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血清白蛋白

血清白蛋白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血清白蛋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血清白蛋白

血清白蛋白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影响因素; 预测因素; 术后; 血清白蛋白; 胃肠手术

有研究表明胃肠外科急危重患者输注外源性人血白蛋白可以提高其血清白蛋白水平,改善肠道功能,加快疾病的恢复[1];烧伤患者血清前白蛋白和白蛋白降低程度与烧伤程度呈正相关[2],也有报道显示,术后血清白蛋白浓度是预测外科患者预后的优于其他术前危险因素的指标[3]。许多数据提示术后血清白蛋白的低水平有使临床预后变差的倾向[4-13]。有资料显示某些外科患者的术后低白蛋白水平预示着更高的死亡率[14]。笔者的研究率先描述了胃肠大中手术后患者的血清白蛋白水平显著下降的现象,并首次分析出术后血清白蛋白浓度的影响及预测因素。目前较需要此类的数据,它有助于预测和预防术后低血清白蛋白浓度,从而带来更好地临床结果。在此项研究中,笔者前瞻性地观察可能影响胃肠大中术后患者血清白蛋白浓度的临床因素,观察患者术后的血清白蛋白浓度。笔者通过相关和回归分析的方法找出了术后血清白蛋白浓度的影响和预测因素,并建立了预测术后血清白蛋白浓度的方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近5年本院普外科连续159例接受胃肠大中手术的患者进入研究。入选标准:18~80岁,性别不限;接受胃肠大中手术(包括胃癌根治性手术,结直肠癌根治性手术,联合脏器切除术)。排除标准:手术通过腹腔镜完成;术前有补充外源性白蛋白;术前输血浆或全血;术前有肾病;术前或手术当天大量使用利尿剂或处于明显脱水状态。患者一般资料:159例患者中,男87例(54.7%),女72例(42.3%)。年龄30~80岁,平均(53.70±13.61)岁;其中37例(23.3%)伴有基础疾病,包括8例糖尿病,7例消化性溃疡,14例高血压及8例乙型肝炎。手术类型:97例(61.0%)结直肠癌根治手术,53例(33.3%)胃癌根治手术,9例(5.7%)联合脏器切除手术。术前体重指数(21.38±3.66)kg/m2,术前血红蛋白(122.04±21.23)g/L,术前血清白蛋白(41.96±4.65)g/L,

术前血清总蛋白(70.82±6.62)g/L,术前血清前白蛋白(228.21±83.71)mg/L。

1.2 方法 每个研究对象在术后6~12 h抽取静脉血样本通过生化检测仪检测血清白蛋白浓度。

1.3 观察指标 记录年龄、性别、伴随疾病、术前体重指数(BMI)、术前血红蛋白浓度、白蛋白浓度、总蛋白浓度、前白蛋白浓度、手术时间、术中净入液体量比体重,术中净失血浆量比体重,共11个临床因素。术中净入液体量比体重=(术中液体总入量-可见的液体出量)/体重;术中净失血浆量比体重=(术中失血量-术中输血浆及全血总量)/体重。年龄作为连续变量,手术操作由同一组外科医生完成。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使用秩相关、线性相关、方差分析、和t检验分析术后血清白蛋白浓度与各临床因素之间的相关性;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找出术后血清白蛋白浓度与临床因素之间的回归方程;以P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手术时间(237.26±88.17)min,术中净失血量每公斤体重(2.84±3.01)mL/kg,术中净增液体量每公斤体重(47.46±19.90)mL/kg,术后血清白蛋白浓度(22.62±4.59)g/L(术后血清白蛋白浓度在手术后6~12 h检测)。

2.2 血清白蛋白浓度变化 术后血清白蛋白浓度(22.62±4.59)g/L明显低于术前(41.96±4.65)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术后血清白蛋白浓度与临床因素之间的相关情况 术后血清白蛋白浓度在男性中为(23.21±4.55)g/L,女性为(21.90±4.57)g/L,不同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5);在有基础病患者为(22.62±3.46)g/L,无基础病患者为(22.61±4.90)g/L,两者之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994)。

正态性检测显示除了术前血红蛋白浓度符合正态分布外,故使用线性相关分析其与术后白蛋白浓度的相关性;剩余8个临床因素均不符合正态分布,故使用秩相关分析其与术后白蛋白浓度的相关性。结果提示术后血清白蛋白浓度(22.62±4.59)g/L与术前血红蛋白浓度(P

2.4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选取上述与术后血清白蛋白浓度有统计学相关的6个临床因素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其中,术前血红蛋白浓度(g/L),术中净入液体量比体重(mL/kg)和术中净失血浆量比体重(mL/kg)经过逐步筛选后入选,分别设为X1,X2,X3。其余因素在回归筛选中被排除,得到一个截距21.243。设立术后血清白蛋白浓度(g/L)为因变量“Y”,得到一个回归方程:Y=0.052X1-0.081X2-0.411X3+21.243。

回归方程里的所有系数均有统计学意义。多重共线性检验显示容忍度均大于0.1,方差膨胀因子均不大于5,所以该回归模型中的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并不严重,验证了该回归方程的有效性。见表2。

3 讨论

本研究第一次描述了胃肠大中手术后6~12 h患者的血清白蛋白水平显著下降的现象(从平均41.96 g/L到22.62 g/L)。并率先研究出胃肠术后血清白蛋白浓度的影响因素与预后因素。本研究结果为临床工作提供许多有用的信息。

血清白蛋白浓度在术后有显著下降,其原因可能为:(1)术中大量输液引起血液稀释性低蛋白血症;(2)手术应激后肝脏合成白蛋白的能力减弱;(3)应激状态下能量消耗增加,白蛋白分解增加以代偿性供能;(4)在麻醉和手术应激下,全身毛细血管内皮通透性增加,而白蛋白分子量小,许多白蛋白分子因而从血管内渗漏至血管外;(5)白蛋白随着术中失血而丢失。其中,术中大量补液的稀释作用以及白蛋白分子毛细血管外渗漏被认为是术后低白蛋白血症发生的主要原因[15-17]。Berg等[18]的研究表明输入胶体液与白蛋白血管外丢失有关,有学者用同位素I125标记白蛋白分子观察应激状态下白蛋白的分解和分布动力学,发现在应激状态下,白蛋白从血管内到血管外的分布明显增加,白蛋白的分解也加速[19]。这些数据是支持笔者上述所考虑的原因,但是仍需要专门的、设计良好的试验来证明上述考虑的原因与术后白蛋白浓度的关系。其他可能的影响因素也需要研究清楚,为临床工作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因而笔者设计了本研究。

结果显示年龄、性别、伴随疾病、术前BMI以及术前血清总蛋白浓度并不是术后白蛋白浓度的影响因素。线性相关和秩相关分析显示术前血红蛋白、前白蛋白以及白蛋白水平与术后血清白蛋白水平呈正相关,而术中净入液体量比体重、手术时间以及术中净失血浆量比体重与术后血清白蛋白水平呈负相关。也就是说上述6个因素是术后血浆白蛋白水平的影响因素。术前血红蛋白浓度越低、前白蛋白浓度越低或白蛋白浓度越低,术后白蛋白水平就越低;手术时间越长,术后白蛋白水平越低;术中净入液体量比体重越多或术中净失血浆量比体重越多,术后白蛋白水平越低。由于接受胃肠大中手术的患者需要较好的肝功能条件,因而本研究的对象的肝功能均在Child A 或B,所以在本研究中肝功能并没有作为影响因素来分析。另外本研究中患者的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较高,可能会影响其对术后血清白蛋白的预测功能。

结果显示术前血红蛋白水平(X1,g/L)、术中净入液量比体重(X2,mL/kg)以及术中净失血浆量比体重(X3,mL/kg)是术后血清白蛋白水平(术后6~12 h,Y,g/L)的预测因素,其回归方程为Y=0.052X1-0.081X2-0.411X3+21.243。通过此方程笔者可以在手术结束时预测或估计术后血浆白蛋白的浓度。

这些结果为临床工作提供许多有用的信息。为预防术后血浆白蛋白水平太低,笔者可以通过控制术中补液量(已有数据证明控制术中补液量带来更好的临床预后[20])和术中失血;术前明显的贫血应该纠正,否则术后血清白蛋白浓度会很低;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术前白蛋白和前白蛋白水平也能防止术后血浆白蛋白水平变得太低。

总之,术前血红蛋白、前白蛋白和白蛋白浓度,术中净入液量比体重,术中净失血浆量比体重以及手术时间是术后血浆白蛋白水平的影响因素。适当控制这些因素有利于调节术后白蛋白水平。术后血浆白蛋白水平能够通过术前血红蛋白水平、术中净入液量比体重以及术中净失血浆量比体重来预测。

参考文献

[1]范海鹰,陈德明,粱健雄,等.外源性白蛋白在胃肠外科急危重患者治疗中的应用分析与评价[J].中国药学评价,2012,2(1):137-139.

[2]徐勇,郑晓丰,鞠北华,等.血清前白蛋白和白蛋白测定在烧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0,3(10):251-252.

[3] Ryan A M,Hearty A,Prichard R S,et al.Association of Hypoalbuminemia on the First Postoperative Day and Complications Following Esophagectomy[J].J Gastrointest Surg,2007,10(12):1-2.

[4]李莺,王霞.血清前白蛋白和白蛋白在肝脏疾病中的敏感性分析[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2,1(12):83-84.

[5]叶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预后与白蛋白的关系[J].中国民康医学,2013,7(11):77-78.

[6] Lohsiriwat V,Chinswangwatanakul V,Lohsiriwat S,et al.Hypoalbuminemia is a predictor of delayed postoperative bowel function and poor surgical outcomes in right-sided colon cancer patients[J].Asia Pac J Clin Nutr,2007,16(2):213-217.

[7] Sung J,Bochicchio G V,Joshi M,et al.Admission serum albumin is predicitve of outcome in critically ill trauma patients[J].Am Surg,2004,70(12):1099-1102.

[8] Gibbs J,Cull W,Henderson W,et al.Preoperative serum albumin level as a predictor of operative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results from the National VA Surgical Risk Study[J].Arch Surg,1999,134(1):36-42.

[9] Medina-Franco H,Ramos-de la Medina A,Torres-Villalobos G,et al.Mortality-associated factors in major surgery: retrospective analysis in a referral center[J].Rev Invest Clin,2006,58(1):9-14.

[10] Leite H P,Fisberg M,de Carvalho W B,et al. Serum albumin and clinical outcome in pediatric cardiac surgery[J].Nutrition,2005,21(5):553-558.

[11] Dominioni L,Imperatori A,Rotolo N,et al.Risk factors for surgical infections[J].Surg Infect,2006,7(2):S9-S12.

[12] Dubois M J,Orellana-Jimenez C,Melot C,et al.Albumin administration improves organ function in critically ill hypoalbuminemic patients: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controlled, pilot study[J].Crit Care Med,2006,34(10):2536-2540.

[13]李新亮.血清前白蛋白检测指标对肝脏疾病的诊断价值[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9):51-52.

[14] Fritz H G,Brandes H,Bredle D L,et al.Post-operative hypoalbuminaemia and procalcitonin elevation for prediction of outcome in cardiopulmonary bypass surgery[J].Acta Anaesthesiol Scand,2003,47(10):1276-1283.

[15] Adams H A,Piepenbrock S,Hempelmann G.Volume replacement solutions pharmacology and clinical use[J].Anasthesiol Intensivmed Notfallmed Schmerzther,1998,33(1):2-17.

[16] Vincent J L,Dubois M J,Navickis R J,et al.Hypoalbuminemia in acute illness: is there a rationale for intervention? A meta-analysis of cohort studies and controlled trials[J].Ann surg,2003,237(3):319-334.

[17] Boldt J,Suttner S.Plasma substitutes[J]. Minerva Anestesiol,2005,71(12):741-758.

[18] Berg S,Golster M,Lisander B.Albumin extravasation and tissue washout of hyaluronan after plasma volume expansion with crystalloid or hypooncotic colloid solutions[J].Acta Anaesthesiol Scand,2002,46(2):166-172.

[19] Li W Q,Wang X Y,Zhu H,et al.Albumin kinetics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sepsis[J].Chinese Jouvnal of Surgery,2003,41(6):423-426.

血清白蛋白范文第2篇

河源市人民医院检验科,广东河源 517000

[摘要] 目的 对糖化血清白蛋白采用酶法进行测定的临床检验进行分析。方法 对该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临床采用酶法测定糖化血清白蛋白结果进行分析,并对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以及餐后2 h血糖进行检验,将糖化血清蛋白检验结果与患者其它血糖检测指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结果 在治疗后期GA指标明显减低,HbA1c指标明显降低,FPG指标明显低于入院时,2hPG指标明显低于入院时,P<0.05;患者的糖化血清白蛋白与糖化血红蛋白之间的相关性良好(r=0.541),糖化血清白蛋白与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指标之间呈正相关。结论 糖化血清白蛋白能够有效反映患者血糖控制水平的变化,采用酶法对糖化血清白蛋白进行检测,对于监测患者血糖控制情况具有重要价值。

[

关键词 ] 酶法;糖化血清白蛋白;临床检验

[中图分类号] R44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8(c)-0186-02

[作者简介] 丘燕丽(1979.12-),女,广东河源人,本科,主管检验师,研究方向:生化检验。

在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血糖控制是控制糖尿病患者病情的重要手段,有效稳定的血糖控制对于改善患者糖尿病症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而在糖尿病血糖控制中,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血糖检测指标中的基本标准,糖化血清白蛋白(GA)作为反映患者血糖变化的另一指标[1],对其与HbA1c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对于GA检测在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中的应用具有重要价值。该研究主要对该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间收治的糖尿病患者110例,采用酶法对GA进行测定的结果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其他检测指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取得了不错的结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自2012年1月—2013年12月间该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共110例,其中男56例,女54例,年龄为33~79岁,平均为(55.8±9.5)岁,体质量指数为22~27 kg/m2,平均为(24.2±3.6) kg/m2,在入院时其舒张压为70~88 mmHg,平均为(79.2±9.1)mmHg,收缩压为110~143 mmHg,平均为(130.4±17.9)mmHg。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经相关检查符合2型糖尿病的临床诊断标准,确诊为2型糖尿病,且均接受相同的血糖控制治疗和临床护理。

1.2 方法

空腹取患者的肘静脉血液送实验室进行检查,采用氧化酶法对空腹血糖(FPG)和餐后2 h血糖(2hPG)进行测定,测定所用的检测仪器为日本日立公司生产的7600型自动生化分析仪,采用酶法对GA进行测定,测定所用的检测仪器为日本日立公司生产的718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具体的应用是将患者的血清样本与BCP发生作用生成相应青紫色结合体,然后对其吸光度进行测定,得出相应白蛋白浓度,接着用特异性蛋白酶将GA水解成糖化氨基酸,然后用特异性酮胺氧化酶生成相应过氧化氢,再用过氧化氢酶来指示测定系统生成色素,通过对色素A值进行计算得到GA的含量。并采用HPLC法对HbA1c进行测定,测定所用检测仪器为BIO-RAD型全自动HbA1c分析仪[2]。

1.3 评价指标

对患者动态GA指标、HbA1c指标以及FPG和2hFPG指标进行观察比较,各项指标均以数值降低为病情好转标准。

1.4 统计方法

对检测结果数据采用统计学工具spss13.0进行分析统计,数据结果以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并对其进行t检验;对于数据间的相关分析则采用线性相关进行检验。

2 结果

患者的血糖检测各项指标动态变化如表1所示,从结果中可以看出,患者在住院治疗后GA指标明显减低,HbA1c指标明显降低,FPG指标明显低于入院时,2hPG指标明显低于入院时,P<0.05。

在相关性分析上,该组患者的GA与HbA1c之间的相关性显示良好,呈线性相关关系,P<0.05(r=0.541),与FPG和2hPG之间呈正相关关系,P<0.05,见表2。

3 讨论

稳定有效的血糖控制是糖尿病患者临床治疗的理想状态,对于改善患者预后,预防各类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糖尿病临床治疗效果具有重要价值,而血糖控制水平则是通过血糖监测结果来反映。目前临床中血糖监测主要有HbA1c检测、静脉血糖检测、指尖快速血糖检测等[3],其中静脉血糖和指尖快速血糖检测等方法只能对患者在某一时间的血糖水平进行反映,其结果容易受患者饮食、情绪等影响[4],不能够直接反映临床治疗的效果,因而有必要对患者的血糖水平进行长期监测,以保证能够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监测,以便根据监测结果对治疗方法进行调整,有效提高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在临床中,HbA1c指标检测一直是反映患者长期血糖水平的重要指标,但HbA1c指标检测受一定时间的限制,对近期患者血糖水平变化的反映不明显,因而有必要对GA指标进行检测。

该研究主要对酶法测定GA指标与HbA1c指标和其他血糖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从结果来看,该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指标较入院时均发生了明显变化,GA指标、FPG指标、2hPG指标以及HbA1c指标均明显低于入院时,这说明说明对患者的GA、HbA1c、PFG以及2hPG进行检测能够有效反映糖尿病临床治疗效果。在临床上对患者的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进行检测是常见的检测糖尿病临床治疗效果的方法,对于指示患者在空腹状态下的血糖水平和餐后水平具有重要价值,对患者糖尿病监控具有重要价值。而对糖化血红蛋白进行检测是临床中常用的临床治疗指标评价的工具,通过对其进行检测能够反映糖尿病患者在较长时间内的血糖水平变化,对于糖尿病长期病情控制具有重要价值。由此可看出,在目前缺少对短期糖尿病患者血糖变化的检测指标,而对GA指标进行检测的意义也在于此。在相关性的分析上,GA指标与HbA1c指标之间具有良好相关性,与FPG指标以及2hPG指标之间同样具有良好相关性,这说明GA指标检测与糖尿病患者其它血糖指标检测之间的相关性较高,能够作为患者反映血糖水平检测指标之一。GA测定是从总糖化血浆蛋白质测定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具体的检测方法是采用酶法进行检测,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对GA进行定量检测,具体是用糖化白蛋白和血清白蛋白进行比较得出的百分比,从而能够有效规避血清白蛋白对血糖检测结果的影响,更为准确地反映患者血糖水平变化。且GA检测能够对患者在近期2~3周内的血糖水平变化进行反映,有效弥补了HbA1c指标检测在近期检测结果上的不理想。在该研究中,GA检测结果数据与患者其他血糖检测指标之间均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这说明GA是反映糖尿病患者临床一段时期内血糖水平高低的有效指标。有研究表明不同程度的HbA1c指标患者,在与GA指标的相关性上不同[5],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大部分患者的HbA1c指标均在7.5%之上,只有少部分患者的HbA1c指标在6.5%以下[6],这说明患者在入院时的血糖水平控制情况不佳。而在与GA指标相关性的分析上,有研究对HbA1c在7.5%、HbA1c在6.5%~7.5%之间以及6.5%以下与GA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证明HbA1c在6.5%以上的部分均与GA指标相关性良好,而对于HbA1c在6.5%以下的患者,其GA检测结果与HbA1c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不明显[7],这可能与观测时间长短有关,这说明在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进行控制过程中需要对HbA1c指标和GA指标进行联合检测,将远期监测和近期监测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对患者的血糖水平进行较为全面的测定,也才能够保证检测结果与患者真实的血糖水平更为接近,这样医生根据检测结果所指定的临床治疗方案也能够有效,间接提高了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在临床检测方法上,目前对GA的检测主要是采用酶法进行检测,其检测过程中可以在自动分析仪中完成,操作方便,数据获得较为容易,但由于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和正常参考值[8],使得GA检测在临床中的推广应用受到一定影响,因而在临床上应该加强对GA检测标准的研究,以使GA检测能够尽快运用到临床疾病控制当中,促进临床效果的提高。

综上所述,酶法测定的GA检测结果与HbA1c之间的相关性良好,能够对患者短期内血糖水平变化进行反映,对患者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值得在临川检验中进行推广。

[

参考文献]

[1] 薛邦禄,李妍,徐维家.糖化血清白蛋白在糖尿病人群中的应用评价[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2,22(6):1367-1369.

[2] 赵芳,张芳,邱玲,等.酶法测定糖化白蛋白的方法性能验证及其初步临床应用[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3,36(4):343-347.

[3] 吴杰红,张志伦,周良琼,等.糖化清蛋白酶法快速检测及其临床意义评价[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32(17):1920-1922.

[4] 李梅红.糖化血清白蛋白的检测对2型糖尿病短期疗效的判断价值[J].医学临床研究,2013,30(8):1533-1535.

[5] 国佳,罗梅,贺岩,等.空腹血糖和糖化血清白蛋白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22):83-84.

[6] 汪艳红.妊高征患者血清白蛋白、尿微量白蛋白检测意义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3,17(6):1106-1107.

[7] 吴冀川,李蓬秋,刘丽梅,等.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清白蛋白的临床意义及影响因素[J].中国综合临床,2013,29(12):1240-1243.

血清白蛋白范文第3篇

【摘要】 目的: 应用光谱技术研究曲克芦丁(troxerutin, TRO)与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 间结合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荧光光谱法确定曲克芦丁对BSA的荧光猝灭机制。依据热力学参数讨论两者之间的主要作用力类型。利用同步荧光光谱考察曲克芦丁对BSA构象的影响。结果: 曲克芦丁对BSA的荧光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反应的热力学参数ΔH=-77.06 KJ/mol,ΔS=-152.20 J/(mol·K)。结论: 曲克芦丁与BSA之间的主要作用力是范德华力;曲克芦丁的加入使BSA构象发生了变化。

【关键词】 牛血清白蛋白; 曲克芦丁; 荧光猝灭; 同步荧光光谱

[Abstract] Objective: Applied spectroscopy to study the interaction mechanism of troxerutin and bovine serum albumin(BSA).Methods: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method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fluorescence quenching mechanism of BSA caused by troxerutin.According to the thermodynamic parameters the major force types between troxerutin and BSA was discussd.The effect of troxerutin on bovine serum albumin was also studied by synchronous fluorescence spectrometry.Results: The quenching mechanism of troxerutin to bovine serum albumin was static quenching.The thermodynamic parameters of the reaction was ΔH=-77.06 KJ/mol,ΔS=-152.20 J/(mol·K).Conclusion: The main binding force between troxerutin and BSA was Van derWaals interaction.Troxerutin binding on the bovine serum albumin could change the serum protein conformation.

[Key words] bovine serum albumin; troxerutin; fluorescence quenching;synchronous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曲克芦丁(troxerutin,TRO)系芦丁经羟乙基化制成的半成品黄酮化合物。具有抑制红细胞和血小板凝结,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同时能增加血中氧的含量,改善微循环,促进新生血管形成以增进侧支循环的开放[1]。结构见图1。血清白蛋白是血浆中含量最丰富的载体蛋白,它能和许多内源性物质广泛结合。各种药物进入人体一般都要通过血浆的贮存和运输,而后才能到达受体部位并发生药理作用。

研究药物与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2]。蛋白质的功能与其结构密切相关,研究中药有效成分对蛋白质结构的影响,不仅能为确定中草药有效成分及作用强度提供一定信息,而且对全面阐明小分子化合物与蛋白质的结合机制也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利于了解中药的作用机制。本文研究了TRO与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的作用机制以及温度对结合常数的影响。分析了TRO与BSA的结合模式,从分子水平认识该反应的作用机制。

图1 曲克芦丁的结构

Fig 1 The structure of troxerutin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和试剂

TU1901PC型分光光度计(北京普析通用仪器有限公司),LS50B型荧光分光光度计(美国PerkinElmer公司),PHS25型PH计(上海雷磁仪器厂);TRO(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牛血清白蛋白(Sigma公司);三羟甲基氨基甲烷(Tris)、盐酸、氯化钠等试剂均为分析纯;实验用水为二次蒸馏水。

1.2 溶液配制

用0.9%NaCl配成pH=7.4的TrisHCl缓冲液来配制浓度为1.0×10-3 mol/L的TRO储备液备用;以TrisHCl缓冲溶液(pH=7.4,含0.1 mol/L NaCl 以维持溶液的离子强度)为溶剂配制1.0×10-4 mol/L 的BSA储备液备用。

1.3 实验方法

荧光光谱的测定:取3 ml 1.0×10-6 mol/L的BSA溶液于1 cm的石英比色皿中,用微量注射器逐次加入浓度为1.626×10-3 mol/L的TRO溶液进行滴定,加样体积由实验点浓度计算确定(滴定剂累加体积小于100 μl)。以278 nm为激发波长,绘制300~500 nm波长范围的荧光光谱;同步荧光光谱实验中同时扫描激发和发射单色器,固定激发和发射波长差分别为60 nm和20 nm,其他同荧光光谱测量。

紫外吸收光谱的测定:移取10 ml 1×10-4 mol/ L 的曲克芦丁溶液于10 ml比色管中,加入pH=7.4 的TrisHCl缓冲溶液定容至刻度,以TrisHCl 缓冲溶液做参比,测定紫外吸收光谱。

2 结 果

2.1 紫外光谱的研究

由BSA,TRO及TROBSA(1∶1)复合体系的紫外吸收光谱(图2)可以看出,TROBSA复合体系的吸收光谱与单独TRO,BSA的吸收光谱相比,发生了明显的减色效应。吸收光谱的变化表明TRO和BSA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在基态分子中发生的。

2.2 TRO对BSA的荧光猝灭研究

蛋白质能够发出荧光是因为蛋白质中存在三种芳香族氨基酸:色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由于这些氨基酸结构不同,其荧光强度之比为100∶9∶0.5,因此大多数情况下可以认为蛋白质所显示的荧光主要由色氨酸残基贡献[3]。而当激发波长为278 nm时,TRO在300~500 nm范围内几乎无荧光。固定BSA的量,不断增加TRO浓度时,BSA内源荧光强度有规律地降低,不同温度时的荧光猝灭曲线如图3,4所示。

C(BSA)=1.0×10-6 mol/L;λ=278 nm;pH=7.4;C(TRO)(AF):0,0.5,1.0,1.5,2.0,2.5×10-6 mol/L

图3 25℃时TRO对BSA的荧光猝灭光谱

Fig 3 Effect of TRO on fluorescence spectrum

of BSA at 25℃

C(BSA)=1.0×10-6 mol/L;λ=278 nm;pH=7.4;C(TRO)(AF):0,0.5,1.0,1.5,2.0,2.5×10-6 mol/L

图4 37℃时TRO对BSA的荧光猝灭光谱

Fig 4 Effect of TRO on fluorescence spectrum

of BSA at 37℃

荧光猝灭通常可分为动态猝灭和静态猝灭。一般情况下,可依据不同温度下的结果区别是动态还是静态猝灭。对于动态猝灭,随着温度的升高,将增加离子有效碰撞的数目,加剧电子的转移,使荧光物质的猝灭常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若是静态猝灭则温度升高将降低复合物的稳定性,使猝灭常数减小。为了进一步阐明其荧光猝灭机制,分别作出25 ℃和37 ℃时BSA猝灭的荧光光谱,根据SternVolmer方程[4]

F0F=1+Kqτ0[Q ]=1+KSV[Q ]

式中F0和F分别为加入猝灭物质前后所测得的荧光强度值,τ0为没有猝灭物质存在时荧光分子的平均寿命。Kq为双分子碰撞猝灭常数,[Q ]为猝灭物质的浓度, KSV为SternVolmer猝灭常数,且有KSV=Kqτ0。绘制F0/F-1对[Q ]关系图,见图5。

图5 25℃和 37℃时BSA 的SternVolmer图

Fig 5 SternVolumer curve of BSA with TRO at

25℃ and 37℃

从图5可以看出,曲线呈良好的线性关系,且随着温度的升高BSA猝灭曲线的斜率降低,可判断药物与BSA之间形成了复合物,猝灭过程为静态猝灭。

2.3 结合位点和结合常数的确定

药物分子和蛋白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一般采用位点结合模型来描述,设蛋白质分子(P)上对药物分子(Q)有N个等同独立的结合部位。蛋白质总浓度为[Pt],药物总浓度为[Qt],蛋白质和药物的游离浓度分别为[P]和[Q],生成物为QnP,其浓度为[QnP],则与蛋白质结合的药物当量数为n[QnP],设结合常数为K,依据Scatchard方程[5]可知,确定猝灭机制后,再将所测得的各个荧光光谱,按349 nm处的相对荧光强度F0/F对C(TRO)F0/(F0-F)作线性拟合,得到弱碱性条件下TRO与BSA形成复合物的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和相应的直线相关系数,见表1。结果表明,TRO与BSA作用时只有1个结合点。表1 BSA和TRO的结合常数及方程的相关系数

2.4 TRO与BSA作用力的确定

药物与生物大分子的作用力包括氢键、范德华力、静电引力、疏水作用力等。药物不同,与蛋白质作用类型也不相同。根据热力学参数与作用力间的关系,可以确定其作用力类型。热力学参数与主要作用力间的相互关系如下[6]:ΔH=0,ΔS>0,为疏水作用力;ΔH0,为静电作用力;ΔH

lnK2K1=ΔH(1T1-1T2)R

ΔG=ΔH-TΔS=-RTlnK

可求得25 ℃时TRO与BSA反应的热力学参数ΔH=-77.06 KJ/mol,ΔS=-152.20 J/(mol·K),ΔG=-31.70 KJ/mol。所以可认为TRO与BSA之间的作用力主要为范德华力。

2.5 TRO对BSA构象的影响

同步荧光光谱经常被用来研究药物分子对蛋白质构象的影响。当同步扫描波长差Δλ为60 nm时,BSA的同步荧光主要是色氨酸残基发射的荧光,Δλ为20 nm时只表现出酪氨酸残基的荧光。而色氨酸的最大荧光发射波长与其所处的介质环境有关。因为氨基酸残基的最大发射波长与其所处环境的疏水性有关,所以由发射波长的改变可判断蛋白质构象的变化。

BSA的空间结构由3个结构域组成,每个结构域由2个亚结构以槽口相对的方式形成圆筒状结构,几乎所有疏水性氨基酸残基都包埋在圆筒内部构成疏水腔[5]。固定BSA浓度,逐渐增大TRO的浓度,记录Δλ=60 nm和Δλ=20 nm时的同步荧光光谱图,发现最大发射波长略有移动(图6)。表明TRO的加入导致了BSA构象的改变,色氨酸残基所处环境的疏水性降低,BSA 内部的疏水结构有所瓦解, 肽链的伸展程度增加[7 ]。

C(BSA)=1.0×10-6 mol/L; pH=7.4

a:Δλ=20 nm; C(TRO)(A-E):0,1,2,3,4,×10-6 mol/L

b:Δλ=60 nm; C(TRO)(A-E):0,1,2,3,4×10-6 mol/L

图6 BSA的同步荧光光谱

Fig 6 Synchronous fluorescence spectrum of BSA

3 讨 论

TRO对BSA产生荧光猝灭,且猝灭过程是由于形成化合物而引起的静态猝灭。因为动态猝灭是由分子的扩散碰撞导致的,随着温度的升高,分子的扩散速度加快,荧光猝灭会更严重,猝灭常数应更大。而静态猝灭温度升高将降低复合物的稳定性,使猝灭常数减小。另外,据文献报道,生物大分子的荧光寿命约为10-8 s[8],各类猝灭剂对生物大分子的最大扩散碰撞猝灭速率常数为2.0×1010 L·(mol·s)-1,根据实验所得KSV值及SternVolmer方程,可以计算TRO对BSA的荧光猝灭速率常数Kq远大于各类猝灭剂对生物大分子的最大扩散碰撞猝灭速率常数。由此进一步证明,TRO对BSA的猝灭是由于形成了配合物而引起的静态猝灭。

通过TRO与BSA荧光光谱的研究发现,不存在药物时的BSA荧光强度比存在药物时的BSA荧光强度强,表明BSA内色氨酸残基与TRO之间存 在能量转移。

通过对TRO与BSA荧光光谱测定,发现BSA的内源荧光有规律地降低且略有红移现象。有研究[9] 认为色氨酸的最大荧光发射峰位对环境很敏感, 在疏水环境中其最大峰位约为332 nm,完全显露于水相中时约为352 nm,部分显露于水相中时则约为342 nm,由此可以认为TRO 与BSA 结合后, 使BSA 的螺旋结构逐渐舒展开来, 从而使色氨酸残基逐渐从白蛋白的疏水环境中显露出来而进入水相中, 导致BSA分子的空间构象发生了变化。

参考文献

[1] Petruzzelis V,Troccoli T,Candiani C, et al.Oxerutins(Venoruton):efficacy in chronic venous insufficiencya doubleblind,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J].Angiology,2002,53(3):257-263.

[2] 邵 爽,马博英,王学杰.头孢地嗪钠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研究[J].物理化学学报, 2005,21(7):792-795.

[3] 马贵斌,李克安,赵凤林.荧光法研究药物分子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结合作用[J].化学学报,1999,53(12):1193-1197.

[4] 周秋华,王彦卿,张红梅,等.单宁酸与牛血红蛋白相互作用的光谱研究[J].化学研究与应用,2008,20(7):816-820.

[5] 肖厚荣,盛良全,施春华,等.水杨酸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荧光光谱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4,24(1):78-81.

[6] 张红梅,王彦卿,于黎明,等.锌酞菁与牛血红蛋白相互作用的光谱研究[J].化学试剂,2008,30(2):85-88.

[7] 张红梅,王彦卿,张根成,等.分子光谱法研究铝酞菁与牛血红蛋白的相互作用[J].分析实验室,2007,26(3):118-122.

血清白蛋白范文第4篇

【P键词】 白蛋白; 心力衰竭; 心室重构; 脑钠肽; 射血分数

doi:10.14033/ki.cfmr.2017.9.00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9-0014-02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whether serum albumin level can be the same as the level of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 as a biochemical indicator of the severity of heart failure and to analyze its correlation with left ventricular remodeling in chronic heart failure.Method:The clinical data of 266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40 cases of health person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rum albumin,BNP and 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LVMI) was analyzed.Result: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serum albumin level in group Ⅱ,Ⅲ and Ⅳ was significantly lower,and decreased with the severity of heart failure,the differences abov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Albumin; Heart failure; Ventricular remodeling;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Ejection frac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Binzhou Medical College,Binzhou 256600,China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各种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三个特点[1]。随着我国人口趋于老龄化,因CHF导致的住院率和死亡率也在逐年增加,有研究发现,心衰患者5年死亡率甚至比一些恶性肿瘤还要高,因而CHF的研究及诊治显得尤为重要,现在临床上已经出现了多种用于CHF的诊断及判断预后的方法。许多研究证实神经体液因素、炎性因子、年龄、肥胖、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体重指数、营养不良等都是影响心力衰竭预后的危险因素。近年来已证实左室重构是CHF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础。在临床上CHF患者常常合并低蛋白血症,也是心衰患者死亡及长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子[2],然而目前关于低蛋白血症与左室重构关系的临床研究很少,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观察白蛋白水平与心衰左室重构的关系,探讨血清白蛋白是否可以作为评价慢性心衰患者左室重构的指标,为心衰患者采取更加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3年10月-2016年7月在笔者所在医院确诊为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266例为研究组,按1928年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制定的心功能分级标准分为3组:心功能Ⅱ级组76例;心功能Ⅲ级组85例;心功能Ⅳ级组105例。另选取健康正常者40例作为对照组一起纳入研究。所有对象年龄46~85岁,平均(62.75±12.85)岁,研究组平均病程(5.49±2.64)年,其中男214例(70.0%),女92例(30.0%)。各组年龄、性别、糖尿病史、吸烟史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

研究组为确诊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且病程至少2年的患者。排除有严重肝肾疾病、发热、肿瘤、血液系统疾病、胆道疾病、严重营养不良的患者、近期有重大手术及外伤的患者。

1.3 研究方法

收集所有慢性心衰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的血清白蛋白、BNP,超测定左室舒张末内径、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及射血分数,计算左心室质量指数(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LVMI),进行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分析和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用t检验,相关性分析用直线回归分析法计算相关系数,P

2 结果

不同心功能组血清白蛋白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且血清白蛋白水平随着心衰程度加重而下降,与CHF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而BNP及LVMI随着心衰严重程度加重而逐渐呈升高趋势,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血清白蛋白是血浆白蛋白主要组成部分,由肝脏合成,具有维持血浆渗透压、结合和运输物质、抗休克、抗氧化等生理功能,通常仅被认为是反映营养状况或慢性疾病危重程度的指标之一。有研究发现,血清白蛋白含量与C反应蛋白水平呈负相关[3]。Vincent等[4]提出低蛋白血症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各种并发症的状态,是影响疾病预后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且目前血清白蛋白检测手段非常成熟,简便易行。Horwich等[5]报道,低白蛋白血症是一个有效预测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的指标。也有研究表明营养不良、慢性消耗是心力衰竭不良预后有力的危险因素[6]。近年来,有研究表明低蛋白血症可诱发并加重心室重构从而加速心衰的进展[7]。孙志军等[8]研究发现血清白蛋白水平降低参与了CHF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过程,且CHF患者出现低蛋白血症使心衰程度进一步恶化。

本研究显示血清白蛋白水平在CHF患者中有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本研究所选择的病例资料均来自笔者所在医院心内科住院的患者,资料比较完备,但可能存在一些选择性偏倚,且病例资料有限,此项研究结果尚需大规模临床研究进一步证实。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4,42(2):98-122.

[2] Bonilla-Palomas J L,Gámez-López A L,Moreno-Conde M,et al.Hypoalbuminemia in acute heart failure patients:causes and its impact on hospital and long-term mortality[J].J Card Fail,2014,20(5):350-358.

[3]邓次妮,雷健.急性心肌梗死血清白蛋白与B型钠尿肽和超敏c反应蛋白及左心室射血分数的相关性[J].中国综合临床,2012,28(8):838-841.

[4] Vincent J L,Dubois M J,Savakis R J,et al.Hypoalbuminemia in acute illness: is there a rationale for intervention?A meta-a-nalysis of cohort studies and controlled trials[J].Ann Surg,2003,237(3):319-334.

[5] Horwich T B,Kalantar-Zadeh K,MacLellan R W,et al.Albumin levels predict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systolic heart failure[J].Am Heart J,2008,155(5):883-889.

[6] Nker S D,Ponikowski P,Vane S,et al.Wasting as independent risk(actor for mortality in chronic heart failure[J].Lancet,1997,349(9058):1050-1053.

[7] von Hailing S,Steppe R,Canker S D.Advances in understanding and healing cardiac cache highlights from the 5th Cahokia Conference[J].Into J Tcardiol,2010,144(3):347-349.

血清白蛋白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糖化血清白蛋白;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

[中图分类号] R54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10(a)-0049-03

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UA)和急性心肌梗死(AMI),常合并血糖升高,但高血糖是否与糖尿病有关还有待研究。另外,UA与AMI两组患者血糖水平是否有差异,随着血糖的升高,其他生化指标如糖化血清白蛋白、糖化血红蛋白的关系如何,值得关注。现对我院27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8月~2011年5月在航空总医院心内科住院诊断为AMI的患者139例,设为AMI组,其中,男101例,女38例;年龄41~82岁,平均(62.36±10.33)岁。AMI诊断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中的诊断标准[1]。另随机选取同期住院UA患者131例作为对照,设为UA组,其中,男98例,女35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吸烟、家族史、糖尿病(DM)病史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表1)。将270例患者分为糖尿病组(127例)和非糖尿病组(143例),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符合1999年WHO诊断标准。

1.2 方法

1.2.1 FBG、2 h PBG、GHb的测定 研究对象空腹10 h后早晨7:30~8:00抽取空腹及餐后2 h外周静脉血3 mL于生化管中送检,采用Backman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FBG、2 h PBG。用血常规管免疫抑制比浊法测定GHb。

1.2.2 GA的测定 采用液态酶法测定(日本旭化成制药株式会社Lucica GA-L试剂盒,Glamour2000自动生化分析仪,精密度试验显示批内、批间的变异系数均小于3%)。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输入SPSS 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P <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各生化指标的比较

两组FBG、2 h PBG及G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GH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2 急性心肌梗死组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组生化指标的比较

两组FBG、2 h PBG及G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GH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2.3 各项生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FBG、2 h PBG都与GA有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373、0.327,而FBG、2 h PBG均与GHb无相关性。见表4。

3 讨论

AMI由于突然发作严重的心肌缺血和梗死,可以刺激全身的应激反应,应激引起的高血糖(stress hyperglycaemia)是影响AMI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2]。研究表明,一半以上的心肌梗死患者,血糖会升高[3]。即使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既往无糖尿病史,其血糖的升高,可能是已经存在的糖代谢紊乱的表现[4],并且在随访中,这种糖代谢紊乱持续存在,成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5]。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往往与高血糖相关,本组资料从监测血糖变化的各项生化指标着手,对27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进行研究,分为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结果两组无论是FBG、2 h PBG还是G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糖尿病组糖化血红蛋白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提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急性期主要与应激性高血糖相关。

糖尿病为冠心病的等危症,其较非糖尿病患者更易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早在30余年前,Framingham心脏研究就已证明糖尿病比非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高2~4倍[6-7]。Dagenaise等[8]随访24年研究也指出,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比不合并冠心病的糖尿病患者死亡率更高,相对危险为指数3.11。因此,监测发病前血糖的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GA和GHb是一种简单易行的血糖控制指标[9]。当血浆葡萄糖分子中的羰基能和白蛋白分子末端的自由氨基发生非酶促糖基化反应,就可形成不稳定的、可逆的醛亚胺,醛亚胺的分子结构再经过重排反应,最后生成高分子酮胺结构。GA是这一酶促反应相结合的产物。GA和GHb不同,不受血红蛋白变异和红细胞更新率的影响,因而能快速、灵敏、特异地评价和监控血糖的变化[10-12]。GHb反映过去6~8周的血糖平均水平,而GA可有效反映患者在过去2~3周的血糖水平。目前已知,GA变化早于GHb。对于血糖变化不稳定的患者,GA能够及时监测并反映血糖的变化。因此,在了解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糖短期水平变化时具有一定的优势。本文通过对270例AMI和UA患者的研究分析显示,AMI和UA两组患者相比,FBG、2 h PBG及G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GH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另一方面,FBG、PBG都与GA有良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373、0.327,均P < 0.05),而FBG、2 h PBG与GHb无相关性,提示GA较GHb更能及时反映ACS患者发病前短期的血糖变化,从而有效反映急性期应激性高血糖的水平。

综上所述,GA是反映在过去2~3周血糖的变化,这弥补了FBG、PBG、GHb测定的不足,从而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在急性期血糖的控制及监测提供了可靠且便利的指标。其与FBG、PBG较好的相关性,又可以及时反映血糖的变化趋势,这有利于高危人群的筛查,并能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控制血糖,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循环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12):710-711.

[2] 彭晓韧,赵艳芳,邹大进,等.糖尿病在急性心肌梗死危险评估中地位的探讨[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1,23(6):322-328.

. Prehosp Emerg Care,2011,15(3):405-409.

. Endocr Regul,2010,44(1):3-8.

. Lancet,2002,359(9324):2140-2144.

. J Endocrinol Invest,2011,34(11):881-886.

. Psychother Psychosom,2012,81(2):108-117.

. CMAJ,2009,180(1):40-47.

[9] 阮昱,李霞,张楠,等.2型糖尿病与冠心病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水平的比较[J].临床内科杂志,2004,21(2):117-119.

[10] 王丽娟.纪立农国际专家委员会关于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在糖尿病诊断中的作用的报告[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9,8(17):563-565.

相关期刊更多

实用检验医师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放射免疫学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临床合理用药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