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电影狩猎者

电影狩猎者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电影狩猎者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电影狩猎者

电影狩猎者范文第1篇

最近电影《虎兄虎弟》在成都上映后,引起了很大轰动。《虎兄虎弟》到底是什么内容呢?带着许多问号,我和同学们一起走进了太平洋电影院。

故事是这样的:虎哥库玛尔虎弟松嘎和爸爸妈妈一起生活在森林里,在这片森林里有一座古堡,虎兄虎弟一家就住在这里。有一天一群狩猎者来到这片森林,在古堡里发现了它们,虎妈妈叼着松嘎越过高墙,逃走了。而虎爸爸为了救库玛尔被打死了。库玛尔被狩猎者送给了地方官,虎妈妈在救库玛尔的时候,松嘎被狩猎者捉住,买到了马戏团。过后库玛尔又被送到一个斗兽场。在一次巧合,王子和公主要看老虎对斗,有把松嘎和库玛尔安排在一起,它们在斗兽场打斗了一会儿认出了对方,就一起逃回会森林,找到了虎妈妈。

当看见狩猎者打死虎爸爸时,同学们都感到叹息,甚至憎恨狩猎者当看到库玛尔松嘎从斗兽场逃出来的时候,同学们都热烈的鼓掌,为它们感到高兴当看到,狩猎者用火把库玛尔松嘎围住,库玛尔松嘎要跳出火海时是同学们都捏了一把汗。

看了这部电影,我不免有一些忧虑。虽然,电影结尾是库玛尔和松嘎回到了大自然,但是像这样被狩猎者捉住能回到大自然的动物少之又少。人类将动物拿来观赏、取乐、卖钱、用兽皮做大衣……难到就没有想过,如果你是一只动物,被人类残杀,或者失去了自由,你会怎么想?动物是不会甘心情愿地任你们摆弄的,它们向往森林,它们向往大自然,它们向往自由!现在人类大量捕杀动物,难道就没有想想,动物会甘心吗?不,永远不会的。它们不愿意被活活地杀掉,不愿意一生都没有自由,不愿意自己死在人类手里,还有,还有……它们有一千个不愿意,一万个不愿意。在此,我呼吁人们,不要再破坏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不要再乱杀一禽一兽,不要再杀害我们的朋友,要保护好自然界中的一个个生灵。消灭动物,就是在消灭人类自己。如果有一天世界上的动物全都消失了,那人类还能生存吗?地球是宇宙给人类和动物共有的一片可以生生息息的空间。我们要珍惜这一片可以供我们使用的土地,珍惜这自然界中的每一个生灵吧。

保护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电影狩猎者范文第2篇

任何一个艺人,都可以在微博上成为自由的平民,不再像之前只有通过媒体才能自己的讯息;任何一个素人,也可以在微博成为瞩目的明星,一条有着足够亮眼的言论足以让转发量成千上万。微博,似乎有着沟通交流、逆转乾坤的能力。

微博“微”,微在字数,短短的一两句话就是一条微博心情。微博又不“微”,因为往往也就是这一两句话,可以掀起千层浪。尤其是明星的微博,在几十万、几百万的粉丝关注之下,每个ID背后都是一双眼睛,以及一颗八卦的心,生怕娱乐圈没有娱乐,微博不是生机勃勃。

如今,越来越多的明星习惯于把微博当作一个推销自己的平台,无论公事私事都要“织”条微博,从早餐的面包牛奶,到睡前的一句晚安;从对另一半的喜爱,到某件事情的公开道歉,他们都会把自己的想法、做法在微博上完完全全地记录下来。但是,一些明星也因为自己的微博闹出了一些风波,从而牵扯出一连串事件,对当事人的风评造成影响;甚至有的还会影响到其他艺人,让他人“躺着也中枪”。还有一些明星,不知何时就中了冷箭,在微博里被人爆了料,都是防不胜防的。

对此,我们只能感慨老祖宗古训“言多必失”的精髓,微博虽“微”,但力量不“薄”。也奉劝众明星当心微博这个“深坑”——微博有风险,织博需谨慎!

微博=陷阱:里面有老鼠夹,外面有狩猎者

如果说明星一直像个猎物,被记者和站在娱乐圈观的观众们捕风捉影的话,那微博确实是个表面看起来很美好的陷阱——一个自由的平台,不用再端着明星的架子,可以卖萌、耍宝、哭诉、随意地发表言论。但是,一旦你跳进去了,你每发出的一言一行都会明镜一般的被陷阱外的“狩猎者”们注视。一句话说错了,就像夹到了陷阱里的老鼠夹,夹得你一头包。

入陷人物:李晨、张馨予

入陷原因:8月31日,话题女星张馨予在微博上晒出男友李晨送她的心形石头,并透露是男友偶然在一个地方捡回来的。结果,随后就有网友发现,李晨前度绯闻女友、名模迪丽娜尔在微博上晒出同款石头,并怒斥“你是批发了一堆么”。但这仅仅是开场。到第二日中午,网友在微博上地毯式搜出李晨至少送出6块同款石头给不同的人,他也因此被网友封号为“宋石男(送石男)”。

入陷微博:@张馨予:今天收到一颗心……这颗心,是他偶然在一个地方发现捡回来的。一颗天然的石头心,经历了多少风沙和碰撞,变成了这个形状。但愿像这颗心一样,坚固而经得住一切考验,但愿不再玻璃心……

入陷后果:除了收获到“宋石男”这么一个绰号,李晨送出的这款心形石头也一夜间火爆淘宝,并被标注“李晨勾女利器”,标价从7元到近亿元。“石头门”让一个老实敦厚的大孝子一秒变奇葩泡妞帝,于是二人不得不迎接新一轮吐槽轰炸:一些深究的网友爆料张馨予做演员之前常出入夜总会,张馨予只得马上出来澄清。二人都没想到,就是单纯高调晒恩爱,都会引出这一场闹剧。

网友神回复:

李晨的石头,送迪丽娜尔一颗、送张馨予一颗、送妈妈三颗,据说集齐七颗李晨送的石头就可以召唤神龙……

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石头心!

锄禾日当午,李晨磨石头。蓦然回首,李晨磨石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李晨还在磨石头。

如果说你要离开我,把我的石头还给我,在你身上也没有用,我可以还给我妈妈。

入陷人物:姚晨

入陷原因:这边,蝙蝠侠与蜘蛛侠“双侠”在中国银幕PK得不亦乐乎;那边,微博女王姚晨赞美蝙蝠侠、批评蜘蛛侠的微影评,却引发口水无数。本来只是一个普通观影感,但因为姚晨在微博后“@”了《蝙蝠侠前传3》宣传方,所以让一些同行质疑她有意为《蝙蝠侠前传3》做宣传。

入陷微博:@姚晨:观影《蝙蝠侠前传3》,按理说,这位英雄产自美国,但在影院那两个多小时里,观众多次为蝙蝠侠自发鼓掌,由衷为他欢喜为他忧,你才明白,英雄无国界,英雄属于全世界。悲催的是,看完此片意犹未尽,接着看了《蜘蛛侠》,那狗血剧情和坑爹蜥蜴人,又让人顿悟:有时候,英雄只能有一个。

入陷后果:虽然受到很多人的质疑,但姚晨在这件事上还是态度很坚决的,认为这只是自己的一个微影评,无关他人,并且很快通过微博回击:“早前吐槽某国产片,被骂得狗血淋头。自此后学乖,只聊外国片。木想到,昨晚吐槽《超凡蜘蛛侠》,引起宣传方不爽,今竟专门发新闻构陷我,说我加入电影营销。我本是《蜘蛛侠》忠粉,只是不喜欢这个版本,有何不可?观影本是个人的事儿,怎就无权说感受?您以营销为生,就认定别人也靠此赚钱?神马逻辑!”结果引来更多评论,乃至口水——“同时发送给2000多万粉丝的观影感,不是个人,而是一个庞大的群体。”

网友神回复:

悲催我看完你的电影,再看周迅的电影,我也觉得,如果女演员只有一个就够了。完全两部不同的电影,不同的风格,有必要这样被你说成这样么?

就算单说蝙蝠侠……英雄只有一个?你当正义联盟是死的呢?

姚晨莫非被变异蝙蝠咬了,所以变成奇怪的NC粉顶10个黑?

入陷人物:王菲

入陷原因:经常在微博中幽默发言的歌坛天后王菲,近日又通过微博调侃起了台湾歌手周杰伦。她笑称周杰伦演唱的《台》,其实是在隐喻拉肚子。但是该微博一经,还是引来了大批周杰伦粉丝的关注,他们纷纷对天后展开攻势,与王菲的粉丝上演了一场“护主战”。

电影狩猎者范文第3篇

你在我的心里

可可西里

你遥远又神秘

青色的山梁可可西里,被誉为世界第三极的生命,蓝天白云雪山的世界屋脊,美丽少女般的最后一片净土。多少人向往的仙境啊!当你看到轻盈、俊美、奔跑如飞的藏羚羊时,你是否知道,这儿埋葬了多少她们同类冰冷的尸骨,这儿诞生了多少坚强的精灵,这儿成全了多少贪婪的心灵!

回想起影片里的一幕又一幕:空旷的黄土地上密密麻麻地躺着的是败在冲锋枪之下的藏羚羊;圣洁的雪山脚下埋藏着的是价值连城的藏羚羊皮;自私的盗猎者腰包里的是因贩卖羊皮而赚来的赃款……

在可可西里亘古的环境中,拥有那圣洁、永恒的美感,这儿生活着至真至善的淳朴人民;在青藏高原稀薄的空气中,飘荡着无情、血腥的气息,这儿迎来了贪婪自私的盗猎者--当正义与邪恶相遇,当善良碰到了金钱的诱惑时----人们表现出了人性的光辉,为了这美丽的家园,为了这圣洁的土地,为了这美丽的藏羚羊,志愿者们在茫茫的大戈壁上浴血奋战!

87分钟的电影结束了,而在我的心里,爱的火焰刚刚点燃:我们同样生活在地球村,我们同是地球母亲所宠爱的孩子,我们应用爱去温暖他们受伤的心灵,我们亏欠他们太多太多……

1985年前,仙境般的可可西里中生活这百万只藏羚羊,随着欧美市场需求的增加,才有了爱钱如命的盗猎者血腥屠杀的残忍场面。几年间,藏羚羊只残存有不到两万只,这两个数字的差距可想而之,但是有多少盗猎者呢,他们赚了多少钱呢,这也许无法统计,但我们可以放下过去,因为那些事情过去了,就无法回到原来去关爱他们。想想现在吧,现在的天是蓝的,现在的空气中弥漫着天堂般美好的气息,用最真的心,最真的情去爱她们吧!他们和我们一样是是地球母亲宠爱的孩子,他们和我们是平等的、真诚的、关爱的。你看,无数人的努力之下,可可西里恢复了昔日天堂般的美丽。美丽的高原精灵再也不用害怕狩猎者的袭击了,因为这儿是他们的天堂!

可可西里

你遥远又神秘

可可西里

你在我的心里

遥远的天际是谁的声音

象划破千年沉寂

却又归于沉寂

羚羊的眼泪谁会再提起

电影狩猎者范文第4篇

8000万年前的古老沙丘

从纳米比亚首都温得和克(Windhoek)乘车前往苏丝斯黎(Sossusvlei)沙漠公园攀登世界最高的沙丘。苏丝斯黎沙漠公园属于纳米布沙漠的Namib-Naukluft 国家公园,纳米布(Namib)在当地语中是“遥远的干燥平地”的意思,纳米比亚(Namibia)的国名就取自于此。这里的沙漠含有丰富的铁,经氧化后,沙漠表面就变成了红色。因为光线的变化,红色在不同的时间和光照下呈现出多样的红,风情万种。

然而,在这个沙漠中还隐匿着一个具有恐怖名称的景点——“死亡湖盆”(DEAD VLEI)。这个粘土质湖盆是雨后形成的,但随着气候的变化,该区域气候变干旱,沙丘蚕食湖盆,阻挡了河水的注入。由于缺乏足够的水源,只有少数动植物存活下来,它们都以晨雾为生。死亡湖盆周边散落着骆驼刺的残骸,大概已有900岁的高龄,在烈日的焦烤下已变成了黑色。因为气候太干旱了,这些残骸至今都没有腐烂。众多电影、广告都曾来此取景。

湖盆中一棵棵屹立了几百年的骆驼枯树孑然矗立,苍凉壮美,伴着昔日河床泥土的遗迹和层层红色的沙丘,有一种凄美的壮观。死亡湖盆的名字虽然让人感觉很绝望,但不经意间,从身边纵身而过的野兔,为这一片死寂凭添了活力。

就在这片湖盆中,世界最高的沙丘——45号沙丘(因为这座沙丘距离公园大门45公里,所以就取名为45号沙丘)盘踞于此,它的高度为325米,有8000万年历史,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沙丘之一。简单的名字挡不住45号沙丘的魅力,历经千万年的洗礼,沙丘的造型呈现出优美的曲线。由于太阳射下的光线,沙丘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两面。朝阳的一面如血般殷红,背阳的一面则是深邃的黑,红与黑互相冲撞,在山脊交汇。

与野生海狮亲密互动

离开苏丝斯黎沙漠公园,奔向大西洋海岸线。在蜿蜒曲折的地形中穿行,终于到达沃尔维斯湾(Walvis Bay)。

沃尔维斯湾位于纳米比亚西海岸的中部,随南极寒流而来种类繁多的浮游生物和鱼、虾,因此引来众多鲸群,所以沃湾又称鲸湾港。沃尔维斯湾是南部非洲西海岸最大的浅水咸水湖,周边栖息着众多鸟类,以火烈鸟和鹈鹕居多。

沃尔维斯湾乘船出海观看海洋动物的活动最为有趣,航行在湛蓝色的大海上,遥看鲸鱼、海豚、鲸鱼,还有一堆堆肥肉堆积的海豹,更可以近距离接触野生的海狮和鹈鹕。游艇上还为各位行游者准备了一餐红酒、生蚝的饕餮盛宴。

Catamaran公司的游艇又大又漂亮,它们的“出海巡游”活动最受欢迎。早上九点左右起航,持续三个多小时,开到附近海域找寻各种海洋生物,品尝特色美食。根据游艇的大小,活动费用在250纳元-450纳元,折合人民币约为190元350元之间。

游艇刚刚靠岸,上面就来了第一位客人——一只肥硕的海狮。因为“出海巡游”是这里的常规项目,所以聪明的海狮们都知道上船就有早饭吃,早早的就候在上面迎接客人了。刚从水里跳上来的笨重家伙,浑身湿漉漉的,黑色的皮毛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它跟人类已经是好朋友了,丝毫没有对人类的惧怕。走到哪里都像个大明星般,派头十足,昂首阔步。向导用桶装了一袋鱼过来,大家伙立马扭动着肥胖的身躯快速跟上,丝毫不笨拙。公司规定,喂食同一只海狮不能超过10条鱼,这样是为了避免它们丧失野外生存能力。每到喂食结束,向导会引领它从船舷边跳回海里。这个途中一些冒失的行游者总能跟这些大家伙撞个满怀,被大海狮挥动双鳍的时候踩到脚,被一个重达几百公斤的家伙踩到足以让你的旅行刻骨铭心了。

馋嘴的家伙还不只海狮,随着向导一连串清脆嘹亮的哨响,霎时从薄雾中窜出若干鹈鹕和海鸥,像箭一般从船弦两侧飞来。接着,向导潇洒地把鱼抛向空中,鹈鹕长开大嘴,准确无误的在空中直接拦截。它们就徘徊在人们的头顶之上,你总是会有它们下一次扇翅膀时就会打到头的错觉。鹈鹕的大嘴直接接鱼尚能理解,小小的海鸥也上来凑热闹。整个身体都不比鱼大多少,但一次也要吃一整条鱼,贪心十足。

数万海狮占领十字角

十字角(Cape Cross)距离斯瓦科普蒙德仅100多公里。关于十字角的名字至今流传有两种说法:1486年葡萄牙探险家Diego Cao(第一位踏上纳米比亚的欧洲人)在此竖立一个2米高的十字架,以彰显葡萄牙国王的尊荣。另一有关十字角的说法是,Diego Cao依照指引航海方向的南十字星座外形而得灵感。

1980年于原处重新设立一个辉绿岩制的十字架,刻有拉丁语、葡萄牙语及德语的碑文。但这里现在聚集着的8-10万只海狮则成为了标志性景观,也是在纳米比亚最值得看的生态动物风景之一。

十字角的开放时间是上午十点到下午五点。来这里的游客比较少,而且通常只逗留半个小时,也是因为这里奇臭无比的味道很难让人久留。这里没有正式的大门,施工队正在修路,一个破旧的小屋就是管理处,在这里买门票,墙上有些资料介绍。

再向前一段路,眼前横着一长条栈道,供行游者行走,也起到阻隔海狮的作用。这里其实没有任何指示牌规定行游者的行为,但大家都自觉地行走在栈道上,尽量不打扰海狮的生活。

远处一段残墙上趴着几只小海狮,行游者们都兴奋得大叫,哪知向导一脸镇静地指着前方的栈道,这才发现,栈道下面黑压压的一大片全都是小海狮!一个个黑黢黢的小家伙蜷缩在行游者脚边,伸手就能触摸,如果想要抱走一只,都没人阻拦。但出于对野生动物的尊重,人们并没有触碰过它们,只是在一旁静静观看。

海狮作为海洋动物,通常生长在较为寒冷的地区,因为这里大西洋沿岸风浪巨大,气温寒冷,加上因为海流带来的丰富水产,所以吸引了如此数量众多的海狮。我们去的时候正逢繁殖季节,几乎每一只成年母海狮都生了或者将要生一只小海狮,所以海狮的数量顿时增加了几万,非常庞大的家族。成片的海狮群,顺着海岸线绵延,与沙滩的黄色融为一体。凑近点就可以看到一只只海狮,各种姿态,有仰卧状的,趴着的,半躺半趴的,水中嬉戏的,岸上晒太阳的,相互依偎的……

很多的成年母海狮都在海里觅食,把自己的宝宝丢在沙滩上。小海狮也聪明,知道长期被太阳炙烤会小命不保,就蹒跚着往栈道方向爬,一个个躲在栈道底下的阴影里睡大觉,等着妈妈回来。走在栈道上,一直能听见小海狮发出的“咩咩”声,有置身于羊群之中的错觉。更多的小海狮正在朝栈道爬过来,脸上身上都是沙子,睁着硕大的眼睛,楚楚可怜的模样。在栈道最北端,有一个给客人的休息室,但现在已经挤满了几十只小海狮,完全没有给行游者留任何余地。还有些负责的海狮妈妈,叼着小海狮往栈道这边送。但海狮毕竟不是用脚走路,行动很吃力,再叼上一个小海狮负担更重。不知道是哪个海狮妈妈发明了“甩”的办法,叼住小海狮,往前一甩,只听到卡通片里那种夸张的“啊”的长音,一只黑乎乎的小海狮就飞过来了,落地后惊恐地望着妈妈,引得看客们发出阵阵笑声。

世界最大的岩刻画群

告别海岸线,返回非洲内陆的区域。在探访世界最大的岩刻画集中地——颓废方丹(Twyfelfontein)的途中,可以途经臭名昭著的骷髅海滩(Skeleton Coast)。

从西海岸休闲国家公园往北就是骷髅海滩。骷髅海滩一面临海、三面为沙漠环抱,经常大雾弥漫。19世纪德国人大举入侵纳米比亚,但从未占领骷髅海岸。据说一支德国部队进入骷髅海岸,却因为迷失方向而全军覆灭。一些外国船队也企图在这里登陆,由于浪高滩险,这些船只大多触礁沉没,葬身鱼腹,因此得来这个不好的名声,但这里的海滩和沙海相连的壮观还是吸引了无数游客。整个骷髅海滩的面积非常大,一直绵延到纳米比亚的最北端。

一路欣赏着海浪高速前行,出现一个大门,画着两个骷髅图案,这就是骷髅海滩公园的大门。进入骷髅海滩公园,没有看到沉船和浓雾,依旧是汹涌的浪涛。

颓废方丹是世界上石制雕刻最多的地方之一,也是非洲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岩画遗迹,总计约有2000个岩石雕刻。1952年,纳米比亚宣布颓废方丹为国家历史文物区,2007年被列为世界遗产地,这是纳米比亚的首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可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地。

离开骷髅海滩,驱车前去欣赏这一史前人类精美岩画的露天博物馆。尽管顶着世界遗产的头衔,参观岩画的门票价格很便宜,只需30纳元(折合人民币约21元)。

说到颓废方丹,大家脑海里第一反应出来的照片不是岩画,而是一块风化的巨石,像一张巨大无比的嘴,有锋利的牙齿,这张经典照片成为颓废方丹的标志。问询管理员才知道,山上的一块巨石便是著名图片的原型。而那块巨石,不是在观赏线路上,也少有人前往。

有岩画的巨石散落在峡谷的各处,向导将这些巨石连成了几条观看线路,有些地方还搭上铁架平台,方便大家攀登。这个峡谷里长期生活着两个人类族群,根据发掘的遗物表明,狩猎者和采摘者是第一批居住者,他们的手工制品是数千年前石器时代后期的典型代表。石器时代的狩猎者和采摘者制作了大部分石刻和全部的绘画:动物和人类的描绘。然后在2000-2500年前之间第二批居住者来到这个峡谷:放牧羊群和制作陶罐的Khoekhoen人。牧羊族制作的岩石艺术完全不同于狩猎者和采摘者,它们看来完全是几何形状,包括雕琢的一行行圆点。这里大约有2500幅石刻,但现在人们估计有5000多个独立的刻画。

大多数保存完好的岩刻是犀牛、大象、驼鸟和长颈鹿,以及人和动物的脚印画。最有名的例子是“狮人”,一个狮子每个脚爪上有五个脚趾头,该雕刻说明岩刻艺术与狩猎采集者的信仰体系相关。该遗址连贯、广泛、高质量地记录了至少2000年南非这块土地与狩猎采集者社区相关的礼仪习俗,而且它令人信服地说明了狩猎采集者的礼仪和经济习俗之间的联系。

据讲解员介绍,雕刻岩画是为了教育世世代代子孙如何捕猎而开始的,在这些巨石上几乎雕刻了在纳米比亚看到的所有野生动物。长者通过图案告诉子女哪些动物是可以捕猎作为食物,哪些是危险的。很神奇的是,虽然这里距离海岸有几百公里距离,但是在岩石上仍然发现了海狮、企鹅的雕刻,这也说明当时原始部落曾经去海边挖盐食用,看到了海狮后回来按照记忆雕刻的。

辛巴族“红人”部落

辗转几百公里,来到辛巴族部落的所在地奥普沃。纳米比亚是非洲大陆上最后一个获得民族独立的国家,这里广袤大地上除了珍稀的野生动植物外,还有一个行将消失的特殊土著族群——辛巴族。

辛巴部落是纳米比亚最具特色的传统部落,辛巴人17世纪从安哥拉高原迁徙至纳米比亚,一度成为非洲大草原上最为富庶和强大的游牧民族之一,但如今,他们依旧停留在原始状态,生活在远离现代文明的偏远地方,聚集在一个个孤立的小村落里,维持着500年前的生活方式和习俗,其独特的原始人文景观,令人赞叹。

辛巴族女子常年袒露上身,最特别的是,她们喜欢把一种红色石粉和着奶油涂抹在身上,就连头发也要用这种“红泥巴”裹着。因此,辛巴人的皮肤永远都是红色的,所以又称他们为“红人”。辛巴女子身上的红色颜料是用一种采自山区的红石做成的。制作方法很简单:把石料磨碎,然后加入水和从牛乳里提取的脂肪。这种颜料能保持一周不褪色。她们这么做,一是为了抵御烈日暴晒,二是蚊虫不会叮咬。由于缺水,辛巴女人一生都不洗澡,一辈子都会裹在“红泥巴”中。

如今的红泥人部落,人数不足两万,除了脱离了母系氏族,一切还都保留着原始的生活形态。他们以畜牧、种植为生,过去男人常年外出放牧狩猎,女人留守,现在男人们也开始外出打工挣钱了,女人依然在家里操持家务。辛巴人崇拜祖先、崇拜火,祖先和火是维系民族的精神核心。一个家族结成一个部落,一个村子基本就是一族人家。他们居住的房屋,大多是用树枝和掺有牛粪的泥巴搭建而成的,屋内面积一般只有三、四平方米。

由于一种神秘遗传基因的缘故,很多辛巴男孩在15岁之前就夭折了。这导致多数辛巴部落的男女性别比例严重失调,因此辛巴人的男女关系非常随意,三头牛就可以换一个老婆,但是必须是一头公牛两头母牛。这里的男子一般都要娶三、四个妻子来保证人口的繁衍,即使这样,辛巴人的人口仍然在锐减。

TIPS

1.机票:纳米比亚与我国无直航。主要路线有两条:北京—香港—约翰内斯堡—温得和克;北京—法兰克福—温得和克;第一条路线较为经济,南非航空公司和纳米比亚航空公司有从约翰内斯堡飞往温得和克的航班

2.签证:纳米比亚驻华使馆,地址:北京朝阳区塔园外交人员办公楼1单元13楼2号 ,费用600元人民币

3.酒店:如果想在首都温得和克品味一下殖民地时期的西南部非洲,你可以去豪华的赫尼兹堡宾馆(Hotel Heinitzburg),那是一座1914年建的城堡。费用为双人间2014纳元含早餐,折合人民币约为1585元。经济舒适的小旅馆,其中最好的一个是维拉·沃迪旅馆(Villa Verdi),距市中心不远,双人间带早餐630纳元

电影狩猎者范文第5篇

【关键词】《最蓝的眼睛》 文化霸权 主流文化 黑人

一、引言

《最蓝的眼睛》创作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描写的却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黑人的悲惨生活。作者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以独特的视角探索美国白人主流文化环境下的黑人精神世界,重新解读了白人文化霸权下的美国黑人,凸显了黑人民族的被压迫、被边缘化情况。本文以解析黑人布里德罗瓦一家三口―父亲乔利、母亲波琳和女儿皮科拉―在白人文化霸权下的不同遭遇,提出黑人本身的自我否定以及对白人主流文化的绝对认同才是悲剧的主要原因。

二、白人文化霸权下的黑人布里德罗瓦一家

1.白人主流文化和黑人从属文化。文化本身并无不妥之处,但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同处于同一社会环境下时,就必定会分出主流和从属。强势主流文化拥有更多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优势,运用多样的媒体手段宣示其地位的合法性和理论的主导性,不断对从属文化发起攻击,弱势从属文化被迫接受主流文化,在这场无烟的战争中逐渐败退。美国白人文化一直宣扬“以白为美”,将白皮肤、金色头发、蓝眼睛的女性形象设定为审美标准,必然导致黑人成为其对立面,黑人被认为是丑陋的象征,遭受白人的歧视和否定。在这种主流文化的冲击下,黑人一方面接受着侵蚀,逐渐从内到外的向白人靠拢,希望被主流文化认同;另一方面,无论在经济还是政治方面,他们一直处于社会的边缘地带,无法享受主流文化带来的便利。因此,处于从属地位的黑人,没有自由和权利,一直忍受白人的剥削,于是很多黑人选择了对白人文化随波逐流,他们认为只有接受了白人的文化,他们才能被美国社会所接受,才能改善自己的不平等待遇,也在这种观念的驱使下,他们都成为了主流文化的附庸。

2.父亲乔利。乔利是一位黑人成年男性,是布里德罗瓦家的一家之主,但是他从小就承受着大多数黑人都遇到过的白人歧视。乔利出生前就被父亲抛弃,出生四天后被母亲遗弃到垃圾堆,后被好心的黑人老姑姑收养,老姑姑去世后,他再也没有感受到黑人的温暖。年少的他和远房亲戚黑人小女孩的性经历,则成为了他永生难以划去的烙印,他们被两位带着枪的白人狩猎者发现,他们非但没有立即逃走,反而被要求继续,被人像观赏动物一样看着。乔利并没有怨恨白人,反而憎恨小女孩不应该在那个时候请他出来,他认为白人有权利观赏黑人,黑人也应该自愿地被白人观赏。幼年和少年时的经历,使他把所有隐藏的对白人的愤怒全都转化到比自己还要弱小的黑人女性和黑人儿童身上,他和妻子打架谩骂,又在醉酒的意识下了自己的女儿,可以看出以乔利为代表的黑人男性忘记了白人的歧视和自己的不公平待遇,失去了自我反抗的意识,真正陷入了白人文化霸权的阴影之中。

3.母亲波琳。作为一家中的成人母亲,波琳一直深受白人文化霸权的侵蚀。她满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从美国南部来到北部,但到了之后却发现跟自己想象的生活完全不一样,白人嘲笑她的南方口音和她的卷发等黑人特征,黑人也跟南方的黑人不同,丈夫乔利也不和她交流,使她和乔利原本和谐的关系出现了裂痕,她深感孤独,于是就去电影院消磨时间,沉迷在白人主演的电影中寻找心理上的满足感。电影中白人的一切引发了她对自己生活现状的严重不满以及她对白人生活方式的深深向往。作为黑人女性,波琳的生活环境远远达不到自己的期望,因此她希望在白人那里实现自己的梦想。于是波琳找到了一份在白人家做女仆的工作,终究得到了“美丽、整洁、干净和赞扬”的高度评价。但是,她为了融入白人生活,忽视了自己的家庭,作为一位母亲,她却没有照料好自己的女儿。女儿来看望她时,不小心打翻了一盘刚做好的草莓派,她狠狠给了女儿一巴掌,因为她弄脏了主人家的地板;她不仅不心疼差点儿被烫伤的女儿,反而忙着安慰受到惊吓的白人小女主人,由此可见,她的女儿被认为是一个打扰了她白人生活方式的外来者。但是,无论她工作多么受到赞扬,都不能改变她黑人仆人的身份,她渐渐丧失了真实的自我,成为了白人白人文化霸权的见证。

4.女儿皮科拉。皮科拉是整个故事的核心,也是以她为代表的黑人最弱势群体的最佳代表。她出生时就被认为是“丑孩子”,买糖果和其他不被欢迎的情况更加使她以自己的黑皮肤为耻,也加深了她对白人蓝眼睛的渴望,“每天晚上,她就祈祷一双最蓝的眼睛,从未停止过,她充满热诚地祈祷了一年,虽然她屡屡失败,但并不是一点希望都没有,她知道要想让这样的奇迹发生,必须等待很久很久。”她相信如果自己有白人的蓝眼睛的话,就会收到很多的爱,可是结果却是被父亲,怀孕后又受到黑人社区里人们的恶意猜测,最后产下死婴,精神失常。皮科拉以白人的审美来判定美丑,这种自我否定和自我放弃实际上是两种文化冲突的产物,黑人在融入白人和寻求白人认同的过程中遇到问题,验证了黑人文化逐渐流失和黑人自我意识的被压制。

三、结语

黑人一直深受白人文化霸权的侵蚀,这种影响下黑人遭受精神上的被殖民,导致黑人的自我否定和自我放弃,黑人只有坚守自己的文化传统,继承黑人优秀的传统价值观,时刻凝聚成为一个团体,才能在白人文化霸权的压迫下生存,获得自我民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Morrison,Tony.The Bluest Eye[M].New York:Knopf,1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