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工程造价未来职业规划

工程造价未来职业规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工程造价未来职业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工程造价未来职业规划

工程造价未来职业规划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工程造价专业 职业教育 社会需求 职业素质 职业能力

一、我国工程造价行业发展趋势与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培养现状

1.我国工程造价专业教育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加入WTO组织,投资管理体制向市场经济过渡,建设市场对造价工程师的需求随之迅猛增长,而目前我国工程管理人才相对缺少,已引起各方关注。

我国由于长时间的计划经济和其他原因都造成了从业人员普遍存在专业知识面太窄、素质偏低、年龄老化等问题,不可否认,我国现阶段工程造价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同国际水平比起来是有一定差距的。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对工程技术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如国外,甚至很少做到能动地确定和控制工程造价,更难找出有人能优化设计及施工组织方案,这些都说明了原有的专业知识水平远远不能适应建筑大市场的需要。更不能适应在国际市场竞争的环境,所以对从业人员必须制定培训和再教育计划,并监督实施。这样才能培养出“高智高能的人才”。从这样一个发展趋势出发,对造价工程师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要求就会越来越高,造价工程师除应具备工程师的技能素质,以及工程造价(投资)的分析与控制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外,还应具有经济与金融的基础知识,经济分析技术,项目管理技能,经济与建筑法律知识,计算机与信息系统的有关知识等,才能适应对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的要求。

2.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培养现状

工程造价专业涵盖了工程造价、工程项目管理等范围,由工程造价计价、招投标、合同管理、成本核算及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等基本理论和相关实务组成,培养具有工程造价专业领域工作岗位技能,面向建筑行业主要从事造价工作的高技能专门人才。

当前,有很多院校开设工程造价专业,然而,培养出的学生能否真正满足社会需求,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职业教育的本质应当是“在专业教育的过程中完成相关职业的职业化基本训练”。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就要体现出职业化这一特点。目前,很多造价专业学生不能胜任与专业有关的相关工作,知识结构偏向理论,缺乏实际操作、处理问题的能力,这就向高职院校如何培养工程造价专业学生提出了不少新挑战。

根据21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结合水利水电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组织工程造价人才培养目标、知识、能力素质的结构研究,探索人才培养模式、途径和方法。进行工程造价专业的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重新整合课程设置,形成以培养核心能力为目标的课程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通过改革与研究,力求教学质量的显著提高。使工程造价专业能主动适应建筑行业人才的需要,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特色。

二、社会对学生能力与素质的要求

针对如何培养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的问题,2009年,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工程造价专业的师生,组织进行了工程造价专业学生职业素质要求调查问卷活动。调查对象面向湖南省建筑业协会中各类大、中、小型建筑业企业,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回收问卷67份,其中有效问卷65份。问卷从不同的角度人手重点调查建筑业企业用人标准的倾向问题。社会对该专业毕业的学生能力与素质有何要求?以下是对调查问卷整理的结果。

1.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的社会需求

从调查的结果得知调查显示,95%的建筑业企业需要工程造价专业的人才,但数量并不多,这跟建筑业企业本身的行业特点有关。建筑业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一般对工程造价专业的需求是根据其所承接的项目特点来定的,根据统计数据。一般中小型企业更希望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具有多种综合技能。

2.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

每个企业的用人标准会有所不同,但他们都要求应聘者具有一定的职业道德素质,要求员工爱岗敬业、忠诚、有团队合作的精神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大多数企业都更青睐于用得上、留得住、动手能力强、工作有闯劲的员工。根据问卷调查,用人单位注重学生素质与能力的程度以责任心为最高,占34.5%,其余依次为竞争意识与能力为33.5%。适应能力为24.6%,思想品德为12.1%,实干精神为21.5%。意志承受力为l0.9%,这表明,企业在选用人才上更注重综合素质与能力,而不是某一单方面的能力。因此,高职学校应全面、科学地理解职业能力,深刻把握职业能力的内涵,并根据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确立新的培养模式和专业结构及课程体系使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从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

现代职业教育认为,职业能力不是职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的简单叠加,而是在学习掌握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基础上,通过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实际运用、迁移和类化,并与相关的一般能力整合而成的。

再看用人单位对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的职业资格证书要求。各企业对这一专业的职业技能有较高的要求。造价员证、监理员证、工程CAD证、计算机等级证等。证书要求是基础,能力要求是核心。企业要求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应具有的核心竞争能力外在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专业化。熟悉相关工程造价专业知识、懂得相关的施工流程与规程、对国家的政策、企业文化及相关领域的发展有着清晰的分析与把握。

(2)操作手段熟练化。表现为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达到相应的水平:网络操作、制表操作、统计分析等操作达到相应等级水平。

(3)写作水平:包括书法良好,会撰写各种报告,并能按要求写出个人工作总结、会写各种公文及论文写作水平。

(4)外语水平:包括外语语种、口语与听力的熟练程度。

(5)服务他人的主动性及工作的积极性——敬业精神。这不仅是许多企业在测试专业人才时所用到的一种方式,对学生更是一种严格的要求。

(6)灵活的应变能力。遇到问题能沉稳思考、妥善处理。

可见,社会对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要求特别高.不仅要求学生全面、系统掌握工程造价专业的理论与实务,还要求学生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施工过程、施工方法、施工工艺也要有一定的了解。

三、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培养的建设性方案建议

根据调查的结果,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应该根据社会对学生的职业化要求,构建特色化专业,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养。

1.工程造价专业培养目标要定位准确

工程造价专业建设目标应该明确:坚持与时俱进的科学精神,以服务地方、行业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围绕双证融通、产学结合,完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造就符合社会要求的职业技能型专门人才。

我院是水利类的高职高专院校,专业的设置是根据市场需要(主要针对政府机关、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设计院、咨询单位等从事造价、监理行业)和学校特点定位为:以水利工程造价为主,但同时要掌握好建筑工程造价、公路工程造价以及相关专业知识的全能型造价人才。

2.工程造价专业学生能力培养

2005年10月国务院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强调职业教育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按素质全面、基础宽厚、技能多元的原则构建课程体系,按强化素质课、拓宽基础课、优化专业必修课、加强实践课的思路设置教学课程。

(1)构建适应社会要求的能力体系

构建理论和实践交互渗透的课程体系,围绕理论基本知识点,强化技能训练,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综观工程造价专业主要应该培养专业基本能力、职业应用能力和可转移能力。根据三大能力体系。分别结合专业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考核要求设置三个系列课程;根据市场需求设置专业技能方向课程,以适应就业方向的能力要求。

第一大能力是专业基本能力,着重培养学生计算机、英语测量、工程CAD等专业基本能力。

第二大能力为专业应用能力。学习工程量清单编制、工程预算或标底编制、工程造价软件应用、工程招投标文件应用等。通过实践课程的设置,进行相应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大能力是学生可转移技能的培养。我院强调学生可转移的技能培养,设置了素质拓展学分,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学校提供机会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职业规划能力、交流能力(书面、口语和图形)、信息处理技巧、计算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合作和信息技术等技能。这种教育模式加强了学生除了专业知识以外的能力培养,使学生具有了对未来的适应能力,满足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变化的客观要求。

(2)突出具有专业特色的职业能力

工程造价未来职业规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生;职业适应能力;培养

作者简介:刘颖(1988-),女,黑龙江鹤岗人,辽宁水利职业学院助理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学生管理工作;谷云香(1967-),女,辽宁大连人,辽宁水利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水利类高职生职业适应能力培养问题研究”(编号:JG14EB200),主持人:刘颖。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5)08-0025-04

目前,我国对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但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与同时期的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相比,在就业上并不占有优势,结构性失业等就业难问题依旧存在,尽管造成该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但是从高职院校层面来看,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是当前值得我们密切关注的问题。

一、职业适应能力的内涵

关于职业适应能力的内涵,国外有许多相关研究。美国劳工部就业保险局于1934年组织有关专家进行了为期十年的关于职业适应能力的研究,并制定出具有影响力的“一般能力倾向成套测验”(General Aptitude Test Battery, GATB)。1981年,素普(Super)也提出了职业适应能力这一概念,指出职业适应能力是个体能否成功应对职业转变的关键因素,强调个人的人格特质是非常必要的[1]。福格特(Fugate)认为,职业适应能力是指个体为满足环境变化需求而改变行为、态度和想法的意愿和能力。海尔(Herr)在1992年也指出职业适应能力包含计划性、职业探索行为、信息搜集、职业决策以及现实取向等要素[2]。而美国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J. Holland)则于1959年提出了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类型理论,即根据劳动者的心理素质和择业倾向划分出的六种基本的职业类型:现实型(R)、研究型(I)、艺术型(A)、社会型(S)、经营型(E)、事务型(C)。此后,在1993年,普瑞德格(Prediger)在霍兰德的六边形模型的基础上加入人和物维度、数据和观念维度,使职业的类型和性质有机地结合起来。

目前国内对职业适应能力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界定,呈现出众说纷纭的局面。陈蓉指出,职业适应能力主要表现为就业者对所承担的工作在生理和心理素质方面的能力[3]。施晶晖提出,所谓职业适应能力指的是从业者在新的职业活动中,当职业或专业类型发生变革时,支持从业者尽快达到新职业的要求,并且在新的职业环境中进行积极有效的职业活动的职业个性品质,具体表现为对职业环境的适应快慢,以及能否在工作中顺利的展示自我、提高自我[4]。在本文中,职业适应能力指的是从学生角色到职业角色进行转换的过渡能力,是高职生在新的职业环境中明确自我定位,用新的职业角色去完成所从事职业的职业要求,在职业环境中实现个人职业愿景的综合能力,这种综合能力包括职业规划能力、工作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适应能力、心理适应能力等。

二、高职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问题分析

笔者采用调查问卷法和访谈法对辽宁水利职业学院水利类专业高职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进行调查研究。该调查主要从一般能力倾向成套测验(General Aptitude Test Battery,简称GATB)和《霍兰德职业适应性测验》(The Self-Directed Search,简称SDS)中选取合适的相关测试题目对高职学生进行测试。问卷调查的对象包括辽宁水利职业学院2014级、2013级和2012级7个专业共2093名学生,其中14级男生533人,女生238人;13级男生582人,女生220人;12级男生327人,女生193人。最终回收的有效问卷为2010份,有效回收率达96%以上。通过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并结合访谈,发现有如下问题:

(一)对职业规划有所认识,但职业规划能力欠缺

针对“学生是否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有关理论与方法”、“进入高职院校后是否对自身进行职业规划”、“是否清楚地了解未来从事职业的知识和能力”、“是否清楚地了解自己具备哪些能力以及自己的兴趣所在”等问题的问卷调查和访谈,部分学生持否定态度,其中大一新生比例较大。有12.4%学生反映,尽管学校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通过课程的学习,也从中获得了相关的知识,但是还难以将知识运用到自身职业生涯的规划中。有19.8%的学生反映,尽管每天都在学习和水利类相关的知识,但是对未来从事职业所需的具体知识和能力还不清楚,也不清楚自己适合和水利类专业相关的哪些职业,所以在自身的职业规划上还很模糊。

由此可以看出:一方面,水利类专业的高职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有一定的认识,但是主要体现在知识的获得上,而在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职业规划能力方面依旧欠缺。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对自身还没有形成清晰的认识,如自身在气质类型和性格特征方面没有明确的自我定位,对未来将要从事的职业,如BIM建模师、土建施工员、质检员、材料试验员、工程测量员、市政监理员、安全员、造价员、信息资料员、测量放线工等岗位所要求具备的知识、能力等方面不够了解,以及对各种职业之间的区别等也不甚明了。因此,部分学生对自身在职业生涯规划上无所适从。

(二)对职业适应有所了解,但适应能力不强

1.在工作环境适应能力方面。据调查了解到,关于“是否了解并能够接受职场的处事规则”、“在实习期间,是否能够完成从学生角色向职业角色的转换”、“在实习期间,能否根据自己对工作环境的认识改变自身行为”等问题,35.8%的学生反映,曾接触到和职场规则方面相关的知识,对职场规则有所了解,但是在实习期间,依旧觉得自己还是名学生,对于如何从学生转变为员工存有疑虑。还有15.9%学生反映,在实习期间更加体会到水利建筑类工作的不容易,有时面对枯燥且繁杂的工作,会产生疲倦感,在工作上也会出现差错,但是在“师傅”的指点下,能够做到及时改正。

由此可以看出:水利类高职学生对职场规则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只停留在认识层面,还未能快速的完成角色转换。另一方面,由于水利类职业的职业特征,决定了其职业人需要具备吃苦耐劳、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学生从学校环境过渡到工作环境,在这一过程中,凸显出学生的工作环境适应能力不强等问题。

2.在人际交往适应能力方面。针对“是否能够待人随和,对别人的错误予以容忍”、“是否能够清楚的向别人介绍自己(如性格、特长、兴趣等)”、“是否能够主动的和他人进行交流”、“在实习期间,是否需要经历很长时间才能与同事相处融洽”等问题。45.7%的学生反映,基本上能够做到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也能够委婉的指出他人的错误,但是不太擅长向他人介绍自己的具体情况,通常是在他人询问后自己做出应答。70.2%的学生(大三)反映,在实习期间,通常是和一起参加实习的同学联系比较紧密,和其他同事的相处还需要经历一段时间。

由此能够看出:水利类高职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还未能主动向他人推介自己以便和同事间尽早建立起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

3.在心理适应能力方面。对于“遇到困难时是否会选择逃避”、“在求职时,屡遭拒绝是否会让你灰心丧气”、“在实习时,面对领导的指责,是否会陷入消极情绪”、“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是否能够找到对口的合适的工作”等问题。有教师指出,通过对学生平时的观察和了解,部分学生在面对学习上的困难时,往往会产生逃避心理,对于出现的问题置之不理。并且有学生向教师透露,由于目前社会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对于自己是否能够找到满意的工作表现出焦虑。也有学生表示,如果一开始求职就屡遭拒绝,势必会影响到自己找工作的热情;面对领导的指责,起初可能较容易产生消极情绪,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可能会有所好转。

此外,从对问卷的统计数据上看,有10.3%的学生决定放弃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有34.6%的学生认为就业压力大,有13.2%的学生不满意现状(工作、学习、环境等)。同时,在这部分学生中,有 6.5%的学生属于特殊群体(留守儿童、孤儿、单亲、身体缺陷等特殊情况),有27.02%的学生属于贫困生,70.89%的学生是独生子女,35.9%的学生的生源地是县城或农村,18.95%的学生父母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

由此可以看出:家庭状况、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职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及职业心理。此外,从企业的反馈中能够得出,尽管在岗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较高,但仍存在高职生的工作热情持续时间短、自主独立意识强、团队意识较弱、责任意识和岗位意识有待提升等问题。

三、加强高职生职业适应能力培养的建议

从水利行业的现状来看,目前国家正在大力推行水电建筑工程的发展,大部分企业的发展势头良好。然而,尽管每年水利类专业的毕业生数量不少,但仍会出现“用工荒”现象。通过分析,其主要问题在于水利类专业的专业特点,由于工作环境艰苦,许多水利类专业毕业生不愿意从事本行业。水利类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大部分从事的是外业,主要在人迹罕至、环境恶劣、远离城市的地方进行枯燥的工作,没有固定假期,需常年驻守工地,并且,在繁杂的工作中要时刻保持谨慎勘测、认真作业的状态。相对于其他行业的工作者而言,从事水利类的职业人更需要吃苦耐劳、甘愿奉献的精神。因此,对于培养水利类专业的高职生而言,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必要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需要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职业精神,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心态,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实地工作与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将职业生涯教育作为提高高职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突破点

职业生涯教育于1971年由美国的马兰博士提出,指的是对个体一生在职业选择、职业设计、职业发展方面的培养与指导。鉴于此,高职院校需要建立长期的、系统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从新生入学开始便有针对性的对职业生涯教育进行系统的讲解与指导,贯穿高职学生整个教育的始终。

1.帮助学生明确职业理想。一方面,通过职业生涯教育,采用科学的方式方法,如气质类型测试量表对学生的气质类型做以测量,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兴趣,明确自身定位;另一方面,通过对水利类专业的技能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全国水利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智能楼宇大赛、全国高校BIM软件建筑信息模型大赛、全国鲁班杯建筑工程识图技能大赛、辽宁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辽宁省测绘之星技能大赛等)的参与,帮助学生清晰地认识未来将要从事的职业领域,同时引导学生选取部分职业作为理想职业。

2.帮助学生制定职业规划。高职学生在确定了自身的职业理想后,需要按照职业需求对自身在知识的掌握以及能力的获得方面做出明确的规划,只有明确了职业规划,才能明确学习的方向,进而激发出强有力的学习动机。为此,教师要通过职业生涯教育帮助学生根据水利类专业相关职业的需求,引导学生依照自身的职业理想,定期对需要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做出学习计划,并及时更新。

3.帮助学生实现学用一致。在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学生将自身发展融入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当中,更好地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为此,教师要通过职业生涯教育引导学生明晰专业课学习与水利类实际工作之间的关系,并且将职业生涯教育贯穿于建筑材料与检测、建筑结构、土工实训、全站仪施工放样、GNSS测量技术、地籍测量、航测与遥感、数字化图、GIS软件应用、测绘工程CAD、市政管道施工、桥梁工程施工、建筑构造与识图等专业教育的实习实训中,帮助学生更好、更快的完成角色转换。

(二)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促进高职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助推剂

当前,由于我国各地的教学资源存在差异性、地域性等因素的影响,初入学的高职学生质量参差不齐。同时,因为学生所学文理科的差异,部分学生表现出对工程测量技术、测绘与地理信息技术、市政工程、建筑工程、水利水电建筑工程、工程监理和工程造价等专业课程不感兴趣,继而出现情绪低落等现象。并且,经历过高考之后,很多学生放松了对自身的要求,对于学习存有心理上的抵触情绪。

根据国外的相关研究表明,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无论对高职生在毅力、耐力、承受力等方面的培养还是对学生当下以及未来的规划都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美国的心理学界兴起的一项研究,即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它是利用目前心理学已经存在的比较完善的、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心理学思潮[5]。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积极情感体验、积极人格和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在个人层面上,其研究内容主要涵盖工作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巧、对美的感受力、毅力、宽容、创造性、关注未来、灵性、天赋和智慧等[6]。我国有学者将学生的职业适应期分为四个阶段,即困惑压抑阶段,接受现实阶段,调整尝试阶段和适应阶段[7]。在困惑压抑阶段,学生往往在职业期望与职业现实之间存在差异时,表现出对职业角色的困惑,造成心理上的压抑。在接受现实阶段,学生通过加深对职业的认识,逐渐接受从学习到工作的转换,心理上的压抑逐渐消退,对职业角色产生更加明晰的定位。在调整尝试阶段,学生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逐步找寻自身作为职业人的价值体现的方式。在适应阶段,学生逐渐适应了工作环境和同事之间的人际关系,不断提升自身能力。

因此,高职院校应结合积极心理学等先进理论所涉及的内容与方法,分析学生在水利类专业相关职业适应的各个阶段不同的心理特征,通过借鉴并对其进行本土化改造的方式对高职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要继续加快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改革,完善专业心理健康教师的培训,加强心理咨询、团体辅导等活动的开展,通过问卷、微信、热线、心理咨询室等多种渠道解答学生在心理方面的困惑,建成集健康、教育、管理、服务于一体的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帮助学生尽早对自我形成正确的认识,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以促进职业适应能力的养成。

(三)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作为提升高职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保障

1.教师深入企业基层进行挂职培训。这将有助于教师接触到最新的水利类知识与技术,帮助教师及时更新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进而使学生获得的知识与技能也更加贴近水利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潜移默化的为学生在职业适应能力的培养方面奠定基础。

2.聘请企业员工担任兼职教师,形成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企业员工和高职院校的教师相比,在和水利类专业相关的具体工作上具备更多的实践经验,特别是对于在外业中如何处理遇到的突发状况、在实际工作中如何与同事、领导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方面,由企业员工担任的兼职教师更能够真实的还原工作场景,帮助学生加深对职业情境的切身感受,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水利类职业的正确认识。

(四)将顶岗实习作为加强学生职业适应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深入实施“2+1”教学模式

水利类高职院校在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基础上,要更多地为学生在水利类相关职业的实习实训方面切实做好计划方案,配备充足的硬件设施,提供优质的实习实训机会。顶岗实习是促进学生进行角色转化,即由学生向职业人转换的关键时期,通过顶岗实习学生可以更好地感知职业,体验真实的工作世界,建立起初步的职业认同感。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共同组织安排学生的顶岗实习。一方面,高职院校要根据水利类各专业的培养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到相应的一线企业进行实践,营造良好的职业氛围,让学生在“准工作岗位”上体验真实的工作过程,熟悉企业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跟踪管理,实习负责教师要定期与学生的实习单位保持良好的沟通与联系,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通过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合作培养,促进高职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提升,实现高职学生与工作岗位间的有效对接。

参考文献:

[1]Super D E. Knasel E G. Career Development in Adulthood: Some Theoretical Problems and A Possible Solution [J]. British Journal of Guidance & Counseling,1981 (9):194-201.

[2]Fugate M. Kinicki A J, Ashforth B E. Employability: A Psycho-social Construct and Its Dimensions, and Applications [J].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04(65):14-38.

[3]陈蓉. 职业生涯教育:提高高职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突破口[J]. 职业教育研究,2009(8):62.

[4][7]施晶晖. 关于提高职业适应能力的思考[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18):38.

工程造价未来职业规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霍兰德兴趣类型理论,单独招生,专业选择

一、高职教育生源现状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飞速发展的背后面临着严重的生源质量问题,制约了高职人才的创新培养。同时,据连续三届高职毕业生就业统计,学生的专业与职业对口率仅为61.5%,意味着近1/3的学生在校三年所学课程并不能应用在对口的职业岗位上。大部分入校学生对专业选择十分盲目,不知道自己该学什么,将来能做什么。而专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的知识结构、工作能力和职业取向。为了提高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创新多元化人才选拔机制,使高职教育更趋人性化,给予学生个性化的关怀,在招生选拔的过程中注重发现考生各自的优势,挖掘潜在能力,引导他们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专业,为高职院校培养合格的技能型适用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主要观点

美国著名职业教育专家霍兰德认为:职业选择是人格的一种表现,某一类型的职业通常会吸引相同人格特质的人,这种人格特质反映在职业上就是职业兴趣。根据霍兰德的理论,个体的职业兴趣可以影响其对职业的满意程度。当个体所从事的职业和他的职业兴趣类型匹配时,个体的潜在能力可以得到最彻底的发挥,工作业绩也更加显著。

霍兰德将人的兴趣归纳为六种类型:现实型(R)、研究型(I)、艺术型(A)、社会型(S)、企业型(E)和事务型(C)。

现实型(R):喜欢有规则的具体劳动和需要基本操作技能的工作,讲求以实际行动解决问题,但人际关系能力较差。与其相适应的职业有熟练的有机械工、工程人员、维护人员等。

研究型(I):喜欢智力的、抽象的、独立的任务,但缺乏领导才能。与其相适应的职业是科学研究领域,或者计算机程序编制者、电子技术工作者等。

艺术型(A):喜欢用文字、音乐、色彩、表演等不同的形式来表达情绪或感受,有想象力、审美能力,但缺乏文书、办事员之类具体工作的能力。与其相适应的职业有文学方面的,如编辑、设计师等。

社会型(S):关心自己与他人的感受,喜欢倾听,帮助他人成长,喜欢与人交往,乐于助人,关心社会问题,对于公共服务和教育活动感兴趣,喜欢从事教育、咨询的工作。与其相适应的职业有教育方面的,如教师、教育行政人员。

企业型(E):好冒险竞争、喜欢从事管理、行政等领域的工作,追寻领导与社会影响,希望自己的表现被他人肯定,有支配他人的倾向和说服他人能力。与其相适应的职业有管理方面的、推销、社交方面的。

传统型(C):讲求规矩和精确,个性谨慎,喜欢程序化的工作,被描述为负责并可信赖的,喜欢运用并依循尝试、试验过的程序来解决问题。与其相适应的职业有会计、审计等。

三、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在高职单独招生考试中的应用

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作为省示范院校,将单招试点工作落实首位,抽调专人,划拨专项经费开展改革工作。在深入调研,借鉴兄弟院校单招经验,充分分析和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新的考核选拔方案,除了必考科目语文、数学、英语以外,针对不同特性的学生设计不同类型的技能测试试题,学生在报考中进行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决定考生的技能测试试题,以助于单招学生更好的发挥自身的优势,科学理性的选择符合自身特点的专业和职业领域。

(一)根据六大职业类型划分专业范围

我院属于外经贸类高职院校,有7个院系,包括商务英语、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等44个专业,根据专业特点和职业类型,将学院的专业进行分类,使学生在适合自己个性特点的专业范围来选择。

现实型专业范围:建筑工程管理、建筑工程技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信息管理、计算机网络。

艺术型专业范围:电子商务(美工)、多媒体技术(摄影摄像)、电脑艺术设计、景观设计、广告设计、动漫设计、数字传媒。

社会型专业范围:应用英语、投资与理财、旅游管理、旅游英语、旅游日语、应用日语、酒店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型专业范围:电子商务、商务英语、国际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营销与策划、连锁经营管理、商务日语、德语、法语、韩语、西班牙语、俄语、意大利语、应用阿拉伯语。

传统型专业范围:报关与国际货运、会展策划、工程造价、物流管理、会计、财务管理、金融与证券、审计实务、计算机速录。

通过研究显示:不同职业兴趣类型的个性特点与霍兰德对应职业类型的描述是非常吻合的。其中高职院校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因此没有研究型匹配的专业。考生本身并不一定清楚自己愿意做什么,擅长做什么,但可以根据测试结果来选择自己适合的专业,以便将来与职业接轨,更早进入到职业兴趣领域。

(二)针对报考考生进行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

对于参加并报考我院单独招生的考生,报名后按要求进行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测试不仅能够测出考生对什么类型的事情和工作感兴趣,而且还反映出做事心态、以及部分性格特点,帮助考生较为准确地了解自身的个体特点和职业特点之间的匹配关系,同时在进行专业选择时,提供客观的参考依据。

某一考生在进行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得出结果是传统型、社会型和现实型(CSR),偏传统型。传统型取向的人在活泼性、情感性、内外向型上得分最低,而在敏锐性、稳定性、规范性、独立性、以及发明创造能力上得分最高。说明这一类型的人性格比较内向,对工作任务、客观事物或活动所倾注的关注水平要高于对他人的关心程度,是一个认真的人, 喜欢全面的思考问题,在进行决策和判断时,倾向于注重逻辑性与客观性,但不善于与人打交道。在分析出自身的特点后,有助于对专业的选择和职业定位。

工程造价未来职业规划范文第4篇

从中英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比较可以看出,中英建筑工程管理专业都致力于培养高级建筑管理人才。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育定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扎实的土木工程技术为基础,兼备经济、管理、法律的相关知识,能从事建设项目的全过程管理;而英国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兼顾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将优秀管理者不可或缺的沟通、协调、领导能力的培养与专业教育并重。如英国里丁大学在培养计划中提出自我调整技能(Transferableskills),包括IT(文字处理、电子数据表、CAD、计划编制软件)、撰写报告、口头表达、团队合作、解决问题、使用图书馆资源、时间管理、商业意识和职业规划与管理等。通过不定期地组织研讨会(Seminar)和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等方式为学生创造锻炼机会,使其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升。此外,英国的专业协会认可制度与高校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英国高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接受教育部门和相关行业协会的双重评估。教育部门主要就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师资力量、学校软硬件条件进行评估;而行业协会则将学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合理性,人才培养目标是否适应社会需求等作为评价标准。英国开设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学校必须通过行业协会如英国皇家特许测量师学会(RICS)、英国皇家特许建造学会(CIOB)等的评估,否则学校毕业生不能得到社会承认,难以进入专业所对应的行业工作。英国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教育不仅是进入建筑管理行业的门槛,也为学生今后申请成为行业协会正式会员奠定牢固的理论基础。

在我国,1998年建设部成立了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学科指导委员会。1999年建立了工程管理专业的教育评估制度,由工程管理专业评估委员会对各高校进行评估。目前,与建筑工程管理相关的注册造价师、注册建造师、注册咨询师、房地产估价师等专业认证考试日渐升温,受到业内人士的追捧。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性强、强调动手能力、与行业联系紧密的特点决定了专业教育与行业协会、专业资格认证的有机结合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在这一形势下,我国很多高校已经做了相应的尝试。它们主动调整课程体系以适应行业发展要求,将建筑行业专业资格认证考试的相关科目如工程监理、审计、成本控制等列入专业课教学,加大案例教学比重,加强与工程实践的联系。同时积极与业内知名企业和行业协会建立联系,以便及时准确地了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使培养的学生能迅速胜任将来的工作。

教学安排的比较

中英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理论教学都是按照基础课程——平台课程——方向课程的模式安排。英国教学计划的安排弹性更大,具体表现在专业选修课范围广、科目多,专业方向自主选择。以里丁大学为例,建筑工程管理学院本科专业开设了四个方向:建筑施工管理、建筑测量、工程管理与测量和工料测量。四个专业方向前两年开设的课程都相同,为基础课程和平台课程。第二学年结束,不管入学时申请的专业方向,学生都可根据个人兴趣和职业发展规划重新选择专业方向。第三学年则集中精力于所选专业方向的理论学习。

实践教学是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教育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之一。加强工程实践教学已经在教育界达成共识而引起普遍关注。我国高校将实践环节分为认知实习、课程设计、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四部分。针对每项特点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和考核方案。这些举措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实习流于形式的现状,却仍出现执行不力和收效甚微的问题。就生产实习而言,英国大学采取的管理模式更规范和实效。英国学校如里丁、拉夫堡大学等充分利用与业内企业合作项目的机会,整合学校科研优势和企业资源优势,在企业建立学生实习基地,第二学年暑假学生到企业完成生产实习。届时学校会拟定一份提供实习工作职位的公司名单。有条件的学校还配备了实习指导教师,使学生在企业和学校的双重指导下进行生产实习,确保实习质量。

英国学生的学习方式灵活多样。理论教学常将学生分为15人左右的小班进行,每门课的课程指南会引导学生在课前搜集、阅读、整理与课程有关的材料,并在课堂上展开讨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有机会在老师指导下以团队合作形式参与实际项目,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第三年则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鼓励学生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踊跃参与专业研讨会或实际工程项目。考核方式也形式多样,包括随堂测试、论文、报告、口头或书面陈述及参与项目等,全方位地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

专业方向和专业主干课程的比较

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经过1998年的专业调整,明确了专业发展的子方向为工程管理、国际工程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工程造价管理、物业管理。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一般设在土木工程学院或管理学院之下,往往拥有强大的土木技术或经济管理学科背景。而英国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发展注重跨专业的交叉渗透,如英国牛津大学由工程学院、经济学院和商学院共同开设EEM(工程&经济&管理)。EEM是以工程技术为主,其中2/3的课程与工程有关,集经济学院和商学院在经济与管理方面的优势于一体,将工程技术和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融会贯通。

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课程分为基础课程、平台课程和方向课程三个模块。其中平台课程由技术、经济、管理、法律四个平台组成,使学生拥有广泛而丰富的知识面。从中英建筑工程管理主干专业课程看到,技术类课程占了绝对的主导地位,英国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技术类课程所占比例明显地高于我国平均水平。技术是工程管理人员了解管理对象、生产工艺、技术流程的途径,因此技术课程可谓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教育的根基。技术类课程以建筑工程建设全过程为主线进行设置,涵盖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的相关理论知识。同时,技术类课程应与建筑新技术的更新发展步伐相协调,传达最新的建筑技术信息。此外,英国经济、管理、法律平台课程基础理论为避免专业划分过细,强调综合性,以一门课程完成基础理论教学,其余课程则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与建筑业紧密相关,如工程经济学等课程。

通过对中英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的比较,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一些启示:

走个性鲜明的办学之路。学校应结合自身专业背景、学科优势、师资条件、科研实力等提炼、形成自己特色鲜明的办学风格,准确定位走研究型还是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集中有限的资源实现资源最优配置,打造优势学科方向。一方面,建筑工程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任务,涉及建设项目的全过程管理,难以在短短四年中培养出面面精通的管理人才。另一方面,伴随科学技术革新、专业分工细化,需要大量专门化的技术人才。学校必须明确培养培养目标,追求“宽口径”的同时有所侧重,重点突破,培养出的学生才能各有所长、专业过硬、个性突出,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脱颖而出。

根据社会需求和专业发展不断调整和优化培养方案。将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教育与建筑行业专业资格认证挂钩,将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教育和建筑工程实践联系。引入教育部门和专业协会的双重认证机制,促进高校与专业协会的交流与合作;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与业内知名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建立“产学研”实践基地。在生产实习中努力探索校内导师理论指导和企业导师实践指导相结合的新模式。

工程造价未来职业规划范文第5篇

收稿日期:2012-12-21

作者简介:刘伟(1972-),女,北京建筑工程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研究,(E-mail)。

摘要:文章以建筑行业人才需求为研究背景,从建筑类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现状出发,通过对相关行业、企业及毕业生的追踪调查,对比分析目前企业人才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匹配状况,并以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为例,探讨建筑类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及存在的问题,尝试提出改进方法及解决途径,力求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和行业人才缺失之间的矛盾,实现人才培养、人才输出、人才需求的有效链接,提供具有代表性的样本分析和研究结论。

关键词:建筑类高校;人才培养;建筑行业;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3-0023-04 建筑领域,已成为当今社会一个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热门领域,涵盖建筑业、房地产业、市政公用事业和勘察设计咨询业等各大行业。但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依托行业的现代企业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愈演愈烈。竞争归根到底是企业人才和企业实力的竞争,而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竞争,特别是高级专业人才的竞争。一方面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对人才的层次需求更加多样化,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更加严格;另一方面,由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与人才市场需求的深层次变化,大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择业难、就业难等问题客观存在。因此,与行业需求相对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也成为国内外研究者关注的焦点。

一、建筑行业人才需求分析及特点

近年来,中国建筑行业发展迅速,生产一线以及相关的业务管理领域对建筑类人才需求很大。从国内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趋势来看,整个就业市场对建筑类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持续增长,尤其是随着铁路建设、南水北调为代表的超大型市政、能源、交通工程的深入实施,中小城市房地产项目的第二轮发展,以及国家正在进行的城镇化推进策略,使建筑类人才的就业指数持续高涨,大多数建筑相关专业毕业生的社会供需比都在1:1.5以上,部分专业的供需比甚至超过了1:3。但是,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建筑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行业人才需求量在近几年呈现适度收缩趋势,与此相反,开设建筑相关专业的高校数量迅速增多,从更为长远的时间来看,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就业中的“困难群体”将有可能逐渐凸显[1]。因此,从人才培养对接的角度分析建筑行业对高校应届毕业生的能力要求是非常必要的。

(一)对知识、能力和技能的要求

一切职业都要求从业者具有相应的知识、能力和技能,与专业相结合,每一领域均具有一般性和专业性特征。一般性的知识指个体在日常生活或一般活动中所需要的普通常识,这也是大学生就业的基本条件,专业知识指从事某种专门职业或进行某种特殊活动所具备的知识。一般性能力涵盖了自学能力、表达能力、环境适应能力以及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等方面,而专业性的特殊能力,则因专业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内容和要求,与大学生的学业息息相关。因此,要求学生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鼓励他们积极参加科技活动或科研活动,结合专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认真进行专业实习,认真做好毕业设计和论文等,为专业能力的获得做好学业上的积累。学生除了学好专业基础知识外,还要多参加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不断提高能力和技能,为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对专业和人才培养层次的要求

目前各大城市都在改造新城、重新规划城市布局,建筑相关专业人才仍是许多城市的紧缺人才。据预测,作为连续三年的热门专业,土木工程、建筑学、电气工程技术、给水排水工程仍将排名前四,随后是供暖通风与空调、工程造价管理、财务管理、企业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工程管理专业。历年大中专毕业生需求总量的80%都集中于这十大热门专业,预计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仍将如此。对于人才培养的层次需求,从整个行业看,对大中专毕业生的需求占需求总量的40%左右。另据统计,在建筑企业用人单位的职位需求中,需要研究生学历的占9.3%,本科学历占40.5%,大专及以下学历占50.1%,同时招聘单位对企业管理、管理工程、财会、外语等人才的学历要求提高,职位也大多面向高学历人才。

(三)对职业素质的要求

依据近年对企业人力资源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归纳总结企业员工的职业标准和培训标准,其中排名前四位的分别是:开拓创新能力、责任心、诚信以及团队协作精神。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表明,学生就业后感觉工作别需要的能力排名前四位分别是:综合素质、实习实践能力、适应社会能力以及人际沟通能力。由此可见,无论是从企业用人角度还是学生就业角度,均要求学生具备一定专业能力,同时,类似“责任心”、“诚信”这样的软要求也是企业选择人才十分看重的一点。除此之外,对企业文化的适应能力、认同感、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良好的专业延展性等都是行业对人才职业素质的要求。

(四)对执业资格的要求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掌握高新建筑施工技术,能管理会操作的复合型人才、专业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是建设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为此,建设部已逐步推广和建立覆盖施工一线操作人员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基层技术管理人员岗位资格证书制度和专业技术人员执业资格注册制度三大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其中,执业资格注册制度面向的主要是大学以上学历的工作者。因此,对有志从事建筑行业的大学生来说,在读期间有意识地参与各类社会实践,特别是与专业相关的实习、实践是十分重要的,高校的教学设计也要为学生相关执业资格的获得创造有利条件。

二、建筑类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现状分析

作为建筑类高等工科院校,面向建筑行业培养能适应现代企业需求,具有开拓性、创造性,能参与各类竞争所需要的人才,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之一,也是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与实施的根本出发点。为此,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在近几年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充分考虑市场对人才培养数量、人才培养规格的需求,分别在2004版、2009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现行的知识结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设计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改革和实践,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通识教育体系设计

从行业需求来看,在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压力下,专业对口及专业技能已成为对应届毕业生的基本要求,而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对英语、计算机以及综合素质要求日益明显,甚至于上升到人文素质、写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心理素质等要求。对学生自身而言,他们在刚刚步入社会后感到不适之处主要在人际关系处理、专业知识不够、常识性知识太少、组织能力欠缺等方面。为此,学校在2009版培养方案制定中提出了基于人文工程素质能力培养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体系的设计主要有两条主线:一条主线直接体现在培养计划内的通识教育与基础课群中,通过全校性必修或限制性选修,涵盖了政治、法律、英语、计算机、军事、体育及相关专业的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类基础课程,约占课时总量的50%左右;另一条主线是体现在培养计划外的全校性素质教育选修课,通过公共选修的学分要求,涵盖了人文科学类、社会科学类、心理教育类、语言类、艺术类以及实践技能类课程模块,并且明确提出对社会科学、环境科学、心理教育、职业规划、科技创新、实践技能等不同相应模块的选修学分要求,这部分学分约占总学分要求的10%左右,学生通过选修这部分课程,获得培养方案设计以外的人文及工程素质能力培养。同时,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在培养方案中设置一定的课外能力素质学分,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及各类社团活动、科技活动,引导学生在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增长知识,锻炼才干,培养能力,全面发展。

(二)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专业教育体系设计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工程素质”和“强实践能力”应用型创新人才,人才培养的区域、层次定位决定了专业教育的目标要求、课程设置、运行模式必须符合自己的特色。在多年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传承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特点,根据每个专业教育评估指标体系和相关专业规范,结合本校专业特点和为首都城市建设服务需求,做好培养方案顶层设计。结合企业需求,通过组织开展用人单位调研,深入了解企业对人才培养及从业岗位能力的具体要求,再指导培养方案的具体设计。与2004版培养方案相比,2009版培养方案的设计特点是:压缩课内总学时,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强化实践环节,培养动手能力。为此,2009版培养方案压缩课内理论总学时10%,大幅度提高了实践环节学时比例。按各学院学科专业的相关性设置学科和专业基础课群平台,按专业新技术、新领域发展方向和交叉学科方向灵活设置了专业方向,专业教育体系中分方向、分课群比例明显提高,28个本科专业中有25个专业设计了专业选修方向,并支持学生跨方向选课,进一步突出了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

(三)人才分层培养、分流发展的设计理念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人才观、教育观、质量观,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建立和完善分层培养、分流发展培养机制。按高考招生批次不同、就业与深造目标不同,自二年级开始,设计不同层次的课程体系及考核标准,通过多学时与少学时、研究性与实践性、必修与选修、考研与注册师等职业技术系列课程的不同设置满足学生个性发展所需。通过分层分流教学,实现不同人才规格的培养,对基础理论要求高的部分学生(比例10%~20%)开设分层提高类课程,强化基础,提升后续发展动力;对实操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提供岗位能力实训或执业资格培训课程,直接和就业需求对接,实现学生毕业时的分流发展。

为实现上述特色,单独设计了分层分流教学选修学分,并在全校低年级的必修或限选课程中设计了基础理论类的分层分流教学内容,如工程数学提高、大学英语强化等基础类提高课程。在高年级专业选修模块中设计了实践类分层分流课程,如创新实验设计、学科竞赛实训、取证考前培训等,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验示范中心、实践基地资源,为多数理工科专业背景的学生提供动手实践或参与项目的机会,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存在的问题与对应的策略

学校在2009版培养方案设计别提出行业背景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和校企结合指导人才培养的思路。通过相关性对比分析,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目标和内涵基本能够满足当前行业企业的用人要求,但是随着新版培养方案各项教学环节的深入实施,以及工程教育新形势下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设计理念上的不足和实施中面临的困难已逐渐凸显。

(一)校企合作式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尚需完善

在新版培养方案设计中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主要专业课程还增加了实践学时,而学生的实际技能仍没有得到有效提高。主要原因是实践教学环节并没有真正激发学生的求知求职热情,缺少直接与企业交流的机会。从前两届的毕业生反馈信息来看,不少学生初到企业感觉无所适从,学生根本不熟悉企业,尽管网络信息发达,但学生不会主动搜索企业信息或不知道在求职前如何了解企业,因此对企业的实际问题缺少洞察力和解决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不足,难以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另一方面,已有实践环节太注重课程配套,没有站在学生就业技能训练层面上进行宏观把握,即实践环节都是跟着课程走,没有成为与理论知识体系相配套的实践体系,这样纵然有了更多的实习基地,学生的精力依然会被每门课程牵制,不能构建完整的实践技能体系,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2011年教育部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有幸成为首批实施该项教育计划的试点高校。 “卓越计划”的实施就是要进一步完善现行教育体制,形成高校和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系,这是“卓越计划” 最根本的目的和意义,也标志着全面工程教育理念在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贯彻和实施。实施全面工程教育,通过行业参与管理、企业参与培养两个方面,将更加强调面向工程实践和技术前沿,让大学生在实践技能和社会活动能力诸方面都得到发展。在高校工程教育资源不够充分的情况下与企业联合,启动合作教育项目是加深学生对工程技术的理解和提高他们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2]。为此,一方面政府要制定政策措施鼓励高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卓越计划”,鼓励企业“先期介入”,加强企业参与度;另一方面,学校要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师配置、学生实习、毕业设计等方面与企业进行积极的沟通与互动。这必将对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提出更大的挑战,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设计空间。

(二)与行业需求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尚需改进

无论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还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如果没有广大教师自觉、主动地投身参与,都是难以持久和深入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调整办学理念、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的同时,更加需要师资队伍结构的优化,科研和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不同层次的高校,因其自身定位与人才培养使命的相关性,对高校师资队伍提出了不同的要求[3]。

以行业需求为依托,培养为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第一线应用型人才,是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但是目前的师资队伍建设现状还不能与这样的办学特色相适应。一方面,相当一部分的高校教师参与教学的深度不够,实践及创新能力培养薄弱,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难以理顺;另一方面,高校对教师队伍建设政策的价值导向不够合理,高校教师的考核与评价、培训和发展工作仍待完善和提高。

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精干高效、适应高校事业发展需要的教师队伍,是贯彻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办学实力的根本保证。笔者认为,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师资队伍要求教师能够为人师表、师德高尚,能够组织教学、驾驭课堂,不仅具备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的能力,而且还应具备专业的拓展能力、行业联系能力等。因此,尤其要强化以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的师资培养工作,着力点应放在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上。因此,师资队伍建设应该从师德与教风建设入手,以教师的教学能力建设为核心,以教师的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制度建设和创新为保证,使教师队伍建设和优秀教师培养机制不断适应高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综上所述,通过对建筑类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与行业需求相关性分析,从不同层面可以看出,在近几年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充分体现了以通识教育课程为载体,在比较宽泛的学科平台上构建跨学科、跨文化,体现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进行职业训练的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判断力、想象力以及兴趣爱好等人性化因素,形成“以人为本”的工程应用型教育特色。这种架构的设计符合时代要求,符合行业发展和社会需求,符合为北京市区域经济发展输送人才的客观需要。随着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建筑类高校未来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需要更多的延展性和开放性,以适应基于行业需求和校企合作形势下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 中国建设教育协会.建设类专业大学生就业指导[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 EDWARD F GRAWLEY,査建中, JOHAN MALMQVIST, DORIS R BRODEUR.工程教育的环境[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4):13-21.

[3] 郑文堂,赵金瑞.北京市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思考[M]. 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2012:167-170.

Architectural college student’s training plan design and related industry demand analysis

LIU Wei

(Dean’s Office, 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Beijing 100044, P. R.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