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产业持续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化产业已成为21世纪发展最快的朝阳产业之一,它与信息产业并称为21世纪的两大新兴支柱产业,并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两个新亮点。现代社会,文化产业发展已经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发展和进出口贸易的重要力量:美国文化产业的产值已占GDP的18%至25%,其消费类视听技术文化产品出口额高达600亿美元,已经取代航空航天工业而成为第一大出口产品;在日韩两国,文化产业也成为在国内创造产值,出口创汇,在中国,摩根斯坦利的报告指出,对11种产业中建立世界级大企业所需年限的统计显示,传媒业只需8年时间,远远快于医药、银行、电力、建筑、日常消费等行业。中国传媒业甚至只需年2年就能建立区域或行业优势。文化产业已成为当今和未来中国经济的重要的增长点之一。2005年,文化产业在中国17个城市已成为支柱产业,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即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文化及文化产品作为一种资源,有很强的可持续发展潜力。
文化作为一种产业,在现代经济结构中越来越显示出其基础性地位。文化需求具有比一般消费需求更高的收入弹性,因而,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文化消费需求的增长速度远远大于对物质消费需求的增长速度。文化产业是以精神产品为基础的产业,对自然资源、环境不构成威胁甚至不造成消耗,具备了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要素。世界各国的相关经验证明,文化内容产业能够有效地结合传统产业,增加传统产业的文化附加值,充分体现现代文化产业的核心价值和发展方向。新兴文化内容产业不仅能够有效地建立起与传统产业的战略关系,促使传统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升级,而且还能够促进整个文化产业紧密地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跟上“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兴工业化道路”的战略步伐。
此外,文化产品价值具有增值效应。一件物品的使用价值是随着使用时间和使用次数的增加而减少的,而一个文化产品的使用价值却往往是不断增加的,这是文物、艺术品收藏之所以成为资产保值增值常用手段的前提条件。因此,文化产业是具有极大可持续发展潜力的产业。如果开发得当,文化产品往往可以产生很大的投入产出比,具有极为可观的边际效益。回顾我国启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历程,文化也曾被纳入可持续发展战略体系。然而,文化事业在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现状却令人不太乐观。迄今为止,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点是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文化仍然没有在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操作层面上找到合适的位置,它的作用似乎仍然只限于利用文艺手段对人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在近些年的文化产业体制改革的摸索与发展中,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到人们的重视。
一、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的源泉,比如历经我国五千年历史洗礼下的文化古迹对于旅游业是一笔可循环开发利用的瑰宝;中华民族文学作品和民间流传的众多神话传说为电影,电视,戏剧戏曲以及相应的文化产品提供了大量宝贵的素材。文化资源具有无限丰富性和可发展性,但它也是需要加以保护的、在某些方面和某种意义上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文物和无形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的历史遗存,它们都是不可再生的珍贵的文化资源。
迪士尼就是这方面卓有成效的例子,它不断地从世界各地汲取创造素材,再通过科技及创新重新编排故事,甚至对这些素材展现出来的思想予以创新并加入商业和娱乐元素,对人们耳熟能详的文化人物进行包装再出口,使之成为成熟的商业产品销往世界各地。其中,迪士尼动画《花木兰》中的故事和人物形象就是源于我国著名诗歌“木兰辞”,在保留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被赋予了崭新的美国式追求梦想,要求妇女平等主题,在98年推出之后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销售奇迹。一部较为尊重原著的《泰坦尼克号》,或者由莎士比亚戏剧而改变的动画片《狮子王》竟能创下十几亿美元的票房价值,可与我国几大产业的利润相匹敌。其所依靠的,不过是一点新颖的创意和简单的三维动画技术,还有借助“拿来主义”所吸纳的文化素材和历史背景。那些优秀的文化资源通过再开发和创新再利用,为文化产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和启发。
另一方面,中国作为一个文化古国,文化大国却少有充分利用其丰富的资源。而日本,这个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联系,从古至今多次向学习中国文化的邻国,却将很多中国古典文化发扬甚至创新,获得了很大成功。最典型的好比国人引以为傲的四大名著《西游记》,经日本动画大师手冢治虫的精心雕琢与包装摇身一变成为极受欢迎的漫画《孙悟空》,以及取材于西游记曾进风靡一时的漫画和动画《最游记》,还有曾在中国取景拍摄等等的日本版的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等等,都在日本本土乃至东南亚获得了巨大成功,收到了很好的经济效应。而中国除了多年前那部由六小龄童演绎的经典电视剧之外,基本上没有文化再开发的作品与之相匹敌。中国游戏产业也有待成熟,《三国志》这是日本光荣游戏的产品,有“三国志系列”等,任天堂则有“横山光辉三国志”等。加上其他日本公司的产品,至少有30款日本三国志系列游戏,日本改编的《三国志》和《水浒》,从漫画到游戏,衍生产品在亚洲各地热销。中国传统文化就像是一座富矿,源源不断地回报着深刻挖掘和爱护它的人们。
二、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文化市场需要引导和规范,去伪存真,去粗取精
我国文化产业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逐渐形成了所谓“大众文化”和“高雅文化”,大体上分为这两种类别。而无论是“大众”还是“高雅”,观众的文化鉴赏力,媒体的宣传导向以及政府的引导都是需要关注的。由于我国文化产业起步较晚,优秀作品未能百家争鸣,相比于高速发展的经济,表现出严重的“供不应求”。
于是,传统文化产业的保护主义抬起了头。他们坚守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面对日益万新的社会和市场却坚持不创新,不变通,不思进取,以保持传统的名义阻止变革和创意,甚至还要求社会和政府给与支持。这样的力量阻碍了我国文化产业的交流与发展,使得脆弱的传统文化在面对汹涌蓬勃的国际化趋势时,在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与开放的市场时,显得无力而很难适应。这些本应得到大力开发的内容产业,吃着祖宗留下的老本,由于不曾尝试可持续发展,创新与变革的道路,一点一点被破门而入的强势文化所蚕食。
同时,由于供不应求的文化市场,一些制作粗燥,缺少文化内涵的作品乘机冲击了文化市场,不仅对文化资源是一种极度浪费,对于消费者乃至整个社会来说都是一种文化垃圾,伤害着人们的视听。比如近两年网络上流行的一些颇有争议“芙蓉姐姐”、“木子美”等现象,不仅不能成为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反而可能浪费资源,错误引导未成年人,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广告行业也是如此,一些通过引起消费者的厌恶而取得商业效应的垃圾广告每天仍然污染着消费者的视听,却并没有受到管制,如著名的“脑白金广告”等。对于由于科技发展,信息爆炸时代产生出的垃圾文化产品,人民和社会应当联合起来抵制,阻止它们泛滥产生负的社会效应。
三、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产业链和国家竞争力
我国文化产业起步较晚,以前一直实行双轨制计划式发展,直到2006年才开始从试点转向全面改革。“十五”期间。相比速发展经济和总体消费水平,文化产业的发展却趋于缓慢。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文化产业化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而是被当作一项由政府引导安排,社会响应,公众被动的一项公共事业。文化的两面性,是重点体现在文化产业中的经济效应(商品属性)和文化事业中的社会效应(使用属性)。而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引导发展方向,管理高度集权和统一,国有企业不以盈利为目标,只需按政策组织完成计划,形成没有来自市场竞争和消费者选择的文化,被剥夺了其商品属性和盈利能力,使其很难出现生机勃勃,百花齐放的局面。由于用文化事业的方式管理文化产业,以至于资源有效配置不足,很难做到可持续发展。再加上出现很多准入限制和垄断,导致产业发展受到抑制,需求严重大于供给,文化产品多样性上也受到很大破坏,文化产业链更是难觅其踪。
我国文化产业化程度偏低,结构不尽合理,产业链还未形成,缺乏国家竞争力。产业化发展需要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支撑。中国文化产业必须打造产业链,这样才能产生规模效应和互动效应。企业领导者所具有的视野和对所处产业的判断,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发展,对生存环境并不令人满意的民营企业,这种眼光更是生存的必备条件。中国文化产业面对国际大集团,“好比是单一步兵兵种和对方海陆空立体多兵种竞争”。在过去的计划体制下,文化行业都是单打独斗,唱戏的、做音像的、搞出版的,都是各自为政,中间没有关联。而国外最大的传媒公司,都是既生产内容,又发行各种产品。比如动漫产业,值得借鉴的是日本,美国等,纯熟的产业链运作和规模效应,如一部优秀的漫画作品,可以在一到两年内形成由受欢迎的连载到单行本发行,到动画,电影,唱片以至于周边商业产品等传播到世界各地的一系列产值的创造,使消费者需求及时全面的得到满足,有效地拉动了经济增长。迪斯尼、时代华纳、索尼等都是这方面比较成功的例子。
由此看来,文化产业和文化内容产业,是一个高度依赖文化内容资源的产业,它的繁荣发展是建立在对文化资源的占有和开发的基础上。我国应建立文化资源开发的人才战略。培养具有认识、开发、经营文化内容资源的高素质人才,是振兴文化产业的保障。文化内容资源开发属于“创意工业”的领域,参与文化内容资源开发的专业人才,必须对中华文明丰厚底蕴有全面掌握、对优秀文明成果有深刻领悟。
还应该实施文化资源开发的政府管理。政府部门作为文化市场的监管者和文化内容资源的保护者,应该站在发展和保护民族文化的高度,建立和制定文化资源开发利用规划,这是文化内容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只有在合理保护前提下的有效开发,才能够充分保障文化产业创意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再有,应该尽快建立文化产业链和产业园区,打品牌战术。例如可以借鉴的是机器猫,米老鼠等动画形象都已经连续创造产值几十上百年,由大受欢迎到成为经典,成为一支新的文化力量,推动着可持续发展。
最后,加强文化交流,将我国丰厚的文化推广到世界。只有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我国文化产业才能获得更大的国际舞台,继续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2005: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社科文献出版社,2005
[2]江蓝生谢绳武:2005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祁述裕: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M].北京:社会文献出版社,2004
[4]王哲平:“全球化”背景下世界文化产业发展新趋向[J].天府新论,2003
关键词: 蔬菜产业;蔬菜安全生产;可持续发展;政府职能;产业合作社;无公害蔬菜生产
长期以来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蔬菜基地建设和发展蔬菜生产,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都提出了一系列发展蔬菜生产和保障城市蔬菜供应的方针政策。目前,在城市和大型工矿区,蔬菜的专业化、商品化、产业化生产是我国商品经济发展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现代化的蔬菜生产基地应该具备有较专一、符合一定品质标准、完全按照无公害蔬菜的生产规程进行栽培管理、生产能力达到一定规模的蔬菜产品。有专业化程度较高的蔬菜生产技术和采收、采后处理和储藏运输能力;有与之接轨的较完善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体系。
1 蔬菜产业现状
1.1 生产持续发展
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全国蔬菜生产快速发展,产量大幅增长。播种面积由1900年的近666.66万hm2增加到2010年的1533.33万hm2左右,产量由2亿t提高到5亿t,常年生产的蔬菜达14大类150多个品种,逐渐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1.2 布局逐步优化
我国蔬菜生产基地逐步向优势区域集中,形成华南与西南热区冬春蔬菜、长江流域冬春蔬菜、黄土高原夏秋蔬菜、云贵高原夏秋蔬菜、北部高纬度夏秋蔬菜、黄淮河与环渤海设施蔬菜六大优势区域,实现栽培品种互补,上市档期不同,区域协调发展的格局。
1.3 质量显著提高
自2001年“全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得到全面加强,蔬菜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据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结果,近3年蔬菜农残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5%以上,比2000年提高30多个百分点,净菜整理、分级、分袋、预冷处理逐年增加。
1.4 科技水平不断提高
我国蔬菜品种、生产技术不断创新与转化,显著提高了产业科技含量和生产技术水平。全国选育各类蔬菜优良品种3000多个,主要蔬菜良种更新5~6次,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设施蔬菜达到333.33多万hm2,特别是日光温室蔬菜高效节能栽培技术研发成功,实现了在室外-20℃严寒条件不用加温生产黄瓜、番茄等喜温蔬菜,其节能效果居世界领先水平,蔬菜集约化育苗技术快速发展,年产商品苗达800多亿株以上。此外,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无土栽培,节水灌溉等技术也取得了明显进步。
1.5 市场流通体系不断完善
全国经营蔬菜的农产品批发市场2000余家,农贸市场2万余家,覆盖全国城乡的市场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在保障市场供应,促进农民增收、引发生产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据不完全统计,70%蔬菜经批发市场销售,在零售环节经农贸市场销售的占80%,在大中城市经超市销售的占15%,并保持快速发展势头。
2 蔬菜产业安全生产与可持续发展
当然我国蔬菜产业发展中也存在诸多问题,如国内产销方面,数量型发展之路不宜再延伸,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严重滞后,市场体系不健全,菜农组织化较低;科技含量低,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残超标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农残品检测关口要前移,小生产与大市场,大流通和经济全球化矛盾突出,蔬菜商品化十分低下。在蔬菜出口方面,卫生安全和商品性不佳,出口企业信誉度不高,体制和机制严重不适应入世后面临的新挑战。现就实现我国蔬菜产业安全生产与可持续发展主要途径和措施谈谈自己的观点。
2.1 转变政府职能
加大力度,建立健全农业法规体系,按照WTO农产品协议对成员国的要求和规定,政府的角色要以蔬菜产业发展的直接管理者、指导者转变为制定和执行相关法规者,依法规范蔬菜生产,进出口和国内销售行为制定和实施蔬菜产业发展支持保障措施,建立蔬菜质量标准体系,主要包括产地环境条件,生产技术规程,产品质量标准等,进而为蔬菜生产者和加工、贸易企业提供公共服务。
2.2 建立蔬菜合作社(协会)是今后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为了更好地使得蔬菜产业也做到安全生产与可持续发展,必须构造集体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蔬菜经营体系,建立蔬菜生产合作社(协会)是今后蔬菜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2.2.1 成立县(市)蔬菜合作社(协会)。适时将菜农组织起来,选举蔬菜合作社(协会)理事、会长、成立县(市)蔬菜合作社(协会)。它是全县(市)蔬菜安全生产、销售经营为一体的经济组织,具有法人地位,负责全县(市)蔬菜供应,加工,出口。内设蔬菜开发研究、菜农培训、生产管理、蔬菜监测、蔬菜销售管理机构等。各乡镇根据其蔬菜生产特点,相应成立蔬菜合作分社(分协会)。省市二级蔬菜合作社(协会)负责指导、协调县(市)蔬菜合作社(协会)的工作。
2.2.2 构筑蔬菜产业的科技支撑体系。蔬菜产业化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应包括开发研究体系,推广服务体系和经营管理体系。一方面要根据蔬菜产业发展规划与区划,对现有的蔬菜科研和技术推广体系进行层次化、区域化、社会化改造;另一方面要用高新技术装备武装蔬菜科研、技术推广机构,使他们具备开展社会服务的功能,从而为发展蔬菜产业所需的优良种苗、物质材料、生产技术、采后处理、储藏、加工、包装技术、以及仓储、运输、贸易、生产经营信息提供社会服务。大力组织实施面向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知识更新培训工程;大力组织实施菜农蔬菜安全生产知识和职业道德培训和教育。
2.2.3 普及无公害蔬菜栽培。无公害蔬菜栽培是指在生态环境符合无公害栽培要求的地块上安排蔬菜生产,并且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任何有害的化学合成物质,完全按照无公害蔬菜的生产规程进行栽培管理的蔬菜栽培。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不仅是保障人体健康的需要,也是蔬菜出口创汇,使我国蔬菜业走向世界的需要,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与生态环境,农业可持续发展也有着紧密关系,是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千秋大业。合作社(协会)要将菜农(社员)组织起来,举办无公害蔬菜栽培学习班,反复宣讲无公害蔬菜栽培的意义,图文并茂介绍无公害栽培的要点,做好农业防治,生物防治,重施有机肥,不施硝态氮肥的教育。合作社(协会)一定要做好统一种苗,统一肥料,统一药品的发放工作,蔬菜农残检测要贯彻蔬菜生产全过程。
2.2.4 蔬菜合作社(协会)一统蔬菜销售市场,确保人民吃上放心菜。现在菜场出售的蔬菜既没有商标,也没有厂家,蔬菜安全性全不知,老百姓买蔬菜总觉得不放心。将来县(市)蔬菜合作社(协会)要将所有菜市场统一管理,出售本合作社(协会)生产、加工的蔬菜,也可以销售通过正常途径调进的蔬菜调节本县蔬菜供应,增加本县(市)蔬菜品种。坚决取缔零星菜农生产的蔬菜上市,只能自产自用。蔬菜的经营体制要不断改革,逐步实施净菜上市销售,减少城镇生活垃圾污染;逐步实施净菜网上采购。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人民吃上放心菜。(收稿:2014-04-12)
新疆棉花产业发展现状
依托“一黑一白”战略,新疆棉花产业从20世纪90年代获得了快速发展。2010年以来,全疆棉花种植面积维持在150万hm2,产量250万吨左右,新疆棉花产量约占全国棉花总产量的30%。棉花已经成为新疆重要的经济农作物,种植面积占全疆农作物种植面积的31%,仅次于粮食作物,在产业脱贫、助农增收、实现全面小康目标中发挥了突出的作用[1]。
新疆棉花产业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
(一)生产成本瓶颈。生产成本持续上涨是当前新疆棉花产业发展面临的突出瓶颈之一。近年来,受人工、农药化肥以及物流成本的上涨,新疆棉花生产成本年均增长幅度在10%以上。以采棉工为例,2009年月工资在2000元左右,2014年则上升到3500元,2014年的人工成本较2009年增长了75%(数据来源于《新疆统计年鉴》)。生产成本持续上涨,影响了棉农的生产积极性,尤其是近年来受全球经济波动的影响,新疆棉花产业出现了典型的“增产不增收”情况,新疆棉花种植规模从历史最高的178.26万hm2(2007年)下跌,并一直维持在150万hm2左右;产量则从2008年最高的301.55万吨下跌并维持在250万吨左右[1]。
(二)生产过程中面临着生态瓶颈。生态农业是21世纪农业发展的基本趋势,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要求。从新疆棉花产业发展现状来看,离生态农业的要求还较远。一是地膜污染较为严重。据估计,照目前的种植模式持续10年,农田残留的地膜将会达到150kg/hm2~300kg/hm2,造成严重的地膜污染,并会导致新疆现有的棉田资源废弃[2]。届时新疆适合种植棉花的耕地面积将会大幅减少,从而失去了发展棉花产业的物质基础。二是农药化肥污染。据普查,当前新疆各类棉田均面临不同程度的农药化肥污染,棉田面源污染较为严重。而且,由于常年使用农药化肥,造成了棉田土壤板结、微生物活动减弱等情况,进一步影响了土质,加大了污染程度。
(三)流通与产业化瓶颈。现代产业发展依托于现代物流。但是新疆地处西部内陆,而且全疆地域广阔,物流基础设施落后的情况十分明显。新疆棉花无论是向内陆销售还是对外出口,都面临着较高的物流成本,影响了新疆棉花的竞争力。在产业化发展方面,由于新疆建设兵团和地方在管理体制上的差异,棉花产业的区域规模效应较差。此外从产业链发展来看,新疆棉花生产、经营、加工各环节目前还处在彼此分散经营的阶段,彼此间的利益均沾机制尚未形成。相反,各环节“彼此为敌”、期望获得最大化利益的情况还十分突出。在价格机制上,新疆棉花没有很好的风险应对和抵御能力,容易受到市场波动影响,加大了各环节产业化发展风险。同时,风险应对机制的缺乏,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当前新疆棉花产业发展的“散、小、弱”,龙头企业不足和知名品牌不足,新疆棉花产业在整个产业链中还处在相对末端的环节。
新疆棉花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一)用好市场和宏观调控“两只手”,破解成本瓶颈。面临不断上涨的成本,新疆棉花产业要坚持市场和宏观调控“两只手”综合运用。一是要尊重市场行为,尤其是要尊重棉农、有关涉棉企业和行业的市场选择;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参与棉花产业链建设,广泛吸收各类社会资本;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进行收购、兼并、重组等市场活动等。二是积极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在给予棉农、涉棉企业等适当补贴的同时,重点探索其他宏观调控手段。比如开展“科技支棉”活动,通过提高科技支撑力度,让棉农获得更高的收益,从而抵消成本上涨带来的压力;又比如鼓励种植大户租种其他农户的闲置土地,大力推动棉花种植规模化和集约化;又比如推广机械作业,降低人工采摘率,达到减少人工成本的目的。
(二)增强科技服务能力,实现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双协调”。破解棉花产业发展中的生态瓶颈是新疆棉花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从新疆棉花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要把增强科技服务能力作为核心工作。一是要加大降解膜的推广力度。地膜污染是新疆棉花种植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之一。近年来,随着地膜污染的问题日益严重,新疆各级部门加大了降解膜的推广力度。但是由于降解膜的费用和操作问题,推广效果不能令满意。针对此,要考虑探索降解膜补贴制度,降低降解膜的使用成本。同时,有关科技推广部门还要加大降解膜使用技术推广,努力纠正传统地膜的“技术依赖”,让种植户尽快适应降解膜的操作技能。二是要积极采用良种以及相适应的栽培技术。依托国家良种补贴等惠农政策,大力推广并普及良种;密切与专业科研院所等联系,积极争取国家、区级科研资金,持续开展良种培育、更新等工作;推广膜下滴灌、高密度栽培、间作、轮作、测土施肥等技术,尽量维持土壤生态平衡。
(三)加大产业化发展力度,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新疆物流基础设施将会得到极大的改善,新疆棉花产业所面临的物流瓶颈将会不断被打破。在这一基础上,为了实现新疆棉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加大产业化发展力度。一是要根据南、北疆的气候、文化、耕作习惯以及新疆建设兵团管理体制的特殊性,对南、北疆棉花产业发展进行总体规划,明确各地、各部门的“主打”,通过产业分工不断完善新疆棉花产业链。二是要不断探索风险均沾机制,努力形成棉农、收购商、纺织企业等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破解“各自为政”、“相互为敌”的局面。要推动棉农互助组织建设,加大涉棉企业金融扶持力度,推进涉棉企业整合;利用信息化建设,建立并完善棉花预警机制,及时掌握棉花国内、国际价格、供求等信息,降低价格风险[3]。
总之,在肯定新疆棉花产业发展成就的同时,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新疆棉花产业发展还面临着较大的瓶颈制约。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确定,新疆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难度进一步加大。棉花产业作为优化全疆经济结构、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产业,需要在认清形势的基础上,开拓创新,坚持可持续发展,为新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统计局.新疆统计年鉴(201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2]张江华.新疆棉田土壤中地膜残留污染现状调查分析及发展趋势[D].乌鲁木齐:新疆农业大学,2013.
目前,文化产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它以精神活动和精神创造为依托,具有可持续发展特征,它的活力汹涌澎湃,在未来的文化发展中的作用难以估量。文化产业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产业。
一、发展文化产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自从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ECD)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模式以来,中国政府明智地作出了积极的响应,发表了《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申明中国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找到一条“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之路,由此,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应运而生。所谓可持续发展,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也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及人与人的和谐。经济、环境和社会是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促进社会普遍和谐,还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与环境,使子孙得以永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观要求,坚持发展的可持续性、协调性和公平性。正确处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以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当代人发展与子孙后展的关系,讲求发展公平和分配公平,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决不能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来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决不能以牺牲子孙后代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我们党长期以来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思想的进一步深化,是立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进一步升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战略,就是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促进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不断推进各项社会事业的共同发展;就是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的工业化道路。在诸多产业中,文化产业是最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产业。与其他主要依靠自然资源求得发展的产业相比,文化产业无疑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朝阳产业,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不断推动文化创新,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产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二、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特征
在全球已不知不觉、不由自主地追随西方传统工业化文明,而传统工业化对自然的极度剥夺、对人性强力摧残的种种危害已逐渐显露的今天,要坚持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决不能只追求经济增长,而要积极推动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向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真正把经济发展建立在人口数量控制和质量提高,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生态改善的基础上,达到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等子系统之间的和谐发展。为此,怎样找到经济、文化、政治、社会子系统的整合点就显得尤为重要。文化产业正是上述四大系统的整合点。
投入少是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特征。文化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不仅具有事业属性,还具有产业属性。随着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化领域的扩大,文化事业的一些服务也会逐步地进入市场领域,使得部分文化产品具有了商品的特性,其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个环节都融入到市场经济的大循环中。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后,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符号成为社会生产最重要、最基本的要素。在产品的价值构成中,文化所创造的价值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一切的生产活动、经济行为均围绕着“文化”这一核心要素而进行。知识经济以智力资源为重要依托,以人力资本投入为主,以文化为生产要素,进而促进人与社会产品的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使物质产品的价值在知识的作用下能够以几何级数增长,这将深刻地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文化产业是以文化资源为生产要素,而文化资源从其本质上讲,具有多次开发、反复使用的特点。在众多的资源中,文化资源特别是传统文化资源成本低廉,投入少,回报大。中国有着五千年悠久而丰厚的文化资源,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优势。挖掘这座文化资源的金矿、富矿,就有可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产业,并在竞争中占有比较优势。
污染低是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另一特征。文化产业对自然资源的消耗远远低于其他产业,是具有环保特征的“无烟工业”。而其他大部分资源,不仅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将越来越少,而且还在消耗的过程中,排放出大量废气、废水和废渣,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文化产业这种低消耗、低污染、高性能的良性循环,使人类经济发展不再像传统工业经济那样以资源和资金为依托,以对环境的破环为代价,从而大大缓和了“人与自然”、“人与资源”的矛盾,保持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创新性是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第三个特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的文化需求,为了追求经济价值,文化工作者会努力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进行文化创新,生产出多种形式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如果一部作品进行产业化的生产,通过文化工作者的再创造,就会以多种形式进入人们的生活中,可能是书籍、电视、电影,也可能是音像制品、动漫等。中国的花木兰通过美国人的再创造,就变成了适合西方口味的花木兰;中国的《三国演义》通过日本人的创造,又出现了日本版的《三国演义》。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和智慧的长期积淀和凝聚,是民族生存的前提和条件,它蕴涵着国家走向未来的一切可持续发展的基因。
文化产业还能促进高科技的创新发展。高科技产业是传递文化的主要物质载体。近年来,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创新,对传统的经济与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推动传统媒体不断改造创新、不断向前发展,促进了现代信息技术、传播技术、数字技术、激光技术的广泛应用。文化形式的现代更新使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完美结合,实现经济效益和文化传播的双赢局面。以美国为例,20世纪90年代,图书、音像出版业的发展需求推动了网络技术的应用,网络购物成为现代城市的日常图景。美国的《星球大战》和《侏罗纪公园》等科幻片,为了实现逼真的艺术效果,利用高新科技制作和传播,高新技术和表演艺术完美结合,赢得了世界声誉和巨大的经济价值。美国迪尼斯公司也在文化娱乐业应用高新技术,其风靡全球的动画片也赚取了巨额利润。
文化产业通过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可以产生创造价值、增加就业、刺激消费、涵养税源等作用,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产业的形成是人类对未来作出的最优选择,文化产业的进一步繁荣发展,必将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浙江木材产业;木材资源;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F7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08)06-0203-04
在森林资源稀缺的约束条件下,浙江木材产业取得了快速发展,主要表现在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规模不断优化以及产业集聚不断发展。浙江木材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所谓的“零资源发展模式”[1],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的广泛讨论。研究表明,正是由于森林资源的相对稀缺,才形成了浙江木材产业结构优化、产业集聚的反向激励。与国内其它区域木材产业发展相比,浙江木材产业正处于由劳动力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型时期。正是由于处在转型发展阶段,当前产业外部环境发展的变化,诸如森林资源的稀缺性进一步增强、经营成本的上涨以及国际市场的相对萎缩,可能使浙江木材产业发展更容易受到负面影响。在此背景下,在对浙江木材产业调研的基础上,本文总结了其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讨论了其产业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就如何摆脱当前的发展困境,实现浙江木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1 浙江木材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浙江地处我国东南沿海,是一个“七山、一水、二分田”的省份。根据2005年浙江省森林资源年度公报,全省森林面积584.42万hm2,为全国森林面积的3.34%,森林蓄积量1.72亿m3,为全国森林蓄积量的1.38%。从森林资源禀赋角度考察,浙江属于森林资源小省。然而,在市场需求拉动、政策引导、市场主体的努力下,以森林资源为依托的木材产业在浙江取得了快速发展。木材产业已成为浙江区域经济、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资源小省已成为全国木材产业大省。纵观浙江木材产业发展历程,可以归结为以下三方面特点。
1.1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改革开放前,浙江省只有几家国有木材加工企业,规模和总量不大[2]。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有企业的逐渐改制,浙江木材产业取得了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06年,全省拥有木材企业2万多家,年加工木材1 000多万m3,产值达到450亿元,占全国木材产业总产值的8.66%,位居全国前列。木材产品涉及到人造板(主要为胶合板、细木工板、纤维板)、木地板、木制家具、木门、装饰线条、木制玩具等多个门类。其中,人造板、木地板、木制家具、木制玩具等产业规模和发展水平均处于全国前列。
1.2 产业组织结构不断优化
在浙江木材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产业组织结构也处于不断优化的状态。近年来,浙江省政府努力扶持木材加工龙头企业,促进龙头企业“一扩大、二提高、三增强”,即扩大经营规模;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创新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增强出口创汇能力,增强带动基地农户能力。据统计,2006年全省发展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具有一定规模的木材加工龙头企业500多家,其中列入省重点扶持的211家。其中比较典型的如浙江丽人木业集团的中纤板总产量达到82万m3,生产工艺和设备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并在4省1市及菲律宾拥有控股公司11家;浙江绿源木业股份有限公司年产80万m3中纤板,在浙江、福建、安徽、江西、广东、上海等拥有控股公司;投资3亿美元的台升集团落户浙江嘉善,而且还吸引了包装材料、玻璃、不织布、涂料、五金等十二家台资与之配套[2]。
1.3 产业集群不断发展
由于发达的市场经济、优越的交通区位优势以及丰富的企业家人力资本,浙江木材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明显的块状经济,即产业集群。如嘉善、湖州的胶合板占全国的1/6;南浔是全国最大的实木地板生产基地,年产实木地板约占全国总产量的40%;东阳是全国最大的木线生产基地,约占全国总产量的40%;云和是全国最大的木制玩具生产基地,约占全国的30%;龙泉、遂昌是全国最大的木制太阳伞生产基地,年产1.5亿人民币;丽水是高中密度纤维板生产中心,年产50多万m3;温州、玉环已成为木制家具生产中心,年产30多亿人民币。
2 浙江木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浙江木材产业已取得长足进步,部分产品已位居全国乃至世界前列,但由于外部经营环境及产业内竞争状态的变化,浙江木材产业逐渐显现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 木材资源供给的不可持续性
浙江属于木材资源稀缺的区域。随着木材产业规模的快速扩张,浙江木材资源供给的对外依赖度逐渐增强。据从浙江省林业厅调研所知,2006年浙江产消耗木材1 000万m3,其中80%依赖进口材或外省材(其中进口材占60%以上)。然而,伴随全球生态环保意识的不断强化以及促进本国木材加工业发展的考虑,世界主要木材资源出口国家,如俄罗斯、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巴西等已经开始限制或禁止木材资源出口,中国木材进口整体形势进一步恶化,这自然会影响到浙江利用进口材的可持续性。从国内木材供应来看,签于木材产业具有涵盖范围广、产业链条长、就业带动能力强等特点[3],传统木材资源输出区域如江西、福建等省份,也开始重视本地木材产业,尤其是高附加值木材产业的发展,从而直接影响到了浙江对国内木材资源的利用。综合进口材和外省材,可以看出,木材资源已成为制约浙江木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2.2 木材产业经营成本不断上涨
长期以来,浙江木材产业的快速发展主要依赖于低成本的支撑,包括政策优惠、劳动力优势、汇率优势等。如今,随着中国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往的支撑要素正在发生悄然的变化。首先,从政策变化来看,2006年4月,国家开始对部分木制品如实木地板、实木指接地板、实木复合地板等开始征收5%的消费税;2006年9月,国家调整出口退税政策,对胶合板、实木复合地板、强化木、木窗、木门和家具的出口退税由原来的13%调低到11%。其次,从劳动力成本变化来看,一方面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工人的工资自然上涨,据调查,浙江木材产业平均用工成本已达120美元/月;另一方面,2008年新《劳动合同法》的出台间接提高了企业的用工成本,促使劳动力市场交易成本的提高。最后,从汇率来看,由于浙江木材出口企业主要以美元为结算工具,人民币对美元的不断升值直接抬高了出口企业的出口价格。综上来看,在几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浙江木材产业经营成本不断上涨,利润空间不断缩水。据对浙江升佳地板公司的调查,由于出口退税调低、劳动力成本上涨以及人民币升值的压力,2007年出口业务已经出现亏损。
2.3 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分割性较明显
浙江木材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大多集中在发达国家和地区。与国内市场相比,由于较高的需求层次,出口市场往往会对出口产品提出更为严格的环保或质量要求。例如,随着国际消费者的环境意识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对木材产品提出环保要求,如德国政府宣布该国将拒绝购买尚未被证实来源于合法的、可持续经营的任何木材和木制品。较高层次的需求标准导致了浙江木制品外销企业必须采取较高层次的、相对严格的生产和经营方式。相反,由于国内市场需求的低层次性,以内销为主的木制品企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对灵活。在这种情况下,一旦由于出口滞销或由于出口成本的提高(如人民币汇率上升、出口退税率下调等),外销型木制品企业很难轻易转向国内市场竞争,或即使能够做到出口转内销,也有着较强的竞争劣势。据对浙江海耀木玩具公司的调查,面对出口成本的上涨,该企业打算采取减少产量,控制规模,提高出口价格,来应对出口成本的提高,而不打算出口转内销,主要是因为国内销售标准低,以外销为主的企业很难与之竞争。
3 浙江木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问题分析表明,木材资源的短缺已成为浙江木材产业发展的瓶颈,经营成本的上涨影响了浙江木材产业发展的动力,国内外市场分割限制了浙江木材产业的竞争范围,这直接影响到浙江木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木材产业属于基础性、战略性产业[4],木材产业的发展对于浙江这样一个多山的省份至关重要。要保证浙江木材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需要企业、行业协会和政府的通力合作。
3.1 企业层面
3.1.1 跨国森林资源合作开发
虽然国际木材资源短缺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但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森林资源丰裕型国家如俄罗斯、巴西等,在限制本国木材资源出口的同时,通过制定优惠的政策措施,积极鼓励外国资本对本国的森林资源开发和利用[5]。因此,面对日益紧张的木材资源供应,浙江木材企业一方面在保持传统的进口渠道的同时,还应积极实行“走出去”战略,进行跨国森林资源合作开发。通过开展跨国森林资源合作,就地加工成木材初级产品再返销国内,不失为当前资源约束条件下利用国际木材资源的有效途径。在这方面,浙江德嘉木业有限公司、金鹤置业发展有限公司和新洲集团公司已经开始了初步的尝试。
3.1.2 废旧木材资源的利用
无论是通过直接进口还是通过跨国森林资源合作开发,国际木材资源的获取均存在着很大程度的不确定性。而从国内木材资源供给来看,由于宜林地资源的稀缺和高成本的地价,制约了大规模工业原料林基地的发展。不容忽视的是,国内木材资源的供给除了依靠营造工业原料林之外,废旧木材资源的利用也是非常重要的渠道。废旧木材属于再生材料,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循环利用,符合循环经济的发展目标。在废旧木材利用方面,我国目前已有一些城市和地区先行一步。例如江西上饶建起的木材回收站,将建房拆下的旧木材回收,再按市场需求,加工成各种可用木料,综合利用;安徽合肥新建一个30万t木塑新材料项目,以旧木料、树枝等加工成的木粉和废旧塑料为主要原料,制成木塑新产品;苏北最大的旧木交易市场――江苏睢宁旧木市场,把大量在各地城市改造中拆下来的旧木、旧门窗等,经过重新加工后,变成新的门窗、房料,吸引各地客商前去购买,仅2006年成交量就超过15万m3。因此,对于浙江木材加工企业来讲,借鉴这些地区的已有经验,积极利用废旧木材资源,也是当前木材资源供给约束条件下解决资源供应的可行途径。
3.1.3 改变低附加值的产业发展模式
浙江木材产业的发展总体上表现为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模式。加工贸易是一国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进口原材料或零件,利用本国的生产能力和技术,加工成成品后再出口,从而获得附加价值的贸易方式[6]。这种产业发展模式一方面使浙江木材企业只能获得微薄的加工费用,而且极容易受到贸易条件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浙江木材企业多是借助国外厂商的品牌及其销售渠道等间接进入国际市场,很难形成自主品牌。因此,尽快改变木材产业低层次的发展模式,优化木材产业结构,提高木材产品附加价值,实现自主品牌建设,成为浙江木材产业摆脱当前经营困境的有效途径。同时,木材产业的优化升级还可以使浙江木材产业摆脱以自然资源驱动的特征,进入投资驱动乃至创新驱动阶段,从而实现木材产业资源基础转换。在这一方面,浙江温州澳泊家具公司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该公司通过自主设计、自主开发,形成了自主品牌,大幅度提高了产品的附加价值,有效减缓了当前贸易条件变动的压力。
3.2 行业协会层面
行业协会是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行业信息的集散地,行业技术标准、游戏规则制定者,更重要的是政府产业政策的执行载体[5]。在当前浙江木材产业面临发展困境的情况下,木材行业协会的积极引导作用,主要可以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规范行业标准,整合国内外木材市场。通过行业标准的规范,尤其通过规范内销企业,可以使那些出口暂时亏损的外销企业可以有转向国内市场的余地。②整顿木材进口秩序,规范木材进口行为。通过发挥行业协会的力量,及时了解各会员企业的情况,通报各货源地基本情况、各港口进货信息、国内木材市场需求等,为浙江木材进口商提供较好的信息支持。通过加强行业内企业木材进口行为的组织性,平抑木材进口价格波动。③构建企业间交流沟通平台,促使木材产业优化升级。可以通过举办展览会的方式,开展行业年会的方式,促进企业之间的学习交流与信息共享,形成企业间的协同竞争模式,从而为产业优化升级建立良好的内部协调机制。然而,据调研所知,由于体制因素,浙江木材行业协会的运行缺少规范,部分政府官员干预行业协会的管理,甚至某些势力集团操纵和利用行业协会谋求个人利益,使行业协会失去了应有的作用。这表明,要发挥行业协会应有的引导作用,浙江木材行业协会还需付出很多努力。
3.3 政府层面
要实现浙江木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除了企业自身的调整以及行业协会的引导,政府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发达的浙江,政府作用主要体现为通过政策的制定来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具体来讲,可以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①通过政府有关部门间的沟通与协调,鼓励和支持企业在省外或国外建立原料林基地,鼓励企业对废旧木材的循环利用,为企业木材资源可持续供给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②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强产品质量的抽检力度,鼓励发展生态环保产品,整顿和淘汰资源消耗高、污染严重的企业,通过产业组织结构的优化,推动产业规模化经营的实现;③加大科研投入,强化研发能力。浙江省木材产业的科研力量在全国处于相对优势的地位,在充分利用这些优势,逐步建立浙江木材产业的研发中心、成果孵化中心、人才培训中心的基础上[2],政府要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做好科研单位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协调,充分发挥企业在研发中的主体作用,为浙江木材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程宝栋,宋维明. 浙江嘉善木材产业发展及启示[J]. 林业经济,2007, (4): 40~43. [ Cheng Baodong, Song Weiming. Development and Implications of Jiashan's Timber Industry of Zhejiang Province[J]. Forestry Economy, 2007, (4): 40~43.]
[2]鲍滨福,翁甫金等. 浙江木材工业的可持续发展[J]. 木材工业,2006, (3):80~82. [ Bao Binfu, Weng Fuj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Zhejiang Timber[J]. Wood Industry, 2006, (3):80~82.]
[3]贾治邦. 构建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 把林业办成富国富民的大产业[J]. 中国林业,2006, (16):1~3. [Jia Zhibang. Form Relatively Developed Forestry Industy and Create Large Industry [J]. China Forestry, 2006, (16):1~3.]
[4]宋维明,程宝栋. 关于中国木材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关系的思考[J]. 林业经济,2006, (1):38:40. [Song Weiming, Cheng Baodong. Thoughts On China's Timber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J]. Forestry Economy, 2006(1): 38~40.]
[5]程宝栋,宋维明. 中国木材产业安全问题研究[J]. 绿色中国(理论版),2005, (22): 30~32. [Cheng Baodong, Song Weiming. Industry Security Study of China's Timber Industry, 2005, (22):30~32.]
[6]程宝栋,宋维明. 中国应对木材非法采伐问题的思考[J]. 国际贸易,2008, (3):50~52. [Cheng Baodong, Song Weiming. Thoughts on Resolving Illegal Logging on China's Side[J]. International Trade, 2008,(3):50~52.]
[7]黄建中,李雪红,申世杰.浅析我国木材工业的可持续发展[J].林产工业,2008,(2).[Huang Jianzhong, Li Xuehong, Shen Shijie. Discussion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Wood Industry[J].China Forest products Industry, 2008,(2).]
[8]孙照斌,田芸,庞方亮.废旧实木类木材回收利用途径探讨[J].中国人造板,2008,(1).[Sun Zhaobin, Tian Yun, Pang Fangliang. Discussion on Utilization Approach of Waste Solid Wood[J].China WoodBased Danels, 2008,(1).]
[9]程宝栋,宋维明.产业结构与中国木材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Cheng Baodong, Song Weiming. Analysi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China's Timber Industry Competitiveness [J].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2007,(4).]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Zhejiang Timber Industry
CHENG Baodong1 SONG Weiming1 CAO Wen1
(1.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2. School of Finance, Shandong Economic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014,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