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语文知识

高中语文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语文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中语文知识

高中语文知识范文第1篇

不去耕耘,不去播种,再肥的沃土也长不出庄稼,不去奋斗,不去创造,再美的青春也结不出;下面好范文小编为你带来一些关于高中语文必修二文学常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体制;

后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數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2.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用总角指代少年时代。

3.“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期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一种诗体。

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称为“骚”或“骚体"。

《诗经》和《楚辞》分别是先秦时期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辉煌结晶,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风"、“骚”并称,“风”指《国风》,代表《诗经》;“骚”,指《离骚》,代表《楚辞》。《诗经》与《楚辞》分别是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的两大源头。

4.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诗》。

5.建安汉献帝年号。

6.箜篌:古代的一种弦乐器,

23弦或25弦,分卧式、竖式两种。

7.妾:旧时妇女谦卑地自称。

8.公姥:公公和婆婆。

9.伏惟: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

10.初阳岁:冬至之后,立春之前。

11.初七:支农里七月七,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乞巧。

12.下九:古人以农历每月的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

在汉代,每月十九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13.适:出嫁。

14.六合:指结婚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干,天干,指甲、乙、丙、丁......支,地支,指子、丑、寅、卵.....;

年月日的干支合起来共六个字,例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都要适合,叫六合。

15.青庐:用青布搭成的蓬帐,举行婚礼的地方,东汉至唐有这种风俗。

16.黄昏:十二时辰之一,是戌时(相当于现在的19时至21时)。

17.人定:是亥时(相当于现在的21时至23时),这里指夜深人静的时候。

18.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

19.子:对对方的尊称。

衿:古式的衣领。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

20.阡陌:阡,南北向的小路:陌,东西向田间小路。

21.乐府三绝:《孔雀东南飞》、《木兰诗》与唐代韦庄的《秦妇吟》。

22.建安风骨是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形成的文人集团所表现出的共同的文学倾向,他们高扬政治理想,展示强烈个性,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展现了东汉末年动荡的时代,形成了慷慨激昂、刚健有力的诗歌风格,所以称为“建安风骨”。

代表人物主要有“三曹”、“七子”和蔡琐。“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七子”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璃、应场、刘桢。

23.曹魏建立后,曹操被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史称魏武帝。

24.癸丑:古人常用天干十个字和地支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

这里指永和九年。

25.暮春:春季的末一个月。

26.视,一种祭礼。

古时一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视日:三国魏以后用三月三日,不再用已日。视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戏,以祈福消灾。

27.望:农历每月十五。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朔:农历每月第一天。

28.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29.洞箫:管乐器的一种。

30.匏樽:用葫芦做成的酒器。

31.蜉蝣:一种小飞虫,夏秋之交生在水边,生存期很短,古人说它朝生暮死。

32.苏轼

苏洵、苏辙均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苏轼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33.赋始于战国,盛行于汉。

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的文体。它主要有三个特点:一、句式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二、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多采用问答形式和铺陈手法。赋,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阶段外,经历了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

34.王安石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家”。

28.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35.洞箫:管乐器的一种。

36.匏樽:用葫芦做成的酒器。

37.蜉蝣:一种小飞虫,夏秋之交生在水边,生存期很短,古人说它朝生暮死。

38.苏轼

苏洵、苏辙均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苏轼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39.赋始于战国,盛行于汉。

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的文体。它主要有三个特点:一、句式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二、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多采用问答形式和铺陈手法。赋,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阶段外,经历了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

高中语文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语文知识短文 教学方法

语文知识短文,是对课文的补充解释,它有利于我们去理解课文。但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有个别教师只重视课文的教学,而忽视了知识短文的教学,这样不利于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我们应当树立新的语文教学观,在教好课文的同时注意教好知识短文的教学。

一、知识短文的教学要有趣

知识短文内容抽象,科学性、逻辑性强,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把抽象知识形象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顺口溜、口诀或者寓言等教学方法使知识具体形象,使学生轻松掌握知识。

二、知识短文的教学要有序

语文知识短文按其内容分为语法知识、写作知识、逻辑知识、文学常识四大类。每一类在教材中都按照本身的顺序系统进行安排,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按照其顺序组织教学,减少重复劳动和无效劳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知识短文教学要重结合

各种语文知识既自成体系,又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例如,字、词、句、篇章结构及语法修辞都有一定的联系,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把这些知识结合起来进行讲解。另外,我们还要注重各种知识与课文结合,这样语文知识可以帮助理解课文,课文的材料又可以佐证所教的语文知识。

四、知识短文教学要重练习

现行的语文教材中,许多知识短文后都没有配备思考和练习题。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内容,从而能在实际中运用,教师要适当地给学生留一些练习题,练习题要力求实效、多样、新颖。

五、知识短文教学要重运用

在语文知识短文中,有多篇是以附录的形式出现在各册之后的,它有不同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针对知识短文内容引导学生多写多练,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并学会在生活实际中运用。

六、具体的教学方法

我们在进行知识短文教学时,要遵循《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要力求精要、好懂、有用”的原则,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地方法进行知识短文教学。

1.诱发引导。知识短文是讲授知识,揭示规律的文章。我们在进行知识短文教学时,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去发现思考,理解运用知识。其过程一般包括:出示适当的感性材料,启发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经过必要的提示去分析问题,布置适当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运用知识。例如,在教授句法之类的短文时,教师应引导、启发学生,从而培养他们的想象力。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2.解释分析。知识短文中有不少概念和定义,这些概念、定义抽象,为了避免学生抽象记忆,在实际中无法运用,教师就得进行解释分析。即从讲清定义、明确概念入手,然后再指定练习范围,让实例和定义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最后让学生在定义的指导下学习运用。例如,讲解修辞知识时,教师先讲清什么是比喻、拟人等定义,然后通过大量的例题让学生去练习、应用,加深对概念、定义的理解、掌握。此外,在教学中教师还要积极引导学生探究与质疑,在质疑中发展其创造性思维。例如,在知识短文教学中,教师如能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生疑、质疑,便能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内容,达到教学的目的。反之,如果在讲解课文时,只是照本宣科,不着眼于启发思考,学生对知识的印象便会浮光掠影,一晃而过,根本就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

3.讲读练习。《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教学知识短文“要少用术语,紧密结合学生阅读和写作,力求通过练习收到实效”。为了达到上述要求,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应采取讲讲练练、讲练结合、先讲后练、边练边讲等方式。例如,在教授说明方法之类的知识时,教师就可结合课文的例子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去练习写作,这样的练习有针对性,学生倍感兴趣。

4.提纲列表。有的知识短文虽然难度不大,但头绪繁多,要让学生从复杂多变的知识中抓住要领,理出线索,可通过画图列表的方式,使之有一定的直观性,从而使学生一目了然。

5.联系比较。知识短文与课文之间,知识短文与知识短文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它们前后映照,相互关联。因此,我们在备课时要纵观全局,统筹安排,把相关的知识渗透在讲读练习之中,这样就能使学生很快掌握课文的知识框架。

总之,语文知识短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在教学时应把握重点,指出难点,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从而使学生自己去感悟习得,去“内化”,逐步提高阅读水平与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 黄滨.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育.

高中语文知识范文第3篇

总的来说,当前高中语文修辞知识教学主要集中在对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的分析与解读上,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合理运用语文修辞知识,提高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结合高考命题的趋势,高中阶段的消极修辞主要包括改变句式、词语选择以及病句的辨析与表达等方面,而积极修辞教学主要是对常见修辞格的讲解。基于这样两种修辞方式,又因为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师在修辞知识教学的过程中,不要过于繁琐,因此,很多高中语文教师很难把握“度”,致使修辞知识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1.高中语文的修辞知识教学内容过于单一、乏味

语文教师过于重视对修辞格的讲述,停留在如何让学生辨认修辞格上的时间过多,忽视了语言中存在的修辞现象,将修辞教学和修辞格混为一谈。要知道,高中语文修辞知识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是为了用于言语交际,而不仅仅是为了高考,学以致用才是教育的王道。仅仅将修辞教学等同于考试,这样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不能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还会降低语文知识的趣味性,打击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在修辞知识的教学方式上过于程式化

纵观当前一线的高中语文教师,在修辞知识的教学上也是按照从定义入手,举例分析,让学生做练习试题。这样的修辞知识教学过于程式化,将生动的语言知识变成通过做题了解,概念先行,先把基础的概念融入学生的大脑,然后通过做题巩固学生脑海中的修辞概念,这样的教学方式缺乏趣味性,学生的掌握效果也不理想,在这里笔者并不提倡。当前高中语文教学应该提倡常态教育,打破应试教育的禁锢,提倡素质教育,为学生着想,普惠于人。

二、提高高中语文修辞知识教学质量的对策

1.树立修辞意识

在当前的高中语文修辞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的教学内容包括常见的几种修辞格,包括句式的变换、语句与语句之间的连贯。但是仅仅讲述这些知识显然是不够的,还需要从文章具体的语境以及文章风格和文体结构等方面进行教学。即使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按照所有这些知识点,系统化地进行教学,但也要树立一个全面的修辞教学意识,断章残片式的教学很难提高高中生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树立正确的修辞观念

部分高中语文教师本身对于修辞知识就缺乏科学的清晰的认识,课堂教学也是将教学内容限制在常见的修辞格上面,教学方式单一缺乏活力,语文修辞知识教学并不能生活化。学生方面对于修辞的理解也比较狭窄,只会做题,并不能在语言交际的过程中学以致用,更甚的是学生在学会修辞的皮毛之后,在写作中乱用,导致文章华而不实,毫无思想可言。因此,当前高中语文修辞知识教学应该树立正确的修辞观念,避免片面,并非朴实的语言就毫无感情,并非通篇的修辞就是阳春白雪。修辞教学不能将修辞格引向极端,不能仅仅追求辞藻华丽。要树立正确的修辞观念,任何修辞方式的运用都要建立在得体、情感充实的原则下,不得滥用,堆砌辞藻。

3.修辞教学要分项进行

高中语文知识范文第4篇

一、什么是缄默知识

对于缄默知识概念的提出,学术界公认的是由英国著名的科学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在其著作《个人知识》一书中提出的。在他看来,人类有两种知识,一种是可以系统表达的;另一种是不能系统表达的。而这种无法系统表达的知识就是缄默知识。比如,我们经常会说“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这个“不能言传”的部分就是缄默知识。其实,近代心理学中也有类似的解释,比如,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所提出的潜意识。

缄默知识到底占人类认知总量的多少?对于语文教学的重要性是多大?就目前来说,不可能用自然科学的统计方法计算出来,但是我们可以借鉴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浮出表面的只有八分之一,而深藏“水下”的则有八分之七。换言之,我们真正能用语言表述,逻辑分析和系统阐述的知识远远比不上缄默知识。而放眼于语文教学,人类语言还远远不能表达人类思想。

二、从缄默知识的特点来分析其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在波兰尼看来,缄默知识看似抽象,实际却蕴含着很多具象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对于我们高中语文教学到底有怎样的意义呢?

1.稳定性

与可述性知识相比,缄默知识不易受环境的影响而改变,随着年龄的变化消退遗忘的系数较低。换言之,主体一旦拥有某种缄默知识会成为知识体系中非常牢固的一环,这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情感教育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的意义。缄默知识具有稳定的知识构建,这是对感性思维的肯定,也是高中语文教育中迫切需要充实的内容。就目前来说,语文教学实践最大的误区当属对于情感体验的忽略,和对感性思维的轻视。当我们自豪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实体的同时,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看到唯自然科学论可怕之处。缄默知识并不属于逻辑思维型的符号或者表述性知识,但是却比其更具有稳定性的特点,换言之,感性思维在某种类型下更具有稳定的知识构建机制。当然,从另一方面看,这也意味着缄默知识的建构需要在潜移默化中进行。

2.文化性

缄默知识更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处于同一文化传统中的人们往往分享了相同的缄默知识“体系”,这既包括了隐性的自然知识“体系”,也包括了隐性的社会和人文知识“体系”。缄默知识更能体现文化符号的内涵,这一点对于高中语文教学尤为重要。语言是承载其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既是一个主体文明产生的标志,也是文明延续的纽带。(即使是人工智能,我们仍要赋予其自身的“语言”。)而对于母语教育来说,不能体现文化内涵,传承文化特征的教育就是失败的,缄默知识比显性知识要更具有强烈而明显的文化功能。

3.整体性

尽管缄默知识往往缺乏逻辑结构,但是,它却具有极强的整体性。因为它的构建机制是认知主体以及内部认知整合的结果,不仅如此,它本身就属于认知主体人格的一部分,对主体在具体环境中的行为有着很强的牵引作用,这一点与其稳定性是相互呼应的,这也与我们一直强调语文教育中人文主义精神的渗透是一致的。

三、由缄默知识的特性来探讨如何应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1.情境教学给缄默知识提供基础

缄默知识具有对情境的依赖特性,知识构建与特定的情境分不开,是对于情境认识的整体把握和内化。所以,在课堂教学时,通过创设情境来激活缄默知识是非常有效的方法之一。高中语文教学的情境创设相对来说更加多样和灵活,无论是小说还是剧本,其本身就是情境的蓝本,情境的再现又可以依托现代多媒体的辅助,优势明显。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能不能有意识地激活缄默知识?首先,我们要明确情境是缄默知识的“温床”,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需要刻意为之,在同一情境下也不可能全班形成完全一致的缄默知识。大胆放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成为认知构建的主体。

2.多元课堂和个体性

缄默知识具有个体差异性,正所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阿姆雷特”,同样一节语文课,同一个教师同一时间授课,但是学生对于内容的理解,对于文学的感悟却是千差万别。常规课堂,我们应当彻底摒弃“大一统”的思想,语言教学,尤其是中文,本身就更强调意境和韵律,而这些不属于逻辑范畴,更多情况下则属于缄默知识,而缄默知识的主体差异性则决定了课堂应当是多元开放的。而多元课堂的原则应当是:一者,要注重形式的多元。尝试新的教学形式,甚至去创造形式是多元课堂的外在表现。一者,保持开放的态度。教师不要先入为主,保持开放的胸怀和观念,秉持尊重的态度去接纳同学看似荒唐可笑的想法,鼓励他们自主的思维和观点。

3.存异思维和非理性

正如之前强调的一样,缄默知识是感性知识,是非理性的,而这一点也就意味着缄默知识无法进行反思和批判。所以,我们想要通过批判、反思等形式来深化或者纠正学生的缄默知识是徒劳无功的,所以,在缄默知识构建的初始才是黄金时段。对于语文教育来说除原则性的价值观有是非之别,其余情况下我们就更应当保持一种存异的观念。这和多元课堂正好是互为表里的。

4.兼顾随意偶然性,尝试动态生成课

还需特别注意的是缄默知识还具有随意偶然的特性,这决定了它的获得更加困难,也鼓励我们语文一线教师可以大胆的去尝试动态生成课。课堂有既定的教学目标,却有不一定要完成既定目标的态度,抛开课本设计的框框,让学生成为推进课堂的主角。用交流来代替教授,更可以激发缄默知识的获取。比如,讲《红楼梦》选段,课文选段只是一个参考,只在课堂开头抛出一个预设话题:“这篇小说中你印象最深刻的人物是谁?”之后的课堂就可以完全抛给学生自由发挥。但是,教师要做好三个工作。一是记录每个发言人的观点,二是注意有意引导争议,三是课后要进行交叉对比。

高中语文知识范文第5篇

一、复习语文基础语法知识

(一)复习现代汉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的基本知识,知道它们的语法性质作用。难点是区分名词和动词,动词和形容词,名词和形容词。这些知识在辨析文言文的词类活用要用到。

(二)复习现代汉语短语的基本知识、结构特点,学会辨别各类短语。如调查研究(并列短语)、突然听到(偏正短语)、蓝色天空(偏正短语)、人声鼎沸(主谓短语)、相信自己(动宾短语)、富得冒油(动补短语),这些知识在辨析文言文的特殊句式要用到。

(三)复习现代汉语单句成分的划分

1.什么是句子

句子是由词或词组构成的,是具有一定语调并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语言运用单位。根据用途和语气,句子可以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根据结构可分为单句和复句。

2.句子的构成

①句子的基本成分是:主语、谓语、宾语。

补充成分是:定语、状语、补语。

②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

定+主+状+谓+补+定+宾+补

例如:(寂寞的)我[最近]去<了><一趟>北京。

(状+动+补)

主语 谓语 宾语

二、理解文言文的词类活用与以及现代汉语中词的用法的联系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文言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词的用法相比较明显不同,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

(一)文言文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明确概念:

“状语”是修饰、限制谓语中心语,一般在谓语中心语前面,有的在句子最前面,交待时间、地点、范围、情况等。“谓语”是陈述主语的,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的。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不直接作状语,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能作状语,在句子中起修饰作用。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这里的“日”,作每天讲,是表示时间频率的,做句子的状语。

2.名词用作动词

告诉学生两个概念。①动词:表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如打、哭、走、灭亡、建造等。要区分动词与名词的不同。②宾语: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人或事物。

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在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作动词。

如:“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这里的“蹄”本来是名词,动物的蹄子,这里是驴子“用蹄子踢”,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水”是名词直接作动词“游泳”。

3.名词的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样”。

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王”本是王侯的意思,这里是“让……称王”,很明显有“使宾语怎样”的意思。

4.名词的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把宾语怎么样、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

“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宾客”本是名词“客人”,这里是“把……当作宾客”,即认为“其父”是宾客。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文言文中,动词有时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的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出、入”本是动词“出去,进来”,这里是“产出、收入的物产”,作名词。

2.动词的使动用法

“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活”是动词作使动用法,“活之”译为“救活他”。

(三)形容词的活用

形容词是表示事物的形状、样式、性质等的词语。

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将军身披坚执锐”(《陈涉世家》)“坚、锐”本是形容词,即坚硬的,锐利的,这里活用为名词:“坚硬的铠甲,锐利的兵器”,“披坚”是“披着坚硬的铠甲”;“执锐”“是拿着锐利的兵器”。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穷”本是形容词“尽”,还有“山穷水尽”;这里是动词“走尽”。

3.形容词活用为使动用法

“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洲》),“绿”本是形容词词“绿色”,这里译为“使……变绿”。

4.形容词活用为意动用法

“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小”是作动词,带了宾语,“小天下”是“认为天下小”,又是意动用法。

三、利用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分析病句病因

高中阶段的病句与语法有关: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掌握好句子的语法结构规律,对辨析和修改病句有很大的帮助。对于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找出它的主干,弄清它的结构,理解它的主要意思,有助于检查句子的结构和句子的成分搭配有没有毛病。

例如:

1.“江西贵溪县一头原本默默耕田的母牛,最近因勇斗野猪救主人而被广为流传。”压缩句子主干是“母牛被流传”,显然主语跟谓语不搭配,流传的是母牛的故事。

2.“他就主动参与社会灾害性事故处理,化解风险,安定社会生活的责任。”这句话的主干是“他参与责任”显然缺少宾语,所以要在“参与”前加上“承担”。

3.“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生存》,作者是一位这句海外二十多年的加拿大籍华裔作者之手。”后半句是主谓谓语句和动词谓语句杂糅而成,可去掉句末的“作者之手”。

四、利用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结构知识,分析文言倒装句式,更好地理解和翻译文言字句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

(定)+主+〔状〕+谓+〈补〉+定+宾+补

但在文言文里,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前后颠倒),这就是古汉语中所谓的倒装句。

(一)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余欺”就是“欺骗我”。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带什么)”。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何陋之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4.介词宾语前置: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项羽本纪》)“一以当十”就是“以一当十”。

(二)主谓倒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

(三)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苛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于虎(比虎)”是置于动词(猛)之后作补语的介词结构。

(四)定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定语用于修饰名词或代词,一般是放在名词或代词前面,而古典文学定语后置的现象很普遍。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上句话用“之”来使定语后置,即“高高的庙堂”,“遥远的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