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堂教学妙招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 利用有效时间,在课堂上为学生搭建综合性学习、交流的平台
我在执教二年级上册《动物过冬》一课时,发现通过本课教学可以对学生进行多种语文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于是我在教学设计中简化了课堂教学环节,直击重点,将宝贵的时间和有限的空间有效地利用起来,为学生搭建起一个综合性学习、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在“理解、感悟课文”的教学环节中,通过读书、找找、画画、汇报、交流、质疑、释疑,指导朗读,对比理解,词句训练,随机扩展等形式,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能力的训练。最后的总结扩展环节,又将知识的拓展和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以及学习品质的培养融为一体,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中对三个维度的要求。我这样设计的目的,就是要使课堂结构安排得合理、实用、紧凑,让学生的注意力一直被牵引,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教学内容更充实,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更充分,让课堂教学活起来,使学生在这种充分的交流中实现综合性的学习。既获取了更多的知识,又培养了多种能力。
二、利用兴趣和重难点的有效结合,设计课堂教学
在教二年级下册《寄给青蛙的信》一课之前,我对以往本课的教学进行了反思。以前在教这一课时,我和多数老师的处理方法大致相同,基本上是按文中内容的先后顺序依次处理、解决问题。虽然思路清晰,设计环节和学习方法得当,但缺乏新意。孩子们自主读、悟、讨论、交流的积极性不是特别高,需要老师较多的引导和启发。我发现,孩子们最感兴趣的其实就是这封“信”。因为现在的学生没有见过“信”这种联络方式,也没有写过“信”,对此充满了好奇心和新鲜感。于是,我重新设计了开课时的环节,直接由这封信入手,用媒体将课文中的“信”呈现出来,让学生练读这封信,并把自己通过读信了解到的和想知道的同大家交流交流。这样一来,立刻就把孩子们的兴趣调动了起来。在接下来的各项环节中,不需要老师过多的提示与引导,学生们自己就把许多问题甚至重难点突破了。最后,我播放了一段舒缓、优美的音乐,将整堂课的气氛再次烘托起来,请学生们写信、读信,传递他们的真情与快乐。
本次教学,使我更加理解了“教无定法”的含义,懂得了有些课只要能将学生的兴趣和文章的重点有效地结合起来,并围绕着它去设计教学,就能让课堂活起来,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三、针对特点,利用有效手段完善课堂教学
在我们使用的课本中,诗词的录用对当代儿童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影响。诗是民族的心声,文化集萃的载体之一。中华古诗词更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如何教好古诗词一直是我们教师在不断探讨的一个课题。尤其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怎样让他们在乐中学的同时既理解诗词的内容和含义,又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常常引发我的思考。
在教一年级《江南》一课时,我潜心钻研教材,查阅了许多有关《江南》一诗的资料,最后决定“别出心裁”试一次!我课前用吹塑纸、彩纸、硬卡纸等材料制作了一些教具。上课前两分钟,我开始快速地在黑板上搞起了创作:挨挨挤挤、碧绿茂盛的莲叶,各种姿态、婀娜动人的莲花,饱满、挺秀的莲蓬,各种各样、美丽可爱的鱼儿……有贴出来的,也有手绘的。学生们在下面专注地看着,不时发出声声赞叹。原本普通、宽大的黑板,立刻变成了一幅绝佳的图画。上课伊始,学生们便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兴趣盎然!围绕着这美丽的图画,学生不仅学会了诗句,理解了诗意,想象出了诗得意境,而且会诵读,会表演,会唱,会跳,感受到了古诗词的无穷魅力。
本课教学中我最为得意的几点是:(1)整首诗板书于画中,诗境和画境融为一体。(2)借助图画帮助学生理解了“何、田田”“鱼戏莲叶间”,对学生感悟、朗读的指导帮助极大。(3)表演环节的设置,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学生对后四行诗的感悟和朗读问题。孩子们或是莲叶,或是荷花,或是莲蓬,或是鱼儿,或是采莲人,个个参与其中,鲜活可爱。(4)唱唱、跳跳,不仅活跃了气氛,更让孩子们知道诗词是可以唱出来的。因为这本就是一首歌唱江南劳动人民采莲时愉快情景的民歌。
一、几处亮点
1、教师专业基本功较好,注重朗读设计、指导。范读——自由朗读——重点研读——品读揣摩,环环相扣,自然流畅,让学生在朗读中思考,在思考后再朗读,较好的品位和体现了《散步》一文的语言之美和情感之美。
2、根据课文“设计图表”环节颇具新意,确实有利于引导学生深入领会文章内容。
3、小组合作自编自演“亲情情景剧”将课文内容和学生实际联系在一起,不失为一着妙招。
二、两点建议
意外;欣赏包容;化解妙招;收获美丽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1)03-0093-03
《坐井观天》教学中,老师组织学生表演对话。看得出来,老师在教具上下了不少功夫――精心制作的小鸟和青蛙的头饰戴在表演的学生头上。表演完后,老师转头问:“同学们,这两位同学表演得好不好?”出乎意料的是,二年级的小学生几乎是异口同声的回答:“不好!”
《纪昌学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解读:“纪昌是如何练眼力的?”“躺在他妻子的织布机下,用眼睛注视着梭子练习不眨眼睛;用一根长头发,系住一只虱子悬挂在窗口,练习把小东西看大。”答案是正确的,可是有个声音小小地响起来:“不可能啊,头发怎么能绑住虱子?那得怎么绑?”
一节外地优秀教师的口语交际观摩课――《小小推销员》中,老师让学生发挥各自的口语能力推销自己的货物。其中有一个学生拿了一个福娃进行推销,说的不错,在场的师生都给予了掌声。不料旁边的另一位“推销员”提出意见:“老师,她刚才说错了吧,那个福娃可能名叫迎迎。”老师被难住了,很快将“迎迎”还是“妮妮”的问题一带而过。
……
你看,我们的课堂教学,真正是“一切皆有可能”。即使教师事先备课再充分,也会出现一些教师意想不到的“意外”,令老师措手不及。我戏称这是:抛砖引来了“石头”。遇到这种比较棘手的情况时,教师的一念之间将决定事态发展的走向。或许被石头砸了头,也或许石头会变玉石。
一、欣赏包容待意外
听特级教师的课,我们常常会醉心于他们行云流水般的教学演绎,折服于他们润物无声的精妙的教学艺术,但我更佩服的是他们高超的教学机智。回想我们有些老师的做法,上课叫“讲课”。大多数老师事先已经设定好模式,担心被学生打乱教学步骤,(尤其是有人听课的情况下)学生稍有“出轨”,不是被“一棒子打死”,就是碰到老师“高挂免战牌”,置之不理。这样不但会使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受到损害和影响,也使师生情感产生了隔阂,更给的课堂教学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其实,面对这样的现象,我们需要的是欣赏包容的情怀。
新课程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的个性化、多样性,并把学习方式的培养以及通过学习方式的革新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批判性思维、怀疑精神作为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这种改变意味着教材是教学使用的材料,是引起某种关系理解、智慧活动的辅材料”。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特表现和求异思维都是课堂教学中的常态,而非“意外”或“另类”,并且教师的责任就是引导、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甚至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因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在教学中,只有教师拥有欣赏和包容的情怀,才能直面课堂意外,寻找意外之处的惊喜。
二、修炼妙招化“意外”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在课堂上,如何运用妙招变“废”为宝呢?
1.胸有成竹精备课
老师是一堂课的导演,备课就相当于写剧本,可以说任何一堂优质课都是精心备课而来。课改后,教师的“教”已不再是单纯传授,讲析,而是引导、组织、参与、讨论等的综合,“书”也不再是单纯的教科书。新课程下的备课也必然发生巨变,备课除了从深度、广度上钻研教材外,还要备学生,对课堂上可能发生的情况作出事先的估计。比如对可能引发争执的内容设计好下台的台词,对学生们在课堂上的反应作出预测等等。只有这样,才能游刃有余。
2.细致耐心待花开
曹敏华在《迟延评价惊喜无限》中说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一些“怪论”常引来教师迫不及待的否定。这种教学中的尴尬,常常会扑灭学生创造的火花,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恰当地采用迟延评价,就会避免尴尬。
在《将相和》课堂上,我和孩子们正在兴致勃勃品读睿智勇敢的蔺相如如何在“渑池相会”时威胁仗势欺人的秦王。刘祥举手要求说话,在我的示意下他涨红脸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我认为秦王不可能受蔺相如威胁!资料上说秦王身高将近两米,身材应该很是高大魁梧,蔺相如从力气上就比不过他!”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议论纷纷之余,都把目光投向了我。看看刘祥既不安又坚持的神情,我不禁笑了:“刘祥,能告诉老师你从哪里知道秦王身高的?”他一脸的理直气壮:“我看我姐的历史书了!”“哦!好。老师在备课时没有留意到这一点,你真是个细心的孩子!但是我们也不能没有调查就定论。老师交给你个任务吧,请你课后把有关秦王身高的资料查到,拿到学校来,好吗?”他很兴奋地点点头。处理好后教学继续进行。回家后我就刘祥所说的问题在网上查了资料,并没有相关信息。第二天的语文课,我刚刚踏进教室,刘祥就站起来不好意思地说:“老师,是我记错了。”我把赞许的目光投向了他,并在班里肯定了刘祥勇于质疑的的精神。
教育是一种等待,花开是需要时间的。给孩子机会,不随便打断孩子,也不轻易作出评价,让他们把话说完,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华明《锁定”错误”放大生成》中提到:在”非预设生成”中,有的是正确的,有的是不成熟的,甚至是错误的。只要对教学有意义,哪怕是错误的生成也是有价值的,也是可以利用的宝贵资源。
3.将计就计化窘境
有时,课堂上学生的反应,会给教师带来一些窘境,教师要以爱心和善意去理解他们的行为,要尊重学生的生活感受,并以妙语相应。
领导听课,我所讲授的课文《唯一的听众》效果还不错。同学们明显对“我”因为“唯一的听众”而发生的变化惊叹、感慨。意外发生在我打算布置的作业上:“同学们,在你们的人生当中,一定也有人曾经鼓励过你、肯定过你、帮助过你、表扬过你,对吗?”“对……”有气无力地回答。咦?这是什么状况?“难道没有人表扬过你们?”短暂的沉默后,有人小小声说:“没有。”难道是故意捣乱吗?短暂的思索后,我接着引导说:“我觉得不可能!再仔细想想!”“就是没有!”语气似乎反而坚定了些。“不是啊!这节课上老师就表扬、鼓励了许多人!”话音落后有人做恍然大悟状,有人直接说:“嗯,就是啊!”本打算继续引导孩子们回想时,刘晨诺却小声说:“你没有表扬我!”我听到了,犹豫了一下,还是在课堂直面了他的问题:“晨诺,其实老师一直在关注你,但是你一直不给老师表扬你的机会啊!”本来低着头的他一下子坐直了,直视我的眼睛。我笑了:“仔细想想,你一节课举过一次手吗?”他脸红了,迅速将头又低下去了。这个孩子的情况我有所了解,父母离异导致性格孤僻、自卑敏感。兼任班主任的我早就发现他不愿别人关注自己,想打破这种僵局却不得其门而入。我感觉这次就是一个机会,于是拍拍他的肩膀:“老师特别想听到你发言,给我个机会,做你的听众,给我个机会,表扬你,可以吗?”他点点头。这是个说话挺讲信用的孩子,以后的语文课堂,我常常见到他静静举起的右手,很是高兴。
一节公开课算什么?有什么比走进孩子的心灵更有成就感的呢?
4.顺水推舟启思维
在学生出现思维障碍的时候,教师若能不急于纠正学生的“错误”,顺着学生的思路,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则有可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课堂教学向着预期的方向发展。所谓“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讲授五年级语文《梅花魂》中“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一段文字时,我班郑阳博举起了质疑的手:“老师,是不是作者写错了?梅花应该用动植物的‘它’,而不是‘她’吧?”我很高兴地表扬了他:“这个问题提得特别好!”又看了看班里其他的孩子,问:“写错了吗?”班里的意见立刻分成了两派,争执不下。我轻轻引导:“梅花在课文中象征了什么?”这下倒是异口同声地回答:“祖国!”我又接着问:“我们一般把祖国称为什么?”“母亲!”“是啊!男同学呀别有意见,因为祖国和母亲有很多的相似之处。谁来说说看?”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发言。最后我又笑着说:“我们写作文的时候,写花儿很漂亮,就说花儿美得像――”“漂亮的少女!小姑娘!”“同样的,我们说姑娘美得像――”“花儿一样!”“是啊!我可不可以说咱们的小伙子郑阳博像花儿一样?”教室里顿时一片笑声。笑声中学生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和写作手法的理解。
这样将问题留给全体学生讨论,既能让师生之间进行平等的情感沟通,又能使学生们的思维得到激发和碰撞。如果问题仍然解决不了,则可留在课后解决,从而保证正常教学过程的顺利完成。
5.知错改错巧导学
人孰能无错,如果课堂上一旦出现失误,教师必须保持沉着冷静,千万不能手忙脚乱。对于个别失误,教师可以不急于改错,而是恰当地利用自己的错误,引出一点教训,从而强化学生对这个问题的更深刻的记忆。
生字教学中,我在黑板上书写了“濒”字,强调发音“pn”。学生们一愣,随即有人叫道:“老师,那个字读‘bn’!”因为“濒临”这个词语是考试的“宠儿”,我记得自己还特意留心了一下。真的错了吗?已经有反应快的孩子将字典、语文书送到我的眼前。真是羞愧啊!但我很快调整了自己的情绪,认真“考证”了之后,微笑致歉:“真是不好意思,偏偏记住了错的!多亏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啊!请大家帮老师再加深一下印象,我们一起来齐读三遍,好吗?”事后,我将“濒临”一词与注音工整地书写了20遍,交给班长阅。看到班长认真打上的对勾,我满心都是高兴,因为我的大多数孩子们从那次起也养成了自觉改错的习惯――数目20遍。
身正为范,知错、认错、改错,才是好老师。
6.风趣幽默调氛围
幽默的语言,不仅可以调节情绪,而且可以作为教育的武器,于“谈笑间”使“樯橹灰飞烟灭”。
记得听《坐井观天》一课时,年轻的男老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孩子们似乎完全忘记了教室后面一大群听课的老师。时不时便捧腹大笑。以至于老师组织读课文时课堂秩序稍稍失控,好几个学生粗声粗气的吼道:“……小鸟说‘我从天上来。’……”这时,老师幽默说道:“嗯!我看不光有可爱的小鸟,森林里老虎、狮子也跑来了。”教室里顿时响起了轻松愉悦的笑声,孩子们也明白了自己的问题所在。
面对学生的问题,教师运用了教学机智,以轻松幽默的语言化解,整堂课充满了精彩和生气,还让学生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
7.承认不足诚感人
不可否认的是,在新的学习方式的背景下,随着社会发展、资讯便捷,我们的学生视野宽广、知识丰富,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将会面临更多难以直接回答的问题。对于来自学生的诸多问题,教师不懂装懂、胡编滥造、白眼对待都不如实事求是;搪塞躲闪,廉价表扬远不及以诚感人。
记得在《游园不值》古诗教学感悟诗意时,我引导学生理解“应怜屐齿印苍苔”中“苍苔”一词,我是这样说的:“‘苍苔’就是青苔。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苔藓。”我们班上一个名叫王辉的学生却马上大声质疑:“老师,你说的不对!苍苔不是青苔,苍苔颜色发黄,而青苔应该是绿色的。”我愣了一下,说实话,在备课时我并没有注意这个小小的细节。面对突况,班上的学生都轻轻地笑了。我知道他们想看老师怎么处理这个平时调皮捣蛋、现在又给老师难堪的家伙。我迅速思考了一下,表扬了王辉:“真好!王辉学习不光带了耳朵,而且带了思考的心。希望大家学习他!这个问题把老师难住了。允许我查查资料再回答,好吗?”后来经查证,知道了苍苔是指一种绿色苔藓植物,也叫青苔。“苍,草色也。《说文》”“苍,青也。《广雅》。”
诚恳真实的回答以及积极行动的补救工作照样使我在学生中树立了威信。
三、旁逸斜出生美丽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我们要勇敢直面教学中的意外,不拘泥于原来的教学设计,作出临时的修正和调整,因势利导启发学生。富有教育智慧的教师可以意识到教学中意外出现的“石头”,不是坏事,而是十分难得的课程资源,只要处理得当,就很有可能转化成为本节课最宝贵的“玉石”,从而收获课堂旁逸斜出的美丽。
关键词:民族乐器;中小学音乐;教学融合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5)05-008-01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民族音乐遗产,它们都有着鲜明的民族特点和风格,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占有重要地位。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当我们注重加强民族音乐教育,让学生真切地认识到祖国民族音乐的博大精深,通过民族音乐来体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民族音乐文化的精髓渗透于学生的心中,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将来才能更好地走向社会,走向未来,走向世界。
一、民族乐器教学存在的问题
由于民族乐器的特殊性,将什么样的民族乐器融入音乐课堂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争议性的问题。就拿葫芦丝来说,葫芦丝在云南、广西、贵州等地的认可度和普及度比较高,而对于北方的省份,葫芦丝就不那么紧俏了。这种地域差异和民族差异,给民族乐器的教学带来一些影响,而要想克服这种影响,就得因地制宜,发挥地方民族乐器的优势,让乐器的选择符合学生亲近性要求,再通过民族乐器的课堂教学使其深入到学生的心中。比如,新疆学校引入“纳格纳”鼓、冬不拉、弹布尔;内蒙古学校引入马头琴;四川羌族、藏族地区的学校引入羌笛;云南学校引入口弦、葫芦丝等等。而对于民族乐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学校和家长不够重视,乐器教学缺乏专业的民族乐器。要进行民族乐器教学,首先必须储备一定数量的民族乐器,以供师生使用。但是,目前很多民族乐器由于生产都跟不上,特别是那种需要纯手工制作的民族乐器,就给学校普及某种乐器形成阻碍。再加上音乐不被纳入小学升学考试和中考的范围,学校和家长都不太重视音乐教学,在乐器教学上的投入也相对少很多。即使学生有学习乐器的兴趣,家长也会以耽误学习为由拒绝购买乐器。
(二)教师技能不足。由于乐器教学得从基础开始,教师不仅需要了解民族乐器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还需要精通多种乐器,这样才能胜任课堂上的乐器教学。但要知道教师的精力和能力都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上述的这些现象都不利于音乐教学本身的发展。声乐教师和乐器教师应该是“术业专攻的”,若看中教师多才多艺而胡乱安排课程,使得教师无法精心备课,就可能影响课堂质量。
(三)课时安排不合理。虽然很多学校已经开始落实民族乐器进校园,但过程很不理想。比如,柳琴进入中小学音乐课堂活动的情况就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这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音乐课时安排的不合理。现在的中小学,每周音乐课的安排都不多,小学可能每周两节,初中每周仅一节,这明显达不到乐器教学的课时要求。目前,大部分学校的音乐教学以唱歌为主,乐器教学的进度显得异常滞后,有些学生甚至由于师资力量不足无法开始乐器课程。乐器教学出现课时危机,导致教师“应付”教学任务,只教学生一首曲子,不给学生讲基础,学生云里雾里,学不到真正的知识,学习积极性也被挫伤。
二、促进民族乐器与音乐课堂的融合措施
(一)完善乐器教学机制
乐器教学机制的完善,首先要让地方政府和学校明白民族乐器教学的现实意义。然后,凝聚政府和学校的力量,协调一致地普及民族乐器进课堂的工作。通过资金投入的增加,使学校的乐器资源、教师资源以及课时安排符合开课要求。最后,在客观环境满足的情况下,开展乐器课堂,并对课堂进行监督,保证课堂的质量和学习效果。
(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建立在兴趣基础上的学习才是可持续的。而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时,音乐教师要合理地引导学生的情感方向,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在对学生深入了解的情况下进行适当关怀,使得乐器学习的过程充满尊重与信任。比如,在进行葫芦丝教学时,《月光下的凤尾竹》的优美与的《竹林深处》的欢快可以瞬间吸引学习兴趣,再利用联想法,让学生联想云南傣族的泼水节,这样,学生的情绪随着乐器演奏的效果而改变,对葫芦丝的学习兴趣自然也就被调动起来。
(三)重视教师素质,提高课堂效率
想要使音乐课堂形象生动,就得利用音乐课堂寓教于乐的轻松学习方法。具体来说,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素质,认识到民族乐器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学习民族乐器,并通过活跃课堂气氛来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上文中提到,有些音乐教师在实践过程中总结经验,形成教学妙招。比如,有的音乐教师以分声部的形式来处理,让一部分同学负责一小段,从而使乐器教学的难度减小;在乐器教学有了一定进展之后,教师尽量避免“自导自演”,而是在课前示范之后,鼓励学生一起演奏乐器,让课气氛堂活跃起来;而在乐器学习的最后一个阶段,有些教师则采用“唱伴配”的方式让学生自行组织表演,在实践中使乐器的学习得以提升。这些妙招层出不穷,不仅可以利用乐器丰富课堂,还有效提高了音乐课堂的效率。
(四)重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音乐艺术的审美过程是一个不断深入、不断创造、不断反思的过程,学生是审美的主体。比如,在进行乐器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设置悬念的方式,在不告诉学生问题是什么的情况下给学生放一首与课堂内容相关的歌曲,听完歌曲之后,就开始询问学生,歌曲中听出几种乐器?各种乐器扮演了哪些角色?这种分配的方式有哪些效果?在一连串的问题中,学生的注意力自然而然就转移课堂中,也逐渐地产生了兴趣,随着教师的问题一起思考。在学习民族乐器时,教师还可以归纳所学民族乐器在常见曲目中表达的意境,比如葫芦丝时而欢快时而悠长;笛子的脆嫩、婉回;二胡的凄美哀怨等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加以分析和讲述,让一个对民族乐器较为完整的理解及印象停留在学生的脑海中,从而对音乐作品产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结语
在音乐教育中,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兴趣的角度出发,通过合理安排音乐课堂,加强对民族乐器的学习,从而鼓励学生热爱民族乐器,在帮助学生舒缓学习压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学习热情和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 构建高效课堂要对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表现行为进行梳理 当前课堂教学的低效性表现在课前准备上是教学设计不精心, 虽然所有的教师课前都能做到认真备课,吃透教材,也知道要沉着、 自信的心理状态去面对学生,而很多教师备课却只停留在对教参、现 成教案的照抄照搬,却没能做到根据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对象 的年龄、知识、认知能力等,去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与方法,没能超越 教材,没能做到在课堂上遇到突发事件要准备好保持镇定,随机应变, 从容应对的教学机智,以及克服困难需要的耐心、恒心、意志力和执 着精神。表现在课堂教学上是缺少智慧生成:教师讲解多,学生思考 少;一问一答多,探索交流少;讲解记忆多,鼓励创新少;强求一致 多,发展个性少;照本宣科多,智力活动少;显性内容多,隐性内容 少;应付任务多,精神乐趣少;批评指责多,激励表扬少。忽视了学 生的主体意识和智慧生成,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也只停留在“牵引” 上,教师虽然不再像过去那样把结论、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往往是 以“启发”的方式提出问题,或者提问语气的本身。例如上课时老师唱完后问到:“这样唱对吗?对不对?”如果是错的,学生回答对,那么老师会再问道:“到底对不对?”这种暗示性的语言迅速把学生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到设计好的标准化的路线上来,然后在教师的牵引下迅速指向标准答案,一个教学过程就这样完成了。这对知识的传授也许是高效的,但是高效的背后牺牲的却是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发展空间和权利。
2. 灵活多变、充满趣味的课堂是构建和谐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自身要求 让课堂充满情趣不仅是学生的心理需要也是实现有效教学自身的要求。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和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或趋近的倾向。学生如果对课堂内容产生了兴趣,他的注意里就会高度集中;有了兴趣,学生才会有学习的主动性,才会真正开动脑筋去探索新知识,课堂教学的效率才能真正提高。要注重运用多种交流方式。在课堂上,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在课堂上要注意变化与学生相互作用的方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
(1)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特点,运用讲解、观察、谈话、提问等组合,开展自主、合作而后探究等学习活动。另外,也要注重学生活动安排的多变性。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良好的行为做出及时的评价和认可,时期产生心理满足感,形成愉悦的心境,从而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去。事实上教师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都会给学生带来莫大的鼓舞。
(2)教师语言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语言含蓄、 幽默、富有启发性的教师常常能深深地吸引住学生,并给学生留下美 好的印象。因为这样的老师,能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乐于学习。那么教师在教学课堂上,如何做到课堂语言富有启 发性,体现含蓄、幽默有风趣?首先教师发音要准确,吐字要清楚, 授课时注意语言的表达,遣词造句要恰到好处。其次,教师教学语言 要生动形象,精炼优美,富有文学性、感染力,授课时常常能引经据 典,谈古论今;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氛围,用充满激情,具有强烈感染 力的生动语言,激发学生情感与文本产生强烈的共鸣。第三,教师教学语言要有明显的节奏感。教学中,教师的语气轻重强弱、语速的快 慢疾缓、语调的抑扬顿挫都要与文本的内在结构相一致,做到起伏有 致,有机融合。这有利于激起学生倾听的兴趣。总之,优美生动、抑 扬顿挫、节奏鲜明的教学语言一定能让学生觉得情趣盎然,自然会增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此外在讲授中适当运用生动形象比喻可以起到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以少胜多的效果,比喻得当,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加深学生对歌曲本身的理解。
3.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随着国家对教育越来越重视,计算机在学校教育中也得到普及。多媒体因其所具有的集成性和交互性等特征是它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十分广泛,为优化课堂教学,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即便是单调的训练内容也可以做成多媒体课件,以游戏的形式出现,配以音乐和动画,使学习者能保持很高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环境,丰富教学内容,如实地传递、保存和反馈信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失为构建高效活泼的音乐课堂的有效途径,小学生活泼好动,乐于接受新奇、趣味性强的事物,利用多媒体设计生动、新颖的动画教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学习歌曲《春天在哪里》时,可设置兼有视频、音频的画面,由远处葱郁的树林,灿烂的阳光,远处桃花开了,梨花开了,在花瓣飞舞、柳叶飘扬的季节里,春姑娘也悄悄的来到了我们的身旁,她还带来了许多它的好伙伴,花儿露出了笑脸,草儿伸直了懒腰,鸟儿呼唤着小河也快快融化。这一切向人们揭示着春天来了,看着动人的画面,学生仿佛置身于绚丽多姿的大自然中,从而产生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多媒体教学手段极大地激发了学习音乐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