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宿建德江的意思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职教集团的创建与发展一直与政府的推动密不可分,政府应通过行政职能将隶属不同部门的学校整合到一起,架构集团的组织体系和运行基本规则,并保持一定的政策、资金持续激励。当前,学校自主发展的意识不深,对自主合作发展的紧迫感不强,对集团建设活动和工作的参与不够主动与积极。集团化办学既需要政府持续有力的推动,更需要注意发掘和培养集团各个学校与企业自主发展的内生要素。政府需要对集团化办学、集约化发展减少一些行政干预,扩大学校办学的自。如在职教集团内率先进行职业教育的改革试验,在招生对象、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考核评价等方面给予职教集团更大的自。
二、加强利益共同体建设
职教集团是公益性的非营利组织,在集团化办学过程中,多数是软资源的共享合作,很少涉及资产的扭转,提高组织效益往往通过减少成本,而很少给成员学校和企业以明确的收益。实际上,无论是学校还是企业都是独立的核算单位,都会从不同角度寻求自己利益最大实现,缺乏内在的、长期的利益驱动机制,集团在繁荣一段时间后会逐渐悄然转淡。如何在非营利的基础前提下,强化整个集团的利益关系的联结,形成“利益共同体”是个极为紧迫的任务。利益包括教育、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利益。当前政府应建立职教集团运行的基本经费保障制度,对牵头学校的劳动付出予以一定的补偿。需要加强集团内职业院校之间的生源链接,积极鼓励多种形式的集团内联合办学,适当扩大中高职衔接的对口招生规模。
三、加强校企间的交流与合作
要促进企业深度参与职教集团,关键要调动企业的积极性。这就要了解企业的需求,找准企业的利益关注点,同时明确企业在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中承担的义务(如实践教学),保证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需求能够实现。应引导企业充分认可、主动依靠和积极参与职教集团实施订单培养的模式,从短期订单、零碎订单向长期订单、系统订单过渡;职教集团要为企业参与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创造条件。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应尽可能全面反映企业的办学思想、企业岗位需要的专业技能和基本知识、企业的制度和企业文化理念等,使学生的职业素质从整体上与企业的要求接轨,实现职业教育集团的教育教学过程由企业参与向全过程介入、关注细节和微观环节的方面转变;职教集团为校企实现互动的产、学、研结合开辟通道,尤其是专业的发展能带动企业的发展,能为企业寻求新的利益增长点发挥积极作用。同时,企业的发展能带动专业的发展,企业的产品结构调整、技术提高、岗位的变化更新能对专业的设置、完善和改造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促进企业与学校构建资源共享机制。除校企联合开发项目、协同配置实习条件和人员交流外,校企双方可以向更广的交换领域和交换项目上延伸,尤其是企业向学校提供企业独具的教育资源,为“工学结合”为主线的教学模式的实现提供更有效的支撑,在师资培训、课程置换等方面实现企业与学校的互动发展。
四、加强中高职教育间的协作发展
1.复习学过的古诗、体会赏析古诗。懂得赏析古诗的方法。
2.培养朗读古诗、吟唱古诗、表演古诗、品评古诗、据诗画图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及对大自然、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活动准备:
1.收集诵读、赏析学过的古诗。
2.多媒体课件制作。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多媒体按序出示:“品、评、诵、演、唱、画、赏诗会”)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好多首古诗。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开展一次品古诗、评古诗、演古诗、诵古诗、唱古诗、画古诗的赏诗会。
过渡:古代诗人为后人写出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名言佳句,请看——
(二)品古诗:
1.媒体出示《登雀颧楼》诗图及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引导学生谈谈对诗句的理解、体会。
(1)师:谁能说说诗句的意思?
生:想要领略到更远、更美的景色,就要再登上一层楼。
(2)师:诗句不仅仅告诉我们登高望远的道理,大家从诗句中还想到些什么或领悟到了什么?
生a:我想到诗人登上鹳雀楼,面对辽阔的景色,觉得自己看得还不够远,还想看千里、万里之外看到视力所能达到的尽头,而达到这目的的唯一办法是站到更高的地方去。
生b:我从“欲穷千里目”想到句中包含着诗人许许多多的希望、许许多多的向往,诗人想要达到最高境界;从诗句“更上一层楼”领略到诗人自强不息、奋进不止的精神。
3.小结:在人生的道路上要不断努力攀登。
4.诵读:(范读——齐读)
(三)评古诗:
1.媒体出示:磅礴的瀑布声,直泻而下的庐山瀑布图
(1)师:还没看见瀑布,就先闻其声,此声此景,此时此刻,你想用哪一诗句来形容?
(2)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师:媒体出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4)学生上台操作电脑据图评析:
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诗人李白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夸张的语言,赞美了庐山瀑布从青翠的山壁中间跌落下来。形容水流用“飞”(媒体加点)来表现出庐山的瀑布凌空而出;用“直”(媒体加点)可见山势很陡。“三千尺”(媒体划出)更是体现了庐山瀑布的高而长。可是这样写诗人还是觉得没有把庐山瀑布的雄伟写够。于是又进一步发挥想象,怀疑是银河从九天云里落下来的。这里不用“真”(媒体出示)而是用“疑”(媒体加点),给人以恍恍惚惚的感觉,使人觉得好像是真的,又好像是假的,进一步写出庐山瀑布的雄伟与奇丽。
(5)教师小结:讲得太精彩了,庐山瀑布雄伟、壮丽,大家一起来赞颂一番。
(6)诵读:(范读——齐读)
2.媒体出示:黄鹂鸣叫、白鹭上青天的《绝句》图
(1)师:从这幅生动的画面中,你想到哪位诗人写的哪一首诗?
(2)根据学生回答媒体出示:《绝句》一诗诗句内容。
(3)学生上台操作电脑据图评析:
我觉得这首诗描写的景色非常美。诗中描绘了四个画面: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有山有水色彩丰富、艳丽(媒体出示:b有近有远、视野开阔)画面静中有动、形象活泼(媒体出示:静中有动、形象活泼):黄鹂欢歌、白鹭直上青天,真是一幅风光秀丽的山水画。
(4)诵读:
过渡:为了开展这次赏诗会,我班同学编排了一些节目。瞧,大诗人李白、杜甫也来参加我们的赏诗会啦,大家欢迎。『 1
(四)诗人相会:
甲学生扮演杜甫、乙学生扮演李白相互品评古诗《静夜思》、《江畔独步寻花》
乙:李兄,你也来参加赏诗会?
甲:对、对、对,今天真是幸会啊!
乙:幸会,幸会。
甲:杜老弟,刚才同学们都在夸你写的诗呢!你看——(手指向媒体《绝句》一诗)
乙:哪里,哪里,还是李兄的诗令人赞不绝口呀,同学们,你们还记得《静夜思》这首诗吗?
全班同学:齐声背诵《静夜思》
乙:诗句写得多好啊,寂静的夜晚,月光照射到床前,一片银白色,还以为是秋霜降落到床前,抬起头来,向天空中望去,看到碧空中一轮明月,不知不觉低下头来思念故乡。这首诗勾起了多少身在他乡的游子对家乡的思念呀!
甲:惭愧,惭愧,比起杜老弟的《江畔独步寻花》那就逊色罗!同学们,你们会背吗?
全班同学:齐声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甲:诗句描绘的意境是多么优美啊!黄四娘家繁花盛开、戏蝶飞舞、黄莺高歌、有静有动、有声有色,令人赏心悦目、留连忘返,真是妙笔生辉、栩栩如生啊!
乙:过奖了,过奖了,咱们还是下去吧,别耽误了同学们开赏诗会。
甲:好,好。
过渡:古代诗人斟字酌句,创作的诗篇独具匠心,古诗太美了,真不愧为我国历史悠久的灿烂文化,真想诵读一番。我班---------同学为大家带来了一首古诗《舟夜书所见》,大家欢迎。
(五)诵古诗:
1.配乐朗诵《舟夜书所见》
a.-------同学独诵
b.-------同学解释古诗(喜爱这首诗的原因)
这首诗描绘了这样一个优美的意境:在一个漆黑的夜晚,静悄悄的,一盏渔灯在河面上闪现。那盏渔灯的光亮像萤火虫似的静静地映在河面上。一阵微风吹来,河面上漾起了层层细浪,原来像萤火虫那样的一点光亮散开了,变成无数颗星星在河面上闪现。美极了!
c.齐声诵读
过渡:老师也为大家带来了两首诗(媒体出示:《游园不值》、《草》诗图及诗句)
2.配乐朗诵《游园不值》、《草》
过渡:古诗能诵,也能演。我班四位同学自编自演了古诗小品剧: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请看——
(六)古诗小品剧:
1.古诗小品剧:“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学生甲(解说):一天中午,姐弟俩正在家里吃午饭,小弟弟大口大口地吃着。
学生乙(弟弟):(动作:大口大口吃,胡乱地搅)呸!真难吃!
学生丙(姐姐):弟弟,你看,桌上、桌下、你的衣服上全是米饭。
乙:不用你管!(动作:用力横抹桌面、拍衣服、抖衣角)
甲:这时,爸爸走了过来。
学生丁(爸爸):孩子,这样吃饭太浪费粮食了,粮食是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俗话说“一粒粮食一滴汗。”要爱惜呀!
丙:爸爸,你说的对,我学过一首诗叫《锄禾》,让我讲给弟弟听一听。(操作电脑媒体出示:《锄禾》诗图及诗句)
丁:好。
丙:朗诵诗句。
乙:(动作:点头)
丁:你讲得真好。
乙:爸爸,我错了。
全班同学:齐唱《锄禾》
2.表演唱《锄禾》,学生伴奏。
过渡:同学们深深地被小品剧感染,情不自禁唱起了歌。下面我们一起唱一下上学期所教的古诗《宿建德江》(媒体出示:《宿建德江》歌曲)
(七)唱古诗
1.古诗合唱《宿建德江》。
2.配唱《静夜思》。(媒体出示:《静夜思》歌词)
3.延伸:课外练唱《春晓》。
过渡:同学们,领悟诗的意境,唱得有腔有调,很有韵味,古诗确实太美了,老师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美妙的画面,真所谓“诗中有画”呀。下面,大家根据自己喜爱的古诗,画古诗简笔画。
(八)画古诗:(播放音乐)
1.小组自由绘画自己喜爱的诗歌。
2.学生板演
3.学生作品实物投影,学生自评自析,他评他析。
(九)小结:(学生谈感受)
关键词:中学语文;古诗歌;意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9-0306-01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中国古诗词源远流长,形式多样,是我国文学史上一朵久开不衰的奇葩。它集概括性、形象性、抒情性、音乐性为一体,语言凝练,形式简短,音韵和谐,而且表达的内涵十分丰富,创造的意境尤其优美。意境是诗词的灵魂,古诗词具有概括性、形象性、抒情性、音乐性等特点。意境教学的着眼点:整体感知,再现诗人所塑艺术形象,发挥想象,创造性的挖掘诗歌意境,从而感悟、品味诗歌神韵。意境是诗人的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是一种感性形象,需要的是感性观照和情绪体验,所以诗歌教学应强调其整体性,体会诗的意境。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走进古诗歌的意境呢?
一、领会诗歌的意象
一首诗的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便是构成这建筑的砖石。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例如,“梅”这个物象,本是一种客观事物,但由于诗人融入了自己的人格情趣和美学理想等,因此,它在不同的诗里,便有了不同的意趣,寄寓着诗人不同的情感。的《卜算子·咏梅》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其形象就明显不同,前者是傲霜挺立、笑看风物的形象,后者是寂寞孤独、无依无着的形象。同样写梅花,谢燮《早梅》是这样的:“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畏落众花后,无人别意看。”突出的是坚强、不甘人后,但也没引起人们重视,有怀才不遇之感。而王安石的《梅花》则是:“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中的梅花同样也是傲寒,但表现了一种风度与风格,洁白无瑕而又暗暗地给他人送去清香)
二、了解写作背景
由于学生和诗人不是处在同一时代和同一环境,学生对于当时的历史、器物、服饰、风土人情、作者的思想情感等在理解上有隔阂,并不利于审美鉴赏能力的提高。要使学生更好的进入古诗词作者所营造的意境中,首先需要学生理解这篇诗词的写作背景,诗人是由于什么原因,在当时的时代诗人的人生际遇,要知道诗人写这篇文章的心情如何,要表达的思想如何,以及诗人的词风如何,只有明确了系列的写作背景,才能更好的来理解、来把握整篇诗此,进而领略其中的意境。
如理解孟浩然《宿建德江》一诗: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不仅需要在教学中将诵读、点出意象,更需要了解作者的处境及写作背景。诗人孟浩然生活在开元盛世,是盛唐时期山水田园画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终身布衣。该诗为诗人科场失意后漫游时期,在建德江边的感慨。因此,该诗中,不论是烟渚、天低树、月都抒发了诗人羁旅愁思,给人以“最难消遣是黄昏”之感。。
三、再现画面,走进意境
审美感知阶段诗人描绘生活图景并非目的,而是要通过“所见”传出“所感”,表达自己的情意。刘勰说:“所谓比兴者,皆托物寓情而为之者也”,“此诗所以贵情思而轻事实也”《麓堂诗话》。而诗人之“造文”之“比兴”,又总与所传之情水融般结合一起,故而昔人总结道“一切景语皆情语”。因此,读者再现画面,接触诗人“所见”时,已经接触诗人之“所感”,感受到诗人的情志了。由此可见再现生活图景和感受诗人情志,在鉴赏古诗的审美活动中是同步的。
元曲名家马致远的名篇《天净沙·秋思》,该小令以十种景物组合构成凄凉晚秋的意境,文字通俗精炼,而情感深厚,诗意隽永。这是首小令字面意思简单,所写景物是人人熟悉的,景物特点突出,而且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悲凉氛围非常明显,应该可以尝试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
在课堂中,经过整体感知和初步理解之后,让学生注意课文的插图,图上画的正是《天净沙·秋思》的意境。以这幅插图作为桥梁,引导学生走进诗歌的意境中。
师:同学们,“诗情画意”将诗和画连在一起,因为诗中常常有画,但是画却不一定能传达诗意。请仔细研究画,小令中哪些内容这幅画无法表达?(学生们仔细观察对比,互相讨论。)
生:这幅画画不出小令中提到的西风。
师:失去西风,作者会失去那些感受呢?(学生思考,教师作了提示和示范。)
生:可能有西风吹过驿道的“呼呼”声,显得周围更加寂静冷清的感觉。
生:还可能有西风吹落老树上的黄叶,树叶在风中飘零的情景。
生:西风吹过落叶会发出“簌簌”的响声,吹到人身上衣袖飘飘,会觉得冷,打寒战。
师: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读古诗歌就需要我们想象和联想,同学们刚才的想象都非常符合作者的心境和整首小令的情境。请再找一找并大胆想象,小令中有哪些诗意是此画不能表达的?
生:昏鸦。黄昏的乌鸦,归巢时会发出“哇哇”的鸣叫,在傍晚时特别让人心惊。
生:古道的破旧和荒凉。
生:夕阳西下的情境。当太阳从山顶一点点下沉,天地会慢慢昏暗,当太阳完全落下,暮色就会降临,这时候人容易想家。
生:断肠人。图中的人物虽然愁眉苦脸的,可是他心里的悲哀和伤心是画不出来的。
生:枯藤和老树在夕阳中衰败的模样是图中画不出来的。
……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古诗教学;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6-0042-01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教育技术逐渐进入课堂。而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具有传统教学手段的不可替代性,它能使“静态”变成“动态”,使“抽象”变为“直观”,使看不见的、摸不着的物象变得有“声”、有“色”、有“形”。课堂中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和信息技术手段,能优化课堂教学环节,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古诗。
一、优化“解题导入”环节――未成曲调先有情
在语文课堂上,导读课文始于题目,因而“解题”是学文的第一步。而古诗的“解题”则又不同于其他文体。“解诗题,知诗人”是古诗“解题”的重要内容。有位教师在教学《草》这一课时,首先用多媒体画面放映出这位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画像,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诗人的时空距离,学生纷纷急切地举手,畅谈自己对这位诗人已有的了解。紧接着,教师播放了一段自己制作的动画片,配上画外音:白居易,人称少年才子,五六岁就开始学写诗,八九岁时就能按照复杂的声韵来写格律体诗了。为了踏上仕途,十六岁的白居易带着诗稿,到了京都长安。有一天,他拿着自己的诗文《赋得古原草送别》去拜访当时颇有名望的老诗人顾况,顾况对其中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句,赞不绝口。学生看到这儿,早已迫不及待地要去拜读这位大诗人所写的诗了。教师趁机“导入”,出示自己巧妙制作成的课件,画面是辽阔的草原,野草繁茂的景象。
二、优化“习得新知”环节――能探风雅无穷意
在学生学习新知时,很多抽象的知识很难用语言来描述,且这些知识又经常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障碍,把这些抽象知识通过电教媒体的模拟功能加以展示,能使其具体化、形象化,再配合教师的讲解,学生就更容易理解和接受。“释词句,明诗意”是古诗学习的第二步,学习时,最忌学生就字论字,而不能真正理解体会诗词的含意,利用电教媒体,就能让学生融入诗的美妙意境之中。如古诗《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字用得十分绝妙,但仅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始终难以理解、体会。而录像的恰当运用就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学时,教师先提问:“生”字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这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录像,画面上:草木葱茏,苍翠欲滴,危峰兀立,山峦叠嶂,而香炉峰此时正被烟雾笼罩,在阳光的照耀下,一团团紫烟不断从山谷中升起,景象美不胜收。学生学习兴趣极为浓厚,他们积极观察、思索,很快从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的动态画面中领悟到“生”字的妙处:“升”字仅仅只能看到烟雾升起,不一会就散去;而“生”字还含有“产生”的意思,这说明香炉峰始终处于云雾缭绕之中。通过此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使他们体会到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及感彩。实践证明,在古诗教学中电教媒体发挥了它独特的优势,学生接受信息的过程由眼―耳―脑―口多种感官协同进行思维加工,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多媒体的“能探风雅无穷意”的效果是教师的口头讲解所不可比拟的。
三、优化“巩固延伸”环节―不及林间自在啼
优质的语文课堂教学,从阅读、理解到巩固、延伸,都应当是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过程。如在学生学完了《春晓》、《草》之后,教师运用电教手段提供几首孟浩然和白居易的其他作品,一方面巩固学法,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学习迁移,培养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并能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多读古诗词,激发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由此教师可以挑选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和《送朱大人入秦》,白居易的《遗爱寺》和《大林寺桃花》,配上和古诗内容相应的画面做成课件。学生可以自由挑选自己喜欢的诗,自由组合学习伙伴,进行迁移自学,让学生自由争鸣,畅所欲言,形成“不及林间自在啼”的课堂学习气氛。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培养,古诗阅读鉴赏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四、优化“教学结课”环节――言已尽而意无穷
诗歌鉴赏一般都应该遵循这样一个思路:语言──意象──意境──情感。简言之,就是“因文识象,由象悟道”。语言是理解诗歌意境和情感的基础,因此,“炼字”的艺术显得尤其重要。那么,如何鉴赏诗歌“炼字”所富有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呢?
一、从词语的特殊用法入手
古诗句中的一些词语的用法较为特殊,了解其用法,对于我们理解句意乃至体会整首诗歌的思想感情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李白在《听蜀僧弹琴》一诗中写道:“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要理解这个“洗”字的妙处,首先就要弄清其用法。在用法上它有被动意义,亦即“流水洗客心”之意。“洗”字与“客心”搭配就充分表现出了音乐涤荡胸中世俗杂念的巨大感染力量,与“流水”搭配又暗取“高山流水”的典故,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诗人与蜀僧的深情厚谊。
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字,先用“过”、“到”、“满”等字,这些词语都是以极普通的用法表现极普通的意思,而改用一个带有使动用法的“绿”字,用来支配“江南岸”,不仅写出了江南大地由枯变绿的过程,更是“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将江南大地生机勃勃的景象呈现出来了。
二、从描写对象入手
从描写对象入手,就是体会诗人在“炼字”时是如何抓住景物特征的。
清代戏剧家李渔说:“琢句炼字,虽贵新奇,亦须新而妥,奇而确。妥与确总不越一‘理’字。”炼得极好的字,往往能抓住特征表现景物。杜甫的“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一句中,“燃”字用得极妙,由“燃”字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火,把花与火相比,抓住了花明丽、鲜艳的特征,在青绿背景的反衬下,花朵就显得格外红艳。不仅如此,还利用火苗燃烧的跳动感,赋予花儿以动感,化静为动,就把花朵竞相开放、姹紫嫣红、争奇斗艳、生机盎然的特征准确地传达出来了。
又如,杜甫在《旅夜抒怀》中这样描写所看到的景象:“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诗人为何要用“垂”、“涌”二字来描述星和月呢?原来诗人抓住了“平野阔”这个特点。在此前提下,用此二字才符合视觉规律:仰望天空,因原野空阔,星星近者高,远者低,就像往下掉的样子,故用一“垂”字;平视前方,因原野空阔,月亮从江边升起,给人的感觉就像从江中升出一般,故用一“涌”字;而“涌”又带有一种强烈的动感,不是从江水中浮起,而是“涌”起,又因诗人抓住了江水澎湃、激荡的特点。也许这样,我们就能理解“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等诗句中,为什么说日月星辰出没于江海之中了。
三、从情感入手
从情感入手,就是体会诗人赋予所描绘景物的情趣、情感和诗意。
好的诗词往往能赋予景物以情趣、情感。只要我们驰骋想象,就能领悟到其中的诗意,这个想象的空间,即诗意的空间。
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其中后两句是广为传诵的名句。一个“低”字,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而一个“近”字则赋予了景物以感情。诗人为何不说江清“人近月”,而说“月近人”呢?当然,除了要符合音韵、格律上的要求之外,更重要的因为“日暮客愁新”,所以,月亮成了一个能理解诗人痛苦和愁情的伴侣,它要主动靠拢来陪伴、安慰漂泊流浪之人。
张先的《天仙子》中有“沙上并禽池上冥,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之句,王国维评价这首词时说,“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因为这个“弄”字,能引发人的联想,“花弄影”,那又是什么弄花呢?这个“弄”字,把“影”这种死景写活了,这就是化静为动。这个“弄”字,含有“嬉戏”、“”之意,又使画面充满了生机与情趣。
一切客观外物只有经过诗人感情的内化与浸润,才能获得灵气与生命。月亮不是意象,但“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中的“明月”是意象,因为此时的明月已经是能理解思念之痛苦,并能传递祝福的人性化了的使者;不是意象,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是意象,因为它是诗人宁静、淡泊的人生诗意追求的象征;杜牧眼里的“枫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和莺莺眼中的“枫叶”(《西厢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不同;同是杜甫笔下的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的“花”饱含了诗人的血泪,而“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中的“花”则透出诗人获得暂时宁静与幸福后的喜悦。
四、从表达效果入手
从表达效果入手,就是要体会诗词中“炼字”所创造的意境之和谐美。
和谐是美学追求的一种境界,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和基本精神。诗歌讲究音韵的和谐和气韵的饱满。王维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以“直”状烟,看似无理,然而,只有“直”字方能使烟具有挺拔、刚劲、坚毅的阳刚之美,方能与塞北的“大漠”、“孤烟”这种阔大、雄浑和苍凉的境界形成一种和谐之美。
相传,北宋文学家坡曾和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小妹说出“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坡当即道:前者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坡认真思索后,得意地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则欣然念道:“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坡、黄山谷吟诵着,玩味着,不禁托掌称妙。试想,如果是“八月秋高风怒号”,细柳梅花则不堪一击,只能是败柳残花。其实,这个“扶”和“失”字,好在不仅抓住了景物特征,而且从根本上说,创造了一种和谐朦胧的美妙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