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三化学课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化学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的优势
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1 多媒体可以创设情境、渲染气氛。
多媒体课件综合了图像、图形、动画、声音、文本。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例如在初三化学的《绪论》课的教学中,教师单纯采用口授的方法来讲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和意义,学生会感到枯燥,如果能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中外化学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对社会进步的影响,就能引起他们的神秘感及好奇心,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欲望。
2 多媒体可以增强学生感知能力,突破重点难点。
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遵循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一样。如果我们能利用多媒体课件,采用化小为大、化微观为宏观、化虚为实、化远为近、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等方法来表现教学内容,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突破学习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顺利完成认知目标的实现。
3 辅助化学实验,增强实验效果。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但由于时间、观察条件、器材等因素的限制,很多实验无法实现或难以观察,借助多媒体技术,能模拟实验的过程,弥补常规实验的不足,增强实验的效果。对于有些化学实验如分子的运动、分子的形成过程等,我们尝试采用投影仪和实物台,将所演示实验现场摄像,并直接投影在荧屏上,学生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整个实验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可利用计算机的模拟化小为大、化远为近、化快为慢,使微观看不见的变为看得见、看得清,抽象的变为具体的。
4 多媒体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具有声情并茂、视听结合的特点,不仅增加了课堂教学的知识内容,而且能够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参与教学活动,加快教学进度。教师可以有计划地将教学内容中的示意图、表格、例题、习题和内容总结等制成多媒体课件,这样在教学时,就可以减少了板书、板藏的时间,从而把教学内容讲得更加透彻、更加生动活泼。多媒体的使用还可以代替教师的部分讲授,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练习和巩固。这样既减轻学生的负担,又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合理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如何在化学教学中用好多媒体进行教学,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不能用化学课件取代化学实验。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许多概念和原理都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教学中不能盲目用多媒体等手段去替代化学实验。在应用多媒体课件的同时要加强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多媒体课件无论做得多么逼真,毕竟只是化学现象的模拟,缺乏真实性、可信性,不利于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化学课件只能辅助化学实验,弥补实验的不足。
2 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必须“适时、适度、适当”。
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应根据教学的需要,为教学服务。多媒体并非用得越多越好,要做到需用则用,不用则弃。要根据教学进程,选择最有利教学的时机,用于最需要的关键处,不要为“装饰”课堂而用课件。通过几年来的探索实践,我体会到多媒体教学法不仅适用于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教学(用演示文稿制作),亦可在元素化合物(原子、分子的结构和组成部分适宜用3DMAX制作的3D动画)和化学计算(用演示文稿或FLASH、AUTHOWARE)的教学过程中采用。
3 选择多媒体课件应注意将教学性和艺术性有机地统一起来。
关键词:初三化学;有效共识;教学设计;课堂实践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4-0058-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自2007年开始,在毛东海副校长的带领下,我校开展了课堂“有效教学”的校本研修活动。通过5年努力,化学教研组形成了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四点共识”(下称“有效共识”),对课堂实践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研究成果荣获“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第四届学校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我作为一名初中化学教师,始终热衷于本课题活动,并积极用“四点共识”指导初三化学课堂,教学效果令人满意。本文结合初三化学教学,谈谈笔者对“四点共识”的理解和做法。
一、初三化学适合运用“有效共识”指导课堂实践
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四点共识”:目标恰当,形成合力;线索清晰,结构合理;抓住问题,突出重点;体现环节,精炼方法[1]。运用“四点共识”指导初三化学课堂,需要强调以下几点认识。
1. 教学目标,异中有同
“目标恰当,形成合力”,是对于设计教学目标的要求,如何做到“恰当”两字,关键是要准确定位目标。无论是初中化学还是高中化学,教学目标的设计都是依据《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从认知、动作技能、情感三个领域,学生发展、学科发展和社会发展三者的需要出发,整合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目标维度展开。因为是相同学科,所以教学目标在设计的要求上存在着很多相似之处,例如都会对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和能力提出明确要求。
由于初三、高中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不同阶段,教学设计在内容和要求上又存在差异,例如氧化剂、还原剂这个知识点,学习水平上,初中只要求达到A(即:知道、初步学会的程度),而高中则要达到B(即:理解、学会的程度);学习内容上,初中只要从得氧、失氧角度判断氧化剂、还原剂;而高中则要根据化合价升降或电子转移来判断氧化剂、还原剂。
2. 教学方法,强化引导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总称。初高中化学课堂可使用的教学方法类型基本相同,但各有侧重。初高中的学生在认知基础、思维深度、灵活度及知识储量上都存在差异,初中教学方法更侧重于讲授法、直观演示法等,教师需要通过叙述、描述、推论、实验等传递信息,引导学生分析和认识问题,在整个过程中非常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学流程也要求更具体、细致。而高中教学方法,则可以更多运用探究法、发现法等自主学习方法,因为高中学生已经建立了基本的知识基础和自主意识,形成了相对高级的探究能力。
3. 问题设计,浅显明了
有效问题是指教师在课堂中提出的,对落实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和价值的问题。无论在初中化学课堂还是高中,要保证一堂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就必须保证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因此“抓住问题,突出重点”这点有效共识同样适用于初中化学教学。只是需要注意,相对于高中学生,初三学生的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因此设计的问题要更加突出“表述简单、浅显明了,结构合理、指向明确”,便于学生理解并抓住重点,同时还要注意问题的坡度性,要逐步增加难度,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达到探究解决问题的效果。
4. 线索结构,突出感性
有效教学的“四点共识”中指出,“线索清晰、结构合理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一堂课的推进,需要线索的引领,而结构是线索的展开,有了清晰的线索、合理的结构才能保证一堂课有效地达成目标。初中化学的教学设计,同样需要设计线索和结构,但具体实践时需要关注初三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思维特点,设计线索时要更倾向于感性和生动。例如,同样上“物质的性质”,高中教学提炼的线索一般是“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层层递进的教学发展关系;而初中更适合“用途——性质——用途”这样的线索,一方面以使用价值为学习导向,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和思考,同时又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强化“性质决定用途”的学科内涵,使学生感悟化学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的科学发展观。
5. 环节方法,重在体验
合理的环节能使教学过程变得更为简洁和高效;方法的总结能帮助学生从感受方法到运用方法的飞跃。因此“体现环节,精炼方法”这一点共识,同样适合运用于初中化学的教学设计。针对初中学生,在设计环节方法时,要更注意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增加操作性,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设计的环节要尽量简洁、明了,便于学生在学习体验中抓住学习重点,提高学习效果。
二、“过氧化氢制氧气”一课中运用“有效共识”的研究实践
1. 目标系统的设计
“气体的制备”这一块内容,《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中的学习水平为B级,其中有关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学习要求是:能理解并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实验条件来选用不同的实验装置。在设计《过氧化氢制氧气》一课教学目标时,需要谨遵课程标准,深研教材,立足学生基础,定位重点目标,并努力形成目标之间的合力关系。
(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原理;②学会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并收集氧气;③通过对实验室制取氧气装置的比较,学会实验室制取气体装置的选择方法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对过氧化氢制取氧气原理的探究,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②在实验室制取氧气装置的探讨中,初步具有选择、加工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在对反应原理和实验装置的探究中,感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知识与技能是重点目标,三维目标之间的合力情况可用下图表示(直线箭头表示“支持”,虚线箭头表示“影响”):
2. 线索结构的设计
“过氧化氢制氧气”一课中有两条线索。其一是内容线索:由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实验原理、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发生装置、过氧化氢制氧气的收集装置、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选择四部分组成。其二是方法线索,这堂课是实验室制氧气的第二课时(第一课时是“氯酸钾制氧气”),可以通过“比较两套制氧装置的不同特点”,使学生掌握实验室制取气体针对“发生装置”的选择依据,感悟比较分析的学习方法。两条线索纵向运行,并进深入,构成这节课的纵向结构。
“纵向结构”由四个“核心问题”构成, 从四个“核心问题”中再设计“相关问题”,从而形成课堂的“横向结构”。
3. 有效问题的设计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这堂课设计了四个核心问题:过氧化氢能否用于实验室制氧?如何确定过氧化氢制氧的发生装置?如何确定过氧化氢制氧的收集装置?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选择依据是什么?这几个核心问题设计时,不仅考虑到“有效问题”设计的五个特点:内容上突出教学重点,布局上优化教学结构,预案上体现思维探究,策略上引导自主成功,总结上提炼思想方法;而且还考虑了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及认知能力。例如,第一个核心问题,教师给出相关知识信息,学生进行分析研究,这样不仅复习了上节课的内容,且训练了学生加工信息的能力;再如第二个核心问题,没有采用“过氧化氢制氧的发生装置是怎样的?”这样的提问方式,而是通过比较研究的方式提问“过氧化氢制氧的发生装置与氯酸钾制氧装置是否相同”,问题的落脚点更加细化、明了,不仅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提出问题更有效,而且融入了一种方法内涵,从而增值了课堂效益。
同时,根据教学需要在“核心问题”的下面,又设计了若干“相关问题”,不仅形成课堂合理的“横向结构”,而且起到分散难点、激发思维、有序探究、逐个击破的教学效果。针对“核心问题1”设计了2个“相关问题”:“制备过氧化氢需要什么条件?过氧化氢制氧的反应原理是什么?”;针对“核心问题2”设计了3个“相关问题”:“过氧化氢制氧的发生装置与氯酸钾制氧的发生装置是否相同?过氧化氢制氧的发生装置需要哪些实验仪器?组装发生装置时需注意哪些问题?”;针对“核心问题3”设计了2个“相关问题”:“过氧化氢制氧的收集装置与氯酸钾制氧的收集装置是否相同?选择收集装置的依据是什么?”;“核心问题4”无需设置“相关问题”。
4. 环节方法的设计
本堂课的教学难点是学会实验室制取气体装置的选择方法,为了解决这个难点,需要通过比较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两套发生装置,引导学生寻找装置的异同点,并探究得出“发生装置由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共同决定”的结论。最后,教师要帮助学生归纳气体发生装置的类型:固固加热型、固液不加热型,并强化记忆方法。整堂课采用“引导—探究”主体教学环节:
其中对“点拨/探究”环节的的点拨作如下的细化:“问题1过氧化氢能否用于实验室制氧?”设计“提供信息讨论演示实验总结”的教学环节;“问题2过氧化氢制氧的发生装置能否选择氯酸钾制氧的这套?”设计“讨论归纳实验板书”的教学环节;“问题3过氧化氢制氧的收集装置与氯酸钾制氧的收集装置是否相同?”设计“讨论归纳板书”的教学环节;“问题4如何根据反应原理选择制取装置?”设计“分析归纳小结”的教学环节。
初三学生正处于从感性思维向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转变的过渡时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还不足,所以在设计环节时充分注意这点,每个环节都借助实验、装置、ppt等手段,先帮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再逐步上升到感性思维向逻辑思维的发展过程,为学生分析问题创设基础。
三、 运用“有效共识”指导初三化学课堂的几点体会
在初中化学课堂运用“有效教学”,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效率,让学生不仅在40分钟时间内掌握知识技能,同时感悟化学的思想和方法,即准确地完成教学目标,又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我坚信,“有效共识”不仅适用于高中化学教学,同样适用于初中化学教学,对此我将继续探索和实践,为“有效共识”在初三化学课堂的进一步应用积累更多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