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会实践的成效

社会实践的成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会实践的成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社会实践的成效

社会实践的成效范文第1篇

一、加快城镇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近几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已多次提出加快小城镇建设,但由于各级对加快城镇建设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而进程缓慢。加快城镇建设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生活水平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加快城镇建设有利于我县综合经济实力的迅速提高。我县国内生产总值的60%是由城镇创造的。各项税收也主要来源于城镇。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县农业结构的调整已达到较高程度,农村经济增长速度逐年减缓。而经济的继续发展将主要依靠城镇经济的发展来支撑。

(二)加快城镇建设提高城市化水平有助于促进工业化,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城市化既是工业化推动的结果,同时又是促进工业化发展的强大动力。城市化可以为工业提供便利的交通、快捷的信息、良好的市场、发达的教育及先进的城市设施。同时可以大大增加有效需求。

(三)加快城镇建设,提高城市化水平有利于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加快城镇建设,进一步完善和改造城镇服务设施,居民生活水平也会随之而提高。无论从交通、住宿、吃、穿等各方面都会更加便利,同时也会使大大增加社会需求,从而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四)加快城镇建设能够有力地推进房地产业的发展。加快城镇建设,吸引大批农民进入城镇工作和居住,必然会加快房地产业的发展。

(五)加快城镇建设提高城市化水平有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创造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有一定的人口规模条件。据有关专家估算,城市化率与第三产业的合理比值范围是0.9―1.5之间。目前,我县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是城市化滞后问题。2005年金乡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县GDP的比重为32%,而城市化率尚不足20%。因此需要城市化率迅速增长,达到与第三产业的比值范围,才能进一步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六)加快城镇建设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随着农业生产条件的不断改善和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加快城镇建设不仅需要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而且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也能够迅速吸纳大批的农村劳动力进入二、三产业就业,从而不断增加农民的收入。

(七)加快城镇建设有利于财政收入的增长,农村税费改革后,农业税收已全部取消。以后财政收入的增长将主要依赖于城镇经济的增长。只有不断加快城镇建设,发展城镇经济才能确保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2005年全县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3025万元,其中县直10177万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78.1%,可见发展城镇经济对财政收入是何等重要。

二、我县城市化水平现状

从总体上讲,我县的城市化水平尚处于初始阶段。据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县城镇登记人口为10.64万人,占普查总人口的17.66%。也就是说2000年我县城市化率仅17.66%(通常人们把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用作表示城市化率,城市化率是反映城市化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我县城市化水平离全国36.1%和全省38.0%的平均水平还有相当差距。根据90年人口普查资料推算,1990年我县城市化率约为12.11%,10年间,我县的城市化率仅提高5.55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仅提高0.56个百分点。2005年底我县的城镇人口约12万人,比2000年增长12.8%,城市化率还不足20%。5年间仅提高了2个百分点。而2005年我县的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增长了75.4%。可见我县城市化进程远远低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城市化进程太慢的原因主要是因为非农业人口增长缓慢,2005年底我县非农业人口7.85万人,仅比2000年增长10.7%。

我县县城城区现状是:2005年底县城城区人口9.52万人,占全县总人口15.6%。建成区面积9.34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05%。无论城区面积,还是城区人口其规模都比较小。城市建设水平也比较低,城市供水、城市供暖、城市道路、城市绿化等各方面都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我县的镇区建设则差距更大。首先几乎所有镇区都没有排污设施,其次大部分镇区没有自来水设施,另外还有许多镇区道路建设较差。

当然我县在发展城镇建设方面也有许多有利因素,首先旧城改造工程正加速进行,其次交通已比较发达,县城到乡镇村之间已通公交车;第三我县已建成电话县,实现了村村通电话,电话普及率已达74%,城区电话普及率达127.8%;第四部分乡镇的工业园区建设已初具规模。与临近的兄弟县相比我县的第三产业的发展也比较快。

三、加快城镇建设的想法与建议

(一)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步伐,从根本上解决制约城镇发展的不利因素。从多年来的发展历程来看,陈旧的户籍制度是制约城镇建设快速发展的一个根本原因。因此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成为当务之急。

1、县城规划区内的农业居民可转为城市户口,原金乡镇辖区内的行政村可改为居委会,居民转为城市户口。

2、外地居民在金乡长期经商或居住的可转为城镇非农业户口。

3、外地居民或本县农民在城镇购买住房的可转为城镇非农业户口。

4、建制乡可考虑改为建制镇。目前我县还有4个乡未改镇,应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乡改镇工作。

5、镇驻地行政村可改为居委会,居民户口转为城镇非农业户口。

6、镇驻地四周行政村其农民收入以非农产业为主的也可考虑转为居委会,转为城镇非农业户口。

7、人均耕地半亩以下的行政村可考虑转为居委会办理城镇非农业户口。

8、农民凡是愿意到镇驻地居住或经商的可办理城镇非农业户口。

(二)发展城镇经济,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城市化水平。提高城市化水平的最终目的是发展经济,提高广大居民的生活水平。因此完善城镇功能,加快城镇建设应着眼于发展经济。

1、科学规划城市化发展蓝图,要把城市化发展纳入国民经济总体规划体系中,处理好土地、环保、交通等专项规划的衔接。力争到2020年末,使我县的城市化水平达到50%以上。

2、强化城镇驻地的带动功能,促进城镇产业聚集。县城以开发区建设为龙头加快城区经济发展。而乡镇则以乡镇驻地的经济园区建设为依托,积极吸纳外资和人才。力争在5年内每个乡镇都能建成1―2个规模较大的经济园区。

社会实践的成效范文第2篇

1.公共图书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党的十将“全面建设”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规划了小康社会的新格局。具体文化建设而言,笔者认为未来的小康社会在文化方面应具备一些特征,即小康社会应是一个学习型、知识型、文明型、信仰型社会;并且公共图书馆在这四个特征的建设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1.1文化引导建设学习型小康社会

在当今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的社会,知识的创新不断加快,因此一个人的学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公共图书馆是一个地区信息和知识的聚集地,是人们汲取文化知识的殿堂。在建设学习型社会方面,公共图书馆有着独特的优势。鉴于此,图书馆应该利用其丰富文化资源,发挥文化引导的作用,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激发广大读者的读书意识,让读者养成学习的习惯,并且扩大影响范围,进而在社会上形成自觉读书,终身学习的学习氛围。

1.2文化输出建设知识型小康社会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因此,小康社会也必将是一个知识高度发展并不断创新的知识型社会。在此背景下,公共图书馆应该利用其知识宝库的特征,充分发挥其文化服务的职能,实行文化输出,最大限度的将知识传输给社会。一方面,将社会上的最新知识及时有效的汇聚到图书馆,使其成为全社会知识的聚集地,最大限度地汇聚各种文化知识。另一方面,将聚集的文化知识及时有效的传输给社会,让每一位社会成员都能够沐浴到知识的阳光。

1.3文化服务建设文明型小康社会

要建设文明型的小康社会,就要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使社会成员具备较高的文明素养。公共图书馆应该开展各种文化服务活动,在文化服务中提高公民的道德素养和文化素质,使每个人都拥有丰富的文化知识,较高的道德涵养,形成高尚的文明习惯。以此为基础,将文明风尚扩展至家庭、企业单位然后推广到整个社会。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视角下的公共图书馆建设

如前文所言,公共图书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发挥着文化引导、文化输出、文化服务、文化熏陶的作用。可以说,图书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2.1立足实际,创新思路,形成特色

周口市人口多,文化基础薄弱。如何通过图书馆来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质,是图书馆面临的一个现实而迫切的课题。针对这种现状,局领导就为图书馆确立了“立足实际,创新手段,形成特色”的发展思路。在工作过程中,市图书馆紧紧围绕这一发展思路,积极探索,不断总结经验,以文化惠民为主题,创新工作为途径,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发展方针。

2.2注重馆员综合素质建设,建立高素质人才队伍

馆员是图书馆发挥其职能的重要媒介。一个高素质的馆员队伍不仅能对图书馆文化引导职能起到推动作用,而且能够帮助图书馆为读者提供更好的文化服务。为此,我馆专门组织馆员进行技能培训,让馆员在工作技能上过硬。平时,图书馆还定期进行业务学习,月底进行业务技能考核,对成绩比较好的馆员给予一定的奖励。通过对馆员工作技能的强化,使每一位馆员掌握了娴熟的工作技能。

2.3不断充实馆藏,增加馆藏量

周口市图书馆是一个刚成立不久的新馆,由于各方面的因素,藏书量少,是一个现实而棘手的问题。扩大馆藏量,满足人民群众读书需求,是市图书馆面临的一个最大的实际问题,同时也是我馆制定的自身发展的首要策略。

我馆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来解决。其一,筹集资金,对外购书。虽然资金不是很充裕,图书馆把有限的资金优先用于新书的购买上。从开馆至今,图书馆已先后五次购买新书,购买金额50多万元,新进图书2万多册。其二,发动社会力量,踊跃捐书。宋河老子国学研究会,为图书馆捐书2万多册,价值200多万元。去年7月在全市范围内发起的向图书馆捐赠书刊活动,共有100多家单位参与,捐赠书刊35万册,其中书籍3万多册,极大的丰富了馆藏量。

2.4内外结合,扩大社会影响

社会实践的成效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数字城市;基础测绘;3S技术

数字城市中,包含大量的功能模块,而基础测绘有利于实现各项功能模块的融合应用,提供数字城市建设时所需要的信息,规范数字城市的规划。基础测绘是一项信息化技术,满足数字城市的实际需求,更重要的是基础测绘提高了数字城市规划的准确度,发挥基础测绘的优势。

1 数字城市建设中基础测绘的有效应用

结合现代化数字城市建设,分析基础测绘的实践应用,例举比较常见的几点应用。

1.1 基础测绘下数字城市建设

数字城市建设中,需要使用信息技术,如:GIS、GPS。而基础测绘的应用,将数字城市建设所需的技术引入到测绘现场,提供高水平的技术应用。目前,基础测绘在数字城市建设时,引入多样化的信息技术,包括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用于为数字城市建设提供高效的测绘方法,体现基础测绘的多样化优势。基础测绘中的信息技术,构成了基础测绘系统,在多个方面上保障数字城市建设的规范性,落实系统性的基础测绘技术,一方面提高了数字城市的建设速度,另一方面维护测绘的准确性。

1.2 基础测绘在城乡建设中的应用

城乡规划是数字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建设时采取基础测绘,可以按照城乡的现状,提供可行的规划方式。数字城市在城乡问题建设上,必须以最基础的地理规划为主,而基础测绘能够在空间上准确的定位城乡规划,同时利用地形图的方式表现城乡规划的结果[1]。近几年,我国城乡建设的速度比较快,加快了城乡建设的速度,按照数字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基础测绘找准城乡规划中的信息元素,测绘部门规划信息元素,为城乡建设提供科学的测绘信息,完善城乡规划的内容,进而加快数字城市建设的速度。

1.3 基础测绘服务于防灾应急系统

数字城市建设中的地理空间,需要具备防灾应急的能力,用于降低灾害的发生机率。数字城市在构建防灾应急系统时,通过基础测绘收集地理数据,着重分析城市地质的空间信息,找出可能潜在的安全隐患,如:地震、水灾等,利用集成化的方式规划到同一个系统内,根据数字城市的防护需求,设计防灾应急系统。防灾应急系统内的地理信息较多,应该落实基础测绘的应用,集中预防地质灾害,在基础测绘的应用下,实现公共状态的预防。

1.4 基础测绘提供城市建设的保障

数字城市建设状态越来越明显,各种技术应用到城市建设中,基础测绘为推进数字城市发展提供了根本性的支持[2]。例如:基础测绘辅助数字城市建设中的监控系统,按照数字城市的要求,构建遥感影像获取系统,专门收集地质空间信息,如:灾害情况、地理信息等,第一时间内整合所需的信息,服务于救灾过程。基础测绘在数字城市监控中占有很大的应用比重,结合数字城市建设的需求,完善基础测绘的有效应用。

2 基础测绘在数字城市建设中的改进

基础测绘在数字城市建设中的应用,处于逐渐成熟的发展状态,结合数字城市的建设实况,还需在基础测绘中提出几点改进建议。

2.1 推进数据的共享

数据共享可以提高基础测绘的服务水平,加快其在数字城市建设中的时效性。我国城市发展的速度不同,数字城市建设的效果也不同,为了实现数字城市的协同发展,基础测绘部分应该具有数据共享的特点,共享地理数据、空间信息,缩小数字城市的建设范围,各类基础测绘的数据存储后,可以随时进行调用,消除了测绘数据浪费的情况。基础测绘中的数据共享,统一数据的使用标准,规范了数据的不合理性。

2.2 平衡基础测绘的发展

基础测绘是数字城市建设的核心,我国存在部分城市在完善数字化转型时,忽视了基础测绘的应用,未能有效的编制基础测绘,导致数字城市建设规模不平衡,缺乏基础测绘的支持[3]。基础测绘信息是数字城市建设的必需因素,融入基础测绘信息后,才能保障数字城市建设的平衡发展。

2.3 促进基础测绘的创新

基础测绘缺乏创新的能力,仅停留在软件应用上,脱离数字城市建设的要求。按照数字城市的建设发展,基础测绘表现出停滞的缺陷,应该实行测绘创新,构建基础测绘数据库,归类存储城市测绘的数据,促使数字城市建设时,不需要重新进行基础测绘,直接使用数据库内的信息即可。

2.4 拓宽基础测绘的范围

数字城市建设中,基础测绘的时间较长,应用范围受限,所以拓宽测绘范围,是基础测绘的改进要点,准确的实践基础测绘的信息。拓宽基础测绘范围时,应该丰富测绘产品的使用,普及先进测绘技术的应用,快速实现数字城市的信息化建设,体现基础测绘的优势和价值,完善基础测绘信息的应用,保障数字城市的顺利建设。

3 数字城市建设中基础测绘的发展

数字城市建设中的基础测绘,朝向一体化的方向发展,主要是实现GPS、GIS、RS的一体化应用。3S技术的一体化应用,提高了基础测绘的效率,各项技术之间相互辅助,根据数字城市的根本信息,构建测绘信息网络,有目的的控制测绘信息的应用,全面记录数字城市的建设数据[4]。除此以外,基础测绘发展中,还会设计质量管理体系,促进数字城市建设的市场化发展,减轻基础测绘的使用压力,确保基础测绘的稳定发展。数字城市建设中的基础测绘,不仅要保持良好的发展状态,还要具有规范性,避免引起测绘误差,进而优化数字城市测绘环境,保障测绘结果的准确度,监督数字城市建设的标准化进行,强调测绘发展的基础性。

4 结束语

基础测绘的系统性强,其在数字城市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促进数字城市的精确化建设。目前,数字城市建设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对基础测绘提出很多要求,积极发挥基础测绘的优势,完善数字城市的建设,以免影响数字城市建设的效益,进而体现出基础测绘的优势与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陈倬.从数字城市谈城市测绘的发展[J].北京测绘,2003,4:1-5.

[2]李维森.浅析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中的创新[J].测绘通报,2011,9:1-5.

[3]沙从术,潘炳玉,魏利敏.谈基础测绘与数字城市建设[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6,6:77-79.

社会实践的成效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省会城市 消防法制 西宁市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越来越重视消防安全,对自己的利益的保护程度也越来越高。能否更好地保护人民生命及财产安全是现在消防执法部门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但一些潜在因素给消防执法部门执法过程中带来了困扰。例如,法律法规变更的速度远比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现行消防执法监督体制陈旧;公安现役体制消防机构决定了人员调动频繁,因此难以保证执法队伍的稳定性。

针对以上问题,本人认为在当前消防工作形式下更需要消防执法人员加强业务学习,不仅要加强执法力度,更重要的是提高执法水平,不断适应消防工作发展变化的需要。本人结合自己几年的工作经验,浅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消防法制建设带来的成果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消防法制建设不断完善,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例如,原先的《消防条例》演变为现在的《消防法》、各省出台相应的《消防条例》、社区消防网格化管理、派出所消防监督管理等等。自这些政策实施以来,重大亡人事故相比过去有所降低,这些制度的出台,无疑是消防法制建设带来的成果。

二、西宁市消防法制建设的现状

(一)消防执法监督警力薄弱

西宁是青海省的省会,古称西平郡、青唐城,取“西陲安宁”之意,是整个青藏高原最大的城市。是青海省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教、交通和通讯中心,是国务院确定的内陆开放城市。西宁位于青海省东部,湟水中游河谷盆地,是青藏高原的东方门户,古“丝绸之路”南路和“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自古就是西北交通要道和军事重地,素有“西海锁钥”、“海藏咽喉”之称,是世界高海拔城市之一。西宁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7649平方公里,消防安全重点单位有1325家,西宁市消防大队共辖10个中队,现役执法监督人员共有75人,按人均算每名执法人员要分管近50家消防安全重点单位;按单位属地管理原则,支队级原有的重点单位“下放”到大队以后,大队消防监管的难度增大。而且除日常监督外,大队消防监督人员还要承担繁重的专项整治、火灾调查、消防宣传和各类大型活动消防安全保卫以及其他一些临时性、突发性工作,这样一来,消防执法监督人员都会感到力不从心。

(二)消防执法队伍不稳定

消防执法监督人员调动较为频繁。有些执法人员刚刚熟悉掌握本辖区内的一些基本情况,却又因为在一个地方待的时间太长而被调到其他地方,导致新单位工作的脱节。

(三)消防行政执法人员业务水平不高

从事消防监督工作的不少老同志存在啃老本的思想,缺乏学习动力,只满足于自己的“经验”,在处理各种矛盾时或避重就轻,或盲目蛮干,不适应消防工作的需要。有些在其他岗位不能胜任本职工作的,都调到了防火监督岗位上,造成了防火监督人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也给防火监督队伍的成长带来了很多不利因素。

(四)小场所消防安全比较薄弱

西宁市小场所发展尤为发达,现有2万多家个体小场所,而相对于一些大型单位和企业来说,这些小场所私营单位就存在几个弊端:一是场所设置不合理,一部分小场所均把自家的房子来当作营业场所,也就是通常说的“家庭作坊”;二是场所消防设施短缺,很多小场所是未经消防审批,势必导致场所内消防设施不齐全;三是员工消防安全素质不高,大多数员工都为外地较穷地方来,自身素质并不高,所以也没有意识去学习一些消防安全常识。上述三个问题的普遍存在,导致西宁市很多火灾均发生在这种家庭作坊内,可见这种个私企业消防安全的薄弱程度。

(五)农村、社区消防安全基础薄弱

西宁市共有近500个行政村、80多个社区,一直以来,农村火灾扑救就是一个难点问题,由于农村消防设施的匮乏,对火灾扑救势必造成很大的困难;一些乡镇工业园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当地经济速度发展;农村主要劳动力都外出打工,留守在农村的居民以老、弱、妇、幼为主,一旦发生火灾,逃生自救能力较差。

三、造成这些现状的原因

(一)体制的变化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

我国消防机构为现役制,按照国家的政策,现役部队大多采取裁员制度,虽然,这几年来消防部队有所扩编,但对于消防执法监督人员未达到一定量的变化,这一点就遏制了消防执法监督人员的发展。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类消防安全重点单位逐年增加,由于消防安全重点单位数量的递增,消防执法监督人员的数量不变,造成工作的严重脱节。

(二)政府奖惩措施不当,导致责任制未落实

《消防法》虽然明确了各政府部门职能要求,各政府部门也提高了对消防的认识,但对其要求没落实到实处,造成制度挂在墙上执行力在嘴上,干好、干坏一个样等现象。对一些违反消防行为,没有及时的处罚和更正,导致消防安全工作不能长时间开展。

(三)部分单位片面的追求经济效益,忽视消防安全设施维护

一些单位片面地认为:发展就是搞经济。忽视了消防安全,现有的消防安全设施损坏了却置之不理,消防设施巡查、维护、保养均不到位。

(四)部分执法监督人员缺乏责任心

主要表现在:一是围绕规避责任开展工作。有些监督人员看到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条件下,火灾发生的几率以及所造成的损失都在大幅度增加,重特大和群死群伤的恶性火灾也时有发生,使得一些消防监督人员因害怕责任倒查而过分的谨慎,坚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观念,工作任务能推则推;二是不能严格要求自己。一些执法监督人员,不主动掌握消防相关法律法规,不熟悉自己的业务,在一些违反事件上不能给予合理的处罚。 四、消防法制化建设的对策

(一)加大联勤联动,完善监督检查机构

近年来,各地消防部队开展网格化消防管理机制,但取得的效果不佳,为此,加大联勤联动,完善监督检查机构是有必要的。一是要加大派出所的执法监督。公安派出所要将消防监督责任分解到每名责任民警,明确职责和任务,形成所领导负责、专(兼)职消防民警具体指导、管片民警抓落实的消防监督管理模式。消防工作考核要与民警的政治荣誉、经济利益挂钩,在制度上提高民警自觉行使消防监督检查职能的责任意识。二是加大社区、农村的执法监督。指定一些社区、农村公务人员进行监督检查。各社区可按照重点单位的数量确定社区内执法人员,执法人员经过专业消防培训,并签订法律责任状,保证执法监督正常开展。

(二)充分发挥消防机构和公安法制部门作用,建立一支稳定的法制干部队伍

目前,我国公安消防机构主要是现役体制。由于现役体制人员调动频繁,绝大部分执法人员在岗时间较短,而一旦稍有几年的工作经验,就面临调动和转业。而目前的消防执法是一项技术性高、原则性强的工作,要求执法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业务技术水平和丰富的法律知识。这种体制决定了消防机构很难建立起一支稳定的执法队伍,同时这种体制也不利于在职干部的业务技术水平提高。

针对这种执法机制暴露出的矛盾,笔者认为只有尽快推进消防体制改革,才能更好地促进防火工作的开展,让防火工作更加有效,从源头上减少火灾的发生。

(三)加大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宣传教育机制

消防宣传作为消防工作的基础性工作之一,是传播消防知识,普及消防法规,提高全民消防意识,推进消防工作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手段。农村留守人员大多为老、残、妇、幼,要做好消防工作,宣传必须要先行、要创新。一是要在形式和内容上创新。在形式上要有针对性,讲求实效;内容要生动、灵活多样,开展一些贴近群众生活、贴近实际的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消防宣传活动,防止内容单一、僵化,防止刻意编造、搞表面形式。二是要在宣传渠道上作“文章”。如以乡镇街道消防培训基地等宣传阵地为依托,拓宽宣传渠道和领域。三是要突出宣传教育的社会效应。教育部门和学校、有关培训机构要认真履行法定职责,将消防知识纳入教学、培训内容。

(四)完善规章制度,做到奖罚分明

一是要严格执行现有的各项规章制度。规章制度不执行等于没有制度。各政府部门结合法律法规相关要求,认真履行法律所赋予的职责。二是要强化责任追究。要建立健全的奖惩制度,让规章制度成为不可触碰的“高压线”,一旦触碰,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责任追究。

(五)健全执法人员教育培训机构

大队要改变过去全员培训、没有重点的弊端,科学安排培训内容,分专业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培训;转变以往大比武就是战训比武的观念,把建筑工程消防审核、验收、监督检查、实施行政处罚、基础法律法规知识、运用防火监督装备等纳入比武内容,深入开展消防监督业务大比武活动。

要建立动态执法监督机制,通过网上不定期抽查监督,把消防执法的各个环节都纳入系统管理。进一步加强警示教育,对因执法人员工作失误、违法办案造成的错案,因事实不清、证据不足而造成的错案等进行重点点评,防止其他执法人员“无意识”的重复错误。

社会实践的成效范文第5篇

一、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引航导路

(一)构建德育网络

德育工作是个系统工程,德育工作能否得到加强,组织领导是关键,学校德育要实行全员管理,要让每位教师懂得德育工作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让他们从不同的方面参与学校的德育工作。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书记任组长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党、政、工密切配合。逐步形成了三个层面,三条主线,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即:校长、书记―德育处、少先队―班主任、科任三个工作层面和校长―德育处―班主任;书记―少先队―中队辅导员;副校长―教导处―任课教师三条主线及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这三个层面、三条主线、三结合上上下下纵横交错,校内校外相互配合,统一目标,各有侧重,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全方位开展德育工作,保证各个德育渠道畅通无阻。

(二)畅通德育渠道

1.开好四个会

校长抓德育是校长岗位职责的具体要求,因此,作为校长要从纷繁复杂的工作中抽出身来,抓好德育工作。学期初开好四个会,一是德育专题会,德育小组成员参加制订德育计划,并提出管理目标;二是班主任会,班主任是学校德育管理的主力军,开学初,召开班主任会是非常必要的,德育主任在会上安排本学期德育工作,提出具体要求,使他们明确本学期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做到工作有计划性;三是值周教师会,学校领导带头参与值周工作,分工明确,职责清楚,制度完善;四是德育经验交流会,坚持德育主任、班主任例会制度,班主任、科任均从不同方面谈体会和心得,一个个管理的新方法、一个个活生生的案例,大家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也为下学期制订计划提供了素材。

2.抓好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思想道德教育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不少学校通过抓教研,挖掘教材中的“渗透点”;抓备课,找准德育与教学的“结合点”;抓“切入点”,找准深层次德育工作“突破点”;抓提高,培养学生身心发展的“生长点”。在教学的全过程渗透思想道德教育。通过课堂教学德育渗透,学生的思想品德在不知不觉中提高,潜移默化中升华。

3.学校德育处、少先队双轨管理的日常工作

学校德育处也成立了学生会,少先队有大队委员会,两支学生干部队伍,双轨进行两范检查评估和监督,收到了很好效果。学校党、政、工、少齐抓共管,德育工作得以顺利开展,不走形式,不摆架子,人人懂德育,人人抓德育,形成了学校德育工作的良好氛围。

(三)拓宽思路,创新德育载体

开展“雏鹰夺星活动”。“雏鹰夺星”活动是学校推出的一种新的激励机制,其目标是通过发星、换校币(学校自制的购物券)来激励学生,肯定学生的行为,催发学生内在潜力,从而让学生的各方面的积极性得到更大发挥。经过实践,“雏鹰夺星”活动,收到了令人惊喜的效果,由于学生每一次进步都能得到星,换取一定的校币,又能在每一次旧物交易会中买到所需的满意物品。因此,学生把夺星当做了一个追求的目标。这样每颗星都成了对学生良的激励与强化,成了对学生的每一次肯定和表扬,在成功的喜悦的推动下,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努力在争取更好的成绩,更大的进步,以求获得更多的星,这样形成了良性循环,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充分发挥家庭的熏陶作用,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成长的沃土,也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场所,学校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开展亲子运动会、架起连心桥等活动,使家校形成一体,共育英才,如开展的两代赛文明活动,通过家长和学生签协议约束两代人的行为。协议书上家长向自己孩子提出要求,学生写出了希望家长做到的事项。有的家长提出了要求孩子要好好学习、尊敬长辈,不看电视等要求;有的学生提出了爸爸妈妈不要打架,爸爸不要吸烟了,不要在家玩麻将等。学校定期对活动情况进行抽查,反映非常好,有些家长打电话写感受反映情况,说孩子变了,丢掉了娇气、蛮横的坏脾气,能主动关心、帮助父母了,主动完成作业了。学生也说家长变了,打麻将的不再打了,能带孩子到广场散步、谈心,能陪孩子学习了。听着孩子的心里话,我们感受到家庭关系融洽了,文明家长教育了孩子,文明孩子带动了家长,一个个文明家庭正悄然形成。

三、充分发挥社会的配合作用,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1.开展社会、集体联合活动

学校与社区、敬老院、交警大队、消防队、武装部等成为共建单位,积极开展活动。在活动中,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以及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教育得到了落实,也检验、展示、强化了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如在节假日、双休日,学校组织师生来到老年公寓、敬老院,为老人送去钱物,为老人表演精彩的节目等等。孩子们继续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用心体验着助人的快乐。

2.开展“红领巾小记者”实践体验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