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交换女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赵荣叶是郑州一所音乐学院的教师。1995年,她与本校青年教师张久祥结婚,婚后感情融洽,女儿张可丹的出生,给他们带来了许多欢乐。
赵荣叶把全部心思放到了对女儿的培养上,打算从各方面给予女儿最好的培养。她深知音乐对培养孩子内在气质的重要性,就在女儿的卧室里装了四个迷你小音箱,每天播放各种轻柔舒缓的乐曲。时间长了,只要音乐一响,小可丹就会跟着节奏晃动身体。
小可丹牙牙学语时,赵荣叶就和丈夫约法三章:一定要和女儿说普通话;不抱她到人多的地方,人多的地方传染源多、口音杂,对孩子影响不好;吃饭时不能发出声响,也不能说话,那样既不卫生也不文明。
可丹长到两岁时已出落得人见人爱,赵荣叶暗暗发誓,一定要把女儿培养成心灵纯洁、气质高雅的女孩。
可丹3岁时,赵荣叶和丈夫搬出学校,在某高档小区买下一套三室一厅的公寓。正当夫妻俩为改善女儿的生活环境而感到欣喜时,赵荣叶却发现小区里住着很多有钱却粗俗的生意人。
有一次,她带女儿坐电梯下楼。途中进来一男一女,男的50岁左右,女的只有20来岁,两人毫不避讳地在她们母女面前打情骂俏。她赶紧把女儿抱在怀里,捂住孩子的眼睛,心里产生了离开这个小区的念头。
张久祥也同意搬家,夫妻俩卖掉了高档小区的房子,重新搬回书香醉人的大学校园。看着周围青春四射、举止文雅的学子,赵荣叶终于松了口气。
转眼,可丹该上幼儿园了,赵荣叶把她送进一所艺术幼儿园,虽然费用高些,可她不在乎。看着女儿每天从幼儿园回来都有进步,她很开心。
一天,张久祥陪女儿摆拼图,小可丹很快摆好了一个熊猫形的图案,而张久祥要用十多分钟才能摆出大致轮廓,小可丹嚷起来:“爸爸,你真是个小笨蛋,还没有丹丹摆得快呢!”
赵荣叶盯着女儿的眼睛问:“你怎么学会骂人了?这可是坏孩子才说的话!”
接下来,她除了反复教育女儿不能说这样的“坏话”外,还跑到女儿的幼儿园进行调查。原来,可丹班里前段时间来了新的小朋友,这个小朋友受到爸爸的影响,经常骂别的小朋友是“笨蛋”,小可丹听多以后就学会了。
知道原因后,赵荣叶当机立断:让女儿转园!张久祥劝妻子三思而后行,毕竟找家合适的幼儿园不容易,赵荣叶却斩钉截铁地说:“不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模仿能力太强了,一旦开了头,她的坏毛病会越来越多!”
随后,赵荣叶托人找关系,把女儿转到了一所军事院校附属幼儿园,她认为军人的孩子家教严,好习惯多,对女儿的影响好。
女儿受欺凌,“无菌教育”面临挑战
很快,可丹该上小学了。赵荣叶考察了多所小学后,把女儿送进二七区一所重点小学。在学校里,可丹文静乖巧、多才多艺,深受老师和同学的喜爱。
在无忧无虑的学习生活中,可丹升入四年级,她所在的班级换了一位姓梁的班主任。梁老师知道可丹的妈妈是大学音乐教师后,向她提出:“我的女儿和你差不多大,也喜欢古筝,能不能请你妈妈给她指点一下,我可以付学费。”
可丹把梁老师的话转给妈妈。可是因为教学任务重,还时常有演出任务,赵荣叶抽不出时间,便给梁老师打电话婉拒了老师的要求。
梁老师嘴上说没什么,心里却不痛快。此后,她经常找机会批评可丹,课堂上也很少提问她。
四年级下学期,班里转来了一个叫王倩倩的女生,性格专横霸道,梁老师安排她做可丹的同桌。
一次上课,王倩倩故意把可丹的课本藏起来,可丹向老师报告后,老师罚王倩倩站了半节课。下课后,老师刚离开教室,王倩倩就抓过可丹的书用力撕起来,边撕边骂:“看你还打不打小报告!”可丹去抢课本,王倩倩把她推倒在地,她痛得大哭起来。
可丹不知道该如何应对这个刁蛮的同桌。回到家里,她抽泣着把白天发生的事情告诉妈妈,说不想上学了。
从没想过女儿会受这种委屈的赵荣叶惊呆了,当即打电话给梁老师反映情况,恳请她给女儿换同桌,梁老师说:“位置都是老师精心安排的,不能随意调换。再说,个个都像你女儿一样受到委屈就要求调换位置,我这个班主任怎么当?”
协商未果,赵荣叶只得动用关系,把女儿转到了另一所重点小学。这次,她学会了给老师送购物券、手机充值卡之类的东西,以换得老师对女儿的照顾。
虽然这些行为有违她做人的原则,但她对女儿的“无菌教育”理念并没有丝毫动摇。
“童话世界”坍塌,女儿患上忧郁症
转学后,可丹的学习再没受任何干扰,成绩也更加出色,赵荣叶心里这才踏实下来。可此时,发生在丈夫身上的一件事情却让这个平静的家庭难有宁日。
张久祥参加职称评选时,发现同事吴邦彦的论文是抄袭的,便向上举报,吴邦彦的职称评审资格最后被取消了。吴邦彦查清举报者是张久祥后,不但对他进行人身攻击,还派泼辣的老婆到张家闹事。
一个周末,吴妻突然跑到张家大吵大闹,可丹被吓坏了,赵荣叶不想让女儿受到惊吓,便把她关进房间里,然后打电话给学校保卫处。
吴妻闹了半天后,保卫处终于来人把她给“请”走了。赵荣叶刚松口气,就看到女儿的房门开了条缝,可丹眼里闪着泪花,正蜷缩在床前瑟瑟发抖呢。她赶紧把女儿从地板上拉起来,搂到怀里轻声安慰。
过后,赵荣叶抱怨丈夫不该得罪吴邦彦这样的小人,两人顶起嘴来。尽管他们每次吵架都避着女儿,但细心的可丹还是有所觉察。
没过多久,赵荣叶发现女儿的表现变得异常起来,有时暴躁易怒,有时半天不发一语。有一次,她还发现可丹写作业时,竟然用削尖的铅笔扎自己的手臂。
正当赵荣叶为女儿的状态担心时,班主任打来电话反映可丹近段时间总是郁郁寡欢,还频频上厕所,担心她精神上出了问题,建议她找医生咨询一下。
赵荣叶赶紧带女儿到市儿童医院心理科问诊,主任医师尚大夫听了她的述说后,对孩子进行了心理测试,断定可丹是因为对现实感到极度失望,产生了压抑、挫败、焦虑、逃避的心理,患上轻度抑郁症了。
尚大夫指出,现在有很多家长对孩子实施“无菌式”教育,让孩子从小生活在美好的童话世界里,不让他们受到任何污染。但孩子也是社会的一员,他们的命运与这个世界紧密相连。而在这个社会里,善良与奸邪同在,黑暗与光明共存,美好与丑恶并行,没有谁能终身一帆风顺不受挫折的困扰。面对生活猛然露出的狰狞面目,在“无菌”教育下成长的孩子毫无心理准备,肯定无法承受。所以,家长应该培养孩子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让她置身于现实社会中,学习做人的本事,这才是正确的教育态度。
随后,医生为可丹制定了系统的心理治疗方案,帮助她消除与发病有关的不良心理因素,并在父母的配合下重建她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日常对话;人际功能
一、 文献回顾
二、
纯理功能是功能语法的重要组成部分。韩理德将功能理论与语义学结合,总结出三大纯理功能: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metafunction)、概念功能(ideational metafunction)、语篇功能(textual metafunction)。
人际功能指的是人们用语言来和其他人交往,建立和保持人际关系,用语言来影响别人的行为,同时用语言来表示对世界的看法甚至改变世界。
概念功能指的是语言对人们在现实(包括内心世界)中的各种经历的表达,用语言来描述周围所发生的时间或情形。
语篇功能指的是人们在使用语言时怎样把信息组织好,同时表明一条信息与其他信息的关系,而且还显示信息的传递与发话者所处的交际语境的关系。
二、对话文本
Mother: (1)Tell me about Michael.
Mary: (2)But I'm leaving now, Mom.
Mother: (3)Come on, Mary. (4)You must tell me everything about him.
Mary: (5)Well, he's very tall and handsome.
Mother:(6)Hmn.
Mary: (7)...he has big blue eyes and long blond hair.
Mother: (8)Oh, how long?
Mary: (9)Down to his shoulder. (10)It's beautiful, like gold.
Mother: (11)Looks like a woman from behind.
Mary: (12)What did you say, Mom? (13)He wears two big rings on his ears, and ...
Mother: (14)Ok, ok.You'd better tell me what he does, honey.
Mary:(15) He does many things. (16)He's a very creative painter. (17)And his paintings sell well.
Mother: (18)Really?
Mary:(19) He also gives free English lessons to people in the neighborhood. (20)He's quite a patient teacher.
Mother:(21) Fine.
Mary: (22)You're going to like him. (23)Everybody says he's a nice guy.
Mother: (24)I hope I will. (25)Where does he live?
Mary: (26)He has a small apartment on 88th Street.(27) Don't worry, (28)Mon. I'm not going to marry him tomorrow.
三、人际纯理功能分析
(一)言语角色:给予与需求
语言的人际功能是讲话者作为参与者的“意义潜势”,是语言的参与功能。人们在日常交往中用语言来建立发话者与受话者之间的关系,并且不断地变换交际角色,但无论角色如何变化,主要的角色有两个:“给予”和“需求”。交际中给予和需求的“交换物”可以是“信息”也可以是“货物和劳务”,如果将两个角色和两个交换物组合起来,便得到了四个言语功能:一是交际角色是“给予”,交换物为“信息”,言语功能为“陈述”(statement);如 He's very tall and handsome.二是交际角色是“需求”,交换物为“信息”, 言语功能为“问题”(question);如 Where does he live?三是交际角色是“给予”,交换物为“货物或劳务”, 言语功能为“提供”(offer);如I will help you with the luggage.四是交际角色是“需求”,交换物为“货物或劳务”,言语功能为“命令”(command)。如 Tell me about Michael.这是母女之间的对话, 对话的内容是女儿Mary的男朋友Michael的情况。全文共有28个小句,其中18个小句言语功能是陈述, 19句陈述功能句中14句是Mary关于Michael的相貌人品的描述,可见在对话中,Mary 的主要角色是信息的提供者。全文有5句带命令功能的小句(文中带下划线部分),当中4句出自母亲之口。此外,4句提问功能句(文中斜体部分)中3句由母亲发出,因此,在对话中,母亲的交际角色是主要是信息和劳务的需求者。
在对话的中, 母亲和女儿的发话者、受话者身份交替进行。女儿给予“信息”满足母亲的 “需求”,可见母亲控制着对话的话题。
转贴于
(二)起始与回应
人们在交际中必须相互配合,从而使会话顺利进行下去。按照这一说法,当交际一方完成一个话轮时,另一方应对对方的话语作出反应(如用语言应答或用动作表示)。在对话中通常存在毗邻应对,即交际一方发出起始话段,另一方作出反应。对起始话段表示支持的回应为合意回应,表示对抗的则为不合意回应。起始话段的言语功能与应答的言语功能存在以下关系:陈述——认同——反驳;提问——应答接受或拒绝;命令——遵从或不服从。在对话的前两个回合当中,母亲是发话者,母亲不断的用“命令”要求女儿(受话者)告诉她Michael的情况, 女儿一开始对母亲的“命令”(Tell me about Michael.)的并没有作出合意回应,她回避该“命令”(But I'm leaving now, Mom.),母亲穷追不舍,继续用“命令”要求女儿告知信息。这回,母亲语气有所改变,改用带有劝诱意义的“Come on”,同时使用职责意义较高的情态动词“must”, 向女儿强调遵从“命令”必要性(You must tell me everything about him.)。在母亲的强烈要求下,女儿不得以“服从”(Well, he's very tall and handsome. )此时,女儿的身份由受话者变成发话者,提供关于Michael的信息。母亲间或插入提问发起话题,希望得到自己关心的详情。
母亲的回应反映出她复杂的心情:“Hmn”表示对信息的认同,“Oh”表示吃惊,异外, “looks like a woman from behind”表示出母亲的反感(不认同),“Ok”是女儿异议后母亲的妥协认同。 听到女儿说Michael能干,母亲由于对Michael形象不认同而产生怀疑:“really?”, 当女儿谈到Michael人品不错时,母亲表示出认同:“fine”。当女儿争取母亲接受Michael时,母亲表现出不确定:“I hope I will.”从简短的言语当中,母亲对女儿的关切之情跃然纸上。
(三)语气
陈志旗:日常对话人际功能分析功能语法中,语气由“主语”和“限定成分”构成。限定成分用be以及其他助动词、情态动词体现。主语在前,限定在后,小句是陈述语气,言语功能为提供信息。限定成分在前,主语在后小句是疑问语气,言语功能为提问。限定成分的功能是对议论命题提供参考点,参考点有两个:一是说话的时间,既时态;二是讲话人的判断,即情态。小句中语气以外其他成分为剩余成分,包括谓体、补语和状语等。情态可分为“情态化”和“意态化”,前者涉及的交换物是消息, 后者交换物为货物或劳务。“情态化”指的是从可能性或经常性角度考虑消息的可靠性。“意态化”指的是讲话人对交换最终的成功的自信程度。在表示情态意义时,发话者可根据交际需要选择具有不同把握性的表示情态的语言形式。如前所述,对话中大量女儿对Michael描述的话都是陈述句,所以女儿说话的语气主要为陈述语气。值得一提的是女儿唯一一句含疑问语气的句子:What did you say, Mom?,说发话人(女儿)并不期待听话人(母亲)提供信息,这句话表达了女儿的不满:母亲不该那样评价Michael. (Looks like a woman behind.)。对话中还出现带疑问语气的疑问句:(7)(17)(24),其中(7)和(24)省略句,这部分主要有母亲表述,表达了母亲对女儿交友情况的关心。此外,对话涉及不带语气的祈使句。对话中小句的时态以一般现在时为主,就连Michael做过的事情,在对话中女儿也使用了现在时,可见在女儿心中,Michael永远能干,人品好,受人欢迎。对话中还出现了将来时:You're going to like him. I'm not going to marry him tomorrow. 前者表达出女儿主观上期待母亲接受Michael,后者是女儿为了安慰母亲,说出自己的近期打算。在母亲的陈述语气表达中,加入了表示情态的语言形式,如You must tell me everything about him. You'd better tell me what he does, honey. 意态化的must表达了高度的职责意义。had better 显示说话人的判断,带有强迫命令,给人有强制性。显示出母亲在女儿面前的威严。
四、结语
本文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为基础,从人际功能的角度对一则普通的日常对话进行分析,对话中人物的语言表达的选择确立了对话双方的人际社会关系,对话双方的身份得到识别,人物的个性、心理得以揭示,验证了“选择就是意义”。正如韩礼德所说的:“A language is interpreted as a system of meanings, accompanied by forms through which the meanings can be realized.”通过上述分析再次证明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Halliday,M.A.K. 1994/2000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London: Arnold /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Thompson, Geoff. 1996/2000. 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3]黄国文.“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广告语篇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孩子“还价” 家长威信受损
鹏鹏妈最近被鹏鹏讨价还价的行为弄得心烦意乱。“早上,希望他在喝完牛奶后刷牙,他会说‘刷牙可以,但今晚光看动画片不学英语’。周末要求他弹一小时钢琴,他会花半个小时跟你讲条件,例如‘下周要带我去动物园’,或是‘弹完琴后让我吃3块巧克力’。”鹏鹏妈发现,儿子上小学后语言表达能力越来越强,但都没用对地方,全都用在和家长讨价还价上。
鹏鹏妈表示,作为家长,要求儿子做件事都要被讨价还价,家长的威信越来越低了。
鹏鹏妈介绍,不仅是鹏鹏,鹏鹏的不少同学也存在与家长讨价还价的情况。“开家长会的时候我和其他家长一谈,发现孩子讨价还价的现象很普遍。”
果果妈也表示,她5岁的女儿也喜欢讨价还价。例如,当她要求女儿画画的时候,女儿要求先听故事,听了十分钟的故事她才肯画画。“孩子的要求永远比大人还要多。”果果妈感慨。
孩子不感兴趣就“还价”
“对于孩子不感兴趣的事情,他的借口也就会很多。”育儿专家表示,孩子任何行为都是有动机驱使的,对于他不喜欢的事情,他就会找借口。例如,孩子也许不喜欢画画,所以才会拖延,要求先听故事,满足一下自己的欲望,然后再去做一件自己不喜欢的事。
育儿专家建议,家长可以先了解孩子的具体情况,如果孩子真是不感兴趣,确实不喜欢练琴、画画,需要条件来交换,那么家长需要反思,是否要继续强迫孩子做自己不喜欢的事。“建议家长不要强求孩子,应该顺着孩子的兴趣爱好去培养,因材施教。”育儿专家如是说。
少对孩子进行物质奖励
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不少家长在要求孩子做好某件事之前,会对孩子提出交换条件。例如练琴就可以吃糖,乖乖洗手就可以买玩具等。
个案:陶陶买了个漂亮的布娃娃,月月很想抱一抱,可是陶陶不肯:“这是我的娃娃,谁也不能抱。”月月忍不住伸手摸了一下布娃娃,陶陶不乐意了,顺手一推,把月月推倒在地,月月爬起来,抹着眼泪回了家。
做法一:了解了事情经过后,妈妈怜爱地抚摸着女儿,安慰她:“月月不哭,都是陶陶不好,咱们不跟她玩儿,妈妈也给你买个漂亮娃娃。”月月听了,破涕为笑了。
分析:这是一种息事宁人的做法。表面上看,月月得到了抚慰,不再伤心,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实际上,月月并没有从这次事件中得到任何解决人际纠纷的经验,下次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她仍然只能到家长或老师那里寻求安慰。久而久之,月月在人际交往中遇到问题,就只会依靠哭泣来博取同情,面对未来激烈的竞争和挑战,也会习惯性地采取回避甚至逃避的态度。
做法二:得知女儿被人欺负了,妈妈当即拉着哭哭啼啼的女儿,气急败坏地直奔陶陶家兴师问罪。一见陶陶的家长就喋喋不休地罗列陶陶的“罪状”,要求家长严加管教。
分析:这是一种极端情绪化的处理方式,其结果只能有两种:一是陶陶的家长不以为然,孩子之间的纠纷演化为家长之间的矛盾;二是陶陶的家长严厉地批评了陶陶,月月“赢”了。然而,家长应清醒地看到这种“胜利”背后的隐忧:家长过多地参与和包办代替,只会使孩子变得胆怯、懦弱,产生强烈的依赖性。有朝一日,当她离开家长的保护、独自面对社会时,她该如何应对各种竞争和挑战呢?
做法三:看到女儿哭得可怜,妈妈既心疼又生气,劈头盖脸地教训起不争气的女儿:“哭,哭,就知道哭,哭有什么用!她推你,你不会推她吗?下次谁敢欺负你,你就打他!”
分析:这种做法家长倒是没越俎代疱,而是要求孩子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解决问题。在家长“谁敢欺负你,你就打他”的思想灌输下,月月再与人发生冲突时,一定会奋起反击,不会再吃亏了。但是,用这种方式来解决人际纠纷,不利于孩子的个性发展和心理健康。因为,孩子年龄小,是非观念还很模糊,若每遇挫折或委屈就以打人的方式来发泄情绪或维护利益,多次的打人行为就会内化成一种习惯、无意识的行为,使孩子形成好斗的个性和攻击心理。
做法四:问清冲突原因后,妈妈建议女儿用自己的玩具和陶陶的布娃娃交换。不一会儿,月月回来说,陶陶不同意。妈妈又建议女儿用零食去交换,陶陶仍不答应。妈妈就让月月邀请陶陶一起玩“过家家”。游戏开始时,陶陶紧搂着布娃娃不放,玩了一会儿,月月对陶陶说:“‘妈妈’抱累了,要休息一会儿,让‘阿姨’抱抱。”陶陶自然而然地把布娃娃递到了月月怀里。
于是??
第二天,我早早起床,做饭,炒蛋,还好,不是什么大碍,炒焦了点,完罢,我就去叫宝贝“女儿”起床。“妈、不,女儿,起床了,快点。‘培训班’要迟到了!”“让人家在睡回儿,这么冷的天!”没办法,我还是从容点吧。
我蹲下腰,洗起了衣服,水太冷了,把我的牙齿都冻地“咯咯”响,这回我可知道“女儿”手上冻疮的来历了。不想变成如此下场,我便用热水器的水哗哗地往盆里倒。“真舒服!”我不再感到冷,哼起了歌。但不久,我已累的“腰酸腿疼”,不顾三七二十一,通通“扔”进洗衣机,我才不那么傻呢!
8:00,送走了“女儿”。我一个人在家感到无聊,打开电视机欣赏起久违365天的电视节目。爽!
“咕噜”,肚子饿了,看钟11:45,该烧饭了,可怎么下手呢?我对这东西一窍不通呀,早上也是好不容易“成功”的。正思索,女儿放学回来了,我如是找到了救星,让她在旁边一步步辅导我“先把锅加热,然后倒入油,再……”一道菜就算OK!尝一口,不赖,只是淡了点。没事,这样才不会生病嘛!
一小时后,搞定了5盘“美味佳肴”,看到女儿痛苦的吃相,我无奈的笑笑说:“不管怎样,这可是‘妈妈’第一次下厨的结果哦!”到最后,我的“劳动结晶”并没因此而减少分量。
唉,没办法!
下午,“女儿”开始做作业了,但她似乎比9岁的小孩还笨,每隔三分钟请教我,只好一题一题讲给她听。但似乎并不奏效。一小时后,我实在受不了了,只好解除了她的功课,毕竟精力有限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