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地藏王菩萨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地藏信仰;儒家文化;孝道;金地藏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5(c)-0135-01
在汉传佛教信仰中,地藏与观音、文殊、普贤一起被尊为中国的四大菩萨,《地藏十轮经》谓:地藏以“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地藏”而得名。更以“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宏大誓愿与自我牺牲精神而著称,千百年来得到民众的普遍崇敬与膜拜。地藏信仰能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地藏信仰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之间有着某种契合,并在历史的长河中走向融合。地藏信仰与儒家文化的契合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其一,金地藏本人潜心修炼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的事迹和宏深大愿以及其博大的胸怀符合儒家宣扬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君子之风。
中国佛教史上所说的“地藏王菩萨”有两个,一个是“释地藏”,一个是“金地藏”。前者是佛经上描述的地藏王;后者却是实有其人,他就是朝鲜三国时期的新罗王子金乔觉。唐开元末,金乔觉渡海入唐求法,卓锡九华,苦行修道,并抵制了亲人和未婚妻的劝说,远离市井,隐于山林,食掺白土,遇毒鳌亦端坐无念,潜心修行。如此的苦修、如此的定功足可看出他修道的诚心,护法的决心。金地藏在九华山潜心修行了整整75个年头。公元794年,他以99岁高龄坐化于此山,三年后乔觉大师肉身不坏,容貌栩栩如生,摇动他的骨节就像摇动金锁一样,发出清脆的声音。而这些迹象正好应验了佛经上所说的“菩萨钩锁,百骸鸣矣”之语。因而被弟子们尊奉为“地藏菩萨”。其后,中国佛教所说的九华山地藏菩萨,指的就是金乔觉,金地藏。金地藏这种为了信仰可以舍却一切,不畏艰苦,奋斗终身的精神不正是和儒家所追求的自强不息的人格是一致的吗?
其二,地藏信仰的经典中体现着孝道的思想,这一思想也是与儒家的忠孝思想是相契合的,因而受到民众的广泛欢迎。《地藏菩萨本愿经》中的《切利天宫神通品》载,地藏曾于过去不可思议阿僧抵劫时的一位婆罗门女,其母信邪,常轻三宝,魂神堕在无间地狱。地藏为了救渡母亲出离地狱,得进地狱,见地狱种种苦相。救母后发愿“愿我尽未来劫,应有罪苦众生,广设方便,使令解脱。”《阎浮众生业感品》载,地藏为过去无量阿僧抵劫前一位名叫光目的女子,其母堕入恶趣受极大苦,光目女为救母发出广大誓愿:“愿我自今后,对清净莲华日如来像前,却后百千万亿劫中,应有世界,所有地狱及三恶道,诸罪苦众生,誓愿救拔,令离地狱恶趣、畜生、饿鬼等。如是罪报等人,尽成佛竟,我然后方成正觉”,通过这两则地藏菩萨的本生事迹,我们可以看出地藏菩萨感天动地的孝道精神。这种的孝道精神正是儒家所提倡的。这样的故事和“董永卖身,迁殡葬其父母”、“郭巨为母生埋子,天赐黄金五百斤”、“王祥为母卧冰”的儒家教化故事是一样的感人至深。地藏信仰中的这一思想对儒家教化人们要行孝道实则是一种精神力量的强化。
其三,地藏菩萨的誓愿是:“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藏菩萨在佛经中被尊为功德无量、威力无比、智慧深广的偶像,他为了普渡众生,显现无量化身,遍于十方世界,作种种善事,利益大众。《地藏菩萨本愿经》中的《切利天宫神通品》载,地藏曾于过去久远劫前,身为大长者子,在如来座下见佛相好,千福庄严,于是在佛前发愿,“我今尽未来际,不可计劫,为是罪苦六道众生,广设方便,尽令解脱,而我自身方成佛道。”地藏菩萨集大慈大悲、大智大德于一身,不仅度脱在苦海中受苦的母亲,而且受释迦牟尼佛的嘱托,在释迦既灭,弥勒未生之前,自誓必尽度六道众生,拯救诸苦,始愿成佛,因而,要度脱一切在地狱中受苦的灵魂。要“尽未来劫,应有罪苦众生,广设方便,使令解脱。”为此,他一直现身于人、天、地狱之中,并发愿要为世间一切众生担负一切痛苦,创造一切幸福,并发誓:“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他以自我牺牲的精神赢得了众生的崇拜。
地藏这种慈悲深广的胸怀自然受到人们的尊崇。这也与儒家的忠君爱国思想是一致的,儒家倡导“八目”即:“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地藏菩萨则是修身、度母、度众生,其实可以将佛教的“菩提心”比之于儒家的“忠义心”,“菩提心则忠义心也”,名异而体同。
其四,地藏信仰与儒家精神契合还表现在二者之间的互相交融。这种交融表现在九华山的地藏信仰与儒家学者之间的相互交流活动中。史载王阳明非常喜欢九华山,并留下歌咏九华山的诗歌50余首以及禅修遗迹“东崖晏坐”。王阳明来到这座佛教名山之后,一方面吸纳佛学之精粹,另一方面弘扬儒学之宗旨。他在九华山广纳弟子,弘扬儒学,九华山及其周边地区便兴起了一股儒学热潮,先有阳明书院、甘泉书院之建构,后有双华精舍、钦所精舍等,一时间九华山这个地藏信仰的集中地聚集了一大批儒家学子,遂开九华儒学之盛况,更加促进了佛儒之间的交融。
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九祖藕益大师则自称“地藏之孤臣”,亦曾久居九华,一生侍奉地藏菩萨,并长期有意识地从事“以禅入儒,诱儒知禅”的儒佛会通工作。他以儒家“孝道”为基础,着力进行儒佛间的汇通,提出“儒以孝为百行之本,佛以孝为至道之宗”,认为儒佛虽分为两家,其实并无本质之异。
正是由于地藏信仰与儒家文化有着深刻的契合,从而使得地藏信仰有着广泛的受众,并得到官方的支持,形成九华山的地藏菩萨道场。大量僧众集聚于斯,寺院数量和规模迅速发展,历代游山名人不绝于史,李白、王安石、苏舜钦、王阳明等一大批名人的游历更加促进了地藏信仰的传播。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文学院
作者简介:许齐娟,女,1981年出生,安徽芜湖人,现为西南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九华山志[M].合肥.黄山书社.1990
[2]张总.地藏信仰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M].2003
菩萨的全称是菩提萨埵(Bodhisattva)。菩提意为觉悟,萨埵意为有情。中国佛教中的“四大菩萨”有:文殊菩萨(象征“智慧”),其道场在北方山西五台山;普贤菩萨(象征“德行”),其道场在西方四川峨眉山;观世音菩萨(象征“慈悲”)、其道场在浙江普陀山;地藏王菩萨(象征“愿力”),其道场在东方安徽九华山。
五台山——文殊菩萨Manjusri Bodhisattva
文殊,是“文殊师利”(或“曼殊室利”)之略称,意为“妙吉祥”。专司“智慧”,是释迦牟尼的左胁侍,顶结五髻,手持宝剑,表示智慧锐利。若骑青狮,表示智慧威猛。相传显灵说法的道场在山西五台山。
五台山(在今山西省五台县东北约60公里处),属太行山支脉。北魏时就建有寺院,北齐时已达200余所。盛唐时寺院极盛,宋元明清不断扩建,清嘉庆中期后逐渐衰颓。现仍有寺院100余所。传为文殊菩萨显灵说法的道场,也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普陀山——观音菩萨Avalokitesvara Bodhisattva
观音,是“观世音”或“光世音”之略称,新译“观自在”或“观世自在”,音译“阿婆卢吉低舍婆罗”。佛经称其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有求必应、法力无边的菩萨,是阿弥陀佛的左胁侍,为“西方三圣”之一。相传其道场在浙江普陀山。其生日是农历二月十九,成道日是农历六月十九,涅槃日是农历九月十九。
普陀山(在今浙江省舟山市南北8.6公里处),因唐代大中年间(847-860)有一印度僧来此自燔十指,“亲睹观世音菩萨现身说法,授以七色宝石”于是称此处为显灵之地。又因佛经说观音住在南印度普陀洛伽山(Potalaka),故略称此岛为“普陀山”。五代后梁贞明二年(916)日本僧慧锷从山西五台山得观音像回国,船到此触礁,于是留观音像而创建“不肯去观音院”。此后寺院渐增,僧众云集,香火日盛,成为观音显灵说法之道场,也成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峨眉山——普贤菩萨Samantabhadra Bodhisattva
普贤,音译为“三曼多跋陀罗”,意译为“徧吉”。专司“德行”,是释迦牟尼的右胁侍,其造像多骑白象,手持如意。相传其显灵说法的道场在四川峨眉山。
峨眉山(在今四川省峨眉山市西南),相传古时有一药公上峨眉山采药,见鹿脚印而寻迹,鹿化为光明,中有普贤菩萨显灵说法,遂称此为普贤菩萨显灵说法之道场。峨眉山有很多寺院和胜迹,也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九华山——地藏菩萨Ksitigarbha Bodhisattva
1、任何佛经和佛号,任何时候都可以诚敬念,浴佛节当然可以念,你能每天诚敬念是最好。
2、《地藏经》是非常好的一部孝经,地藏王菩萨悲愿无穷,而且诵《地藏经》使我们心量更能开阔,反而能够使我们解决很多的难处。
3、但是现在有人把《地藏经》当成“鬼神经”来诵,这就不正确了,本来很好的经,由于错误地指导,什么治病啊……这些想法都是不正确的。
(来源:文章屋网 )
五爷庙,又称五龙王殿,是坐北向南建筑。五爷庙创建于清代,民国年间重修时,增建了殿外前庭。殿内除了供金脸龙王老五外,在他背后也左右排列了大爷、二爷、龙母、三爷、雨的塑像。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五台山五爷庙导游词,方便大家阅读与鉴赏!
五台山五爷庙导游词1说起山西五爷庙也就是现在的万佛阁,于明代万历年间40年,坐落在陕西省台怀镇塔院寺的东南方向。主要由五龙五殿和文殊殿组成。五龙五殿内塑五尊龙王坐像,以五爷名气颇大,所以当地人也就把万佛阁称为“五爷庙”了。山西五爷庙的寺庙是呈南北方向的,占地2040平方米,计有殿堂间,崇楼板间、僧舍近求远20间、戏台湾省座、佛塔座、明碑3通。
首先说说山西五爷庙的建筑情况:
山西五爷庙的五龙王殿原来是卷棚顶,1917年重建时改为单檐歇山顶,四出廊,五脊六兽,正脊置铜宝刹,前有卷棚抱厦,雕梁画栋,绚丽多彩。殿内除了供金脸龙王老五外,在他背后也左右排列了大爷、二爷、龙母、三爷、雨的塑像。民间传说五爷本来是黑脸,但文殊菩萨为了广济众生,化成了五龙王,所以黑脸变成了金脸。文殊菩萨化成的五龙王很喜欢看戏,所以在五龙王殿的对面便修了一座古式戏台,专门为五爷演戏。正因为如此,一直到今天,五台山在六月法会期间,名角,名戏都必须安排在万佛阁演出,意思是给五龙五唱戏。
除了五龙王殿外,山西五爷庙里还有文殊殿,它是三间两重三檐四出歇山顶,上层供奉地藏王菩萨,下层供养明代脱纱三大士像;文殊坐狮、普贤坐像,观音坐朝天吼,每尊朔像高约束米多。上层地藏王菩萨的左右各排列着五尊塑像,他们是秦广王,初江王、宋帝王,五官王、阎罗王、变成王、泰山王、平等王、都市王、十殿转轮王,这“十殿阎王”构成了“十殿阎君朝地藏”的布局;而地藏王菩萨左右两侧的立像,原来是闵公父子。传说九华山本来是属于闵公的,但地藏王菩萨开创九华山道场时想占用这块地方,便化成和尚找闵公,说:“今来贵宝地,一不化缘,二不化斋,只求一袈娑之地作为修行之所,尚望施主成全。”闵公哈哈大笑:“这周围百里皆我所有,怎在意你占一袈水涨船高之地?师父,你看哪座山峰好,就在哪里修行好了。”“和尚”闻言,把袈裟一展,九华山便被整个罩住了,闵公只好将它全部布施供养。殿檐梁间,悬挂着一口重油000斤的明代大铜钟。殿内木阁上、下两层都为3寸高的泥塑贴金小佛像,千姿百态,虽多达一万尊,却无一雷同,令人称奇,所以文殊殿又称为万佛阁。
接下来说说山西五爷庙里供奉的佛像。
五爷庙里殿内供奉的五爷是广济龙王文殊菩萨的尊称,也是五台山五顶文殊菩萨的化身,因而,这里是整个五台山香火最盛的寺庙。而事实上,应该说五爷其实就是文殊菩萨在台怀本土化,世俗化的产物,它承担起了民间俗神的职能,寄托着当地百姓祈盼风调雨顺、平安吉祥的愿望。也许正是因为五爷比起其他各大寺院里庄严肃穆的菩萨们更亲近群众,更符合急功近利的众生心愿的缘故吧,小小的五爷庙,在善男信女们的心目中,它几乎成了有求必应的象征,上五台山烧香的人大部分都是冲着五爷庙去的。在群众心目中,他们不懂什么佛理,甚至不知道文殊菩萨,但只要一说五爷庙,则远近闻名,几乎成了五台山的一张名片。
五台山五爷庙导游词2关于五爷庙,民间传说。龙王弟兄五人,这是其中的老五,故称五爷。按一般惯例,龙王不居佛寺,当地传说五台山龙王神灵显赫,不安其位,寺庙不安宁,故在阁西建殿祀之。据说,佛、菩萨本来是不看戏的,可是五爷喜欢看戏,故在龙王殿对面修建一座戏台,这是五台山一座唯的戏台,专门给五爷唱戏。由于五龙王特别爱看戏,所以每年六月大会,都要大开殿门,让五爷居高观赏,以取悦于五爷,使他及时赐雨,保证岁岁给百姓喜降丰年。五爷庙在五台山名气最大,香火最旺。每逢初一、十五朝拜的善男信女便络绎不绝,久之形成了祈雨、唱戏、赶集等一系列活动。
这座龙王殿到了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五爷既嫌殿小又嫌殿旧,于是在同一天的夜里,给塔院寺方丈和尚和当地甲长托了一个内容完全一至和的梦,梦中要求:“重建殿宇,重镀金身。否则,五爷震怒,降灾四方”。 现今这座龙王殿,是五爷托梦后重建的,由原来的卷棚顶(我国传统建筑双坡屋顶形式之一种,即前后坡相接处不用脊而砌弧形曲面),改建为重檐歇山顶。为了满足五爷要求,只好在殿前加建一个套殿,算是扩大殿宇;为了讨好五爷,并在柱础、雀顶、栏额、斗拱、拱眼等地方,均用龙、凤、狮、麒麟、花卉、人物等 图案剔透镂刻而成,富丽堂煌,大放异彩。这便是如今的五爷庙了。
五台山五爷庙导游词3佛珠,也称为念珠,每当佛教徒念佛时要用佛珠来记数和束心;佛教弟子修行时必备的一种信物也就是佛珠。那么,五爷庙是五台山香火最旺的寺庙,五爷庙的佛珠肯定也是大家备受关注的。
五爷庙佛珠要是根据藏经的记载,最上品的佛珠是1080粒,这种佛珠因为太长,只供极少数大德高僧和潜修者使用,或供名僧在大法会中作为装饰,此外极少人使用。上品的佛珠为108粒(密宗行者为110粒),中品为54粒,其余有42粒、21粒、14粒及净土宗的36粒、禅宗的18粒等。
下面我们来说说五爷庙佛珠的粒数的不同含义:1080粒,是包括了十法界的各108个数;108粒,是表示单纯的108种烦恼,或108尊佛的功德,或108种无量三昧等等;54粒的,是表示修身的境界;42粒的,表示住、行、向、地等菩萨乘之阶位;27粒的,表示声闻之27圣贤;21粒的,是佛教中代表本有的十地与修身之十地及佛果;14粒的,表示仁王经所说十四忍(三贤、十圣加正觉)。其余36、18等粒数的佛珠,有的是为了携带方便,分108数的三分之一或六分之一而已,有的则是外道所表之三十六天罡或十八种神通变化,别无他义。念珠是佛教的一种用物,是念佛号或经咒时用以计数的工具,所以也称“佛珠”或“数珠”。
五爷庙佛珠的原料通常用香木车成小圆粒,贯穿成串,也有用玉石、玛瑙制作的。一般的念珠粒数有14颗、18颗、21颗、27颗、36颗、42颗、54颗、108颗、1080颗之分。据说,世间有很多烦恼,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拨一珠,就可解除烦恼。因为念佛时,要排除一切杂念邪思,做到心地清净,所以念珠也称“清心珠”。佛教所谓“诚心念一句‘阿弥陀佛’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现代人们作为玩玉或藏玉,甚至作为一种时尚,虽不是信佛,也可将玉佛珠作为普通玉器藏玩,这样不妨考虑选择和田白玉或和田青玉佛珠,其质地细腻,油润爽滑。翡翠料的佛珠虽然光泽漂亮,质地硬,可反复的把玩天久容易“生毛”,失去原有神韵,故不如和田玉料的佛珠的越玩越“活”之优势。佛珠的经常反复把玩,使你手、脑、心并用,修身养性,有益健康,其乐自得。
现在我们对五台山的五爷庙佛珠了解了这么多,您是否有所印象了呢?若是有机会去五台山,一定要亲自试一试五爷庙佛珠。
五台山五爷庙导游词4一提起五台山,就知道它是五台山香火最旺,许愿最灵的寺庙。万佛阁是五爷庙的正式名称。它创建于明代,现在大多遗存的是清代重修后的遗存。五爷庙面积不大,占地仅2000平方米,殿楼堂舍也只有20多间。有人说,五爷庙是杨五郎的庙。究竟是不是呢?下面揭晓答案。
五爷庙,坐北向南,这座建筑便是大名鼎鼎的五龙王殿,五爷庙创建于清代,民国年间重修时,增建了殿外前庭。一般佛教寺院是不供龙王的。
五台山为什么要修龙王殿呢?这要从文殊菩萨向东海龙王巧借歇龙石的神话说起。
五爷庙是不是杨五郎的庙呢?请听下面这个故事。很古以前,五台山地区并不是清凉胜境,而是酷热难熬,当地百姓深受其苦,专门为人排忧解难的大智文殊菩萨便从东海龙王那里巧妙地借来一块清凉石,从此五台山变得凉爽宜人风调雨顺,成为避暑胜地。而这清凉宝石原本是龙王的五个儿子播云布雨回来驱暑歇凉之物,当他们发现歇凉宝石被文殊菩萨带到五台山后,便尾随而来大闹五台山,直把五座陡峭如剑的山峰削成五座平台,要讨回清凉石。但文殊菩萨毕竟法力无边,很快就降服了五位小龙王,让他们分别住在五座台顶。这五龙王被安排在最高的北台,专管五台山的耕云播雨。人们感激他为五台山地区造福,为五龙王建殿造像加以供奉也就是自然的事情了。
五龙王居于殿内正中,左侧为大龙王、二龙王、龙母,右侧为雨司、三龙王、四龙王。据说,五龙王以前是黑脸,但为什么我们所见却是金脸呢?这是因为佛教传言,说王爷性子暴烈,伺奉稍有不周,就要发脾气动恐。脸由黑色变为金色,就使五爷的脾气变温和了。据民间传说,龙王弟兄五人,这是其中的老五,故称五爷。按一般惯例,龙王不居佛寺,当地龙传说五台山龙王神灵显赫,不安其位,寺庙不安宁,故在阁西建殿祀之。据说,佛、菩萨本来是为看戏的,可是五爷喜欢看戏,故在龙王殿对面修建一座戏台,这是五台山一座唯的戏台,专门给五爷唱戏。
所以,由以上的小故事可以充分看出,五爷庙不是杨五郎的庙。有机会到五台山,一定要亲自看看!
五台山五爷庙导游词5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东北部五台县境内。五台山方圆约300公里,因五峰如五根擎天大柱,拔地崛起,巍然矗立,峰顶平坦如台,故名五台。又因山上气候多寒,盛夏仍不知炎暑,故又别称清凉山。
五台山是驰名中外的佛教胜地,是文殊菩萨的道场,而五台山又以其建寺历史之悠久和规模之宏大,而居佛教四大名山之首,在日本、印度、斯里兰卡、缅甸、尼泊尔等国享有盛名。五台山寺庙始建于汉明帝,唐代因“文殊信仰”的繁盛,寺院多达360多处。清代,随着喇嘛教传入五台山,出现了各具特色的青、黄二庙。五台山五座台顶合围的地区,称为台内,其外围则称台外。
来到芝山公园,那映在绿树丛中的寺院,红墙青瓦,袅袅轻烟,青灰色的殿脊,苍绿色的参天古木,全都沐浴在金黄色的阳光之中。
寺院共分两进,中间有一个小小的庭院,进入前殿,一尊金光闪闪的大肚弥勒佛像座落在前殿中央,两旁殿柱上写着“大肚能容世间难容之事,开口常笑天下可笑之人”。面目狰狞的四大天王手持法器,威风凛凛的站立在佛像四周,仿佛誓死保卫这块神圣不容侵犯之地。
走出前殿来到院中,芝山寺的院子比较小,却更突显出那院中的几棵高大的松柏,虽然已是深秋了,但它们还是那么挺拔苍翠。
正殿中央地藏菩萨端坐于莲花台上,两旁分别供奉着慈航和文殊两位菩萨,佛象前面供僧侣和香客们诵经祈福的蒲团用红布包裹着一排排整齐的排列在大殿之上。大殿已有些残破,壁画因受岁月的侵袭,也色彩脱落、模糊不清了。但从中依稀还能看到当年香火鼎胜时期的雄伟壮观、富丽堂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