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技管理专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技工学校计算机课堂管理存在的问题
虽然没有造成双方身体上的创伤,但课堂氛围真的不好,其他同学或多或少受到了负面的影响。四是老师对教学的准备不够充足,使学生投入到有效学习的时间较少。如有时候老师在演示过程中总是操作错误,学生就会不耐心听课了。五是技工学校的学生文化成绩较差。如果老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估计不足,按统一进度开展教学会使一部分学生放弃学习,因为他们听不懂。
二、技工学校课堂问题处理应注意的方面
1.顾及学生的自尊由于技校学生文化成绩较差,本来就受他人与社会的歧视,中考失败已经使学生内心受到伤害,所以,课堂上老师的所有做法必须顾及学生的自尊及人格,一定不能伤害任何一个学生。首先老师必须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看待,真心喜爱学生。其次,老师必须有一个好的教学心态,要有耐心和恒心,用心上每一节课,特别是在演示教学步骤时,要做到百演不烦。对于计算机课的管理要建立课堂常规,明确学生上课时的行为标准。如要求学生只要进计算机房一定要穿鞋套;零食一律不能带进教室等。2.应把重点放在学生的外在行为上学生的行为只有表现出来,老师才能判断其行为是对是错,老师千万不可仅凭主观猜测或模糊笼统的感觉就批评学生。技校学生的心理承力相对弱一些,如果学生一旦被误批,他们一般立刻就会跟老师对着干,这样只能使问题越来越严重,师生双方都会受伤。对于课堂上有问题行为的学生,老师应根据其表现出来的外在的问题行为,对照事先建立的课堂常规,有的放矢地进行处理。3.适当激励,控制负面事件的影响如在课堂秩序不好时,老师可以停止讲课,让学生当小老师,把老师没讲完的内容在老师的帮忙下继续讲下去。这样做是凭借转换活动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消除不利于课堂教学的行为。老师的批评、指责、体罚只能使一些学生的负面行为加剧,造成老师管理上的困难。但对于学生破坏性较大、具危险性的扰乱课堂秩序的行为老师一定不能漠视。4.课堂上尽量避免惩罚学生课堂管理中,对出现错误行为的学生老师应极力避免惩罚,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再使用惩罚。因为不当惩罚会伤害师生间应有的和谐关系,妨碍情感的交流;惩罚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是一种为解决问题暂时采取的措施,无法根本消除问题行为。对于自控能力较差的技校生来说,惩罚可能导致他们放弃学业,这不利于学生的成长。5.课堂管理中要体现一致性、公平性和个别差异性技校学生很重视与别人的比较。所以老师在处理问题时,不论是学生好的还是不好的行为,应考虑处理方式的一致性和公平性,避免学生误以为老师偏心或喜怒无常。课堂管理对于教学的顺利进行来说是一个重要环节,技工学校计算机专业的课堂管理更为特殊。老师要想在课堂上取得最高的效率,就必须课前定好规矩,并且公平公正地去实施,尽可能内容细致全面。这样才能保证课堂的质量,保证整个班集体学生的听课效果。老师不仅是课堂问题的面对者,更是课堂问题的解决者,不求每节课都有十分好的课堂氛围,但应能够按照教学计划,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作者:安娟 单位: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技工学校
笔者拟结合此次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提出对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若干看法。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我院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于2002年开设,原专业名为“信息管理与计算机应用”,2004年根据《全国高职高专指导性专业目录》改名为“计算机信息管理”,隶属计算机工程技术学院(软件学院)。2012年,本专业有“ERP应用与服务”和“ORACLE数据库管理与维护”两个方向。本科层次的信息管理专业在专业目录上隶属于管理科学与工程大类,而在高职层次上则隶属于电子信息大类。对此,我们的理解是:该分类是以培养人才的层次不同为依据的。因此,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应将IT产业主流技术作为专业的发展内涵。通过调研行业企业对信息管理人才的需求,我们对近三届毕业生就业岗位进行了跟踪调查,确定了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本专业的岗位指向如图1所示:(1)初次就业岗:ERP专员、数据库专员、IT信息服务员(IT产品销售员、客服人员、系统售前助理、系统售后服务员、系统技术支持员等);(2)目标就业岗:ERP助理工程师、数据库助理工程师;(3)职业发展岗:项目经理;(4)拓展岗:测试员、软件开发工程师等。基于高职的使命和市场背景,我院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熟练掌握企业财务会计工作方法,掌握信息管理和数据库应用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具有ERP系统的实施与服务、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维护与管理等能力,拥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专业素质,适应‘珠三角’信息产业、现代服务业及先进制造业等行业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培养的“信息、服务与管理”型信息技术人才,既区别于普通本科信息管理专业高端人才,又区别于计算机学院下的其他信息类专业人才。
“信息”指学生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具备信息技术使用和信息处理能力;“服务”指学生具备服务社会、服务企业的思想理念,能够在企事业单位从事IT产品采购、IT产品营销、技术服务、IT业务咨询服务等服务型岗位工作;“管理”指学生具备企业行业的知识,熟悉一般的企业业务流程。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根据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遵循“知识、素质、能力协调发展”原则的基础上,专业课程体系由基本素质、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综合性实践、专业拓展能力、拓展素质等6个模块构成。根据专业群建设的需要,按照“平台+模块”的方式进行课程组合与课程教学组织。该构建过程如图2所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需求的原则要以专业调研为基础,深入分析专业面向区域内的就业岗位、岗位职责、工作内容、能力要求、任职资格等,关注“珠三角”地区未来的经济发展和信息管理专业领域的技术发展新趋势,准确定位,使课程体系既具有学校特色,又能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用人单位的需求。校企深度融合共建专业机制的原则课程体系的构建要紧密结合行业企业实际,突出“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办学理念,充分发挥行业、企业专家、专业指导委员会以及“教学企业”的作用,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订单培养以及“校企双主体”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探索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基于工作过程(项目导向)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原则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目标,构建基于工作过程(项目导向)的课程体系。
要按照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围绕职业岗位及核心技能培养设置课程,建立基于工作过程和任务的、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现代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同时,实现课证融通。“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改革的原则课程设置提倡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设计,融“教学做”于一体。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重视现场教学、项目教学、情境教学、案例教学以及模拟教学等,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的原则要注意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积极创造条件,并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给予学生选择工作岗位方向、课程模块、课程及学习进程的自,促进学生创新创业和就业能力的提高。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及课程设置构建基于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工作过程系统化是当前高职课程建设的最新理念。具体步骤是根据职业岗位群职责,分解该岗位包括的典型任务,分析典型任务对应的行动领域,明确学生所需的知识、素质与能力,推导出相关的学习领域。在课程构建过程中,首先确定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目标岗位群是ERP助理工程师和数据库助理工程师,在归纳出6个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分别分析每个工作任务的行动领域,完成每个工作任务都需要两种以上的职业能力,细化行动领域可以得出各个岗位对应的学习领域,如表1所示。在对信息管理岗位群能力及其相关因素进行全面分析整理的基础上,可将职业能力归纳为计算机应用能力、数据库应用能力、网络应用能力、ERP应用与实施能力、系统开发能力等五大专业核心能力。
课程与职业岗位的关系如图3所示。其中,网络技术、操作系统和Office系统是各个工作岗位的行动能力基础,由学院专业群“平台”模块课程组成,软件开发是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在课程体系结构图的最上端,由ERP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组成,对应信息管理专业的两个方向,这些课程模块分别支撑相应的职业能力培养。以专业群为依托进行课程组合和教学组织专业群是高职院校教学组织的新形式,根据职业岗位群设置专业群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特点。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和另外两个专业“软件技术”和“游戏软件开发”共同组成“软件与应用”专业群,专业群中的软件技术专业2010年是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专业群背景下学习领域的课程体系是高职院校以重点专业为龙头,面向工作过程、典型工作任务和岗位节点的课程体系,是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我们依托专业群进行课程组合和教学组织,建立了“平台+模块”式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如图4所示。该课程体系建立了学院平台课、专业群平台课、两个专业方向的核心能力模块课程和两个专业拓展能力模块课程(选修)。每个专业核心能力模块包括5门课程,每个专业拓展能力课程模块包括3门左右的课程,基本素质课程模块(必修)包括军训和入学教育(含军事理论)、政治理论、体育、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就业指导等课程;素质拓展课程模块(选修)包括人文、艺术、创业方法与实训、现代信息技术、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各种特长类项目、各种竞赛类项目、各种技能训练项目和各种社会服务项目等内容。
我院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定位紧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立足珠海,遵循高职教育的办学规律,坚持以培养学生岗位职业能力与素质为重点,坚持改革创新,坚持“订单班”的特色教育,坚持教学质量的全程监控,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专业课程体系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依托国际合作的课程体系建设2009年,我院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进行了国际合作教学的探索与实践,首先,与ERP业界市场排行第一的德国SAP系统服务商合作开设了“SAPBusinessOne订单班”。其次,积极与世界上公认的、最有影响力的企业软件供应商Oracle联系,成功加入甲骨文公司的OracleAcademy教育培训合作项目。“SAPBusinessOne订单班”共育复合型信息管理人才,课程体系由双方商议确定,解决了“订单班”学生100%企业实习和80%从事SAP工作(SAP相关岗位是业界广泛认可的高薪、职业发展前景良好的岗位)的问题,实习学生受到企业认可和好评。在合作过程中,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负责ERP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课程教学,企业负责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软件应用,进行项目管理和软件实施等课程教学。实习环节由企业工程师直接指导和管理,学生以员工身份接受任务,按照工作岗位的工作要求开展工作,最终完成合乎企业标准要求的系统定制开发或实施任务。Oracle公司与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开展合作,赠送给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Oracle数据库、中间件、开发工具等软件价值约二百万元,同时,为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免费提供了大量信息技术相关课件、教师师资培训资格及学生认证考试优惠券(OCP在欧美业界属于年薪10万美金以上的顶级IT证书),双方在教学资源国际化、教学过程企业化等方面开展了合作。系列化的实践平台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积极与ERP生产与服务企业、ERP应用企业和现代服务企业等合作,校企联手设计了课程体系并开发了课程。
1.课程设计思路
1.1课程设计原则
教育部2006年出台的16号文件中明确提出:“高职高专教育要体现工学结合、工学交替,具有开放性、实践性、职业性特点,要培养企业工作一线所需的高技能型人才。”为此,在课程设计中教师需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调研,了解各类企业的仓储或配送工作流程和一线工作岗位操作技能要求,以及岗位素质要求。
1.2课程设计目标
该课程的目标以职业性为原则,通过综合分析仓储工作一线所需的高技能岗位,确定课程所面向的职业岗位群。与仓储相关职业岗位群主要有:商品检验岗、仓库管理岗、仓储业务岗、仓库统计岗、订单管理岗、商品分拣岗、仓库安全岗等。
教师应以典型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为中心设置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完成具体工作任务中掌握技能,构建理论知识体系,形成职业能力。也就是说,在教学阶段是以实践性为原则来安排各阶段的教学。这就需要对教学过程进行改革,由改革前教师独立开发课程、通过“虚拟工厂”实训、“学”“做”分离转变为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真实项目实训和学中做及做中学。
1.3教学内容设计
本着开放性原则,以客户一票货物进出库的工作过程为主线,综合分析所考查的企业仓储管理的工作流程,分解教学项目和工作任务,把理论和原理融入到实践教学中去。利用校外企业、校内实训基地,设置相对真实的实训项目,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2.课程定位
本课程体系应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符合第三方物流企业、生产企业、流通企业仓储配送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到主要的支撑作用。另外,还要与前后课程衔接得当。
2.1知识能力分析
与仓储管理相关的知识包括物流基础知识、电子商务、ERP(企业资源计划)等,这些内容都涉及仓储知识或仓储环节。
仓储管理课程还与物流包装管理、采购与供应管理、配送管理、企业物流、特殊货物存储管理相关或相衔接。
所以在安排教学计划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仓储管理承上启下的作用。
2.2学情分析
教学离不了学生,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必须考虑学生的情况。一般来讲,仓储管理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物流知识,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仓储在物流中的作用。学生还要有一定自学能力,除了课堂中教师带领学习外,在课外学生应从实际工作和生活中、从其他书籍中更深刻、更广泛地领会和灵活运用仓储知识。
学生还要有动手能力。《仓储管理》属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如果没有动手能力或不喜欢实际操作,怎么学都基本是无效的,因为在实践性较强的工作中,才最能感受到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在实际操作中,学生更要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如何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这是教学中要特别注意的、特别难把握的环节。
另外,学生要有锻炼技能、形成职业能力的愿望,这样才能主动学习、主动实践。
2.3课程内容
本课程主要包括仓库规划设计(建库)、仓储功能拓展(用库)和仓库管理维护(管库)三大部分。教师应以物流企业或企业仓储部门的仓储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客户一票货物进出仓库的工作过程为主线,按主线分解教学项目,构建学习和实训任务,依据项目任务,设置相对真实的实训内容,并考核。结合培养能力目标――“综合素质+一技之长”,在教学中穿插与职业道德、职业规划、交流沟通和团结协作等内容。
3.教学方法和手段
3.1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教学过程可以采用讲练结合、师生互动、反复演练透彻掌握。教师先将学生分组,然后将教学内容分配到小组,要求学生选出小组长,小组长相当于仓储部门的班组长,对各自的学习情境进行研究,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查资料,也可上网查资料,同时听老师上课的讲解,各个小组做出PPT和讲稿。当老师将学习情境全部讲完后,学生项目小组上讲台讲解,并当场接受老师和其他学生的提问,作出答辩,然后进入仓储配送作业的流程实训。这样反复讲解,反复演练,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考试既注重过程,又注重结果。评分可以采用教师评分、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相结合,教师评分、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的权重可以视情况不同。该课程采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理论实践一体化,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
3.2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3.2.1案例教学法
本课程按作业流程分为八个学习项目,按作业性质分为三个学习项目,每个学习项目设计一个案例,教师从案例分析入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仓储的作业流程、操作步骤、操作要求。
3.2.2角色演练教学法
教师应通过对仓储职业岗位群的分析,设计出若干个不同的角色,由师生共同扮演各种角色,不同的角色在仓储配送作业的操作中履行不同的职责,相互配合,完成既定工作目标。
3.2.3讨论启发式教学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巧妙设问,以此活跃学生思维。讲解习题时,常采用讨论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根据教学模块设计思考题,学生以项目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分析,然后做出答案,在课堂上宣讲,教师给予点评。
3.2.4仿真模拟教学法
教师可以利用物流仿真实训室进行实际操作。学生在仿真实训室能基本仿真完成仓储相关的所有作业,操作过程与真实的职业环境基本相同。
3.2.5现场教学法
教师还应带领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参观,在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仓储配送中心。学生观看企业员工的操作,观摩相关的设施设备,能感受企业文化,并对现场的新技术、新设备产生感性认识。
3.2.6六步教学法
一、工商管理类专业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特点与学生需求
1、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特点
从微观经济学课程本质来看,其是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核心课程,涉及到的知识点与知识面都很多,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也相对较多。目前我国高校中几乎所有与财经和管理相关的专业都开设了这一课程,而这一课程也使学生对本专业相关知识的学习起到一种铺垫和推进作用。因此对于高校教师来说,提高教师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对课程内容知识的理解与吸收成为非常重要的问题。微观经济学的产生几乎可以说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从理论体系上看其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微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围绕价格理论展开,在具体的研究对象上主要为消费者和单个的生产者,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这一学科由消费者、生产者、分配等相关理论构成。而从现代微观经济学发展来看,其发展出许多经济学派和经济理论,这些理论有的互相联系,有的却互相对立。因此在教学过程对不同学派的基本理论,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有意识的进行不同的鉴别与分析,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学习能力,从具体的教学特点来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目前高校中的微观经济学教学较为开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鉴别分析,取长补短。其次是微观经济中的很多理论都是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下产生的,即产生的历史背景有所区别。而目前很多教材都在理论背景阐述上较为欠缺,有时会使学生对于理论的理解产生很大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介绍不同理论产生的背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分析和探究。除此之外,现代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还有很多方面是需要我们所注意到的,在后文中笔者将一一阐述。
2、学生学习需求
大部分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的求职意向都主要为企业管理者、职业经理人等,因此学生专业素质的高低对他们寻求工作以及在工作中的实践都会起到很大作用。
从学生素质来看,由于很多高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会招很多文科生,这部分学生在人文素养上基本没有问题,很多学生的问题都出现在数学学习上。而微观经济学课程中数学是基础性的学科,因此学生在学习需求上不仅需要掌握学科理论知识,同时也需要掌握经济学专有的数学基础知识。其次,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上课时往往会认真听讲,但在课后不会复习。高校的教师授课模式与传统中学授课模式存在很大问题,因此学生的预习与复习需求往往难以满足,这也成为高校授课模式改革急需解决的问题。而微课教学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引进后,就可以有效解决学生在学习需求方面的很多问题。
二、微课相关内容分析
1、微课的基本概念
微课从字面意思看就是微小的课,即微型课程,最初由美国的学者在2008年提出,在此之前已经有一些美国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微型课程的相关理念,但微课的最终理论体系成熟在2008年。根据美国的微型课程理念,微型课程就是在联系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将教学内容的核心提炼总结,将教学过程上传到网络之上,帮助学习者构建一个网络学习平台,让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程内容的核心部分,在适当情况下,教师可以在一旁给予相应的指导,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以及对知识的理解。而在社会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微课不仅仅可以在课堂中应用,甚至可以通过不同的移动终端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上传播,便于学习者的重复学习。
2、微课的基本特征
微课是微型课程的简称,因此其就具有微型的特点,即教学时间段,内容短小精悍。从我国现代教育模式结构来看,目前我国高校课堂基本上每节课控制在45分钟左右,有的甚至可以达到50分钟。但从微课的基本要求来看,一般的微课时间最长不过二十分钟。有的老教师会对此产生质疑,只有传统课堂一半不到的时间内学生是否真的可以学习到知识。但是根据科学表明,人的注意力会随着时间的增长而逐步减弱。因此二十分钟左右的课堂教学看似缩短了教学实践,但这二十分钟基本上讲述的都是课程的核心内容,因此对于学生加强理解知识点以及增强记忆力都是很有好处的。而且二十分钟的教学内容,基本上都是比较重要或者比较难的知识点,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来看更加具有侧重点。而便利的存储方式可以方便学生随身携带,加快知识的传播速度,拓宽知识的传播面。
从微课自身的特质来看,微课资源具有半结构化和模块化的特征。微课教学不像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是将所有知识一一讲述,而是有针对性的通过对教学内容整合,形成模块化的资源包,学生和教师根据不同的需要来选择学习。同时微课资源也具有一定的活态性,尤其对于微观经济学来说,有时不同的国际形势和经济环境都有可能对课程的讲述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微课资源进行适当修改,这就说明微课也具有半结构化的特征。
三、目前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微观经济学课程微课教学模式现状
1、发展现状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其基本的理念来源于国外,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在我国高校教学中也逐步推广开来。从目前发展的基本状况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在一些工商管理类专业中一是作为一种实践课程,供学生选修学习。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虽然引进了微课课程教学,但在学校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微课只是作为一种试点型教学模式在学校中开展,学生选修微课课程基本上只是为了体验微课的教学过程,感受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的学习方式。
其次,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来说,微观经济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习内容,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较多。因此目前很多高校之中,教师为了帮助学生开拓视野,丰富知识面,有时会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加入一些微课教学,通过微课教学中不同的思路和讲解方法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材中的相关重难点。
2、存在的问题
微课引进高校之中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但在真正的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微课在中国高校之中的发展仍旧有很长的路要走。
首先,从学校层面来说,很多教育工作者仍旧认为微课只能作为一种辅助型教学方式存在,尤其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中,这门课程本身设计的知识面较广,内容中的重难点都有很多,很多人甚至学生自己都认为这种看似新型的教学模式如果推广开来,很难在课堂上学到所需要的知识。但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微课在制作过程中尤其是在视频的录制中,所选取的都是优秀的教师以及重要的课程内容来录制,因此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因此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微课推广存在的最大问题。
其次,微课制作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视频的录制,而这些视频构成了微课资源的最主要部分。但从目前微课资源储备量来看,很多资源都是很久之前录制,并没有及时的更新。在内容上只有部分重要内容有资源供人们下载,很多学生、教师即使想要使用微课资源,却无法下载使用,因此微课资源的匮乏也是目前微课教学模式推广所存在的一大问题。
四、推动工商管理类专业微观经济学课程微课教学模式发展措施
目前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中的微观经济学课程文科教学模式正在逐步发展,具有极大的潜力,但从目前所存在的问题来看,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仍需注意到。在笔者看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从微课的组成整体来看,微课教学模式推广的基础是微课资源的建设。但从国内微课教学的发展历程来看,其起步相对于国外较晚。而在工商管理管理专业的微观经济学课程中,本身这门课的很多理论都来源于国外经济学家的一些理论,国内教材在总结吸收国外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经济情况编纂而成,因此这门课的重难点有很多。为了方便学生学习,应当培养专门的微课资源建设教师,和相关教育工作者共同构建一个完善而丰富的微课资源平台,将资源平台构建在网络上,供学生、老师等下载学习。
其次,微课资源以及微课课程的教学离不开互联网,因此应当积极发挥互联网的作用。高校在进行微课教学时,首先面临的就是微课资源平台的构建。高校中应当组织专门的人员,搭建适合的网络平台,将微课资源传到网络上,及时更新,保证内容的科学性、准确性。
同时,最需要我们注意的就是需要培养专门的微课人才。很多高校中微课课程的教学过程都由本课程的教师直接进行。本课程的教师虽然在课程教学上没有问题,但这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下。微课课程教学模式不仅仅由教师的讲解构成,还涉及到很多方面,例如对相关资源的维护更新,尤其是对一些影像资源的制作、编辑等,乃至相关网站的日常维护,这些都需要专门的人才来进行操作。针对这一点,高校应当建立专门的微课教学团队,将优秀的教师和相关技术人员都纳入其中,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为高校微课教学模式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结语
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国外的教学模式也传入国内,对传统的高校教学模式产生了很大影响。微课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就在此书进入人们的视野之中,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微课不仅更加灵活而且具有可重复性等多种优点。将微课教学引入到现代高校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已经在很多高校中实践,但受到一些客观因素如微课资源较少等的限制,微课推广发展仍旧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如何在高校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引入微课教学,成为多方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前厅服务与管理;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3-0286-02
《前厅服务与管理》课程是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系三年制高职高专酒店管理专业的一门必修岗位能力课程。前厅服务与管理是现代酒店运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酒店业中,前厅被称为“前台中的前台”或“酒店营运中的神经中枢”。因而,前厅服务与管理知识与技能是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1 课程设计的理念
1.1 校企结合共同开发设计课程
高职特有的培养目标对其课程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校企合作”既是实现高职课程开发超越的重要途径,又是指导高职课程开发的教育理念,只有在“校企合作”视野下进行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才会走出单凭学校进行高职课程开发的狭小圈子,实现高职课程开发的真正超越。
1.2 课程设计要符合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能力为本位,以培养高级应用型技能人才为目的的教育,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以培养学生岗位能力为主线,做好课程0.的设计,抓好实训、实习环节,加强教学过程质量的控制。
1.3 课程设计要以就业为导向
高职教育的课程设计应以满足行业的要求为宗旨,即以就业为导向。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是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我们应该依据高职教育目的,在需求分析(包括行业分析、职业分析、劳动力市场分析等)的基础上,进行课程设计。
2 课程设计的思路
教学内容的设计体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符合了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本课程采取“阶段组合”、“任务驱动”与“三位一体”相结合的形式,建立了“STT”(Stage onbination&Task oriented&Trinity)课程体系,尊重教学规律,遵循了由简到繁、由易到难、从感性到理性的循序渐进规律;符合了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行业的实际需要及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试的要求。
第一,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由“岗前学习阶段”、“对客服务阶段”、“基层管理阶段”三大模块组成。“岗前学习阶段”模块中,以前厅部新员工岗前培训的应知知识为主,包括:前厅部地位、任务、组织机构、岗位职责、前厅环境、前厅人员素质要求、设备用品、优质服务、投诉处理等内容。“对客服务阶段”模块以岗位任务驱动为主线,针对应提供的对客服务和应完成的工作任务,结合行业实际需求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内容和标准,进行了客房预订、入住接待、住店服务、离店服务等应用技能学习。“基层管理阶段”模块以前厅部基层管理者应具备的基本管理知识技能为主,包括:前厅部的沟通协调、服务质量管理、前厅安全管理等内容。
第二,对于每一模块中的教学内容,又按照各岗位的具体工作项目进行工作任务的分解。对于各项工作任务,提出了相应的知识要求、技能要求、情感要求。课程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针对各工作任务既进行了理论知识的讲解,更注重了对相应实训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实施。
第三,教学内容是课程的基本构成,是学生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在教学内容组织上,我们以理论知识“必需够用”为度,实践知识以“实际、实用、实践”为原则,结合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构建了符合高等职业教育要求、岗位实际需求及国家职业标准规范的“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3 课程设计的具体做法
3.1 课程教学目标的确立
本课程以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定位以及本课程的性质为依据确定了本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理论和实训教学,学生能全面认识酒店前厅部的业务工作流程、服务规范和酒店前厅部运行与管理的相关知识;掌握娴熟的前厅服务技能,提高自我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为职业领域的拓展打好基础。同时,通过前厅工作的认知、熟悉和实训,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习惯和先进的价值观。
3.2 课程教学内容的构建
高职教育要求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3.2.1 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
(1)教学内容针对高职学生特征;
(2)教学内容针对实际职业岗位要求;
(3)教学内容符合了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规律;
(4)根据国家职业鉴定对前厅服务员职业的标准要求,突出针对性,合理设置教学内容。
3.2.2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依据“STT”的课程体系,本课程以“三个衔接”来优化整合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个衔接:教材内容与岗位分析相衔接。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中,我们以前厅服务与管理各岗位的需求、以具体工作岗位要求为基础,整合教学内容。
第二个衔接:教材内容与前后续课程相衔接。高等职业教育要求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要将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因此,需要开设多门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这些课程并不是完全独立,而是相互联系、互为基础、相互补充。
第三个衔接:教材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相衔接。国家职业标准是国家对相关职业的基本要求,我们的教学必须与国家职业标准的要求相吻合,因此,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将国家职业标准纳入其中,尤其是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
3.3 课程教学模式的创建
教高16号文提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因此,在教学模式的设计上,课程采用了将“工学结合”和“任务驱动”相结合的模式。
3.3.1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应用
本课程对于每一阶段中的教学内容,按照各岗位的具体工作项目进行工作任务的分解。对于各项工作任务,提出了相应的知识要求、技能要求、情感要求。课程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针对各工作任务既进行了理论知识的讲解,更注重了对相应实训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实施。学生通过完成工作任务,从而学习了理论和实践知识,训练了实践操作技能。
3.3.2 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工学结合培养模式
本课程拥有两个课堂即学校课堂与饭店实境课堂;两个基地即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在教学中,为了充分体现真实的职业氛围,将对客服务阶段的部分技能培训项目搬到酒店进行实境教学。将课堂搬到酒店是教学的需要,实现了从“仿真”到“真实”的职业环境,在教学评价中得到了学生、企业和教师的高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聘请酒店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开展教学工作,把酒店鲜活的知识和行业标准带入课堂,已经成为本课程教学的良好机制。
在实践教学环节上,通过校内实训基地学习、强化练习,再到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这样的一个循环往复的实践过程,强化了学生的职业技能。真正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
3.3.3 教法和学法的有效运用
目前,在高职教学环节要求贯彻“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结合”的指导思想,教学模式力求创新实效、教学方法要求多样化,这样更易于学生接受和掌握知识,同时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协调发展。
3.3.4 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
本课程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关注了过程评价,强调了职业技能学习的核心地位。评价由三部分组成:过程考核占30%,实作考核占30%,理论考试占40%。评价的主体力求多元化,主要由学生本人、同学、教师、行业人士组成。
当然,对于一门课程的设计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根据时代的变化,行业的实际需求,进行相应的调整。这样通过课程设计来推动课程建设,通过课程建设来推动专业建设。只有这样,高职教学才能真正培养出符合行业需求和时代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