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安全风险分级防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4-0215-02
安全是护理工作的主题,护理安全是医疗安全的前提。据调查显示,在医疗安全问题上,护理安全问题占40%[1]。手术室是医院的重要技术部门之一。所以,手术室的安全管理就显得格外重要,从患者进手术室到手术结束,每一个环节都不能疏忽。做好手术室安全管理、健全和完善科室各项管理制度是提出高效护理质量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手术顺利完成的重要保证。手术室护理工作必须采取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的的程序化工作,才能消除手术室护理工作中不安全因素,减少和杜绝护理差错事故,保证护理质量[2]。
1 手术室常见的风险因素
1.1 查对制度落实不全面
1.1.1 接错患者、错放手术间。多见于幼儿、老年人、使用镇静剂、昏迷及精神因素等不能明确回答问题的患者。术前访视不到位,病人临时调换床位,都有可能出现接错患者的现象。查对及沟通不到位,会发生把病人错放手术间的现象。
1.1.2 开错手术部位。术前未能认真查对手术部位,没有仔细对照影像学资料,手术方向安置错误,都容易发生此类现象。
1.1.3 术中物品清点有误。术前清点及术中添加物品时记录不及时,术中缝针丢失、一些器械使用前忽略检查螺丝有无松动或缺失没有及时记录,手术所用纱布纱球与其他用途纱布混淆,导致纱布、缝针等不能及时记录,致使发生异物遗留体内的现象。
1.1.4 术中用药及输血的核查。在医生下达口头医嘱后,不能按照查对制度认真查对执行,用错药或者用错剂量。输血前没有认真执行三查八对,没有经过两人再次核对,致使出现输错血等现象。
1.2 技术水平不全面
1.2.1 物品准备不齐全。术前对手术程序不了解,没有及时的进行术前访谈,对患者病情不能充分的了解和掌握,导致物品或药品准备不充分,供应不及时,延误手术开始时间,或推迟患者的用药时间,给患者的身心增加不必要的痛苦。
1.2.2 手术摆放不当。 安置手术不合适,手术时间延长,致使局部组织长时间受压导致压疮发生。约束带过紧造成神经组织缺血缺氧,或肢体过度外展造成神经受损,固定肢体或衬垫不当影响患者循环及呼吸。
1.2.3 对抢救用药及抢救设施不熟悉。对手术中的用药或急救药品的适应症、禁忌症、药理、作用等不熟悉,如术中病人突然出现大出血或其他意外时,应急、应变能力低下,不能很好的配合医生抢救,延误抢救时机,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1.2.4 不能很好的使用设备性手术器械。对一些高科技的手术设备,缺乏对其工作原理、使用方法的了解,对常见故障的排除方法不能正确掌握,在非正常状态下延误或延长手术时间,对患者造成伤害。
1.2.5 手术配合处于被动状态。对新开展的业务和技术不熟悉,在手术中没有一个整体思路,手术台上只是盲目听从医生所下的医嘱,机械执行,没有前瞻性,不能很好的配合手术顺利进行。
1.3 责任心不强
1.3.1 手术患者护送不当 术后患者X线片、CT片、手术衣裤等用物遗漏手术室,护送患者返回病房途中发生各种管道堵塞或是引流管脱落。
1.3.2 术中使用电刀,负极板粘贴不当,患者皮肤处接触手术床或器械台金属,导致皮肤灼伤。
1.3.3 语言行为欠规范。在患者清醒的状态下,谈论与手术无关的话题,或者手术负面话题,对患者心理造成不良刺激。
1.3.4 术中取下标本保留不当、遗失,或者标注错误。
护理安全贯穿于术前护理、术中护理、术后护理的全过程。因此,需充分认识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可能发生的不安全隐患,从管理的角度对各种隐患进行预测和防范,并消灭在萌芽状态,坚持“零缺陷”的管理理念[3]。
2 安全防控的对策
2.1 健全制度,严格管理:健全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是护理安全的关键[4],中国医院协会(CHA)修订与完善形成了《2009年患者安全目标》,国家卫生部中心质量管理委员会也颁布了《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实施细则,将手术安全核查作为一项核心制度纳入手术科室[5]。根据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制定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如物品清点制度、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护理安全管理制度、手术室护士语言行为规范等多项配套制度。在麻醉开始前、手术开始前、患者离开手术间时由手术医生、麻醉医生及手术室护士根据安全核查表逐项核对填写,认真执行核查流程使患者手术安全得到严格保障。
2.2 加强护士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加强教学管理,制定各级护士培训计划,每月进行护理技术操作考试及三基理论知识的培训和考试,请手术医生或专科护士讲授新开展的业务或新开展的技术的手术步骤和配合要点,支持外出学习进修及学术交流会。邀请厂家及医院器械科对手术室医护人员进行设备性手术器械的使用、保养、常见故障排除方法等专项培训,对于进口设备请器械科提供中文说明书和操作手册,将操作步骤及要点分解,或图示张贴于设备醒目处以便使用[6]。建立完善的考核上岗制度,以督促护理人员提高和完善自己的业务素质。
2.3 强化自身建设,增强职业责任感 护理人员要严格要自己,加强责任心。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有高度的慎独精神, 严守职业操守,形成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树立“患者第一、质量第一、安全第一”的观念。
2.4 定期开展护理安全讨论会,对容易发生缺陷与差错的工作环节进行分析讨论,提出整改措施,并追踪检查。重温手术室各项规章制度,做到牢记于心,学习各项护理安全防范措施,总结经验教训,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手术室护理风险防范和管理是一项长期、持续的工作,通过风险防范管理,我科护士大大增强了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和学习意识,工作能力和应对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护理风险管理使护理工作更加前瞻化、科学化、系统化、制度化,更好地为患者提供安全、高效、优质的服务,此项举措的实施,减少我科护理差错事故和不良事件的发生,不仅保障了手术患者的生命安全,也适应了现代护理事业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 李连芬.护理差错发生原因分析及防范[J].广西医学,2005,27(4):595-597
[2] 吴明慧.手术室护理中潜在的不安全因素与管理对策[J].护理学杂志,2010,25(4):65-66
[3] 冷晓红,王红红.护理工作中潜在的法律问题探讨与对策[J].中国医院管理,2002,22(8):34-35
[4] 赵云书,杨圣俊,李玉琢,郑荣坤,苏月巧.手术安全核查制度的实施和效果[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3):265-266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特别是遏制重特大事故有关工作的决策部署,切实把构建双重预防机制作为提我院本质安全水平基础性、系统性工作重点攻坚,围绕构建双重预防机制“怎么做、做什么”问题,层层动员部署,层层培训发动,通过召开专题部署会议和业务培训会议,积极探索构建双重预防工作机制的方法路子,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工作完成情况
(一)在风险分级管控方面,我们开展了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的全员培训,进行了风险辨识,形成了风险清单,绘制了风险分级图,制作了岗位风险告知栏,发放岗位风险告知卡。在风险管控方面,原来坚持的比较好的有如下两项工作
1、风险较大的作业(比如电工、医疗废物清运工等)必须编制作业组织方案,对风险因素进行辨识并制定规程,定期召开全体科室人员参加的讨论会,讨论风险因素,并制防控措施并告知所有全体工作人员。
2、强化班前会在风险防控中的作用:一是全院各科室、各部门人员都要参加班前会,对科室、部门有什么风险,怎么防范,要通报、排查,并立即通知相关部门进行处理:二是做好交接班,上一个班有什么问题、有什么隐患、怎么处理的,本班还要注意哪些事项、做哪些防范措施,都要交代清楚;三是每一次班前会都要进行一次安全教育。
(二)隐患排查治理情况
医院结合安全管理工作实际,把隐患排查治理与生产管
理相结合,与各科室、各部门的日常工作相融合,在运行过程中,各科室、部门开展的各类检查、巡检等活动都是隐患的排查和治理,形成一种自主的、动态的隐患排查治理机制。具体有以下几种方式:
日检:科室领导、安全员和保卫人员每天巡查。
周检:医院每周组织一次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
月检:医院领导带队,每月在全医院范围开展一次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
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谁检查出来的隐患,就由谁下发整改通知、督促落实,完成后进行验收,形成隐患排查治理的闭环管理。
(三)责任制落实情况
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
原则,明确了医院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入、科室、部门第一责任人、班组及职工的隐患排查治理责任要求,并将风险分级管控及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纳入医院安全绩效考核管理,形成分工负责、分级负责的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模式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两项工作进展不平衡。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就是构筑防范生产安全事故的两道防火墙,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机制运行了很多年,已经形成了习惯,进展的比较好;风险分级管控主要在关键任务、关键工作、风险软大的工作方面进行了控制,其他方面进展缓慢。
2、风险管理的培训不足,职工的风险意识软差、风险辨识能力不足。部分人员风险意识较差,缺乏基本的安全常识,对潜在的风险经常存在侥幸心理。同时,他们对工作中的风险认识不足,辨识风险能力较差或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危险源,更谈不上有效开展风险辨识
3、风险辨识、管控的工作没有形成习惯。现在是风险辨识出来了,分级管控的措施有了,形成文件了,挂到墙上了,岗位风险告知卡发到职工手上了,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职工自动忽略了,还是老样子,没有太大变化。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继续深入推进风险隐患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盯住关键少数,抓风险预控、抓隐患排查治理,压实各层级安全责任,营造依法决策、照章管理和按规操作、遵章守纪的氛图,有效防范和杜绝各类事故的发生,扎实做好各项安全生产工作,确保安全生产。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安全重点工作。
1、要以安全绩效考核为手段,把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压实各级的责任。
2、要创新方式、方法,吸引广大职工参与到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性的工作中来,确保安全风险确定的专业性、合规性,确保隐患排查的群众性、实效性,提开本质安全水平。
3、要加强管理人员、班組长和骨千的双重预防机制培训,要播下种子,培养风险预控的习惯,让他们在职工中发挥表率、引领、示范作用。
关键词:建筑施工重大危险源动态辨识分级防控
中图分类号: TU7 文献标识码: A
建筑施工重大危险源泛指在施工活动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着不可容许或不可接受危险、容易造成重大事故的所有常规活动(包括正常的施工/安装、过程、场所和服务活动)、非常规活动(如临时抢修活动等)、环境条件(如施工现场作业环境与条件)、作业场所内的设备设施、所有进入作业场所内人员的活动及其它不安全因素。如不能及时辨识出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就有可能升级为重大事故隐患,甚至酿成事故,危害员工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给企业和个人及其家庭造成巨大的精神伤害和物质损失。因此,必须做好重大危险源的动态辨识与分级防控工作。
一、重大危险源的逐级辨识与评价确认
重大危险源辩识与风险评价流程:辩识危险源,编制《危险源辩识一览表》采用综合评议法,评价危险源确定重大危险源,建立《重大危险源及其控制计划清单》危险源的评审修订。要逐级成立由安全、施工、技术、质检、职业卫生、材料设备等相关人员组成的危险源辨识小组,成员应具备《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和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相应的安全知识。灵活运用工艺流程识别法、现场观察法、询问与交流、查询有关记录、安全检查表法、事故案例类比法等辨识方法,遵循先“项目部分公司总公司”自下而上辨识,再“总公司分公司项目部”自上而下整合的原则,通过对照有关标准、规范、检查表,依靠辨识评价人员的经验和观察分析能力,逐级进行辨识与评价。
首先,项目部要按照工艺流程逐项确定各个环节的关键点以及存在的危险源。同时,还要针对工程的周围环境进一步识别,即工程施工中对周围环境以及周围环境对工程施工所带来的危险源。采用综合评议法对识别的危险源进行评价,重点考虑事故可能出现的几率、处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及事故后果的轻重三个方面,兼顾建筑业的主要伤害如高处坠落、坍塌事故、物体打击、机械伤害、触电、中毒和窒息及火灾事故等,确定风险的大小,然后根据风险级别确定是否为重大危险源(表1)。经整理汇总后认真填写《危险源辨识一览表》(表2)。
表1风险等级与危险源级别对应表
序号 风险等级 具体内容 危险源级别 备注
1 不可容许风险 只有当风险降低时才能开始工作。如果无限的投入资源也不能降低风险,就必须禁止工作 重大
2 重大风险 直到风险降低后才能开始工作。为降低风险有时必须配给大量资源。当风险涉及正在进行中的工作时,就应采取紧急措施
3 中度风险 应努力降低风险,但应仔细测定并限定预防成本,并应在规定期限内实施降低风险措施,在中度风险与严重伤害后果相关的场合,必须进行进一步的评价,以更准确地确定伤害的可能性
4 可容许
风险 不需要另外的控制措施,应考虑投资效果更佳的解决方案或不需增加额外成本的改进措施,需要监视来确保控制措施得以维持 一般
5 可忽略
风险 不需要采取措施且不必保留文件记录
注 具备以下条件的均应判定为重大危险源:①不符合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②曾发生过事故,且未有采取有效防范控制措施的;③相关方有合理抱怨和要求的;④直接观察到可能导致危险的错误,且无适当控制措施的;⑤可能导致重大风险的管理失误、缺陷、措施不合理明显或突出的
表2危险源辩识一览表(样表)
单位:×××
序号 作业活动 危险源/类别 可能导致的事故 现有控制措施及有效性 风险级别
1 基础施工作业 基础护壁强度不够且未对基坑进行监测 设备设施缺陷 坍塌 按目标及管理方案的要求、运行控制程序及施工方案进行监管 重大
2 高处作业 临边护拦高度低于1.2米,没用密目网遮挡 防护
缺陷 高处坠落 按规范进行监管 一般
填表人: ××× 审核人: ××× 填表日期 :×年×月×日
重大危险源确定后,项目部要建立《重大危险源及其控制计划清单》(表3)实施有效控制,连同表2上报分公司。由于建筑业不安全因素具有不确定性,所以重大危险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还要根据工程的进展情况、所涉及到的部位以及周围环境变化情况再次识别,明确(确定)下一阶段所涉及到的部位、危险源的情况,做到数量明晰,有的放矢,针对性强,才能保证措施到位、人员到位、资金到位,永不失控。
表3重大危险源及其控制计划清单(样表)
单位:×××
序号 作业活动 危险源/类别 可能导致的事故 风险级别 风险控制措施计划
1 施工作业 无安全施工方案、技术措施、技术交底 管理
缺陷 高处坠落/物体打击/触电/起重伤害/机械伤害/倒塌等 重大 依据目标及管理方案的要求、运行控制程序及管理制度制定相应方案/措施,按要求交底、监管
2 施工用电 外电防护小于安全距离且防护不符合要求 违章作业/防护缺陷 触电 按照目标及管理方案的要求、运行控制程序、有关规范及施工方案进行交底、监管
编制人/日期: ×××审核人/日期: ×××
其次,分公司要在项目部识别确定的重大危险源基础上,利用定期检查时机,根据下个时期各工程生产进度安排,结合危险源辨识方法,对各施工现场所存在的重大危险源及控制情况进一步确认,确定出分公司级重大危险源,按表2和表3整理后填报总公司。最后,总公司根据分公司确认的重大危险源,结合定期检查,对分公司辨识出的重大危险源再次进行识别、筛选。对深基坑、高大模板工程、大型设备安拆等可能造成事故、特别是事故一旦发生,后果严重乃至影响企业正常经营甚至生存的,均纳入总公司级重大危险源。
被确认为总公司级重大危险源的,分公司所涉及到的,必须列为本级重大危险源进行控制;被确认为分公司级重大危险源的,项目部所涉及到的,必须列为本级重大危险源进行控制。
二、重大危险源的分级防控与动态管理
一是逐级签订重大危险源工程安全控制责任状。对于重大危险源,应逐级签订重大危险源工程安全控制责任状,明确相关人员的职责和分工,使重大危险源得到有效控制。即项目部级由项目经理给技术、设备、安全、施工等相关管理人员签订责任状;分公司级由安全负责人给相应项目部的经理签定责任状;总公司级由安全负责人给分公司安全负责人签订责任状,共同构筑项目部、分公司、总公司对重大危险源的分级防控网络。
一、总体要求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树牢安全发展理念,强化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机制,落实属地监管责任、企业主体责任,着力强化安全风险防控、消除安全隐患,着力深查、细查、严查,着力补短板、堵漏洞、扫死角,切实抓好职责范围内安全生产工作,防范安全生产事故。
二、主要任务
(一)学习宣传贯彻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一是组织观看“生命重于泰山──学习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电视专题片。二是集中开展学习教育。结合安全生产形势需要安排专题学习,结合实际研究贯彻落实措施,组织相关干部和所监管行业领域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开展学习,推进学习教育全覆盖。三是加强宣传贯彻。结合“安全生产月”等活动,宣传贯彻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形成集中宣传声势。四是健全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认真落实《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规定》,健全定期研究安全生产重大问题的会议制度,把安全生产工作作为本行业领域管理的重要内容,切实消除盲区漏洞。五是根据区行业特点,组织开展典型事故警示教育,督促企业吸取事故教训:突出重点行业领域,结合《工贸行业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判定标准(2017版)》,针对性开展涉氨制冷、受限空间、登高作业、消防安全等专项治理,构成重大危险源的严格按国家有关规定管理,对重大隐患实行挂牌督办,确保整改到位。
(二)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一是提高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能力,强化企业主要负责人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法定责任,通过自身培养和市场化机制健全安全生产技术和管理团队。二是督促企业加大安全投入,重点用于风险防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推进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设。三是大力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建设,突出企业安全生产的日常化,实现安全生产现场管理、操作行为、设备设施和作业环境的规范化。四是推动企业定期开展安全风险评估和危害辨识,针对高危工艺、设备、物品、场所和岗位等,加强动态分级管理,落实风险防控措施,实现可防可控。五是建立完善隐患排查治理体系,明确“查什么怎么查”“做什么怎么做”,加强企业自查自改自报,实现动态分析、记录、评价,防止漏管失控。六是加大考核评比奖惩力度。完善日常监督考核机制,大力推进安全生产诚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严格落实安全生产“黑名单”和联合惩戒制度;在政策支持、资金奖补、税费减免、质量品牌评比、项目申报等工作中,强化各企业安全生产工作方面的比重,发挥考核评比促进安全生产作用。
(三)强化安全生产源头管控。一是建立健全区项目联审机制,严格落实企业安全防护距离相关标准规范要求,综合考虑主导风向、地势高低落差、企业之间的相互影响,统筹企业类型、物资供应、公用设施保障、应急救援等因素,合理企业分区、布局。禁止在危险化学品企业外部安全防护距离内布局劳动密集型企业、人员密集场所。对区内危险化学品企业外部安全防护距离不符合要求的企业,制定相应整改方案,严格实施改造、搬迁、退出等措施。原则上禁止生产工艺落后、自动化程度低、本质安全水平低的项目进入区内,禁止只引进生产设备及其工艺包,未配套引进与其相关的安全包与控制技术,拼凑式设置安全设施以及工艺安全防控系统。
(四)建立风险分管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为重点的安全预防控制体系。一是组织开展安全风险评估,确定安全容量,实施总量控制,提出消除、降低、控制安全风险的对策措施。原则上每3年至少组织开展一次区整体性安全风险评估,并细化行业企业评估办法,突出区重大安全风险防控,防止产生“多米诺”效应。二是建立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督促企业建立健全全员参与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机制。认真开展安全风险摸排、辨识和隐患排查治理,精准排查治理生产装置、生产工艺、设备管线等方面的泄漏爆炸风险隐患,确保各类安全隐患能够及时发现、及时整改。
(五)企业建立安全管理长效机制。一是区企业对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全面辨识、评估风险等级,绘制“红橙黄蓝”四色安全风险空间分布图,张贴安全风险告知牌,建立风险管控责任清单、措施清单和应急处置清单(即“一图一牌三清单”);建立隐患排查治理制度与管理台账,全面排查设备、工艺、管线等方面泄漏爆炸风险隐患。二是加强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逐步建设完善安全监管和应急救援信息平台,实现重大危险源、关键岗位、物流运输的在线监控,推进信息化管理和封闭化管理,定期进行安全生产风险分析,实现对区内企业、重点场所、重大危险源、基础设施实时风险监控预警,及时突发自然灾害等预警信息。
(六)强化应急保障能力建设。2020年首组织开展企业应急救援人员、装备、物资、技能等情况摸排,建立企业应急救援信息库,全面掌握企业应急救援相关信息;2022年底前制(修)定区总体应急教授预案及专项预案,建立完善的区应急预案体系;整合和优化区专业的应急救援资源,组织开展地方应急救援力量和企业应急救援力量共同参与的应急演练;加强重点企业应急预案制定、应急演练开展情况的督导检查,指导企业应急救援预案与区总体应急救援预案相衔接;建立健全公共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制度,明确应急管理的分级响应制度和程序,做到应急救援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安全高效。
三、时间安排
从2020年7月到2022年12月,分四个阶段进行。
(一)动员部署(2020年7月)。结合实际布置专项整治行动,进一步明晰目标任务、细化工作措施、制定考核办法,全面宣传、发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工作。
(二)排查整治(2020年7月至12月)。组织对所监管行业领域安全风险隐患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排查治理,坚持把保证人身安全放在大排查大整治的首要位置,对查处的隐患要当做事故予以重视。建立健全工作台账,分门别类建立隐患清单、整改清单、销号清单、制度措施等“四个清单”,明确整改责任单位和整改要求,确保专项整治工作取得成效。
(三)集中攻坚(2021年)。加大专项整治攻坚力度,推进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落实和完善治理措施,推动建立健全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整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四)巩固提升(2022年)。深入分析所监管行业领域安全生产共性问题和突出隐患,深挖背后的深层次矛盾和原因,及时总结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好的经验做法,形成制度性成果,推广应用。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将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由局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科室人员为成员的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各监管企业也要成立由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负责人及相关部门为成员的专项整治机构,落实专项整治责任,明确工作任务,确保此项工作顺利完成。
(二)全面落实责任。落实属地监管职责,坚决克服形式主义、作风,着眼抓长效抓日常抓经常,坚持“严”字当头,做到严格管理、严肃查处、严厉问责,对安全检查发现的问题,要做到有检查通报、有问题清单、有督促整改、有复查验收、有反馈报告,做到挂牌督办、事了销号,形成工作闭环,推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落到实处、抓出实效。各企业要扛起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主要负责人要依法全面履责,健全完善安全管理制度,抓好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全员发动、自查自纠、整改落实,及时消除隐患,确保企业安全发展。
近几年来,在领导高度重视下,我们加大了信息科技建设的推进力度,大大缩小了与同业科技差距:建成了现代化、高标准的信息系统数据中心,初步形成同城生产和灾备两中心模式;全面开展网络改造,将广域网三级架构改为二级架构,各营业网点配置2条专线,分别直接上联生产中心和同城灾备中心,实现了业务网与互联网专网进行物理隔离,增强了网络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建设完善了网上银行、银行卡系统、资金债券系统、信贷系统等应用系统,形成了结构清晰、业务功能基本满足业务发展和经营管理需要的应用系统体系。相对于信息化建设发展水平的快速提高,我行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水平略显滞后,也与监管当局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开发测试体系建设需进一步完善,代码质量管理、Bug管理、开发过程管理、测试管理需进一步加强;系统运行管理有待改进,生产系统监控和流程管理自动化管理手段不足,逻辑访问控制有待加强;业务连续性管理及应急体制建设有待加强,应制订全行性的业务连续性规划及应急演练方案,并定期更新,切实发挥相关部门职能,按要求组织开展应急预案的演练,提高应急演练的有效性和覆盖面。李秀生:北京农商银行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制度体系涵盖开发测试、运行维护、设备管理、安全管理、风险管理等方面计31项制度,每年进行一次评估和修订,并在全行范围内印发执行,确保制度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信息科技风险管理进展为了提升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水平,北京农商银行根据监管要求,结合信息科技建设实际情况,不断完善科技风险管理治理架构,初步建立了科技风险防控体系,有效预防和消除了科技风险事件的发生,确保了生产安全稳定运行和信息安全。
1.完善信息科技风险治理结构,明确信息科技风险“三道防线”的职责。成立了信息科技管理委员会,除了审议信息科技战略规划、推动信息科技建设的职能外,着重加强审议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信息安全策略、信息安全重大事项和信息安全评估报告等科技风险管理职能,强化了科技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中高层的推动作用;设置了首席信息官,直接参与跟信息科技运用有关的业务发展决策,确保信息科技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和落实;形成了由信息科技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及审计部门组成的信息科技风险“三道防线”。
2.持续建立健全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对现有信息科技制度体系进行了整体评估,重新梳理确定信息科技制度体系架构,建立包括制度、实施细则及技术规范(标准)三层架构的制度体系。同时规范对现有制度的管理,形成了《信息科技制度汇编》,涵盖开发测试、运行维护、设备管理、安全管理、风险管理等方面计31项制度,每年进行一次评估和修订,并在全行范围内印发执行,确保制度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有效指导信息化建设和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
3.事前、事中、事后管理并重,提升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水平。一是强化风险防控意识,防范于未然。持续对全体科技员工进行风险意识教育,树立对风险防控的高度敏感性和责任心,积极向员工传导遵守法律法规和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培养员工的诚信和道德,规范员工职业行为,从源头上控制、减少潜在风险的发生。二是健全内控机制,规范事中管理。科学合理设置科技岗位,明确每个岗位的职责、权限,建立了逐级授权和审批机制,并制定相应控制措施;规范岗位操作流程,重要操作如版本迁移、数据修改等实行双人制,一人操作,一人复核,防止出现控制真空,产生风险;同时重视利用技术手段来强化风险管理,如批量作业自动化系统、系统和网络监控系统监控系统的建成有效地提升了系统运维风险管理水平。三是加强信息科技风险的识别和检查,持续督促、跟踪整改,深入挖掘信息科技运行及管理存在的问题和潜在风险,制订整改措施并积极整改。建立内部定期专项检查机制,根据每年年初制订检查计划,进行检查,详细记录检查结果,建立风险整改台账,定期对整改情况进行监督及跟踪。除加强上述自查工作之外,还积极配合监管当局开展各项检查,积极借助外部的力量帮助发现问题,查找隐患,从而提升科技风险防范能力。
4.加强信息安全体系建设,强化信息安全管理。完成了信息安全体系规划,建立科学合理的信息安全体系框架,制定较为完善的信息安全策略;通过实施网络边界控制、内网与互联网隔离、全面病毒防护、桌面系统监控、数据分级与使用保护等系列安全项目,建设形成覆盖数据安全、网络安全、系统安全和应用安全的综合信息安全体系,确保生产系统安全和客户信息安全,防范科技风险。未来的工作重点通过以上科技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有效消除和防范了科技运行及科技管理中的风险隐患,近几年我行未发生信息科技风险事件,科技风险管理水平和防控能力得到显著提升。针对目前科技风险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未来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工作重点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进一步完善信息科技风险治理结构,持续推进科技风险“三道防线”建设。进一步明确信息科技风险治理结构中各级主体的工作职责,充分发挥各级主体的职能作用,形成职责明确、结构合理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架构;特别是加强风险管理部门对信息科技风险的管控,形成一个职责明确、功能互补、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共同发展的信息科技风险防范的有机整体。
2.加强软件开发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强化开发过程中风险的管理。建成基于我行现在的CMMI3级的软件研发规范体系,通过CMMI3级验收,全面推广体系的应用,整个体系涵盖了软件的需求、设计、开发、测试等各环节,有效规范了整个开发过程的管理;落实需求归口管理机制,推行重大项目需求评审机制,进行重要系统组织级方案评审,提高项目计划管理和风险管理水平;全面推行软件配置管理,提高软件版本管理水平;强化外包管理,规范外包人员工作量评估,加强外包人员工作环境管理。
3.进一步推进运维体系建设。加强对生产变更的风险评估,严格变更过程管理,严控变更风险;确保事件分级制度的落地执行,形成有效的事件升级和响应机制;进一步加强对问题的快速解决,并逐步深化问题的后续管理,从多维度进行生产问题分析,提高生产管理水平;充分发挥系统监控、网络监控工具的作用,完成应用监控建设,全面了解系统运行状态,及时定位故障;全面提高运维管理水平及风险防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