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交能力

社交能力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交能力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社交能力

社交能力范文第1篇

关键词:社交 交往能力 活动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04.012

许多研究显示,一个仅仅学业优异的孩子,其人生未必成功,也就是说并不意味着他能在未来的生活中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学习能力固然重要,但是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要求我们的孩子还必须具备能够适应社会的多种能力。

其实,现代生活中,成功者往往都具备“极佳的人际关系、极强的工作能力”这两个重要的特点。因此,在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上,我们绝不能掉以轻心。

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父母一定要放开手脚,多带孩子出门参加社交活动,孩子只有经历种种“大场面”才能锻炼他良好的交往素质。可以带孩子参加故事会、联欢活动等等,还可以经常带孩子走亲访友,或把邻居小朋友请到家中,拿出玩具、糖果、图书、画报,让孩子和小朋友们一起看图书、玩玩具、吃糖果。要让孩子逐渐养成热情待客的良好习惯,如果家里来了客人,父母要让孩子相识相伴、倒茶接待。孩子长期耳濡目染,就会逐渐学会待人接物之道。这样,会使孩子增长见识、增强信心,在社会交往时候就会变得落落大方。

一、鼓励孩子跟小伙伴交往

孩子有自己的交往范围。相互之间的社会生活是孩子健康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所以父母应该多鼓励孩子与小伙伴接触。

“让孩子教育孩子”,使他们在相互交往中获取社会生活的经验,学会如何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发展社会交往能力。一些父母总觉得自己孩子小,担心孩子在与人发生冲突时,自家孩子吃亏,于是在孩子户外活动时,时刻不离孩子左右,限制了孩子的社会往能力的发展,殊不知孩子们正是在相互摩擦中“吃一暂,长一智”。同时要积极引导孩子和不同年龄层次的伙伴一起玩,以积累更丰富的交往经验,从而提高其自制能力、抗挫能力和交往水平。

二、鼓励孩子参加集体活动

在集体活动中,孩子与同龄的小朋友一起生活,他们会相互教会怎样生活、怎样处、怎样玩耍。父母要欢迎孩子的小朋友上门来玩,也要鼓励自己的孩子到别的小朋友家里去玩。在孩子与其他小朋友交往过程中,父母要教育自己的孩子严以律已,宽以待人,互相依赖,彼此尊重。

三、教以正确的交往方法

掌握交往方法是获得交往成功的基础。父母应该教会孩子正确的交往方法,例如:教育孩子在和小朋友交往时,要友好协商、礼貌相待,不逞强逞霸。平时,要教育孩子乐于助人、关心父母、关心他人。

四、培养孩子良好的兴趣和习惯

在小朋友的群体中,能成为众多孩子的伙伴,当然是那些有着广泛兴趣,能把食物、玩具和别人一起分享,善于照顾其他小朋友的孩子。父母要注意培养活泼、开朗的性格以及多方面的兴趣与知识,培养他们遇到熟人主动打招呼,对小朋友能礼让的习惯;要求他们克服讲粗话、骂人、打人等不良言行,逐步把孩子培养成为讲文明、有礼貌、存爱心、善宽容的人。

五、培养孩子良好的情绪状态

教育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的情绪。父母首先要让孩子懂得哪些情绪是好的,哪些情绪是不好的。好的、积极的情绪,如热情、欢乐、乐观、和善等易被社会接受的情绪,应让它自由地表现出来;不好的、消极的情绪,如冷淡、抑郁、悲观、愤怒等不易被社会接受的情绪,要对它加以抑制和消降。同时,父母还要让孩子懂得应该在什么样的场合下表现出什么的情绪,以便让孩子能自觉地掌握,逐渐形成自欺欺人控制情绪的能力。

六、及时解决矛盾和冲突

孩子在与小朋友发生矛盾冲突向你哭诉求助时,你要帮助孩子分析问题的矛盾所在,并客观地指出双方的是与非,告诉孩子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事实说教中让孩子逐步积累与人和睦相处的经验。

社交能力范文第2篇

1、幼犬应该带它外出散步,接触不同的人和狗狗、各种场合、各种声音,让狗狗熟悉外部环境,锻炼胆量。

2、6个月以上周岁以下的狗狗,是走向成熟和稳健的过渡时期,仅仅散步是远远无法满足它的成长需求的。

3、让它和小伙伴们在草坪上奔跑嬉戏,锻炼外在体格和内在机能,如心肺功能、骨骼力度、观察、判断能力等。

​4、狗狗通过观察动作和表情,倾听声音和语调来判断对方意图,学习交流技巧积累社交经验。

(来源:文章屋网 )

社交能力范文第3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在湖南、山东等5所中学进行调查,随机抽取班级,从班级中分层取样(见表1)。共发放1682份调查问卷。有效问卷1379份,其中男生817人,女生562人,年龄在12~18岁之间,平均15岁。问卷有效率为82.0%。

1.2 研究工具

1.2.1 身体锻炼情况调查表 自编身体锻炼参与情况调查表,包括锻炼强度、体育成绩、坚持性(锻炼年限)等。在2007年3月首测间隔1个月后再测,两次测验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1,且相关系数达到了非常显著性水平(P<0.01),从而说明该调查表具有较高的重测信度。

1.2.2社交能力诊断问卷郑日昌编制的社交能力诊断问卷经以往的研究证明,具有较好的信、效度(信度为0.87,效度为0.73),适用于青少年群体。共30小题,得分越高说明社交能力越低,最高分120分。最低分30分。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综述 查阅了国内外社会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的相关资料。

1.3.2 问卷调查 社交能力诊断问卷和身体锻炼情况调查表

1.3.3 数理统计 采用t检验、因素分析、方差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对所有数据进行了处理,所有处理过程均是利用SPSS 12.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1.3.4 个人访谈 在社交水平较高和较低的两组被试中随机抽取志愿者进行个人访谈,以定性方法验证个体锻炼与社交能力之间的关系。

2 结果

2.1 中学生身体锻炼情况与社交能力调查情况及性别差异

2.1.1 中学生社交能力调查情况及性别差异 本次调查的中学生社交能力的得分,及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2。

表2的数据表明,男中学生的社交能力得分显著低于女生(P<0.05),说明男生比女生的社交能力显著高。

2.1.2 中学生身体锻炼情况调查 本次调查通过描述性统计得知,①72.9%的中学生每周锻炼次数在2次或以上,即拥有锻炼习惯;②约85.5%的中学生每次锻炼时间在30分钟或以上;③本研究锻炼强度64.6%的中学生的运动强度是中等,有24.7%的中学生的运动强度比较大,只有10.7%的人群运动强度较小,以上统计表明,中学生的锻炼多以中、大强度进行锻炼。符合年青人的身心特点。

2.2 身体锻炼与社交能力关系

2.2.1 锻炼情境与社交能力 根据参加锻炼时是否结伴进行,分为两组锻炼情境:1组是经常结伴参加身体锻炼的学生;另1组为不经常结伴参加身体锻炼的学生。对两组被试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两组得分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t=2.596,P=0.008),说明结伴的锻炼情境更能促进中学生的社交能力的发展。

2.2.2 锻炼习惯与社交能力 根据每周参加锻炼的次数,将被试分为两组:第1组是不经常参加锻炼的学生,他们经常每周0~1次,即没有锻炼习惯的组;第2组是经常每周锻炼2次以上的学生,即拥有锻炼习惯的组。为了检验这两组学生社交能力之间是否存在差异,对被试总体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这两组中学生的社交能力有非常显著差异(t=5.843,P=0.000)。说明拥有锻炼习惯的中学生的社交能力明显要高于不经常参与锻炼的中学生(P<0.01),这也说明积极的身体锻炼对中学生社交能力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

2.2.3 每次锻炼时间与社交能力 根据每次参加的锻炼时间的长短,将被试分为3组:第1组是经常每次锻炼30mm以内的学生;第2组是经常每次锻炼时间在30min~60mm之间的学生;第3组为经常每次锻炼60mm以上的学生。进行了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锻炼时间对中学生的社交能力有非常显著影响(F=9.998。P=0.000)。为了检验不同因素水平之间被试社交能力的差异,对这3组进行多重比较结果表明:第1组学生的社交能力明显低于第2组的学生(MD=4.61,P=0.000)和第3组(MD=5.48,P=0.000)学生的社交能力,其差异均达到了非常显著性水平(P<0.01)。而第2组和第3组学生的社交能力没有显著性(MD=1.07,P=0.327)。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学生的社交能力受每次锻炼时间的影响,锻炼时间达到30分钟以上时将对个体的社交能力产生积极的影响。

2.2.4 锻炼坚持性与社交能力 根据学生参加锻炼时间的长短。将被试分为3组:第1组是锻炼年限为1年以内的学生;第2组是锻炼年限为1~3年之间的学生;第3组为锻炼年限为3年以上的学生。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锻炼坚持性对中学生的社交能力有非常显著影响(F=12.437,P=0.000,P=0.01)。为了检验不同因素水平之间被试社交能力的差异,对这3组进行多重比较结果表明:第1组学生的社交能力明显低于第2组的学生(MD=4.13,P=0.007)和第3组(MD=6.72。P=0.000)学生的社交能力,其差异均达到了非常显著性水平(P<0.01)。而第2组和第3组学生的社交能力没有显著性(MD=2.94,P=0.143,P>0.05)。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学生的社交能力受锻炼坚持性的影响,锻炼坚持达到1年以上的中学生社交能力比1年以下的明显高。

2.2.5 锻炼强度与社交能力 根据学生参加锻炼的强度,将被试分为3组:第1组是经常进行小强度锻炼的学生,第2组是经常进行中等强度锻炼的学生;第3组经常进行大强度锻炼的学生。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锻炼强度对中学生的社交能力无显著影响(F=1.562,P=0.472,P>0.05)。

2.3 多因素方差分析与回归分析

2.3.1 多因素方差分析 为了检验各因素之间是否存在交互影响,进行了交互作用检验结果表明:在不同因素的交互作用中,每周锻炼频率、每次锻炼时间、锻炼坚持性三者之间的交互作用达到了显著性水平(F=2.719,P=0.041,P<0.05),其余因素的交互作用均未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

3.3.2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检验哪些锻炼因素

可以更好的预测中学生的社交能力,本研究对锻炼频率、每次锻炼时间、锻炼强度、锻炼坚持性这4个因素利用逐步回归法进行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

3 讨论

3.1 社交能力在性别上的差异 参加体育锻炼的不同性别中学生之间的社交能力表现出明显差异,男生的社交能力高于女生。原因可能是:一是男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明显多于女生,锻炼可能成为促进个体社交水平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素;二是受传统文化和性别角色的影响,女性的社交能力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

3.2 身体锻炼与社交能力

3.2.1 不同锻炼情境中学生社交能力差异的分析结伴锻炼的中学生的社交能力显著高于非结伴的学生。原因可能是。一是结伴运动的个体是通过群体活动的形式来实现的,在群体互动的过程中,个体之间以体育锻炼项目为依托进行交往,扩大了信息交流的范围;另一方面,在结伴运动中对自己运动能力的提高也能够及时的了解和感知,增强了个体的自我效能,使自信心得到提高,这都有利于社交能力的提高。

3.2.2 有无锻炼习惯中学生的社交能力的比较分析本研究表明,经常参加锻炼的中学生的社交能力显著高于不经常锻炼的学生,这表明中学生的社交能力与锻炼习惯具有正相关。原因可能是:一是在体育锻炼中,加强了同学、师生间的交往,有利于同学之间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并在与别人的相互交流中锻炼和提高了个体的各种能力;二是体育锻炼中的社会交往还为他们提供了社会角色学习的机会以及对社会角色关系的认知。

3.2.3 不同锻炼频率的中学生社交能力差异的分析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每周锻炼次数的增多,个体的社交能力也显著提高,由此我们认为,中学生社交能力与每周参加锻炼的次数具有一定正相关。正说明社会交往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体育锻炼中,人的锻炼频数越高,在一起接触的时间越长,个体之间的感情也就越深,这样就会增加个体交往的信心,提高他们交往的能力。

3.2.4 不同锻炼坚持性的中学生之间社交能力的差异分析

参加体育锻炼必须达到一定的时间积累才能对社交能力的提高表现出明显作用。随锻炼年限的增加,这种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个体社交能力的提高和发展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要充分发挥课外体育锻炼的作用,必须长期坚持锻炼,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3.2.5 对身体锻炼与社交能力情况的因素分析与回归分析

只有锻炼时间、锻炼频数、锻炼坚持性3个因素的交互作用达到了显著性水平(P<0.05)。可能的原因是,本研究只对锻炼的4个因素进行了交互作用的检验。还可能有其它一些因素存在,这样可能会导致在统计过程中出现只有3个因素的交互作用达到了显著性的结果。通过回归分析,在影响社交能力的4个体育锻炼因素中,每周锻炼频数、锻炼坚持性和锻炼每次锻炼时间3个因素均进入了回归方程。达到了显著性水平(P<0.05)。由此我们认为,这3个因素能够更好的预测中学生的社交能力,对社交能力的影响作用也更大。

4 结论

4.1通过调查我国部分中学生,了解到男生比女生的社交能力明显高(P<0.05)。

社交能力范文第4篇

关键词:音乐活动 培养 社会交往 策略

一、以多元音乐活动为载体,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

(一)萌发社交需要――音乐区角构建氛围

我园每班都开设音乐区,并为教师们提供丰富的音乐活动器材,打造具有浓厚音乐氛围的音乐游戏区域,孩子在音乐区域里或表演、或弹唱、或演奏、或舞蹈,在尽情的音乐游戏活动中,表现出大胆展示自我、积极与他人合作、分配和协调游戏活动等社会交往的能力。

落地麦克风、弧形小舞台、漂亮的帷幕、精致的点歌台等等环境装扮为幼儿带来一个能让他们身临其境的音乐活动区域,孩子们在活动区里可以快乐自主地游戏、轻松自然地交流。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说过:“孩子是音乐活动的源头,一切音乐活动均产生于孩子的内在需要!”大二班的一位小女孩李娜原本只是比较喜欢唱歌、跳舞,喜欢在音乐区里活动,逐渐地,她的演出吸引了“店里的顾客”驻足观望,于是李娜便想到了为顾客表演,音乐区的小伙伴们便开始策划方案节目单、演员、演出场地等等,通过这样的音乐区域活动,促进了孩子们礼貌待人、热情待客、主动交流、相互配合、组织分工等等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二)进行模拟社交――多种音乐教学活动

1.在音乐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友好相处和合作的能力

音乐游戏是在歌曲或乐曲的伴奏下进行的游戏,游戏中的动作要符合音乐的内容、性质、节拍、曲式,并有一定的规则。教师要注意用幼儿感兴趣的音乐游戏来进行音乐教育。小班的音乐游戏《找朋友》是孩子和家长们耳熟能详的歌曲,但是让他们真正找到一个伙伴作为游戏对象,却非常困难,每个孩子的性格不同,有的大方,有的内向,有时好几个孩子都选一个伙伴,每次这样的活动,小班教师大多数都是一个个、一对对地将孩子拉好站好,才开始游戏。这样做,孩子们将一直处于被动的状态,不能积极主动地去与其他小朋友交往,所以教师制作了“铃鼓”和“碰铃”的胸卡,请他们通过相同的乐器来朋友,分散了他们“挑朋友”的注意力,同时还对乐器有了初步的认识。几次练习后,他们有了一定的规则意识,就是不带胸卡,他们也知道要一一对应地找朋友了,并且能主动地和自己希望交往的小朋友打招呼。

2.在歌唱中培养幼儿认真倾听、大胆表现、主动交流的能力

唱歌具有很大的促进人们交往的社会价值,它不仅能让人心情愉快,还能促进人大胆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是使人保持身心健康的一剂“天然良药”。

刚刚入园的小朋友总是比较胆怯,因为他对周围的世界是陌生的,可是唱唱歌却是幼儿很容易接受的活动,而且也能很快地拉近师幼与幼儿间的距离,让他们减少陌生感、距离感,大胆地表现自我,与人交往。如小班的歌曲《亲亲》,当小朋友唱到老师我想亲亲你的时候,一张张天真可爱的小脸蛋都要往教师面前凑,一改之前的拘谨胆怯的状态。

3.在打击乐活动中提升幼儿的合作能力、纪律性和责任感

打击乐演奏是幼儿园音乐教学的内容之一。打击乐器演奏教学不仅能帮助幼儿初步掌握乐器演奏的一般知识和技能,发展节奏感,而且能发展幼儿对音色、曲式结构、多声部织体表现力的敏感性,培养幼儿基本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组织纪律性和责任感。

中班的幼儿比较活泼好动,有初步的合作意识,但自控能力还比较弱,纪律意识不强。在打击乐活动中教师通过识谱演奏、分部演奏、共同合作等活动形式,培养幼儿守纪、合作的社会交往能力。例如在《请你来敲我的门》打击乐活动中,幼儿首先感知音乐旋律和节奏,当听到精灵来敲南瓜家的门的时候,“南瓜”一家必须一动不动不能出声,否则就会被精灵们抓走,而另外两组的小朋友则可以根据音乐的旋律使用乐器进行节奏演奏,最后当精灵离开的时候,三组的小朋友们则进行合奏,这样的打击乐活动使原本那些专注度差,不守课堂纪律的孩子也紧随活动内容的设计,兴致勃勃地参与到活动中来。

(三)加强社交能力――走出校园融入社会

为了扩大幼儿活动和交往的范围,增强幼儿社会交往的能力,我园还打破班级和年段的界限,开展全园性的亲子联谊活动,创造更多的让幼儿在陌生人面前展示自我才能的机会。如三八妇女节时,教除了共同表演了《小乌鸦爱妈妈》、《夸妈妈》等歌舞,还有意识地设计了各种需要两个班幼儿合作的内容,如让小班幼儿找一位哥哥姐姐一起唱首歌给妈妈听,找一位姐姐一起把礼物送给妈妈等。大班幼儿的活动则以帮助小班幼儿为主,如“请你帮助小弟弟把红花戴到妈妈身上”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幼儿交往的内容,还提高了幼儿的交往能力。

二、以多种教学方法为抓手,提升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社交能力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语言发育迟缓;儿童;小组训练

【中图分类号】R749.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0)08-0159-02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grouptherapy on the children with language retardation

Hu Jihong Zhang Huijia Wang Paoqiu Zhou Pingqiu Guo Chunguang

【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grouptherapy on the children with language delay. Methods: 75 children with language retardation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32 in observational group trained by the form of group therapy,43 in control group trained by the form of one by one. Effect evaluation was made with Gesell after 6 months. Results:12 cases were significant effective,14 effective, 6 invalid,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81.3% in the observational group, 13 cases were significant,17 effective, 13invalid,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69.6% in the control group,.There wassignificant difference about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s between two groups(P

【Key words】language retardation;child; group therapy

语言发育迟缓(language retardation,简称语迟)是指在语言发育期的儿童因各种原因所致在预期的时间内,不能够象正常同龄儿童一样表达和理解语言以及用语言进行交流[1]。它不仅影响儿童的语言理解力和表达力,还将影响儿童与他人、社会间的交往, 与亲人或他人的交流往往消极被动,加之家庭、社会等环境因素的一些负面影响,限制了患儿的主动交流欲望,从而阻碍了患儿的交流能力的发展,阻碍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并使注意力缺陷和学习困难等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率大大增加。常规语言训练形式以一对一训练为主,患儿的主动参与性往往欠佳。为了充分调动患儿训练治疗的积极性,改善患儿的社交能力,我们特选择性地对语迟患儿进行语言小组训练,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入选标准:2008年1月-6月间湖南省儿童医院康复中心门诊就诊的语言落后儿童75例, 行中国版s-s语言发育迟缓检查确诊为语言发育迟缓,同时需符合以下要求: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排除听力障碍;经盖泽尔量表进行智力测定为轻度(DQ 56-75分)和中度智力发育迟缓(DQ 41-55分),儿童孤独症ABC量表检测排除孤独症;年龄2-6岁间。

1.2 一般资料:将75例患儿按智力水平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43例。观察组男21例,女11例,平均年龄2.1±1.6岁, 智力发育迟缓轻度27例,中度5例,s-s法语迟检查结果:交流态度不良22例,交流态度良好10例,水平为2-3阶段4例,3-1阶段12例,3-2阶段12例,4-1阶段4例,;对照组男28例,女15例,平均年龄2.0±1.6岁, 智力发育迟缓轻度34例,中度9例,语迟检查结果:交流态度不良29例,交流态度良好14例,水平为2-3阶段5例,3-1阶段16例,3-2阶段16例,4-1阶段6例。

1.3 方法

1.3.1 对照组进行一对一语言训练,训练方法参照卫冬洁[2]儿童语言发育迟缓的语言治疗,辅以感觉统合、针灸、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

1.3.2 观察组接受与对照组相同的康复治疗,其语言训练采用小组训练形式。根据s-s语迟检查结果进行编组,水平同一阶段者每两人一组,以组为单位进行语言训练,两个孩子均坐在矫正椅内,在安静、宽敞、安全、充满儿童所喜爱的气氛的房间内进行,具体训练方法包括:

1.3.2.1 交流训练:患儿入室后治疗师即给予热情的大声喊其名字,与其打招呼,并可伴随有拥抱,握手等肢体语言,并引导孩子也与老师和同组的小伙伴打招呼,强调孩子与他人的视线交流,利用患儿感兴趣的玩具或食物进行交换游戏,并把患儿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即吃、喝导入游戏中,如给可以吃的食物来诱发患儿学会要及与人交换到主动给予。进行交换游戏时,采用患儿容易理解的幼儿语、拟声语,并可伴随手势加强治疗师的表达,并在此过程中强调患儿的主动发音。创造条件让患儿参与需要两人才能玩的游戏,如互动抛球,可治疗师自己先玩,逗引患儿关注至其主动参与与同组的小朋友同玩,充分调动孩子的主动参与性。一旦患儿完成行为项目,马上鼓励和表扬,与其同乐。训练过程中注意诱发患儿的主动交流欲望,如展示患儿感兴趣的玩具时,不要急于给与,要引导其发音,并促使患儿向治疗师主动索要。通过扩大交流对象,进一步使患儿体会到交流的乐趣。

1.3.2.2 操作能力训练:采用患儿感兴趣的玩具进行其能力范围的操作训练, 给两孩子同时给予一样的训练用品。根据患儿的现有水平给予相应的训练项目如放置镶嵌板、分类捡小球、穿珠子、套杯、摆积木、捏橡皮泥等训练,主要训练孩子手指的精细动作、手眼协调性,训练过程中注意互相比较,激发孩子的竞争意识和培养孩子积极学习的态度。

1.3.2.3 游戏疗法:游戏是儿童的通用语言, 它能让儿童快速认识周围的人和事物, 并建立联系的机会。不同的发育阶段加入不同的游戏内容。语言未掌握阶段的患儿,通过游戏养成、提高他们对外界事物的反应能力,如进行变脸(变换脸谱)、过家家、切菜等;语言符号获得期的患儿,要通过游戏使其应用已学过的词汇和词句,增加新词汇和词句,促进交往行为的发展,如治疗师利用实物演示一些简单的情节并予叙述,然后由两患儿分别进行演示和叙述:如买东西,先给孩子特定的实物作为货币,治疗师用孩子喜爱的玩具作为货物激发孩子的购物热情,指导孩子完成货币实物的交换,并帮助孩子建立数的概念。

1.3.2.4 手势符号的训练及符号形式与指示内容关系阶段的训练和文字训练方法参照卫冬洁[2]儿童语言发育迟缓的语言治疗。

1.3.2.5 小组训练的注意事项:配备两套相同的训练用物,训练进行中注意激发两个孩子的好胜心,注意互动交流,及时给予物资或精神上的奖励。每个训练项目持续约5-10分钟,实物与卡片训练交替, 30分钟/次,1次/日,5次/周,连续训练6个月。

1.4 疗效评估标准:患儿训练前和训练6个月后各进行一次Gesell评诂。疗效标准:显效 个人-社交发育商提高>15分;有效 个人-社交发育商提高11-14分;无效 个人-社交发育商提高

1.5 统计方法:利用SPSS10.0软件,对治疗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后个人-社交DQ值(用均数±标准差形式表示)进行t检验,对治疗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后有效率进行卡方检验。

2 结果

对照组治疗前个人-社交DQ值66.5±12.8,训练后74.3±15.2,总有效率69.6%;观察组治疗前个人-社交DQ值67.9±13.6,训练后82.7±16.9,总有效率81.3%,见表1,语言小组训练与非小组训练均能提高患儿的个人-社交能力,小组训练能更显著的提高患儿的社交能力。

3 讨论

儿童语言发育迟缓的症状有:(1)言语表达障碍;(2)交流障碍;(3)对事物或口语理解障碍。儿童脑损伤后极易出现语言发育障碍,而脑损伤后的语言康复治疗,主要是提高患儿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最终恢复患儿的言语交流能力,在维持定期连续的治疗中获得疗效[3]。

语言发育迟缓患儿除语言能力明显落后于正常儿童外,普遍还伴有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如自卑、孤僻、依赖性强、退缩、恐惧、敌意等,有些患儿还会出现破坏、自残或攻击行为。常规的一对一训练模式虽有针对性强、受干扰少的优点,但对于适应行为不良的孩子,独立面对治疗师往往让他们感到恐慌,他们常哭闹不安,使训练无法进行。小组集体训练为幼儿提供相互了解、学习、合作的机会,能够使患儿相互模仿、修正与强化自己的行为,逐渐增强能力,建立交往能力[4]。本组病例采用小组训练形式,将语言水平相同者编入同一组,我们体会到因为有同龄儿作伴,患儿的适应性能得到较快的改善;治疗师适时对其二者进行比较,向患儿灌输竟争意识,激发其好胜心,患儿的学习积极性更高;适当地加入些游戏能使训练更容易进行,治疗师从游戏中能了解到患儿在游戏时借助游戏所表达的愿望、困惑和隐含意义,便于及时进行辅导,患儿在游戏中获得乐趣,从而对训练本身产生兴趣,患儿在训练课题中的参与性更好。

语言发育迟缓在儿童语言障碍中发病率较高,由于患儿的大脑功能不全,理解分析、接受、记忆能力极度低下,治疗是艰巨而长期的工作,但目前语言治疗师相对匮乏,很多患儿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小组训练形式可让更多的孩子得到康复训练的机会,节约了医疗资源,而且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故可作为语言发育迟缓儿童训练治疗的一个有效的治疗形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吴海生,主编.实用语言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5.140~166

[2] 卫冬洁,儿童语言发育迟缓的语言治疗, 现代康复[J].2001.5(8):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