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营分析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分部经理 报酬方案 基础报酬 报酬结构
报酬方案是激励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报酬方案在提高员工积极性、创造性,实现民营企业战略目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学者对经理人报酬激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上市企业、国有企业等方面,而单独以非上市的中小民营企业为研究对象的极为少见,本文以西部某省民营企业为调查对象,根据调查取得的数据研究以下问题:员工工作特点对报酬方案的影响是否显著;以企业规模反映的企业组织特点对报酬方案的影响是否显著;分部经理报酬与财务业绩的关系。
一、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本文所定义的分部经理指企业内部各部门的负责人。关于分部经理报酬方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报酬方案的影响因素研究,以及报酬方案与激励效果的相关性研究等方面。边际生产率工资理论认为,职业经理人的报酬水平取决于经理人的生产率的大小,并通过公司绩效来衡量职业经理人的生产率。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多从职业经理人人力资本特性、职业标准和在管理阶层中的层级来解释职业经理人报酬水平的决定。组织行为学主张从行为的标准,即从职业经理人发生的行为来说明其报酬水平。理论主张经理人的报酬将由企业的经营业绩来决定。经理人基础报酬水平(base pay)可以用经济学中最普通的“预期”来解释。经理人越努力,企业的年度业绩越好,其得到的“预期”价值越高。在实证研究方面,Gerhart&Milkovich(1990)发现,基础报酬水平(base pay)与员工个人人力资源投资及工作责任正相关;报酬结构(pay mix) 与员工个人人力资源投资及工作责任正相关。在控制员工的个人特点和工作特点的情况下,组织间在基础报酬水平和报酬结构方面呈现出区别。变动报酬的比例与财务业绩正相关。Holmstrom(1979)通过允许薪酬契约依赖于y(w,z)扩展了委托模型,其中w为产出,z为代表其他可观测变量的一个向量。他说明薪酬支付取决于期望得到的管理行为在实际中实际的可能性。这一“信息提供原则”表明薪酬支付以产出w为基础,不是因为股东偏好较高的产出而是因为w提供了用于确定管理者实际上采取何种行为的信息。公式也明确了薪酬契约中额外绩效度量的作用:这些度量提供了用于估计管理者是否确定采取期望行为的信息。特别是,如果z包含了对于评估不可观测的努力水平有价值的额外信息,那么最优契约有y(w,z)的形式。G.M.Main&Charles A.O’Reilly(1993)发现薪酬差距与公司规模呈显著正相关关系。Waston(1994)对UK的97家中小公司的非所有者高管人员的薪酬进行研究,发现公司的资产规模是显著变量,能解释大部分薪酬的横截面差异。
(二)国内文献 中国不少学者的实证结果也发现,高管人员的现金收入水平与企业规模有显著相关性。魏刚(2000)发现薪酬水平与企业规模相关。李增泉(2000)进一步证实了魏刚的结论。夏天(2006)发现,不考虑持股的显性报酬(年薪)与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ROE没有显著相关关系;业绩类型和薪酬类型在1%的水平上显著,即业绩类型对薪酬类型有显著影响。经理人年薪的增长随着上市公司总资产规模的增长具有一致性,这种弹性效应证明许多经理人正是通过规模扩张来加快业务增长的经营模式来提高公司业绩,从而能够较大幅度地增加年薪报酬水平,为我国的职业经理人报酬和企业业绩关系的研究提供了基本的材料。魏刚(2000)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与公司高级管理层年薪、公司经营业绩、公司规模、公司所在行业的景气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与其持股比例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综上所述,分部经理报酬方案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尽管上述国内外研究结果呈现出一定的差异,但都涉及到将员工特点、组织特点和业绩指标作为影响报酬的重要因素加以研究。我国民营企业分部经理报酬方案的影响因素研究可能和上述研究有共同之处,也可能存在差别。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假设1a:基础报酬水平(base pay)与分部经理个人工作能力及工作责任正相关
假设1b:报酬结构(pay mix) 与分部经理个人工作能力及工作责任正相关
假设2a:在控制员工的个人特点和工作特点的情况下,基础报酬水平与组织特点之一企业规模相关
假设2b:在控制员工的个人特点和工作特点的情况下,报酬结构与组织特点之一企业规模相关
假设3a:在不考虑组织特点的情况下,资产报酬率与分部经理基础报酬水平(base pay)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企业业绩随着分部经理基础报酬水平(base pay)的增加而上升
假设3b:在不考虑组织特点的情况下,资产报酬率与分部经理报酬结构(pay mix)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假设3c:在不考虑组织特点的情况下,人均销售收入与分部经理基础报酬水平(base pay)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假设3d:在不考虑组织特点的情况下,人均销售收入与分部经理报酬结构(pay mix)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假设3e:在不考虑组织特点的情况下,利润与分部经理基础报酬水平(base pay)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假设3f:在不考虑组织特点的情况下,利润与分部经理报酬结构(pay mix)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二)变量选取 本文数据需要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从民营企业取得,所以,如果数据过多,则问卷回收率可能会降低。从这个考虑出发,本文采用简洁的五级度量的方法来计量各变量。解释变量是报酬水平的相关变量,按利克特多项目量度方法确定。考虑到问卷数据的可收集性,从员工特点、组织特点、财务业绩三个方面选取有代表性的变量进行研究。第一,员工特点:员工特点是影响报酬方案的内生因素,它表现为分部经理的工作能力和工作责任,并和分部经理的努力程度密切相关。按照激励理论中的路径-目标理论,高薪应该是经理人努力带来的公司绩效提升的必然结果,换句话说,良性的激励机制应该是经理人努力带来业绩越好,经理人的薪酬越高;而不是薪酬越高,经理人的业绩越好。而委托理论则认为,委托人和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风险偏好的差异使得人的风险规避程度不易直接观测,人努力的成本系数反映了不同努力程度带来的成本大小的敏感性,主观努力的效果不易衡量,但是努力实现的客观条件如制度环境、公司规模、市场竞争环境、社会责任等在很大程度上间接反映了人努力和风险偏好,因为公司规模越大,所处市场竞争越激烈,职工总人数越多,领薪与公司业绩联系越紧,经理人员的工作难度大,需要付出的努力越大,其报酬相应就比较高。因此,本文主要关注分部经理工作难度(低、较低、一般、大、非常大)、工作努力程度和责任心(差、较差、一般、强、非常强)两个项目。第二,组织特点:根据组织管理理论,不同规模的企业具有不同的层级结构。规模大的企业具有更多的层次管理结构,并且每一层都有一个报酬级别,这就意味着规模大的企业其分部经理的报酬将超过小规模企业分部经理的报酬。为此,设计如下主要量度项目:企业规模(很小、小、中等、大、很大)。第三,财务业绩:分别考虑绝对数、相对数和平均数三类变量,具体选取的量度项目如下:资产报酬率高低程度;人均销售收入高低程度;利润高低程度。
(三)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文的问卷调查是在西部某省级工商联合会的协助下完成的,通过该工商联合会的正式公文,由其所管辖的地区级工商联合会组织本地区范围内规范以上民营企业参加“新税法学习班”,课题组成员免费授课,作为回报,学员填写调查问卷。共有12个地区级工商联合会于2008年1月下旬至2008年3月组织了13个“新税法学习班”,参加人员都是民营企业的财务主管,约680人,本文的调查对象是民营企业生产部门或营销部门的负责人,让财务主管带回企业,由企业生产部门或营销部门的负责人填写,发放调查问卷600份,收回问卷164份,其中有效问卷114份,有效问卷率为19%。
(四)模型建立根据前述理论分析,采用线性回归的方法来检验假设,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如下:yit=zit+eit…(1);yit=zitA+xitB+witC+eit…(2)。其中:y为管理人员薪酬水平(根据不同假设,选取基本薪酬、薪酬结构等变量);Z、X、W为解释变量;A、B、C为系数;e为除解释变量外其他随机扰动因素的影响。
三、实证结果分析
(二)相关性分析 当yit与解释变量不一定是线性关系时用sp-
earman相关更能测度广义的单调关系(如表6)。可以看出,除企业规模与基本工资,资产报酬率与基本工资之间的相关程度显著外,其他解释变量与依存变量之间均不存在相关关系。因而除假设2a、3a外,假设1a、1b、2b、3b、3c、3d、3e、3f均不成立。
(三)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检验员工工作难度和技巧、员工工作努力程度和责任心对报酬水平的影响,采用模型(1)检验二者的拟合程度(表7)。根据(表7)对变量数据的拟合优度判断,各指标的拟合程度很差,均没有达到0.7以上的标准,其中解释能力最强的是工作难度和技巧对报酬结构的影响,它的拟合优度也仅为12%,说明用工作难度和技巧、工作努力度和责任心反映员工特点,并用其解释对报酬水平的影响,其解释性差,回归模型不具有代表性。进一步检验假设2a、假设3a,建立假设为:H20:r≤0,H21:r>0;H30:r≤0 ,H31:r>0。对基本工资和企业规模、基本工资和资产报酬率之间进行单变量回归分析,结果如(表8)。经检验,显著性水平p分别为0.002、0.000,拒绝原假设H20和H30,企业规模与基本工资正相关,资产报酬率与基本工资正相关。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研究民营企业分部经理报酬方案的影响因素,这些因素包括:以员工工作难度和技巧、工作努力程度和责任心反映的员工特点;以企业规模反映的组织特点;财务业绩:分别用资产报酬率、人均销售收入、利润指标衡量。根据114家民营企业的数据,经过统计分析后,本文有如下发现:一是员工工作难度和技巧、工作努力程度和责任心与分部经理报酬方案之间不具有统计上的显著相关性,其原因可能一方面在于工作难度和技巧、工作努力程度和责任心在实践中难以量化,另一方面也可能在于民营企业的激励机制设计不够合理。二是组织特点中企业规模与分部经理基础报酬之间有正相关关系,与报酬结构不具有显著相关性,这可能是由于大部分民营企业比较注重工资等日常短期激励,而长期激励强度不足。也说明企业规模大小集中反映了分部经理劳动复杂程度的高低,成为影响民营企业工资制度的一个重要因素。三是财务业绩中,人均销售收入和利润指标与分部经理报酬之间不具有统计上的显著相关性,而资产报酬率与分部经理基础报酬之间有正相关关系,与报酬结构不具有显著相关性。这可能是由于利润数字易受人为操纵,同时,也反映出利用财务业绩设计分部经理报酬方案时,民营企业依然关注的是短期激励。影响我国民营企业长期持续发展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设计并推行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从上述因素分析可以发现,民营企业采用的主要激励方式依然是工资激励,激励方式单一,分部经理的报酬结构不合理,长短期激励失衡,侧重于短期激励、物质激励,其结果是人才流失严重,导致民营企业“长不大”、“走不远”。因此,建议民营企业积极探索各种多元化的激励方式,增强长期报酬的激励力度,根据企业实际设计与分部经理报酬挂钩的多指标的业绩评价机制,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引导分部经理处理好企业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关系,促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毕晓芳、姜宝强:《经理人报酬――业绩敏感性的影响因素研究,《经济问题探索》2007年第9期。
[2]张望军、彭剑峰:《中国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实证研究》,《科研管理》2001年第6期。
[3]郑超、黄攸立:《国有企业核心员工激励机制的现状调查》,《华东经济管理》2001年第6期。
[4]魏刚:《高级管理层激励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经济研究》2000年第3期。
[5]李增泉:《激励机制与企业绩效――一项基于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会计研究》2000年第1期。
[6]夏天:《基于利益相关者的经理人激励机制研究,《华东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7]Barry Gerhart, George T Milkovich. Organizational differences in managerial compensation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0.
[8]R.Waston, D. J. Storey, P. W. Arezyk, K. Keasey and H. Short. The Remuneration Non-owner Managers in Small and Medium- sized UK Enterprise. Joumal of Management Studies,1994.
关键词: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培养方案
在我国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我国高等教育也得到了较为长足的发展,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就是这一发展的最直观体现。但对于我国高等教育来说,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向来是其工作的难点所在,而为了最大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正是本文就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分析展开具体研究的原因所在。
一、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阶段划分
在本文就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分析展开的研究中,笔者将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划分为制订专业培养目标、规划并组织专业教学过程、专业教学评价和专业技能鉴定等三个阶段,希望这一人才培养阶段的划分能够为我国相关院校教学工作的更好展开带来一定启发。
1.制订专业培养目标
在制订专业培养目标这一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第一阶段中,其主要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培养目标的专业制定,可以说这一培养阶段主要是为了明晰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教学的方向与目的。对于应用型经济管理的专业教学来说,其本身属于较为复杂的人才培养与训练过程,这就使得一般高等院校想要真正较高质量的实现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就必须保证自身拥有科学、完善的实践性教学计划,这一计划需要包括规划性、可实施性的教学指导文件,并能够实现教学内容的具体化与细分化,这样才能够较好的满足高等院校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2.规划并组织专业教学过程
在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的任务主要是为了保证第一阶段制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培养目标能够得到较好的执行。具体来说,在这一规划并组织专业教学过程阶段中,相关高等院校需要提供专业教师与教学条件,并依据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开展高质量的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相关教学,这一教学需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较好互动,这样才能够真正提高相关学生的职业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阶段中,相关高职院校必须结合相关计划,制定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这样才能够真正达成第一阶段设置的教学目标。
3.专业教学评价和专业技能鉴定
在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第三阶段,这一阶段主要的任务是教学评价和技能鉴定,其主要是为了验证上两个阶段的真实发挥效果。对于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来说,再好的计划与策略,也需要通过验证才能够确定其有效性,所以相关高等院校就必须建立完善、科学的教学效果考察评价体系,这样才能够较好的实现较高质量的教学评价;而在学生的专业技能鉴定中,相关院校可以采用专业岗位操作技能验证的方式,对学生在真实岗位中专业技能的发挥情况进行鉴定,这样自然就能够较好的实现这一阶段的任务要求,保证相关高等院校真正实现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
二、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结合上文内容,我们对高等院校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阶段划分产生了较为直观的认知,而结合这一认知与相关文献资料,笔者将在下文中对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进行详细论述,希望这一论述能够为相关高等院校带来一定启发。
1.教学过程整体设计
在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整体设计中,相关高等院校必须围绕培养目标,实现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市场需求相结合,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就需要得到经济管理专业知识针对性、应用性和超前性的支持。由于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主要包括专业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教学两部分,所以笔者建议相关高等院校建立集中与分散结合、教学与实践结合的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循环教学培养模式,这一循环教学培养模式主要通过对学生开展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应用的循环教学,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实现自身所学经济管理专业相关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这自然就能够较好的保证这一教学的整体效果。
2.教学课程体系设计
除了教学过程的整体设计外,教学课程体系的设计也是这一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一部分笔者建议相关高等院校采用浓缩理论教学、强化实践技能、身心教育并重的设计理念。具体来说,在浓缩理论教学这样设计理念的影响下,高等院校必须对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理论课程进行恰当而有效的压缩,这一压缩需要实现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教学课程数量与课时数量的显著降低,这样才能够有效避免教训内容的重复;而在强化实践技能这一教学课程体系的的设计理念影响下,相关高等院校需要增加自身实践课程,并同时增加专业能力培养课程,这样才能够较好的保证学生能力的不断提高;而在身心教育并重这一教学课程体系设计的设计理念影响下,高等院校必须将育人放到与教书并重的地位,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这对于高等院校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教学的教学质量提高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3.教学方式设计
在高等院校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方式设计中,笔者建议相关高等院校采用“方法训练、能力培养和科研指导”三位一体的教学方式设计理念,而根据这一设计理念,高等院校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教学就能够较好的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活动,这自然也就将大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具体来说,在方法训练这一理念下,高等院校需要通过不同手段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技能以及思维方法进行培养;而在能力培养理念下,高等院校需要设法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综合发展能力;而在科研理念下,高等院校需要使学生接触经济管理专业相关的最前沿知识与技能,这样才能够较好的实现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
4.实践性教学设计
上文中笔者曾提到,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主要包括专业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教学两部分,所以高等院校必须对这一教学的实践性教学部分进行较好的设计,这里笔者结合自身实际工作经验,将实践教学设计为专业技能初步应用、实践应用能力的深化、实践应用能力的提高等三个教学环节。
(1)专业技能初步应用
在专业技能初步应用这一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性教学设计第一环节中,这一环节学生经济管理相关实践能力的提高,主要通过课本上的知识实现,而在对学生进行的专业技能教学中,相关高等院校需要实现从理论课程开始与从实际应用需求结合的教学形式。在从理论课程开始的专业技能教学中,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引导专业理论教学和专业技能教学,而从实际应用需求开始的技能教学,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掌握基础的经济管理相关技能,这两方面教学的结合,就能够使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初步实现自身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自然就实现了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技能初步应用这一目标。
(2)实践中应用能力的深化
在高等院校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的第二个环节中,这一环节需要实现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深化,而为了能够真正实现这一目标,相关高等院校需要有针对性的开展模拟实习、应用实习和综合实验。具体来说,相关高等院校在这一教学环节除了开展具体的主干课程教学外,还可以有目的的组织各类实验、实训、实习等教学活动,其中灵活结合实验教学平台开展的仿真实训教学能够在这一时期发挥较好的应用效果,这点需要相关高等院校予以重视。
(3)实践应用能力提高
在高等院校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的第三个环节中,这一环节主要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高经济管理相关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使其能够满足社会中各类企业的需求。具体来说,在这一实践应用能力提高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中,高等院校需要将教学的重点转移到学生的专业技能复合、拓展和创造性应用能力的培养上,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在毕业前掌握较为扎实的经济管理相关实践技能。具体来说,这一时期相关高等院校需要较高质量的开展“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网络信息安全”课程、“现代物流管理”课程、“案例分析”课程、“顾客关系管理”课程,通过这一系列实践相关的教学课程与具体的社会实践,学生就能够较好的掌握经济管理相关实践技能,而高等院校也就真正实现了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环节中高等院校采用感知认知、体验实践、应用创新的递进式实践能力培养过程,能够更好的完成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结论
在本文就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分析展开的研究中,笔者详细论述了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阶段划分、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方案设计,结合这一论述我们能够了解到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对于相关高等院校的重要性,希望这一内容能够为相关院校经济管理专业相关教学的更好展开带来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1]董萍.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讨[J].山东英才学院学报,2010,01:20-22.
[2]杨荣明.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J].池州学院学报,2009,04:121-125.
[3]何京蓉,冉建宇,陈梅.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创新[A].华中师范大学.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on Creative Education(CCE2011)[C].华中师范大学,2011:5.
[4]焦健.高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3.
[5]贾立锋.新建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与实现[D].河北师范大学,2014.
关键词:对外贸易;FDI;环境污染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3-0033-02
自国务院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以来,皖江城市带主动承接境内外产业转移,其对外开放水平也不断提高。作为皖江城市带的核心城市,合肥、芜湖、马鞍山和铜陵4市的对外开放程度相对更高,考察这4个城市的环境发展状况发现,其环境污染水平也很高。这是否说明合、芜、马、铜4市在对外开放促进经济增长的过程是以牺牲区域环境质量为代价呢?如何使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4市实现环境友好型对外开放?这些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
一、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4市对外开放现状
考虑到相关数据的可获取性,对合肥、芜湖、马鞍山和铜陵4市对外开放水平的考察,主要从利用FDI和出口贸易两个方面进行。
(一)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4市出口贸易不断增长
由于2011年原地级巢湖市分别并入合肥、芜湖、马鞍山3市,考虑到数据的可比性,在此考察2011―2014年合、芜、马、铜4市出口增长情况(见表1)。
表1 2011―2014年合芜马铜4市出口总额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安徽统计年鉴,各市2014年统计公报
表1数据显示,合肥市2014年出口总额为127.14亿美元,同比增长5.2%,比2011年增长62.6%;芜湖市2014年出口总额为49.74亿美元,同比增长26.5%,比2011年增长83.9%;马鞍山市2014年出口总额为12.46亿美元,同比下降10.1%,比2011年增长56.9%;铜陵市2014年出口总额为8.6亿美元,同比增长38.3%,比2011年增长65.7%。4市2014年累计出口总额为197.9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96%,比2011年增长67.2%。可见,自皖江城市带规划批复以来,尽管外贸出口总额有所波动,但整体来说合、芜、马、铜4市呈增长趋势,且增速明显。
(二)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4市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发展迅猛
表2 2011―2014年合芜马铜4市实际FDI总额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安徽统计年鉴,各市2014年统计公报
从表2来看,2014年合肥市实际利用FDI总额21.82亿美元,同比增长15.4%,比2011年增长49.9%;芜湖市2014年实际利用FDI总额20.03亿美元,同比增长24.8%,比2011年增长92.4%;马鞍山市2014年实际利用FDI总额17.61亿美元,同比增长19.1%,比2011年增长77.5%;铜陵市2014年实际利用FDI总额2亿美元,同比下降50.1%,比2011年下降16%。4市2014年累计实际利用FDI总额为61.46亿美元,同比增长14.3%,比2011年增长64.9%。可见,除铜陵市2014年利用FDI受经济形势影响下降之外,其余3市及合芜马铜整体上利用FDI均以两位数以上速度增长,发展迅猛。
二、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4市环境污染现状
随着合芜马铜4市在境内外产业转移承接过程中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上升,其环境污染水平也不容乐观。
表3说明,自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批准以来,合、芜、马、铜4市工业废水排放都呈波动中上升趋势,其中,合肥和芜湖工业废水排放量增长较为明显,2013年相比2010年分别增长了82.9%和71.1%;马鞍山和铜陵同期增长幅度相对较小,分别为21.2%和25.3%。结合上文的分析可以发现,同期,改区域对外贸易和利用FDI规模也在增长,这是否预示合、芜、马、铜4市对外开放水平和区域环境污染之间有内在的关联性?为了验证这一数据上的直观印象,下文在参考已有的贸易、FDI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计量模型进行实证检验。
表3 2010―2013年合芜马铜市工业废水排放量 单位:万吨
资料来源:国研网区域经济数据库
三、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4市对外开放环境效应实证分析
(一)模型构建
本文建立的计量模型形式如下:
LnWit=αit+α1Lntit+α2Lnfdiit+α3Lnsrit+α4Lnklit+μit (1)
模型(1)中,Wit为t年i市的工业废水排放量,tit为t年i市的进出口金额与GDP的比值,用以反映对外贸易对环境影响的规模效应;fdiit为t年i市实际利用FDI金额与GDP的比值,代表合芜马铜4市利用FDI的环境效应;srit表示t年i市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代表对外贸易对环境影响的结构效应;考虑到用人均收入水平代表对外贸易对环境产生的技术效应可能会与规模效应产生多重共线性,在此用klit即t年i市固定资产投资与年末单位从业人员的比值,来代表对外贸易对环境影响的技术效应。
本文所用数据为2003―2013年的面板数据,各统计数据来源于国研网区域经济数据库及《安徽统计年鉴》,其中,安徽各地区出口额与实际利用FDI的金额均换算为以万元人民币为单位。美元对人民币汇率来自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
(二)回归结果
表4 回归结果
注:括号内的数值为回归系数的标准误 ,*、**与***分别表示回归系数在10%、5%与1%水平上显著。
笔者根据相关回归统计量判断了面板模型的设定类型,由表3可以看出,方程(2)的回归结果较好。其中,解释变量Lnt的回归系数在10%水平上显著,其估计结果为负值。因此,合肥、芜湖、马鞍山以及铜陵4市的对外贸易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正面影响,“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之和最终为负值。进一步来说,这可能是因为2003年以来,这些地区出口贸易发展产生了较大的“技术效应”,这4个地区的出口产品结构出现了改善,“规模效应”对环境质量产生了一定的正面影响。解释变量Lnfdi的回归系数在5%显著性水平上为正值,因而2003年以来,合肥、芜湖、马鞍山以及铜陵4市的利用外资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解释变量Lnsr的回归系数不显著,因此,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份额的提高没有导致工业废水的显著增加。解释变量Lnkl的回归系数为负值,回归结果显著,因而人均固定资产投资的提高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工业废水排放。
四、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4市实现环境友好型对外开放的对策
(一)制定利用环境友好型FDI产业规划
回归结果显示FDI对合芜马铜4市的环境效应为负,说明当前4市利用的FDI主要集中在环境污染较重的行业,从而加剧了区域环境污染的程度。因此,当前4市政府在区域引进FDI过程中,应抓紧制定禁止、限制和鼓励类FDI项目规划目录,对高污染、高耗能的污染型FDI如纺织、化工等应禁止,对已经引入区域内的污染型FDI项目,应限制其污染排放水平,通过征收排污税或要求企业采用新技术自行治理和消化污染物等形式减轻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对环境友好型FDI,应千方百计引进来,可以在税收、财政、金融和土地政策、用工保障、社会服务等方面做足功课,让其愿意来合、芜、马、铜4市投资。
(二)进一步调整贸易结构,发展清洁产品贸易
回归结果说明,由于合、芜、马、铜四市对外贸易倾向于较为清洁的产品结构,因而其对外贸易对区域环境污染具有一定的正面影响。未来,该区域在扩大对外贸易过程中,应在保持原有贸易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贸易结构,提高环境污染小的清洁出口产品的比重,大力发展清洁型,绿色型和环境型产品贸易,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对外贸易对区域环境的正效应。
(三)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
服务业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潮流的趋势,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的发展,有助于提高贸易的效率和工业部门FDI的发展效率,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因贸易和FDI规模的扩大带来的污染性工业部门扩张导致的区域环境质量恶化的速度和程度,因此,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未来该区域实现扩大对外开放水平和保护环境双重目标的一个可行路径。
参考文献:
[1] Brian R Copeland,M Scott Taylor.North-South Trade and the Environment[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4,109(3):755-787.
[2] Werner Antweiler,Brian R Copeland,M Scott Taylor.Is Free Trade Good for Environment?[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1,
91(4):877-908.
[3] Arik Levinson.Technology,International Trade,and Pollution from US Manufacturing[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9,
99(5):2177-2192.
[4] 刘林奇.我国对外贸易环境效应理论与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9,(3):70-77.
[关键词] 环境 决策者 原则 程序和方法
一、 全面了解企业的环境是制定正确决策的前提条件
企业的经营决策是在企业的外部环境、内部条件分析的基础上依据客观规律和实际情况,对企业总体发展和各种重要经营活动的经营目标、方针和策略作出正确抉择的工作。所以在决策时,首先要全面准确把握企业的内外环境,这是制定满意的决策的前提条件。
外部环境包括国内外的经济因素、政治条件、社会背景及科学技术因素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国外市场和国内政策。研究国内外市场不但要研究市场利率、通货膨胀、可支配收入的变动、证券市场指数,还要对影响市场需求的其它因素进行分析,如购买力,购买动机,潜在需求,风俗习惯等。
企业内部条件就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的人、财、物有机形成的生产经营系统。内部条件的重点是市场、产品和财务。市场即产品的市场,包括市场容量(本企业产品的市场总需求量)、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企业产品的市场定位以及产品市场组合(涉及到产品的高、中、低档次);产品,主要是对产品的现状进行分析、评价,并做出预测,包括产品竞争能力分析、产品的市场容量和市场占有率分析、产品的寿命周期和获利能力分析及企业实力的分析等。财务分析主要是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主要是资金利润率分析和盈亏分析两项。
二、提高决策者的素质是制定经营决策的重要条件
企业的经营决策是决定企业全局的重大问题的决策,企业的长远规划、发展方向、投资重点等都属于经营决策范围。经营决策对企业的影响时间一般较长,决策者对企业所负的责任也较大。正确进行这类问题的决策,主要是企业领导层的责任。
企业内部拥有不同管理权力的经营者和管理者,尤其是最高的领导者,他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决策科学水平的高低。因此每个负有决策责任的领导者都应该具有较高的素质,这是他们在一定职位上行使权力、发挥职能作用的基本条件。
首先,决策者要有较强的风险预见能力。企业的任何一项决策或多或少都具有风险性,这就要求决策者要比一般人在分析预见风险的能力方面都要强,他们既能坚持按经济规律办事,又不能好高骛远;其次,要具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灵活的头脑。市场经济的运行遵循一定的规律,但是表面看来又是瞬息变化的,决策者不能固步自封,而是及时地观察到市场的变化及发展趋势,并能根据经济形式和市场需求的变化灵活地做出决策;最后,要勇于改革创新。正如Inter前总裁Grove说:“只有打破常规的人才能生存”。
三、遵循科学的原则是制定经营决策的基本要求
制定正确的经营决策必须遵循:一是整体发展的原则。在制定经营决策时要把企业看成一个整体,从全局出发。同时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企业,根据企业的过去和现在展望未来,把过去、现在、未来统一起来思考;二是实事求是的原则。使经营决策建立在实际需要和可能的基础上。企业的决策只有从实际出发,以调查研究为基础,才具有实践性和科学性;三是信息准全原则。一个决策的科学性与信息准全成正比,企业在统计和分析各类数据信息时,要准确,不能弄虚作假;四是对比选优原则。经营决策方案并不是唯一的,通过集思广益,提出多种可能性方案,从中选择最佳的;五是减少副作用原则。由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复杂性,在方案执行的过程中除了能达到所期望的目标外,也会伴随一些副作用,因此在设计方案时对可能出现的副作用作出估计,拟定预防措施将副作用降至最低;六是坚持群众路线原则。这里的群众路线主要是决策层以有关的专家群。经营决策者要充分发挥每位领导成员的智慧和作用,充分听取各位专家和专业研究人员的意见。
四、运用科学的决策程序及方法是制定正确决策的关键
企业制定经营决策应遵循比较规范的程序进行。一是要调查研究。通过调查来识别问题,寻找发展机会。决策制定过程是与一个存在的问题,存在着现实与期望状态之间的差异。通过对企业内外条件的调查分析,发现和确认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分类、定义。二是确定决策标准。决策者一旦确定了需要注意的问题,则对于解决问题中起重要作用的决策标准也必须加以确定。在这一步,不确认什么和确认什么是同等重要的,决策者要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确定决策标准。三是给每个标准分配权重。上一步确定的决策标准并非是同等重要的,为了在决策中恰当的考虑它们的优先权,必须给每个标准分配权重。四是拟定可行方案。这是一个设想、分析和初选的过程,要拟定多个可行性方案以便进行选择。五是评价、选择方案。方案拟定后,决策者必须批评性地分析每一个方案。经过权重比较后,每一方案的优缺点就变得明显了。根据对比选优原则从中选出满意的方案。六是实施方案。企业选择了最佳方案后,把它传递给有关人员,让他们用具体方法、措施保证方案落到实处。最后一步是信息的反馈和方案适时调整,在方案实施过程中一旦发现有偏离目标的情况,就必须及时采取措施纠正或调整方案。
制定经营决策还应该运用科学的方法,这是制定满意决策的保证。企业经营决策的方法主要有主观决定法和计量决策法。主观决策法(经验决策法)是企业采用的主要方法。它是凭借决策者的经验、判断力做出的决策方法。另一个方法是计量决策法,是一种建立在数学工具基础上的方法,主要适用于重复性的程序性决策。在比较复杂难度大的经营决策中更要重视计量决策法。决策时应该用哪一种方法,只有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才能作出选择,当重点使用一种方法时也要兼顾考虑其它方法的可行性。
因此,企业要想做出一个满意的经营决策,必须在具备有一定的管理能力的决策者的领导下,经过调查分析企业的内外环境,在经营决策原则的指导下,按照科学的程序方法,通过集思广益来实现。决策正确,可以让企业降低成本,提高利润,使其在风雨变幻的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罗宾斯:管理学[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关键词:森林经营方案;国有林场;森林认证;千岛湖区
收稿日期:2011-10-07
基金项目:浙江省林业科技推广项目“基于FSC森林认证的经营技术研究与推广”(编号:07B02)资助
作者简介:彭方有(1973―),男,浙江衢州人,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生产与科研工作。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11-0004-04
1引言
国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而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20世纪90年代,可持续发展逐渐在全球范围内达到共识。开展森林认证成为发展现代林业的必然要求,FSC森林认证是推进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手段之一,将促进我国森林分类经营的实施。我国林业发展进入生态建设时期,森林经营方案是FSC森林管理认证操作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而我国传统的森林经营方案还基本停留在以木材生产为主的传统体系中,不能适应 FSC提出的新理念及其标准和指标[1]。对照FSC原则与要求,在关注生态环境保护、社区建设以及员工和当地居民利益等方面存在很大差距,森林经营管理工作与国际接轨,传统森林经营方案内容需要相应调整[2]。从有利于政策执行、森林经营水平提高、信息利用、技术扶持、人力资源合理利用出发,与国际接轨的森林经营方案应该在国有林场率先编制与实施。
千岛湖的主体经营者浙江省淳安县新安江开发总公司所属16个国有林场肩负着保护和开发千岛湖山水资源的重任,引入森林认证机制,编制与实施相匹配的森林经营方案,对于水源涵养区和风景旅游区森林可持续经营具有重要价值。
2研究方法
向瑞士市场生态研究所(IMO)提出FSC森林认证申请,聘请上海竟强企业管理咨询公司为公司国有林场举办了森林管理体系认证培训班,培训的主要内容为森林管理体系认证国际标准,涉及森林管理体系、营林、生态环境、社会工作、资源调查等方面。根据《森林法》和《FSC原则与标准》要求,在千岛湖区国有林场全面开展森林资源调查,县环保部门对公司森林经营对环境的影响进行了评估,通过各种方式向利益相关方进行了咨询,制定了FSC管理文件[3]。在此基础上,编制与FSC匹配的森林经营方案,按照FSC原则进行森林经营与管理,通过FSC森林认证审核和森林经营方案实施监测修编(图1)。
图1森林经营方案编制技术路线图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可持续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森林经营项目一般包括采种育苗、林地清理、整地、栽植、抚育、成林经营、采伐、集运。
从规划角度看,规划林地在保护区、风景区、珍稀野生动植物存活区范围内或附近区域,会破坏保护区、风景区,危及珍稀野生动植物以及造成该范围内的其他生态破坏。从“遗传、立地、密度”三要素开展营林生产角度分析,如树种选择不当,立地条件不好,密度控制失度,都会破坏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导致水土流失,生产力低下,影响生态与经济效益。此外,林地清理可能会导致土壤,进而导致水土流失可能性的增加,鸟、兽、昆虫和微生物的数量会有部分减少。整地可能会导致土壤水份的散失和水土流失的可能性增加;未成林抚育中如果使用化肥、农药和进行病虫害防治,可能会产生化肥、农药面源污染;成林经营中的木材采伐、集材和运材对土壤、野生动植物会带来一定的影响,林地采伐后,地表可能会导致水土流失增加。
森林经营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营林建设期相对较长。从规划设计到整个营林生产实践当中都必须遵循“生态造林”的基本原则,按照“近自然林业”的森林经营思想体系,采用先进适用技术与传统营林措施相结合,尽量避免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公司作为国有林场,承担着后备资源培育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双重任务,在国家林业建设中起着示范和骨干作用。公司成立以来特别是最近几年来,在林业规划、树种选择、选种、育苗、选地、林地清理、整地、施肥、种植、护林、防火、筑(修)路、病虫害防治、灌溉、采伐和制材、木材集运、萌芽、更新造林等各个主要森林经营活动环节,都十分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对环境的影响总体上是轻微的,有的环节甚至根本没有影响[4]。
森林资源结构不够合理是当前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主要表现在树种、龄组结构不合理。公司国有林场按现有乔木林分树种面积比例来看,松∶杉∶柏∶阔为54∶21∶6∶19;乔木林分面积按龄组结构比例,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为15∶19∶20∶45∶1。针叶林、成熟林比例过高,整个森林资源呈现针叶化、老龄化的状况,因此,要改善现有不合理的林分结构,必须进行合理改造、合理利用,以促进林分有效、健康、快速地增长。
3.2森林经营指导思想与原则以及重点内容
3.2.1指导思想
遵循我国林业发展指导思想、基本方针和林业发展模式,贯彻办场方针,响应FSC原则和标准,并且根据淳安县新安江开发总公司国有林场经营的千岛湖区位、森林资源特点,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为依据,坚持所有者、经营者和管理者权利义务统一,分区施策,以培育健康、稳定、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为目标,通过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持续利用森林资源,提高森林资源质量和林地生产力,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改善野生动植物生存环境,增强森林生产力和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
3.2.2基本原则
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所有者、经营者和管理者责、权、利相统一;坚持分区施策、分类管理政策相衔接;坚持保护、发展与利用森林资源并重;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筹兼顾。
3.2.3重点内容
包括森林资源与经营评价,森林经营方针与经营目标,森林功能区划,森林分类与经营类型,森林经营,非木质资源经营,森林健康与保护,森林经营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投资概算与效益分析,森林经营的生态与社会影响评估,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公司FSC体系的框架和运作方式等。
3.3森林经营方案编制的关键技术
3.3.1森林经营方案的内容体系
根据FSC森林认证的要求,现代森林经营方案的内容体系需要重新架构。根据森林经营单位的实际情况确定科学合理的具体森林经营体系,是森林经营方案编制中的核心问题。
与现行森林经营方案比较,增加的内容包括林地使用权、森林经营相关法律法规分析。森林资源分析不仅分析林木、林地,而且从多资源角度深化分析。市场需求分析。现在培育的森林是满足以后的市场需求,森林培育的长周期性要求森林经营者对未来材种需求作出分析判断,以指导人工林(如杉木用材林)更新造林时的树种更换选择。林地利用规划。社会经济发展,林地征占用较多,应与当地政府部门衔接。保护与监测、社区参与。从实际行动上保证森林经营活动对环境负责、对社区有益,见图2。
图2森林经营方案的内容体系
3.3.2森林经营目标的确定
以《中国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与《FSC 原则与标准》为框架,从公司国有林场实际情况出发,经营目标应根据现有森林资源状况、林地生产潜力、森林经营能力和当地经济社会情况等综合确定。森林经营目标应当作为当地国民经济发展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国家、区域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和指标体系相衔接。经营目标主要包括森林资源发展目标,林产品供给目标和森林综合效益发挥目标等。
3.3.3建设项目的设计
(1)营林措施设计。营林措施内容包括更新造林、幼林抚育、林分改造、封山育林等。根据经营目的、植被类型、树种、立地质量、起源、更新方式等因素设计公司国有林场森林经营类型,达到生态安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应用可行、符合实际。
(2)采伐措施设计。制定经营期的采伐规划、年度森林采伐计划,落实到山头地块。严格森林采伐管理。高保护价值森林禁止一切形式的采伐,按照生态公益林、商品林不同功能类型要求进行伐区工艺设计,制定严格的采伐管理工作流程。FSC特别强调产销监管链的管理,建立采伐规划至木材集运、木材测量、木材销售各个环节控制文件,使监测机构和认证机构能追踪到每一种林产品的源头。
(3)非木质资源经营设计。森林非木质资源包括茶叶、森林果实、花卉、药材、野菜、森林景观、竹子及其副产品等森林植物资源,这些资源大多数是可再生的,并具有很高的药用、食用和能源化价值。为了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森林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必须进一步加强非木质资源经营能力与水平。
注重基地建设与森林休闲旅游相结合,品种和数量的确定,基地的布局,突出融入和服务森林休闲旅游,力争创造农林产业的高附加值。对国有林场的低产低效桔园进行套种、换种等提升改造工作,发展优质枇杷、杨梅、蓝莓、香榧、山核桃、药材等效益高市场行情好的经济作物,为经济林改造提升和森林采摘游奠定基础。
(4)森林旅游设计。遵循“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方针,保护好现有森林植被和历史文化古迹,根据生态旅游市场和杭州市旅游西进的要求,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合理开发游憩资源,精心配置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设施和宜人的休闲服务设施,构建美丽的乡村旅游景观林,使之成为风光秀美、效益全面、特色鲜明的游憩场所,成为“长三角首选、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旅游度假胜地”,为淳安县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做出贡献。
乡村旅游是乡村发展和旅游业发展相结合的新型产业,公司把千岛湖乡村旅游摆在千岛湖观光旅游的补充和提升的地位来认识,站在企业转型发展的高度来重视,立足长远持续发展的眼光来把握。
将森林休闲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积极开发森林生态文化、淳安地道饮食文化等一系列主题项目,打造淳安森林旅游精品工程。公司管辖的全部林场将整合成为一个完善的森林休闲旅游网络,发展成为淳安县森林休闲旅游的示范区,与千岛湖湖区观光旅游、乡村旅游形成良性互补,并吸纳、带动周边乡村农家乐发展。
(5)生态、社会保护措施设计。生态、社会保护措施包括森林资源数量、质量、分布、结构及其动态变化,森林生态系统完整性、森林健康与生物多样性状况;森林提供木质与非木质林产品的能力;森林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游憩服务、劳动就业等生态与社会服务功能;林业有害生物、森林病虫害、森林火灾和地力衰退状况等。生态、社会保护措施是FSC林业管理体系的核心内容,这些措施应该以FSC准则的要求为准。
2011年11月绿色科技第11期
3.3.4社区环境的管理
FSC注重社区环境管理。森林经营活动包括树种选择、选种、育苗、造林地选择、林地清理、整地、种植、抚育、施肥、治虫、筑路修路、采伐、制材、集材、木材运输、造林更新方式选择等。这些经营活动通过非污染或污染途径对环境造成影响。包括对土壤、水源、湿地、植被、生态、劳动者、社区等方面的影响。保护对象包括物种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代表性样地保护(保护区、湿地、次生阔叶林与脆弱地带、道路等)、自然环境保护、非木质资源保护、护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林地保护、劳动保护等。对各保护对象制定具体的保护措施。
3.3.5评估体系的建立
(1)评估内容。森林经营单位应建立森林经营成效监测体系,监测森林经营方案执行情况,依据年度计划和有关标准、规定,验收经营作业成果。
根据监测结果和相关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体系,定期评价森林经营方案实施效果,评估森林可持续经营状况,并通过FSC进行森林可持续经营认证年审。
在经理期内依据监测、评估结果对森林经营方案进行适当调整。其中对经营目标、森林分类区划、采伐利用规划等内容进行重大调整时,应报原森林经营方案批准单位重新批复。
(2)资源信息管理。加强森林资源档案的信息化管理,采用3S技术等提高森林资源续档水平及其分析能力。森林资源资产动态化管理是传统森林资源管理的根本性改革,其根本目的还是保护资源、发展资源、合理利用资源。它能如实反映森林资产的价值与变动,促进森林资产的合理流动,提高使用效能,正确体现森林资产的价值量,保障森林资产的保值增值,进而提高森林资产使用效益,以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为公司国有林场的近期经营和长远建设提供辅助决策的依据。构筑森林资源信息化管理平台,形成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林地林权管理、森林资源监测、森林资源利用管理和森林资源监督等基本政策和制度,逐步使公司森林资源管理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轨道。
(3)环境与社会影响评估。环境影响评价参照国家、区域或经营单位等不同层次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重点包括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保持森林健康与活力、保护生物多样性、发挥社会效益等方面的优势、潜力和问题,以及编案单位的经营管理能力、机制和森林经营基础设施等条件。
评价的结果应该用于营林操作之中,评价提出的关于生态环境和社会保护方向的措施应该能在实际操作中得到落实,同时兼顾环境监测检查相关措施的可操作性。
3.4森林经营方案实施保障体系
3.4.1方案论证与审批
森林经营方案成果包括方案文本及相关图表和数据库等,是指导公司建立实施森林管理体系的纲领和行动准则,是指导各有关部门工作的指南和依据,通过森林经营方案的运行,使公司能建立一个完整、经济、有效、符合FSC准则的管理体系。
编制成果经承担规划设计的单位签署意见后,由编案单位和林业主管部门组织专家、利益相关方共同论证,并通过FSC森林认证部门审核,上级林业主管部门审批,尔后遵照执行。
3.4.2加强监测与评估
森林具有生物多样性、生态环保、地方社会文化保存价值等功能,需要研究森林经营活动的环境影响、环境影响监测,并减少森林经营活动对环境影响,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
监测方法包括固定样地与临时样地监测、小班档案更新与复位调查监测、土壤取样监测、水体观察监测、路线踏查监测、经济核算监测、社会调查监测。在森林经营方案中引入现代的绿色管理模式,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林业可持续发展控制操作指南,特别是采取人工布设鸟巢、进行除障、填补措施为野生珍稀动物创造更好的生存栖息环境等。
3.4.3健全社区参与及冲突解决机制
社区参与首先是建立经营单位与社区之间的沟通机制。社区参与途径有生产经营活动参与、林场建设活动参与、管理与保护参与。在木材采伐等生产场地配备应急防护医药与器材,加强林业生产人员的劳动健康安全防护;通过公司网站、设立热线电话、接待日和信息调查等投诉管理程序和信息沟通程序,建立社区参与及冲突解决机制,推动社会关怀的新文化等;每年定期向社会公示公司国有林场森林可持续经营方案要点,包括公司承诺的营林政策,经营活动投诉联系人、公司经营活动规划要点、经营活动监测等情况。
与当地村民签订合同,合同内容包括允许当地村民按传统习惯有限地使用林分内的非林木产品。要限制村民的采集权力,只允许他们在可持续水平上进行采集。清楚地界定与村民权力相对应的责任。在其经营计划中说明解决争端的办法,包括出现争端时村民应该联络的人、林场处理这类事件的人员及补偿机制等。
3.4.4强化宣传培训以及档案管理
每年组织林场职员和林场外的人员(如林业局干部、当地社区群众、旅游者等)开展宣传活动,以加深对FSC 和认证的理解。就减少森林经营活动引起的环境影响向职工提供基本培训。记录所有的宣传培训活动,如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培训对象等。建立完善的技术档案。包括林地所有权与林场经营沿革档案、森林资源调查档案、林业生产计划与验收档案、木材与林产品销售档案、环境监测档案等。
4结语
从国有林场实际出发,综合资源、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要求,构建能满足FSC要求、具简易性、可操作性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方案的内容体系。针对目前国有林场森林经营中存在问题,提出符合FSC要求的森林经营实施措施。通过国有林场森林经营现状的系统分析和发展趋势评估,在深入研究森林可持续经营和《FSC原则与标准》要求基础上,研究制定基于FSC的国有林场森林经营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森林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研究传统森林经营方案与FSC原则要求的差距,以构建科学的森林经营体系为主线,提出符合FSC原则要求的国有林场森林经营方案,指导国有林场森林的可持续经营。
参考文献:
[1]
彭方有.基于FSC森林认证的森林经营方案编制研究综述[J].广东林勘设计,2010(2):1~5.
[2] 徐高福.基于FSC森林认证的千岛湖森林经营方案编制研究[J].林业调查规划,2008,33(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