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

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

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范文第1篇

目前电动车推广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顾客对电池的寿命、成本、安全性和充电设备基础设施不足存在顾虑,政府对高额的购车补贴、废旧电池的处理以及制造电池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等问题的担忧。目前国家对私人购买纯电动车或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分别给予每辆最高6万元及5万元的补贴,北京、上海等地私人购买纯电动车每辆将最高获得12万元的补贴。但即便这样的补贴力度,仍然难以在市场上大范围推广。

早在2001年,法国汽车工程师Guy Neger就发明出了靠压缩空气供给能量的汽车,之后印度和美国也已研发成功了自己的压缩空气车,并已在2011年投产上市。但目前各国研发出的气动发动机普遍存在能量转换效率低和气缸容易结冰的问题,使其实用性受到限制。我国的辽宁、广东、浙江、湖南、安徽等地都在针对这一难题,组织研发,并取得初步成果。广州一家公司经过多年的攻关,利用极冷极热两种气体瞬间相遇爆炸的闪电原理,使压缩空气充分吸热膨胀爆炸活塞下行,解决了上述两大难题,它能量转化效率高达70%左右(目前各国研发的气动机的能量转化效率最高只有38%),核心技术已获得了中国和美国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发明专利证书,已经开始试生产空气动力大巴样车。与汽油动力及电动车相比,压缩空气动力汽车具有四大优点:节能、省钱、零污染、安全。有专家预言:空气动力发动机的发明与生产是继蒸汽机、汽油机、电动机之后世界工业和能源的又一次革命。

中国在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同时,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也与日俱增,理应加快推动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特别在发展空气动力汽车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具体建议是:

一是对国务院2012年6月28日公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做出修改。虽然2013年8月11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中已提出要“示范推广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空气动力车辆等。”但在国务院2012年6月28日公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中却对空气动力汽车只字未提。这就会在落实过程中出现文件相互矛盾的现象。建议对国务院和地方出台的有关文件进行清理和修改,以利实施。

二是将空气动力车纳入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中。国务院2012年6月28日公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中的第一部分:“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形势”中对新能源汽车的定义是:“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新型动力系统,完全或主要依靠新型能源驱动的汽车,本规划所指新能源汽车主要包括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及燃料电池汽车。”随着空气动力汽车技术的不断完善和产业化,建议将新能源汽车包括的范围改为“本规划所指新能源汽车主要包括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及燃料电池汽车和空气动力汽车。”

三是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规划的技术路线上应把发展空气动力汽车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有关技术路线的第三部分中提出:“以纯电驱动为新能源汽车发展和汽车工业转型的主要战略取向,当前重点推进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建议改为“以纯电驱动和空气动力为新能源汽车发展和汽车工业转型的主要战略取向,当前重点推进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空气动力汽车的产业化。”

四是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规划中的发展总目标上做出适当调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第三部分关于发展的主要目标中提出:“产业化取得重大进展。到2015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力争达到50万辆;到2020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生产能力达200万辆、累计产销量超过500万辆,燃料电池汽车、车用氢能源产业与国际同步发展。”建议改为:“到2015年,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空气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力争达到50万—100万辆;到2020年,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空气动力汽车生产能力达200万—500万辆、累计产销量超过1000万辆。”

五是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的规划中补充有关空气动力汽车的技术研发和创新的内容。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第四部分“主要任务”中第一点:“实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工程”部分中提到:“大力推进动力电池技术创新,重点开展动力电池系统安全性、可靠性研究和轻量化设计……”建议改为“大力推进动力电池技术和空气动力发动机技术创新,重点开展动力电池和空气压缩气瓶系统安全性、可靠性研究和轻量化设计……”。

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扶持;消费市场

近来,雾霾天气的频繁出现,油价的新一轮上涨再一次昭示了能源紧缺和环境污染这两大难题。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一项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缓解能源紧缺和环境污染至关重要,已经引起各国高度重视。美国和日本等国已经把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提高到国家战略高度,采取多种扶持政策大力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中国同样不甘落后,在2011年在颁布的“十二五”经济发展规划中,新能源被列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2012年,国务院又出台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总体发展指明了方向。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经过近十年的发展,电池、电机、电子控制和系统集成等技术取得重大进步,产业发展的路线目标日益清晰。但是,总体上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与日本相比,存在扶持政策落实不够,社会配套体系不完善,汽车节能关键核心技术尚未完全掌握,产品成本较高,市场化营销尚未成熟,市场占有率偏低等一系列问题。日本是最早开始研究新能源汽车的国家之一,是混合动力汽车普及率最高的国家,在以混合动力汽车和电动车为主的新能源汽车方面的发展,领先于世界。因此,日本与中国相比,其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相对成熟。而且日本又是中国在亚洲主要的竞争对手。所以对中日新能源汽车产业进行比较分析能够清晰的看到我们的优势和劣势,从而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因此下面主要从几个方面对中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进行比较分析。

一、比较分析

(一)政府财政和税收支持政策比较分析

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一项新兴产业,其发展壮大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扶持。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给予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能够扩大市场推广,加快其产业化进程。中国和日本都曾出台一系列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措施为本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日本为进一步推进新能源汽车以及环保汽车,从2009年4月1日起实施“绿色税制”,它的适用对象包括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车、清洁柴油车、天然气车以及获得认定的低排放且燃油消耗量低的车辆。中国也曾于2010年6月,由财政部、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颁布了《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试点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确定在5个城市(上海、长春、深圳、杭州、合肥)启动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工作。2012年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又进一步明确了相关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由此可见,中国和日本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都十分重视。但是中国与日本在财政和税收支持政策的效果上却存在差距。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的财政和税收支持政策具体落实不到位,手段单一,而且当前国家主要针对购买环节进行补贴,而对运营和使用环节的后续补贴以及对相关基础设建设和技术研发的补贴相对较少,因此降低成本效果不明显,对消费者吸引不够,导致消费市场疲软。

(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分析

新能源汽车产业由于其特殊性,相比传统汽车产业更加依赖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日本目前正在加快国内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日本经济产业省拿出500多亿日元(约合人民币

34.25亿元)补助经费,促进在高速公路休息站、主要公路两旁的商业设施中设立电动汽车快速充电站。而且日本政府鼓励社会资本进行充电站建设,并且建设一座能在30分钟左右充电完毕的快速充电站,日本政府将酌情补贴所需经费的一半或百分之多少。日本经济产生省预计,原定新设4000座的计划将提前完成,2020年前建设5000座的目标也会提前达成。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滞后。一方面,我国只局限于政府或国有企业投资建设,向社会资本开放程度不够,技术水平不高,由此导致基础建设的进度和规模跟不上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在政府推动下,城市大规模建设的充电站大多属于高投入,高成本模式,因而便利性不足,而且加大了充电成本。目前,全国在25个试点城市共推广各类电动汽车超过一万辆,已建成充电站51座,换电站9个。但是,与随处可见的加油站相比,充电网络的规模实在太少。

(三)消费市场比较分析

中国与日本相比,潜在市场需求巨大。但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一直存在“叫好不叫座”的现象,即与日本相比,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较低。而且中国新能源汽车消费与日本相比主要集中在政府采购等一系列公共示范运营项目上,私人消费相对疲软。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宣布其混合动力车从2012年1月起截止到10月末在全球的销量突破100万辆。自1997 年发售以来,全球累计销量为460.3万辆。截至2012年9月底,本田混合动力车全球累计销量已突破100万辆。而201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生产了12552辆,其中纯电动汽车11375辆,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1311辆。销售新能源汽车12791辆,其中纯电动汽车11375 辆,纯电动汽车产销量分别比2011 年增长98.8%和103.9%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远落后与日本,一方面是因为中国新能源汽车补贴程度不够,技术不够领先,配套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导致中国新能源汽车成本太高,便利性不足,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另一方面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市场营销不够成熟,导致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认知程度不够。因此提高公众对新能源汽车的认知,通过广告宣传及乘车体验等活动,让人们更多地了解新能源汽车,消除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安全性与产品质量的担忧,对提高消费者成熟度,激活中国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十分重要。

(四)产业技术联盟比较分析

新能源汽车产业目前仍存在许多技术难题,因此世界各国纷纷组建产业技术联盟。发达国家通过组建联盟推动新能源汽车相关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在我国产业技术联盟还处于初级阶段。而在日本,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组建相对较早,在推动共性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已经成为一种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关键的组织形式。日本经济产业省所属“新能源与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NEDO)”2009年6月10日宣布,决定以京都大学为中心,设立产学研合作研究开发联盟,共同实施2009年度新项目“革新型蓄电池尖端科学基础研究专项”。该研究开发联盟囊括了丰田、日产、本田、三菱等汽车巨头,三洋电机、Panasonic、新神户电机、GS YUASA、日立和三菱重工等机电与电池大企业,以及京都大学、东北大学、东京工业大学和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等著名学府和研究机构,共22家单位,形成了名副其实的“全日本”体制。中国仿照日本经验,自2009年3月北京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成立以来,在全国范围已经成立了几十家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这些产业联盟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相比较日本的产业技术联盟,中国产业技联盟地域性严重,地方保护主义横行。由此导致,新能源汽车技术专利共享不够,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因此一方面需要进一步整合研发资源,统一国内标准,打破地域界限和地方保护,建立国家标准。另一方面国内联盟要积极吸收国外成员,加强与国外政府、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合作与沟通,通过各种渠道和制定标准的国际组织建立联系,影响标准制定的进程,避免遭遇标准壁垒。

二、结论和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虽然发展较快,但与日本相比,在政策扶持和基础设施建设,市场推广和技术创新模式上仍然存在很大差距。下面根据上述分析提出几点建议。

首先政府要完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积极拓宽融资渠道。一方面要落实已经实行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另一方面要扩大补贴范围,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购买,使用,后续服务等多个环节进行补贴,对新能源汽车企业技术研发,配套基础设建设进行补贴。而且要拓宽新能源汽车融资渠道,建立和完善国内资本市场融资体制,鼓励和扶持新兴的上市汽车企业,为从事新能源汽车的民营企业提供良好的融资环境。

其次,国家要大力推进配套设施建设。我国新能源汽车向市场推广过程中,主要面临的是配套设施不足的问题,因此还需要政府加大在相关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一方面政府需要推进新能源汽车及其充电设施的标准化建设,制定好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的总体发展规划,结合市场发展方向,规定充电设施的设计及建设规范。另一方面,政府应积极调动社会资源,带动企业,银行,风投等社会资本共同参与投入建设配套设施,并优先将充电设施布局在公交车站商场社区等人口募集地区,突出其便利性,形成示范带动效应。

最后,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要创新营销模式,进行消费引导,提高国内市场消费者认知度。企业产品宣传不仅要突出新能源汽车的低成本,安全性,更要与环境保护相结合。要引导消费者树立环保消费理念,同时通过各种车展,博览会、讲座等形式加深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了解,使消费者真正做到科学消费与理性消费,从而提高国内市场的成熟度。最后,要壮大产业技术联盟实力,提高技术与核心竞争力。产业技术联盟应该进一步整合研发资源,进行强强联合,以市场化机制为主,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不断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建立国家标准,真正实现产品从研发到产业化的顺利过渡。

参 考 文 献

[1]林维奇,陈启杰.关于新能源汽车的文献综述[J].特区经济.2012(11)

[2]金永花.日本新能源汽车市场推广策略对我国的借鉴[J].东北亚论坛.2012(3)

[3]袁华智,蹇小平,袁华剑.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12(17)

[4]王秀杰,陈轶嵩,徐建.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11)

[5]刘颖琦,高宏伟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技术创新发展趋势与对策[J].科学决策.2011(2)

[6]安海彦.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解读及对策建议[J].科技管理研究.2012(10)

[7]雍兰利,张佳红,高飞.我国电动汽车研发战略联盟的模式选择

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范文第3篇

Key words: new energy;subsidy policy;defects;amount;effect of evaluation

中图分类号:F4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32-0023-05

1 浙江省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1.1 新能源产业已具有一定规模

“十二五”以来,浙江省核电、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开发利用推进迅速,2012年全省新能源开发利用量1562万吨标煤,较2010年1136万吨标煤增长37.5%,占全省能源消费总量的8.6%。核电、水电、风电、光伏发电、海洋能装机容量已具有一定规模,此外,生物质能、太阳能热水器、地热能等开发利用也取得了较大进展,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现有光伏发电容量、沼气能已达到《浙江省“十二五”及中长期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可再生能源规划》)中的2015年的规划水平,水电装机量、生物质发电装机量接近《可再生能源规划》中的2015年的规划水平,只有风电装机量、海洋能装机量、太阳能热水器应用面积、地热能与《可再生能源规划》中的2015年的规划水平尚有一定距离。

1.2 具备发展新能源较好的资源条件

浙江省核电优越场址分布较多,水电、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品种较多,全省发展新能源具有较好的资源。浙江省地质构造稳定,海岸线长,沿海地市均有开发建设核电的优越厂址。水电技术可开发装机容量800万千瓦,其中小水电可开发量462万千瓦。陆上风电技术可开发量200万千瓦,水深0~50米近海海域海上风电技术可开发量1515万千瓦。按既有建筑面积,若15%建筑屋顶安装光伏发电,开发潜力500万千瓦以上,若25%建筑屋顶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开发潜力7000万平方米以上。浙江省是我国海洋能资源密集地区之一,全省潮汐能资源总量850万千瓦,其中技术可开发量120万千瓦;近岸潮流能理论开发量700万千瓦,约占全国总量的50%以上;沿海平均波浪高1.3米,理论波浪能密度为5.3千瓦/米,可开发装机容量200万千瓦,约占全国总量的16%。生物质能蕴藏量1359万吨标煤,理论开发量为553万吨标煤,沿海地区具有丰富的海藻和微藻等海洋生物质能资源。①根据浙江省新能源技术可发展水平与已有规模(含在建、启动项目)对比,浙江省新能源尚有很大发展空间,具体如表2所示。

1.3 新能源产业市场需求空间大

浙江是个能源消耗大省,工业生产所需能源主要靠外省调入,因此为新能源的需求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从1990年至2011年,浙江全省能源生产量都一直低于全省能源消费量、全省电力生产量低于全省电力消费量,省内能源及电力自给缺口一直很大,而且在这21年期间能源消费量、电力消费量一直呈增长趋势,能源消费、电力消费弹性系数一直呈正数,说明能源消费增长率、电力消费增长率高于工业生产总值增长率,具体可见表3、4。

1.4 新能源产业发展势头不容乐观

新能源产业投资呈下降趋势,新能源产业的利润、出货值都呈下降趋势。2013年,全省工业投资7028亿元,比上年增长15.9%,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1881亿元,占工业投资的26.8%,增长13.8%,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投资额惟一呈下降的是新能源产业,下降2.1%。②2013年1~10月,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利润总额659.9亿元,同比增长5.7%,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只有新能源产业、海洋新兴产业利润总额分别下降7.3%和20.4%。③2013年1~7月,战略性新兴产业出货值1665.2亿元,增长1.2%,增幅比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低2.7个百分点,但新能源产业出货值却下降16.4%。④

1.5 新能源产业中的光伏产业发展受阻

全省2012年上半年统计光伏企业为370余家,其中辅材等配套企业近200家,单晶硅片企业70余家,关停企业20家。根据浙江省太阳能行业协会对全省太阳能光伏产业现状摸底调查,46家太阳能组件企业2012年的产能为15545MW,而2012年的产量为6384.93MW,产量仅占产能的41%,其中,1家企业的产量占产能500%,2家企业的产量与产能持平,2家企业关停,最低的产量占产能不到2%。

2013年上半年,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1285.9亿元,同比增长9.0%,增幅比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高0.1个百分点;但新能源产业发展受光伏产业影响较大,增加值增速下降0.5%。⑤2013年12月30日,国家公布第一批符合《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名单,全国共有109家光伏制造企业入围,其中江苏省34家,浙江省仅13家。对不符合《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的光伏企业及项目,其产品不得享受出口退税、国内应用扶持等政策支持。

2 浙江省新能源产业发展财政政策评价

新能源发展初期因市场失灵需要政府用财政手段来管制。一是由于能源产业处于垄断市场结构下,不能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二是能源产业中有些产品具有准公共物品特性,政府有义务采取补贴等方式保证准公共物品的供应;三是因传统能源带来环境污染,需要政府采取财政等政策来矫正;四是由于新能源产业投资巨大、回收期长,私人不愿意投资,需要政府给予补贴优惠政策来引导私人资本进入能源产业。新能源发展最终要靠市场,但在起步阶段,依靠市场力量很难发展。因此,采取补贴这一财政政策至关重要。《浙江省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年)》明确提出新能源发展的主要措施之一是要强化推广应用,培育市场需求,其中要完善消费补贴政策,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新能源应用项目,逐步扩大新能源应用范围,带动新能源产业发展。

2.1 国家、省、地市等地的新能源补贴政策梳理

近年来,国家、浙江省及省内各地市政府高度重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不断推出相关的扶持政策,分别从土地、资金等层面对光伏、风电设备等提供更大支持,使包括光伏产业在内的新能源产业呈现了爆发式增长。

2009年修正的《可再生能源法》中规定设立专项资金补贴,财政部联合各部门先后印发了《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风力发电设备产业化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和《金太阳示范工程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2009年,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布了《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2013年,国务院颁发的《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2013]24号)明确提出要完善光伏产业的支持政策,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发改价格[2013]1638号),进一步完善了光伏发电项目价格政策。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光伏等新能源推广应用与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浙政办发[2009]55号)中有六条有关落实新能源推广应用的补偿政策。《浙江省物价局关于风力发电上网电价的通知》(浙价资〔2010〕72号)规定风力发电项目在上网电价的基础上再按线路长度享受接网工程补贴。《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光伏应用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浙政发[2013]49号),对光伏产业的财政补贴更加具体,并提高补贴标准。

继国家和省内出台相应光伏发电补贴政策后,浙江省各市县政府、发改部门按照国家和省政府部署,迅速行动,认真编制光伏发电规划,出台鼓励政策。目前,温州市、嘉兴市、衢州市、杭州市的萧山区和富阳市、温州市的永嘉县、嘉兴市的秀洲区、嘉兴市的海宁市和桐乡市、衢州市的龙游县和江山市等地克服地方财政困难,已率先出台地方光伏发电支持政策;台州、宁波、杭州等地区正在积极制定相关政策。⑥

2.2 现有新能源补贴政策特征及缺陷

从国家、省级部门有关新能源补贴政策来看,针对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有相应补贴政策,有关光伏的补贴形式最多,如有价格直补、免收政府性基金、税收优惠、给予技术攻关项目补助经费。省内大部分地市、县(市、区)还制定了地方补贴政策,但大部分地方都采取价格补贴方式,也有个别地方针对居民家庭屋顶安装光伏发电系统的,按装机容量给予每瓦2元的一次性奖励,针对年综合能耗1000吨标煤以上的企业建设屋顶光伏发电项目如租用周边企业屋顶建设的,按实际使用面积给予一次性10元/平方米的补助。但是,当前新能源补贴政策还存在缺陷,一是补贴的新能源种类不多,主要集中在太阳能,其他新能源除风能和生物质能外没有相应补贴;二是补贴的方式主要以价格补助为主,其他形式采用不多;三是主要针对新能源生产者补贴,针对经营者和消费者的补贴不多;四是新能源补贴资金难以到位;五是新能源补贴没有体现最优原则;六是新能源补贴的效果如何缺乏简洁有效的评价方法。

3 浙江省新能源产业补贴政策建议

政府应该通过补贴来维持新能源产品的供需价格动态平衡。一方面,新能源产品成本和新能源产品的需求是影响新能源产品的供应价格的主要因素,另一方面,新能源产品的用途广泛性和产品的可替代程度是影响新能源产品需求价格的主要因素⑦,因此,政府应该通过补贴控制新能源产品成本和扩大新能源产品市场需求来降低供应价格,通过补贴来开发新能源产品用途和减少新能源产品的可替代程度来提高新能源产品的需求价格,以维持新能源产品供需价格动态均衡,只有新能源产品供需价格保持一个动态平衡,才会有效促进新能源产品的交易。

3.1 浙江省新能源补贴政策的基本框架及内容

3.1.1 新能源补贴政策目标

新能源补贴政策必须制定明确的目标,建议围绕六个方面制定,一是确定新能源产业增长速度目标和新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目标;二是确定每年新能源补贴资金应占产业发展资金的比例及各类新能源补贴的分配比例;三是实行新能源补贴最优化目标,制定申请新能源补贴的基本条件,由企业或消费者自行申请,择优批准补贴对象及补贴额度;四是新能源补贴对象侧重于当前发展不力,但又有很大发展空间的这类新能源;五是新能源产品补贴不应仅局限于新能源最终产品,对于新能源产业链中凡是投资大、技术要求高、生产成本高于市场价的都应该有所补贴;六是确保补贴资金到位。

3.1.2 新能源产业补贴的内容

一是确定新能源补贴对象与补贴环节。任何产业都必须由生产、经销、消费三个环节构成,因此,在新能源产业初期通过补贴方式促进整个产业发展,则新能源补贴对象应该包括新能源生产企业、经销企业、消费者。

由于新能源产品生产初始投资成本大、新能源技术总体水平不高、所生产的新能源产品成本远远高于传统能源产品成本,因此新能源生产企业非常期望给予投资、技术和生产成本补贴,以促进新能源生产企业在新能源产业领域内做大、做强。针对新能源经营企业,主要给予销售渠道建设和销量补贴,以促使新能源经营企业建好销售渠道,同时提高经销新能源产品的积极性和扩大销售量。为了扩大或普及新能源产品的使用,如果消费者购买新能源的价格高于功能相同的传统能源价格,则应该给予新能源消费者补贴,补贴环节是消费者使用新能源过程或者结果。

二是制定新能源产业补贴标准依据。补贴标准主要是解决政府在同类补贴对象中按什么标准来选择补贴发放者。从政府对新能源产业补贴的价值偏好来看,是期望花最少的投入最有效地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因此新能源产业的补贴标准应该采取成本效益分析法来确定,即如何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这里所指的“成本”即政府给予的补贴资金、“效益”即带来的新能源产量,也就是补贴要符合最优化原则,这样不仅能使有限的补贴资金带来最好的补贴效果,而且同时对于想获得补贴的新能源生产者、经销者或消费者来说也引入了竞争机制,最终优胜劣汰,有利地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

针对不同补贴对象的补贴环节应选择相应的指标来确定补贴标准,以该指标较优者确定为补贴获得者。针对新能源生产者投资环节给予补贴的,可以按照每元(或百元)投资补贴产出率的标准来确定,例如风能的投资补贴标准可以按每元(或每百元)补贴风能装机容量,即风能投资产出量/投资补贴额×100%;针对新能源生产者研发给予补贴的,可以按照每元(或百元)技术补贴产出率的标准来确定,例如每元(或每百元)补贴带来的专利个数或技术创新程度;针对新能源生产者生产成本给予补贴的,选择同类产品单位生产成本低的标准给予补贴;针对新能源经销企业的销售渠道建设投资给予补贴的,可以按照每元(或百元)投资补贴产出率的标准来确定,即每元(或百元)投资补贴经销新能源产品能力;如果新能源经销企业的所销售的新能源产品购进成本高于传统能源产品购进成本的,针对其销售量给予补贴,可以按照每元(或百元)补贴销售量的大小标准来确定;针对新能源消费者(使用者)给予补贴的,可以按消费者(使用者)的传统能源节能量或新能源使用量为标准。

三是新能源产业补贴额度。补贴额度主要解决政府给予补贴对象多少补贴问题。由于新能源产品种类多,生产环节也多,不同新能源产品的不同环节给予的补贴额度应该有所区别,但总体要使获得补贴对象获得补贴后能使企业的生产、经营进入良性循环状态,我们在此,针对补贴额度我们以政府给予补贴后应达到的效果作为依据。

根据新能源产业补贴对象、补贴环节、补贴标准、补贴额度有关分析,在此用表5阐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四是新能源产业补贴形式选择。新能源产业补贴形式应多样化。除了采取资金直接补助新能源企业这种方式,还可以是提供技术帮助、贷款贴息、减免场地租赁费、免费宣传推广、政府采购和减免税收等方式。如,为新能源企业免费提供最新技术;对于新能源企业能带来良好社会环境效益的给予减免贷款利息;对于新能源企业入驻政府统一规划园区的减免场地租赁费;对于技术含量高、使用效果好的新能源产品,政府免费为企业宣传和推广;对于质量好的新能源产品政府可以实行批量采购;对于能积极投身于新能源行业的企业给予减免所得税和增值税。针对低收入人群使用新能源产品最好是“以扣除补贴款后的价格交易”和“交易后返还购买者补贴款”的方式直接给予消费者补贴。

3.1.3 政府补贴效果评估

政府为了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采取直接或间接方式给予新能源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补贴,但政府应该每年及每3~5年要对补贴效果进行评估。评估要从宏观及微观二个层面进行,且采取简便可行的定量方法,以便考核补贴效果,据此不断地调整及完善补贴政策。

一是宏观层面的补贴效果评估。政府针对新能源采取补贴政策,其目的就是有效地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因此政府应该对补贴政策实施后带来的总体效果进行评估,建议用新能源产值增长率、新能源占全部能源消费总量比例增长率、补贴资金增长率三个指标评价全省或某地的新能源补贴效果。新能源产值增长率要大大高于全省GDP增长率,新能源占全部能源消费总量比例增长率要大于零(也可以根据新能源发展规划确定具体目标),同时这二个指标要高于补贴资金增长率,这样才说明对新能源产业给予补贴带来了产业增长效果,能源消费中新能源消费比例不断扩大,补贴带来了乘数效益,这样补贴才是有效果或可行的。另外还可以把环境改善也作为评估指标。指标计算如下:

新能源产值增长率=(本年新能源产值-上年新能源产值)/上年新能源产值×100%。

新能源占全部能源消费总量比例增长率=(本年新能源占全部能源消费总量比例-上年新能源占全部能源消费总量比例)/上年新能源占全部能源消费总量比例×100%。

补贴资金增长率=(本年补贴资金-上年补贴资金)/上年补贴资金×100%。

二是微观层面的补贴效果评估。微观层面的补贴效果评估主要是对获得补贴对象的补贴效果进行评价。针对不同补贴对象的补贴环节选择合适的指标进行评估,新能源生产者获得补贴评估,可以用投资补贴产出增长率、技术补贴产出增长率、新能源销量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增长率、补贴资金增长率等指标,⑨前四个指标大于零,且大于补贴资金增长率,则说明补贴有效果;新能源经营者获得补贴评估,可以用投资补贴产出增长率、新能源产品销售增长率、补贴资金增长率等指标,前二个指标大于零,且大于补贴资金增长率,则说明补贴有效果。

3.2 补贴组织机构及运行模式

3.2.1 新能源产业补贴归口管理部门

《浙江省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年)》明确提出新能源工作要“强化组织领导,注重规划引导”,规定在省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的框架内,成立省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设在省经信委,加强组织协调,抓好督促检查和落实工作。总之,新能源产业的主管部门涉及到发改委和经信委,发改委主管新能源项目投资审批和规划,经信委主管新能源企业的生产运营,因此建议新能源源补贴归口管理部门由发改委和经信委共同担任。

3.2.2 新能源产业补贴申请及批准程序

每年1~3月为新能源补贴申请时期,申请的为上一年的新能源生产、经销及消费补贴。申请采取自行申报原则,由申请者自行申报补贴的环节、标准及额度,同时提供真实有效的佐证材料,向同级别的经信息委提交。经信委负责审核申请者的申报材料和按补贴最优化目标对申请者排序,发改委负责补贴资金的统筹及规划,根据补贴资金数确定最终补贴对象。审计部门负责对补贴的真实性抽样审计,如果一旦发现获得补贴的虚假申报者,不仅没收其补贴所得,还处以一定罚金,记入企业或公民诚信档案。

4 新能源补贴政策的配套措施建议

4.1 利用税收的杠杆作用提高补贴效果

为了降低新能源企业成本及新能源产品价格,政府应适当降低新能源的增值税、所得税、消费税税率,针对传统能源则征收资源税和生态税。一是由于传统能源虽然生产成本低,但却因环境污染带来很大的负外部性,政府应该对此征收生态税。二是当前新能源补贴政策能否顺利实施取决于财政资金是否到位,为了解决一部分新能源补贴资金来源,可以通过对传统能源生产、消费征收的生态税建立新能源补贴基金。三是降低新能源企业的负税,提高传统能源的负税,可以缩小传统能源与新能源之间价格差异。

4.2 加强新能源产品的推广运用宣传

一方面,政府通过大力宣传新能源产品和推荐大家使用新能源产品,尤其是要加大太阳能以外其他新能源产品的宣传和推广使用,来提高民众的环保意识。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强新能源产品销售渠道建设并做好宣传。

4.3 通过招标方式减轻政府的补贴资金压力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新能源产业得到较快发展,但地方政府财政补贴压力也越来越大,为了实现财政资金效益最大化,建议全省及各地市对新能源项目补贴实行招标,选择单位新能源补贴最少效果最好的企业中标,这样不仅实现了政府公共资金效益最大化,还会淘汰一批不适企业。

注释:

①省发改委电力与新能源处.浙江省新能源资源品种齐全.http://zjdpc.gov.cn/art/2013/12/20/art_405_610743.html,2013年12月20日。

②浙江省统计局.2013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增长13.8%.http://zj.stats.gov.cn/art/2014/2/7/art_541_58633.html,2014年2月7日。

③浙江省统计局.1-10月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利润增长5.7%.http://zj.stats.gov.cn/art/2013/12/18/art_541_58157.html,2013年12月18日。

④浙江省统计局.1-7月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8.7%.http://zj.stats.gov.cn/art/2013/9/2/art_541_56909.html,2013年9月2日。

⑤浙江省统计局.上半年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运行平稳.http://zj.stats.gov.cn/art/2013/7/31/art_541_56605.html,2013

年7月31日。

⑥省发改委电力与新能源处.浙江省各市县纷纷出台地方光伏发电补贴政策.http://zjdpc.gov.cn/art/2014/1/13/art_405_62

2054.html,2014年1月13日。

⑦根据对新能源企业有关影响新能源产品供需价格因素的调查结果分析得出的结论。

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SWOT;发展战略

一、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概述

世界范围内的能源危机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使世界各国都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我国新能源汽车开发可以追溯到1998年清华大学开发中国首辆燃料电池汽车。2007年《新能源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正式实施,科技部将“新型洁净能源汽车”列入《国家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历经十多年的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总体上取得突破性,新能源车产品和市场日渐成熟。2009年节能与新能源车示范推广在全国13个大中城市进行试点,2010年新能源车购置补贴在5个大中城市试水。根据出台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和“十城千辆”计划,可以预测2012年,我国新能源车达到年产100万辆的生产规模,年产值达到5000亿元以上。

二、襄樊市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

襄樊市是湖北省第二大城市、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是鄂、豫、渝、陕毗邻地区的中心城市。襄樊位于湖北汽车走廊中段(武汉-襄樊-十堰),是湖北省三大整车制造基地之一,是东风汽车重要的生产基地,国家汽车动力和部件制造基地,也是北汽福田的专用车生产基地。作为传统汽车生产基地之一,2008年襄樊拥有规模以上汽车及零部件企业约200家,汽车及零部件企业300多家,分别占到湖北省的1/3和1/2。

目前,襄樊初步形成了电池、电机、控制器、客车底盘、驱动系统到整车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同时,在电动汽车领域技术研发上取得了一批重要科技成果,拥有20多项专利,部分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聚集了电池、电机、控制器、驱动系统到整车10多家生产企业,还有30多家企业具备研发制造新能源车零部件的能力。制定了《襄樊市新能源车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了《关于发展新能源车产业的意见》,成立了新能源车产业发展领导小组。2009年底,襄樊开通了首条新能源客车示范运营线。

三、襄樊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战略意义

首先,发展新能源汽车是襄樊市发挥汽车产业优势,提升产业结构的必由之路。襄樊只有发挥其传统汽车车都的产业优势,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实现关键技术的领先,并形成自主品牌,打入国际市场,才能实现其支柱产业的汽车产业升级,从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升级,提升襄樊市产业结构。

其次,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整合湖北资源、量化特色,打造新襄樊的必然选择。湖北是重工业大省,能源供需矛盾大,襄樊市只有通过整个全省资源,以新能源汽车为发展重点,才能承担起湖北省副中心城市的相应责任,实现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打造出新襄樊,推动湖北经济的“弯道超越”。

再次,发展新能源汽车是襄樊抓住机遇、走向世界,拓展发展空间的有效途径。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襄樊市只有积极走出去,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发挥其汽车产业优势,提升襄樊市的国际国内知名度,实现走向世界的契机。

四、襄樊市新能源汽车发展SWOT分析

(一)优势

1、零部件配套产业体系健全。襄樊汽车零部件企业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是东风集团内商用车、乘用车兼有、发动机、零部件皆备、产品线最全、产业链条最完整的事业基地。全市目前有汽车及零部件企业300多家,形成以东风股份、风神襄樊、东风康明斯、东风德纳车桥、神龙襄樊工厂等五大整车及主机厂为核心,涵盖近万种零部件的完整汽车产业链。襄樊初步形成了电池、电机、控制器、客车底盘、驱动系统到整车较为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在关键总成零部件研发和生产方面也取得了较大进展。

2、“三纵两横”技术体系健全。在新能源车“三纵三横”技术路线上(三纵:电池、电机、电控,三横:纯电动车、汽电混合动力车、燃料电池动力车),襄樊就占了“三纵两横”(除燃料电池动力车外),整车和驱动系统、控制系统已经进入产业化阶段,动力电池(高新青山电动车公司和骆驼蓄电池公司)分别进入项目建设和中试阶段。同时,在电动汽车领域技术研发上取得了一批重要科技成果,拥有20多项专利,部分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聚集了电池、电机、控制器、驱动系统到整车10多家生产企业,还有30多家企业具备研发制造新能源车零部件的能力。

3、省市政府的大力支持。湖北省制定了《湖北省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大力鼓励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支持襄樊市和武汉市建设成为电动汽车产业基地,投入建设中大青山电动汽车、江苏新日电动车、襄樊亨亚高蓄能电池等一批新能源汽车项目。襄樊市也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制定了《襄樊市新能源车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了《关于发展新能源车产业的意见》,成立了新能源车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建立了重点用于新能源车产业起步期发展的专项资金,开通电动客车公交线路示范运营,国家电网公司已将襄樊列为电动车充电设施建设展示城市。

(二)劣势

1、关键技术不足、技术创新能力薄弱。新能源车要求电池必须具有高比能量、高比功率、快速充电和低成本、长寿命等。目前电动车使用的动力电池组的成本要占整车造价的二分之一,存在不少技术瓶颈。襄樊市企业的技术开发费用主要依靠自筹,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神龙汽车襄樊工厂、谷城石花蓄电池厂等每年按销售收入的3%-5%投入研发之中,而新能源车的研发投入力度需求较大,导致科研投入力度不够。

2、基础设施配套不足。襄樊市虽然是中部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但其区位较偏,离大城市距离远,铁路等级低,机场航线少、航班有限。交通制约了襄樊市发展新能源汽车所需的人才、技术的交流,同时也制约着新能源汽车产品流向全国的各大城市和国际市场。电动汽车的商业化,需要对基础设施进行巨额投资,财政制约使得襄樊市的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的配套明显不足,减缓了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化发展。

3、本地新能源汽车市场小。襄樊虽然是湖北省第二大城市,但是其人口总量只有武汉的五分之一,经济总量只有武汉的四分之一。相对于武汉、西安等大城市,经济相对落后,市场总量较小。且由于新能源汽车价格较高,因此其本地新能源汽车需求较小。较小的本地需求,无法形成主要市场,而远离主要市场,也不利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三)机遇

1、低碳经济与两型社会的发展机遇。2007年6月我国正式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此后国家明确提出要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两型社会。低碳经济与“两型社会”都要求通过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使整个社会经济建立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达到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新能源汽车能源消耗少、废物排放低,对节约能源、推动环境保护有重要作用。国家在大力构建低碳经济与“两型社会”同时也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2、新能源车的产业政策机遇。国家节能减排,《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出台;2009年,《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适时而出,特别安排10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新能源车产业发展,并计划我国在三年内形成50万辆新能源车的产能。“863”计划节能与新能源车重大科技专项;“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车规模化推广应用工程的启动;受燃油税刺激,将加快新能源车市场化步伐。武汉作为全国首批“十城千辆”大规模电动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的机遇,依托东风汽车公司提高电动汽车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扩大在国内电动车市场份额,产业政策的出台为襄樊新能源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3、巨大需求空间的市场机遇。新能源车零部件众多,上下游产业链延伸很广,对经济拉动作用很大。如果形成以电动车生产、运行为主体的高技术产业群,假设未来年产500万辆电动车,则年产值过万亿元,而要维持几千万辆电动车运行,其服务行业年产值将超千亿元。在密集的扶持政策出台背景下,我国新能源车驶入快速发展轨道。虽然新能源车在中国汽车市场的比重依然微乎其微,但它在中国商用车市场上的增长潜力已开始释放。2009年1-11月,新能源商用车销量同比增长178.98%,达到4034辆。

(四)挑战

1、各市新能源汽车项目竞争挑战。除武汉外,试点城市还包括北京、上海、重庆、长春、大连、杭州、济南、深圳、合肥、长沙、昆明和南昌12个新能源车试点城市。广州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预计在2020年,把新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从目前的1%提高至15%,新能源产业总产值预计可达4000亿。目前上海已经在新能源产业方面制定了三年行动计划,在未来三年上海新能源产值可达1100亿元。这些大城市拥有较大的本地市场和充足的资金、人才投入等有利条件,对襄樊市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造成较大的威胁。

2、国家汽车产业布局规划的挑战。全国的很多城市都以新能源汽车为发展重点,襄樊市把新能源汽车作为支柱产业,虽然得到了湖北省政府的大力支持,给予了很多的优惠政策和项目倾斜,然而如何与全国的城市竞争,如何让国家认识到襄樊市发展新能源汽车的重要性,襄樊市发展新能源汽车是不是能够得到国家的支持,能不能进入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布局中,是否能得到国家对于地区发展的产业政策支持,对于襄樊市未来的新能源汽车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对襄樊市的新能源汽车长远发展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3、资源集成能力的挑战。新能源产业投资收益周期较长,投入强度大。新能源车对传统汽车产业有着颠覆性的影响,因而就原有的汽车支持系统而言,需要面临一个跳跃。对于新能源车这种高风险、前景不确定的产业,只有少数有技术、有实力的企业才能在此站稳脚跟,而新能源车要通过集成创新进行产品开发,并最终实现商品化,这个过程不是孤立存在的,必须依靠一个系统,大量依赖汽车电子技术及材料。

五、结论

面对当前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良好机遇,襄樊市要充分认识到自身的特点,把握当前市场环境与国家政策导向,积极整合自身优势和湖北省的资源,通过人才引进、关键技术突破、资金与配套服务建设等的实施,才能实现襄樊从传统汽车基地向新能源汽车研发与生产基地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庾晋.新能源汽车――机遇与挑战并存[J].天津汽车,2008(1).

2、洪永福.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前景展望[J].汽车科技,2009(4).

3、彭红涛等.关于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的一些思考[J].汽车科技,2009(4).

4、吴憩棠.“十二・五”新能源汽车发展框架[J].汽车与配件,2009(37).

5、陈海林.上海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初步规划设想[J].汽车与配件,2009(48).

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范文第5篇

加快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核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是世界能源发展的一大趋势,也是我国能源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方面把握先机,科学规划,有序推进,率先突破,将我县新能源打造成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一、充分认识加快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一)加快新能源产业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我省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迫切要求。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使“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新能源具有资源分布广、利用潜力大、环境污染小、可永续利用等特点。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以气候变化为代表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成为各国必须面对的重大挑战。能源环境问题也日益突显出来。大力发展新能源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是推动我县经济进一步转向科学发展轨道的迫切需要。

(二)加快新能源产业发展是优化能源结构,建设能源强县的战略选择。加快新能源产业发展,实现与产业协调并进,可以有效优化能源结构,促进节能减排。

(三)加快新能源发展是培育新兴产业,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现实需要。新兴产业是新技术革命和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加快包括新能源在内的新兴产业发展,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构建新一轮经济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将新能源作为加快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和抓手,紧紧抓住后危机时代的历史机遇,着力加快推进,尽早做大做强,促进我县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二、进一步加强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规划引导

科学规划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前提。新能源产业是新兴产业,必须加强规划,正确引导,有序推进。为此,县政府陆续出台了一些指导性文件,进一步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县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思路、目标和重点。初步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新能源技术研发创新体系,自主创新能力。要重点抓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快新能源产业发展。太阳能发电和热利用,生物质能,根据资源条件和技术进步情况,积极发展农林生物质发电、生物液体燃料和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等。农村替代能源,因地制宜开展秸秆资源化利用,大力普及农村沼气,积极推动太阳能入村利用工作,开展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优化农村能源结构,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二是加快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推动光伏发电与产业链互动发展,实施一批重大光伏产业项目,加快多晶硅、电池片、电池组件等规模化发展;加快太阳能光伏产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建设一批国家和省级光伏研发、试验中心,力争在关键技术研发上取得重大突破。风电装备制造,采用技术引进、联合设计、自主创新等方式,开发2兆瓦以上永磁直驱风电机组,提高风电整机装备国产化制造水平,加强整机装备企业重组,带动零部件配套产业发展。

三、切实抓好新能源发展各项任务的落实

为确保实现我县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目标,今后一个时期,将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培育新能源产业集群和优势企业。加大中小型新能源企业扶持力度,加强与新能源产业化重点项目的对接和配套,逐步形成产业内适度集中,企业间充分竞争,大企业主导,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格局。

二是加快新能源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进新能源技术的产业化步伐。依托骨干企业,加快软硬件设施建设,建立和完善新能源装备研发平台,稳步提高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的技术水平、生产规模及自主创新能力。

三是加大对新能源发展的财税扶持力度。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已出台税费减免优惠政策。对纳入国家新能源产业振兴规划等重大专项支持的项目,由省市县三级政府给予资金配套支持。引导企业用好国家鼓励进口设备的减免税政策。完善新能源发展的投融资机制,鼓励各类投资主体进入新能源产业,积极探索民间资金参与新能源项目开发的新途径,逐步建立起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企业为主的投入机制。搭建银企对接合作平台,促进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本市场,支持新能源重点企业上市和发行企业债券,逐步增加直接融资比重。

四是抓好新能源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我省教育资源优势,加强新能源科技人才培养。鼓励科研机构、企业与高校联合建立新能源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按照对口送学的原则,采用订单培养、定向招生、委托培训等方式,重点培养一批新能源产业发展急需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高素质产业工人。积极引进优秀新能源产业科技人才,鼓励国内外优秀人才来我县创办新能源企业或从事技术研发创新。结合实施国家自主创新战略和科技重大专项,鼓励各类人才申请和承担政府科研和产业化项目。加大向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的收入分配倾斜力度,完善技术参股、入股等产权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