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物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 活动教学在生物课堂的必要性
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化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我国义务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倡导探究性学习,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充分调动、发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成为本次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教学方式的改革必须实现三大转变:教学内容从过去的以教材为中心的单一书本知识转变为以教材为轴线,以活动为纽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多元化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从以知识量为目标,讲授为基本方法的填鸭式教学转变为以能力为目标,以活动为基本方法,集中表现为“做中学”的开放式教学;教师的角色也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实现上述三个转变的核心,是能否有效地将“活动”引入课堂,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因此,“活动化教学”是实施新课程学科课堂教学较为适宜的教学方式。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化也是生物学科本身教学特点的需要。生物学本身就是一们实验性科学,大量的实验、观察、操作、思考、探究,讨论意味着生物学习过程的活动性,学生要获得生物学知识,既要动手,还要动脑。
2. 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化的实施
谈到“活动”,人们普遍想到学科课堂以外,以“课外”为前提。生物课堂中的活动,为赶进度,学校也多是延续到课外,学生自行开展,教学质量难以控制。让生物教学也“活动”起来,让学生用“动”的方法学习,在“动”中学。那么如何实现生物课堂教学活动化?我们认为,实现生物课堂教学活动化关键是: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一定要抓住活动中的“动点”,设计好“动法”,“激活”学生。 寻找“动点” ,“科学、人文”的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动点”。民主、和谐、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给学生提供参与课堂的机会,激发学生“动点”。 从学生的生活中挖掘“动点”,学生的生活与经验是接受教育、学习理解的基础,利用学生关注和社会正发生的热点问题,学习相关知识,也是调动学生学习兴奋性、激发“动点”有效方法。现实生活为生物课堂教学提供了最丰富的活动内容。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所谓生活化教学就是以生活为中心,以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为背景,教师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学科知识,充分挖掘其中的生活内涵,在教学活动中联系生活中的问题,实现教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同归生活”。达到学科教学的生活化。生物课生活化教学实质就是密切生物学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学生生活经验在教学中的运用、拓展和提升,而并非所有生物学知识都能“生活化”,也并非所有生活素材都能为生物学教学服务,因此,教师不能为了“生活化”而生拉硬扯,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深人挖掘生物知识的生活素材,寻找教材和学生生活的结合点,通过生活学习生物课程,学好生物课程更好地造福于生活,这是生物课生活化教学的真谛。
2.生物课生活化教学的主要目的
生物课生活化教学的主要目的有:一是要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在文本、科学世界和学生的生活世界之间搭建一座桥梁,以降低学习难度。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一种生物课课程资源来开发,使其成为教师“修路”“搭桥”的材料,使抽象的文本内容形象化。深奥的教材内容通俗化,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使学生易学好懂,其学习就积极主动。效率大大提高。实现文本知识与学生原有的生活知识对接、融通、整合,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二是要用丰富多彩的生活事例为学生营造一个趣味盎然的学习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充满欢乐与愉悦。新课标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我们要积极开发校内外丰富多样的生物课课程资源。用各种有趣的生活事例为学生营造一个趣味盎然的学习情境,用多样化的生活现象来诠释抽象、枯涩的文本知识,使文本知识生活化、形象化、通俗化、趣味化,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也能使沉闷的课堂充满欢乐与笑声。三是要将学生置身于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转向积极参与、体验感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将学生置身于具体的学习情境中。让学生亲身体验、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互助.学生就会有感而发。这既易于引发学生交流争议,也有利于教师适时引导点拨。使教材内容得以完善,使学生的认识得以延伸,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教材知识.也有利于学生提高思想认识。四是要让学生直面社会生活,真实感悟生活,全面认识生活,培养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生活,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直面社会生活,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认识社会生活。这除了需要我们组织学生更多地开展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等活动以外.也需要我们积极将生物课教材知识回归生活,让学生更多地、更真实地感受社会生活,更准确、更全面地认识现实生活,明白生活中既有美好的一面,也有残酷、不如意、不光彩的一面,也正是这种不如意、不光彩,才需要我们积极进取,勇于斗争。
不断增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3.生物课生活化教学的主要途径
3.1精心设计生活化教学情境,营造学习气氛;生物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最终也是为了将来的生活。因此,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经常收集一些与生活有关教学资料。在教学中,认真分析教材,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捕捉贴近学生的生活素材,选取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人、事、物,创造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思考、推理、交流等活动。把复杂抽象的生物问题生活化,以学生以有的生活经验去理解记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这过程中,生物教学面向生活,创设生活情景,使课堂充满现实感,充满生命的活力,充满生活的气息。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让学生汲取更多的知识,满足学生的生活需要。
3.2补充鲜活多样的生活素材,丰富教材内容;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教材中也常常引入生活材料创设情境,但因受时空因素的制约,这种情境不一定与各个地方的实际相符合,往往容易给学生一种不切实际的感觉。因此,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补充鲜活多样的生活素材,为学生营造充满困惑的问题情境,将学生置于一个有巨大诱惑力的学习场境中,引领学生或以网络为平台,通过信息的搜寻、筛选、提炼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与途径;或以问题为引子,引导学生就问题进行争辩、讨论,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走出误区,澄清认识;或以竞赛为手段,让学生在相互竞争中获得解决问题的快乐。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更加贴近现实,就能化死记硬背为体验感悟,化被动接受为自主探究,化独自苦思为合作交流,从根本上转变学习方式。
话说开学第一天,我们坐在教室里,正忙着为刚领到的新书署上自己的“大名”,突然,一声怒喝传来:“快点拿出生物书、预习本、听课本、工具书!立即做好上课前的准备工作。”话音刚落,我的一本书“啪”地一声滑落到地上。全班安静几秒后,到处都是翻书,课桌碰撞的声音。
拿出书,抬头一看,我不禁愣住了,眼前这位光彩耀人、风流倜傥的男老师就是我们的生物老师吗?没错,就是他!浓眉毛,小眼睛,头发油光发亮,上身穿了一件黑色西装,下身穿了一条黑色西裤,足蹬一双锃亮的黑色皮鞋,我心底不由暗叹一声:“真牛!”
别看他眼睛小,却尖得很,无论你多隐蔽地“干坏事”,都会被他逮个正着。哦!对了,与那双“神眼”组成“黄金搭档”的就是“顺风耳”了。只要教室里有点“风吹草动”,他都能听得见,然后视线就像雷达定位似的落到那位同学身上,直让他窘得面红耳赤。
幽默,是这位生物老师的拿手绝活。我还是从星期四的生物课说起吧。
一上课,他的声音就变得厚重起来。这与他平时的说话声音完全不一样,当我们问他为什么会这样时,他说:“男人就要用胸腔说话。”惹得全班哄堂大笑。上课的时候,他喜欢引用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当我们聊到果冻的制作卫生不卫生时,他给我们形象生动地表演了一番:他左手拿着教鞭当作搅拌器不停地搅拌,手里拿着电话说道:“彭校长,你好,你好……你们学校要500斤果冻……嗯……好……好,明天就给你发货。”搅拌时还不停地喷口水。他那幽默的方式、生动地表演再一次赢得了全体同学的掌声和欢笑。
嘿嘿,我们的老师真可谓“文武双全”,我们的生物课可谓是“图文并茂”,这位超级搞笑的老师,为我们的课堂增添了不少欢乐。
生物在初中阶段是一门"副课",学生、家长乃至学校都不太重视,那么如何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学好生物,这就至关重要。
要上好生物课首先得让学生喜欢生物课,喜欢你这个老师,这样才可"亲其师,则信其道"。学生无兴趣,抓学生再紧,也只能"治标不治本"。生物知识常被人认为要学好就得死记硬背,就得给学生归纳出知识的重点让学生熟记,其实不然,应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快乐氛围中学到知识,避免学生感到所学的知识高深莫测,可望而不可即,从而兴趣索然。针对以上问题,结合本人的点滴教学经验,谈谈如何让学生喜欢生物课呢?
1.关心学生,爱生如子
师爱比渊博的知识更重要,首先是因为爱的教育是学生普遍的一种心理需要,学生渴望老师也像父母那样关心照料他们,体贴爱护他们,教师是他们成长又一影响源。其次爱的教育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关键,一个教师对学生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充满了无私的爱,才能产生做好教育工作的强烈愿望,才能千方百计教好学生。教师温和的声音、微笑的面孔、理解的表情会让学生感到老师亲切可信,学习时遇到困难也不怕了。通过这种潜移墨化的交流,学生也会对教师产生好感,也就会对所学科目产生兴趣。
2.丰富教师自身知识和语言
俗话说:给人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要想得到学生的认可和爱戴。知识渊博是作为一名教师必备条件之一。所以在平时我就主动多看一些与本专业有关的书籍及其他杂志,在新闻报纸上了解一些前沿知识。这样当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可适当穿插幽默的小话题;在讲授相关知识时穿插一些贴近生活的事例使学生轻松一下还能激发兴趣。同时我也经常观看专家讲座,学习专家们如何讲课。我坚信一个博学多才的老师不仅是具有演说家的口才和艺术家的风采,让学生从语言到行动上都羡慕他、模仿他,更爱戴他。在他们身上具有一种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精益求精的优良品质,在学生的心目中老师是一个只是渊博的人。
3.注意仪表
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作为教师这一职业,仪表也很重要。因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深刻的影响。所谓教师仪表,指的是教师在一定的职业道德的支配下所表现出来的个人特有的举止风范和外部行为特征。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仪表具有示范和样板的作用,它既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品质与道德情操的教育与培养,同时也有利于配合教育,提高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对于教师本人来说,教师的仪表则具有促进和功利的作用,它既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同时也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人际交往。实际上就是要教师给学生留下既朴素无华又美观大方的良好印象。语言要文雅,不要粗野庸俗,行为要端庄,不要轻浮放纵。
4.精心备好每一节课
古人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备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备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只有备好课才能上好课。
4.1 针对生物课自身的特点,多备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如一些生动的实例,相关的科学资料。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又让学生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科新动态。像我们在学习"细胞分裂产生新细胞"时可以介绍人类的癌细胞以及癌症的相关内容,激发兴趣。
4.2 针对课的内容,精心准备教具。直观的教具能吸引学生的好奇心,教具的准备除了教学配备的一些挂图、模型、标本外,还可根据课的内容制作一些直观、生动的教学用具。
5.精心编排引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因教材的不同应采用恰当的导言:
5.1 设疑引言:上课开始先问几个"为什么"。如"为什么葵花总是向着太阳?"......
5.2 事件引言:针对内容,先讲一些事例,再引入主题。例如:在讲"生态平衡"时,先讲我的母亲河-黄河的变化......
5.3 直观引言:先演示一个小实验或展示一些实物,让学生产生联想,再引入主题。
5.4 承前启后引言:由上节课的内容引入本堂课。
6.适时竞争,调动学生积极性
引入竞争机制,可营造教学气氛,形成教学。课中可常提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抢答,可以个人抢答,也可以分组讨论后抢答。对答对的同学适时给予表扬,对答错的学生应在指出其不足后及时给予激励。这样的课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更使课富有挑战性,学生既成功回答了问题,又有一种满足感。整个课堂变得轻松愉快。
7.演示直观教具,提高学生兴趣
教师准备的教具,一开始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好奇地等待教具的演示。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演示直观教具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减少教学难度。如"呼吸"一节的教学,将肺的标本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亲眼目睹实物。这样做,学生看得入神、听得起劲,课就更生动、更富有魅力。
8.精彩的结尾让学生意犹未尽
生物学教学方法激发热情
目前初中普遍存在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且后进生面广,学校设施不完善等情况。多年来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控制着学校的教育,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取消生物学科。升学考什么,学校抓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生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考试科目上,学生对生物学的厌学情绪极其严重。学生到了高中,生物知识基本上为零。但是,如果你研究一下高考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高中考试考查的内容是:中学生物知识。中学生物知识就是包括初中和高中。在有限的短短的三年内,根本就无法补救之前的三年时间所学的知识。另外,由于应试教育相当一部分学校对生物课时做出调整、减缩,为其他学科让位。部分生物教师工作重新安排,对于缺乏生物教师的情况下,由其他学科教师替代。在应试的冲击下,各科自然而然的划分为主科、副科。这在一定意义上是对教师划分等级。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很多老师对生物教学就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我们都知道课堂包括几大要素: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育对象还有教师等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到主导作用。如果要构建快乐课堂,教师都不快乐,我觉得根本就不可能的。其实,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出发,作为一名生物老师,我们是感觉到开心和快乐的。没有考试的压力,没有升学的任务,我们工作起来就更轻松,心态就更年轻些。我们就可以更轻松的,更多机会的进行快乐课堂的研究。我们也就更快乐些!
一、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道德、行为、人生观、世界观及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加强在生物教学的各环节中渗透德育。我们知道,学生是未来的主人,他们将来肯定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参与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决策之中,并承担起社会发展的重任。生物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学科,它和自然现象以及生产、生活是紧密相联的,因为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及一些重大社会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生物知识。所以,在生物教学中要渗透科学、技术和社会教育,要把生物知识教学与其有机地结合起来。如,使学生理解“计划生育”、《森林法》、《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的重要意义。教师要注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接触或了解到生活、生产及社会热点的问题,并鼓励学生勇于将课本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建立新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质疑、调查、探究等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在实验过程中,不能仅仅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方法。如,要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处理或整理数据的能力,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这和过去只要求验证和定性为主的实验有着显著的区别。
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应用各种信息技术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但很多实验受到条件的制约而无法完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应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使微观的、不能动手实验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如:“血液循环”、“细胞的分裂和生长”等一些知识的学习,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模拟,让生物教学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从而使生物知识易学易懂。
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是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首先要确立的一个理念,这是现代教育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观点。我们教师一定要在生物教学中树立“每个学生都能学好生物学”的观点。
(一)尊重每个学生
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善意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心声,关注他们的发展,促进他们的发展。实践证明,很多所谓“调皮”的、“后进”的学生,都能够学好生物。这是对传统教学观的挑战。
(二)给每个学生提供同等的学习机会
这是所有学生均衡发展的重要条件。比如各种探究活动每个学生都要参加,而且在实验小组分工中每个学生都要有机会承担各种角色。过去在实验教学中,有时候由一个学生负责操作,其他学生只是看看,甚至个别学生连看都不看的现象必须消除。
(三)对每个学生的教学资源分配要公平
这是学生学习机会均等的可靠保证。新课程在这一方面显得特别重要,因为探究式学习、课堂观察、实验、调查、采访、网络学习、课外阅读等都需要各种资源。在资源不够充分的情况下,就要想办法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使用这些资源。
五、创设情境,导入课堂,激发学习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