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堂教学教案

课堂教学教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堂教学教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课堂教学教案

课堂教学教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现代教学 素质教育 教案 多媒体教学

教案是教员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的,以教学大纲、教材、学员、授课进度计划为基本依据,以教参为辅助资料,综合考虑时间、环境、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手段等各种教学要素,遵循教学规律,对教学活动的内容、形式和过程进行设计所形成的总体教学方案。

然而,在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现代教学中,在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手段的现代教学活动的冲击下,一些教员逐渐淡化了教案的撰写,对新教员的培养也渐渐忽视了教案的重要性。甚至片面认为素质教育是培养学员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没有必要撰写教案。这势必影响现代教学效果、降低教学质量,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教案在教学活动中地位与作用,改变观念,注重现代化课堂教学下的教案撰写。

一、现代化课堂教学下教案撰写的意义

撰写教案是教员整个教学工作计划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教员备课过程的反映,也是教员讲课的依据,更是保证教学活动有序、有效进行的工具。撰写教案的过程是对教学内容进行消化加工提炼的过程,通过撰写教案,教员以自己的主观认知能力来理解教材的客观知识,并按照学员的理解与接受规律重新进行组合、表达,在此基础上理清思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将内容加工升华成易于传递、授予的信息。

撰写教案不仅在传统的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即使在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素质教育活动中同样重要。这主要表现在:

1.撰写教案可以使教员明确课堂教学的目的与任务,明确教学内容、方法与步骤,它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先决条件。

2.撰写教案是教员经验的总结,多年积累的教案是教员长期教学实践的记录,将成为教学研究的重要资料,为后续的教学提供保障。

3.撰写教案是教员最经常的劳动,也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技能和基本功。实施教案后,教员可对教案中不妥之处进行修订,有利于教学工作的不断改进。

因此,即使在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支持的现代化课堂教学下也需要撰写教案,它是教员实施教学的基本依据,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基本前提。

二、现代化课堂教学下教案撰写的步骤

在充分认识撰写教案在现代课堂教学中的作用的基础上,应掌握撰写教案的一般方法与步骤,把现代素质教育的理念渗透到教案撰写当中,以便进一步提高撰写教案的能力,不断改进教学和总结积累经验,提高教学效果。

通常来说,撰写教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起始于分析教材、分析学员、设计教法等一系列细致复杂的工作,是由众多的环节组成(见下图)。

1.分析教材、确定内容。

分析教材是撰写教案的基础,现代课堂教学中,只有深入了解教材的组成、内部联系、外部联系,形成适宜的教学内容,才能挖掘教材中可能具有的培养学员创新能力和全面素质提高的因素,并确定教材的重点与难点,为设计教学方法,撰写教案提供依据。

虽然现代多媒体技术和教学手段普遍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大大丰富了授课内容、拓宽了知识面,但还应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对教学内容做出合理安排,不能结构简单、草草了事,也不能贪多勿烂、消化不良。应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学术修养、教学经验,编写符合个人教学风格的个性化教案。

2.分析学员、因材施教。

现代素质教育中要把学员的发展放在首位,不但要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注重学员各种能力的培养,还特别要注重学员人格与品质的培养、学员个性的发展,这是现代教育观的主导思想。教员必须认真分析学员学习本门教材的知识准备状况,一般智力和能力水平,以及学习该课所需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从学员的实际出发,研究有效的教学方法,撰写教案,因材施教。只有全面掌握学员的状况和学员的接受能力,才能在教案撰写中确定哪些内容可深入、哪些内容可扩展,才能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理解,才能有利于学员创新能力的培养。转贴于

3.设计教法、提高效果。

教员要在分析教材和分析学员情况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教学方法。设计教法时,既要考虑一堂课以哪种教学方法为主,又要考虑各部分教学内容适宜采用哪种方法。针对一段内容,既要考虑教学活动的方式(讲授法、讨论法、自学法、练习法等),又要考虑学员的学习方法(分析、归纳、演绎、比较等),同时还要考虑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手段和辅助教具。这样才能协调各种教学要素之间的关系,顺利而高效地进行课堂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4.优化整合、撰写教案。

教员应将上述各项工作的成果,按照教案的基本内容和形式,用书面的方式总结概括表述出来,形成课堂的教学计划,使教员顺利进行课堂教学做准备。这里绝不能把利用Powerpoint、Authware等软件开发制作的教学课件看作是一种电子教案。虽然这些课件对教员上课有一定的引导作用,但它们不能代替纸质教案,它们只是辅助的教学媒介,是现代教学过程中的一种辅助手段。

三、现代化课堂教学中教案撰写的原则

在掌握上述撰写教案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环节后,教员还应注意掌握下列一些基本原则:

1.突出教学重点、合理安排课堂结构。

成功的一堂课虽然往往不局限于课本内容,但教学重点是一堂课的中心,必须集中优势加以解决。每一学科都有很强的科学性、系统性,课堂安排要讲究逻辑性,教学过程必须符合学员的认识规律,从课前复习、导入新课、揭示课题、进行新课、尝试练习、课堂练习到课堂小结,一环套一环,结构安排合理,重点突出,层次清楚,转折自然,才能真正做到课堂结构的最优化。因此,在撰写教案时应坚持突出教学重点、合理安排结构的原则。

2.教学要求具体、新旧过渡自然。

教学要求不仅是教员上课的努力目标,也是课后检查自己教学质量的标尺。因此,编写教案时,教学要求要提得既有针对性又具体恰如其分,一堂课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必须交代清楚,这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之一。如果一堂课的教学要求不明确,糊里糊涂,教员上课心中无数,是无法上好课的。另外,一堂课要教的新知识一般都是旧知识的引伸、发展和综合,又是后继知识的基础,教员不能孤立地去教一个知识。所以,在编写教案时,要注意从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过渡,为新知识做好辅垫,在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上展开教学。

3.提倡语言逻辑、讲究表达艺术。

语言的逻辑性首先反映为讲课的条理性,在教案中要考虑好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在此基础上组织好语言表达,精心选择说明与说理的顺序,而不是信口开河讲到哪里算哪里。语言的逻辑性还反映在教学语言的简洁流畅明快上,重复、罗嗦、词不达意、自相矛盾以及累词赘语,都是缺乏逻辑的表现。另外,因为授课是信息的传递,但又不是简单的传递,需要对方准确地接受并掌握信息,所以讲课要讲究表达的艺术性。要注意的是,表达的艺术性不单是指语言的表达,还包括板书表达、形体动作的表达等等,这些在撰写教案中都应有所考虑。

4.讲究方法多样、创造发散思维。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现代化教育提供了技术支持,促使现代教学的最大特点是“互动”式手段广泛使用,除了传统的一些教学方法以外,撰写教案时,还应针对不同问题适当使用“讨论法”、“案例分析法”、“情景模拟法”、“专题研讨法”等现代教学方法。

同时,好的讲课不应局限于课本内容,也要有一定的开放性、发散性。但发散性思维不是凭空得来的,首先要占有众多的材料,在此基础上广泛思考,并要具有挖掘各种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跳跃联想的能力。因此最基本的做法是围绕所授课内容,查找相关的书籍或文章,用快速浏览的方法阅读,但眼快手也要快,看到精彩的有启发的同时又是与授课主题有关的内容,立刻停下重点研读、摘记,以扩充授课教案。

总之,现代化课堂教学中应该认识到,撰写教案不是一项孤立的工作,教案撰写的水平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钻研教材,研究学员实际状况和设计教学方法的水平,取决于教员对学科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取决于教员的教育思想是否端正。因此,广大教员应在掌握教案的一般编写方法和原则基础上,努力从上述各方面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提高教案撰写水平,搞好现代化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高金岭. 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化[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课堂教学教案范文第2篇

“自主探索”就是要求学生用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通过课前和课内的自习,发现课文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内容的远东和技巧,通过交流接受新的语文知识和发展学习语文的能力,完成语文学习任务。

学生学习语文与学习其他学科的一个明显的区别,就是学生不是从零开始。因为,一方面语文课文都是通过语言文字的规范组合来表达一定的内容,都同样渗透着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方面的知识;课文与课文之间有着相当多的可以迁移的知识。另一方面,学生从日常生活中,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已经对许多事物有一定的认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就为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上进行自主探索提供了可能。再加上学生年龄特点,“自主探索”的热情比较高,这就更为语文课的教学中实施“自主探索”制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自主探索”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调学生的学习能力,显然这是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的。然而,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于教学领域的当今情况下,如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其优势,创设一个愉悦、宽松、合作、共振的学习氛围,就有如如虎添翼。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就得到更好的培养,学生必将成为会学习、会生活、会做人的高素质人才。

一、借助多媒体手段,重视学法指导,使学生掌握“自主探索”的本领

指导学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应从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实慰出发。因为他们正处在由具本形象思维向一般形象思维和初步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这就是说小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具体的形象的知识,而多媒体呈现知识内容,形成情晰具体的映像,有助于学生准确地理解,在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系统。这样,学生就能依据已掌握、理解的知识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或新方法,使理性的抽象知识延伸到解决具体问题中,促进知识迁移,使知识得到深化、巩固和扩充。所以对小学生的学法指导,不是进行抽象的讲解,而是应结合具体内容的学习,借助先进的多媒体手段,逐步进行渗透。

为了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首先要指导学生理解词、句。对比,我不是要求学生去背解释,而是要求学生找出有关的句子和段落,联系上下文,知道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即使学生通过查字典了解了词、句的本义后,我也总是再要求学生联系课文来理解这些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然后,借助多媒体手段启发学生通过想象体会词句所描写的意境,通过与同类词语的比较,体会这些课文运用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掌握了语文学习的方法,如学习《井》一文时,课文中:“啊,这些星星,离得多远!多远!这井水,它有多深?多深?”一学生通过阅读发现了“多远!多远!”后面用感叹号,而“多深?多深?”后面用问号。于是我立刻借助计算机使句中的感叹号和问号不断闪烁,激发学生进行讨论,学生讨论道:前一句是感叹号,句中的“多”是“多么”的意思;后一句是疑问,句中的“多”是“多少”的意思。前一句感叹星星离我们很远,后一句在猜测这井水到底有多深。问题是“发现”的前提,利用多媒体技术首先使学生了现了标点符号运用的不同,通过思索,运用已掌握的有关语文知识和语文学习能力,继而发现了“多”在不同句型中的不同含义,进而达到对句意的颇有深度的理解。这样学习,就有了“主动探索、主动建构”的内容。因此,我常要求学生在学习新课时,想想与学过的课文在表述方法上有哪些不一致的地方,想想新课在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方法上有哪些特别的地方,并对此提出问题以此来培养学生提问和答问的能力。

二、利用多媒体,创造机会,锻练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能力,通常是指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它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学生初步感知了一种学习方法,并不等于就已经掌握了这种学习方法,就会在实践中运用这种方法。所以,为了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我在教学的全过程——从课文的导入、审题,到初步感知课文,到分析理解课文,到小结归纳,都创造机会,让学生来进行自主探索交流。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则是在学生想讲而讲不清,想挖而挖不深,想结而结不了的时候,利用多媒体呈现学习内容,指导学习方向,让学生的眼睛、耳朵、大脑等多种器官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听觉能力、视觉能力、注意力、联想力等得到强化。

教学《黄河象》一文,从审题、阅读交流文章的内容安排,到课文内容如何详写科学家假想黄河象的来历,都由学生自己主动探索主动发现。课题一出现,学生即运用已掌握的审题的一般思路开始了审题交流。有个学生提出《黄河象》到底是重点介绍黄河象化石的样子,还是黄河象的来历?是介绍黄河象,还是说明黄河象化石保存完整的原因?通过观看录像,阅读课文,加上老师适时的步拨:介绍黄河象化石的样子容易,说明黄河象化石为什么保存得那样完整难,科学业家为了说明黄河象化石保存完整的原因,对黄河象的来历进行了严密的假想,故应着重来探讨作者怎么详写科学家假想黄河象的来历。至此,学生的交流进入到对课文内容及思路的揣摩。我顺势引导:默读课文,以文章的重点内容为基点,可划分为几块?少顷,自主探索交流继续:“我认为文章按主要内容来划发,可发为三大块:先介绍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的形象,再写科学家对黄河象来历的严密假想,最后写人们发现了发掘这具黄河象化石。”段落划分好,学生进入理解课文重点内容过程,他们发现问题:“假想最重要的事实依据是什么?”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并利用计算机反复显示主要过程,通过探索讨论,学生一致认为最重要的事实依据是黄河象失足落水陷进淤泥淹死河里,并引申出黄河象化石保存完整的原因。此时,却有学生提出为什么黄河象会失落水淹死在河里?有的说因为不小心急要喝水,有的说因为石头滑,有的说因为天气热……面对学生零碎、不全面、不系统的答案,我再次利用多媒体,通过看全过程再选词填空,使之变得有条理,引发科学家假想黄河象从(热)——(渴)——(喝)——(陷),最后淹死河里的结论,并指出这个结论是科学业家从已知求未知,以结果推原因,运用逆向推理的方法推出来的。这样,学生一次又一次的主动探索、发现构成教学过程的一个又一个的教学环节。学生发现就头号,懂的就讲,老师则因势利导,于学生疑惑处启发,于思维陈列阻塞处引导,于学习关键处点拨,起到了“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作用。而多媒体那创设阅读的问题情境,把矛盾引入阅读过程,为加速思考、探求新知提供内部动因的特殊功能也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三、运用多媒体,确切地评价学生,激发“自主探索”的兴趣

课堂教学教案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信息安全技术,课堂教学,教学方法

 

一、课程的重要性

信息是社会发展需要的战略资源。围绕信息的获取、使用和控制的斗争愈演愈烈,信息安全成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一个焦点,各国都给以极大的关注与投入。信息安全产品和信息系统固有的敏感性及特殊性,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安全利益和经济利益。网络信息安全已成为急待解决、影响国家大局和长远利益的重大关键问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是21世纪综合国力、经济竞争实力和生存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ね络信息安全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将全方位地危及我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国家处于信息战和高度经济金融风险的威胁之中。

作为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及相近专业的学生.毕业以后一般将作在各行各业计算机应用的最前线。对这些学生,培养安全意识,掌握网络与信息安全方面的知识迫在眉睫。

二、信息安全技术课程的主要内容及要求

一般说来,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安全问题包括:密码体系、安全体系、信息伪装、信息对抗等很多方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信息安全提供的服务:实体认证、访问控制、数据保密、信息流安全、数据完整性、数据源点认证、防止否认等。网络安全方面的主要策略:安全计划、站点安全、安全责任、应急计划、事件报告、监视计划、安全策略宣传。

信息安全技术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主动防御技术课堂教学,主要包括密码机制、身份认证、存取控制、授权、VPN(虚拟专用网);二是被动防御技术:防火墙、安全扫描、防病毒、密码检查、计账、路由过滤、物理及管理安全等;三是加密技术:四是身份认证和数字签名。网络安全方面的主要产品: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认证系统、加密解密系统、防病毒工具、漏洞扫描系统、审计系统、访问控制系统等。

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理解信息安全的相关安全原理,掌握计算机系统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和普遍采用的安全机制,了解当今主要的网络系统安全设置、安全漏洞、安全协议,并能够胜任一般网络安全、防火墙的策略与实现,提高信息安全防护意识与安全防护能力。

三、课程面临的几点问题

一、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信息安全技术已经在各个行业广泛的应用和普及,信息安全的内涵不再局限计算机软硬件设备的安全运行、软件系统的可用性及可靠性、电子数据处理和传输过程的完整性和保密性等传统的信息技术领域,而是横跨了计算机技术、企业管理、交易管理、信号处理等众多领域,信息安全知识不再只是计算机技术人员的专业需求,也受到了各类企业管理人员、军事及政府官员、金融及商务人士等各类人员,甚至普通个人终端用户越来越多重视。相应的,高校开设的《信息安全技术》课程的授课对象也由原来的计算机专业研究生为主,发展到各种不同的学生类型,主要包括计算机专业的全日制本科生、脱产学习的函授及夜大学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网络远程教育及各类短期培训类学员。由于不同学生在专业背景技术知识基础、工作内容与学习需求、学习与思维方式、学习的积极性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作为授课教师,必需针对不同的学生及时调整授课思想、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课堂教学,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授课效果。

二、课程的理论部分有一定的难度,也较为抽象和枯燥,例如加密算法的部分,对于数学基础不是很好的同学,理解起来非常的困难,但是这一部分的内容又是其他安全措施的基础,如果掌握的不好,那么网络安全协议、数字签名等内容就很难有很好的理解。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和丧失学好该课程的信心,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克服枯燥的理论,是教学工作的重点。

三、课程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部分要求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对于计算机专业高年级的学生,相对比较好安排实验,但是对于信息管理专业或者专科、夜大的学生,受计算机知识水平和编程能力的制约,则很难完成编程类的实验内容,因此在实验课程的安排上课堂教学,该如何取舍,也是该课程面临的问题之一。

四、建议与对策

面对信息安全课程的这几点问题,结合我在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和体会,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因材施教,因需施教。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他们对于课程的目标要求并不相同,因此内容的安排也应该做出调整。比如计算机本科的学生最主要的要求是掌握现有的主要安全原理与技术和常用的工具的使用,此外还好具备一定的反黑能力和安全编程能力;信息管理专业则主要在于增强信息安全意识、了解主要的安全技术、掌握简单的安全工具与配置方法,并且强调安全管理方面的内容;而通识选修课的学生由于来自于各个专业,能力和要求参差不齐,则只要求增强信息安全意识,了解简单的安全技术、了解简单的安全配置方法及注意事项即可。切忌一本教材一套教案讲遍天下。

二、在选择授课内容的同时.需要注意不能流于表面而局限于一些泛泛的、零碎的安全知识.同时也不能过多的研究深奥的理论细节.要根据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围绕着在实际生活中会遇到的问题.精心设计授课内容.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同现实情景相联系.能够根据具体情况解决实际问题.真正的将知识固化到自身.最终达到开设本课程的目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三、实验教学的部分,任课老师要根据不同的授课对象制定不同的实验内容,比如加密技术的部分,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只要观察各个算法所对应的加密系统的处理流程的演示即可,专科、高职的学生要在此基础上能够看懂实现该流程的代码,而全日制本科的学生则可以要求其选择一个加密算法加以实现。

四、针对课程较为枯燥的问题,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来调节课堂气氛,例如攻防比赛课堂教学,让学生分组进行攻防对抗,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向学生介绍社会上实际发生的信息安全的案例,近年来信息安全事件频发,为教师提供了大量生动鲜活的实例,和学生一起进行原因分析和对策的讨论,可以让学生形象的了解信息安全应用的领域及使用方法,寓教于乐。

五、考核形式多样化。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通过考试.而是希望通过课程的教授过程,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影响学生面对问题时的思维方式、道德素质和协作精神。因此在课程的考核形式上.可以综合考虑卷面成绩,课题讨论表现、论文的撰写、实践考核等多种形式.实际过程中通过查找资料和讨论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来修正和改进他们的成绩.以便从错误中学习。让学习课程本身的乐趣来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

五、 结束语

《信息安全技术》课程是一门较新的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发展变化很快的课程.这些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难度。如何设计好讲授的内容、课堂上教学的内容的深浅如何把握.如何把抽象的理论变成学生易懂的知识.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不断的总结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唐乾林.《网络安全系统集成》精品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 《学园:教育科研》.2010年第13期:31-32

[2]段旭良.基于ASP.NET的密码学实验教学网站的实现与应用[J]. 《计算机与现代化》2010年第6期:80-83

[3]路璐,孙宣东,明俊峰等非计算机专业“信息安全”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探讨[J].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卷第B09期:124-125

[4]申忠明,彭文灵.高师院校开展信息安全教育的意义和对策[J].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26卷第3期:62-65

课堂教学教案范文第4篇

一、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础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它的优劣直接决定课堂能否灵动。所以,我们在设计教学预案时,要努力做到:1、找准教学的起点。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个性特点必然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和推进。因此,深入了解学生,确定教学的起点,乃是科学预设的一个重要前提。教师通过了解,应弄清这些问题:教学目标中有哪些,学生已经掌握了?掌握的程度怎样?没有掌握的是哪些部分?哪些地方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哪些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只有正确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确定教学重点,哪些可以略讲甚至不讲,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优化教学内容。新教材倡导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将教材为我所用,而不被教材所束缚。因此,教师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应着重考虑以下问题:(1)从教学目标来看,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是什么?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看,重点、难点又是什么?(2)教学从哪里开始?课文中的顺序能否直接作为教学顺序?(3)除了教材,还需要补充什么?只有回答了上述问题后,才能采取有效的策略,达到优化教学内容的目的。3、构建弹性的教学预案 。课堂教学应该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他们带着自己的情感、态度等投入课堂学习,所以课堂上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事件”。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案预设时,要“大气”,应“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考虑预案时要在“粗”和“细”上下工夫,“粗”指的是各环节不宜过细过密, “细”指的是对文本的解读要深入、透彻。

二、灵活运用教学预设

课堂是生成的,教师在课堂上要灵活运用教学预设,机智生成新的教学方案,使教学富有灵性,彰显智慧。这就需要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1)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应该有一桶水”。试想学生是喜欢一个能够旁征博引许多诗文,并能信手拈来穿插在课文讲解中的老师?还是喜欢一个只对“大江东去”这一首词精讲细析的老师,答案显而易见。因此,要想打开学生的视野,教师的视野必须开阔,教师的专业知识必须渊博。(2)教师的教育机智。式无常式,课无定课,可以说有一千名教师就有一千种教学方案,通常意义上的备课,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只能是对普遍意义上的学生共性进行预先考虑。但教学对象的多变性与教学对象个体的复杂性,往往出于教师课前预案的设想之外,所以课堂上会经常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小插曲”,如果教师遇到这些“小插曲”就感到束手无策,甚至摆出师道尊严的架子来压制学生,这恰恰反映出教师的无能,而课堂上的灵动往往就体现在教师对这些问题所表现的机智上。

灵动更需要教师在课堂上顺学而导,及时调整教学预案,让课堂真正灵动起来,具体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1.借学生的质疑生成。

教学中,学生的质疑问难是一种信息交流活动,在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是奇思妙想,令教师一时难以置否。这些问题有的是学生理解错误造成的,有的是没有读懂上下文引发的,也有的是领悟不透文章的要旨造成的,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敏锐地捕捉住这些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教学《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课时,备课时我准备了许多资料,但是一上课有个学生这样问:“这么衣衫不整的爱因斯坦,为什么小女孩的爸爸却觉得他是个伟大的人呢?”这是一个牵涉到课文思想内容、人物形象方面的问题,这个问题是我备课时始料未及的,我认识到深入引导的机会来了,于是调整教学思路,和学生围绕这个话题进行探讨,学生终于理解了爱因斯坦的伟大之处。根据学生的质疑问难,调整教学思路,体现了学生的“学”和教师“教”的和谐统一。我们只有根据教学情景及时调整,才能真正做到“顺学而导”。

2.借学生的“怪问”生成。

教学中常常会碰到学生提一些怪问题。对这些问题,一旦处理不好,就可能影响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若能因势利导,巧妙转移,就能化弊为利。如我在执教《我爸爸》一课出示“我爸爸”跳舞的画面时,竟有学生在下面大叫:“爸爸真好色!”这时,全班哄堂大笑,同学们的目光都盯住我,意思是看我怎么处理。谁知,我冷静地一笑:“这位同学真会开玩笑,‘我爸爸’怎么可能是这样的人呢?舞蹈是一种很高雅的艺术,我爸爸一个堂堂的男子汉竟然也能翩翩起舞,由此可见,我爸爸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全班的气氛顿时缓和了。

课堂教学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学案导学 编写原则 教学模式 主导 主体

2011年10月以来,我校开始推广“学案导学,五步教学”课堂教学模式,经过四年的探索与实践,“学案导学,五步教学法”课堂教学模式日臻成熟。实践证明,该课堂教学模式特色鲜明,效果显著,非常适合我校实际。“学案导学,五步教学法”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全面发展,大幅度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为我校将来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给我们带来一些有益启发和思考。

一、实施“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背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和弊端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反思传统课堂:第一,它是先教后学,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课堂。这种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往往过于死板,教师搞“一言堂”,学生地位得不到充分体现和尊重,即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有自己的看法,也往往不敢表达,严重束缚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第二,它是应对高考,忽视素质教育的课堂。课堂教学的内容选择都是瞄准高考,教师课堂关注的是升学有望的学生,很难顾及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素质教育很难做到。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生源的学校,传统的课堂教学效率低,跟得上教师讲课进度的学生不足三分之一,久而久之,大部分学生成为厌学生和弃学生。第三,它是贯彻一维目标,三维目标很难落实的课堂。传统的课堂所关注的是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以至于学生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方法、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得不到重视,新课程改革方案中提到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及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积极参与的局面很难见到。因此,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从课堂教学改革上突破,全面打造“高效课堂”。

2011年10月我校课改小组结合多校经验和我校学生现状,最终决定在全校推广“学案导学,五步教学法”的课堂教学模式。

二、“学案导学,五步教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过程

“学案导学,五步教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有两个关键:一是《导学案》的编写与使用,二是课堂结构。

(一)《导学案》的编写与使用

1.导学案编写的目的及要求

导学案是指教师通过对课标、教材、学情的深入研究,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编制的用于指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案,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具有“导读、导思、导做”的作用。一份好的导学案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重要媒介,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向导。编写导学案要做到以下几点:

(1)引导阅读启迪思维。阅读思考是导学案的特色,也是学生提高自学能力的基础。

(2)设置问题引导探究。问题探究是导学案的关键,一份好的导学案能起到“因问诱思,以问拓思”的功效,并能帮助学生学会如何从理论阐述中掌握问题的关键。

(3)引导构建知识体系。知识整理是导学案的重点,一份好的导学案能引导学生学会独立地对课本上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整理归纳,建立一定的知识体系。

(4)设置分层检测。达标检测是导学案的着力点,在探索整理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进行一些针对性强分层次的达标检测题。

教师通过导学案的形式引导,教会学生自主学习,从而使学生与教师在学习、教学过程中都能够做到有的放矢,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这就需要我们:一是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研究课标、考纲及高频考点,把握重点、难点,确定正确的学习目标,设计出有梯度有层次的问题链。二是了解学情,预测学生会在哪一个知识点,哪一个问题上产生疑问,这样所设计的问题才有针对性。三是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如教学难点,最新学科动态可以做一些微课或微视频在学科自习课上让学生观看,拓宽学生思维和视野,为完成导学案做好铺垫,不要把导学案编成教案或练习题。

2.《导学案》的内容

主要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学习目标: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按照掌握的程度进行分类(A知道B理解C掌握),并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整合,让学生一目了然,知道本节课要探索的内容及达到的目的。

(2)学习重点和难点:学习重点和难点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知识的重点难点,另一方面是学习方法或教学方法的重点难点。所以,需要我们在备课时把重点的突出方式和难点的突破方法教给学生,在这个问题上,老师没有必要遮遮掩掩,学习重点、难点要表述到位,不要泛泛而谈。

(3)学法指导:学法指导是什么,学法指导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手段,学法指导是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对某个内容学习时会出现什么问题,用什么方法方式解决这个问题时可以走最短最有效的路,也可以说是对学生的一种温馨提示。

(4)知识链接:知识链接是指这节课中学到的内容,在以前的学习中有没有涉及,有没有和本节课内容相关的知识,可以以微视频形式呈现,这对导学案的学习具有铺垫作用。

(5)学习过程:主要包括学习的主要环节、形式及相关学习活动,每个知识点的形成过程,包括达标训练,以发展各类学生的潜能,升华学生的理性认识。我们一般分为下面几个内容:

①导学过程,含教学内容、情境、问题、方法、媒体设计等,把知识问题化,引导学生更好地阅读课本,带着问题主动思考课本知识,有效地参与学习过程,最大限度地还原科学发展的过程,充分体现学案导学的功能。通过实验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典型例题解析等模块使学生接受新知识,并达到对新知识的深化理解。

②达标检测,紧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能力培养目标,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题,一般分为两组,题组一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练习,题组二重在培养学生能力,使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入里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③学后反思,对所学知识系统化,要求学生不看课本,对照学案进行。加强总结反思,及时确认所学知识,及时发现存在问题,这是学习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策略,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在设计学案时,必须留有小结时间,指导学生对本课时学习内容、学习活动进行总结反思。

3.《导学案》的使用

(1)师生共用《导学案》,科任教师必须在上课前一天将《导学案》发放到学生手中,便于学生自学。

(2)教学结束后,在每周的教研时,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更新或增删问题和练习题,并写出导学反思及建议,对导学案进行优化。

(二)课堂结构

1.自主学习

即在学科自习上由导学案引领学生自主自学,学科自习在课时安排上与课按1:1的比例分配。学生在认真阅读并理解教材的基础上独立完成导学案上的学习任务。自主学习,是“学案导学,五步教学法”的基础和前提。学生在独立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将在第二天的课堂上通过合作探究及教师精讲点拨解决。

2.合作探究

即小组合作学习,每节课的前5―8分钟(可适时调整)为学生合作学习的时间,让学生把在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带到课堂上,在合作中解决。教师在课堂上首先给出上一节导学案上各知识点的正确答案后,各学习小组在组长的组织下,通过互相讨论解决导学案上出现的错误和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合作学习时,小组内同级别的同学之间进行质疑对抗,不同级别之间A教B、B教C,实现兵教兵、兵练兵,彼此之间取长补短,互助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小组合作学习中,既有个人的成功,又有小组共同目标的达成。我们还采用小组评价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侧重于小组整体能力的提高,并给予相应奖励,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3.课堂展示

课堂展示的目的是让学生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即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学生经历了自主、合作学习之后,教师在课堂上随机点某一小组的某学号(小组提前把组员分好学号)来代表本组展示其学习成果。

学生自主设计其展示问题的形式与方式,展示的内容应具有典型性,要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展示的形式主要有板书展示、口头展示及模型展示等。在展示过程中,其他同学要认真倾听,积极思考,对存在的问题发表不同见解,某一组展示的同学解答不了的问题,本小组其他成员补充,本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其他小组可以抢答。尽可能使问题在质疑对抗中解决。使课堂成为学生证明自身实力的一个舞台。这是一种持久的、强大的驱动力,促使学生高质量地完成自主、合作学习,通过展示激发学生的内趋力推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

4.精讲点拨

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展示的情况和质疑对抗的程度决定精讲点拨的内容。教学的灵活度很大,当学生有实在解决不了的难题或学生的挖掘深度不够或学生的讲解存在问题时,教师才出场进行精讲点拨,教师讲什么、讲多少,完全取决于学生的掌握情况。这样的课堂灵活度很大,表面上教师看似很轻松,实则不然,教师要将更多时间用在课前,并在课上要保持高度紧张,因为学生的问题是随时生成的,所以更具有挑战性。

5.小组评价

课堂评价是教学改革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适当的评价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之能更好地投入学习。教师的评价在高效课堂教学环节中主要体现在两处:一处是随时进行的即时评价,另一处则是在课堂教学结束时的小组评价。

教师给予学生的激励评价评价要公平、及时,不能带有个人偏见和个人喜好,态度要诚恳,评价必须切中要害,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好在哪里,不好在何处,必须具体明确,绝不可以模棱两可,这样能使学生感觉到教师的真诚,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

三、“学案导学”实施后我校在教学方面发生的变化

(一)从教师层面看

首先,“学案导学,五步教学法”的推行促进了教研活动的发展,提高了教师的合作探究能力。每周每个备课组进行一次教研活动对上一个导学案的修改和补充,对下一个学案进行研讨审核与定稿。在这里,每一个教师成了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以研究者的心态投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教师不再是教书匠而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其次,“学案导学,五步教学”课堂教学模式使教师角色发生变化。课堂大部分时间被学生占据,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教师角色实现了由“演员”到“导演”,由台上到台下,由课堂的“统治者”到“平等中的首席”的转变。

(二)从学生层面看

我们学校从2011年10月份始开始实施,到现在已经有四年,我们发现:“学案导学,五步教学法”,促使学生学习方式发生较大转变 学生由过去依靠教师灌输、消极等待的学习习惯,转变为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索,积极参与,培养了学生乐于动手,勤于思考,敢于实践,大胆质疑的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了学习能力,提高了学习效率。这与新课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不谋而合。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参与意识逐渐增加

“学案导学”课堂是一个动态的课堂,学生主动参与每个问题的研讨,改变了教师在课堂自娱自乐地进行讲解、下边昏昏欲睡的情况。通过我们的检查,发现学生睡觉的现象很少了。

2.加强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案导学”课堂是学生自由发言的课堂,抢答题可以主动站起来进行回答,学生做错了可以随时站起进行补充修正,并且说明原因,甚至可以为自己辩论,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

3.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增强

因为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着每个小组的荣誉。

4.学生表达能力、书写水平大幅提升

教学中所运用的导学案既是教师导的依据,又是学生学的依据,把课堂内容问题化,强调的是学生的书写能力和口语表达,学生不但在学案上书写还要在黑板上展示,更要纠错并说明原因,所以学生口语表达和书写水平有大的提高。

5.大面积提高了教学质量

通过合作探究,优秀生因为要担负本组的学习指导工作而更加进步了,后进生不能再无所事事,原来上课一直睡觉的学生现在敢于站在课堂上大胆地写、大胆说了,导学案的检测题都是分层设计的,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学案导学”课堂提高的是大多数学生的成绩,班级平均分上升了。

四、“学案导学”应把握好以下“四个不能淡化”

(一)“学案导学”不能淡化教师的教学设计

学案不能代替教案,不能代替教师的备课,学案是指导学生学的具体方案,教案是教师教的设计。课堂教学理应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而学生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式及学后疑难的解析都需要教师进行认真设计。同一学习内容,教师不同的教学设计,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

(二)“学案导学”不能淡化教师对教材的深刻挖掘

我们倡导教师课堂上“不能教导学案,而要用导学案教”,针对教研,我校提出了“分块备课―集体研讨―个性化处理”的备课流程,这是一个非常理想的教研方式,有利于教师发挥群体智慧,实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此种做法,教师的备课负担是减轻了,但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淡化了,教师应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挖掘教材进行第二次备课。

(三)“学案导学”不能淡化学科特点

导学案要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下,体现课堂教学的学科特点。

(四)“学案导学”不能淡化教师的教学风格

“学案导学”由于采取基本一致的教学设计,往往会束缚教师的手脚,同时可能使部分优秀教师产生从众心理,不能充分认识自身的潜力,从而降低对自己的要求。这对于教师自身的专业化成长、形成不同的教学风格是极为不利的。

“学案式导学”模式为新课程理念提供了一种很好的实施途径,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很好地结合了起来,提高了教师“导”的技能,并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十分明显的作用。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已成为一种教学相长的有效教学模式。当然,学案导学实验中也遇到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研讨和改进。例如,个别学生在完成导学案时不是通过看书思考而是抄袭教辅资料,课堂上学生的展示时间难以控制与完成教学任务之间有矛盾等。因此“学案导学”作为一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途径,还必须在学案的设计、使用、完善及备课方式和课堂实施的改革等方面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田宏忠.教师如何编写导学案[M].天津教育出版社,2012.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