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旅游产业分析

旅游产业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旅游产业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旅游产业分析

旅游产业分析范文第1篇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应特别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近年来,安徽旅游产业的发展取得了飞速的发展,2015年安徽省旅游总收入4120.2亿元,增长20.4%,其中,旅游外汇收入22.6亿美元,增长23%,国内旅游收入3980.5亿元,增长20.3%。而支撑安徽旅游较快增长的资源要素正在逐步转换,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从表面上看是经济增长速度呈现下行趋势,但本质是旅游产业结构问题。在过去10多年里,安徽旅游业发展相对不充分,旅游业发展只注重规模,不注重效率和质量。随着安徽省旅游产业比重提高,大量资源流入旅游业,如果不加快现代化步伐,就会导致安徽省劳动生产率的整体下降。要想改变这种情况,提高旅游业劳动生产率是必由之路。在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新常态时期,笔者拟借鉴学者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源泉、影响因子和全国或区域科技进步贡献率的相关研究,以C-D生产函数为理论基础,运用索洛余值法从供给侧测算安徽省旅游产业增长的要素贡献,探讨要素贡献发展不平衡的内在原因,为安徽省旅游产业的高效持续增长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1,2]。

二、研究方法及指标数据

(一)索洛余值法模型

经济增长不仅需要资本的投入和劳动力的增加,科技进步更是必不可少的条件。1957年,索洛提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源泉”,并建立了索洛模型。索洛剩余是指除劳动和资本投资贡献外,由综合要素生产率带来的产出的增长[3]。为了研究供给侧各要素对安徽省旅游产业增长的影响,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C-D生产函数的索洛剩余值法对安徽省旅游产业增长的要素贡献进行测算[4]。基本思路是采用产出增长率扣除要素的增长率后的残差来测算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设总量生产函数为C-D生产函数:Y=AKαLβ(1)其中,Y为实际总产出,K为资本投入量,L为劳动投入量,α、β分别为资本产出弹性系数和劳动力产出弹性系数。为估计出资本产出弹性系数α和劳动力产出弹性系数β,对方程(1)两边同时取自然对数有:ln(Y)=ln(A)+αln(K)+βln(L)(2)在规模收益不变的约束条件α+β=1下有:ln(Y/K)=ln(A)+αln(K/L)(3)估计出资本产出弹性系数α和劳动力产出弹性系数β后,带入下面方程可以计算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ΔA/A=ΔY/Y-αΔK/K-(1-α)ΔL/L(4)

(二)变量选择和数据处理

本文实证样本采用安徽省2006-2015年各市的旅游产业面板数据来计算索洛余值。原始数据均来源于《安徽省统计年鉴》和《安徽省旅游统计公报》。具体数据处理如下:(1)总产出Y:表示旅游总收入,以2006年不变价为基期,其余所有年份都以这一基期进行调整。(2)资本投入K:旅游服务是城市旅游吸引力的重要因素,因而选取了住宿业与餐饮业固定资产投资作为资本投入要素指标,并采用永续盘存法计算资本存量。(3)劳动投入L:由于目前相关统计年鉴并没有旅游从业人员的统计,最终选取了第三产业从业人数作为替代。

三、安徽省旅游产业增长要素贡献分析

(一)数据测算分析

运用Eviews6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回归方程为:ln(Y/K)=1.6307+0.6279ln(K/L)R2=0.9653F=1340.69从拟合优度R2及F值可以看出,回归结果对变量的解释度约为96.53%,回归结果显著,并较好地通过自相关检验。将α=0.6279代入公式(3),计算安徽省2006-2015年的索洛余值。为了研究旅游产业供给侧各要素对安徽旅游产业增长的影响,本文将全要素生产率、资本、劳动对经济的贡献率一同分析。安徽省旅游产业2010-2015年资本、劳动和索罗余值增长对总产出增长贡献率的结果如表1所示。

(二)数据测算分析

1.α=0.6279,β=0.3721,资本存量弹性系数是劳动投入弹性系数的1.687倍,资本投入对安徽省旅游产业增长的贡献显著高于劳动力投入的贡献。这与我国长期以来经济增长一直主要依靠投资驱动的现状一致。劳动投入对安徽省旅游产业增长的贡献比较低,主要原因可能是安徽省旅游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有关。2.资本贡献持续增长,是安徽省旅游产业增长的主要动力。2006-2015年,资本投入对旅游产业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62.54%,从2006年的61.45%增加到2015年的63.35%。资本投入是持续拉动旅游产业增长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3.劳动贡献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2006-2015年劳动投入对安徽省旅游产业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25.62%,从2006年的26.89%下降到2015年的25.20%。随着安徽省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从业人员的不断增加,但劳动贡献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劳动力投入并没有成为带动旅游产业增长的动因。说明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涨,特别是对于劳动密集型的旅游业来讲,对安徽省旅游产业增长做出较大贡献的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4.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相对较低,且增长率多年出现负值。2006年以来,全要素生产率对安徽省旅游产业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仅为11.84%。其中2006-2008年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率不断提高,2009年以后总体呈下降趋势,近十年表现先出增加后减少的趋势。2008年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率最高,为12.60%,可能的原因是与2007年芜湖方特主题公园开业有关。由于安徽省旅游资源丰富,一直以来,安徽旅游产业增长对自然资源、土地、劳动力等一般生产要素的投入过度依赖,而知识、技术等高端生产要素投入相对匮乏,导致旅游产业增长主要依赖资本投入[5]。说明安徽省旅游发展方式还停留在粗放型阶段,技术附加值含量较低,全要素生产率有待提高,技术进步的空间巨大,发展方式转型势在必行。

四、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2006-2015年推动安徽省旅游产业增长的最主要动力是资本投入,其次是劳动力的投入,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相对较低。随着自然资源、劳动力、土地等要生产素价格的不断上涨,资本投入的边际效用逐渐降低,人口红利逐渐消失,过去主要依靠高投资驱动的旅游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必须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培育旅游增长的新动力。总体来说,通过对安徽省旅游产业增长要素贡献分析,我们建议:

(一)注重安徽省旅游资源开发,发挥资源的后劲优势。在安徽省旅游产业增长的过程中,资本要素贡献率逐步提高,并没有达到旅游资源的最优配置。在今后的发展中,需要充分利用安徽省丰富的旅游资源,通过优化之前大量的投入资本效率,提高旅游资源的利用率。

(二)加大旅游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劳动供需结构不平衡的矛盾日益凸显。安徽省在劳动力上有较大的数量优势,必须要创造条件吸引人才。周边南京、杭州、武汉等大城市的人才政策比较优越,为此,我们需要创造更为宽松环境吸引人才,加大服务业人力资本的开发力度和实施积极的人才引进策略。

(三)提升旅游产业的经济附加值,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创新是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驱动是供给侧结构性动力机制的内核动力[5]。要坚持创新发展的理念,在旅游开发中,全面推进旅游新产品、旅游新业态的创新,增长旅游产业的创新能力,进而提高旅游产业的经济附加值,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对安徽省旅游产业增长的贡献,促进旅游产业的内生增长。在新常态下,保持安徽省旅游产业的持续增长任重道远。要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机遇,通过旅游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培育旅游增长的新动力,与旅游需求侧动力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安徽省旅游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作者:薛献伟 吴大明 张明珠 单位:滁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周绍森.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0,(02):34-39.

[2]李兵,王铮,李刚强.我国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9,(02):196-201.

[3]罗伯特•M.索洛.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旅游产业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旅游专业化;经济增长;规模效应;边际产出递减

本文为海南大学三亚学院青年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XYQN11-4)

中图分类号:F590.8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1年11月14日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旅游产品的消费已经不再可望而不可即。对于某些小国家或者岛屿经济特征比较明显的地区,旅游往往成为该地区最重要的经济部门。由于旅游行业的发展对一国或区域经济增长的深远影响,使旅游经济逐渐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研究兴趣。与高新技术产业不同,旅游产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具有劳动力密集型特征。因此,旅游部门的发展可以提高就业率、收入水平,进而推动地区经济的增长。

然而,要素的边际产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一些证据表明旅游业的发展能够促进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但又不是绝对的。综合考虑到旅游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规模效应以及在劳动力成本逐渐提高的情况下,劳动力边际生产力呈现逐渐递减趋势时,传统的旅游导向成长假说是否仍旧成立,值得商榷。另外,即使旅游导向成长假说成立,旅游部门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是否需要一定的门槛以及旅游行业的规模究竟多大才合适、怎样对总体经济发展最有利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二、实证分析设计

(一)模型设定。本文在Barro(1991)、Barro和Martin(2003)的分析框架下,引入变量旅游专业化水平(TS)对旅游导向成长假说进行验证并探索我国旅游专业化的适度规模。基于Barro的研究框架,我们将影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因素分为两类:一类为状态变量,主要包括实物资本、劳动力等;一类为控制变量,主要包括投资、政府消费、对外开放度等。由于要对旅游导向成长假说进行检验,讨论旅游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引入代表旅游专业化水平的变量TS。同时考虑到旅游产业的发展存在规模效应以及受到要素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的制约,我们假定旅游专业化水平与人均GDP的增长之间的关系是非线性的,故引入另一个变量TS2,其为TS的平方。最终,模型的形式设定为:

gt=F(Kt-1,Lt-1,TSt-1,TS2t-1,Ct) (1)

其中:gt代表该年人均真实GDP的增长率;Kt-1代表该年年初的实物资本存量,我们用上年人均GDP的自然对数来表示;Lt-1表示年初的劳动力存量,我们取各地常住人口的自然对数;TSt-1表示该年年初的旅游专业化水平,我们用上年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来表示;Ct表示一系列控制变量。

对于相关控制变量的选择主要参照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同时考虑我国旅游城市相关数据的可获得性,我们仅仅考虑我国不同旅游城市间差异较大的投资水平、政府消费水平以及进出口水平作为控制变量,而忽略在国内通货膨胀、生育率、汇率等差异不大的因素。将以上控制变量代入上式,可得到待检验模型(2):

gt=?琢Kt-1+?茁Lt-1+?姿TSt-1+?浊TS2t-1+?酌1INVESTt+?酌2GOVCt+?酌3TRADEt+?着t (2)

其中:INVESTt代表当年的投资水平;GOVCt代表当年政府消费水平;TRADEt代表当年的进出口水平;以上三个变量分别用其总量占GDPt的比重来表示,?着t为随机误差项。

根据模型(2),我们可知旅游专业化的水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为:

当?坠2g/?坠TS2=2?浊<0,?浊<0,?姿>0时,旅游产业专业化的最优规模为:TS=-?姿/2?浊,此时可使g最大;当?浊>0,?姿<0时,TS=-?姿/2?浊时g最小,TS取端点值时g最大。当?姿=0,?浊<0,?坠g/?坠TS<0时,旅游专业化程度越高时,降低其水平对经济增长率的提高作用越明显。相反,?浊>0,?坠g/?坠TS>0时,提高旅游专业化程度可提高经济增长率。

另外,为了考察旅游行业的发展是否存在规模效应或者受到要素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的制约,我们对式(3)进行检验以便了解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特点。

tgt=a+b・TSt-1+c・TS2t-1+?滋t (3)

其中,tgt为旅游收入增长率;?滋t为随机误差项。

(二)样本和数据描述。由于某些旅游城市样本数据的缺乏,本文在第一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选择了26个直辖市、副省市级以及部分地市级优秀旅游城市作为样本。按旅游专业化变化趋势来分分别为:旅游专业化水平上升的城市有济南、哈尔滨、长春、青岛、大连、无锡、黄山;旅游专业化水平基本不变的旅游城市有苏州、宁波、成都、桂林、南京、重庆、西安、武汉;而呈现出下降趋势的城市有中山、深圳、广州、杭州、海口、天津、上海、珠海、厦门、北京、三亚。

另外,本文所有数据均来自于各旅游城市的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或该地区统计年鉴。数据涵盖了这26个优秀旅游城市2000~2009年的上述多项经济指标。INVESTt用当年该城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来表示;GOVCt用当年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来表示;TRADEt为当年的进出口总额来表示。图1试图给出旅游专业化程度与各旅游城市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关系,但是他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明显。不过还是可以看出,从2001年到2009年,我国绝大多数旅游城市的旅游专业化程度有向一定水平收敛的趋势,貌似符合我们的研究重点,也就是旅游业的发展存在一个适度规模的问题。(图1)

三、回归结果和分析

首先,我们根据26个旅游城市10年间旅游专业化程度变化的趋势将其分为三组并分别对上式(2)、(3)进行检验,以此论证旅游导向成长假说以及考察旅游行业的发展是否存在规模效应或者受到要素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的制约。由于F检验和Hausman检验均拒绝原假设,我们选择对面板数据建立固定效应模型并对上式进行似不相关回归。表1报告了模型(2)各种参数估计的结果。首先,结果表明在不同三组中解释变量Kt-1对gt具有显著影响,符号为负。该参数代表条件收敛速度,比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2%要稍高。当收敛速度约为2%时,需要用35年时间才能缩小一半差距。本文中旅游城市较高的收敛速度,说明旅游城市的发展速度较国内其他城市来说要快,尤其是那些旅游专业化水平呈上升趋势的城市,如济南、长春、青岛、大连、无锡、黄山等;其次,结果表明,不考虑旅游城市旅游专业化的变化类型,当年的全社会投资水平对经济增长有显著影响的因素,只是下降组的影响程度较小点;再次,实证结果表明,只有旅游专业化水平呈现上升趋势的那些城市,旅游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才会对地区经济增长产生显著的影响。而旅游专业化水平呈现基本不变或者下降态势的地区,旅游专业化水平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不明显。这也论证了旅游导向成长假说是有先决条件的,并不是旅游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就一定能够带来地区经济的增长。(表1)

其次,在上升组中,旅游产业的最优规模为TS,使得?坠g/?坠TS=0。从估计的参数来看,TS=18.38%。当TS<18.38%时,?坠g/?坠TS>0,旅游城市旅游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会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坠2g/?坠TS2=-2.5806<0,其带动作用呈现出边际递减的特征。

总的来说,上一年的人均资本存量对经济增长都有显著影响,代表收敛速度,其绝对值越大,代表该城市与其他城市相比发展越快。另外,旅游专业化水平上升的旅游城市,其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于旅游行业以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而进出口的影响为负;基本不变组的经济增长动力完全来自于投资水平的高低;而下降组的经济增长动力来自于投资水平以及进出口等。

对于旅游行业的发展是否存在规模效应或者受到一般要素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的制约,我们采用普通的静态面板数据回归方法来进行估计。由于固定效应模型的F检验以及随机效应模型的Hausman检验均被拒绝,我们采用个体固定效应回归模型。另外,考虑到回归方程式(3)中的误差项存在较为明显的异方差性和序列相关性,我们采用广义最小二乘估计。表2报告了我们的检验结果。从三组情况来说,各自的参数都有相同的符号特征。在下降组中,旅游专业化水平与旅游收入增长率之间的关系是反向的,这也很好地解释了这些旅游城市的旅游专业化水平呈现出下降趋势的原因。而在上升组以及基本不变组中,只有当该城市旅游专业化水平达到一定门槛TSthreshold,使得?坠g/?坠TS=b+2c・TS≥0,旅游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才能带动该地区旅游收入增长率的增长。比如,在上升组中,这个门槛为43.04%;在基本不变组中,这个门槛为22.34%。当该旅游城市旅游专业化水平超过相应门槛规模TSthreshold时,旅游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可以带动旅游收入增长率的增长。而在低于门槛规模TSthreshold时,旅游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会降低旅游收入的增长率。同时,除了下降组中TS2t-1系数不显著外,其他组中?坠2g/?坠TS2=2c>0,这说明旅游收入增长率与旅游专业化水平之间是一种U型关系。

因此,我们认为旅游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存在规模效应,以及受到部分要素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的支配。只是当旅游专业化水平较低时,旅游产业的发展主要受到要素边际产出递减规律制约;而只有当旅游专业化水平达到一定的临界水平时,该行业才可能实现规模效应,并最终带动旅游收入的提高。所以,对于旅游城市来说,旅游行业规模效应的实现需要经历一段牺牲期。(表2)

四、结语

本文在Barro(1991)、Barro和Martin(2003)的分析框架下,引入变量旅游专业化水平对旅游导向成长假说进行验证并探索我国旅游专业化的适度规模,希望有助于加深对旅游导向成长假说的理解以及对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分析结果表明:

1、旅游导向成长假说成立需要满足一定条件。当旅游城市旅游专业化水平相对较低时,旅游专业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能够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增长,但其贡献呈现递减的趋势。而对于旅游专业化水平相对过高的旅游城市来说,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控制旅游产业的发展更能够刺激地区经济的发展。

2、旅游行业发展过程中,其产业规模存在一个临界值,旅游产业发展与旅游专业化水平之间是一种U型关系。只有当旅游专业化水平达到一定的临界水平时,该行业才可实现规模效应,并最终带动旅游收入的提高。所以,旅游城市旅游行业规模效应的实现需要经历一段牺牲期。这要求地方政府在发展旅游业时宜戒骄戒躁,加大旅游行业的早期投入。

主要参考文献:

[1]Balaguer,J.and M.Cantavella-Jorda,Tourism as a Long-Run Economic Growth Factor:The Spanish Case,Applied Economics,34.2002.

[2]Barro,R.J.Economic Growth in a Cross Section of Countries,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06.1991.

旅游产业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旅游产业 产业结构 偏离—份额模型

一、河北省旅游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2009年,河北省共接待游客1.22亿人次,旅游总收入709.7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4.70%和27.97%。其中,接待国内游客12164.08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680.7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4.80%和28.62%;接待入境游客84.22万人次,创汇3.08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26%和12.37%。河北旅游业近年发展迅速,旅游收入从2006年的500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1221亿元,由占河北省gdp比例的3.5%增长到5%。所占比重缓慢上升,但份额较低,说明河北省旅游产业并没有成为河北省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因素和收入大项。

在河北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旅游各部门也得到快速发展。截至2009年底,河北省共有星级饭店408家,其中五星级11家,四星级98家,三星级272家,二星级154家,一星级8家。旅行社1116家,其中出境游组团社92家。a级景区271处,其中5a级景区3处,4a级景区66处,3a级景区75处,2a级景区88处,1a级景3处。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40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0座,旅游强县10个。旅游直接从业人员50余万人,间接就业人数约200万人。

二、河北省旅游产业结构的ssm分析

1、旅游产业结构

目前国内外文献对旅游产业结构尚无统一定义。林南枝等(2000)认为是“旅游业中构成旅游业的饭店、餐饮、交通运输、旅游景点等各行业和部门在旅游经济中的地位、作用和经济技术上的比例关系”;王大悟等(2000)认为是“旅游经济各部门、各地区、各种经济成分及经济活动各个环节的构成与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罗明义(1998)定义旅游产业结构为“以食、住、行、游、购、娱为核心的旅游业内部各大行业间的经济技术联系与比例关系”。

综上,将旅游产业结构定义为:以旅游六要素——旅游餐饮业、旅游住宿业、旅游交通运输业、旅游景区(点)业、旅游娱乐业、旅游商品业为主体构成部分,产业内具有多种关联行业部门的复合体系。

2、基本原理

偏离—份额分析法是西方区域经济研究中应用广泛的一种实用方法,该方法是把区域经济变化看作一个动态过程,以其所在地区或整个国家的经济为参照系,将区域自身经济总量在某一时期的变化分解为三个分量:份额分量、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评价区域经济结构优劣和自身竞争力的强弱,找出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产业部门,进而确定区域未来经济发展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用公式可表示为:gij=nij+pij+dij。

3、模型构建及数据选取

现以河北省和全国旅游外汇收入为准,假定:bj0=河北省国际旅游产业j部门基期的旅游外汇收入;bjt=河北省国际旅游产业j部门t时期的旅游外汇收入;bj0=全国国际旅游产业j部门基期的旅游外汇收入;bjt=全国国际旅游产业j部门t时期的旅游外汇收入;b0=全国国际旅游产业基期的旅游外汇收入;bt=全国国际旅游产业t时期的旅游外汇收入。

根据数据的真实性和可得性,本文对2008年和2010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和《河北经济年鉴》的数据进行筛选,最终确定住宿、商品销售和餐饮三个分析指标。其中,商品销售包括旅游娱乐业和旅游商品业两个部门。旅游景区(点)业目前在河北省仍然是门票经济,收入具有刚性,不符合本模型分析的初衷,故未考虑。同时也不考虑旅游交通运输业,该行业参与度高,在数据统计上很难区分出旅游部门下的交通运输业。此外,河北省近年来大力发展旅游交通运输业,全省交通运输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78亿元,例如西柏坡高速公路、津保高速白沟—白洋淀温泉城旅游度假区连接线等旅游专线,推动全省旅游业的发展,可知河北省交通运输业发展势头良好,并不制约河北省旅游业发展,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河北省国际旅游产业j部门的旅游外汇收入增长率rj=;全国国际旅游产业j部门的旅游外汇收入增长率rj= ;河北省国际旅游产业j部门按全国所占份额标准化后bj=(j=1.2...n)。

这样,在[0,t]时段内,该区域第j个产业部门的增长量g包括nj、pj和dj三个分量。nj为份额分量,它是区域标准化的产业部门如按上级区域的平均增长率发展所产生的

量。pj为结构偏离分量,指区域部门比重与上级区域相应部门比重的差异引起的区域第j个产业部门增长相对于上级区域标准所产生的偏差。dj为竞争力偏离分量,指区域第j个产业部门的增长速度与上级区域相应部门增长速度的差异引起的偏差,反映竞争能力。pdj反映j部门总的增长优势。

三、结果分析

根据上文数据,进行偏离份额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可知,河北省旅游产业的份额分量(n)顺序为餐饮、住宿、商品销售。其中只有餐饮部门的份额分量是正值,说明河北旅游产业中的餐饮部门按全国增长率发展所实现的增长水平高于全国实际增长水平,对河北旅游产业有较大贡献。结构偏离分量(p)顺序为餐饮、住宿、商品销售。其中餐饮部门7458.5455百万美元,份额最多,说明其基础条件较好,发展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潜力较大。竞争力偏离分量均为负值,说明餐饮、住宿和商品销售三部门在全国并未形成较强的竞争力,没有拉动河北省旅游产业的增长。

构建部门优势分析图,以区域部门优势pdj为横轴,份额分量nj为纵轴,建立坐标系,将代表各散点的产业部门标注在坐标系中。以过原点的两条45度线将坐标分为8个区域,各区域代表的含义是:s1和s2区域为较好的,具有部门优势的增长部门;s3和s4区域为一般部门,其中s3区域为虽具有部门优势,但却为衰退部门,s4区域为增长部门,却不具有部门优势;s5和s6区域为较差部门,这些部门在总量上都为负增长,区域s5虽为增长部门,区域s6虽具部门优势,但都不足以消除因部门劣势或全国性衰退造成的负贡献;s7和s8区域为最差部门,既无部门优势,又为衰退部门。

由图1可以看出,河北省旅游产业中仅餐饮部门在s1中,说明餐饮部门发展较好,是具有部门优势的增长部门,是朝阳产业。而住宿和商品销售部门则都在s5中,是发展较差的部门,虽为增长部门,但都不足以消除因部门劣势或全国性衰退造成的负贡献。

四、发展对策

1、餐饮业

河北省餐饮部门为旅游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河北省小吃资源丰富,如保定驴肉火烧、石家庄井陉钢炉烧饼、邯郸郭八火烧、唐山糖炒板栗等,这些极具地方特色的小吃创汇能力较强。河北省政府应该努力把握好这一优势资源,通过广告宣传等方式将河北小吃带出河北走向全国,争取更大的创汇可能。

但是,近年来全国多处出现的食品安全事故也值得我们思考和关注。丰富的餐饮文化是河北省特色资源,在继续开发和发展餐饮资源的同时也应更加重视食品安全,并应放在首位。这不仅需要政府加以约束规范,更需要餐饮业的自身发展和完善。提高产业规模,避免小弱散的发展模式可以很大程度上规避风险提高餐饮水平。

2、住宿业

旅游过夜天数是衡量当地旅游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旅游收入的衡量标准,但河北省旅游景点多是一日游线路,如石家庄平山县西柏坡、赵县赵州桥、保定白洋淀等,很少有游客选择过夜,严重制约了旅游收入的提高。开发潜在旅游资源延长旅游者的逗留时间势在必行,同时要大力发展住宿业,完善基础设施。

由河北省的星级宾馆现状可以看出,河北省还应继续投资建设发展星级宾馆,扩大数量的同时提高服务质量。政府不仅可以加大投资力度建设旅游星级宾馆,也应开放相关政策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多渠道广泛集聚资金。服务质量也应同时改善提高,一方面要加强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素质;另一方面要加强相关服务设施的建设。

3、商品销售业

河北省保定市白沟箱包城发展较好,开通高速公路、设计旅游线路、规模化发展和完备的商品品种等都推动了白沟的发展,使其闻名全国。虽然在商品档次等方面还需加强,但规模性和集聚性的发展模式值得全省推广和借鉴。

目前河北省商品销售业发展很不规范,缺乏规模性,呈现小散弱的特点,政府应积极采取措施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开发多种旅游产品,注重增强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有利于形成消费需求,拉动收入。

五、结论

ssm模型是描述性模型,不能深层次解释旅游产业部门优劣的原因,但通过既得指标,可清晰比较产业部门的结构效益,为制定正确政策提供依据。

综上,河北省旅游产业餐饮、住宿和商品销售三个部门中仅餐饮突出,其余均较差,创汇能力低。因此,应继续巩固餐饮部门优势地位,采取措施促进住宿和商品销售的发展

,逐步解决效益低下等问题。

【参考文献】

[1] 赵黎明、邢雅楠: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区域旅游合作研究——以北京、天津为例[j].社会科学家,2010(5).

[2] 国家旅游局:旅游统计年鉴(2008—2010)[z].

旅游产业分析范文第4篇

现代旅游是在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后,主动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方式而出现的一种综合性大众活动,文化要素对旅游活动影响很大。

文化的内涵,一直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笔者结合众多学者的观点和理解,总体上对文化的内涵得出以下认识:

1.文化的广泛性。文化是一个大的范畴,包括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人们对文化多角度、多侧面的研究也正说明文化内容丰富,外延宽广。从不同视角可以把文化进行细分,旅游文化是其中的一个分支。

2.文化的层次性。文化具备特有的层次结构,包括表层的物质文化、核心层的精神文化、中间层的制度文化和中介层的教育文化。所以“物态文化和心态文化互为表里地对立统一于整个旅游活动中。而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则是由物态到心态的中间性过渡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制度文化是保证服务质量,提高旅游层次,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具有保证方向和指南的意义”。因此,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应当多方位、多层次思考。

3.文化的模糊性。由于文化涵盖面广泛,有学者提出文化天然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其内容既具体又抽象,“模糊的文化和文化的模糊,使得我们在理解、研究文化时,有时不得不不求甚解”。理解和掌握旅游文化内涵必须分门别类,层层递进。

4.文化的差异性和发展性。文化是历史发展中各地区各民族实践中创造的产物,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文化作为一个不断进行物质和信息交换的动态开放系统,在稳定与发展的对立中不断实现自我保持和自我更新。文化与时俱进的发展进程中,人居于中心地位。要以人为本,客观地看待由旅游人群流动带来的文化交流,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的文化差异并不能说明两地文化孰优孰劣。

结合旅游产业理解文化,旅游文化不是旅游与文化的简单叠加,它不仅仅局限在民族传统文化的领域,也不是仅仅关注文化旅游这类文化表征比较明显的旅游形式,而是要将旅游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进一步揭示其内在的固有规律,以利于其可持续发展。旅游文化和一般文化形式相同,也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多层次结构体系,“既涉及历史、地理、民族宗教、饮食服务、园林建筑、民俗娱乐与自然景观等旅游客体文化领域;又涉及旅游者自身文化素质、兴趣爱好、行为方式、思想信仰等文化主体领域;更涉及旅游业的服务文化、商品文化、管理文化、导游文化、政策法规等旅游介体文化”。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旅游的文化内涵,将使旅游文化建设更具目的性、针对性和实际可操作性。

二、文化在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先进的旅游文化引领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旅游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的文化本质特征必然要求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优先发展旅游文化,用先进文化引领旅游可持续发展。现代旅游是旅游者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文化需要而实施的一种高级消费,旅游者最大的收获就是精神的愉悦和一段回味无穷的美好记忆,所以没有文化就没有旅游,旅游产品和旅游产业的经济性、文化性是统一的。只有充分重视旅游产品的文化性,挖掘其文化内涵,展示文化特色,提高文化品位和文化含量,才能吸引旅游者,才能带来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2.文化是旅游经济竞争的核心。旅游业的竞争本质上是文化的竞争,文化因素成为旅游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物质方面的需求是较低级的需求,易于满足;但是其最终目标是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属于高级而复杂的需求,较难于满足。由于各地域、各民族的文化差异性往往为一个地域、一个民族所独有,很难模仿和复制,可比性较低,易于创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形成发展旅游强有力的竞争能力,文化中所带有的民族和地域的独特信息,往往是不可再生也是不可替代的,突出旅游文化特色形成区域间文化特质,是培植旅游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随着旅游开发逐渐向深度发展,文化象一只无形的手支配着旅游经济活动,只有通过文化创新才能保持旅游经济基业长青。

3.文化是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知识经济时代,文化经济一体化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重视文化因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是世界性现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报告中强调:实现发展的动力实际上存在于文化之中,文化是发展的摇篮。国际旅游发展的经验显示,旅游业的收益越来越不依靠人数的增加,而来自于多元文化含量的旅游产品和特色旅游服务,旅游与文化交流结合程度愈高、旅游文化因素越多,旅游经济越发达。以北京大观园为例,从160万元《红楼梦》电视连续剧的制景费起家,不断发掘红楼文化,按《红楼梦》小说中的菜谱开发红楼宴、红楼宴舞,靠挖掘文化内涵使得企业发展成为国内旅游企业的知名品牌。在旅游资源走过普遍开发阶段之后,文化成为将旅游业发展引向深入的重要驱动力。

4.文化旅游是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我国旅游业在近年的迅猛发展,很大程度得益于我国悠久深厚的文化资源。2002年,海外游客对中国最感兴趣的旅游资源调查中,五种游客最感兴趣的旅游资源,文化类型就占了四种,其中对华侨的调查,文物古迹名列第一位。这体现了旅游对文化的依附性以及它本身具有的文化属性,中国独有的历史文化延续性、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繁多的文化资源种类,有利于开发结构完善、选择适应面广的旅游产品,形成优质品牌。目前,文化旅游市场开发方兴未艾,大力发展旅游文化、开发以文化为特色的旅游景点和旅游活动内容,可以满足游客的高层次文化需求,是中国旅游面向国际市场和竞争的必然选择,推进文化旅游的发展,才能使我国由旅游大国成为旅游强国。

5.旅游与文化相互作用。旅游者通过旅行活动,学习了解到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同时也将自己本地区的文化带给了旅游目的地的居民,传播和交流了两地的文化。同时,为了吸引旅游者,旅游目的地也日益重视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这对于文化的发展无疑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众多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的有关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旅游者大规模持续来访,对旅游目的地文化影响更多的是消极部分,最明显的是使当地文化不正常的商品化,这类变化对于那些原本以独具特色的文化和地方社会风情民俗为基本的旅游资源吸引旅游者来访的目的地是致命的,它将使这些目的地失去原有吸引力,失去旅游产业持续发展乃至维持其基本生存的基础。

三、旅游文化内涵建设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

实现旅游产业利益最大化和不断发展,关键在于开发利用各种文化资源,满足人们对旅游产品和服务中的文化需求,在深度挖掘旅游文化内涵的过程中,建立产业良性的内部运行机制和外部发展关系,从而提升产业素质,获得可持续发展。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旅游发展观念。我国旅游业起步较晚,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提出“以旅游养旅游”、“五个一齐上”等发展思路,曾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使人们对旅游从外事接待到事业再到产业的认识逐渐明晰,一些项目在一定时期内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但是这种外延式扩张的粗放型发展,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对于旅游目的地的自然资源和社会文化资源造成的破坏难以用经济数字来计量。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旅游产业发展从数量型转向质量型和效益型,通过挖掘旅游文化内涵、提升产品附加价值,向深度发展。

2.坚持政府主导全面发挥旅游产业功能。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和旅游产业发展水平条件下,形成了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并由此形成的政府主导、市场主体、企业运作、全民参与的产业发展态势,在旅游目的地,旅游投资经营者、游客、当地居民三者之间的利益交织在一起,只有政府才能协调好他们之间的现实矛盾,追求并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文化效益的统一,因此,政府管理部门要提高管理的专业化、科学化水平,摒弃短期行为,做先进文化的代表,引导当地旅游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并由此全面发挥旅游产业功能。

3.构建旅游企业文化营造和谐旅游环境。随着我国旅游法制建设的逐步健全,促进了旅游市场环境的规范,但是旅游行业恶性竞争、虚假广告、合同欺诈等各种短期行为仍然在侵蚀着旅游经济本不健壮的肌体,严重威胁着旅游产业的长远发展。营造诚信公平的经营环境,改善旅游行业形象,是旅游经营企业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依法治旅完善旅游法律法规建设,可以一定程度地规范市场秩序,更重要的是依靠旅游经营企业的自律,通过构建旅游经营企业的企业文化倡导诚信守法经营。

4.深度开发旅游资源以品牌促发展。旅游资源开发中的文化内涵开发是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手段。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核心是文化创意,在分析地方文脉的基础上确定文化的开发方向和主题格调,明确定位围绕主题进行内容组织,进而通过旅游产品加以体现,并不断丰富文化内涵,进行创造性的升级改造。其中,对旅游资源文化主题的感知和把握并经由旅游产品外显是关键,其本质在于对旅游文化资源进行概括、发掘、升华最终凝聚区域特色的个性化精神,然后通过物化、创新,实现更深层次的整合,将文化内涵渗透、表现在旅游产品的各个层面,形成特色品牌,强化旅游吸引力。

5.重视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做好前瞻性研究。我国旅游产业起步较晚,旅游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缺乏市场的纵深拓展能力;另一方面,羽翼尚未丰满,恰逢中国加入WTO的巨大变革,刚刚蹒跚学步就面临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挑战,客观上使得中国旅游产业不可能亦步亦趋照搬照抄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同时,正是由于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历史很短,旅游产业发展的焦点集中在经济领域,加上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不如它对经济和环境的影响那么直接和易于察觉,往往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其结果才逐渐显现出来,可一旦结果显现,其后果也就无可挽回,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远远落后于旅游对经济和环境影响的问题研究。我们必须重视这个现象并做好前瞻性研究,现阶段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旅游接待地区社会文化商品化问题、传统文化衰退问题、民族文化异化问题以及游客带来的文化示范对旅游接待地的文化影响问题等等,从事这些研究的不仅包括旅游工作者,还包括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所以还应当重视做好成果共享和研究成果在实践中的应用推广。

6.加快人才培养夯实旅游产业发展基础。旅游产业链较长,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人才培养,提高劳动者素质,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长期以来,我国旅游专业教育是置于经济学范畴内的,旅游文化还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对旅游人才文化素质的提高重视不够。而实际上旅游产品设计、资源开发和规划、旅游服务都是基于文化基础上的,但旅游从业人员文化层次偏低,对文化的认知度不够,旅游文化内涵的“白化”环节缺失,无法做到帮助不同文化背景旅游者感悟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旅游活动只能停留观光的浅显层面,不能适应现代旅游的发展要求。因此,要加快旅游人才培养,逐步从单纯的生产性投资转向人力资本投资,提高旅游从业人员业务素质,提高他们对所处环境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的了解程度,既要做好服务员,又要做好讲解员,通过每一位旅游工作者的一言一行给与游客全方位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享受,提升旅游文化品位。

旅游产业是兼有经济、文化、社会和环境四大功能的产业,但是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忽视文化及其他功能的现象在很多地方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旅游资源的适度开发和永续利用要求提升产业素质,整合文化要素,进行品牌运作。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研究精神文化,开发物质文化,打造制度文化和管理文化,推进教育文化,由政府以及与旅游产业有关各方参与,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积极实践,促使旅游产业走向成熟,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春山.旅游文化——中国旅游业参与国际竞争成败的关键[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3).

[2]安宇,沈山.和谐社会的区域文化战略:江苏建设文化大省与发展文化产业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3]林永匡.弘扬优秀文化,强化阵地意识[N].中国旅游报,2000-01-17.

[4]李天元.中国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旅游产业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竞争力 旅游产业 主成分分析法 贵州省

2012年国发2号文件《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正式,使贵州省旅游产业的发展迎来了重大契机。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增强贵州省旅游产业竞争力,使其发挥应有的社会经济价值,实现贵州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和今后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也是本文研究的价值所在。

一、贵州省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与评价结果

(一)样本数据来源

本文的研究数据来自于2011年全国统计年鉴、2011年全国旅游统计年鉴以及各省市2011年的地方统计年鉴。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查阅相关统计资料,兼顾数据的可得性,联系地区的实际情况,选取旅游基础竞争力、旅游核心竞争力、旅游环境竞争力三个方面共15个指标,构建了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参见表1。

(三)数据处理

为了确保所选择竞争力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同时消除极端值和量纲的影响,在进行主成分分析前需要进行标准化处理以及KMO、Bartlett球度检验:

1、标准化处理。采用的处理方法是对指标进行标准化,数据标准化的公式为:Zi=(Xi—Xmin)/(Xmax—Xmin ) 其中Zi是指标的标准分数,Xi为某指标的指标值,Xmax为某指标的最大值,Xmin为指标的最小值。

2、KMO、Bartlett球度检验,参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KMO取值为0.726,表明所选观测变量作因子分析是可以接受的。巴特利统计值的显著性概率为0,拒绝H0,所以可以对样本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

(四)实证分析

1、利用SPSS软件,对所选择样本的数据进行分析,求出各主成分的特征值、贡献度和累计贡献度,参见表3。从表3可知前4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已达85.322%,所以选取前4个主成分分析即可,且从特征值碎石图可知前四个特征值均大于1,符合要求。

2、为了进一步确认输出的4个主成分是否合适,我们需要分析在指定4个特征根时的因子分析的初始解,参见表4。

从表4的提取项可以看出,此时所有变量的值都大于0.626,共同度均较高,各个变量的信息丢失较少,因此,可以确定本次按照4个特征根进行因子提出的总体效果理想。

3、将因子矩阵做方差最大化旋转,得到旋转后的因子负载矩阵,可以得出各变量在主成分上的负载,参见表5。

由表5可知,第一主成分与星级饭店全员劳动生产率、居民消费水平、人均GDP、城镇化率、星级饭店人均占用固定资产、旅行社人均占用固定资产高度正相关,而这六个指标基本反映了各地区经济环境因子,因此我们称第一主成分为经济环境因子,记为F1。第二主成分与客房入住率、旅客周转量、旅游高校数量、国内旅游人次和国内旅游收入市场相关度较大,这几个指标更多地体现了社会经济效益,我们称第二主成分为社会经济效益因子,记为F2。第三主成分在国际旅游人次和国际旅游收入市场方面比重较高,这些指标则反映了国际旅游经营能力,所以我们称第三主成分为国际旅游经营因子,记为F3。第四主成分主要与森林覆盖率相关,我们将其定义为自然环境因子,记为F4。

4、采用回归法估计因子得分系数,并输出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参见表6。

根据表6可以写出以下因子得分函数:

经济环境因子:

F1=0.224X1+0.143X2+0.242X3+0.063X4-0.167X5+0.001X6-0.017X7-0.051X8+0.021X9-0.082X10+0.012X11+0.181X12+0.181X13+0.192X14+0.028X15

社会经济效益因子:

F2=-0.11X1-0.193X2+0.081X3+0.354X4+0.169X5+0.26X6+0.037X7+0.189X8+0.196X9-0.178X10-0.118X11+0.082X12+0.052X13+0.018X14-0.041X15

国际旅游经营因子:

F3=-0.081X1+0.145X2-0.173X3-0.329X4+0.171X5-0.1X6+0.212X7+0.088X8+0.024X9+0.446X10+0.319X11-0.071X12-0.062X13-0.058X14+0.006X15

自然环境因子:

F4=0.268X1+0.02X2+0.167X3+0.259X4-0.12X5-0.012X6+0.028X7-0.095X8-0.176X9+0.069X10+0.049X11-0.127X12-0.176X13-0.042X14+0.821X15

通过以上因子得分函数,再代入各指标后,我们可以计算出各样本的因子得分。

根据表3,以四个主成分的贡献度作为权重,我们可以构造2010年全国各省市的旅游产业竞争力的评价函数:

F=0.4805F1+0.2191F2+0.087F3+0.067F4

将已计算出的各样本的因子得分代入以上公式,可以得到2010年竞争力综合得分,并按分值高低进行排序,参见表7。

(五)结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