所培养的毕业生能够为劳动力市场所广泛接受,职业院校学生能够找到满意的工作无疑可以吸引更多优秀的学生就读职业院校,从而在根源上提高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
从表4中的数据可以发现,多科技术学位毕业生的雇佣情况与普通大学的学术学位毕业生相比,雇佣率明显高,与普通学术学位的硕士甚至是博士相媲美;初级职业教育与初级大学学士的雇佣情况大体相当,甚至还略高于初级大学,足见芬兰多科技术大学以及职业教育所培养的毕业生的质量与市场欢迎度。
参 考 文 献
[1](各国GDP数据 世界银行 官网)http:///country/finland.
[2]Virolainen M H, Marja-Leena S. The History of Finnish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J]. 2015.
[3][4]Aaltonen Katri, Isacsson Annica, Laukia Jari, Vanhanen-Nuutinen Liisa .Practical Skills,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Finland, HAAGA-HELIA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M].2013.
[5]Maarit Hannele Virolainen, Marja-Leena Stenstr?m. Finnish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Comparison: Streghts and Weakness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2014, Vol 1(No 2):81-106.
[6]Virolainen M H, Marja-Leena S. The Current State and Challenge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Finland[J]. Nord-VET, Roskilde University, 2015.
教师篇
一、专业教师的培养
在芬兰,小学教师要求具备研究生学历,教师培养模式为“3+2年”(3年本科加上2年研究生);专业教师除了要求具备专业的基本知识,还要具有一定的教学技巧、合作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芬兰教师的培养由各个大学的教育学院和其他学院共同承担,教师在教育学院学习教育类知识,在其他学院学习专业知识。在芬兰各个大学的师范学院,每年申请入学的人数很多,申请人需要通过严格的笔试和面试才拥有入学的资格。教中学的师范生要学习一门主要科目和一门辅修科目(根据兴趣自由选择),还要学习教学研究、沟通与语言等知识;教小学的师范生非常注重综合能力的发展,总共需要学习13门课程,包括主修课和辅修课,尤其重视对学科教学知识、沟通与语言的学习。芬兰各个大学提供的师范教育,旨在将师范生培养成为能够独立行动、具有思考能力的教师、指导者和教育者。
二、教师的教学自
芬兰教师需要在《国家基础教育核心课程2014》的指导下实施教学,因为《国家基础教育核心课程2014》对每一门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都给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指导。当然,教师也拥有较大的自。由于小学教师能够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充分信任,因此在教学中可以自己决定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并提供个人认为有价值的教学材料。
我所在的SYK小学,学生没有统一的教材,每一名学科教师都可以自主决定使用什么样的学习材料,也可以跟同年级的学科教师商量后再决定。低年级老师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高年级老师则更重视知识的教学。SYK小学四年级共有4个班,实施同一个学习计划,只是每个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不同。我的指导老师Raini对我说:“我们没有固定的教学方法,老师擅长什么方式授课就用什么方式。比如我擅长戏剧,并且接受过专业训练,那么我就会将戏剧融入芬兰语学习中;学生们也很喜欢戏剧,因为他们可以通过动作、表情等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这位教学经验丰富的Raini老师看来,没有什么是固定不变的,教师不仅要终身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而且还要在教学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动态,适时调整教学,以期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
三、教师的合作学习
芬兰教师十分重视合作学习。《国家教师教育策略(2001)》中规定:在教师教育项目中应该帮助师范生获得高质量的知识;联系、网络以及合作;终身学习的能力。实际上,教师的合作学习不但促进了教师个人能力的发展,还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SYK小学的每一个教师都可以通过学校校园网站看到同事的教学计划,如每周安排什么课程、采用何种教学方法等。其实,这就是一个合作学习、相互借鉴的过程。
在教学中,年级教师每周会在固定的时间召开小会议,总结前一周的教学情况,讨论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安排下一周的教学活动。除了校内合作学习,老师们也会参加社会上的教育网络组织,通过与网络组织成员交流学习,提高教学技能。例如,Innokas Network是一个覆盖多所芬兰学校的网络组织,该组织的宗旨是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在这个网络组织中,老师们会及时总结教学经验,讨论新的教学方法,也会提出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共同探讨对策。
四、教师的专业理解
在芬兰,我不仅看到了具有专业素养的教师,还感受到了教师对教育的热情,以及对教育的独特理解。在一节数学课上,Raini老师以游戏的形式展开教学,示范完毕之后,学生们开始自主学习,通过掷骰子、走数字迷宫等形式进行数字计算。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很专心,但有的学生注意力比较分散,喜欢边玩边学。面对不太专注的学生,Raini老师解释道:“我相信学生有学习的意愿,也接受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虽然有的学生一边学习一边玩,但这就是孩子的天性,应该允许他们有自己的学习方式,而不是强迫学生应该如何学习,教学最重要的是学生是否掌握了这种技能。”
课堂篇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授知识与技能的主要渠道,课堂是师生互动的场所,二者对于师生而言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芬兰小学课堂中,我看到了专业性强的教师、思维活跃的学生以及良好的师生互动,每一幕都让人难忘。
一、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
芬兰的孩子7岁开始上学,小学学制为6年,初中学制为3年。小学教育是芬兰整个教育系统的基石,也是学前教育的延续,需要教给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芬兰的《国家基础教育核心课程2014》提出了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需要掌握7种“横贯能力”:思考与学习的能力;文化识读、交流和自我表达能力;自我照顾、日常生活技能与保护自身安全的能力;多元识读能力;数字化能力;工作生活能力与创业精神;参与、影响并为可持续性的未来负责的能力。这7种“横贯能力”紧密相连,包含了知识、技能、价值观以及态度,学生需要掌握基本的“横贯能力”来面对不断变化的生活环境、社会环境乃至世界环境,从而更好地去学习、工作和生活,最终向着成为更完善的自己和公民而努力。教学中,教师需要将这7种“横贯能力”与学生的学习结合起来,做到融会贯通,并将这些能力的培养渗透到每一节课的教学活动当中。
二、有趣的学习活动
芬兰有趣的学习活动不仅表现为教师有趣的教学设计,还体现在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上。芬兰教师善于在课堂上发挥自己的教学优势,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Raini老师的课堂上,我听到的是学生们的欢声笑语,看到的是学生们聚精会神的听讲。
在一个名为“动物的窝”的项目学习中,Raini老师带领学生到努克西奥国家公园考察。公园里有一个展厅专门介绍芬兰各种动物的窝,通过还原河里的窝、地下的窝、洞中的窝等场景,学生们知道了动物的窝的原型,还可以@进小熊的窝去体验。
展厅里也有对芬兰国家的动物、植物、气候等的详细介绍,还有电影展示以及用于查找资料的各种电子设备。通过听声音的电子设备,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了解动物的生活环境;通过观察动物、搜集资料以及绘制动物的窝,学生们的阅读能力、数学能力、艺术能力等都得到了提高。
三、有序的课堂教学
在课堂上,Raini老师经常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很多时候,老师讲完基本知识或基本做法后,就把课堂交给了学生,而四年级学生已经完全适应了这种学习方式。每次老师交待完学习任务,学生们便三三两两地开始学习了。大部分学生喜欢合作式学习。在选择学习空间方面,老师给了学生很大的自,学生可以走出教室,也可以坐在课桌边,还可以趴在教室后面的休息区……
Raini老师喜欢在学生学习的时候把自己“藏”起来,尽量不去打扰学生,学生明白这是他们的学习任务,而不是老师强迫他们去做这件事,这样,学生才能够享受学习的状态。在这种既严谨又宽松的学习氛围中,我感受到了师生之间的信任、平等与尊重,老师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并努力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环境,而学生也会自觉地开展学习活动。
可能有很多人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这样的课堂一定是乱糟糟的吧?为此,我特意给学生做了个调查:为什么你们不会在课堂上吵闹?学生是这样回答的:在家里,父母会教育我不要太吵闹,要有好的行为;家里有姐姐,她会告诉我要遵守纪律;如果我们表现好,就会被别人尊重;我们不会互相打扰,感觉很好;如果太吵,我们就很难集中精力在自己的事情上面;如果表现好,我就能够和其他同学很好地进行合作。虽然每个学生遵守纪律的出发点不同,但都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芬兰的教育注重学生的需求,认为每一个孩子的潜能都应该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教师会根据学生的个性和需求提供相应的教育,学生也能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体验成功与进步的喜悦。在学校,对于有特殊需求的学生,教师会提供帮助,平等教育的理念贯穿教育的始终。平等、信任、尊重、创新、专业、快乐、自由、个性、纪律、严谨……这些是我在芬兰学校参观学习的真切感受。
活动篇
芬兰小学的主题活动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多种多样的主题活动不仅保护了儿童爱玩的天性,还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他们的能力。
一、依托学科开展主题活动
在SYK小学,校长和老师们在每年开学初就制订全年教学计划,一年分为5个阶段,每个阶段大概7周时间,每个阶段的活动主题和课程都不相同。
在Raini老师这个年级,老师们正在依托环境学这门科目开展主题活动,活动主题为“Routes of my country”,意在鼓励学生了解爷爷奶奶的家乡,以一种有趣的形式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国家,加深对地理、生物等知识的掌握。
首先,学生要通过对爷爷奶奶的访谈收集资料。接下来,老师和学生们会将关注点放在地图上,搜索芬兰的城市。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会鼓励学生通过不同的形式收集资料,比如前往城市进行体验,或者制作视频,用自己的话语描述城市的基本信息、交通状况等。学生们在互动交流之后进行分享,分享形式有诗歌、短剧、幻灯片、电影、报告等。这样,芬兰不同城市的信息就汇集到了一起。最后,学生们根据不同城市的“Routes”制作一棵家庭树,举办一场“Grandparents Evening”活动,邀请爷爷奶奶前来参加。
在主题活动中,学生们享受着学习带来的快乐,做学习的小主人,在需要帮助时,老师会随时出现,并鼓励学生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二、注重环境保护的主题活动
在持续一周的学习与体验中,我发现芬兰学校非常注重开展环境保护这一主题活动,从小学低年级到高年级,都有环境保护这一类型的主题活动。四年级的老师会带领学生以不同的方式认识大自然,如“观察自然”的项目学习;九年级会有专家老师通过“影子游戏”鼓励学生创编小短剧,宣传环境保护的理念,提高环保意识。
期间,我经历了一场旧物回收主题活动秀,活动由学校和社会上的环保组织共同举办,学生先是收集、整理旧衣物,然后将旧衣物进行改造、展示。当天,学校大厅被学生们用废旧衣物装饰得十分富有艺术感,所有的老师和学生在午休时间聚集到大厅,期待着这场主题活动秀赶快到来。在学生走秀过程中,各种奇形怪状的服装纷纷亮相,夸张的服饰、搞怪的动作、任性的表情,引来阵阵掌声和欢笑。展示完毕,很多废旧衣物被放置在大厅,有需要的同学可以拿回家,剩下的衣物将会被送到环保组织中心进行回收处理。
SYK小学有很多关于环境保护的主题活动,学生从小到大都会受到这种理念的影响。在环境学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包含了很多与地理、生物、艺术、文化、社会相关的知识,学生通过参加活动明白了自身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学会尊重自然和进行批判性的思考,理解人们在生活中所作的每一次选择都会对现在或将来产生影响,从而培养了基本的公民意识,为适应将来的社会生活做准备。
学校开展的各种主题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还让学生体验到了真实的学习环境,更好地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将知识运用到学习与生活当中。同时,学生在活动中与不同年龄段的同伴接触,培养了沟通、合作、交往的能力以及责任感,而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引导、支持、评价,则有效地促进了活动的开展。
镜头1:芬兰妈妈的福利宝盒。在芬兰,无论贫富,所有孩子都有权利得到这样一个“妈妈宝盒”,它不像电影《大话西游》里的“月光宝盒”能使时光倒流,但却像机器猫的口袋似的,能“变出”婴儿所需用品。在宝盒里还放了些图画书,是想鼓励婴儿去摆弄这些书籍,直到有一天他们学会阅读。“妈妈宝盒”既给了孩子们人生一个平等的开始,也减轻了家庭养儿育女的负担。这只纸盒已有75年历史,不论贫富贵贱,人生都从这只纸盒开始,体现了芬兰的平等精神和对儿童的重视。
镜头2:人性化的芬兰公共交通。芬兰公交车大部分车辆都是无台阶式的,可调节车门与地面的距离,便于老年人、残疾人、孕妇和推婴儿车的乘客上下车。公交车准点运营,每个公交车站牌下均标有运行时刻表,公交车实际到站时间与运行表上的时间误差很小。芬兰的公共交通效率高、服务质量好,已得到世界的公认。
镜头3:礼让行人的芬兰司机。亲眼目睹芬兰司机的“礼让”,令我想起多年前曾疯传的一个网贴:“一位芬兰洋大叔在斑马线上,用自己学来的中国太极拳动作,提醒司机减速慢行。”过去只是觉得这位“芬兰大叔”的善举很可爱,今日明白了他为什么会这样做,因为在他看来,“中国现象”是极不可思议的,在芬兰,出租车和公交车一定礼让行人。
镜头4:倾听女儿哭诉的爸爸。芬兰人的家庭观念真的很强,在大街上随处可见爸爸带着孩子的身影。我见到的这个爸爸虽然高大威猛,但在这个哭闹的女儿面前却好像是个“弱者”,只见他俯下身段耐心地倾听着女儿的哭诉足有5分钟,却一直未见他对女儿的恐吓.
镜头5:静候美味鸡翅的男孩。在餐厅,我见到一个小男孩端着一个空盘驻足在自助餐台前等新鲜出炉的烤鸡翅足足有十分钟之多,却一直未见其闹也不见其家长来找,男孩安静的举止及家长的放心,足见芬兰人耐得住性子。
镜头6:温暖和谐的芬兰大家庭。每走进一所学校、培训处、博物馆或餐厅,都有回到了温暖的家的感觉。人人顺手把大衣挂在一排排的衣物架上,然后很轻松自由地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尽管芬兰的冬天较长时间是“暗无天日”,阴雨绵绵,但芬兰人善良的举止、平和的语调、微微的笑意、信任的眼神、友好的沟通,配以整个城市暖色调的建筑装饰及神话般的宗教艺术,一个温暖和谐的芬兰大家庭呈现在我们眼前。
反观中国,孩子从出身似乎就贴上了“三六九等”的标签,富者无时不在炫耀着自己拥有的资本,穷者无时不在宣泄着牢骚满腹的情绪。人口太多,资源不足,挤上公交占上位是要紧事,哪顾得上对特殊人群的特别关爱。紧张忙碌了一天的家长被孩子的诉求烦心,哪有耐心倾听,轻者大声斥责恐吓孩子,重者痛打一顿,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孩子的问题,表面的解决却留下了诸多的祸患,今后孩子不愿跟家长沟通交流,不信任家长,遇到问题就寻找自己的同伴去解决。殊不知,同伴毕竟都是未成年人,人生阅历短浅,处理问题的方式往往是想当然、幼稚的,这就使形势更加雪上加霜,不少校园欺凌事件不就是这样发生的吗?当然,不少家长视孩子为掌上明珠,吃不得半点亏,为了满足孩子的欲望,不少家长是宁愿无理由地指责别人服务不到位,也坚决不愿自己的孩子承担应承担的责任,这无疑助长了孩子无理取闹的气焰,现在学校的不少问题生就是家长如此之纵容所导致的。
芬兰民族本着“尊重”与“善意”,从社会到公民、从家长到孩子,他们在享受着恩赐的同时也在用实际行动感恩回报社会、服务他人,教育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这也使我想起了老子《道德经》中的话:“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我想最好的教育也是如水般的教育。水不分高低贵贱,滋养万物、造福万物却与世无争;水流必向下,谦虚低调;水不倒流,或方或长,遵循自然规律;水包容万物,浩大无尽,水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上善若水,最好的教育应该如水一般滋润万物,不分彼此;谦虚低调,平等对话;遵循规律,耐心等待;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我们都一样,大家都一样。”作为教师的我们,天天在用自己的言语和孩子们进行沟通,有时我们会因为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一句随意的话刺伤学生柔嫩的心灵。让我们像水滋润万物般,平等地看待每一个孩子,发现每一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尤其是那些很一般或存在问题的孩子,他们被排除在、被视为“异类”或者“多余”的那些人,他们更需要我们温柔相待。我们以“善意”传递“善意”,孩子才会成为一个善良的人。
“俯下身去跟孩子交谈”。当我们滔滔不绝的时候,我们忘记了孩子也需要话语权,他们很多时候是处在失声状态。没有谁天生就是一位演说家,如果孩子害羞或者不愿意说,我们可以尝试一些方法去“撬开”他们灵巧的嘴巴,而不是让他缄口不言,做沉默的大多数。多给孩子一些说的平台,倾听孩子的内心世界。教育就该如水般,谦虚处下,俯下身去,和孩子们心连着心,情牵着情,孩子们才会在信任的氛围中成长。
“孩子,你慢慢来”,这是一种对生命个体的敬重与信任,相信每一个生命个体都蕴藏着无限的潜能,只是“爆点”因人而异。我们千万不能因为慢了而干着急,也不能因为慢了而责怪,更不能因为慢了而放弃。当然,我们也不是“不作为,放任之”,我们应耐心地陪着那些慢点儿的孩子,用我们的教育智慧领着孩子们们一路成长,走向“花开”的烂漫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