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同步课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首先检查你的播放设备有没有问题!
2、请查看一下你的网络数据,确保是在wifi或4G流畅网络环境下才能正常使用!
3、可能是你的手机或电脑没有内存空间了,请用手机自带的软件清理手机内存之后就可以正常使用了!
4、可能是你的手机自带拦截系统把名校直播课堂直播拦截了,在“设置”中允许使用就完成了!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开启心灵;对话;生活;沟通;互动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0-007-2
抛开浮躁,静下心来,翻开《陶行知教育名篇》,凝视着那一行行足以振奋人心的话语“生活教育,是叫教育从书本的到人生的,从狭隘的到广阔的,从字面的到手脑相长的,从耳目的到身心全顾的”,它让我认识到:实施爱的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实施开放教育,实行“教育无痕”的对话,才能焕发学生活力,不断健全他们的人格,丰富他们的人生,伴随着知识的获得,使他们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责任感,作为一个自然人和社会人的统一体,随着他们自己的意愿,快乐而真诚地生活,去获取属于他们自己的幸福。
耳旁不由回响起熟悉的旋律:“长路奉献给远方,玫瑰奉献给爱情,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小孩……”面对具有独特个体和完整生命的学生,我该拿什么,奉献给我所热爱着的至真至纯的学生啊?此时,陶行知先生以那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以及他为倡导并实践他那伟大的教育思想而践行的一桩桩、一件件教育轶事,都令我耳目一新,都令我为之感动,给了我深深地教育与无穷的启示。
启示一:以“爱”为钥匙开启学生心灵
陶行知说:“小孩子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这“营养”,毋庸置疑,就是爱――教师对学生无私而高尚的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则小故事也给了我许多启发:一根粗粗的铁棒不管怎样使劲地击打也敲不开一把锁。这时钥匙来了,小小的身子轻轻扭动一下,锁就开了。铁棒很奇怪,钥匙说“我最了解它的心。”
老师的爱正是开启学生心灵之锁的那把钥匙!
怎样实施师爱?陶先生有言云:“您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您立刻觉得是和小孩儿一般儿大,一块儿玩,一处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这句话告诉我,老师想要走入孩子的心灵,首先要变成孩子,具备和孩子一样的童真、童趣和童心,以孩子的眼光来观察这个世界,以孩子的心灵来感受这个世界,与孩子同欢乐共烦恼,产生与孩子能“和谐共振”的情感,唯有此,才能叩开学生的情感闸门。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情感是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心理成分,情能激思,情能启智,学生的思维需要情感来滋养。当老师带着真情走近学生,做到“以趣激情、以情引情、以境生情”,情感与学生真正产生共鸣的时候,学生才有可能敞开心扉接纳老师,珍视课堂上所体会到的真实感受,在一次又一次愉快的游戏中、有趣的实验中、会心的微笑中,获得对自然、对生命、对生活的认识,从而提升自己的道德认知,转化为自身道德行为的内驱力。
启示二:以“对话”为载体实现顺畅沟通
当年陶行知先生任育才学校的校长时,有一天他看到一位男生欲用砖头砸同学,就将其制止,并责令其到校长室。等陶先生回到办公室,见男生已在等他。陶先生当即掏出一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你比我按时来了。”接着又掏出一块糖给男生:“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陶先生又说:“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陶先生遂掏出第三块糖给他。这时男生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又拿出第四块糖说:“你已认错,再奖你一块,我的糖分完了,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陶老先生,不愧为一代教育大师,今天,当我们在为“对话”不断探索、埋头研究时,恕不知,他早已把“对话”这一教育理念阐释地如此透彻,运用地如此自如,令我不禁感叹:噢,原来教育可以这么做!
这个看似“古老”的故事,在新世纪的课程改革中给了我许多常新的启迪:作为教育活动的“对话”,它是一种沟通,是一种合作,更是一种交往,意味着互动、民主和平等。陶老先生轻轻蹲下身来,以平视的目光、平等的语言、亲近的心态与学生“对话”,真正实现了“心灵与心灵”“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对话,淡化了教育痕迹,那正是“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境界。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是话语霸权者,是裁判,是保姆。学生就是静听、静观、静思,是一个被动的生命。课堂上教师是表演者,成为课堂这个舞台的主角。研究课堂教学就是研究教,就是看教师的表演,学生这个真正的课堂学习的主体则在教师以及教研人员的视野中消失。
新课程不再是独白的文本,而是对话的文本。对话式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成为一个参与者,一个合作者,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从话语霸权中解放出来,从裁判和保姆的角色中退出来,把评价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宰自己的生命。
实现“教育无痕”的对话,首先要营造一个开放融合的交往空间,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鼓励他们与书本对话,与老师对话,与同学对话,包括与自己对话(意即自我教育、自我反省),使学生身心自由舒展,说真话、吐真言。“朋友,我想对你说……”正是学了《手拉手,交朋友》后提供给学生的这样一个畅所欲言的机会,意在引导学生对自己、对同伴在交友活动中的表现发表自己的感想和意见。(比如与朋友争吵后感觉自己错了,可以写上承认错误的话;比如,被朋友误解了,可以把事情的原委写明白,然后给朋友看。同时,记录的方式也是多方面的,可以是书面的文字记录,也可以是照片、录象资料等)这样,把学生的认识活动置于一个更开放更广阔的时空当中,给他们一个自我转化、自我提升的空间。学生于自由自在的“留言”中,加深了对友谊的更深层次的认识,有助于自我反思、自我激励与自我调整,提高自学、自练、自评的能力。
启示三:以“生活”为沃土培植道德幼苗
陶行知批评旧教育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是既脱离生活又摧残人性的教育。传统德育以“理想化”为培养目标,过于注重“未来”,而忽视了“现在”(即现实生活),一度让学生过着一种对他们来说是虚无缥缈的“成人生活”,从而使德育脱离生活实际,进入困境。然而,童年生活,“具有完全不同于成人生活的需要和特点,它不仅仅是未来生活的准备或教育的手段,其本身就蕴藏着丰富的发展内涵与价值。”学生,是一个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的生命个体,在生活中他们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总是作为一个整体投入的。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全新的教育思想,他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教育是为了生活,离开了生活的改进,教育就失去了意义。这就要求教育要从课堂和书本走出来,去关注社会生活,即关注生活重于关注书本。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不仅使书本知识变活,而且使师生开阔视野,从社会生活中吸取综合的多方面的知识,从而获得思想和精神力量。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深信,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有人说有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那无疑就是承认了离开水也可以游泳一样。“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让学生的道德幼苗根植于生活的沃土之中,学生的道德生命才能生动、完满。
镜头一:走出课堂,亲近自然
一个红红的柿子,一幅萧瑟的秋景图,一首优美的秋天小诗,在学生的眼前展现了一幅幅五彩斑斓的秋色图,使学生感受到了秋天的美。但教学并不止于此,我会在充满凉意的秋风中,和孩子们一同走出课堂,捡拾一片黄叶,真切感知“秋天到了”。让学生拥抱秋天,在与大自然心心相印时,将美丽的秋天留在他们的手指间和心窝里,于不经意间丰富学生的生活常识。
镜头二:走出课堂,融入生活
九月九,登高赏菊敬老忙。在《中秋与重阳》的课后延伸活动中,组织学生慰问敬老院的爷爷奶奶们,一份热乎乎的重阳糕,一句奶声奶气的问候语,一首不是太优美的歌曲,送去了孩子们尊敬、关爱老人的浓浓情意。其乐融融的氛围,拉近了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距离,沟通了学生与现实世界的隔阂,悄无声息地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渐渐融入到真实而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中。
【例题1】计算下列各题:(1)94×125×8
(2)25×16
1、根据乘法运算定律,在括号中填入适当的数.
(1)38×105=105×(
)
(2)8×(125×37)=(
×
)
×37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
(1)50×63×2
(2)25×24
(3)125×7×8×9
3、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
(1)50×25×4×2
(2)16×25×25
练习
1、积的末尾有多少个零?积是几位数?
【例题2】一套课座椅售价102元,买25套需要多少元?
1、根据乘法分配律,在括号中填入适当的数.
⑴(26+25)×8=(
)×8+(
)×8
⑵
125×(9+8)=(
)×(
)+(
)×(
)
2、一件上衣125元,一条裤子78元,买这样的8套衣裤需要多少元?
3、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
⑴(200+4)×25
⑵201×58
练习
1、不计算,在中填“>”、“<”或“=”.
(1)80×(25×125)80×(25+125)
(2)
(95+1)×6095×60+1
(3)5656×656565×56
2、有甲、乙两组数,甲组有2个数,分别是15、16,乙组有一个数,是20,用甲组的每个数分别与乙数相乘,所得的乘积的总和是多少?
【例题3】简便计算下列各题.
⑴36×54+46×36
⑵79×199+79
1、根据乘法分配律,在横线上填入适当的数.
⑴61×39+39×39=(
+
)×
.
⑵11×22+11×77+11=(
+
+
)×
.
2、简便计算.
⑴55×65+65×45
⑵97×99+97
3、简便计算.
⑴125×15+125
⑵
75×45+17×25
练习
1、简便计算:45+99×99+54
2、简便计算:⑴43×99+43
关键词: 数学教学 习题课 变换
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通用教材《数学》第四版•上册习题册第四十五页有这样一道习题: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的三个顶点A、B、C的坐标分别为(-2,3)、(-1,4)、(3,4),求顶点D的坐标。我同往常一样给同学们讲解这道题。先画图,如下图1。
解题过程如下:
设D(x,y)
因为ABCD是平行四边形
所以=
所以(3,4)-(x,y)=(-1,4)-(-2,3)
所以(3-x,4-y)=(1,1)
所以3-x=1,4-y=1
所以x=2,y=3
所以D点坐标为(2,3).
此时,有一位学生举手说道:D点的坐标不止一个,应该有三个。我听后心里很高兴,教了多年的技校数学,学生一直是被动接受,甚至解题过程中出现笔误也看不出来。今天这位学生不仅能认真听讲,而且能提出不同的观点,于是我表扬了他一番,还鼓励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善于提出疑问。然后,我就这位学生对此题的想法继续拓展下去。
我说:此题已知条件中ABCD是平行四边形,把A、B、C、D的顺序已经固定了,所以D点的位置是唯一的,因此此题只有一解。如果此题的题目变换为:“已知A、B、C、D四个点构成平行四边形,其中三个顶点A、B、C的坐标分别为(-2,3)、(-1,4)、(3,4),求顶点D的坐标。”这样的题目就如这位学生所说,有三种情况,一种同上面的解法。其余两种情况请同学们画图并求出D点的坐标。此时,学生的兴趣也被激发出来了,都在认真思考其余两种情况怎么画图,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有一部分学生解答出来了。我适时地激励他们,他们的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于是我请其中两位学生将另两种情况在黑板进行板演。
第二种情形如图2:
因为=
所以(-1,4)-(-2,3)=(x,y)-(3,4)
所以(1,1)=(x-3,y-4)
所以x-3=1,y-4=1
所以x=4,y=5
所以D点坐标为(4,5).
第三种情形如图3:
设D(x,y)
因为=
所以(-1,4)-(x,y)=(3,4)-(-2,3)
所以(-1-x,4-y)=(5,1)
所以-1-x=5,4-y=1
所以x=-6,y=3
所以D点坐标为(-6,3).
我因势利导,问学生:此题除了用向量相等解答以外,你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解答?学生苦思冥想,一时想不出来。我就逐渐引导他们:A、B、C、D构成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因此两组对边的斜率分别相等。三种情形由三组同学分别进行解答,比赛一下哪一组做得既快又正确,给予奖励。同学们努力快速地解答。
以第一种情形为例,解答过程如下:
如图1,设D(x,y)
因为AB∥DC
所以k=k
所以=
化简得x-y+1=0.
又因为BC∥AD
所以k=k
所以=
化简得y-3=0.
由上面两式组成方程组,解得x=2,y=3,所以D点坐标为(2,3).
其余两种情形的解法同第一种情形解答过程相似。一部分基础比较好的同学很快就解答出来了。为了以示鼓励,我给予做对的学生一次平时成绩为优的奖励。当学生的思维还处于活跃状态时,我顺势又问:同学们想想,除了上面两种方法外,还有没有其他方法?没有学生能想起来,我点拨他们;A、B、C、D构成平行四边形,除了“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性质外还有什么性质?同学们恍然大悟,七嘴八舌地说:“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相等。”我肯定了他们的说法,又问:“那么用什么方法去求解呢?”同学们说:“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去求解。”我用肯定的口气说:“对了,很好。”由于此演算过程对技校学生来说比较难,我就边讲解边演算在黑板上。
以第一种情形为例,解答过程如下:
如图1,设D(x,y)
因为AB=CD,所以=
化简得x+y-6x-8y+23=0(1)
因为BC=AD,所以=
化简得x+y+4x-6y-3=0(2)
解(1)(2)式组成的方程组得:x=2y=3,x=y=(不合题意,舍去)
所以D点坐标为(2,3).
其余两种情形的解法同第一种情形解答过程相似,由同学们课后自行练习。
关键词: 书法进课堂, 书法教学,教师
Abstract: the calligraphy into classroom just theoretical desire, from our current system of education mechanism under, calligraphy teaching the first element of calligraphy teacher-not to solve, calligraphy into classroom, sure it won't work.
Keywords: calligraphy into classroom, calligraphy teaching, the teacher
中图分类号:G424.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11年8月26日,教育部在其网站上公布通知,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中,按课程标准开展书法教育,其中三至六年级,每周要安排一课时的书法课。
通知提出:书法教育应培养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一至三年级着重培养学生硬笔书写能力;从三年级开始,过渡到硬笔软笔兼学,学生要用毛笔书写楷书,临摹名家书法,从书法作品的内涵、章法、结构、笔法等方面鉴赏历代重要书法家作品。
作为中国教育的高层,教育部领导提出的这项要求无疑是正确的,也是有前瞻性的举措,如果真的能像教育部想象的那样,真正的贯彻执行下去,则国民幸甚,国学幸甚!
然而,书法进课堂,真的能行得通吗?通知发出后,很多人对此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但是,很多人都是在理想的世界里发挥自己的想象,脱离了我们现有体制下的教学实际,虽然慷慨陈词,却是空中楼阁。
我们知道,教学活动通常由四个要素组成,即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是由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而形成对立统一的整体。任何教学活动都无一例外,那就是,首先要有教,然后才是学。教是前提,学是目的,教为学服务,学又对教起促进作用。书法进课堂就是书法教学,当我们思考和讨论书法进课堂时,我们首先要关注组成教学的第一要素,教师。
书法进课堂,教师哪里来?
有人认为“这是一个不值得太担心的问题,我不相信10多亿中国人,抠不出53万个字写的好的人来。”只是高高在上的理论上的可能而已。不错,找出53万字写得好的人容易,但是让这53万写的好的人当书法老师,比“蜀道还难”。
途径一:曾先生认为“中小学里,语文老师、美术老师、政治老师、数学老师、物理老师、化学老师……只要字写得好,又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都可以教书法、教写字。既然他能够做其他学科的教师,他会是傻子?他不会钻研?他就一定不如书协里的人?他就一定不误人子弟?中国延绵了几千年的文化,不都是由那些无数的并没有取得专门的资质证书的人们传续下来的吗?任何事情,都是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边做边学,边学边做,不断提高,不断进步,慢慢地成为专门的专业作者。中国的核武器,是在培养了足够多的核科学家以后才造出来的吗?”
不错,从理论的角度看,这是一个最简便、最有效的方法,可是,曾先生肯定不了解中小学的师资现状,只是一厢情愿的慷慨激昂。当前的中小学,单看编制肯定没有问题,那是上报给领导看的。你知道有多少人是学校里的领导?有多少副校长?主任?副主任?有多少人做了学校里的行政和后勤?他们理论上还是老师编制,实际上只是兼任很少的课时。更有甚者,人事关系在学校,工资表从学校报,却没有人见到过这个教师,你信吗?不信不行,这是事实!上级不查吗?查。可是没用,一来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二来是能不上班却照样拿工资的人是“凡人”吗?你查得动吗?如此一来,真正站在教学第一线的也就是真正专一站在讲台上的教师却少得可怜,“一个萝卜多个坑”,能勉强维持正常的教学,就已经让这些“中小学里,语文老师、美术老师、政治老师、数学老师、物理老师、化学老师……只要字写得好,又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都可以教书法、教写字”的老师们筋疲力尽了,你再一厢情愿的给他们加上书法课,换成你,你愿意吗?就因为这些老师不是傻子,他们没有精力再去钻研其他业务,所以他们才不会干。行不通。
假如让这些“中小学里,语文老师、美术老师、政治老师、数学老师、物理老师、化学老师……只要字写得好,又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都可以教书法、教写字”的老师们成为专职的书法老师,让他们“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边做边学,边学边做,不断提高,不断进步,慢慢地成为专门的专业作者”,这太好了!一个市县级的中等规模的小学,每个年级四个班,全校24个班,一个书法老师不行吧,要两个,这两个老师肯定高兴地要死,终于不再为应试教育玩儿命了。一个市县级的重点小学至少是36个班,得三个书法老师。可是,校长为难了,不高兴了,这几个老师应负责的文化课谁来教?没人了。怎么办?是写字课重要还是文化课重要?假如你是校长,你怎么办?还是行不通。
途径二:让书协里的人当书法老师。
首先,市县级的书协是纯粹的民间组织,在全国范围内,市级的书法协会绝大多数没有专职人员,即使有,也不过一两人而已,县级就更不用说了。所有的会员都是兼职的,也就是说,这些书协会员绝大多数都有自己的工作,他们那里有时间和精力再到学校里教书法?行不通。
其次,即使有少数的书协会员有时间精力到学校兼职书法老师,或者是有很多老年大学的写字爱好者愿意当这个书法老师,可是我们知道,“教师的准入标准是:取得国民序列教育的教师教育(师范类)学历证书,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发的教师资格证书。”为什么要“师范类”?为什么要“教师资格证书”?因为老师这个职业不是谁都能做的,尤其是小学老师!他需要一系列的训练,还要掌握小学生不同年龄段的生理、心理特点,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再加上教师自身的形象(教态)、语言表述、普通话等等,没当过小学教师、或者没受过师范类教育的人你很难想象得出在小学二年级数学课上,认知并运用1乘以2等于2、2乘以2等于4,这是一节45分钟的授课内容!这其中包含着很多教学手段和方法,绝不是你去告诉孩子“1乘以2等于2、2乘以2等于4”就完事了。当小学老师绝不同于大学老师,说句大实话,大学老师谁都可以当,只要你有点儿真才实学,(笔者本人就是大学老师,副教授)小学老师可真的不是会点啥就可以当的。这也是为什么日本对小学老师的要求要远远高于大学老师的原因之一。还是行不通。
再次,即使是有个别的书协会员能胜任老师这个工作,也是杯水车薪,从数量上远远不能满足书法进课堂的教学需要,即便是个别学校可以勉强开展,与教育部的精神却相去甚远了。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18023296号-3 川公网安备:51010802001409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蓉零字第CH-B061号 统一信用码:91510108MA6CHFDC3Q © 版权所有:四川好花科技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本站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主要从事期刊杂志零售,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