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研究性学习论文

研究性学习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研究性学习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研究性学习论文

研究性学习论文范文第1篇

1.作为一门课程,“”是研究性学习的载体,整个教学过程围绕着问题的提出──寻找收集资料──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来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活动。而英语学科教学是以教材为依据和载体,教学过程是围绕完成教材所规定的目标而进行的教学活动的过程。

2.在英语教学中往往以教师为主,“知识”在教师那里,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只是单向“求学”,是知识的接受者;研究性学习主要由学生负责完成,它赋予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权利,同时也承担达到目标的义务。

3.英语教学偏重于学生通过记忆、练习、重复等方式掌握学科基础知识达到简单的目的;研究性学习重视学习的结果,更注重学习的过程,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4.英语教学活动一般在课堂上进行;而研究性学习的活动不局限于课堂,它根据问题的需要走向开放的,向社会索取知识。5.英语学科教学的评价方式一般是以分数为手段的标准化;而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是一种综合的、定性的方式,它以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活动以及体验为依据。

二、英语研究性学习与英语学科教学是有联系的

从我校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来看,1.课题的提出基于英语教学,根据学科教学内容中的问题、、等提出探索性课题。如:英语语法学习和词的用法,英式英语与美式英语的不同,英语学习方法的研究以及从教学内容延伸出的课题等。2.在收集资料过程中,学生必然会运用已学英语知识查阅因特网上、图书馆中的大量英语材料;运用英语与外籍人士交流,对他们进行调查访问。3.学生运用已学的英语知识完成部分课题的结题报告。4.在答辩过程中,课题组学生得运用英语来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阐述。

三、如何进行英语研究性学习英语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实施计划

1.课题:(1)中西方餐饮文化的异同(2)美式与英式英语的不同(3)英语学习方法的研究(4)东西方身体语言的异同(5)讲英语国家的概况(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6)汉英句子结构的异同(7)语法的学习和词语的用法总结(8)英语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目标:(1)增进学生对西方国家、、人文、地理、餐饮文化、风俗习惯等的了解。(2)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的英语基础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探索创新精神。(4)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群体意识。(5)使学生了解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增强科学意识。

3.计划:第一步:选题以及论证阶段四周时间第二步:资料收集阶段十二周时间第三步:结题阶段六周时间第四步:成绩评定阶段四周时间第五步:总结与展示阶段三周时间

4.预计到的障碍:(1)缺乏资料来源(2)对西方文化无亲身体验(3)在遇到困难时可能出现畏难情绪(4)指导教师是否具有驾驭能力5.对策:(1)指导学生查询资料,利用因特网、图书馆、报刊杂志等查找所需资料。(2)近可能多地联系外籍人士,对他们进行调查采访。(3)注意研究过程中反映出的情况,及时调整计划,针对问题借鉴他人经验及时解决。(4)加强学习和方法学习。

6.预期成果:(1)总结报告、调查报告、论文、心得体会等(2)按照实施计划进入选题以及论证阶段,学生根据兴趣爱好选择研究课题,由课题指导组进行分组,此时课题组的学生和教师已打破了原来教学班的界限,如:我指导的课题组“东西方餐饮文化的异同”由来自同一年级四个不同班级的学生组成。课题组在指导教师的协助下写出开题报告,课题指导组进行开题评审工作。(3)资料收集阶段。该阶段是整个研究性学习中最为重要的阶段,在每一次活动前指导教师和学生都要做好准备工作,填写好活动安排表。每次活动之后作好记载,学生互相交流心得体会。(4)结题阶段。作为指导教师应开设讲座,让学生懂得撰写总结报告、论文、调查报告等的格式,学生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分工合作写出结题报告初稿,交各小组讨论,对初稿加以补充、修改、完善,最后定稿。(5)成绩评定阶段。首先根据课题组的开题报告、活动资料(包括笔记、资料、照片、活动情况记录、阶段总结等)、结题报告、小组答辩情况,由评审组打分,然后课题小组再根据得分情况、小组成员在整个活动中的参与情况,评出小组成员的等级。(6)总结与展示阶段。学生对自己在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活动情况进行反思、总结,互相交流学习,并展示研究成果,必要时邀请家长参加。

四、实施性课程的体会

1.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再处于中心地位。研究性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为基础,学生才是整个活动的中心,教师在很多情况下是以协调者或协助者的身份出现,协助学生解决他们在活动中遇到的麻烦。

2.教师不再是权威,对教学不再具有垄断。不是教师说的就是标准答案,课题所需的各种知识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很多知识已经超出了教师的专业范围,如本课题中涉及到的烹饪、营养等。

3.教学不像课堂教学那样有较为固定的模式和程序,它更具有灵活多变性。

4.教师成为更加主动的学习者。由于英语教学内容有教材可依,导致有的教师长期以来依赖教材,不思进取。而面对英语研究性学习,教师无优势可言,同学生一样,要学习的知识太广阔了,从研究性学习的流程、内容以及一般的科研方法到课题所涉及的其他专业知识都需要教师认真学习,否则难以适应研究性学习的指导需要。

研究性学习论文范文第2篇

1“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含义

随着《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的实施,以及新的高中教材在全国逐步推广使用,“研究性学习”正成为高中教学研究的热点.教育部门的各级领导、教研员、任课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解还处在探索阶段,认识还不统一.尤其是对“什么是‘研究性学习’?”“什么样的课是‘研究性学习’的课?”“研究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有什么区别?”等问题在认识上还存在分歧.我们认为有必要搞清楚“研究性学习”的含义,适当扩大“研究性学习”这一概念的外延,这样我们把“研究性学习”划分了三个层次.

1.1含有课程意义的必修课

“研究性学习”最初是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中提出的,它是该课程计划中规定的高中课程项目之一.把“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统一划归为“综合实践活动”,属于必修课程,规定了课时安排和具体要求.这种意义的“研究性学习”属于课程范畴,但它没有统一的教材,属于校本课程的范围.它所涉及的教学内容不同于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生物等学科,而具有明显的综合性.它一般在课下和校外进行,具有鲜明的实践性.

1.2写进课本的“研究性学习”课题

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中规定:“每个学期至少安排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新教材执行新大纲,在相应的章中单独设立一节,以“研究性课题”给出具体的教学内容,如“分期付款中的有关计算”、“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线性规划的实际应用”、“多面体欧拉公式的发现”、“杨辉三角”等.教材中的“研究性学习”给出了具体的课题,这些课题大部分属于课外内容,或具有实际意义或具有研究探索的意义,但都属于数学内容.它与上一层次没有材的“研究性学习”不同,它既有教材,又具有学科性.

1.3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只用以上两种层次的“研究性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已感到不足.如何使用课本的教材内容,使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学生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的培养,就成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于是这种使用课本内容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被称之为“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或方法,简称为“研究性学习”.

不过开始时,有些报刊中的文章使用“自主探究性学习”的提法以和第一层次的“研究性学习”相区别.但随着改革的深入,现在大部分文章已不再使用“探究性学习”的字样,而都使用“研究性学习”了.这种变化也说明了随着课程和教学改革的深入,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解正向纵深发展,给“研究性学习”注入了新的内涵,使它更具生命力.

三个层次的“研究性学习”其区别在于所选用的素材不同,所研究的对象不同,而使用的方法却是一样的,都具有研究性和探索性.本文下面所提及的“研究性学习”是指“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简称,它的真实含义是“研究性教学”.

2“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特性

如何使用课本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探索与发现的课堂教学,是我们要研究的重点.为此,我们首先应该明确以引导学生参加“研究性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应该具备哪些特性,只有这样才能为教学设计、具体实施以及教学评价提供依据.

2.1自主性

学生的自主学习是相对于传授式学习而言的,自主性的主要标志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人,他们应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主动获取知识,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对主体性的评价,不能只看学生的活动所占课堂教学时间的比例,关键是看学生的思维是否真的被调动起来了,他们的学习是否积极主动.

自主性的第二个标志是个体性或独立性.课堂虽是集体学习的场所,但课堂的学习活动却是从个体开始的,其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提高每一个学生的思维水平.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强调学生个体的作用与发展,让每个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尽量做到:信息自己采集,数据自己处理,问题自己提出,课题自己选定.提倡独立钻研,独立思考,独出心裁,以培养独创精神.

2.2协作性

协作性是在个体性和独立性的基础上体现的,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在学生的自主独立思维活动被调动起来之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思维障碍,此时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维沟通,通过相互协作,往往会使思维障碍得以克服,并加快解决问题的速度.学生之间进行相互沟通与交流的学习也被称为“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学会与人沟通和交流的方法.

合作学习可划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小组内的合作学习,几人一组,人数不多,便于沟通,有利于互相启发,与个体研究能紧密结合.二是班级性的大型思维展示,这也是一种合作学习.这种形式的合作学习范围大,人数多,用于展示研究成果和思维过程,并开展讨论和争论.两种层次的合作学习可在课堂中多次交替开展,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2.3研究性

前两个特性都是从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学习的方式等方面简述的,并没有对研究的方法、研究的过程给以突出说明.我们认为,“研究性学习”最本质的属性是“研究”二字,“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不同于讲授式,也不同于自学式,它的主要过程是:提出问题—研究探索—得出结论.其中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很重要,无论是由学生提出,还是由教师给出,所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开放的,只有素材而没有结论.这样才具有研究的意义.可以这样说,问题的开放性决定了教学模式的研究性.

“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性还应表现在研究过程中对研究方法的实践.研究不应该盲目进行,而应体现出方法性.也就是说在研究的过程中,要教给学生一些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通过研究的实践,使他们从中学会研究的方法.我们认为学习实践研究的方法比得到的研究结论更为重要.

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活动中,最经常使用的研究方法有:归纳性研究方法、类比性研究方法、试验性研究方法和实验性研究方法.课堂教学过程中是否突出强调并使用相关的研究方法是“研究性学习”研究性的重要标志.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特性,除上面所述的三种以外,还具有开放性、实践性、创新性等其他特性.但我们认为后三种特性的本质属性不如前三种突出,有的还可以包含在前三种之中,因此就不再赘述.

3“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

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怎样实施课堂教学的“研究性学习”?这些问题应该是我们研究的重点.我区“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研究工作刚刚起步,只搞了几节市、区级的研究课,在听取了专家和同行们的意见之后,又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产生了一些新的想法.现将“研究性学习”在教学设计时应重点考虑的几个问题整理如下.

3.1两个体现

作为教研活动的“研究课”,在备课之初首先应该考虑这节课要给听课教师展示什么,打算起到什么示范作用,准备达到什么目的.对于“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课,应重点突出以下两条.

3.1.1体现新教学理念

什么是新的教学理念?什么是数学教学的新理念?我们认为应该从教学目的出发,在新的高中教学大纲中去寻找答案.

在新的高中教学大纲中对数学课的教学目的进行了新的划分,共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提出的是一般能力要求,可归纳为“三层问题”,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两种意识”,即“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四类能力”,即“探究能力”、“建模能力”、“交流能力”和“实践能力”.第二层提出的是数学思维能力要求,把空间想象和运算等都包含在内.第三层是人格、品德和素质的要求,表现为“兴趣”、“信心”、“精神”、“价值”和“世界观”.

与原大纲相比较,我们认为“提出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探究能力”、“建模能力”、“交流能力”和“实践能力”等都颇具新意.如果我们在备课之初抓住其中的一两项,认真地去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不失为是新教学理念的体现.

3.1.2体现新的教学设计思想

在党的“十六大”上,提出了“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工作要求.数学课的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怎样体现“新”字,是我们需要研究的又一个问题.我们不能墨守陈规,因循守旧或小打小闹,止步不前,而必须解放思想,打破原有的教学设计的思维框架,在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上有所突破.要大胆创新,独出心裁,别出新意,以体现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最近进行的一节以数列为载体的“研究性学习”课,包括了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等主要内容.教学顺序不是先研究完等差数列再研究等比数列,而是横向与纵向交叉进行.在研究完等差数列的定义之后,类比研究等比数列的定义;在研究完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之后,类比研究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最后再顺次研究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这种改革不失为一种大胆的尝试,不仅课堂教学容量大,而且知识之间的横纵向联系十分紧密,不仅学生在研究方法上有所收益,而且有利于知识结构的形成.

3.2两个突出

一节课只有45分钟,不可能涉及过多的教学目的,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一节“研究性学习”研究课的教学设计抓主要矛盾和主要过程是十分必要的.

3.2.1突出一个主题

主题的确定,可以从教材内容上考虑,可以从教学方法上考虑,但最主要的还是从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上考虑.一节课如果从总的教学目标考虑,不应有过多的项目,要把主题选好,然后再在这个主题下进行具体设计.

最近进行了一节函数复习的“研究性学习”研究课.开始时打算由两个具体的函数解析式,通过研究它的定义域、值域、奇偶性、单调性、最大(小)值,并画出它的草图来复习函数的概念、性质与图象.但后来任课教师考虑到给出的函数解析式过于抽象,不如由实例引出,使其具有实际意义.这是个很好的建议,并在此基础上又作了进一步的发展,既然引入的是实例,那么结尾也应给予呼应,也应再回到应用问题.于是前后共出现三道应用题,并且还涉及了字母的讨论.这样一来,由原来侧重于创新意识,变成了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并重;由一个主题变成了两个主题.如果照此设计实施,可能一个目标也完成不了.又经过讨论,最后决定只由应用问题引出函数解析式,把由解析式到函数图象的“研究性学习”、培养创新意识确定为本节课的主题.

3.2.2突出一条主线

我们这里所说的主线是指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生与学生的关系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位置.作为“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课,必然要把学生的自主学习放在首位.在课堂中,学生的自主性与协作性的关系如何处理?以哪一个特性为主更好呢?在常规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课堂活跃的程度,往往用教师提问次数的多少、学生回答问题所占时间的多少来评价.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我们提出,在现阶段“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课,要突出“合作学习”的作用.一节课中,在不同的教学环节应设计出不同类型的合作学习方式,以“合作学习”为主线,将“合作学习”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

3.3两个侧重

无论什么课型,就教学过程而言,都可以划分为引入环节、主体环节和结尾环节.不言而喻,一节课的中心和关键必然是中间的主体环节,必然要把设计的重点放在这一环节中.正因为如此,往往容易忽视对引入和结尾的教学设计,于是我们在“研究性学习”研究课的教学设计中,加强了对这两个环节的考虑.

3.3.1侧重引入环节的教学设计

引入环节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这一环节设计得好坏,直接影响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对于“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课,引入环节的教学设计,我们提出了三层考虑,即提出问题—制造悬念—激发兴趣.

问题的提出,可以由教师直接给出,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可以由实际问题引出,也可以用数学问题引出;可以由旧内容引出,也可以开门见山直接给出.但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要注意贯彻主题和主线.能由学生提出的,最好就不由老师给出;能由实际问题引出的,最好就不用数学问题引出;能由旧知识引出的,最好就不开门见山.在提出问题时,应该是先大后小,先难后易,先一般后特殊,以给学生多留一些思考的余地,少一些提示,以增加课堂“研究性学习”的气氛.

制造悬念是设置问题的一种技巧.对学生那些似知非知,似懂非懂,似是而非的新内容,对那些可能产生负迁移,可能发生错误的新方法,教师应精心设计一些带有悬念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勾”起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欲望,最终达到激发兴趣的目的.

3.3.2侧重小结环节的教学设计

复习小结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常规做法是由老师或学生总结本节的知识内容,也有教师更深入一步,总结本节课所涉及的重要思想和方法.但作为“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课,到此我们仍觉不够.由于“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把研究方法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上,因此我们提出,在总结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的基础上,还应更深入一步,“在学完了这节课之后,你还学会了哪些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希望学生自己总结出在思维方法上的收获.开始时,学生肯定会不适应,说不到点子上.我们觉得,随着改革的深入,在多次使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之后,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会逐渐积累.通过总结,解决问题的能力会逐步提高.

4两个希望

教学设计是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的教学设想,但在课堂教学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往往很难完全实现,这是正常的现象.尤其是在调动学生参与,启发学生思维时,课堂上学生会怎样表现?设计与实际之间往往会有较大的差异,设计时难度也会更大.于是,我们只好用“希望”二字来表达我们对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的一种企盼,也是对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提出的较高要求.

4.1希望产生障碍或出现错误

研究的过程从来就不可能一次成功,产生思维障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正常和自然的.为了使学生学会思维、实践研究的方法,我们希望教师在全班讨论时,不要只叫会的,只听对的,相反,应从出现错误的,产生障碍的开始,要求学生不要只讲结果而应讲出产生错误和出现思维障碍的原因,讲出解决的办法,讲出思维的全过程.

没有失败,哪有成功?我们也应该让学生尝试失败,并从中总结经验和教训,逐渐学会由失败走向成功.

研究性学习论文范文第3篇

一、研究性学习

在英文中,学习又有“研究”的意思,表明学习和研究本来就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我国传统教育却要求学生阶段只管学习,研究则是工作以后乃至成名成家以后的事。甚至在传统的《教育学》中还把人的一生划分为成长与学习期、工作与贡献(包括研究)期、退休与养老期。孔子的“学而时习之”显然是把“学”与“习”分开,并且强调先“学”而后“习”。我国著名教育家茅以升教授把什么是学习及其先后关系阐述得非常精辟:“学的对象是理论,习的对象是实践,因此在学习里应求其统一。一个阶段里不能不有一定的次序,于是发生学和习的先后问题。这里主张的,是先习实践课程,后学理论课程,由‘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是‘学而时习之’的大翻身。……”

研究性学习就是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从自然、社会和现实生活中自主地选择并确定专门的研究课题来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这本来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性教学方式”,本文按习惯简称为“研究性学习”。我们之所以将其定义为教学方式,而不是学习行为,是因为它是“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并且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而不是学生自发地、随意地自学,它强调学生“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在实践中体验和学会学习,以提高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是要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中学生单纯地、被动地接受教师所讲授的知识的学习方式,构建开放的、民主的学习环境,倡导积极的、主动的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究性学习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发展为主”的现代教育理念,并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

二、高职教育的多重属性及推行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1、高职教育的多重属性

高职教育具有高教属性和职教属性,两者又分别包含学术属性与知识属性、教育属性与职业属性、技术属性。

(1)高教属性。所谓高职教育的高教属性是指高职教育是在相当于高中文化程度(包括普高和中职)的基础上进行的高等教育(包括招收初中毕业生的五年制高职教育),即国际教育标准概念的第三级教育(高中后教育)。它是高职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共同属性。高职教育的高教属性又包含学术属性和知识属性。坚持高职教育的高教属性,是高职人才培养规律和解决现时就业问题的客观要求,是培养高职学生未来社会适应性的前提,是适应当今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近年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在高职教育和中职教育中出现了两种极端相反的倾向。一种倾向是在部分高职院校中只重视职教属性,而轻视甚至背离高教属性,主要表现在,只重视实践,而轻视理论;只重视职业性课程,而忽视知识性课程;只重视“应知”、“应会”,而轻视普遍规律。当然,高职教育是职业性教育,而不是专业性教育,在高职教育中强调以培养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是理所当然的,但是,这绝不意味着高职教育就应该弱化甚至抛弃学术性、知识性课程。相反,高职教育也应建立一套有高职特点的、完善的、现代化的知识课程体系,以使高职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职教属性。所谓高职教育的职教属性是指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对象,一般是针对职业岗位(群)的以岗定课、按岗育人,并且是以技术应用型和技艺型为主,而不是像普通本科那样以学术型或工程型为主。它是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的共同属性。职教属性又包含教育属性与职业属性、技术属性。

教育属性是高职教育相同于普通教育的本质属性。其教育的目的可分为可能目的和必要目的。高职教育中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这些包含特定职业的特定内容的培养,多属于“必要目的”的范畴;而反映职业特征的专业素质和文化素质这些包含普通教育的共性内容的培养,则多属于“可能目的”的范畴。

职业属性和技术属性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功能属性。职业教育承担着为经济界培养和输送以技术工人为主的技术后备力量的任务。年轻人通过接受职业教育,获得将来求职生存的基本能力,为他们将来的职业生涯做准备。所以,通过职业教育习得一项技能,学会一门手艺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功能。也就是说,技术和职业不可分割,任何职业都包含着技术,只不过不同的职业技术含量的多少、高低有所不同而已。除此之外,为了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也必须重视知识和技术。高职毕业生除了大部分马上就业,可能终生不再经受学历教育外(不包括非学历的继续教育),还有一部分,哪怕从实际情况来看只是一少部分,在毕业后马上或就业后还要升入本科学习,乃至攻读硕士、博士,这也是一部分高职生和家长们就读高职的初衷。因此,高职教育所具有的职业属性和技术属性是不可轻视的。

2、高职教育需要推行研究性学习

(1)推行研究性学习是高职教育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需要,研究性学习是与传统教学方式根本不同的教学方式。前者是为了发现而学习,走自己的路,创造新知识;后者仅仅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只能接受别人创造的知识。因此,高职教育必须用以强调学生自主探究为突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来代替传统的教学方式。

(2)推行研究性学习是高职教育拓宽学生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养的需要。知识领域是一个无边无际的海洋,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全部通晓,学科分化和分科教学固然是现代教育的进步,目前无论是在普教还是在职教都占主导地位,但这同时也造成了知识结构的单一化和思考问题的局限性与片面性。研究性学习不但是一种探究式教学方式,而且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学方式。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可通过各个研究课程把自然的、社会的、现实生活等方面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看清世界的真实面貌,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整体化。

(3)推行研究性学习是高职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需要。孔子的“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就非常强调为学要引以为乐。自然、社会和现实生活本来是五彩缤纷的,探索自然和人类的奥秘具有无穷无尽的魅力和情趣,然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呆板单向,其过程枯燥无味,令人望而生厌。研究性学习恢复了教学过程的本来面目,使其充满生机与活力,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推行研究性学习,是我国加入WTO后,高职教育与国际接轨的需要。中国加入WTO后,外资和外资企业的大量涌入,严格的管理和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但在数量上而且在质量上都将对“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对待中国加人WTO后高职教育所面临的这一最大机遇和挑战,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加大改革力度,推行研究性学习,以提高高职教育质量。

研究性学习论文范文第4篇

研究性学习强调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一种新的尝试。物理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是让学生通过探究体验的方式去理解和运用物理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这个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构建学科知识的科学探索精神,也为学科人文精神的渗透提供了一个尝试的途径。

在引导和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把物理研究性学习分为“质疑——研究——结题——反思”四个阶段来操作,并辅以不同的调控策略,从中不仅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成功的收获,也对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暴露的一些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

调控策略一:质疑选题是关键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爱因斯坦《物理学的进化》)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的探索,研究性课程显然比普通物理课更具“自由发挥”的特点,但这种“自由发挥”决不能“自由发散、漫无目的”。教师在确定研究内容的过程中应随时做到“心中有数”。

一个学生提出地球的磁场是哪来的,对人体的影响是什么?另一个学生提出为什么在高压输电线下植物生长会受到影响?面对学生的疑问,教师怎样去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选题探根寻源成为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学生是研究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生疑,指导学生定疑,鼓励学生探疑……,合理而正确的指导能帮助学生迅速进入研究主题,教师的全程支持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研究学习的平台。

作为开展物理研究性学习的切入点,选好适合学生研究的小专题,有利于物理研究性学习的深入开展。选择小课题的过程本身也是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思维方法的过程。提出有质量问题,并转化为一个有质量的课题,是从“学会”物理走向“会学”物理的开端,这已经是学习成功的一半。

物理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是在学习过程中强调思考、分析、质疑和提问,收集信息,验证、归纳整理,最后得出合理的结论。研究物理问题可以由“小”见“大”,由“浅”入“深”,切忌贪大求全,面面俱到。

例如:在加油站有一条醒目的标语:“严禁用塑料桶装运汽油”。

这个现象引起了一位同学的疑惑,但很多学生都认为这是防止塑料与汽油起化学反应,于是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实质上生活常识和经验告诉我们,即使塑料与汽油有化学反应,也不会引燃汽油发生危险。那么严禁塑料桶装运汽油肯定是有其它原因。排除了学生心中的唯一答案,学生开始调动自己现有的知识经验思考提出的问题:什么能引燃汽油?一颗小火星!小火星哪来?这需要同学开展一系列知识信息的搜集,课题由此产生:探寻“严禁用塑料桶装运汽油”的缘由。

通过收集信息,学生们找到了标语缘由在于:塑料能聚集电荷,当电荷聚集到一定程度时,便会产生放电现象,产生的静电便成为引起汽油燃烧甚至爆炸的那颗小火星。

通过对缘由的探究,学生进一步发现生产生活中与这个问题有关的现象,比如,油罐车在行驶过程中要在马路上拖一铁链条;工厂空气中的粉尘达到一定程度会发生爆炸;厨房煤气漏气不能开关电器等。指导学生选择研究这样的小课题作为静电现象学习的切入点,学生就很有兴趣地将研究性学习进行下去。

这样类似的可研究问题如:水的密度比沙的密度小,但海洋上的风带走的水珠较少,而沙漠中同样的风却能刮起大量的风沙,这是为什么?你认为解决北京地区的沙尘暴的方法是什么?

从学生的生活背景出发,由简单的问题入手,确定合适的选题。学生通过研究、检验能自主得出结论,他们研究问题的积极性和成就感被有效激发,为下一步较复杂问题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调控策略二:研究合作是依托

杨振宁博士指出,如果说在过去还有可能一个人独立完成诺贝尔奖项的话,那么,进入80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信息社会以来,没有人们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任何重大发明创造都是不可能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已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重要品质。这种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要在研究性学习中应该有意识地加以培养。

我们在学生确定研究的小课题后要利用合作为依托,对研究进行调控:让学生学习合作、明确分工,确立学生是研究的主体,将教师定位在指导者而不是正确答案的化身。合作研究的常见形式通常有:小组分工学习式;竞争式;小组讨论或辩论式;角色扮演式等。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指导学生相互分工合作、鼓励学生团队合作、克服困难协助合作……例如放射性同位素和辐射技术的应用这个课题研究中,把课题细化为:同位素的主要来源;在示踪技术、检测等方面的应用;在辐射技术的应用(射线照相法、化学药品合成、木材塑化加工、引发种子变异等)等。由学生分工完成其中一部分内容的研究学习,然后互相交流,讨论,互相合作,最终完成课题的研究。这种小组分工合作式是较常用的研究方式。

在学生进入研究问题的实施过程里,我们应加强两点指导:一是指导学生讨论。教师要帮助学生因“题”制宜,确定讨论的方法:①补充式。②连锁式。二是指导学生交流。就如何清楚明白表达自己的见解,如何听取别人的意见,如何进行综合、归纳同学的意见等环节,教师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耐心辅导。或深入小组点拨指导,或面向全体示范表述,或针对个体单独传授。如前述同位素,在开展研究前同学们认识有限,对其应用也不清楚。小组分工后,随着课题的细化,既有整体框架结构,又有个体研究目标,开展小组讨论时各抒已见,又互相弥补不足,教师及时肯定在研究中的这种合作与交流,确保研究性学习方式的顺利推进。

研究性课题的选题,无论是由学生自己确定,还是由教师选定,都表现为从提出问题到确立课题、从发散思维到归纳整理的整个过程,在实施过程中指导学生分工合作要做好以下工作:

1、收集资料(社会调查、媒体、图书馆、网络、报纸等,特别是网络信息)

2、处理信息(分析、比较,去伪存真,记录数据资料等)

3、实践检验(尽可能实验、验证)

由于没有现成的教材,在开展研究性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和学生已有知识能力,从学生提出的各种选题中,筛选了一些专题让学生进行研究,例如,《放射性同位素和辐射技术的应用研究》;《探索神奇的纳米技术》;《苹果从树上掉下来——无所不在的万有引力》。

这些专题本身缺乏直接的信息源,但在研究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分工设计调查问卷、图书阅读、网络搜寻,收集了各种音像多媒体资料,在相互交流信息,分析比较中逐渐认识同位素、纳米和万有引力。学生对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由此得到激发,树立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增强了自主研究学习的合作意识。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阶段应在学生选题完成后,教师针对学生在实施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及时进行信息支持、方法支持、情感支持,参与到学生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的过程中去。

学生通过课题设计、寻找资料、动手实验、调查分析,体验发现问题、解决实际问题一般流程和方法,尝试分享与他人交往合作的成果。即使某些问题未必能能拿出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研究性学习的参与和体验,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积极思索、大胆猜想的能力。例如北京沙尘暴的预防,上海苏州河水的治理,学生合作提出的方案不一定合理可行,但只要让学生在合作中体验到创新和实践的意义,我们就可以认为达到了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调控策略三:结题评价是导向

当已经对所研究的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手中已有较详细的资料、数据,就可以让学生合作,撰写一份结题报告了。

写报告要中心突出、简洁明了。如何把自己所做的工作表述清楚,如社会调查的目的、方法、时间、内容、调查表的分析和结果、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对问题的结论等等。应该让人明了你对研究的问题所采用的研究步骤是怎样的,你遇到了哪些问题以及这些问题是如何解决的,你的数据分析说明了什么,得到的结论是什么。

在结题阶段,如何对学生所写的报告进行多元评价,对整个研究性学习方式具有导向作用。

评价有阶段评价和结题评价。对学生研究性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多元评价,定性评价多于定量评价,这样可以促进学生积极地思维,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信息交流。通过评价,有助于促进人人参与,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学习、研究效率。我们可以紧扣这一环节,着重从三个方面进行调控:一是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来汇报交流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二是要引导学生自评、互评。三是要指导学生将课题研究养成的学习习惯内化为学习品质,强化科学知识体系的构建和知识的应用。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我们要在评价过程中教会学生学会打开自己的“窗户”,让彼此的学习成为一种共享的资源,同时要反映每一个人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作用和贡献,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懂得尊重他人的意见和贡献的力量。

调控策略四:问题反思是财富

在实践“研究性学习”方式过程中,我们还必须遵循物理学科特点,发掘传统物理教育精华,加强形成性调控。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发现有问题时要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分析和反思调控。问题实质上也是一种财富,解决问题就是进步。“研究性学习”方式不是万能钥匙,并非处处皆宜,人人适用。在实践“研究性学习”方式的过程中,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调控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科学组合不同学习方式,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益。

通过物理研究性学习的课堂调控策略的研究,我们还发现指导学生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物理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许多同学因缺乏研究方法和专业知识,在活动过程中觉得无从着手或打不开思路。特别是高中学生,接受了九年传统教育后,习惯于接受式学习方式,存在着思维定势。有些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不理解这种学习方式的意义,积极性不高,敷衍了事,难以达到自主学习的境界。

2、受不得挫折,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不愿意做耐心细致的调查、分析,不敢提出质疑、认为书上的定理、定律一定是正确的,能够背出来就算学好了。

3、在调查收集资料过程中过份依赖网络拷贝,甚至不加任何编辑,就打印出来作为自己的“研究成果”。其中暴露出的知识产权意识淡薄是很明显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基础知识、研究方法、合作意识、心理素质、道德品质和法制意识等方面加强指导。要向学生介绍一些常用的物理方法,如物理学习中的观察法、实验法、类比法、等效替代法、控制变量法等,还可进行社会调查、数据统计分析方法的学习等,特别要注重引用资料的出处来源和同伴贡献的作用。

4、缺乏实验的支撑。实验验证是学习物理极为重要的一环,但限于实验条件的不足,更主要的是实验思想认识的不到位,使学生只停留在“笔上开花”,难以上升到物理研究性学习的理想境界。

此外,加强学生的科学表述能力也是教师应重视的一项工作。

我们只有反思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的方法,才能使“研究性学习”不断向纵深发展。

传统教学的思维模式存在许多弊端:如偏重于求同思维、死套公式的固定模式计算,导致学生思维刻板、盲从书本和教师、缺乏创造性和想象力,不敢大胆提问和科学批判。而研究性学习可以较好地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作为物理教师,本身更应该不断学习,更新理念,不断提高,才能适应今天的研究性教学指导。

物理研究性学习所研究的范围都与物理知识有关,但与物理基础知识系统教学不一样的是,对物理某一专题的研究性学习,跟社会热点问题挂钩、与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作为学生学习物理的切入点,物理研究性学习有意识地选择相关的小课题,让学生从课题的实际性和趣味性角度去探寻物理学的一些概念和规律,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达到与物理基础性学习相辅相成,互促互进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物理学习论》梁树森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研究性学习论文范文第5篇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它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强调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过程,其学习活动方式与活动过程,评价与结果均具有开发性。研究性学习的开发性使课堂成为了“快乐的场所”,它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愉快、平等的学习氛围,学生可以质疑,可以猜想、可以发表不同的意见,甚至可以异想天开,在这种有利于创新的教学环境中,学生能有效地参与教学,创造性地提出问题或解决问题,他们思维异常活跃,创新能力得以充分发挥。为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方面,教师要建立适应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的课堂教学观念。只要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和锻炼,课堂上“乱一点”儿又有何妨?学生答非所问又有何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再现能力和想象能力,尤其应当大力表现那些突出奇想,专提怪问题的同学,只有让他们去说,让他们去做,学生才能人人有感受,个个有收获,才能在活动中张开创新的翅膀。另一方面,教师要根据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创设有针对性的、开放性的课堂训练项目,教学的“训练”应在创新能力上下功夫,要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些既能进行知识训练,又包含创新成分的作业题让学生去做,让学生在训练中巩固知识,在训练中扩大想象,在训练中巩固创新能力。例如,在学习三角形全等时,可选用以研究性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知:D、E是三角形ABC中BC边上的两点,要证明ABE≌ACD,还应补充一个什么条件?

2、发挥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性”优势,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综合实践能力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能力。为此,研究性学习必须发展其“实践性”的优势,一方面,必须强调学生将直接经验学习和间接经验学习相结合。离开了实践经验,书本知识就难以消化。如果要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就必须使理论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另一方面,必须为学生创造积极参与各项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学生融探索发现,大胆质疑,调查研究,实验论证,合作交流,社会实践为一体,在“做”、“考察”、“实验”等一系列实践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进而发展其综合实践能力。

如针对我学校颁布了节约用水、用电的若干规定,本人观察到住校生洗衣服时存在着很多同学一直放着水漂洗衣服的现象,为此提出“研究漂洗衣服合理用水的问题”。

洗衣服是我们日常生活最平常的事情,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分析思考,合理假设,提出猜想,数学论证,探究问题的解决,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中的实际现象,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增强数学意识,增强保护意识。这比颁发几个规定更能起到节约用水,节约用电的自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