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浙江高考语文作文

浙江高考语文作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浙江高考语文作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浙江高考语文作文

浙江高考语文作文范文第1篇

浙江省2013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应用文写作试题 课程代码:02126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2小题,每小题1分,共22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应用文的基本思想和基本观点明确、不含糊,对问题的认识、对事物的评价清楚、明白,这说明在写作应用文时,要求立意

A.新颖

C.深刻 B.鲜明 D.集中

2.先介绍事件的起因、发展,后介绍事件结局,这种应用文的结构是属于

A.条款式结构

C.纵式结构

3.市场调查的第一步是

A.选定目标

C.确定方法 B.搜集材料 D.分析研究 B.一段式结构 D.横式结构

4.对已经发生过的或正在发生着的市场活动进程进行剖析,以总结出市场活动的经验和规律,这种研究报告是

A.市场调查报告

C.市场活动分析报告

5.市场预测报告的特点有预见性、科学性和

A.普遍性

C.总结性 B.特殊性 D.实效性 B.市场预测报告 D.经济项目可行性报告

6.意向书只是草签的表示某项合作意愿的文书,它不具备明确性,只具有

A.制约性

C.预测性 B.导向性 D.可行性

- 本套试题共分4页,当前页是第1页-

7.投标书是对招标要约的

A.说明文书

C.协商文书 B.咨询文书 D.承诺文书

8.订立合同当事人双方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是

A.合同书

C.标的 B.质量 D.价款

9.在写作产品说明书的主体时,采用各项内容逐项逐条地说明,从而使读者便于阅读和理解,我们把这种写法称之为

A.概述式

C.图表式

10.感谢信的字数最好控制在

A.1页纸内

C.3页纸内 B.2页纸内 D.4页纸内 B.条款式 D.综合式

11.单位、团体、个人邀请有关人员参加或出席某些重要活动或会议,应使用的礼仪文书是

A.通知

C.请柬 B.通报 D.公告

12.演讲一开始就告诉听众自己将要讲些什么,这种开场白方法叫

A.楔子

C.衔接

13.申请书属于

A.公文

C.合同 B.书信 D.演讲稿 B.激发 D.触题

14.一个单位若想制定一份五年的全局性的发展计划,这个单位可将其写成

A.设想

C.要点

15.写好总结的重要原则是

A.材料充分

C.突出重点 B.实事求是 D.语言简明 B.方案 D.规划

16.因会议记录要在开会的当场把开会时的自然情况和具体情况如实记录下来,所以会议记录具有

A.完整性

C.资料性 B.连贯性 D.纪实性

17.《关于做好关停小火电机组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是属于

A.批示性通知

C.知照性通知 B.指示性通知 D.会议通知

18.请示的称谓,一般写

A.一个主送机关

C.一个抄送机关 B.两个主送机关 D.两个抄送机关

19.各类案件的当事人为了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依法行使诉讼权利,自书或委托他人代书的向司法机关提出指控、答辩或申诉等法律意见的书状,我们称其为

A.申请执行书

C.答辩状 B.诉状 D.判决书

20.比较详细生动报道人物和事件的传播文体是

A.消息

C.通讯 B.简讯 D.广播稿

21.直接揭示出消息的主要内容或意义的标题是

A.引题

C.副题 B.正题 D.摘要

22.对具体事物、人物、事件进行解释说明的文体是

A.说明书

C.通讯 B.解说词 D.消息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23.应用文写作在选择材料时,应注意

A.以主旨为中心来选择材料

C.选择生动有趣的材料

E.选择新颖的材料

24.在写作总结时要求

A.实事求是

C.语言简明

E.材料充分

25.市场预测报告的特点是

A.预见性

C.时效性

E.论证性

26.组成通知的标题的要素有

A.发文机关

C.发文事由 B.发文字号 D.文种 B.科学性 D.评估性 B.突出重点 D.留有余地 B.要鉴别真伪,选取真实准确的材料 D.选择能反映事物本质与特点的材料

E.发文时间

27.计划的主体内容有

A.本单位的实际情况

C.步骤和注意事项

E.分工 B.任务和目标 D.措施和办法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28.立意除了客观性外,还有何特点?

29.在市场活动分析的步骤中,在对市场进行分析之前,需要先完成哪些工作?

30.投标书的主体内容有哪三个方面?

31.欢送词主体内容有哪些?

32.简讯的特点是什么?

33.请柬的特点是什么?

四、综合写作(本大题共2小题,共50分)

34.请你以X省电力公司的名义,在新年前夕给全省电力系统的一线职工写一份感谢信。 要求格式完整,语言清楚。(15分)

浙江高考语文作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微写作;教学意义;序列化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4-0074

一、微写作的概念内涵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方式变得数字化、快节奏,微博、微信、微电影等新鲜事物应时而生。2012年,“微”字成为央视中国年度汉字。可以说,微时代已经到来。同时,微时代也成就了微写作。

微写作,一般指字数在300字以内的写作,是属于内容短小精炼的文体,包括常见的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小说、微故事、微戏剧等等,当然也包括中小学考场试卷中的短小作文和部分语言运用题中的写作。“微写作”作为一个新词,主要是微博、微信、QQ空间等现代网络写作的延伸,也是写作生活化的新气象。其实,微写作古已有之,唐诗、宋词都可以归为微写作。而古代短小说、文人笔记、寓言故事,甚至楹联、格言、谜语都可以说是微写作的一部分。本文主要讨论高中语文教学相关的微写作。

2014年6月,北京市高考语文试卷中增加了微作文,长久以来的60分作文题被分为大小作文两题,其中的小作文,即微写作部分占10分。其实,北京大学温儒敏教授曾经提过建议,即设计一道60分的大作文,另加一道15分至20分的小作文,或者叫做“微写作”。北京高考的微作文题目面世,受到学界的广泛好评,其他省份命题者也纷纷效法。

二、微写作的教学意义

2014年北京高考语文学科的新版《考试说明》中指出:“能用精炼的语言描述事物,表达观点,抒l感情……”,并且在2015年加入了“能简短的应用性语段”的更为详细的要求。实际上,在普通高中“新课标”中,也有相关的阐释:“重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有个性的表达、有创意的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微写作的相关考试命题一方面符合“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也适应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促进写作教学与之同发展,使写作教学有教育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具体来说,也更方便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微博、微信等“微”事物,提高学生新媒介素养。而传统的大作文教学与命题形式,无法实现这样的教育价值。此外,微写作对教学实践也有更多具体的意义:

1. 符合认知写作发展规律,摆脱单一长篇写作束缚

通过对比美国写作教学,叶黎明教授认为:“在中小学写作教学领域,缺少对‘语篇’概念的引入,从而缺少除文章外其他语篇形式的训练价值的体认。”而美国的短篇语篇写作教学已经在上世纪70年代就形成了规范体系。我国的高中语文教学,在日常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中并未重视非全篇长篇式的写作,而且没有系统安排与设计,这是对认知写作发展规律的忽视,而张良田通过研究提出,认知写作理论认为,写作形式的开发,应基于非长篇写作开始的,应首先学会利用多种材料,通过写作训练进行高效清晰的思维和表达。实际上,基于认知写作发展规律的微写作训练,就是摆脱单一应试长篇写作束缚最好的方法,通过制订系统课程体系,将读书笔记、札记、图表、漫画、学习计划、读书报告等相关文体教学引入写作教学。总之,摆脱束缚,微写作将写作教学的思路拓宽,不求谋篇构架,目标切实,语言精炼的写作训练,将对高中学生思辨写作有重要作用。

2. 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摆脱应试写作抵触情绪

高中生中间流传这样的“三怕”: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其实,写作文,是这“三怕”中的最怕。是学生不愿意写吗?实际上是学生“不想写,没得写,不会写”问题中的“不想写”,根源在于应试写作的空洞化和不切实际。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乐于写日记,尤其是QQ空间日记,学生乐于写读书笔记,尤其是将读书感悟发在微信朋友圈中,甚至凌晨一两点钟都在发表。而恰恰他们愿意写的,都属于微写作范畴。教师通过合理设置写作教学课程,正确引导学生练习写作,摆脱应试写作的阴影,进行新媒介微写作指导,便解决了学生“不想写,没得写,不会写”的问题。

3. 提高学生媒介素养,摆脱闭门造车写作习惯

“媒介素养是人们面对各种媒介信息时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创造和制造能力,以及思辨反应能力。”这种素养是大数据时代,新媒介发展形势下对有一定文化素养的公民提出的新要求。针对这种素养的培养,上世界80年代,欧美等发达国家早已制订相关课程体系,相比而言,我国对此缺乏重视。如今,中国的微时代步伐没有比发达国家走的慢,媒介素养的培养也迫在眉睫。我国的一些教育专家看到了这个问题,开始发声,并在相关领域进行工作,高中教育工作者也慢慢受到影响。2014年6月,浙江高考语文试卷中语言应用试题,出现了撰写网络店铺经营沟通中作为店主答复信的考题,也是试题顺应时展,贴近生活的一种体现,本题作为微写作的典型试题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

浙江师范大学王尚文教授指出:“从语文的角度看,媒介主要是一种语文的存在,不少媒介就是语言文字或以语言文字为主,而其他媒介也往往也少不了语言文字这一要素。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全可以说,媒介素养也是语文素养。”媒介素养的培养,是时代的需要,媒介素养相关的微写作训练,不但可以摆脱陈旧的写作课假大空的现象,改变闭门造车,看着天花板写作的习惯,学生不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是关注社会,关注新闻,关注媒体,甚至可以关注自己。

总之,微写作虽“微”,却有重要的语文学科教学意义和社会意义,努力探索实践,将其纳入常规语文学科教学体系,并建构规范的微写作训练方式方法,不但是新时期应考的需要,更是新时代的现实需要。

浙江高考语文作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语文 培养 学习习惯

那么,高中生学习语文应该养成哪些良好习惯呢?

一、积累的习惯

我国古代学者十分重视知识积累的作用。战国时期的学者荀子在《劝学》一文中告诫人们:“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唐代的韩愈说:“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进学解》)。宋代的苏轼则主张:“博观约取,厚积薄发。”(《杂说》)可见积累对语文学习多么重要。从高考语文优胜者的实践来看,积累也确实重要。浙江省绍兴市的高考状元魏益佳高考语文成绩136分,他在谈到自己的语文学习经验时说:“语文学习是慢功,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点点滴滴的语文知识,就如一粒粒的黄沙,今天积一粒,明天积一粒,就会聚沙成塔。”他的高分来自高中三年苦心经营的积累。积累也是高考应试的需要。尤其是近几年来地区高考汉语文卷,字音、字形、词义、实词、虚词、病句、名句等基础知识部分直接考查知识积累的题目占了将近一半的分数,此外,在文言文翻译、现代文阅读中,有许多题目都是需要学生激活积累才能完成的。因此,一个高中生,必须首先做好知识积累。

积累的主要途径有四个:一是摘抄,二是背诵,三是记忆,四是训练。

积累的方法有三种:一是单元积累法。就是学习一个单元之后,及时归纳本单元学习的难读字、易错字、成语典故、精彩语段等,力求精要实用。二是考点积累法。就是根据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中规定的高考考点,对散见于课本、资料、试卷中的语言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要注意突出重点、难点。三是易混点积累法。就是对平时训练中遇到的易混知识点,考试中出错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要着眼于辨析疑点。如复习汉字字形时,就可以从易混点的角度进行总结:例如,复习汉字的字字形的识记,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积累一些字形相近而容易写错的字。比如,茶房酒肆的“肆”与肄业“肄”;寒喧的“暄”与喧闹的“喧”。

二、阅读的习惯

(一)诵读。诵读就是有声的读书。古代人把上学叫做“读书”,可以看出传统的语文教育思想对“读”的重视程度。今天许多学生语文素养差的根本原因就是从初中到高中一直都只重视去做各种模拟试题,而没有认真的进行过“诵读”的训练。但是一个人语文能力的形成恰恰是在诵读的过程中完成的。因此,教材上选的那些优秀的作品,特别是要求背诵的文章,我们要认真的诵读,除些之外还要找一些文情并茂的文章,拿来反复的诵读,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有的同学可能认为高考不考诵读,诵读文章对考试没有意义。实际上,语文试卷中的许多题目,并不是凭理性的分析而是凭借较高的语言感受能力做出来的。有些选择题,你做对了,但问你原因你可能答不出来,这并不能说明你凭运气做对了,实际上你是凭语感做对的,正确的语感从何而来呢?从诵读中来。

许多语文试题都是这样,凭语感就能做对,因此,只做题不读书,对于提高语文能力来讲,是舍本逐末。

(二)精读。从形式上看,与诵读相比,精读是一种无声的读,即默读;从本质上看,他是一各伴随着思考、理解、概括、转化、吸收的研究性的、创造性的阅读,是更高层次的阅读。孔子讲“学而不思则罔”,对于精读来说,最关键的一条是在读中要思考,在思考中质疑,即发现问题,实际上有效的阅读,就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阅读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三)多读。古人讲:“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所以阅读水平的提高,有赖于多读名篇佳作,读多了,视野开阔了,自然就会有比较,有鉴别,自然也就会产生较为深入的理解。如有人读了《荷塘月色》中关于月色的描写,就想起“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的朦胧,又想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恬静,觉得有那么几分相似,由是而到画面所显示的凄婉的美。

浙江高考语文作文范文第4篇

且来看这些诗意文题:高考作文全国卷的题为“人生,诗意还是失意”,湖南卷题为“诗意的生活”,江苏题为“怀想天空”,北京卷为“春夜细雨”,浙江则是“行走在消逝中”,山东更是迷离,叫“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

不可否认,诸如“春夜细雨”、“诗意的生活”这样的文题,本身赋有宽泛的弹性,能为学生提供较大的想像空间,这较之昔日主题先行的陈述式命题是种进步。文随题行,不难想像,今年的高考作文将满纸诗情画意,会不乏文采斐然、华靡绮丽之作,但也必多吟风弄月、顾影自怜之文,甚至可能大量充斥着无病地陶然于小我得失悲欢的情绪。

在诗意的构想中,在怀想的漫游中,在消逝的追忆中,表达的魅力将得到极大显扬。但是,思想先行,语言次之,这是评判作文最基本的依据。既然高考作文是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凭借,它就必须承载起反映学生作文水平的能力。即要求高考作文题,为考生提供一个独立审慎的思考平台。一片“诗意盎然”、“春风细雨”,只会让那些贴进现实生活,反映主流社会的文章,失去依托。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其实,讲求高考作文命题的开放性与自由度,是不应以牺牲高考作文题应有的思想价值与社会责任为代价。如果文章总是凌空虚蹈、风花雪月,还谈什么文以载道?近几年类似于“诗意”、“记忆”之类的高考作文题,导致“睁着眼睛说瞎话”、“闭着眼睛说梦话”,派生出大量的假、大、空的无病胡编乱造的文章。反观今年高考作文题,离现实太过遥远,于时政太过冷漠,我们又怎么能寄望于这样的作文题下,写就彰显社会责任的锦绣文章呢?

中学课本里有副名联,叫“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诚然,我们不应强求高考作文应尽显“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的道义和使命,但是,如果高考作文都去大谈风花雪月,感怀听风品茗,势必又陷于务虚与失重之中。这样的高考作文,除了让我们看到一些语言的奢华绮丽,又能有多少思想的重量,又能凸显多少人文关怀。当文章被抽空了思想,也就自然失去了价值的依存。

更何况,表面宽泛的诗意想像,对高考作文来说。本身就是一种更为逼仄的命题。试想,当高考作文题本身就构成了测试学生思想深度与厚度的掣肘,必然产生大量雷同虚构的文字。界定这样文章质量的标准也必然更为宽泛,换言之,阅卷老师打分的弹性空间将变得极大。对于阅卷把关与质量监督而言,也势必会陷于更为复杂的境地。这很容易导致高考作文批改的质量上不去,最终损害到高考本身的公平性与公正性。

浙江高考语文作文范文第5篇

2011年高考,有一对双胞胎兄弟,虽然一个学文,一个学理,但语文、英语这两门学科的得分竟然一模一样。蒋思遥、蒋思远均毕业于浙江省慈溪中学。哥哥蒋思遥读文科,总分616分,被中央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录取;弟弟蒋思远读理科,总分657分,被浙江大学理科实验班录取。

下面分别是他们对语文学习的一些体会,供同学们参考。

语文是一门长线学科,长到人一出生就开始学习,接近死亡时还在运用。语文学科得分难,我学习语文的经验是长期坚持与临阵磨枪相结合。

语文学习需要长期坚持,这是由语文知识面广、考点分散的学科特点所决定的。语音题、字形题、成语题、现代文和文言文阅读题等题型,取材的范围很广。只有长期阅读积累,广泛涉猎,才能得到正确答案。具体做法是:

我平时会随身带几个小笔记本,其中两个就用在语文方面。一个是专门的字词集锦,将平时所见的容易误读的字和容易望文生义的词语(主要是成语)全部收录在本子上,然后利用晨读时间大声朗读以加强记忆;一个是文摘集锦,专门收集一些俗语或从报刊中摘录的优秀文章、段落、句子等。如果摘录的内容太长,就把它裁剪下来粘贴到本子上,晚上睡觉前拿出来翻翻,这样既可以记忆,也可以催眠。

我在睡觉前还要做一件事,就是在枕头边放一本《成语词典》,每次都要看3~5条成语。不要认为每次看的量太少,一旦坚持下来,一年就会记住1000多条成语。高考后,我发现这些积累对我很重要。因为高考时,前3道考查语音、字、词、句的试题,我一分未失。从中可以得出两条经验:一是分类对待。属考记忆的,强调熟记;属考能力的,强调语感。二是平时积累。没有“厚积”,难有应考时得心应手的运用。打好语文基础,讲究持之以恒的积累。积累中,要注意“难懂”“易错”类的知识点,因为考点往往在此处。

对于古代诗歌的学习也需要坚持积累。诗歌鉴赏题在高考中越来越重要,难度上有加大的趋势,但如果掌握了一些基本方法,寻找到一些基本规律,就能游刃有余。想解答好这类题,要在平时的学习中掌握三个技巧:

一、 抓诗眼

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诗眼是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或一个词,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意境全出。诗眼是理解诗歌的一把钥匙,抓住了诗眼,明白了主旨,可以使答题更准确。

二、 找意象

古代诗歌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在一首作品中集中使用多个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中就有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情怀。寻找意象对于准确理解诗歌大有裨益。

三、 明意境

意境是文艺作品中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所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代诗歌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的表现手法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常见的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孤独冷寂等等。

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内心世界,走进诗歌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在解答古代诗歌鉴赏题时,还要特别注意以下三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齐全,要从多个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和规范。

同样,高考语文对现代文的要求也比较高,考生只有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才能取得较好的成绩。

特别提醒考生的是:在语文积累方面,我们平时要注意收集生活中常用的近义实词,搞清词语意义,扩大自己的词库。收集词汇有两条捷径:一是注意收集历年各省市高考真题中的词汇,凡是真题中出现的词汇大都是命题专家精挑细选的,典型而实用;二是注意从大型报刊的新闻报道类作品中,收集具有时效性的典型词语。多读报刊,多注意收集词汇可以增强语感,增强对词语的辨析能力。这样就能从容地应对同义词辨析题和成语题。

下面,我再来谈谈临阵磨枪的做法。

语文学习虽然离不开平时的积累,但是在高考前临时抱抱佛脚,我认为也是很有必要的。

临阵要磨的“第一把枪”是时文阅读,以提高作文分数。时文阅读有三大功效:

一、 开拓视野

一般来说,文章读得少,写作时你的视野就会被局限,作文分数就不会太高。

二、 提高文笔水平

多欣赏优秀的散文可以提高我们的叙述能力,提高构思水平,更重要的是提高我们掌握文学语言的能力,使作文语言更准确,更精练,更形象,更生动,更活泼地表达思想感情,恰如其分地描写所要表现的事物。

三、 增强逻辑思维能力

时文阅读会增强我们对社会问题的洞察能力、分析能力、评判能力和探究思考能力。

临阵要磨的“第二把枪”是字音、字形、成语等记忆性题型。考前看看以前经常出错的知识点,高考时再遇到这些易错题就会觉得特别亲切。

我是理科生,却酷爱阅读。我擅长推理,作文常常得到“文笔老练”的赞赏。我认为要想高考语文分数高,就得养成广泛阅读的习惯。

一、 在阅读中形成语感

我认为,学好语文,最重要的是要形成一种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例如,找出选项中有语病的句子,有些人读一遍就能辨析出来,有的人钻研了好几遍,还是不得要领,这就是语文素养的问题。要加强语文素养,需要有意识培养语文的敏感度,而且它对阅读和写作也大有好处。所谓语文的“敏感度”,实际上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语感。通过在阅读中培养语感来提高应试的水平,我认为是很有必要的。

二、 在阅读中提高答题能力

我们先来看看答题时常犯的三种错误:

1. 阅读题面不仔细,定势思维

长期大量的模拟题训练,对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无疑是有效的,但也容易形成思维定势。而在考试时,一旦出现的题目稍有变化,就很容易死守老套,“上当受骗”,造成失分。

2. 答题程序不熟悉,不打草稿

有许多考生认为,语文考试不同于数理化,无需计算,所以可以不用打草稿。其实,很多语文试题是必须打草稿的,因为它要求准确、精练。现在多数简答题是有字数限制的,我们在做鉴赏题、文言文翻译题、现代文阅读题、仿写题、语段压缩题时,也应该打草稿。有的同学认为这是浪费时间,不起作用,却出现在答了一段文字后,发现自己已经把答题处填满,可还没有说到点子上的情况。于是又来勾画修改,造成卷面很不美观。既如此,何不先在草稿纸上写好,改好,再一气呵成把答案写上去呢!

3. 答题规范不遵循,答非所问

有的考生答题,由于心中无数,喜欢“撒大网”。尤其在鉴赏题上,总是把“中心明确、语言优美、首尾呼应”之类的话罗列在卷子上,希望能多少“碰”上一点分。殊不知,阅卷老师大多反感这种做法。更何况,有时答案写多了,反而把正确的要点淹没了,没有踩到点子上。

阅读能帮助我们改正上述错误。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风,不同时期有不同时期的出题风格。通过广泛阅读,就可发现文章具有的时代风格,也可发现命题专家的喜好。比如,浙江省的命题专家就喜欢把哲理性的、文化味浓的散文作为考试材料。我们在阅读文章时如果能有一些简要的评析,或与相同材料进行比较,持之以恒,就能达到高考答题所要求的准确和简洁。我们通过阅读鉴赏性的文字,就会发现文章鉴赏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掌握必要的术语,需要一些文学知识。

三、 考场作文的构思方法

关于高考作文,我的经验是,有了好的构思,文章就成功了一半。可是,不少同学却不重视这关键的一步。或写到一半,却想另起炉灶,或是字数未够已无话可说。作家写作,可以酝酿很长时间,而考场作文是速战速决,尽管时间紧迫,但也不可省掉这一步。

下面,我为大家介绍考场作文的“三步快速构思法”:

第一步,由点到面

所谓“点”,就是题目;所谓“面”,就是多侧面、多层面地围绕题目进行发散思维。用朱光潜先生的话来说,这便是“寻思”“抱着题目四面八方地想”。记忆的大门一旦开启,思绪便会如潮而至,或是某个瞬间的记忆,或是一则轶闻故事,或是某次难忘的体验,或是忽而闪现的思想火花,甚至是一句妙语,一个精当的词……只要与题目有关的,都要“一网打尽”。这时你会发现,不断延伸的思路会渐入佳境,想到的内容渐趋独特和深刻。这时,写作的心境就会平和下来,因为有东西可写了。

第二步,由面到点

这个“点”已不是题目,而是在第一步“寻思”而得的“面”之基础上,提炼出精彩之“点”。

思绪打开之后,接下来的事就是“收”了。所谓“收”,就是筛选和提炼。刚才还很“热”的头脑,这时需冷静下来。面对大量可用之材,要用一种理性的眼光去进行一番严格的审视。偏离题目的,只好剔除;叙述冗长的,只得割爱;容易与他人“撞车”的,只能舍弃。沙里淘金,优中选优,留下的便是闪光点和精彩点,它们就是克敌制胜的“精兵强将”。接下来,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经过深度思考去挖掘其中的内涵,提升它们的价值。

第三步,由点到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