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三字经儿歌朗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加强国学教育,打好语言文字基础
国学,是一国所具有的学术,为了与西学有个区别,所以我国把“诸子百家”“五术”“六艺”等称之为国学。国学在一定程度上也反应出我国国民的爱国之情,反应了对本土文化的追求与热爱。但是目前我国的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还很模糊,对国学概念的认识还停留在一个似有似无的层面,所以很有必要加强国学教育,高度重视并促进国学教育。国学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所以要从小抓起,把优秀传统文化课程选做必修课让学生进行全面学习,以循序渐进,春风化雨的方式将国学的精神深深根植在学生的脑海中。要求学生打好语言文字基础,教师帮助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让学生能够更多了解、学习和传承我们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例如《三字经》的教学,《三字经》是中国最传统的基础启蒙教材,很多家长在孩子咿呀学语时就开始教授他们学习《三字经》的内容,而且在我国已经缠绵延续了上千年。这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教育材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在小学学习阶段引入《三字经》的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刚入学的孩子认识生字,打好语言文字的基础,而且还可以通过反复朗诵,不断理解与感悟,学会做人的道理。而且《三字经》文字简短,读起来朗朗上口,但是却饱含深意,涉及到多方面的知识,从我们的生活常识,做人之道到天文地理历史无一不覆盖。作为中国新一代的接班人,有必要了解学习自己的传统文化,教师可以给学生放儿歌听,也可以时不时的给他们讲一些里面的小故事。
二、了解中华文化,提升民族整体素养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在各个领域都有渗透,所以想要了解我们中华璀璨的文化和五千年的历史,渠道还是挺多的。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不是随便的看几本书就可以领略到的,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小学中加入对国学经典的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身文化,而且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品德方面也有重要作用。在小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开设国学经典课程,而且也要组织相应传统文化的活动来鼓励学生参与,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名言警句是我们祖先智慧的浓缩与结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这方面的学习与积累。
例如在《弟子规》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自由朗诵《弟子规》课文,然后再跟学生解释其中的内容与含义,让学生感悟古典诗文中做人的道理,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也可以让学生通过演绎《弟子规》来领悟其中的内涵,其次教师还应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要批判性地去对待古典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初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想。
三、精炼语言功底,帮助学生修身养性
小学国学经典的内容主要有《三字经》《百家姓》《四书五经》《唐诗三百首》《元曲三百首》等等,当学生把这些国学经典都学完后,他们的识字量将超过五千字,如果我们对这个数字不是很敏感的话,那么我告诉你一个中文系教授的R字量也是五千字,这时你就会感到很惊人了吧。而且学习这些国学经典,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扩大识字量,而且还可以帮助他们精炼语言功底,修身养性。在如今这个浮躁的社会下,国外文化和价值观不断渗透,迫切需要我们建立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国学作为我国的经典,是指导我们做人和做事的一套准则,人学习最快的阶段是0到13岁,这个阶段天真无邪,什么也不想,对我们新一代人才的培养,要从小学开始。
在唐诗宋词的学习中,我们不仅领略到了诗词的形式美与内容美,而且也学到了对待生活与看待人生的道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将诗词的内容以图片或者视频的形式展现出来,不仅可以活跃课堂的氛围,而且还可以加深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更好的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
“童蒙养正”渐兴起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乐乐摇晃着脑袋,朗朗吟诵着《弟子规》,三字古训伴随稚嫩童声落入耳中,听来别有一番纯真韵味。若问乐乐喜不喜欢这些传统文化,他会大声地告诉你:“喜欢,因为这些句子很好听,读起来就像唱歌一样。”自2012年冬至初学至今,这个5岁的小男孩已经与国学经典结下了不解之缘,每天晚餐后的半小时,都是专属于他与爸爸妈妈的“亲子国学时间”。每当这时,全家就会共读《三字经》、《弟子规》绘本,或是观看动画版《中华德育故事》,玩角色扮演小游戏,互动方式新颖又有趣。问及教育目的,乐乐妈妈坦言:“现在物质生活丰富了,孩子难免任性、娇气,让儿子诵读传统经典,并不是非让他背下来,而是希望他能多学习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收获良好品行。”
相比较而言,嘟嘟与传统文化结伴的时间更长。3岁报读水墨画兴趣班,5岁学书法,3年的“书画”熏陶,已让她出落成文静、乖巧的小淑女。幼儿园的“才艺廊”陈列着嘟嘟的作品:楷书临摹《静夜思》,配以自创水墨丹青,古朴写意又不失童心童趣。谈到女儿的这一兴趣爱好,身为高中语文老师的妈妈极为赞许:“都说字如其人、画如其心,我希望女儿可以‘方方正正做人,简单优雅生活’,而这正是让她学习书画艺术的初衷。”
事实上,像乐乐、嘟嘟父母这样支持孩子学习经典国学的家长并不在少数。最新调查显示,有78%的家长表示,只要有机会就会让孩子接触、学习一些经典国学。另外,有12%的家长表示,自己的孩子正在学习经典国学。这股日渐兴起的国学启蒙热潮,将长久以来“英语热、钢琴火”的“西化格局”悄然打破,为中国幼教市场送来了最地道纯正的“中国风”。
探究国学启蒙之热
教育启蒙缘何重新拾起“老传统”?知名亲子专家、心理咨询师仇志鑫认为,在如今相对浮躁的教育环境下,传统经典的育儿精髓更能够打动人心。“现在的孩子,接触的信息越来越丰富,但精神世界却越来越狭隘。他们整天面对的是电视、电脑、数码玩具,缺乏活力与热情;接受的是‘4对1’甚至‘6对1’的教育模式,缺乏对长辈的恭敬和孝心。人们发现,学习西方文化并不能解决许多精神层面的问题,便会转身回归,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寻求智慧和帮助。”
仇志鑫解释说,国学的精髓是和谐、仁爱、平等,不忽视个体差异,学习国学就是在学习做人和处世的道理。“3至6岁的学龄前儿童,犹如一张白纸,处于生命中吸纳力与记诵力最强的阶段,如果在此时选取国学中的精华部分,对孩子进行国学的浸透与熏陶,将帮助他们形成一生为人处世的底色,对成长大有裨益。”
国学启蒙应“学之有道”
不过,在孩子们热学国学的同时,也有一些问题随之出现。有报道称,不少父母急于求成,欲让孩子在几岁之前读完多少经典国学,并选择最难的经典让孩子朗诵;有些父母不考虑孩子是否适龄、是否感兴趣,盲目选报书画班、古琴班;个别父母抱着与人攀比的心态,看到别人的孩子都上国学班了,自己的孩子说什么也不能落后……
有多年书画研习经验的姚舒云老师对此感触颇深,她一直认为,国学启蒙不能被狭义化,国学启蒙不仅仅是记诵经典、学习琴棋书画,它还包括对传统艺术的欣赏能力的培养,父母不仅要让孩子亲近国学传统,更要让他们领悟中国传统艺术的文化底蕴。“以书画学习为例,其目的不是为了培养孩子成为书法家、国画师,而是立足于美育,培养孩子对艺术之美的敏感,培养孩子的性情、气质,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这个道理。”
四个原则亲近国学
正如育儿专家所言,国学的相当部分,是让孩子们懂得欣赏民族艺术,有心神相通的领会能力。下面的四个原则,我认为比较好。
1.科学适龄
国学启蒙讲究“适龄适宜”。诵读经典可以在3周岁时开展,形式以亲子诵读为主,建议爸爸妈妈在引领孩子诵读经典的同时,通过一些故事或有意思的方式为孩子做浅显讲解。此外,读经顺序也是有讲究的,建议按《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笠翁对韵》、《孝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道德经》的顺序安排孩子进行诵读。琴棋书画学习方面,以4至5岁开始为宜。这个时间段,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专注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对于传统文化开始有一些粗浅的理解,并且爱学、好问,有极强的求知欲,手指与身体的协调性逐步增强,能较快掌握握笔、书写、绘画、抚琴、对弈的要求。
2.言传身教
时下,有不少父母自己没有机会好好学习国学经典,也没有良好的艺术熏陶,孩子的学习兴趣自然不大。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为孩子进行国学启蒙,建议爸爸妈妈也应该重拾传统文化,和孩子一起诵读、赏析,将经典中的规范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这样才能做到言传身教。比如,《弟子规》中有言,“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是教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回家后脱下的衣物要放在固定位置,不要乱扔乱放。如果平常父母也能够这样以身作则,在教孩子的时候会起到更好的作用。
3.边玩边学
传统艺术的学习,最重要是让孩子喜欢。结合孩子的天性,国学教育可以适当“游戏化”,即让孩子边玩边学,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学习。
时下,有很多童谣、儿歌版的《三字经》,可以让孩子学唱,加上舞蹈动作,孩子一定会充满兴趣;民俗绘本阅读、角色扮演、亲子手工、书画民乐赏析,则能加深孩子对于学习内容的印象;爸爸妈妈还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小故事、小情节,深入浅出地引导孩子去理解国学经典中蕴含的深刻含义。
4.创设环境
给孩子创设一个传统文化氛围浓厚的环境也很重要。可以不时给孩子讲传统文化故事,读读《三字经》、《弟子规》,让传统文化的精神一点点渗入;或是在孩子的房间里挂一些励志的楹联,比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让这些健康积极、引人向上的名言时刻激励孩子。
近年来,学校的硬件建设日新月异。就拿校园广播来说,音质优美的音柱取代了大齿轮、小铃铛、电铃及高音喇叭,智能化的mp3播放器取代了录音机、磁带等。这些设备,为校园文化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也使得校园广播成为校园文化大餐的“主打菜”。那么,如何更好地运用校园广播建设校园文化,还需正确认识,用心运作。
一、用心选料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影响年轻人心灵的手段中,音乐占据着重要地位,音乐是思维有力的源泉。”这正是校园广播得天独厚的优势。面对浩如烟海的资源,我们只有认真甄选,去粗取精,选取绿色无公害、营养丰富并且适合学生胃口的“食材”,才有可能做出精美的大餐。好,开始“择菜”“洗菜”,分门别类,进行归整。
(一)歌曲类
1.爱国情怀:《歌唱祖国》(童声版)、《中国美》(玖月奇迹)、《中国范儿》(玖月奇迹)、《中国之最》(徐子崴)、《我爱你,中国》(平安)……
2.金牌儿歌:《新学堂歌・古诗词歌曲20首》(谷建芬作曲并监制)、《天籁童声》(中国交响乐团附属少年及女子合唱团)、《上学歌》、《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快乐的少先队》、《快乐的一天开始了》、《读书郎》、《劳动最光荣》、《学习雷锋好榜样》、《咱们从小讲礼貌》、《娃哈哈》、《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小小的我》、《小小少年》、《童年》、《歌声与微笑》……
3.动画歌曲:《猴哥》(《西游记》)、《一个师傅仨徒弟》(《西游记》)、《少年英雄小哪吒》(《哪吒传奇》)、《十二小仙顶呱呱》(《十二生肖》)、《我还有点小糊涂》(《熊出没》)、《龙娃》(《龙娃》)……
4.优秀民歌:《采花》、《花儿与少年》、《茉莉花》、《青春舞曲》、《猜调》、《太阳出来喜洋洋》……
(二)乐曲类
1.风华国乐:《高山流水》(古琴)、《二泉映月》(二胡)、《催马扬鞭运粮忙》(笛子)、《紫竹调》(古筝)、《金蛇狂舞》(扬琴)、《十面埋伏》(琵琶)、《江河水》(管子)……
2.钢琴名曲:《献给爱丽丝》、《梦中的婚礼》、《秋日的私语》、《罗密欧与朱丽叶》、《绿袖子》……
3.器乐金曲:《那不勒斯舞曲》(小号)、《骑兵进行曲》(长号)、《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天鹅》(大提琴)、《单簧管波尔卡》(单簧管)、《马刀舞曲》(手风琴)……
(三)诵读类
1.国学传承:《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论语》……
2.经典重温:《春》(朱自清)、《匆匆》(朱自清)、《再别康桥》(徐志摩)、《朝花夕拾》(鲁迅)、《时间与生命》(梁实秋)……
3.制度学习:《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生在校十不准》……
4.课文朗诵:选取各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优秀篇目,滚动播放。
(四)自办类
“校园新闻”、“优秀习作”、“百科知识”、“校园之星”、“师长寄语”、“名人轶事”、“故事会”……
二、用心加工
有了好的材料,还需要高超的烹饪技艺对原料进行加工,合理搭配,讲究刀功,把握火候,精心烹制,才能做出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因此,对于以上资源,可以每天安排一个主题,也可以在固定时段安排相同的主题,合理调配,积极营造良好、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
以下面的“食谱”为例,每天起床前有固定的起床号;营养早餐时的“第一道菜”统一为《悯农》;阳光体育大课间,固定安排国学传承,让学生在经典浸润中快乐活动;上午放学统一为《歌声与微笑》;下午上课前,一首曲子后,开始自办节目的广播;下午放学统一为《校园夕歌》。另外,每天有一个相对独立的主题,周一为“爱国情怀”,周二为“经典诵读”,周三为“金牌儿歌”(班队方向),周四为“金牌儿歌”+“动画歌曲”+“优秀民歌”,周五为器乐欣赏。
①《悯农》一歌选自《新学堂歌》,歌词为古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告诉我们要珍惜粮食。歌曲旋律优美,易于传唱。在营养早餐时间播放这首歌曲,具有非常好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
一、学校资源的利用
学校语文课程资源包括:学生学习用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教师、图书馆、文化环境等等,教师针对资源来源的不同,应进行有选择地利用。
(一)凭借语文教材
长期以来,语文课程资源结构单一,一直视教材为课程惟一资源。事实上,尽管教材作为课程资源的主要载体,但课改以后,它们已不是惟一的神话,教师应该扩展语文教材的使用空间。新教材有较强的整体性,编写的内容注意整合。如第二册围绕专题组织内容加强整合,第一组围绕“美丽的春天”这个主题,把各项内容组合成一个有机整体,通过这一组的学习,学生积累不仅仅局限于课本,而是从课外寻找了大量的教育资源,如春天的美丽、诗歌、曲赋、歌曲等,教师把它们重新整理,发给每一位学生,让学生读读、背背,使学生从课本外的资源中领略到春天的美好,这一切激起了学生对春天浓厚的兴趣。课后我发动他们自己找找有关春天的资料。为此,我们班特别开展了一次“春天就在我们身边”的队会,用学生搜集到春天的图片把教室布置成一个“春天”的会场,在会上学生们展示自己找到的资料。有的同学背诵了有关春天的诗句;有的学生绘画出自己眼中的春天;有的同学拿出自己拍下的春天的照片,学生们的创造欲和对生活的热爱在这一刻被唤醒。新教材最大特点就是体现了弹性,拓宽了教师的创造空间。凭借教材,教师开发了校本课程,拓展了教材使用的空间。一年级教学任务的重点是识字教学。为了激起学生对单调枯燥的生字产生浓厚的兴趣,我把生字编成了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的句子、儿歌或故事。例如第一册《雨点儿》我把12个生字编成儿歌、句子:“黑夜中,朝天望,太空中,点点亮”,“数不清的星星在夜空中一闪一闪”等。学生在饶有兴趣地阅读这些句子、故事时,生字得到了巩固,阅读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二)凭借实践活动
学生的语文知识不止来自书本教材中,更多的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语文课程课标》提出第一阶段“学生阅读背诵优秀诗文50篇。”为了激起学生背诵古诗的兴趣,教师就可利用多种实践活动。我利用队会分阶段地开展了“我爱读诗”的活动。学生刚入学时,为了摸清学前掌握古诗的情况,就举行了第一阶段“我爱读诗”比赛活动。活动中同学们把在幼儿园或从书本中学到的诗展示给大家。虽然同学们知道的不多,但这次“热身赛”激起了学生学古诗的浓厚兴趣。通过第一阶段的比赛,每天早读、自习时学生都会自觉地背古诗。为此,我又举行了第二阶段“我爱读诗”的活动,活动中平均每位同学会背8、9首诗歌,最多的会背20首左右。如果说第一阶段是热身赛,那么第二阶段就把读诗活动推向了一个。一个学期结束,每位同学会背30首左右,其中有些同学不仅会背,甚至在自己写话练习中运用到古诗。例如张路同学在日记中写道:“昨天刮了一夜的风,早上起来凉凉的,满地都是叶子,真是‘解落三秋叶’。”看似有些蹩脚的运用,但却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在学生身上的闪现。
(三)凭借教师多元化角色的特点
在学校,有的教师不可能只是一门课的执教者,我在学校就不只是语文教师,同时兼任着写字教师和辅导员的角色,我就利用教师多元化角色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多元化教育,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在各个方面得到延伸。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都体现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通过写字的学习,我不仅使学生了解每一字如何运笔、收笔及字的间架结构等知识,同时还给学生讲解一些汉字的演变历史,在汉字中蕴藏着的历史典故及做人的道理,这种熏陶使学生在写好每个字的同时从文字中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到民族的智慧。作为班主任,教师不仅要管理好学生,更主要的是打开学生的视野。21世纪的中国是一个开放的中国,生活在21世纪的学生,应该具有开放的视野,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因而,我常常给学生讲一讲国外的风土人情,地理知识;组织学生听一听外国音乐,看一看外国的电影,使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去认识世界,认识这个越来越小的“地球村”。学校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不仅仅是以上几个方面,它还反映在各个不同层面,教师只要合理地开发,就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的语文实践机会。
二、社区资源的利用
“关心社会”是人类发展的重大主题,作为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从小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社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语文教育人才资源、社区文化艺术场馆(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社区文化艺术活动、社区文化艺术环境(建筑雕塑、园林花卉、标牌广告、书画走廊)对于社区语文资源的利用,主要是使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在生活中得到锻炼。
(一)联系生活学语文
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把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拓展与丰富教材,充分利用语文教育资源,增加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机会。例如清明节时,我校组织去牛驼寨烈士陵园扫墓,在途中,听导游介绍市井概况,市容市貌,使学生对自己的城市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参观陵园纪念馆时,学生知道了很多有关太原解放的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又如带领学生去汾河公园游玩,汾河公园作为太原市一大绿色景观,每天吸引了很多游客,来到公园,听着哗哗的汾河水声,看着绿绿的草坪、美丽的花卉,闻着清新的空气,同学们激动不已,当导游一一介绍园中建筑雕塑的故事、含义时,同学们倾听得非常认真,仿佛他们的思想也随着典故飘向遥远的地方。当他们看到公园四周的标牌广告上的字时,又兴奋地告诉老师这个字他认识了,那个字他也认识,在这“边走边看”“边玩边学”中学生认识了更多书本外的生字,学习到更多课堂中无法涉及到的知识。除此之外,作为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参加社区举办的各种读书比赛、诗歌朗诵比赛、绘画比赛、书法比赛……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中,各种语文能力得到了锻炼。
(二)服务社区用语文
语文教师要帮助学生运用语文知识为社区服务,如当读报员,为身边的小朋友、老人读书报。上街纠正身边的错别字……,使学生充分地读书交流,培养了他们热爱生活的情感和当小主人的责任感。学生在社区资源中不仅使语文能力得到了锻炼,同时他们在与社会接触中获取到各种信息,并做出反馈,从而锻炼了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更进一步使学生从小了解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
三、家庭资源的利用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各自不同的家庭。如果充分利用家庭这块丰富的资源,那学生在家庭生活中对语文知识的获取将受益匪浅。家庭语文课程资源包括:学生家长和亲友、家庭藏书、报刊杂志、家庭交往、学生学习习惯等,那么怎样利用家庭语文课程资源呢?
(一)在关爱中利用语文资源
家庭教育是亲情教育,即被人关爱,关爱别人的教育,这种“爱”与“被爱”的过程,就是亲情教育的主要内容。如第二册《识字》,学习了课文中的三字经后,我拓展教材,把传统的三字经“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等故事讲给学生听,听后他们很为故事中的人物感动。有的同学回家后,当晚就给爸爸妈妈暖被子,并且在日记中写:“平常都是妈妈给我暖被子。今天,我来给妈妈暖被子,被子里很冷,可想想黄香,我就不怕冷了。”家庭的温情就是在相互关爱中得到了升华,而这种爱更好地促进了学生各方面的发展。
朱永新教授指出:正如孩子学习语言、音乐、绘画都有不同的最佳时间窗口,人阅读的关键期在14岁之前。目前,学校和家庭都十分重视培养儿童的早期阅读兴趣,各种课外阅读指导课、读书交流会等活动丰富了儿童的阅读生活,有效地激发了儿童的阅读兴趣。但是,让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再丰富的活动、再热烈的交流、再频繁的互动,其实最终的阅读都将定格为自能、静心、独立阅读。兴趣固然重要,而能力也不可忽视。四五岁的儿童进入阅读敏感期,开始“痴迷”各种带文字或图片的东西,包括各类图书、报纸、广告牌、宣传画,甚至合同书。阅读时,他们不再单纯停留在图画书多彩而有趣的图画上,对图画上的文字也产生浓厚的兴趣。然而,当儿童兴致勃勃地开始阅读后,如果被大量的汉字“拦路虎”阻挡,他们的兴趣势必瞬间减退。因此,识字量决定了儿童早期自能阅读的进程,缩短识字时间、提高识字效率是开启儿童自能阅读乐章的优美前奏和必要协奏。
按照现行教材,儿童普遍要到二年级结束时才能识得1600字,“先识”的时间过长,“多识”的量仍然偏少。这样,儿童在早期阅读中,只能阅读字数少、表达简单的短文。识字量制约了自能阅读的内容,拖了语言发展的后腿,影响了儿童思维的健康发展。如果不能在儿童语言和思维发展的最佳时期,在大量识字的基础上开展与思维和语言同水平的阅读活动,只能让儿童的发展“原地打转”。如何才能改变这种低效的状况呢?笔者在多年的小学教学中,尝试创建“音频识字法”来突破这一难关,将听读与识字结合起来,缩短识字时间,为儿童的自能阅读保驾护航。
开创信息化时代的识字新途径
所谓“音频识字法”,就是借助电子播放器,反复播放儿童喜闻乐见的音频材料,在充分记忆的基础上,通过儿童指读材料,形成音形义一一对应的认识,从而轻松识记生字的一种识字方法。它是对传统“听读识字法”的改进与创新。
从1984年开始,天津教育科学院谷锦屏老师率先研究“听读识字法”。此后,类似的识字法研究者众多,每一种识字方法都各有优势。在教育改革日新月异的今天,“音频识字法”赋予了“听读识字法”以新的内涵和形式。用音频播放器播放优质电子材料,可以充分挖掘各种网络音频资源的教育功能;可以让儿童接触最规范的语音内容,获得美的享受,为日后的朗读、表达打下基础;还可以解决一些家长因为忙碌而没有时间为孩子一遍又一遍朗读材料的现实问题。音频识字的这些优势超越了普通听读法,突破了识字的时空限制,达到更加高效便捷的效果。
架设符合科学规律的识字流水线
20世纪60年代,世界著名心理学家特瑞赤拉在说明人类的记忆与感官之间的关系时指出:人们一般可以记住自己阅读到的10%,自己听到的20%,自己看到的30%,自己既看到又听到的50%。他的结论说明了从记忆角度考虑,在学习过程中同时使用听觉和视觉,能明显地提高学习效率和记忆效果。
音频识字的操作路径是“听—记—读—认”。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儿童的学习经历了一个以听觉支持的“整体输入”、“无意识记”为起点,以目视指读的自发模仿为桥梁,最后通过音形义的一一对应实现意义建构为终点的过程。让学生同时使用视觉和听觉来学习,符合儿童的记忆规律和认知特点,其简单易行的操作程序如同一条高效流水线,悄悄地改变着儿童的认知结构。
1.音频资源是“整体输入”取之不尽的素材源泉
儿童喜欢听故事、儿歌,且有“百听不厌”的特点。当儿童总能从一个内容中获取新的发现时,他们就会乐此不疲地反复聆听同样的内容。依据儿童的这一特点开展“音频识字法”,可谓因势利导、顺势而为。
(1)精心选择音频材料
通过网络搜集和选择音频材料是识字的第一步。要根据儿童的兴趣爱好,从多如繁星的网络音频资源中进行遴选,并循序渐进地传递给他们。如果儿童年龄小,可以选择短小精悍的儿童诗歌;如果年龄较大,则可以选择诗歌、国学、童话等篇目。
在选择的时候要注意,所选材料一定要能找到相匹配的文本和音频材料。有的是在购买文本材料时配套赠送光盘;有的在书籍上会注明音频下载网址或微信公众号,如《聪明豆》系列童话故事等图书;有的是内容比较固定的篇目,如《三字经》、《百家姓》,可以从互联网上查询到相关音频下载。另外,所选的音频材料一定要是正规录制的,语音准确、表述规范、形式优美,真正能发挥示范作用。教师或家长要做搜集材料的有心人,在学校里,可以通过教研组合作搜集、集体共享的方式来形成音频识字资源库。
(2)持之以恒实现“输入”
“整体输入”的关键在于坚持和专一。坚持指的是每天坚持、时间固定。依据儿童喜好和习惯定好时间,可以是在早晨他们赖床的时间,也可以在晚上入睡前。一旦定下时间,就要持之以恒、专时专用,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细心的家长在播放音频时,会营造合适的倾听环境,不让周围的光线、声响等因素分散儿童的注意力,如:拉上窗帘、调暗灯光、调小音量,让孩子在宁静安详的环境下集中注意力聆听。
专一指的是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充分使用一个材料,直至认字完成之后再使用第二个,一股脑儿给孩子听太多的材料,会打乱孩子的思维,影响听记的效果。
2.音频复播产生“无意识记”的神奇效应
从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研究大脑发育水平的结果可以看出,4岁儿童的大脑成熟度已达50%,8岁儿童则为80%。儿童的记忆是成年人无法想象的,当我们每天在固定时间给他们播放他们喜欢的固定内容时,大脑就如同录音机一样一点点记录下来。从儿童开始聆听起,成年人每周或每月记录一次儿童背诵情况,在文本中记录下具体时间。按照记忆的规律来看,儿童的背诵是分段逐步实现的,可能是先背下最前面的一些,接着又背出一些,随后又增加一些。当儿童背不下去时就停止,并且给予真诚的赞扬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自信与乐趣。
笔者在研究初期,曾让儿童每晚在入睡前躺在床上静静地聆听配有古筝音乐的《三字经》音频材料一遍,在舒缓的乐声和轻柔的朗诵声中,儿童渐渐进入梦境。笔者起初担心儿童在半睡眠状态能否记住如此长的篇目。但事实证明,这种担忧是多余的。经过两个多月的持续聆听,儿童分阶段背诵出了全文,背诵的曲线呈上升状态,即起初听的时间长,到了两周时才开始背出一些内容,且篇幅不长,但随后的几周里,一周甚至三五天就有新背出来的内容,每次增加的内容越来越多。所以在听记阶段要充分相信儿童,多鼓励、多赞扬。
3.音频示范形成“自发模仿”的积极状态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音频识字法”的中心环节是“指读”,主要靠“读”来搭建“听”与“认”的桥梁。成年人指导儿童用右手食指指着文本上的文字,字字入目地读,建立起头脑中的读音与文本中的文字一一对应的关系,在儿童的潜意识里感知每个符号的名称。
通过听记过程,学习材料已经深深地印刻在了儿童的脑海中。这时,让儿童读这些材料,他们会煞有介事地“读”起来。其实,这时候的“读”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认识字而朗读,而是在依据记忆线索进行自发模仿。处于阅读敏感期的儿童非常热衷于这种自发模仿,因此即便文本与听记的内容略有不同,儿童也会按照听记的内容来读。所以音频与文本务必相同,否则在识字早期儿童一旦“张冠李戴”,以后就很难纠正。
需要说明的是,在日常指导儿童阅读和朗读时,教师是不建议儿童指读文本的,要让儿童的目光以线性路线移动,追随文字,一目十行。在“音频识字法”中的指读是特例,目的是让音和形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只在听读过程中使用,一旦儿童的识字量增加,就不要再指读了。
4.多次往复实现常用汉字的“意义建构”
语文学习要遵循“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规律。与“集中识字法”不同的是,“音频识字法”始终借助音频搭设的语境支持,使每个汉字并非孤立存在,在与前后文的衔接中已经呈现出与语境对应的意思,音形义同步对接,建构意义便水到渠成。
在反复指读之后,将所读材料的文字打乱顺序,制作成字表,让儿童认读,这是真正检验他们识字效果的阶段。字表的字号、行距、字间距都要大,字体要规范,一般使用楷体或宋体,便于儿童辨认。在认读过程中可以组织游戏活动来激发儿童的兴趣,如“把认识的字宝宝送回家”,“看看你有多少汉字朋友”等,边玩边标出儿童的识字量。梳理出还不认识的字作为后期指读的重点,在文本材料中做出醒目的标记,在继续的指读中逐步地识记。这样,在“读”和“认”的多次循环往复之后,儿童的识字量会呈井喷式提升。
时间短、收益高,给识字教学赋予综合内涵
在与一些识字方法的对比研究中,“音频识字法”的高效便捷显而易见。
1.与集中识字比较
以归类识字为主的先集中识字后阅读的识字方法收效快、识字量大,影响非常广泛。但是因为在识字过程中更加注重汉字的个体归类,将汉字从文本中剥离,低年级学生缺乏阅读能力,当面对由这些生字组合成的文章时,仍然会出现陌生迷离的感觉。“音频识字法”从“整体输入”到“意义建构”始终围绕完整的文本,对于生字的学习是“从阅读中来,回到阅读中去”的过程,因此更加有助于后期的阅读和运用。
2.与先学拼音后学汉字比较
先学拼音后学汉字是学生自主学习汉字的重要途径,由此延伸的同类识字方法众多。在学生不识字或识字量少的情况下,借助拼音引导学生提前大量读写,为儿童的语言发展提供了极为有效的路径。但是事实证明,在儿童机械识记最佳的阶段输入拼音,儿童对读音的认识强于对字形的概念,读写都借助拼音,虽然语言得到了发展,但在汉字运用时会出现严重的同音替代现象。“能力递减法则”认为:人的记忆方法大致分为推理式的记忆和机械式的记忆两种,机械式的记忆能力以零至三岁之间为最强,过了三岁便逐渐减退。照此法则,应让一年级学生尽量多识字,学生不会感到记忆负担很重。“音频识字法”让儿童直接听音、看形,不需要拼音的拐杖,在较短时间里记住汉字读音,凭借文本阅读感悟字义,更加强调的是音形义的直接对接,因此效率相对更高。
3.与先学简单汉字再学复杂汉字比较
用过于简单的汉字组合而成的文章,限制同步阅读的水准,影响思维和语言的发展。“音频识字法”依据音频材料的难易程度给儿童呈现汉字,只要文本是儿童能够听懂、读懂的,那么学会了这些音频材料里的文字,就可以阅读符合他们认知水平的读物,对语言和思维的发展产生良好的推动作用。
4.音频识字在增加识字量的同时丰富语文综合积累
研究数据显示,借助“音频识字法”,仅五六岁的儿童就能够在半年内不知不觉地识记1500多个汉字,从而开展正常的自能阅读活动,并且积累诸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等经典篇目三篇以上。这样,不仅为小学低段的学生节约出了四分之三的时间,让大量阅读提前成为现实,而且在识字的同时,学生因为大量的记诵,变得“满腹经纶”,这是其他识字方法望尘莫及的。
综上所述,“音频识字法”简单易行、效果显著,在帮助儿童识字的同时,还有利于积累经典篇目,学会规范表达,获得美的熏陶,诵读、识字、积累多头并举,化枯燥的学习于无形,并为高效学习开辟了崭新的途径,可以在家庭、幼儿园、小学低年级尝试使用,与其他识字方法共同铺就儿童提前阅读的康庄大道。
参考文献
[1]朱永新.我的阅读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伊道恩主编.中学语文教学建模[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
[3]戴宝云.实用小学语文教学90法[M].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