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童年的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童年 迷失 诗意
一.童年不应该是什么
童年有其独特的时间轨迹,它是生命进化史的浓缩,而这生命进化史是一条浓缩悠长的神秘河流,然而我们在饮用河中的水时,妄自添加了各种调味品,使童年丧失了本身面貌,陷入了迷失的森林,难以找寻回家的路,只能残缺地呈现不应有的样子。
1.快乐的机器工厂
机器的高效率,批量化生产,程序的有机化组合保证工厂的产品输出,以满足社会需求的最大供给。霍尔曾说:“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我能把他们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各种各样的人,医生、律师、工程师……”这种输入-产出的模式首先满足的是社会成员的生存需要。儿童期是人类生命历程的起点,是获得完满人生的基础,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儿童最基本需要是生理与安全需要的满足,以保证儿童作为社会发展基点,生命起点的有序发展。从这一思想出发,工厂生产了琳琅满目的儿童用品,从食品、服装到游戏、玩具,高端化、高品质化、贵族化、合成化成了这些产品的生产目标,换来的是儿童的多样化选择,品牌意识的渐增,远离原生态自然的悲哀,好奇天性的泯灭,儿童成了一个虚假快乐,按说明操作的机器人。他们所谓的选择是父母首次选择的二次选择,成人凭着自己高高在上的地位主导着孩子的一切,其实他们也不过是社会完成的机器人,按照自己已获得的、习惯化的指令培养新的机器人。面对这样冰冷的机器工厂,看着这些穿着华丽服装,吃着麦当劳、进口食品的“幸福”儿童,笔者不禁要说,这不应该是童年的样子。
2.取媚的舞台表演
莎士比亚说:“全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男人女人都是演员,他们有各自的进口与出口,一个人在一生中扮演许多角色。”那作为演员的儿童在童年期上演了怎样的表演?戈夫曼在其戏剧理论中提出了表演、前台、后台、剧班、观众及印象管理等概念。儿童的表演本质就是给本我装上套子,戴上面具,在既定的程式化套数与惯常的动作中“演出”,演员与自我相悖。表演赋予个人角色,角色是个人在惯常的场景中所建构且认同的行为模式与认知态度。角色塑造着自我也成就了自我,角色不仅通过短暂的以分、秒计算的前台表演来塑造,也通过观众欢呼雀跃的喝彩来定格,更深层次的控制是内化的道德内容,角色认同。前台因制度、规范、权力的高度监督并乐于按程序一览无余地展示给挑剔的社会观众,演员为了博得观众的叫好,除了扮演好角色,还要费尽心机的形象整饰,以便迎合观众的心理场。儿童的这种取媚表演成了他安身立命的生活主题,这是一种被规训的异化生活,一种没有真实存在感的生活。福柯权力的“毛细化”已经浸透于儿童生活世界的角角落落,印刻在儿童的自我认同中。终日戴着规训的面具,拖着驯顺的躯体,拿着惯常化、设计好的剧本,磨砺自己的记忆力,整饰自己的演技,穿梭于被规训的幼儿园、学校、后台的家园甚至空气中,只为了赢得父母、老师、社会大众“好孩子”的夸奖,这群听话,温顺的小羊在察言观色,小心行事的屡试屡爽中,逐渐抛弃了童真与童趣,丢弃了自由与个性的童年。
3.时空的优化组合
时间的绵延性,空间的扩展性为童年生活的优化组合提供了可能。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时间表,从早上八点半到下午四点半,甚至因为各具特色的兴趣班可延续至晚六点;场地覆盖了幼儿园不同的功能区。周末双休日除三餐时间,大部分孩子奔走于家长优化组合的社会培养机构,钢琴、古筝、绘画、舞蹈,真是你刚唱罢,我就登台,绝对不能输在起跑线。家庭,这个孩子的第一乐园,充斥着各种喧嚣的催促声、喊骂声、哭叫声、悲愤的琴声。资源的优化利用,经济原则在家庭、学校、社会发挥的淋漓尽致,逼仄着儿童充满无尽美好的童年,那些爽朗的咯咯笑声消逝在老态龙钟的唉声叹气中;那些稚嫩活泼的小脸戴上了忧郁痛苦的面罩;那些专注发光的眼眸褪却成了游离灰暗的呆滞;那些激情昂扬的想象瘫倒在循规蹈矩的模式中。催产了三岁能诵百首诗,八岁钢琴音乐家等独具特色的儿童天才,是喜是悲,有待时间的验证。
二.童年应该是什么
面对童年不应有的图画,在森林里呼吸新鲜、纯粹的空气变得令人向往与迷恋。迷失的孩子焦急地找寻回家的路,借用英国诗人华兹华斯的诗来回归诗意的童年。
童年,作为人的生命初始,如同天上的彩虹一般绚烂、圣洁;童年,恰恰是儿童尽情嬉戏的自由、幸福时光――欢乐的童年只有快乐,我和小妹爱米兰两人在儿童游戏中渗透幸福,常常一道把蝶儿追逐;童年时充满好奇,常有意外的惊奇与发现,此时的心灵涌动着甘美之泉,溶汇了挚爱、深思和欢忭,决定了成人后的幸福感受;童年,又如同春天时含苞待放的草莓花,为了在夏季收获硕果累累的草莓,就不能任意糟蹋和摧残它――“莫动,为明天这般美景”;童年,带着神性的光辉,显着天赋的自由力量,有着赤子的心灵,这决定了童年是成人的精神家园,灵性之源及照彻一生的光源。
1.“我思故我在”的生命之爱
叔本华说:“我们的思想不能当别人的跑马场。”帕斯卡尔在他的《思想录》中说:“人是会思想的苇草,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儿童是从生命力旺盛的精卵结合体开始自己对世界、对生命的开启,每一次的生长都是对世界的邀请,每一次积极探寻都是思想的碰撞与梦想的腾飞。童年的生命之爱,用弗洛姆的话来说“只有当一个人能够运用自身内在的动力,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时,他才具有了真正的自我。真正的乐趣来源于真正的积极;而真正的积极有赖于发掘和运用人的活力。”给儿童思考的主体性、自主性、自由性,作为成人,教育工作者应该给儿童释放其生命能量的教育与自由,尊重儿童的生命节奏,关怀儿童的生命体验,在儿童生活世界的观照下与儿童共同生活,发现并感动生命之美,追求生命的意义。
2.乌有岛般的游戏乐园
乌有岛是《彼得・潘》中的童年圣地,作者詹姆斯・巴里认为“作为成人,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秘而不宣的梦,就是永远做一个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愿望更加强烈,更加痴迷,以致常常使我们陷入一种梦幻境地,不能自拔。”成人在追忆童年,想做回孩子,再回到乌有岛去畅快淋漓的玩一把:一个小水坑可以是嬉戏探索的焦点,几只蚂蚁可以是孩子探寻动物奥秘的开始,一把椅子可以是疾驰的火车头,几颗豆子可以是一幅拼画……童年就是用这些奇思妙想的游戏编织成的乐园,游戏是儿童生活世界的蛋白质。儿童在乌有岛般的游戏乐园中体验知识的魅力,友谊的珍贵,分享的快乐,规则的必要,童年生活的惊艳。儿童正是在游戏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成就自我。
3.想象力的放荡不羁
每一个儿童都有一双想象的自由翅膀,可以尽情驰骋在广袤的田野,畅游在浩瀚的大海,翱翔在遥远的天空。维特根斯坦说过:“想象一种语言,就是想象一种生活方式。”儿童的异想天开,标新立异,天马行空缔造了童年的五彩缤纷,斑斓多姿。儿童对纸的好奇,驱使他们探究纸的制造过程,带着无尽的兴奋与想象,他们用纸浆做鸟巢,通过给纸浆染色又做出了五颜六色的花瓶。看过《看上去很美》的人一定很难忘记孩子对妖怪的想象,上演了小人国与大人国的争斗。那群可爱的小人们创意地把鞋带一根根接连起来,从不同方向捆绑妖怪李老师,开怀大笑的同时也要连连赞叹孩子的纯真与想象。也很难忘记幼儿园孩子的画作,他们能就一幅画描绘出一个精彩绝伦的故事,画中的每一个动物,每一株植物都鲜活生动;一个手偶也能展开许久的温情对话;一个小纸团可以想象成医生开给病人的药丸,他们身上散发着堂吉诃德的无限遐想与自为自乐。
4.顺其自然的耐心等待
“莫动,为明年这般美景”,流露的是尊重生命的节奏,童年是按其原始的生命韵律与节奏展开,舒展,是自然生命的生长,精神潜能的释放,在于儿童共同生活的世界里,唯有按其规律,耐心等待,学会顺应,学会尊重生命的逻辑,才能看到硕果累累的鲜红草莓,揠苗助长的悲剧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自然而为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充满生命意识,凝结着生命的意义,涓涓细流般的舒缓恰是童年自身能量的酝酿。
三.结语
感性经验是理性经验的基础,大量的感性情感,经验的丰蕴才能推进理性的发展。给儿童一个开阔的空间,无为的制度,共感的情境,多样的材料,温馨的环境,率性的自由,让他们积极地创造出给人审美愉悦,心灵释放大的精神乐园,让童年成为情感的家园。
参考文献:
[1]刘云杉.学校生活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
[2](美)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23.
[3](英)华兹华斯.华兹华斯抒情诗选[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5.
(一)
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大的,天空是特别高的,太阳的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什么黑暗的地方飞出来。凡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拍一拍连大树都会发响的,叫一叫就是站在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似的。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是自由的;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谎花,就开一朵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
(二)
呼兰河除了这些卑琐平凡的实际生活之外,在精神上,也还有不少的盛举,如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
先说大神。大神是会治病的,她穿着奇怪的衣裳,那衣裳平常的人不穿;红的,是一张裙子,那裙子一围在她的腰上,她的人就变样了。开初,她并不打鼓,只是一围起那红花裙子就哆嗦。从头到脚,无处不哆嗦,哆嗦了一阵之后,又开始打颤。她闭着眼睛,嘴里边叽咕的。每一打颤,就装出来要倒的样子。把四边的人都吓得一跳,可是她又坐住了。
大戏还没有开台,就来了这许多事情。等大戏一开了台,那戏台下边,真是人山人海,拥挤不堪……人们笑语连天,哪里是在看戏,闹得比锣鼓好像更响。
戏台下敲锣打鼓震天地响。那唱戏的人,也似乎怕远处的人听不见,也在拼命地喊,喊破了喉咙也压不住台的。那在台下的早已忘记了是在看戏,都在那里说短道长,男男女女的谈起家常来。
(选自萧红《呼兰河传》)
【阅读手记】
《呼兰河传》是萧红在病逝前一年,即1940年12月于香港写的一部自传性回忆体长篇小说,这是她后期的代表作。作者以诗化的语言刻画了家乡的各种人物,描绘了家乡的生活画面,艺术地再现了东北古老小城中各种人物的光怪陆离的生活状貌。
儿童视角下诗化的童年在小说的第三章“我家的大花园”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大花园的繁盛与荒凉,在她的笔下也都是诗。金色的蜻蜓、绿色的蚂蚱、嗡嗡叫的蜂子满身绒毛……
“我家的大花园”仿佛是萧红永远也无法解释的梦境,萧红心中自由自在的天空就像大花园里生长的植物,也正是这段生活使她在“温暖与爱”中“永远憧憬与追求”着。这种“自我抒情自我陶醉”的叙述给读者营造出一个水融的诗意世界。萧红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把她记忆中童年的碎片串成了这温暖时刻的梦幻色彩,童稚视野的运用促成萧红笔下诗化童年的再现。在她所经历的生活里没有比童年这段时光更为幸福的时刻了。
萧红的小说创作重视对氛围的渲染,其氛围具有浓郁抒情气氛的环境与背景――茫茫东北平原上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地理环境。《呼兰河传》的第二章是一首呼兰河的风俗诗,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这些俚俗甚至不无蒙昧的习俗,在萧红笔下,俨然散发出异样的光彩。这里的第二个片段描写跳大神,从司空见惯的所谓迷信中,萧红体察到人生悲凉的况味。第一个片段描写野台子戏,在紧锣密鼓、喧闹争吵中,萧红道出了呼兰河人生命中飞扬的一面。由于萧红是带着感情来抒写的,因而前面的选段比那些不动声色的客观介绍更具有一种动人的情韵。
【提升空间】
一、 构建画面,唤醒生活,还原文字固有的声音和色彩
儿童诗往往截取生活中最典型的场景或画面,用鲜活的色彩、形象的动作和生动的语言来塑造形象,以此传递作者情感。由于语言凝练,其意象之间的跨度极大,留给我们无限的联想和想象空间,因此,教学时教师不应以传授知识、明白道理为目标,而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去建构生活画面,唤醒儿童熟悉的生活,以激发儿童内心世界的共鸣为追求,还原诗歌中文字固有的色彩和声音,从而实现言语的精彩“越冬”。
教学时,在导课后笔者提出了这样的学习要求:“同学们,街头看书、钓鱼溪边、嬉水江上……便是童年时课余生活的缩影。你们喜欢这组童诗吗?请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诗好好练读,边朗读边想象,说说你看到哪些画面?”就这样,学生忘我诵读,个个沉醉于诗人美妙的童年生活世界。
诗歌是流动的画面,是动感的旋律。为了让静止的文字注入呼吸,交流时,笔者充分运用声像辅助、阅读链接和趣味诵读等多样的教学策略,努力将抽象、静止的文字符号化为一幅幅有声有色的动态画面。如学习《溪边》一诗时,为了让学生体会溪边那迷人的景色,笔者出示一幅绿意盎然的风景画,并配以这样的画外音:“如果说《溪边》是一幅画,画上有――绿绿的人影,绿绿的垂柳,绿绿的 绿绿的 如果你光着脚从这里路过,我想你的脚一定会被染绿的。你瞧,唯独钓竿上那只小小的蜻蜓是红色的,这真是万绿丛中一点红。”画语结合将学生带入了诗境。再如学习《江上》时,为了让学生体会诗人儿时的心情,笔者引入了这样一段文字:“《江上》一首,是我童年生活的回忆。小时候有年夏天,在家乡的小河里游泳,和表哥在水中争夺一根撑船的篆竿。两人面对面站在齐胸深的水里,各自抓紧竹竿,一拉一推。篆竿在胸前晃动,忽听‘啪’的一声,竹竿一下重重地碰在嘴上,把一颗门牙打掉了,终身成为‘缺牙巴’的诨名。‘一阵浪花,两对虎牙’,印象终身难忘。”学生读着、看着,看着、读着,仿佛进入了诗人的儿时生活。
生活如画,童年如诗。儿童诗是儿童生活中最诗意的“照片”,孩子们用稚气、用童心,构筑起生活中一个个真实的、五彩斑斓的故事。万千精彩的生活,彰显孩子灵动的个性。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无限的想象积极地还原生活,透过文字感受文字的画面美,通过文字感受文字的情感美,让言语“越冬”,给静止的文字注入生命的呼吸,才能扩大儿童诗的张力,还原生活的色彩。
二、 童心感受,俯身阅读,玩味诗歌富有张力的文字
诗歌通过简约的文字传递一种情感,这一情感用有温度的文字记录下来。因此,欣赏时,我们要以儿童的角色进入,俯视生活、俯身阅读,以自己的童心感受童年的生活,捕捉那些用得灵动、贴切又有张力的文字,即“诗眼”。通过细细玩味,进而体会诗歌中典型文字的温度。意大利薄伽丘说:“不管诗的冲动多么深入地激荡了诗人的心灵,如果缺乏表达思想所必需的某些手段,如修辞和语法的一些规则,那么还是很难完成值得赞赏的作品。”儿童诗中用得较多的是比喻、拟人、通感、反复、叠词和谐音等。对于这些特殊的表现手法,我们一方面要以此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另一方面要从中感受诗歌的形式美。
细读《童年的水墨画》这组诗,诗人运用寥寥数语勾画出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画面,但却有着浓浓的温度,让读者百读不厌,并为之怦然心动,不禁感叹诗人的炼字功夫。
听不见马路上车辆喧闹,
哪管它街头广播声高。
书页在膝盖上轻轻地翻动,
嘴角漾着丝丝抹不掉的笑。
阳光从脚尖悄悄地爬上膝盖,
也想看“黑旋风”水战“浪里白条”。
《街头》一诗充分运用叠字叠词的修辞方法。“轻轻”“丝丝”“悄悄”等叠词的运用,既在形式上增添了语言的韵律美,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又在内容上使意象更加突出,更能表现出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这样的文字是极具张力、极富温度的。
书页在膝盖上轻轻地翻动,嘴角漾着丝丝抹不掉的笑。
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一双双小手拨动着浪花,你拨我溅笑哈哈。
街头阅读的沉醉之乐、溪边垂钓的惊喜之乐、江上戏水的欢闹之乐,这三首小诗都不约而同地写到了“笑”:“漾着”“蹦跳着”“笑哈哈”,诗人从神情、动作等角度进行刻画,读来耐人寻味。“‘漾’着笑是怎样的‘笑’?能做做动作吗?”“这‘蹦跳’着的笑声,让你看见了怎样的画面?”“笑声没有长脚,能‘蹦跳’吗?”在儿童的世界里,笑声不仅能蹦跳,还带有一种甜甜的味道呢。这就是诗歌的语言,精练、富有节奏、跳跃性强、给人无尽的回味,多欢闹的场面,这“笑哈哈”不是漾着笑,也不是蹦跳着笑,让我们开怀、尽情地泼水嬉戏吧!……教学时,采用换词比较、神情动作演示、言语促思等策略让学生玩味诗歌中的文字,从而感受文字的温度。
文字有温度吗?有。文字的温度来自诗人的生活,更来自诗人的心灵。暖暖的春、炎热的夏、凉爽的秋、寒冷的冬……因为生活有温度,所以诗歌中的文字也有温度。学习诗歌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张开毛孔,调动感官,敞开心灵去感受生活的温度,体会诗歌文字的温度。
三、 玩字写诗,直面技巧,试用文字涂鸦童年无忧的生活
不同文体在学生语文学习中有着不同的作用,儿童诗的学习显然也是个学生言语实践的重要训练场。诗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构成诗歌的基本材料,正如绘画离不开色彩和线条一样。儿童的想象、情感都是凭借语言才能“行之于色,传之于声”。儿童诗的语言是“从心里推敲出来的,而不是从棉絮里找出来的”。因此,其教学方向必须要指向语言。这样,才能更大程度地发挥儿童诗这一特殊文体的教学价值。
《童年的水墨画》这一组诗,教学时为了让学生借鉴文字、把玩文字,我们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环节:
1.读诗品字。
(1)品字:你认为诗中哪个字写得最有味道?
一只只脚丫拍打着水面/浅浅的沙滩乐开了花
(2)嚼字:选词填空。
①等着 ②伴着 ③赶着
捡一枚小小的贝壳/捉一只蹦跳的小虾/( )夕阳/回――家――
2.写诗炼字。
师:在童年里发生过很多很多的事情,选择小时候印象最深刻的一个场景。试着写几句话,可以仿照课文中的写法。(出示场景图及要求:放风筝、游泳、放鞭炮、吃雪糕……)
生: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也想看太阳公公大战雪糕弟弟
生:种下甜瓜渐渐长大/无法止住贪吃的嘴巴/摘下一个放进嘴里/淡淡的清香漾着阳光
……
这样层层推进能够让学生充分经历读诗、品字的过程,培育了学生的诗性。当然,引导学生写诗玩字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直面诗歌创作的一些“技巧”,更注重内容和文字的情趣和生动,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模仿、创作。这样,学生用语言来表现他们的生活时,其语言才是具有个性的。他们的语言浅白又有童趣,生动又不失哲理。儿童写诗只是“涂鸦”,试着用文字来记录生活的色彩和声音,这样的语言实践活动是极具生长力的。
孩子的内心深处都藏着一颗柔软的诗心,岁月的尘埃或许会遮盖其光芒,但是儿童诗却可以延长童年。诗歌教学的目的并非培养诗人,但是品读儿童诗,把玩文字,必将厚实学生的文学底色。
参考文献
[1] 倪静川.略谈儿童诗歌文体特征及教学策略[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13.
[2] 丁云.儿童天生就是诗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8).
[3] 刘崇善.作家教你写童诗[M].长沙: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2012(2).
我的外婆个头不高,身上的衣服虽然不是名牌,但外婆总是把它们洗的干干净净,给人一种纯朴的感觉。她的眼睛不算太大,可能是被眼袋给弄成这样的吧。一排整齐的牙齿,微笑起来总能让我感到温暖无比。一道道的皱纹爬上了她的脸颊,一缕缕的银丝也掺进她的发间。
虽然她已年过六旬,但这也丝毫改变不了我对她的爱。因为外婆不仅仅是陪伴我童年生活的人,也是教会了我最多道理的人。她虽然只略识几个字,却很有素质和修养。
及得我小时候脾气很暴躁。只要一被人打趣儿,甚至仅仅是一个小玩笑,都会激起我的愤怒。
一次,几个人来到外婆家做客。外婆一边喂我吃饭一边和那几个客人聊天儿。说着说着,其中一个客人突然打趣我说:“这么大了还要外婆喂你吃啊!”虽然只是一个玩笑,但小小的我却认为是讽刺。“哦!原来是个豁牙子!”顿时其他几个客人都笑了。我的脸也像个熟透了的苹果似的。我从凳子上跳起,冲过去打那个人,还一边放声大哭。见状,外婆立刻把我拉开,把我拉到房间去。她把我搂在怀中安慰我。我虽然知道是自己不对,但我认为是那个人太过分了我才会这样。等我平息下来,外婆便对我说:“纵然那个人说了你一点儿,但你也不能去打别人,让别人尴尬。更何况那个叔叔只是开了个玩笑。要学会宽容,知道吗?”虽然我并没有怎么听懂,但我仍点了点头。这件事已经过去很久,我却记忆犹新。因为我认为这件事足以改变我的一生。宽容他人,分明是非是多么重要啊!
“晚风轻拂澎湖湾,白浪逐沙滩,没有椰林缀斜阳,只是一片海蓝蓝……澎湖湾,澎湖湾,外婆的澎湖湾,有我许多的童年幻想……”
翻开冰心写的《繁星春水》,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这一首诗。没有华丽的句子,没有堆砌的辞藻,却在我心头激起阵阵涟漪。童年,摔了一跤就哭得惊天动地,得到了心仪已久的礼物就恨不得全世界都知道。童年就像这首是一样,平淡无奇却又让所有人都回味无穷。
童年的我天真无暇,曾经为电视的悲剧结局而哭泣,为的到一包糖果而兴奋。有一件事让我至今难忘。
那年暑假,哥哥到我家玩儿。他建议去家门前的池塘玩儿打水漂,我欣然答应了。他拿起瓦砾,径直往前跑了几步,会动有手,将瓦砾想池塘郑去。只见那瓦砾贴着水面,向前快速飞旋,忽而又钻出水面,划出几圈水纹,迅即向四周漾开。然后瓦砾又从水中轻巧地钻出,贴着水面继续滑行。瞬间,水面上泛起一圈圈水纹。最后,那瓦砾竟窜到池塘对岸的草丛里,我不经拍手叫好。
看着哥哥玩的不亦乐乎的模样,我也跃跃欲试。模仿着哥哥的样子,我用力将手中的瓦砾郑出去,期望着池塘中漾出水纹。谁知,随着“扑通”一声,这瓦砾立刻溺水身亡,我窘极了。疑惑顿生:莫非哥哥的瓦砾有魔力?我精心挑选了两片大小形状差不多的瓦砾,满怀信心地向水中郑去,盼望奇迹出现,可仍然是外甥打灯笼——照旧,我大失所望。
我顿时像泄了气的气球,可又不甘心于此。于是我坐在一边偷偷地观察哥哥打水漂的动作。然后反复练习起来,“实践出真知”,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我就不信我练不成。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多小时后,我也能将瓦砾漂出优美的弧线,漾出一圈圈水纹了。刹拉间,我握紧两个拳头,一蹦三尺高……夕阳西沉,我和哥哥一起回家。我步履轻快,心中充满了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