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最初听到《肖申克的救赎》这个片名,以为肖申克是个人名。实际肖申克不是这部片子中两个男主人公的任何一个,它是一个地名,即“鲨堡监狱”。
这个监狱,是座人间炼狱,不仅是因为它那里狱卒残暴、狱霸横行,而且是因为它对人的精神的磨蚀。在那种漫漫无期的禁锢中消磨生命,似乎只有全部放弃希望变
成行尸走肉才能生存下来。但是在监中服无期徒刑的安迪不同意这样,他像是用一件无形的护身罩护住自己,心中永远有希望。
《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什么感动了我们?是安迪历经20年的牢狱之灾、20年水滴石穿般地不懈挖掘,终于在一个雷雨交加之夜从500码长的污粪
管道中爬出,奔向自由?是安迪的朋友阿瑞在被关押40年后在假释审查官面前那番看似无谓,却令人动容的话?(“我没有一天不在后悔,我回过头去看看往昔,那个愚蠢的男孩儿犯下了可怕的罪行……小男孩早已不见了,只剩下这个厌物,垂垂老矣。”)
在一个朋友的建议下,我看了《肖申克的救赎》。之所以给我推荐这个片子,是因为我向他抱怨自己的专业不好,学习没动力,上大学前许下的诺言也正在秋风中飘零。
在肖申克里,狱警们就想判你一个终身监禁。随便打死人、贪污受贿的现象每时每刻都可能发生。可以这样说:肖申克就是地狱。
当你进入了这么一个地方,目睹了一切的罪恶,是否还有勇气去想离开(逃跑)呢?人是可以被环境化的。瑞德在评价布鲁斯的死时说,这周围的高墙,一开始你讨厌他们,但慢慢会习惯、依赖,知道最后无法离开他们。所以在肖申克呆了五十年布鲁斯得到假释的通知后试图杀死希活使自己留下来。
并不是每一个坚持的人都能成功,但每一个成功的人都坚持过。就像安迪,他成功了!他始终相信自己能活着出去,他用小槌在厚厚的石墙中打开了通道,他爬过了狭长而肮脏的下水道。当大雨冲刷他身上的污秽,剩下的便是一个解脱、自由的人。
也许逃脱对瑞德来说是不可能的事,用那把小槌子凿一个洞,他认为要用六百年。这不能怪他,那是瑞德对地质不了解。他不知道压力和温度等外界条件对石头的影响。这无所谓,重要的是态度,就是在看似无望的处境中仍抱有“幻想”。没有发生的事情永远都不要去想绝对!只要你还有权利去“幻想”,就不要放弃这种权利。弗兰克尔说过:在任何特定的环境,人们还有一种最后的自由,就是选择自己的态度。无论如何,都不要把事情看成必然。生活不是简单地加减乘除,还有随机分布。
《了不起的盖茨比》电影观后感
看过小说再看电影,总避免不了发现一些改动。但毕竟是大手笔,场面的奢华,服装上的考究,还有全程Tiffany饰品的赞助,绝对是丰富的视觉盛宴。
电影里有些细节跟随了原著,但有些删减或者改编掉了,使人物特征更加显著,却少了些细腻。
比如小说中他说从Daisy的言辞里嗅到了金钱味,比如他的葬礼,他父亲的出现,还有参观过他书房的客人发现书都是真的那种崇拜并在最后葬礼的时候赶到成为唯一一个曾经被宴请过前来吊唁的宾客。
还有尼克和乔丹的感情线,被完全省略了,成为纯粹的讲述者,其实他可以更加立体。。
Jay以为能得到Daisy的全部,他几乎为了她奋斗了一生,爱慕着她守护她。每次他孤独地望着对岸的green light,支撑他的希望之光,那是一腔隐忍于世的深情。
在奢靡而道德沦丧的20年代,他注定是个悲剧人物。
正如尼克所说,他们所有人加在一起都不如他。他是the great Gatsby.
《了不起的盖茨比》电影观后感
几年前这部电影刚出时,看过电影的完整版。几年间不断地读书,从百年孤独到白夜行,从且听风吟到挪威的森林,在渡边的“读了很多遍,从头到尾都没有让人失望的段落”的指引下,又回到了这个我曾不那么了解的原点。
读罢英文原著,再来看这部电影,只看了大概十分钟,我就把它关掉了。这样的ip电影,如果是翻拍中国文学,恐怕只能评到5分吧?也不得不批评一句豆瓣,对大众认可的旧电影评分还中肯,但新电影的评分已经愈发不可信了,而且外国电影评分虚高的现象还是很明显的。
重新回到电影本身,电影前十分钟的故事属于原著的第一章,在二百五十多页书里占了二十七页,也就是超过了十分之一,而在一百四十二分钟的电影里只有十三分钟,而这十二分钟还包括了华纳兄弟的商标、尼克与一个老人的对话等,时间的不足本身就导致了问题:每个人只是匆匆地把台词说完,就好像是在走过场。第一章的精妙之处就在于尼克本人将自己的经历娓娓道来之后,目睹daisy家的浮华与晚宴餐桌上的电话事件的爆发,两者形成的巨大反差,带给读者的那种心灵的震动。显然电影的制作团队没有认真读过原著,不知道哪一部分应该略过,哪一部分应该有更多的时间分配,因此整部电影像一簿流水账,没有节奏。
就像一首歌曲一样,节奏代表不仅有发出声响,也要有停顿。它不是一开始就张嘴唱,而是有前奏,也有一些曲子没有前奏,但是它们都有一些留白--只用乐器弹奏而不演唱,留给听众一些思考的时间。电影也是一样,很多时候我们希望演员们闭上嘴,用一个眼神,一个表情,甚至是一个简单的呼吸带给我们一些细细回味的时间,毕竟一部文学经典是需要推敲的。电影的制片人自以为是地篡改了第一章中各件事发生的顺序,意图快速略过这重要的一段,是电影的一大败笔,也是我关掉电影的原因。(真实顺序应为:nick以第一人称回忆父亲的教导-自己的大学生活-提及了一句Gatsby-为了学习贷款生意而去纽约-在west egg住下-去daisy的家发生一系列事-在告别时提及nick即将结婚的传闻-nick在回家的路上觉得他们虚伪恶心-在家门口看见Gatsby望向绿光,而整个过程中并没有电影开头的心理医生,他们真的该和指环王的团队学习一下如何忠实原著。)
好的电影通常都有一个好的开头,它们通常在这个时候并不急于讲故事,而是铺垫一个重要的感情基调,试想一下,如果肖申克的救赎的前二十分钟没有Andy在轿车里拿枪喝酒的犹豫,没有在囚车中那只有几秒的镜头,每个人只是急着把话说完,这将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而本片的故事情节的考究程度与视觉效果的严重不对称已经反映出美国电影一个严重的问题:美国人在吃自己高新技术的老本,已经连自己的故事都不会讲了。同时7.7的评分告诉我们,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也许就像书的结尾说的那样,我们仍将努力前行,犹如逆水行舟,浪潮不断地将我们冲回原点。从这部电影只注重绚丽的视觉效果而不注重故事本身,以及近年来美国电影的衰弱来看,美国梦又一次回到了原点。而这一次,谁能够迎难而上,开创电影的新纪元呢?
《了不起的盖茨比》电影观后感
我总觉得,尼克是盖茨比的分身。盖茨比看到的绿光太过于超越现实,而尼克眼中的绿光隔了盖茨比的描述,就变成了一种理想,你不需要去理解它,只需要知道它存在就足够了。
我就只记得了三个人,盖茨比,尼克,黛茜。如果把盖茨比和尼克等同于一个人的话,就只剩下两个人,盖茨比和黛茜,其他的人都是与黛茜相关的联系人,比如黛茜的丈夫,黛茜丈夫的情人,黛茜丈夫情人的丈夫,所谓的黛茜的好友大概也算是她的分身,为了把某些情绪更好地放大吧。
盖茨比把黛茜想象得过于美好,把她施舍的爱情看得超越了现实中的一切,所以他用金钱铸造了天堂一般的纸醉金迷夜夜笙歌,只为了迎合她的喜好期盼她的到来。
但是黛茜的生活却相当现实,等不到爱人的金钱就为了金钱嫁了现在的丈夫,嫁人后生活空虚无聊丈夫用金钱养了情人,她也无力改变得过且过,这样的现实好像无论与哪一个年代都能无缝衔接,相当与时俱进。黛茜原本就是个金钱至上的人,而生活让她变得更加现实。如果盖茨比没有用金山银海堆砌了这么一个恢宏浩大金碧辉煌的家,可能她连旧情两个字怎么写都不太记得了吧,因为有了金钱,所以有了英俊潇洒风流倜傥,所以有了旧情难忘干柴烈火的一幕幕。
这样的两个人,生来就是一种矛盾,理想和现实的碰撞就算不是玉石俱焚也是两败俱伤,但伤得重的总是理想至上的那一方。他们相爱的立足点本就不同,盖茨比可以付出一切去追寻那一道看似触手可及实则遥不可及的绿光,而黛茜,除了金钱便是权势,然后什么也没有。
《绿皮书》学生观后感
这部电影是大儿子,年初三回杭州时,强烈推荐我看的其中一部。第一次打开投影时,看见是老外都是用英文对话,影片一开始就是打打杀杀的场面,令我起了反感心,我就有了强烈的对抗心里,把这部电影拒之门外。
儿子到杭州时,就问我这部电影看了没有,知道我没有看,嫌看英文太累了。忍不住的又劝我:“绿皮书是去年奥斯卡最佳电影,马云去年最喜欢的电影,你们要学会欣赏这种电影啊!多看看字幕电影。”
让他这么一说,又和森宝打开看,这小不点嫌我不喜欢看英文,他还想了办法看中文版的。这下可把我的兴趣爱好给提高了不少分贝。和森宝一起看的那晚,太累没看多少我就睡觉了,孩子是把整部电影都看完了。
昨晚上,第三次打开此电影,下定决心晚上必须一口气看完。森宝在边上给我解释电影里面的故事情节。一看才发现,这个故事还是挺有意义的。也是我第一次,才能了解种族与种族之间的岐视,黑人在白人眼里,哪怕黑人是很优秀的,只要下了舞台,黑人还是那么的没有地位。
这部影片讲述的是一个粗俗暴力,在夜总会里打打杀杀做保镖的意裔美国人托尼。因为托尼工作的夜总会关门装修,家里需要一份工作赚钱养家,马上要交房租都还没有着落。某一天,托尼带着孩子去吃汉堡比赛,一口气吃了26个比别人多了2个,赚回来了50块钱时。正好有个朋友建议他去应聘一位音乐博士的司机面试,他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应聘,总比去吃汉堡比赛强吧!
来到面试才知道自己的服务对象是黑人古典乐钢琴家唐,原以为是医生。他需要一个司机兼保镖,托尼也是好几位唐的朋友介绍过来的,说这份工作托尼可以胜任。司机负责唐在南方巡演过程中的接送及人身安全的工作,因为南方种族歧视严重。家人一听说为黑人工作,都忍不住的岐视声。托尼虽然不想带来没有必要的麻烦,但还是接受了工作,毕竟他很需要钱。所以报酬比平时报得高了些,夫人也同意托尼去,条件就是要记得给她写信,圣诞节前要回来。
出发时,唱片公司给了托尼一半的工资,另一半工资是必须要安全的完成所有区域的巡回演出,如一个地方耽搁了,剩下的工资就没有。还给了一份绿皮书指南,上面写着在南方当地黑人可以吃饭睡觉的地方,不在内的餐厅餐馆是只限白人。接过任务后,托尼特别有信心能够完成。告别亲爱的家人们,启程出发到达南方。
这一路上,托尼和钢琴家唐原本是一个白人一个黑人,两人从事的工作也不一样,基本没有什么交集。托尼简单粗暴满口脏话,不行就大打出手,可以边开车边抽烟边吃肯德基,还时不时的把垃圾往外面扔。这对唐来说,有许多的不习惯,但也有许多的无奈。
唐的每一次演奏,在台上都能换来无数的掌声。可是一旦走下舞台时,连上卫生间的资格都没有,甚至是买西服,因为是黑人宁愿不卖,去酒吧喝酒时,被别人暴打。开到一段路迷路时,警察见到里面做着黑人,下着大雨就要唐下车,种种的黑人不公平的待遇,托尼一次次的化险为夷挺身而出,要求唐下次要出去一定要带上他。
托尼经常要给爱人写信,每一封情书经过唐的指点后,写得都特别的动情。艺术家和保镖的文化水平,那是截然不同的。写着写多了以后,托尼自己也会写了,两人的关系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深入。
最后一站巡演时,钢琴家唐换演出服的地方都是杂物间。当唐换好衣服时,因为肚子很饿了,想去用餐结果被白人拒绝。后来没有办法接受,哪怕要付赔偿金宁愿取消演出。而唐作为一个最基本的人,他学会了捍卫自己的`权益。当他们俩人走出来时,走进了黑人的酒吧,得到了很多黑人的认可,知道唐是钢琴家时,就请唐表演大肆享受了音乐的乐趣和喜悦。还吸引了许多的黑人来奏乐,一起分享着这份美好的快乐。
圣诞节当天回家的途中,遭遇了狂风暴雪,这次轮胎没气压,碰到了没有歧视的警察的提醒。托尼在途中实在吃不消,选择放弃回家,想到旅馆休息了。唐就让托尼休息,他自己冒着大雪把车开到托尼的楼下,把托尼叫醒后,自己在开回家,任托尼挽留唐到他家过节。
托尼的家境虽然很穷很暴力,但是他的家里总有一屋子的家人,在家庆祝过圣诞节。爱人一次次看着窗外,已经过节了,怎么托尼还没有回来。有爱人的等待是温暖的。托尼一进家门时,爱的气息扑面而来。没过多久,唐手棒着香槟出现在托尼全家人的面前时,大家喜出望外。
洞见:岐视种族,给对方带来的是意想不到的伤害。影片比较真实打动人心,一个人时代的显现,让我们对过去岐视加深了了解。钢琴家唐和托尼,两人不在同一个层次,又是不同的种族,在巡演的过程中经历了很多坎坷崎岖。这些经历促成了两人跨越种族和阶级的友谊的故事。结局是很温暖人心的,彼此之间的相互成就是最重的纽带。
我还是特别欣赏唐,在被白人的岐视下的勇气,还要参加巡回演出。唐曾经说过:“因为光靠天赋是不够的,改变大众的想法需要勇气。”想用音乐来改变人们对黑人种族的看法。一个人的梦想是支撑着你走向成功的方向。托尼的一句话:“世界上有太多孤独的人,害怕先踏出第一步。”点亮了唐同时也点亮了我,也点亮了看《绿皮书》的观众。
我们愿意做自己心中的英雄,用爱撑起一片蓝天白云,改变可以改变的。
《绿皮书》学生观后感
趁着中午午休的空档,和好友跑去影院看了今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绿皮书》(Green Book)。出了影院,似乎还沉浸在雪利博士的笑容当中,莫名还觉得他有点帅。这是一部黑人题材的电影,种族歧视便是它的标签。前些年看《当幸福来敲门》看得我热泪盈眶,《肖申克的救赎》里面黑人瑞德的形象也是深入我心,所以对于看《绿皮书》我还是心怀期待的。
好在,不会太失望。雪利博士的出场,相当惊艳,托尼形容他是个酋长,金灿灿的服装加上金灿灿的挂件,配上高大豪华的座椅,的确有着一城为王的风范。但他也仅是他自己音乐世界里的统治者,在那个房间里,他是王,一个孤单的王。出了房间,他是西装革履、举止优雅的绅士,是永不能改变肤色的黑人。一路向南,他所有得体的举止、得体的语言、得体的穿着都是他让人质疑的对象。
在路上的一个农场,所有跟他同肤色的人在烈日的炙烤下,用锄头翻着已经干裂的土地,他们看着他,他看着他们,一场巨大的波澜壮阔的内心戏码已经上演。
在仅供黑人居住的旅馆,跟他同肤色的人喊他帮忙,并被嘲笑穿着管家的制服;在小镇上的一家高级服装店,店主并不愿意他的衣服卖给黑色肤色的人;在俱乐部,被人欺负挨揍已是他见惯不怪的场景;即便是在大雨滂沱的晚上,警察也可以呵斥他下车接受盘问;甚至是为人演出,却不让进厕所和餐厅......但是他依旧跟托尼说,你永远不能以暴力取胜,只有保持尊严才能取胜。
在那场倾盆大雨中,雪利博士眼含热泪喊出的那一句,我不够黑,也不够白,还不够男人,那么我是谁?这就像一句灵魂的拷问,直逼观影者的心灵。对于他的遭遇,我们感同身受,但是真的也处于那种境遇,我们会做什么呢?以沉默,以泪水,以同情,也或许都不是答案。
永远都是在钢琴表演后职业微笑的雪利博士,到后来发自内心的微笑,才发现,原来真诚,有着击垮一切的力量。尤其是在橘鸟俱乐部,当只弹斯坦威钢琴的雪利博士,走向了一架老式钢琴,全民共舞,是音乐的力量,也是人性的温暖,这或许是雪利博士自出生之后,最肆意飞扬的一次大笑吧。
再来看托尼。托尼有个幸福的家庭,但却因为收入问题,不得不收起自己的有色眼镜,给雪利博士开车。他心有城府却又大开大合,他守住底线也经得起别人的托付,你看他教雪利博士吃炸鸡,简直就是KFC最好的广告,雪利博士仿佛一个大家闺秀似的去撕咬鸡腿、往窗户外面丢鸡骨头的场景再现了两个人的调皮可爱。托尼从一开始只为每周125美元干活,到后来多番为他两肋插刀,再到后来回家团圆和家人过圣诞节时的莫名安静,都是友谊升温的见证。影片中,除了托尼所表现出来的温暖之外,回家过圣诞节的路上,警察提醒后车车胎瘪了也是剧中一个温暖的点。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带着一样的面具;也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会像想象中那么糟糕。
世界上,有太多的人害怕迈出第一步。而往往,迈出了第一步,就让后面的路有了转机。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影片,值得一看。
《绿皮书》学生观后感
《绿皮书》这部电影在我看来实在是一部很好的电影。我不仅看过电影,在看电影前我也听说过《绿皮书》这本书。此书旨在帮助黑人在旅行时为他们提供各种服务的酒店和餐馆。就像黑人艺术家唐·谢利给白人托尼·瓦莱隆加的那本绿皮书一样。充满了种族歧视,但也充满了善意。
《绿皮书》共有两个主角,一个是黑人艺术家唐·谢利,一个是白人托尼·瓦莱隆加。影片的一开始通过种种铺垫,巧妙的告诉观影者们白人托尼·瓦莱隆加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种族歧视者。然后开始将影片引入正题,使唐·谢利与托尼·瓦莱隆加相遇开始谢利医生的南下演奏之旅。
白人托尼·瓦莱隆加是一个爱抽烟的意大利裔美国人。他有能力,爱扯淡,自诩为“忽悠大师”,总能耍得别人一愣一愣的。而且托尼是一个负责的人,比如说在小酒吧时,几个白人小混混正欺辱着他的黑人雇主谢利,他奋不顾身的把谢利救出。虽然他的工作是确保唐能准时到达各个地方和保护他不会遭受到各种麻烦的困扰。但有几个司机会为一个黑人雇主去招惹数个小混混呢?
黑人艺术家唐·谢利是一位想要改变种族歧视的世界级钢琴艺术家,他为此前往南部,承受白人主人家的羞辱。谢利医生具有良好的修养、高雅的礼仪与强大的自尊。这一切,及他想要改变种族歧视的决心使他在面对任何人的时候都能坚持己见,不屈不挠。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英语教学;英语原声电影;高校;运用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 促进了现代教育手段的推陈出新,多媒体教学手段也被应用到广泛的课堂教学中来,而作为其中组成部分的英语原声电影教学也被诸多英语教育工作中所关注。因为英语原声电影中能够融合了多种图像、字母、声音的元素,其中所融入的大量的英语语言信息是其他技术都不可企及的。我们借助播放英语原声电影的教学手段,可以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融入到故事情节中,让他们可以深切体会到电影角色的心理变化与语调变化,对日常发音不足的地方及时改正。综合来说,有效运用英语原声电影,能够为学生创设出一个真实、生动的语言环境,提高学生对英语语言的把握,提高其语用能力,并且值得在未来教学中推广。
一、英语原声电影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与交际能力
我们说英语原声电影中的语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因为电影作品中的台词能够达到上万句,内容包含了演讲、辩论、采访、对话、游戏等。这些不同环境中所表达的语言能够给予学生们真实的听力素材,并且也方便他们去模仿,为其口语能力训练创设出良好的环境。
2.能够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
要想让学生学习知识,最大的阻碍就是如何让他们产生兴趣,尤其是语言学习是一项较为繁冗而浩大的工程,诸多难以记忆的语法、纷乱的词汇通常会让多数学生对其失去学习信心。但是电影有着形象生动的特点,很多经典影片更是有着引人入胜的情节,学生在欣赏过程中会随着故事开展而产生了情感共鸣。主人公的动作、表情、斑斓的画面、波澜起伏的情节以及优美的背景音乐,都能够给予学生们较多的心理暗示,让学生们准备好足够的信心去听、去看、去深入理解、去思考。而这种激发学生主动性的方式远比让他们被动接受教师灌输有效的多。
3.拓展学生学习视野,加深对文化背景的认知与理解
作为文化体系的重要载体,电影同样是文化内涵的传播者,通过欣赏不同的电影作品能够去深入对电影背后的文化背景有着认识,并且依托这些文化内涵能够提高自身的语言交流能力。学生如果想要与外国友人交流,就必须要对其英语民族文化背景深入了解,而了解的最好方式就是去经常观看多种类型的英语原声电影,自己去获得更多有效的信息内容。
4.为学生语音学习提供较为真实的环境
我们说在英语原声电影作品中,角色进行交流的语调、语速都是真实而生活化的,我们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发音与这些电影中以英语为母语的角色发音相比较,去发现其中的差异,以便找到自己的不足问题。由于在实际生活中,英美国家的人们习惯于简洁的表达的方式,所以在语句中经常会出现了大量连读、缩略、吞音的现象。而根据不同场合,会不断调整自己的语速、语调、语音。因此我们说必须要让学生去了解到不同场景对交流者语调、语速的影响,通过观看电影,能够有利于让学生更为深入、全面地揣摩这些语调、语速的不同,进而运用到后期的日常交流过程中。
二、英语原声电影在我国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教师在电影教学中的角色
我们在英语课堂中实施电影教学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教师,一般进行电影赏析的时候会分成了三个阶段——视前、视中与视后。而我们教师的角色也通常会分成了组织者、控制协助者以及评估者。让学生观看电影之前,教师必须要充分准备好,根据教学内容来有效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行为,其中包括对电影的介绍、人物关系以及一些晦涩难懂的词语。我会在课前为学生设计一些关于影片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电影,而这些问题也通常是一些简单的选择题,防止学生产生压抑、焦虑的情绪。教师还要提前准备好一些涉及到电影内容中文化现象的宣传资料,带着学生去寻找问题答案,在电影结束后,要及时对提前布置的问题进行解析。并且,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去在课下写一些关于影片的观后感,然后在下一节课时进行点评,对其提出的观点一起讨论。
2.对于影片内容的选择
(1)内容积极健康。我们说大学校园不但是一个给予学生知识的园地,并且也要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由于西方世界价值观念与东方有所差异,因此并不是所有电影都能够成为学生的学习材料,而筛选电影的责任就落在了我们教师肩上。我们在准备工作中,可以将电影作品根据一定主题类别来进行归类,例如励志类影片有《阿甘正传》、《当幸福来敲门》等;感受到人性伟大的影片有《肖申克的救赎》、《海上钢琴师》等;宣传爱国主义精神的影片有《爱国者》、《勇敢的心》等。整合有效的资源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语用能力,并且其积极乐观的主题也能够无形中陶冶学生的情操。
(2)难度要适宜。由于学生群体掌握英语能力的差异性,使得我们必须要针对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来选择难易程度适宜的电影作品进行播放。对于多数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我们可以取选择一些发音清晰、纯正的语速较慢的电影,例如《狮子王》、《怪物大学》等。通过笔者多年教学经验,发现非英语专业学生更能够接受一些喜剧电影,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群体中观赏喜剧电影后会消除他们的焦虑情绪,收获较好的教学效果。而对于英语专业学生而言,我们可以为其准备一些具有较大信息量的影片,例如《肖申克的救赎》、《海上钢琴师》等,这些作品能够与《英美文学》等课程有着较好的互动与衔接作用。
3.如何组织好英语课堂教学
我们在实际电影教学中,一定要将相关人物、背景文化知识提前介绍给学生,让他们能够将注意力去集中到角色对白中,而不是曲折的故事情节中。由于英语原声电影作品中的角色对白通常是口语化、生活化的,诸多词汇与语言表达方式很容易让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我们需要提前对这些要注意的内容进行细致讲解。另外,我们可以组织一些课堂活动,将电影台词融合进来,例如角色配音、跟读、扮演等形式,进而让语言课堂“鲜活”起来。
如今的高校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为了培养出学生对英语语言的整体运用能力,而有效运用英语原声电影,能够为学生在课堂中创设出一个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对电影人物情绪变化与语气变化关系进行掌握,能够让学生在学习到语言知识理论同时,也能够更为深入地了解西方语言文化,培养出良好的语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孙圣勇.谈英语电影与大学英语学习[J].电影评介,2006年10期
[2]王红艾.浅谈英文原版电影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电影评介,2007年10期
[3]田蕾.浅谈英语原声电影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4]杨丽影.英语原声电影欣赏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的意义[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