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水产业发展现状

水产业发展现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水产业发展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水产业发展现状

水产业发展现状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水产养殖业;现状;对策;重庆;丰都

中图分类号 F32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3-0377-01

丰都县位于重庆市东南部,三峡库区腹心,长江横贯县境47 km。丰都县属丘陵地,呈“四山”夹“三槽”地形,海拨118.5~2 000.0 m,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平均气温18.3 ℃,年降水1 091 mm。境内水资源较丰富,长江、龙河、渠溪河、碧溪河等河流流经丰都,旅游资源独具特色。近年来,丰都县立足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市场优势、政策优势,坚持实施以开放促旅游、以开放促移民、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发展的战略,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但是该县的水产养殖业发展状况不良,尚未形成规模化、产业化。

1 丰都县水产养殖业的现状

1.1 规模化程度较低,还没有形成专业化、产业化

据调查,丰都县还没有大规模的水产养殖场,只是在各乡镇存在小型的水产养殖,而且现代水产养殖业投入严重不足。水产养殖业基础较薄弱,乡镇技术推广及动物防疫站等办公条件极差,产业投入的各种资金缺乏,产业化程度低,财政缺乏投入保障机制,与现代养殖业发展不适应。

1.2 水产养殖业的品种单一

纵观全市水产养殖结构状况,仍以传统的养殖品种占主导地位。全县水产品的养殖以鱼类为主,产品结构单一,而且鱼类又以草鱼、鲤鱼、白鲢为主,不适应市场的需求,导致全县成鱼价格高。

1.3 未充分利用该县水资源

通过调查了解,丰都县广大水产品养殖户主要以堰塘、池塘养殖为主,在长江上养鱼的专业户较少。在该县的几条大河形成规模化养殖的更少,在该县的主要河流龙河的石板水电站的龙河大坝里有少量的河网鱼,其他几条大河则很少有较大规模的养殖,水资源的养殖利用率较低。

1.4 渔业病害制约渔业经济的发展

每年该县渔业养殖户有近1/3,在生产过程中受到不同程度的渔业病害侵袭,经济损失不容乐观。

1.5 养殖专业户的短视效应严重

受利益驱使和不当的宣传导向,有些养殖户为了追逐短期利益将大量的农家肥料倒入鱼塘,进行水产养殖,造成养殖环境急剧恶化,鱼类受污染严重。投放到市场,将严重影响消费者身体健康[1]。

2 发展对策

2.1 形成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养殖

全县水产养殖业要在县农业局的统一领导下,合理规划,统一部署,规模化养殖,形成产业链。同时还要开发水产品养殖的生加工。充分利用旅游大县的优势,特别是利用名山风景区、丰都雪玉洞等资源优势,向中外游客进行深入的推广,形成产销一条龙。全县要在政府的统一规划下,充分利用丰都县的水资源,发展特色养殖业,形成规模化、产业化。

2.2 多渠道筹资资源,增加渔业投入

现代渔业的建设,需要资金投入作为保障。因为基础设施的建设如新建精养鱼池、对老鱼池改造、新建排渠道、新建公路都需要资金的支持,所以目前需要积极探索和建立政府主导、渔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多元化的投入机制[2]。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一是争取国家和重庆市投资。二是通过村级集资,通过农民的参与来提高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三是招商引资。如2010年4月初,丰都县农委与北京汉业科技有公司签订了暨龙冷水鱼养殖开发协议书,该公司将在暨龙投资2 500万元打造重庆最具规模的冷水鱼养殖基地。丰都暨龙有较丰富的冷水资源,对开发养殖冷水性鱼类提供了先决条件。为了做大、做强暨龙冷水鱼产业,2008年以来农委领导从多渠道开展了招商引资工作,于2010年3月与北京汉业科技有限公司签署了《丰都县暨龙冷水鱼流水养殖开发协议书》。在暨龙镇九龙泉村上坝开发建设5.33 hm2冷水鱼养殖基地,主养品种为鲟鱼、虹鳟、裂腹鱼,采取无公害的养殖方式,确保冷水鱼年产量达到1 000 t,年产值实现4 000万元。该基地建成后将成为全市最大的冷水鱼养殖示范基地,将大大推进全市冷水鱼产业的发展和进步。

2.3 加大技术培训,改变水产品养殖结构

丰都县农民科技培训中心要加大对广大养殖户进行水产养殖技术的培训力度,邀请水产专家现场进行指导,推广水产养殖新技术,使水产养殖单产大幅度提高[3]。还要推行岸边养猪、水面养鸭、水中养鱼立体综合开发模式,促进村民增收。增加水产品的养殖种类,改变单一的结构,除了养鱼,还可以养殖养虾、蟹、牛蛙等品种,发展特种养殖。2008年县农业局水产科技推广站全面贯彻落实重庆市渔业工作会议精神,明确了丰都县推行池塘“一改五化”成套技术、大水面生态养殖技术、名优鱼养殖技术、无公害水产养殖技术、稻田养殖泥鳅的试验示范技术等重点任务,决定当前重点抓好4项工作,力保丰都县渔业健康发展:一是结合县农业局农民科技培训中心的新型渔民培训活动深入社坛镇

永兴村重点开展渔业科技培训;二是做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查;三是抓好暨龙河冷水鱼项目的开发工作;四是进一步搞好丰都县渔业病害监测和防治工作,切实做到渔业防灾减灾。

2.4 发展生态水产养殖业

随着整个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居民喜欢在假期或星期日到乡村休闲娱乐,由此,丰都县也应该大力发展关联产业、精深加工产业,将家庭式的农家乐培育成企业进行运作,形成以水产养殖带动休闲服务,实现产业衍生,如在养殖环节可以培育市场需求较大供给缺乏的鱼类,多余的鱼可以加工成鱼类休闲食品、扩大现有的休闲垂钓项目至餐饮、娱乐、休闲(垂钓、烧烤)、交通服务一条龙的农家乐服务体系[4]。

3 参考文献

[1] 黄杰,鲍辉.生态渔业发展的实践与思考[J].科技资讯,2008(30):234.

[2] 孙怡倪,李娇.水产养殖富一方百姓[N].鄂尔多斯日报,2008-08-18(2).

水产业发展现状范文第2篇

关键词:蔬菜;发展;对策;无公害农产品

清水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东北部,属温带大陆季风性气候,平均海拔在1 500 m以上,年日照时长2 076.9 h,月均日照时长173.1 h,年平均气温8.8 ℃,年有效积温2 200 ℃左右,年均降水量580 mm,无霜期67 d左右,总土地面积2 012 km2,耕地面积2.7万hm2,其中水浇地面积1.3万hm2。以牛头河流域为主的河谷川道区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光照条件好,气候温和,蔬菜生产发展较快,已成为全县蔬菜主产区。

1 蔬菜生产现状

1.1 生产逐步规范化

2010年清水县蔬菜种植面积2 920 hm2,总产量超过8万t,总产值5 800万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15%以上,蔬菜产业化经营已初具规模,生产面积逐年扩大,两棚蔬菜建设已由中部河谷川垣区向沟台、浅山区推进。以大白菜为主的绿色无公害蔬菜面积进一步扩大,不但蔬菜的花色品种增多,而且品质有了很大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已形成了以牛头河流域为中心,县城东关高科技示范园区为辐射带动,东西部浅山区为的生产格局,初步完成了由传统粗放的生产方式向精细、无公害生产模式的转变。

在蔬菜生产的区域布局上,坚持普通性、实用性、效益性相结合的原则,因地制宜、合理布局,集中连片、辐射带动、规模发展。一是建立了以县良种繁育场为中心的蔬菜高科技示范园区。占地30多hm2,建有日光温室36座,由具有专业技术特长,善经营会管理的专业人员承包经营,以栽培反季节蔬菜番茄、菜豆、丝瓜、甜瓜、西瓜、黄瓜、西葫芦等为主,并且引进食用仙人掌、百合等一些精细蔬菜进行种植推广,成为全县精细蔬菜生产的中心和农户培训实践基地。二是建成了以金集镇潘山村、松对乡松树村、左李村和黄门上、下成村为主的浅山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总计面积1 200 hm2,有高效日光温室21座,普通塑料大棚400多座,主栽品种有黄瓜、南瓜、番茄、蒜苗等。三是建成了以牛头河流域为中心的红堡、小泉、永清、白沙等乡镇川区无公害栽培蔬菜400 hm2,主体生产番茄、辣椒、黄瓜、西瓜等。而且该区位于张北和桐温公路两侧,运销十分便利。

全县已涌现出34个蔬菜专业村,4 000多个专业户,蔬菜基地建设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蔬菜产业已逐步成为清水县农村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

1.2 生产方式科学化

蔬菜生产已由原来的单作、粗放生产发展为一村一品,多种栽培模式共同发展的格局。日光温室以秋冬一大茬生产精细蔬菜为主,主要栽培黄瓜、番茄、辣椒、西葫芦等,占地400 m2的日光温室,年收入可达到8 000元以上。普通塑料大棚采用早春茬栽培,主要种植瓜类、番茄、茄子、西葫芦、莴笋、辣椒等,比露地栽培可提早上市20~30 d,一个占地333 m2的棚可收入1 700~2 000元。露地栽培有2种种植模式,一种是麦后复种,主要分布在牛头河流域的白沙、永清、红堡等2镇1乡,每年栽培面积800 hm2,以麦后地膜栽培大白菜为主,667 m2可收入500元左右。另一种是粮菜套种,主要为地膜玉米套蒜苗、地膜玉米套甘蓝、地膜玉米套大蒜、地膜玉米套菜花,主要分布在陇东、草川、土门、远门、白驼、王河等乡镇,年栽培面积约400 hm2,667 m2蔬菜收入400元左右。

1.3 市场建设网络化

全县形成以县城西关、中山路、东关蔬菜综合批发市场为中心,乡镇农贸集市为依托,村头路口微型市场为基础的促销流通体系。这3处市场集中了全县60%以上蔬菜交易量,日蔬菜上市量300 t以上,年成交额0.5亿元,据统计,清水县已建成县乡镇蔬菜批发市场9个,具备蔬菜交易、客商住宿、配套运输、中介服务的良好条件。在流通领域,活跃着2 000名以上的经纪人和贩运大户,承担着蔬菜总产量80%的外销任务。

1.4 蔬菜加工企业化

全县蔬菜有加工、贮藏、保鲜和个体作坊加工企业50多个,年消化原料2万t,有恒温库、冷库3座,贮藏能力900 t,新建塑料厂、纸箱厂、包装厂、配肥厂、棚架加工厂等相关企业,提高了蔬菜生产、加工、包装、贮运能力。

1.5 服务体系社会化

现已形成以县农技中心为主力,县科委、科协参与,水利、扶贫部门配合,全社会积极参与支持的社会化服务格局。全县共有各级职称专门从事蔬菜生产的技术人员48名,协会18个,有会员296人。并且有甘肃省农科院、天水市农科所和县农牧局技术人员常年进行技术指导,保证了蔬菜产业的迅速发展。

2 蔬菜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2.1 内部结构不合理

蔬菜生产以露地菜、大棚菜为主,反季节精细菜面积较小,夏季大量上市,春冬供应不足,常导致露地和大棚生产的部分蔬菜夏季滞销,价格偏低,而冬春精细蔬菜供不应求,价格偏高。

2.2 病虫害逐年加重

由于连作和大面积保护地周年生产,病虫害周年滋生,为害逐年加重,据调查,用药成本露地菜在450元/hm2以上,大棚菜在3 000元/hm2左右,日光温室蔬菜在4 500元/hm2左右,而且因为防治时期掌握不准及防治技术落后,用药单一等因素,致使茄科蔬菜晚疫病、瓜类霜霉病及茄子、番茄、黄瓜、辣椒、莴笋上的灰霉病严重发生,白粉虱、斑潜蝇、蚜虫等为害加重,造成生产成本增加和品质下降,从而大大降低了蔬菜种植的经济效益,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3 服务体系不健全

尽管在蔬菜生产上已经形成了以县乡村三级技术服务网络和社会组织扶持的社会化服务格局,但是按大市场大农业及产业化要求看,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和完善。一是专业技术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具备初级职称的人员多,而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人员少;二是能带项目、资金、技术进入高科技示范园区参与开发的人员少;三是信息渠道不畅,蔬菜种植供销信息不能及时有效地上网交流;四是生产经营缺乏宏观调控,农户自由种植,生产盲目性大,这些都给蔬菜生产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2.4 生产规模零散,市场管理不善

全县传统蔬菜如大白菜、甘蓝、萝卜等面积较大,分布区域零散,栽培技术粗放,蔬菜的商品率低下,全县3 000 hm2蔬菜,除中部牛头河流域和一般山区2个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栽培相对集中,形成连片规模外,其余均为分户零散种植。在市场管理方面,因受交通、通讯、信息和菜农文化水平、传统观念、经济条件的制约,市场发育相对迟缓,并且在市场管理工作中重收费,轻管理,市场交易混乱,交易纠纷不能及时处理,市场环境不宽松,服务质量一般,对客商缺乏吸引力。

2.5 缺少无公害绿色认证产品和检测体系

由于受资金、技术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无公害绿色蔬菜的产地认证和产品认证工作刚刚起步,对无公害绿色安全蔬菜的生产、检测、销售、宣传示范力度不够,认证争取不力,从而导致大量蔬菜产品没有经过国家和省级绿色产品认证,缺乏市场竞争力。

3 蔬菜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3.1 提高栽培水平

根据清水县蔬菜生产现状,合理安排茬口,设施蔬菜栽培茬口选择以早春一大茬为主,但往往因天气寒冷,菜农用于棚上的防寒设施较差,在棚内定植前育苗不能一次完成,定植后菜苗生产不均匀,影响了产量,增加了管理的难度。而且大多采用早春一大茬,蔬菜上市相对集中,价格低,效益不高。因此按照当地蔬菜市场需求均匀上市,在茬口的安排上采取早春一大茬和秋冬茬相搭配。

增加防寒设施。和邻县相比,清水县除年均气温略高于张家川自治县外,均低于邻近其他县区1~2 ℃。冬季气温更低,采用早春一大茬栽培,育苗在棚内定植需近3个月时间,这段时间,正好是清水县气温最低时段(一般10月开始育苗,12月棚内移栽,3月开始上市),但农户采用的防寒设施,仅为单层草帘,棚内没有其他增温设施,早晚温度一般在3~5 ℃,低于蔬菜正常生产的温度,根据近几年菜农经验,钢砖结构的大棚,墙体内填充干燥的岩棉废料,覆盖双层草帘,可有效地提高棚内温度,一般可提高3~5 ℃,早晚达到8~10 ℃。

采用滴灌技术。采用滴灌技术不仅能节约水资源,而且能有效地控制和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程度。目前,清水县菜农用的仍是漫灌方式,不但水资源浪费严重,而且棚内湿度很高,病害发生严重。根据部分菜农经验,在棚内修建长3 m,宽2 m,深1.0~1.5 m的蓄水池,灌前一天蓄水,采用微滴灌溉,不但节水效果好,而且棚内湿度降低,与漫灌相比,病害发生较轻。

合理用药,及时防治病虫害,注意通风。从目前菜农用药情况来看,一般对同一种病虫害,采用一种农药防治,只不过是每次防治农药用量增加,效果并不理想,而采用不同的药物,交叉防治效果较好。病虫防治要做到及时适量,尤其在病害初发期,灌水后棚内湿度骤增,病害蔓延相当快,要在防治的同时,及时打开风口,进行排湿。但要注意的是打开风口在春冬季不能一次打到位,应当逐渐打开到位,否则棚内外冷暖空气形成强对流,棚内温度猛降,菜苗因受冻而出现萎蔫,严重时会冻死。

3.2 统一规划,规模建棚

计划5年内在适宜发展日光温室的永清、红堡、白沙、金集等乡镇通过申请项目、招商引资、政府补贴、个人投资等多种筹资渠道,建成二代温室基地600 hm2,以形成规模,扩大市场,增强竞争力,不断招引客商,促进蔬菜产业外向发展。

3.3 引进性能先进的现代化设施

包括建立工厂化育苗生产线,蔬菜种子繁育中心,推广最新棚室结构等保护地设施等,实现蔬菜瓜果周年生产,四季上市,取得更佳经济效益。继续以蔬菜高科技示范园区为载体,以无公害绿色蔬菜品牌认证为重点,使清水县蔬菜生产由数量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

3.4 加快结构调整步伐

积极引进适销全国的名、优、特蔬菜品种。对传统种植的蔬菜实施更新换代,引进栽培技术,增强竞争力,实现主栽蔬菜品种良种化,坚决淘汰过时落后的品种,随时掌握品种信息,积极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新优品种,提高综合竞争力。

3.5 引进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和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

通过调控和优化温、湿、光和CO2等环境因子,引进适宜当地生产的抗病虫品种,采用工厂化育苗,改进棚室结构,设置防虫网,采用生物防治,并增施有机肥,保护环境,充分发挥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的优点,为生产绿色食品,申请绿色食品基地打好基础。

3.6 大力发展龙头企业

针对蔬菜加工、保鲜、贮运的薄弱环节,突出重点,大力发展一批龙头企业,促进产后服务的同步发展,化解市场风险,以龙头企业带动清水县蔬菜向产业化经营方向发展。同时,要增强名牌意识,将产品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和出口优势。

3.7 建设蔬菜产业标准化体系,努力实现“三化”目标

按照“生产标准化,经营国际化、农民知识化”的要求,制定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标准,逐步建立品质指标、保鲜贮藏、包装、计量等相关质量标准,建立检验体系,争取在全县蔬菜主产地和批发市场配备蔬菜农药残留、硝酸盐快速检测仪器,形成县有中心,乡有重点区域设检测站的农产品检测体系。树立蔬菜生产的优质、无公害意识,走有机农业、生态农业之路。实施农民现代化教育工程,建立一支懂科技、高素质的新型农民队伍。

水产业发展现状范文第3篇

当前河南省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形势

(一)政策优势。2009年省政府了《河南省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其战略定位是,把纺织工业作为构建现在产业体系、实现中原崛起的战略支撑产业,把河南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纺织工业基地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纺织工业大省。产业发展定位是,以棉纺织、服装等为主干产业,到2012年全省纺织工业实现销售收入300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150亿元,大幅提高服装工业增加值在全省纺织工业中的比重。省委省政府强力引导纺织服装业加快发展,提升产值,这都与纤检工作密切相关。不难看出这是一个很好的政策机遇。

(二)措施优势。我省在加强本地产业培育和扶持的同时,抢抓机遇,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步伐,积极引进珠三角、长三角、闽东南、环渤海等区域及国外的高端龙头企业(如最近的服装产业巨头中国名牌“杉杉”、世界名牌“阿迪达斯”进驻河南等),通过大招商、招大商来促进纺织服装产业迅速发展。今年省政府制定的“承接产业转移行动计划”,要求力争签订承接省外产业转移项目1000个以上,引进省外资金1000亿元以上,培育省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10个左右,主要“瞄准”三个领域,其中第二个领域是鼓励支持化工、钢铁、有色、纺织服装等传统优势企业引进战略投资者,承接促进精深加工、延长链条项目、技术等。据统计,2010年我省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纺织服装行业力度空前,在全省170个产业集聚区中,承接转移任务的就有近30个,全省纺织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有近1500家,工业总产值达到了1800多亿元,比2009年增长了40%。工业产值年增长40.2%,固定资产投资年增长41.1%,新开工项目年增长19.1%,这些都远远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这么好的发展环境、发展趋势、发展态势,这么广阔的服务市场,也为纤检实现大发展大提升创造了良好环境和“平台支持”,提供了难得的重要发展机遇。

(三)消费优势。纺织服装是民生产业,生产的产品都是生活必需品,我省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有1亿多人口,潜在购买力巨大,存在着广阔的消费市场。“中国新兴纺织产业基地”、“中国女裤名城”的建立,郑州火车站周边发展起来的银基商贸城、敦睦路服装批发市场、钱塘衣城、金城服饰广场、恒泰服饰广场等市场等,市场知名度好、服务齐全、日访客流量和年交易量多,已形成了国内最具市场潜力的生产基地和批发市场。因此服务好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就是服务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就是服务于产品质量建设,就是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纤检机构责无旁贷。

纤检机构要积极作为,加大有效服务企业力度

(一)注重公平环境营造。我省有力的政策优势、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劳动力优势和消费优势,使得纺织服装业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一些企业在实现自身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不时出现质量违法行为,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扰乱了正常市场秩序。纤检机构必须用好监管之剑,善于并敢于“亮剑”,依法严厉打击质量违法行为。一是全面清理非法生产企业。建立打假治劣联动机制,本着“部门协调,分类管理,联合行动,务求实效”的原则,积极协调工商、劳动监察、公安等部门,集中开展对“黑工厂”、“黑作坊”的全面清理。对不执行“产品质量法”和“质量监管条例”的企业,采取依法停产、限期整改等措施加以规范。二是大力开展假冒伪劣整治。对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不合格品冒充合格品、冒用厂名厂址、伪造厂名厂址等严重干扰市场竞争秩序行为进行严厉打击,绝不姑息,维护合法企业利益,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二)注重服务水平提升。一是加强企业走访调查,宣传国家相关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了解企业生产情况,帮助企业分析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二是帮助企业加强质量管理,提升质量水平。在机构设置、人员定岗、设备购置以及主动送检、人员培训、质保能力认证、标志认证、管理体系认证等方面严格要求,向高标准看齐,督促和帮助企业创立质量管理体系,提高质量和标准意识,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促使走“以质取胜”道路。三是积极发挥检测优势,注重运作,本着“互惠互利”原则,与纺织服装企业共同签订实验室外包意见,在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完善、标准制订、原辅料及产品检验、新产品研发等方面为企业提供平台和服务,建立健全纺织服装产品检验体系,提升企业检验能力。

(三)注重名牌产品培育。市场竞争在某种程度上是品牌的竞争,品牌就是竞争力、品牌就是生命力,品牌就是质量、品牌就是效益,做大做强河南纺织服装企业,必须增强名牌意识,培育名牌,走名牌发展之路。目前我省服装产品在中国名牌榜上还是一个空白,与沿海一些先进省份相比相差甚远。要积极做好企业争创名牌的引导和培育工作,主要有:一是围绕名牌培育发展规划,大力推进河南名牌战略工作,帮助企业制订科学的名牌长远发展总体规划和竞争力强的实施方案,加强与行业协会和联合会的沟通联系,充分发挥其在培育名牌工作中的组织协调和服务作用;二是强化工作激励机制,增强名牌培育意识,调动企业争创名牌积极性,引导促使立创新之志,树立让河南产品、河南名牌响遍全国的坚强决心和走向世界的雄心壮志;三是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帮助企业建立完善的质量检验管理体系,始终抓好“让产品质量说话”这个永恒的战略主题,帮助企业抓好“质量”这个争创名牌的核心和关键,坚持名牌创建高标准、严要求。通过实施名牌战略,促进企业质量提升、体制创新、管理高效,树立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独特形象”,增强竞争优势,带动企业做大做强。

纤检机构要发挥优势,提升履职尽责能力水平

(一)加强人才素质能力提升。人才是“第一生产力”,要以人才能力提升助推职能有效履行。一是抓好专业技能培训。坚持“培训是长效投入,培训是发展后劲”理念,加强纺织服装领域有关知识和检验技术培训,定期对检验人员的工作标准、素质能力等进行全面考核。二是开展业务学习交流。三是加强科研能力建设。以实验室检验为依托,以纤维、纺织行业发展为舞台,以冲击国内外前沿技术标准为目标,加大纺织服装领域学科带头人培养,积极开展相关标准研究,争取组织和承担起草更多的标准填补省内或行业内空白。四是争取上级工作支持。积极引进高学历专业技术人才,改善检验队伍结构,提高人员技术层次,提升检验能力。

(二)加强检验检测能力提升。检验能力是纤检机构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提升检验能力服务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尤为重要。工作中着力做好三点:一是抓好实验室标准化建设。严格按照检验规定流程进行检验,确保检验质量和检验数据客观公正,努力杜绝检得慢、检不准、检不出、检不全现象,积极构建面向市场需要科学高效的检测服务体系。二是加强先进检测设备配置。加大检验资金投入,适时配置更新检验仪器设备,提高检测仪器科学化、信息化、智能化程度。三是建立省市检验机制联盟。有效利用检测资源,发挥省市纤检机构“一盘棋”整体效能,实现检验优势互补。发挥好即将建成投入使用的国家棉花及纺织服装产品质检中心(该中心建成后检测能力将由现在的170多个品种268个项目增加到400多个品种700多个项目,届时将满足国际国内所有纺织服装产品标准规定的检验项目)设备先进、信息化程度高、技术力量雄厚、辐射带动力强的优势,促进检验能力提升。

水产业发展现状范文第4篇

关键词:水竹乡;核桃产业;现状;对策

核桃(Juglans regia L.)属于胡桃科(Juglandaceae)胡桃属(Juglans L.)落叶阔叶乔木。核桃是生产干果、食用油的经济林树种,集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于一体。核桃产业投入低、生产成本低、生产环境要求低、生产管理技术简单、产品需求空间大,适合贫困山区农民发展,对增加山区农民收入有着重要的意义。

1 水竹乡核桃产业现状

1.1 核桃分布、面积、产量情况

水竹乡种植核桃历史悠久,核桃资源丰富,水竹乡核桃以本土泡核桃品种为主。大部分地区都分布有大量的野生铁核桃资源。当前,水竹乡提出了在双旋村、沙坪村重点发展核桃的思路,将上述两村列为核桃主要种植区。在各级政府的支持和林业部门的努力下,全乡掀起了种植核桃的热潮,核桃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2014年,全乡核桃总面积800hO,其中,幼林面积433.33hO,挂果面积366.67hO。2014年,林业经济收入150万元,核桃产业实现产值48万元,占林业收入的32%。

1.2 核桃种植技术情况

在长期的种植生产中,水竹乡林农总结出了丰富的种植经验,特别是近年来,不断总结白己成功经验的同时,学习引进运用外地的先进技术,形成了成熟的、科学的、先进的泡核桃种植方法。在栽植上,积极推广选好l块地、挖1个大塘、施1担农家肥、栽1株壮苗、浇1担水、盖1块膜的“六个一”种植技术。

1.3 水竹乡核桃品质、效益情况

水竹乡境内分布的核桃以本土泡核桃品种为主,壳薄、仁白、顶壳饱满、味香。2014年,全乡桃产量达32t。

2 水竹乡核桃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2.1 对核桃产业的潜在危机认识不足

近年来国内核桃市场需求增长很快,核桃的市场价格上升也很快,从2010年的9元/kg到2014年的15元/kg,简单的粗加工即可获得较好的利润,使林农认为核桃市场很稳定,对核桃生产的危机感较弱。

2.2 核桃产业发展的思路不清晰

对核桃在水竹乡山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认识不足。

2.2.1 缺乏科学管理。水竹乡的核桃生产的历史悠久,群众有核桃管理的经验,然而对一些先进的种植管理技术不接受,凭经验办事,局限性很大,致使核桃生产缺乏科学管理。

2.2.2 品种结构不合理。由于种植零散,没有形成相应的规模,因而品种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老品种更新改造慢,一些果品质量低劣,得不到改良,如本地的铁核桃、夹绵核桃等。

2.3 缺乏大项目支撑,缺乏资金投入

经费投入与核桃产业规模不协调。以最近几年为例,在沙坪、双旋村实施的核桃造林400hO,仅提供苗木,95%以上的资金须靠群众白筹,很难保证高标准高质量的核桃种植,导致管理粗放,进入盛果期时间长。

2.4 产业化程度低

目前,水竹乡核桃种植都是个体经营,缺乏科技支撑,对果品的商品化处理滞后,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能力低,形不成品牌。

3 水竹乡核桃产业发展对策

3.1 抓好骨干基地建设

抓住发展机遇,依托生态建设,发展状大核桃产业。全国很多地方都在发展核桃,核桃产能迟早会过剩,所以,要了解掌握国内国际核桃生产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树立忧患意识,走科学发展的道路,以优质、特色取胜,才能做到水竹乡核桃产业的持续发展。

3.1.1 搞好品种结构调整。充分发挥本地白然条件和树种品种的优势,向商品优势转变,选择适宜本地发展、品质好而且市场前景好的品种发展。

3.1.2 加快对低产、低质核桃树的改良。充分利用低效林改造机遇,对品质较差的核桃树,采用优质新品种对其进行嫁接改良,特别是对铁核桃、夹绵核桃进行高枝嫁接改良,以改善其果品品质和提高产量。

3.1.3 加大核桃研究的人力、物力和资金的投入。加大以嫁接核桃为主的核桃优良品种培育和研究,加大以脱皮干燥为主的粗加工技术研究和推广。

3.2 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投入

积极争取核桃良种示范基地项目、林产业项目、扶贫项目等支持,保障资金投入。

3.3 抓好龙头企业,加快核桃产业化进程

水产业发展现状范文第5篇

关键词:林业生产;现状;发展思路;江苏溧水;和凤镇

溧水县和凤镇是典型的宁镇扬丘陵区,全镇半山半圩,东高西低,共有宜林地近 hm,农业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是南京市绿化先进乡镇。近年来,和凤镇在“绿色南京、生态溧水、绿化和凤”的大好政策下,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个目标,加快林业生态体系和产业体系的建设,先后兴建了宁高高速公路绿色通道工程、石臼湖防护林工程、浙江三叶园林孔镇苗木生产基地、圩区高标准农田林网工程、丘陵山区退耕还林工程等林业生态建设项目,城镇绿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林业屏障作用日益明显。和凤镇在稳定提高生态林的同时,大力开发商品林,努力实现林业功能的多元化,初步形成中西部丘陵山区以花卉苗木、板栗、丰水梨为主的经济林,东、南部丘陵山区以茶叶为主,形成了南京严景万茶场、南京久宏茶叶有限公司等一批茶叶生产龙头企业,并取得有机认证,市场产品供不应求。今后和凤镇将进一步优化林业生产结构,在加强生态林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意杨、果树、茶叶、花卉苗木等特色产业,以实现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溧水县和凤镇林业生产现状

溧水县和凤镇开展“绿色南京、生态溧水、绿化和凤”工程建设已近年,共栽植花卉苗木、经济林果、绿色通道、商品林、荒山造林、沿湖、河防护林等 .hm,现全镇林地面积近 hm。通过努力,和凤镇已由原本的一个林业小镇,转变为溧水地区甚至南京地区有名的林业名镇,并初具规模,特别在高档花卉苗木产业和有机茶叶产业已成为溧水县农业生产的亮点,其发展特点如下:

.茶叶经济明显

全镇现有规模经营茶场家,从业人员 多人,有机茶叶品牌个,绿色茶叶品牌个,无公害茶叶品牌个,江苏省名牌产品和省著名商标茶叶个,南京市名牌产品和市著名商标茶叶个,县名牌茶叶产品个。和凤镇南京严景万茶场生产的“严景万”牌碧螺春、炒青和南京久宏茶叶有限公生产的“久宏”牌碧螺春、翠芽茶叶多次在市、县茶叶评比中获金、银奖。为了更好的发展和凤茶叶生产,在和凤镇政府的指导下,年和凤镇成立了南京严海林茶叶专业合作社和溧水饮茶专业合作社,以整合和凤镇现有茶叶资源,带动和凤镇茶叶生产,年和凤镇茶叶产业达 万元以上。

.花卉苗木初具规模

和凤镇通过采取多元投入和市场运作等办法筹集林业发展资金,进一步优化民营林业的发展环境,创新体制机制。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各类民间资本、工商资本,采用租赁、承包、合资合作等方式,投资开发名、特、优、新经济林和商品用材林,促进全镇林业的加快发展。和凤镇在年通过招商引资工作,以土地租赁的方式引进浙江三叶园林有限公司,在和凤镇孔镇村率先种植了高档花卉苗木生产示范基地hm,近年该公司已在和凤镇孔镇、毛公铺、乌飞塘、沙塘庵、中杨等村种植花卉苗木逾.hm,使全镇花卉苗木种植面积达.hm,实现年销售收入 万元;.hm以上的花卉苗木种植户户,从业人员多人,花木经纪人人;从事园林绿化公司家,苗木基地多个,主要栽种花卉苗木树种有含笑、榉树、香樟、广玉兰、桂花等。进入年以来,和凤镇加大了全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花卉苗木得到长足发展,和凤镇引进了一批花卉苗木新品种、新技术,并在全镇苗木生产经营户中大力推广,花卉苗木品种已由原来的不足个发展到现在的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品种,由低档品种向中高档品种发展。培育大规格苗木生产已成一种发展趋势,各个苗木生产基地开始实行花卉苗木上、中、下的多方位立体栽植模式,逐步由个体生产向专业化、规模化、区域化的公司运行机制发展,通过苗木化公司的生产基地生产,带动周边苗木生产户的生产,或通过“公司基地大户”的生产模式进行生产。

.其他林业生产效益明显

多年来,特别是“绿色南京”工程实施以来,和凤镇充分利用全镇丰富的丘陵岗地优势,抓好“三荒”、“四沿”等绿化和岗地的综合开发,大力挖掘全镇宜林资源,多次召开林业工作会议,明确农业中心工作人员任务,充分挖掘全镇宜林资源,大力统筹发展全镇葡萄、板栗、黑莓、青梅、杨树等商品林建设,同时完成新村绿化个。近年来,全镇共种植商品林.hm,已逐步形成葡萄、青梅、杨树等连片种植带,并涌现出一大批从事葡萄、梨、黑莓、杨树等经济林果和商品林生产经营的大户和公司,经营效益明显。

溧水县和

  

凤镇林业生产发展思路

虽然和凤镇林业生产取得了一定的规模和成就,但仍存在较大的不足,主要体现在林业生产规模总体不大,生产经营分散,全镇分布不均匀、区域性差距大,科技水平不高等方面。为了更好地做大做强和凤镇林业产业,现提出如下发展思路。

.大力挖掘丘陵山区资源潜力

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大力发展茶叶、花卉苗木、经济林果等林业产业,把林业产业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项致富工程来抓,充分利用和凤镇丰富的丘陵岗地优势,抓好“三荒”、“四沿”的绿化和岗地的综合开发。

.重点发展区域特色林业产业规模

把造林绿化与发展特色林果和促进农民增收结合起来,做大特色林业产业规模,实行典型引路,培植壮大地方特色,抓好基地建设,培植全镇林业专业户、种植大户。构建林业龙头企业群体,做大企业规模,培植竞争主体,生产适销对路的林业和经济品种,实行“公司基地”、“基地带农户”的经营模式。今后要大力扶持南京严景万茶场、浙江三叶园林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的生产,在政策、资金上对其进行倾斜和支持,以壮大企业规模,带动全镇林业生产。

.发展和壮大经纪人队伍

在培育林业龙头企业的同时,和凤镇要成立林业专业化合作社,构建市场与林业生产农户的桥梁。培植壮大和凤镇林业生产,加大优势林业品种生产,培育林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大力吸纳民间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