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百家筝鸣

百家筝鸣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百家筝鸣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百家筝鸣范文第1篇

茗者,好茶也;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中国人饮茶的历史,几乎可以追溯到上古神时代的神农氏,有据可考的茶学资料也早在汉代即已出现。对许多人来说,茶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生活必需品,大概在外出不便于泡茶时也想要品尝到这种熟悉的清香味道,才催生出了方便携带的茶饮料。从最早接触到的冰红茶、冰绿茶等寥寥几个品项,到如今各色口味不下几十种,茶饮料的发展似乎顺应了某种动力。

罗之纲博士分析说,茶饮料在中国的发展受着情感和生理两方面的支撑。在情感上,消费者认为茶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物品,喝茶也是十分风雅之事,可以修心养性,所以由茶叶做成的茶饮料在情感上得到消费者认同;在生理上,茶不仅具有良好的口感,而且越来越多的实验证明喝茶对人体有益。这两个动力“移情”到以茶为原料的包装饮品上,令这一商品具有天然的优势。

茶饮料的兴起

尽管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预包装茶饮料的兴起却在邻邦日本,并成为世界上最成熟的茶饮料市场。如今的日本茶饮料生产商主要有三种类型:1.拥有自己的茶叶农场,通过宣传自己拥有安全可靠的茶园来保证茶叶的安全性,代表品牌:伊藤园;2.强调正宗百年老店的制茶技术,代表品牌:伊右卫门;3.厂商以同种茶叶组成不同的风味,开发成系列产品,获得更多消费者的支持。日本人将茶这一日常必需品变成方便携带的商品后,茶饮料很快在东亚地区流行起来,并改变着世界饮料市场的格局。

以茶饮料市场相对较为成熟的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作为比较,罗之纲分析了中国内地茶饮料市场的发展情况。2009~2012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亚太地区占据了全球茶饮料市场的60%,其中日本和中国分别名列茶饮料消费量的前二位,然而第一位和第二位之间相差悬殊——中国人年均消费量约为10.7升,复合年增长率为6.1%;日本人年均消费量达到42升,每年增长率仅为1.6%,市场饱和后成长出现停滞趋势,消费者对产品的创新性则具有较高的要求。在我国台湾,茶饮料的主要消费群体是年轻人,并被认为是能够代替碳酸饮料的健康饮品。

茶是东方特有的一种饮料,与咖啡、可可并列为“世界三大饮料”,中国人对于饮茶有着普遍的爱好与认识,和中国文化密切结合,并且都认可长期饮茶对健康有益,是一种健康饮品。近年来的研究也发现,茶叶中含有多种有益健康的功能性成分。这与大多源自于西方的其他饮料不同,西方的饮料多着重于其嗜好性(如碳酸饮料与咖啡饮料),或是强调营养(如果汁和乳饮料)。因此,茶饮料作为茶的衍生品能在中国市场上取得重要的一席之地。

我国茶饮料消费现状

根据中国饮料工业协会2012年调查统计,在我国饮料市场中,包装饮用水仍是最大品类,占43.43%,比2011年同期增加2.55%;碳酸饮料占10.50%,比2011年同期减少3.41%;果汁和蔬菜汁类占16.96%,比2011年同期增加0.81%;其他饮料占29.11%,比2011年同期增加0.06%。2009年35家茶饮料企业共生产茶饮料821万吨,同比增长29.79%,占全国饮料行业总产量10.10%;2010年39家茶饮料企业共生产茶饮料1 116万吨,同比增长34.47%,占全国饮料行业总产量11.08%;2011年36家茶饮料企业共生产茶饮料1 184万吨,同比增长3.98%,占全国饮料行业总产量10.07%(此部分包含乳饮料)。

由销售通路端统计,2013年茶饮料在整个软饮料市场上(不含乳饮料和酸奶)的销售量占有率为16.6%,虽然较去年同期的18.2%及前年同期的18.5%略有衰退,但仍为市场上最主要的软饮料品类之一。

我国茶饮料以“调味茶饮料”为主

国家标准《茶饮料》(GB/T 21733-2008)将茶饮料分为:茶汤饮料、调味茶饮料、复合茶饮料、茶浓缩液。其中,茶汤饮料包括:红茶饮料、绿茶饮料、乌龙茶饮料、花茶饮料等;调味茶饮料包括:果汁茶饮料、果味茶饮料、奶茶饮料、奶味茶饮料、碳酸茶饮料等。

尽管茶汤饮料和调味茶饮料属于平行的两个大类,然而纵观国内市场上的茶饮料,基本上都是调味茶饮料。国家标准将茶汤饮料定义为:“以茶叶的水提取液或其浓缩液、茶粉等为原料,经加工制成的,保持原茶汁应有风味的液体饮料,可添加少量的食糖和(或)甜味剂。”可见,茶汤饮料必须在完全不调味的前提下保留原茶汁应有的风味,且不添加香精与其他增进风味和口感的食品添加剂,故对生产工艺的要求较高;而调味茶饮料则可以在茶汤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风味与原辅料调整,使产品具有茶汤应有的风味。也就是说,茶汤饮料与调味茶饮料都必须含有原茶汁的成分,也都使用真正的茶叶泡制,差别只在于是否经过风味的调整。

那么,茶汤饮料的工艺难点在什么地方呢?罗之纲解释道:“在大型企业的茶饮料加工工艺中,难免会损失一定的香气和有效成分,使得茶汤的风味与原茶汁有所差异。这就是茶汤技术难度较高的原因,所以必须要经过风味的调整,才能得到和现泡茶汤相近的风味。目前工艺技术越先进的生产企业,所使用的风味调整就越少,额外增加的成本也就越少,但多少都还是需要调味。”

受限于技术和市场需求,我国的茶汤饮料市场还没有形成规模,现阶段市面上的茶饮料仍以调味茶饮料和复合茶饮料为主,如康师傅茉莉清茶、康师傅绿茶、康师傅冰红茶、统一阿萨姆奶茶、农夫山泉东方树叶茶饮料、立顿红茶饮料等,都属于调味茶饮料系列。茶汤饮料在日本市场较多。

选购茶饮料,看懂标签很重要

许多人选择茶饮料,除了口味上的喜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比起 “三精水”,茶饮料显得更为天然、健康。茶饮料沾了茶叶有保健功能的“光”,这要归功于茶叶中的茶多酚。不过,也有许多人对茶饮料的成分提出质疑:茶饮料究竟含多少茶叶成分呢?

罗之纲表示,调味茶饮料也是以茶叶为主要原料的,那种完全用香精调味而不使用茶叶原料的饮料,在我国称为“风味饮料”。调味茶饮料是为了让消费者能喝到近似于现泡茶的风味,而对产品在茶汤的基础上做了些微的风味调整,但仍需要使用茶叶。茶叶的成分在技术上以茶多酚来定义,在国标《茶饮料》中, 茶多酚的含量必须达到一定标准,才可以称为茶饮料;不含有或仅含有少量茶叶成分的饮料,其茶多酚是达不到茶饮料国标要求的。

当然,如果产品是使用符合规定的添加剂所调配出来的风味饮料, 但不含有茶叶成分,基本上对健康并不会有害处,产品也是可以合法在市面上销售的。消费者只是喝到了茶的香味,而没有得到喝茶的益处。按照我国相关规定,这类产品的标签上,厂商必须明确标注“风味饮料”或“茶味饮料”字样。在配料表上也可以看出,这类产品并未使用茶叶或茶粉作为原料。

如果你仔细观察茶饮料的配料表,就会发现有的原料使用的是“茶粉”,有的使用的是“茶叶”,甚至不少产品以“原叶提取”为卖点大力宣传,两种形态的原料之间有多大的差别呢?

罗之纲以奶粉之于牛奶、速溶咖啡粉之于咖啡豆来形容茶粉和茶叶原叶之间的差别——奶粉是牛奶干燥制成的,速溶咖啡粉是咖啡豆提取咖啡原液后干燥制成的。一般来说,奶粉冲泡出来的还原奶风味比不上鲜奶,速溶咖啡粉冲泡的咖啡风味比不上现磨咖啡,但是其主要成分仍是相同的。茶粉也一样,是由茶叶提取茶汤后干燥成的粉末,优点是降低运送成本,缺点是风味损失比较严重。因此,一般使用速溶茶粉的茶饮料,大多是不严格要求风味与原茶汤一模一样的产品,例如有强烈水果风味的冰茶饮料;而绿茶饮料、茉莉清茶饮料以及龙井茶饮料等,都必须以原叶提取。

茶饮料的发展趋势

日本除了在原汁原味的茶汤基础上生产茶饮料,在争取消费者认同上还下了许多功夫:强调使用国产茶叶,或者强调品牌旗下的研究所研究出的新产品;从产品包装上取得创新;推出季节性产品,强调各个季节应喝不同的茶饮料;或是使用罕见的茶叶,以吸引消费者注意力……

百家筝鸣范文第2篇

第一类风险平台:开始就是骗局。典型案例就是福祥创投,上线仅3天即宣告跑路,其实际控制人身兼客服、网管、老总等多职,还在投资人的QQ群里叫嚣投资人根本无法抓住他,气焰嚣张,丑恶嘴脸毕露。

全国几百家的P2P网贷平台,其中极少一部分是这一类,自开始就想好骗一笔钱走人,自始至终就没想过真实地做过一天业务。

第二类风险平台:完全没有信贷等金融领域从业经验,纯草根一哄而上。这类平台的创始人属于嗅觉比较灵敏、敢想敢做型。可惜金融这个行业的真实准入门槛太高,不是想做就一定能做且能做好的。这类平台往往在风险控制这个很核心的能力上有天然缺陷,没有经验,以大干快上的心态做P2P网贷平台,一旦放出去的贷款遇到呆坏账无法回收,平台随即倒闭。这一类平台虽然开始的时候并没有安“坏心”,但是其结果往往与第一类平台没有差别,且金额往往要大大高于第一类平台。

第三类风险平台:脱胎于其他金融或类金融领域的参与者。这类平台的创始人马具有一定的甚或比较深厚的金融背景,比如原来从事担保行业、小贷行业或者民间借贷的人,也一头扎进了P2P网贷行业。因为可以借助之前的金融背景和资源加以延伸,因而这类平台的交易量在短期内都会大幅增长。但这类平台往往也非常危险,因为它们往往都伴随着违规操作的债权转让模式,也即债权金额和期限的错配。不过,这类平台的风险贷款短期内不会暴露,会有一个相对漫长的风险累积过程,但一旦暴露,数额将是极其巨大的,牵连面将会比前两种更大、更严重。

那么,风险较高的平台一般会有哪些特征呢?第一,高收益,对投资人的收益一般大于年化16%,更有甚者大于30%;第二,秒标、天标占据网站交易的主流;第三,非专业运营团队运营;第四,有自融嫌疑;第五,所有出问题平台的上线时间都小于或者等于半年左右。

百家筝鸣范文第3篇

一、学生被老师讲所束缚了

首先说一说我的看法。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母亲带着一双子女去吃肯德基,儿子大一点儿,上小学了,母亲便让儿子付钱,她告诉儿子:我们三个人,每人一份套餐,每份套餐72元,那么你需要多少钱?儿子想了想说:“妈妈,我需要纸和笔。”可是此时妈妈并没有笔。这时年仅4岁小女儿说:“妈妈,给我300元,我去付钱吧。”小女儿拿着300元去付钱了,不一会儿,便拿着发票和84元回来了,妈妈问小女儿:“你怎么知道要找回84元?”“我先拿出100元,要一份套餐,找了我28元,这样又要了两份,就又找回了两个28元。”几年后,这位母亲的小女儿也上小学了,母亲带着两个孩子到迪士尼游乐园玩,这回妈妈又问:“孩子们,我们三个人要买三张套票,第一张套票297元,谁去付钱呀?”这时两个孩子异口同声地说:“妈妈,我需要纸和笔。”

这个故事发人深省,孩子上学前能解决的问题,上了学却不会解决了,是我们的老师教学水平问题?还是学生上学年龄问题?不,肯定不是这些,我认为是师本教育造成的。师本教育――我国教育存在问题的症结所在。回顾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长期被我国教育届奉为金科玉律的传统教育,无论是1200多年前韩愈的《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还是半个多世纪前苏联凯洛夫的《三中心论》“课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都是老师说了算,学生往往处于被动、从属的地位,其聪明才智受到限制、潜力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和拓展。有一首《顺口溜》生动地描写了学校的学生面貌: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虽然,我国教育改革进行了三十年,但是效果并不显著的原因就在于此。把学校当成作坊、把老师当成师傅学生当成徒弟,单靠师傅传授经验和知识而没有徒弟的发明创造这样的状况,学校是无法办得好的!出不了优秀人才的!(郭思乐关于生本教育的论述)那么老师在课堂就不能一味的灌,不能让课堂成为老师的一言堂。

二、教师要成为课堂的主持人,学生成了老师

生本教育的教师观:教师应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

生本教育的教学观:教学就是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的自主学习。

我在课堂把自己当成了主持人,一节课里要做的就是调控:是组织:是把整节课的知识点串起来:是在课堂在生成的过程中,运用自己的机智与学识鼓励并引导学生在主题范围内动眼、动口、动手与动脑,不断地实践、反思与总结,以达到理解、运用并深入探究的目的。

而学生是这个课堂上真正的主人,他们要在这里表演,要在充分地展现自己,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要让自己的潜能在这里激发,要在课堂上产生思维的碰撞,要在课堂阐述、论证自己的观点,要让自己成为“老师”。

三、讲在关键处

课都由学生上了,那么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讲吗?叶圣陶先生说:“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是如何看待讲和怎样讲。”可见教师不是不讲,而是要讲;不是少讲,而是精讲。学生会的不讲,学生可以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学生自己不能学会的一定要讲清、讲深、讲透。那么教师要在课上就学生们难以解决和模糊不清的地方进行讲解,举例我在教学人教六上数学广角时,学生就自己的解题方法进行讲解后,我观察到学生对于假设法,只是表面上会做了,但并没有从根本上理解,我就及时在这里介入,为学生们展示了课件,利用课件来帮助理解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四、学生的课堂不仅仅在课堂上

我教学的过程是:课前先预习,课上交流后,再由学生给全班讲解,在这一过程中,我发现学生没有把预习局限于书本,而是从课外找到了不少知识,来充实自己课前准备。学生课下做准备已打破课本的界限,把知识延伸到了课堂之外。我们安排学生在上课之前,就进行前置的准备,而学生在课前就进行相关的阅读、研究和思考,比我预想的要好的多。

那么教师要做的就是在课前给予了明确的方向指引,学生也就有了充分的准备,尽可能快地激发,让他们能延续对知识渴望,对学习的激情。在这里,我认为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太多干预,这样对学生会成为一种思想的束缚!

五、“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我认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数学学习应该是既重视结果,更重视过程的。利用以上所诉方法,坚持了一段时间后,在课堂上有了让我意想不到的效果。

百家筝鸣范文第4篇

赏石又称作“发现的艺术”,即注重奇石所表现的主题的发掘,实际上是将奇石作为一种上帝创作的艺术作品来看待。但是,由于是上帝的作品,所以人们对其的审美能动作用似乎是很有限的。发现是否等同于创作也是倍受争议,也就是说,观赏石是否艺术品还有争议(至少在主流社会来看),其实这并不妨碍我们对于奇石美的表达形式的探求。而这种探求终于“蝶变”成为一种创造性的探索,那就是小品组合的诞生。

组合石的概念也是流传有年,但变成一种突破性的艺术创作,成为观赏石的主流收藏与创作还是近年来的事。尤其是小品组合石,具有想象空间大、发掘程度深、主观能动强、自由搭配易、主题表现全等特点,可以不拘一格、自由混搭,完全是一种艺术再创作。如果说,观赏石是否艺术品还有争议的话,那么观赏石小品组合视其为艺术作品想必是没有什么争议的。这不能不说是当代赏石的一大突破和创新,也希望能够出现流传久远的传世作品。

有创新就会有争议,也会有困惑。关于小品组合石的表现手法,常常会有喧宾夺主的诘难。其实不但是小品组合,即使是观赏石配座有时候也会有喧宾夺主、过度包装的责难。在这里,观赏石似乎永远是“主”,其他的外在辅助的表现手段应该是“宾”。但事实上这种主宾之间的比例分寸拿捏很难“hold”得住,特别是当“表达”成为审美主体的自觉行动的时候,当结果重于过程和手段的时候,也许主宾之间的关系会互相颠覆。这里,牵涉到一个命题:小品组合石创作是否有底限?小品组合石究竟是姓“石”还是姓“艺”?如果是前者,那么最多只能是以组石的形式来出现(奇石宴是一种典型题材),除了配座(盆架),不允许有其他材质的道具相配合,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极其有限;如果是后者,显然石头只是一种(主要)道具,其他材质的也是道具,它们都是为“表达”主题服务的,没有截然分明的主宾之分。在这里,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才是“主”,其他都是“宾”,包括奇石。如陈老二创作的“大郎旧闻”,李彦森创作的“朱门酒肉臭”等。

其实,只要仔细观察一下成功的小品组合石,出彩的往往还不仅仅是石头本身(石头可能是点睛之笔),而是创作者的想法和创意,这其中也包括了其他道具和材质的选用。因为尽管“万象皆从石中出”,但奇石在表现许多题材的时候常常有很大的局限性或者说是缺憾,特别是在创作有关典故、事件主题的时候往往会显得捉襟见肘,如果拘泥于纯粹简单的奇石组合,不借助于其他道具、材质的“混搭”,其表现效果往往差强人意,难以达到最佳的艺术表现效果。这里,创作者考虑的显然是最佳的艺术效果,而不是最难的表现效果。好比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舍鱼(难度)而取熊掌(美感)也。所谓创意无限,创意无价,这是人们面对天工之作(无论是完美抑或缺憾)无可奈何之余的一种突破,一种比美,一种创新。这里,突破的是传统艺术创作思维的窠臼,比美的是上帝之手的杰作,创新的是对于奇石是“发现的艺术”观念的颠覆。比如,艺术品创作有所谓“内容决定形式”之说,而小品组合石的创作往往会突破内容(奇石)的束缚。其实,在当代艺术家们的眼中,有时候形式决定内容,已故著名画家吴冠中就十分强调绘画的形式美,他的许多作品都是通过形式美来追求意境:“我爱绘画中的意境,不过这意境是结合在形式美之中,首先需通过形式才能体现。用绘画的眼睛去挖掘形象的意境,这就是我艺术生涯的核心……”

由此看来,小品组合石显然更属“艺”。这是它成为一件具有感染力的艺术作品的属性所在,这也是《关上那个石鉴评标准》无法涵盖或者包容小品组合石的原因所在。

百家筝鸣范文第5篇

三国时期,三分天下。魏、蜀、吴三国群雄并起,展开一场空前绝后的厮杀,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代……

幽州城内车水人流毫无半点惊慌场面,城内的百姓安居乐业虽然表面上没有表露,但内心多半如此,痛恨战争是他们失去了自己的土地、自由与,看了这番景象一人长叹一声,回了书院。这人便是幽州城内人人皆知的才子程景,他的父亲程清是当时有名的先生,执教多年,他的后人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幽州城内无人不称赞。到了书院只见父亲一脸忧愁不知何时便上前问道:“父亲为何忧愁?”程清道:“天下大乱之时百姓遭殃,生灵涂炭,听说曹操要率领大军南下攻打江东孙权,江东百姓又要置身于水火之中了。”程景听了道:“父亲不必担忧,儿今也有一二十年岁,当为国家着想,等我学业有成必当领兵除暴。”程清听了微微一笑便没说什么,程景却不知,这年少无知的句话却在三个月后被自己了。

正在程景准备自己的冲天之志时,幽州城西处也出了一位人物。幽州城东以文教为主,西城则以武学为主,有一家远近闻名的武馆,叫龙馆,馆主乃威震八方的将领李乾,如今年事已高便任其子为馆主,其子李秦文武双全,是远近闻名的仁义之士。一日李秦清晨道幽州附近的龙云山上习武正巧遇见程景在此朗读诗书,两人交谈了起来,真是相见恨晚,李秦决定取长补短,程景也高兴便答应了,二人下山时觉得累了便到半山腰的亭子内听到两位樵夫的闲话,一个说:“我说老哥,你听说了吗?最近王老大好像要重出江湖了。”另一道:“不可能,我刚刚听说王老大已经退出江湖了,他说:‘我这个人只是间的多一点,并没有什么才华,所以要退隐山林,等到他日功业有成再来纵横天下。’”程景说:“李兄,这王老大是何许人也?听二位小哥说,好像也是一位忠义之士。”李秦道:“不瞒程兄,这王老大姓王名诩,从小父母双亡,什么都干过,跑商、走镖,还当过兵,见多识广但就是没念过书知识欠缺,他不灰心请了先生手把手的教,先生很耐心,他也很认真最终还是不瞒自己的文采,决定隐居山林学好文学在重出江湖,今隐居与清风山。”程景道:“好,果然是位有志之士,那我们明日去与他切磋一番可否?”李秦道:“难得程兄由此兴致,那李某定当奉陪。”说罢二人下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