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纳兰性德的诗

纳兰性德的诗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纳兰性德的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纳兰性德的诗范文第1篇

第一任妻子卢氏生于顺治十四年(1657年)十月初五,小容若两岁多,出生在满清福地沈阳。她的父亲卢兴祖是汉军镶白旗人,因文才武略而重用,官至两广总督、兵部右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等。出身这样的名门,自小受的是“传唯礼义”,“训有诗书”的文化熏陶,加上满汉文化的交融浸,使得卢氏“贞气天情,恭容礼典”,自是一派大家闺秀的风范。十八岁那年,这位“生而婉娈,性本端庄”的美佳人,嫁到明珠府,做了同样“貌姣好”的容若的妻子。无论门第、教养而言,还是年龄、相貌而论,两人喜接连理,都可谓“珠联璧合”。

成婚后,二人夫妻恩爱,感情笃深,新婚美满生活激发他的诗词创作。但是仅三年,卢氏因产后受寒而亡,这给纳兰性德造成极大痛苦,从此“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深”。沉重的精神打击使他在以后的悼亡诗词中一再流露出哀惋凄楚的不尽相思之情和怅然若失的怀念心绪。

在纳兰性德的诗词里,有相当一部分是在与卢氏结为夫妇的时期创作的,并且在卢氏逝世后,更是写下了无数感动世人的悼念之词。《浣溪沙·谁念西风独》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质的一首:

谁念西风独自凉?

萧萧黄叶闭疏窗。

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

赌书消得泼茶香。

纳兰性德的诗范文第2篇

摘要:悼亡是中国古典文学殊的题材。悼亡词作经历了千年演进,成为古典文学中的一朵奇葩。清初词人纳兰性德创作了大量感人至深的悼亡词,以情真意切和充满诗性的语言,展现了人性最美的精神世界。本文重点对纳兰性德的悼亡词的艺术特点进行分析梳理。

关键词:纳兰性德;悼亡词;艺术特点

悼亡是中国古典文学殊的文学题材。悼亡本指生者对亡者的哀悼之意。在我国古代,悼亡特指悼念亡妻,历代文人则约定俗成地将“夫妻间丧偶后,生者哀悼亡者的诗篇”1视为悼亡之作。纳兰性德词作现存348首,内容涉及爱情、友谊、边塞、咏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最受人推崇的是爱情词,而爱情词中又属悼念其亡妻卢氏的悼亡词最具文学价值,纳兰性德的悼亡词以其独特的感伤之美和凄婉之致,闪耀着不朽的光芒。

一、真挚深切的情感是纳兰性德悼亡词的灵魂和魅力所在

自古文人配得上“多情”二字的不乏其人,但纳兰悼亡之真情较之于其他人更深一层,是交织着夫妻之情与男女之爱的深厚情思。在中国古代,“夫妻”被列于传统五伦之中,夫妻之间的爱往往在情爱之外,偏向一种互相依赖的亲情。因而文人所作艳诗情词的对象往往不是相伴左右的妻子,更多的是“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欧阳修《踏莎行》)的歌伎。他们的悼亡之作所流露出来的情感,与其说是男女之间的相悦相爱,不如说是一种感恩。如元稹《遣悲怀》中有表现夫妇共患难的诗句:“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纳兰性德对卢氏的感情去不同于传统的“夫妻”之情,仔细品味纳兰性德的爱情词不难发现,他对妻子的爱是一种热烈的男女之爱。如:《于中好•别绪如丝睡不成》。这首塞上怀远之作,写出使边城对闺中妻子的思念。边塞将士面对漠漠风沙,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纳兰尤甚,倾听帐外雨声潺潺,心思飞回千里之外的家中,首先想到的是闺中的妻子。于是挑灯写信,诉尽相思,抒发离愁。一种真诚的爱,触发对妻子的思念,化成词,结作“偏到鸳鸯两字冰”,相思空无计,遂心如寒冰,一个小细节、小动作,体现出纳兰夫妇之间的浓情。正是从爱情出发的抒写角度,构成了纳兰性德悼亡词的独特魅力。

二、纳兰性德悼亡词不仅情感自切,而且自然清新,不事雕琢

纳兰性德词清新自然,集中表现在口语、叠字与第一、二人称的巧妙使用。“清水出芙蓉”的赞词用在纳兰身上亦是贴切。王国维说:“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又说:“古今之大文学,无不以自然胜。”2一部纳兰词给人深刻印象的不是华丽的辞藻,不是纯熟的技巧,而是一片自然真纯,无繁复刻画,不刻意雕琢,纯任性灵,无论写景抒情,皆由肺腑流出。如《南乡子•为亡妇题照》,全词语言平易,好似一位平凡人家的年轻男子向人娓娓诉说着丧妻之痛,聊聊数语,却如山涧流淌而过的清澈小溪,所经之处沁人肺腑。叠字在纳兰词中俯拾即是,如“判得最长宵,数尽厌厌语”(《生查子》),“茫茫碧落,天上人间情一诺”(《减字木兰花》),“凄凄切切,惨淡黄花节”(《清平乐》)。叠字的使用不仅能更好地描画环境事物的特点、人物的情感特征,并且造成音律的婉转回环,加强了音乐性。纳兰性德喜用第一、二人称直接叙述,从而拉进了读者与作品的距离,使读者有感同身受的效果。词中巧妙运用“我”、“伊”、“卿”、“侬”等人称代词,使得自己与亡妻之间虽然天人相隔,但仍然仿佛近在咫尺,从而将对亡妻的哀悼表达得淋漓尽致。以《南乡子•为亡妇题照》为例,词中有“盈盈”、“更更”,前者形容举止、仪态之美好曼妙,后者形容长夜之漫漫,两者相对照,夜长无眠,睹物思妻,忆得生前姿态,心伤不止。

三、悼亡词之凄美,悲凉的意象和虚渺的意境是其中的关键因素

意象是诗词构成的基本元素,意象的组合能很好地展示诗词的基调风格。纳兰性德的悼亡词中的意象呈现出凄淡灰暗的特点,这种意象特点反照出词人内心不可抑制的悲痛。青衫、寒雨、清泪、残阳、落花、寒夜、西风、空阶、秋坟等意象在词中出现频率甚高,这些意象也常常出现在其他词人的作品中以表达作者悲凉之情绪。独具纳兰特色的是“梨花”意象。纳兰性德似乎对梨花有着别样的情怀,“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采桑子》),“从此伤春伤别,黄昏只对梨花”(《清平乐》),“到而今、独伴梨花影,冷冥冥、尽意凄凉”(《青衫湿遍•悼亡》),“满地梨花似去年,却多了、廉纤雨”(《秋千索》),“春情只到梨花薄,片片催零落”(《虞美人》)。梨花一般是纯白色,“洛阳梨花落如雪,河边细草细如茵。”(萧子显《燕歌行》),“雪为天上之雪,此是人间之雪”。3“梨花”这一意象,既可见出纳兰与卢氏之间纯洁的爱情,又有天人相隔的寓意。天上之雪人间之雪,一者冰凉无情,一者洁白氛香。逝者在天,再不能体会独存者弥漫整个灵魂的思念,生者在世,也不得感受死者之悲戚,“天上人间俱怅望,经声佛火两凄迷”(《梦江南》),在纳兰悼亡词众多意象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当属“月”与“梦”。“梦回酒醒三通鼓,断肠啼花飞处”(《菩萨蛮》),“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成到谢桥”(《采桑子》),“雨歇微凉,十一年前梦一场”(《采桑子》),“明月多情应笑我,笑我如今。”(《采桑子》)“新恨暗随新月长,不辨眉间心上”(《清平乐》),“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蝶恋花》)。无论月或梦,都是虚无飘渺的意向,梦中所梦不可成真,月挂枝头却终不可触。正是这种梦与月意象的观照与折射,使纳兰词具有了如梦般的意境,从而赋予词梦一般的语言。在所构建的意境中,“隐约可见苍凉旷远深邃的宇宙情结和宏大开阔广袤的情怀”4。

四、纳兰性德悼亡词中的使事用典十分特殊

纳兰性德善用典故表现夫妻情深谴绻,如“不辞冰雪为卿热”(《蝶恋花》),这是《世说新语》中的一个典故。荀奉倩和妻子的感情极笃,一次妻子患病,身体发热,当时正是十冬腊月,荀奉倩情急之下脱掉衣服,赤身跑到庭院,让风雪冷冻自己的身体,再回来贴到妻子的身上给她降温。这个故事在《世说新语•惑溺》里被当做反面教材,但纳兰却喜欢这个故事,只因他也是这么一个深情之人。悼亡词中还多处引用唐明皇与杨玉环的典故,以喻“天上人间一样愁”(《减字木兰花》),独特而贴切。如《浣溪沙•凤髻抛残秋草生》,全篇以李杨二人之事为线,渗入词人自身情感,表达词人对亡妻的深切怀念。又如《鹊桥仙•七夕》:“亲持钿合梦中来,信天上人间非幻。”纳兰性德悼亡词中的典故都有着相恋双方一生一死或生死相随的特点。韩凭的典故在纳兰词中常常出现,如《减字木兰花》:“若解相思,定与韩凭共一枝。”干宝《搜神记》卷十一载,战国时韩凭娶妻何氏,因何氏的美貌,引来康王抢夺。韩凭随后自杀。于是妻子阴腐其衣,一日与康王登台,自投台下。遗书中希望尸骨与韩凭合葬。康王怒,反使两冢相望相隔。然而,一夜之间,有大树生于两冢之端,第二天两树相抱,根交于下枝错于下,又有鸳鸯,恒栖树上,晨夕不去。后人常以此典故喻男女相爱、生死不渝,纳兰性德以此典寄寓对妻子生死相依的深情。

五、善设色点染是纳兰词的又一艺术特点

纳兰性德喜用表达色彩的词汇。描写女子外貌特征和闺房物件时,多用暖色,使词作呈现出温暖平和的气质。如“紫玉钗斜灯影背,红绵粉冷枕函偏。相看好处却无言。”(《浣溪沙》)纳兰词中从来不乏色彩,哪怕是感人至深的悼亡词也不尽是一片素色。色彩的点染使人读词如赏画,于浓淡中味出真意。其实并非在字里行里明确嵌入表示颜色的词才可见出色彩,纳兰词中更多的是在景物事物的设计中,使人自然而然地想到那般绚烂。以《蝶恋花》为例。“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全词以素淡之色为主,月光清淡,月轮皎洁,只见青白月色。再见帘前双燕依然,春天的燕子,带着过去春天的艳丽展现在读者面前,已是十分美好的景色,最后又让我们看见春丛双蝶的想象中色彩绚烂的特写,相衬之下,更显得分外美丽,而纳兰性德就是在这份美丽中注入了对亡妻的深深悼念,美丽中透着忧伤。

六、纳兰性德善于化用前人佳句入词

古之大家有不少化用他人成句而造就千古名言之人,纳兰性德大量化用他人诗句,但绝非滥引乱征,而是恰如其分,契合词境,紧扣题旨,从而达到了增强词作的说服力和意境美的效果。纳兰词中多化用李商隐、晏几道、元稹等人成句,且多是以情见长的诗句,李商隐、元稹也写有数首缠绵凄婉的悼亡之作。纳兰词多化用,如“月浅灯深,梦里云归何处寻。”(《采桑子》)化用晏几道《清平乐》:“梦云归处难寻,微凉暗露香襟。”又如“几时相见,西窗剪烛,细把而今说。”(《青玉案》)化用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蝶恋花》)化用李商隐《偶题二首》:“春丛定是双栖夜,饮罢莫持红烛行。”三百余首纳兰词中“化用前人诗词文语句的有131处,数量之多,比例之高,实属罕见。”5

通观整个清代词坛,纳兰性德可谓独树一帜,这个生于富贵之家、有权有势的马背名族的后代,却显露出许多汉族文人所不及的婉转愁肠,万千惆怅化为一声长叹,动人心魄。纳兰词以其真挚的感情和自然脱俗的表现力广受后人青睐,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成为清初词坛甚至中国词史上的美锦奇葩。(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西;南昌;330022)

参考文献:

[1] 纳兰性德.纳兰词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9.

[3] 王国维.人间词话[M].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1.

[6] 严迪昌.清词史[M].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7.

[14] 李晓明,王喜伶.论纳兰词的化用之美[J].中国韵文学刊,2008,22,(2):84-90.

[4] 叶嘉莹.清词丛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4.

纳兰性德的诗范文第3篇

纳兰的词读一首不过寻常,但是通部词集读下来,就感觉荡气回肠,与众不同。文有文气,要如长河贯日,一气始终。能将伤心一咏三叹,悲切绵延不绝的,只有容若。王国维说他是“千古伤心人”,并不是妄语。

评析

诗书这些,我读得虽不多,却也算清楚地知道一些。这本书不像是什么高深莫测的名著,连书名亦为纳兰性德的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已是烂熟与心而要品之无味的了。纳兰性德是我欣赏的词人,这不假,但他似乎是一个与时代相错位的人,一个有悖于前清刚健背影的哀伤之人——但王国维依旧称他是“北宋以来,一人而已”,是什么让容若的伤怀有了千年的意义?我想,大约是因为他写性情。有人说,东坡居士也写,辛稼轩也写,但他们与纳兰不同。东坡是大江东去,稼轩是青山妩媚,而容若,当时只道是寻常。三十一年的生命,纳兰性德的诗才如一眼泪泉,流出的,全是伤——安意如曾在书中感叹,晏小山同纳兰,应当是同类的文人。纳兰性德,是打着小辫子的满族小山。但我觉得,小山的一生着实过得长了。方过而立便匆匆去世的纳兰容若,没有境落,没有如霜鬓,但他依旧有情。他为边疆的罪人祈祷,为入土的亡妻落泪——不是写得极致,不是艺术的极致,他是人的极致,纯粹的极致。所以他空前绝后,他只愿人生如初见,不想看珠帘后隐约的面庞,不愿望烟雨中朦胧的身影。不忍看罢了。

因为一个人的真,他具有了不可复制性,因此,人生又如初见,我们企图捕捉它的影子,却只抓住了它的伤。

所以,下个结论吧:

纳兰性德的诗范文第4篇

教学目标:

1纵向梳理我们所知道的诗词曲作家。

2复习我们学过的诗词曲名篇名句。

3感受古典诗词曲之美,培养文化自信。

教学重点:依据飞花令的形式,梳理所学过的诗词曲名篇名句。

教学难点:学生对于历朝历代的作家流派以及其创作风格了解起来有难度。

课前准备:

1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中国历史朝代,以及名家名作。

2按照“飞花令”的形式,整理出一部分诗词名句。

3有条件的话,看一下“中国诗词大会”中的几期节目。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设置:中华文化,绵延五千年。若将中国的文化比作一片灿烂的星空,那么诗词就是这茫茫星空中最为耀眼的一颗明星;若将中国文化比作广阔无垠的大海,那么诗词便是大海中最为璀璨的一颗珍珠。诗词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人文精髓, 它也包含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著名作家林语堂曾说, 中国是一个没有宗教的国家, 但他是一个以诗歌为宗教的国家。由此可见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今天,我们就携手遨游诗词的海洋,去感受诗词的魅力吧。

一、论世知人

请把以下古代诗词曲名家按照时间先后排序。

1李 白辛弃疾李商隐白居易

2马致远苏 轼韩 愈纳兰性德

3杜 甫陶渊明曹 操杨 炯

4 高 适龚自珍 李清照陆游

设计意图:梳理古代文学史分期,明确作家生活朝代,从时代角度切入,对于各个作家的创作风格有所了解。

二、知人知其作

诗词曲名家流派列举,选择其中一位或者一组进行介绍。

东汉末年:“三曹”

东晋:陶渊明

唐代:“初唐四杰”李白杜甫“王孟” “高岑” “元白”“小李杜”

宋代:“苏辛” 李清照陆游文天祥

元代:马致远

清代:纳兰性德 龚自珍

设计意图:将自己了解的作家生平作以简介,可从“名、时、地、评、作”五方面进行介绍,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纳兰性德的诗范文第5篇

解诗题,想诗意――心有灵犀一点通(窦桂梅)

师:请同学们读这个字,(出示“居”)我们的祖先是这样创造这个字的。(演示“居”字的变化过程)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生:想到房子。

生:想到家。

…………

师:(把题目补充完整)我们一起来读读题目。

(生读)

师:读了“村居”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了农村里的房子。

生:我想到了山村里的房子。我想到了一首诗: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师:真好,他想到了诗人高鼎写的《村居》。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我们还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了山村里低矮的草屋。

师:说具体点。

生:我想到了山村里的草屋,矮矮的,很少的几户人家。

诗题具有高度概括的特点,解读诗题对于了解全诗的主要内容和打下情感基调有重要作用。在上《清平乐・村居》时,特级教师窦桂梅围绕诗题,通过生动、直观的多媒体课件演示“居”字的演变过程,学生很容易想到了房子、家。这样既拉近了学生和文本的距离,又感受到了汉字的美,可谓独具匠心。窦老师进一步要求想象“村居”所描写的画面。由“居”到“村居”,由于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的心灵像打开了一扇窗,农村生活的诗句、画面一一呈现,眼前仿佛出现了各种场景。这是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和个性解读,整首词的主要内容在想象中得到了再现。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见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在这首词里,“村居”是什么?它既是一种想象,是房子,是家,矮小、简陋,同时又是一种情,情的传递、情的象征,传递着温馨美好的情感,象征着幸福美好的生活。

抓诗眼,想诗蕴――牵一发而动全身(盛新凤)

师:“溪亭日暮”,让你想起怎样的画面?

生:我想起了小溪边有座亭子,诗人就站在亭子里面看着太阳的日落。

师:太阳的日落?这话怎么说,说清楚。

生:也就是看黄昏时的景色。

师:对,什么景色?

生:美丽的景色。

师:太阳落下来的景色,日落美景。他刚才的画面当中有人,有亭子。那个亭子是几个角的?噢,是个六角亭,肯定是小巧别致的。你想得这么美,肯定能读好它。你来读一读。

生: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师:你脑海中的画面当中还有什么?

生:我看到一个亭子,李清照把手放在背后,仰望着天。天空披上了一层红红的晚霞,一条小径通向远方。

师:哦,你还看到了一条小径,落日余辉,晚霞笼罩天空的情景。你们看到过吗?怎么美,谁来描绘给大伙听听啊?

生:天边都是红颜色的,一轮火红火红的太阳挂在天上――(说不下去)

师:这个时候才感觉到语言的苍白,是不是?来,你就读一读吧!

生: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师:老师帮助你一下,你们看啊。(播放黄昏情景,配乐)黄昏时候,太阳慢慢地从山的后边落下去了,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远处的山、近处的水,还有小亭子,都笼罩在晚霞的余辉当中。水面上波光粼粼的,使我们想起这样的诗句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这样的情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让我们把这种美通过朗读传递出来。

(生齐读)

师:在那样的地方,那样的时候,诗人和她的朋友们会在溪边的亭子里干什么?大声地、七嘴八舌地说出来吧!

生:一边喝酒一边作诗。

生:一边吃菜一边看。

师:哦,是在郊宴。

生:他们可能会下下棋。

师:对,诗人就是有这样的雅趣。他们还会干什么?

生:我想他们还会看景色。

师:看景、吟诗、作对,然后是聊天、下棋,眼睛里看的是美景,嘴里品的是美酒和佳肴,鼻子里还可能会闻到阵阵的――是的,是荷花的香味、酒香味,那可真是全身心的享受啊!这叫酒不醉人――(生:人自醉啊)咱们再读这两句,让我们也深深地陶醉一次。

“诗眼”是指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和精神内涵的字或词,在文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每一首诗词都有这样一个关键的字或词。古诗词教学必须抓住诗眼,细细品味文本的节奏与肌理,感悟其意义,进入言语的心灵世界。在教学《如梦令》时,特级教师盛新凤围绕“溪亭日暮”四个字,通过看、想、感受,唤醒学生所有的感官来感受词。这四个字化成了“落日的余晖”“圆盘似的太阳”“穿着古装的词人”“溪边玲珑别致的亭子”……这一幅幅鲜活的画面,有静有动,有人有景,有声有色,融合了学生的感受和情感,充满了无穷的生机和魅力。在此基础上,盛老师抓住“醉”这个词眼,再次引导学生想象:“在这样的时候,这样的地方,诗人和她的朋友们会在溪边的亭子里干什么?”美景加美酒,怎能不醉呢?这是陶醉的“醉”,这是酒不醉人人自醉的“醉”。整堂课,围绕“醉”字,引导学生想象画面,由表及里,深层体验。师生共同“醉”在这别样的美景和美酒中,“醉”在这美丽的意外中,“醉”在这美好的生活中,“醉”在这充满浓浓的“语文味”的课堂里。

补“留白”,想诗境――一波才动万波随(王崧舟)

师:孩子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师范读)

师:孩子们,睁开眼睛,现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仿佛处在一个怎样的世界里面?

生:我看见了士兵们翻山越岭到山海关,外面风雪交加,他们躺在帐篷里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在思念故乡。

师:你走进去了。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因思念家乡而睡不着的情景。

师:你看到了作者辗转反侧的画面。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走出营帐,望着天上皎洁的明月,他思乡的情绪更加重了起来。

师:你看到了纳兰性德抬头仰视的画面。

生:我还看到了山海关外,将士们都翻来覆去睡不着,但是在他们的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睡得很安宁。

师:你们都看到了,是吗?你们看到了跋山涉水的画面,你们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你们看到了抬头仰望的画面,你们看到了孤独沉思的画面。但是,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放音乐《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生写片段)

师(边巡视边说):那可能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也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唱吟着什么……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在故园,在家乡,你将会看到很多很多美好的画面和场景。

…………

师:天伦之乐,温馨融融,多美好的生活。但是现在,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全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全破碎了。

相关期刊更多

满学研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

北京满学会

小品文选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大同市委宣传部

诗林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哈尔滨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