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生价值的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 人生价值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价值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价值、价值关系的一般看法和根本观点,是处理各种价值问题时所持有的比较稳定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是一个人世界观的具体体现。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中居统治地位、起支配作用的核心理念,也是一个社会必须长期遵循的基本价值准则,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那些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居统治地位、起指导作用,从深层次科学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在理论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的价值理念。在我国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理念中,只有那些以指导思想为灵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精髓、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的价值观,才能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命题,指出“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贯通、有机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厦的基石,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是实现文化自身和谐的关键,也是促进整个社会和谐的中心环节,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步的“生命线”。大学生是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他们的健康成长不仅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更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和长远发展。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大学的重要任务和历史使命,它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的必要性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大学阶段正值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加强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必须从现在做起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一)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误区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学生人生价值观出现了多元化趋势,甚至出现了以下误区:
1. 个人至上。以个人主义、小团体本位主义作为自己立身处世原则,以自我为中心,把个人利益作为出发点,缺乏社会责任感。处处为自己着想,把个人利益凌驾于社会与集体之上。
2. 金钱至上。崇尚拜金主义,把金钱看成衡量人生价值大小的唯一标准。把大好的学习时间用在赚钱上,有些大学生甚至唯利是图,在金钱的诱惑下,不择手段,走上犯罪的道路。
3. 享乐至上。表现为不思进取,忽视学业,懒散怠慢,只知道吃喝玩乐,互相攀比,花钱大手大脚,追求高档次消费只求超前享受,不安心学习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4. 功利至上。这些大学生做事往往带有极强的功利主义,为人处世以是否能给个人带来利益好处为出发点,目的不纯,忽视人的社会价值。
(二)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当代大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时期承担着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当代大学生是规模庞大的特殊社会群体,走出高校后,他们是社会建设的生力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在当代大学生中深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是继往开来的一代新人肩负着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在继承民族优秀传统,继承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创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同时,着眼于当今时代的基本国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青年学生向来都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连接在一起,是各个时期历史使命的具体承担者,只有切实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够符合时代要求,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因此,大学生们需要以科学的价值观来引导,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内涵丰富、逻辑严谨的科学价值观,所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就成为必然。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发展
(一)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凸显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使命
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使命主要是由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以及大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所决定的。我国目前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是建设和谐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因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成为当前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使命。要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引导大学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就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价值观念发展。在我国现阶段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向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目标就是要使大学生接受党的政治主张和政治信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身心和谐的社会建设者。通过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年学生对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认识得以深化,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才能与时俱进。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内容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人;为学;指导作用
一、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1.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2.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3.公民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为人的指导作用
(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人生观是指人们对人生的看法,具体的说就是人们对人生的价值追求,生活的意义和目的的总的看法。表现为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等,其核心问题是处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层面强调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观。大学生是社会知识精英,是国家的栋梁,民族的希望,未来大学生群体会执掌国家权力在国家重要岗位任职。
1.选择崇高的人生观。崇高的人生观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主主义等。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选择决定着他未来的走向和发展前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能帮助大学生选择崇高的人生观。现在社会错综复杂,各种各样的诱惑是对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考验,只有坚持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为导向才能选择正确的人观,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实现大学生的价值追求。2.防止错误的人生观。错误的人生观包括: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人生观、厌世主义人生观、禁欲主义人生观、个人主义人生观等。现当代社会资源丰富多样,享乐方式多元化,各种各样的诱惑充斥着整个社会,大学生怎样才能抵制住这些诱惑防止陷入享乐主义的漩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是“关于客观对象的价值的总观点、总看法”。有的学者则认为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人们对价值问题的根本看法,是人们处理价值关系时所持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价值观是指导人们思想和行为的价值意识,是关于价值的一定信仰、倾向、主张和态度的观点,为人们的行为提供行为取向、行为尺度和评价标准。
1.培养正确的社会价值观。社会价值的缺失影响到了当代大学生对社会现象的客观的价值判断,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矫正大学生的社会价值认识。
2.发挥价值观的反作用。价值观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具有反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能反作用于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价值体系。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为学的指导作用
(一)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作为大学生学习是学生的本职工作,以社会这样核心价值观为指导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要把学习这份工作做好学习态度是第一位,学习态度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教条主义的学习态度,即不管是什么,好的坏的都学,不能正确的区分知识的糟粕,第二种是理性的学习态度,即对知识有一个理性的把握,能够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其二是死学,死学是指埋头苦学,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现象。对于这部分大学生他们难以正确处理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关系。
(二)选择正确的学习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我们爱国、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因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大学生的学习价值取向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树立正确的学习价值取向。
注解:
[关键词] 电影艺术鉴赏 大学生 人格 主流价值观 构建作用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21.031
电影艺术因其无所不及的内容及其身临其境的精神性生命体验,而成为最大众化的艺术形式之一,在人类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充分利用好传媒影像,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工具与手段,而在高校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中,利用好电影艺术鉴赏这一艺术媒介所发挥的作用,远比传统的教育方式具有更实质性的作用与深远影响。关键在于如何在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中充分利用好这一艺术媒介。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未来的生力军与接班人,在高校中除了对他们知识能力的培养外,对其人文素质的提高、健康人格的构建同样具有不可忽略的重要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人格现状描述
大学生是较为特殊的青春团体,其人格的发展正处在一个不断认知与构建的动态过程中。从总体上来说,我国大学生人格是健康向上的,他们具有积极的社会参与意识,有社会使命感与伦理正义感,在大学相对独立的成长阶段,他们既注重物质需求,又崇尚精神向往,并迫切地追寻着个性的独立与自我价值的确认与实现。然而,在对大学生精神风貌给予正面肯定同时,必须看到他们存在的问题同样是非常突出的,这些问题正亟待高校素质教育采取积极的手段加以干预。
由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在物质条件不断丰富的条件下,各种社会问题,家庭问题、价值取向问题等,不断呈现出与传统价值理念的碰撞,甚至相悖,尤其是社会中许多有悖道德伦理行为现象的大量出现等,这给正在形成独立人格的大学生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一种自我保护意识与自我“个性”的确立正在成长为大学生天经地义的价值理念,狭隘的内心精神正在使他们成长为“自私”的一代,尤其在面对强大的社会压力、物质诱惑,情感困顿时,这些阅历尚浅,思想相对单纯的大学生,在个人情感世界与物质压力的诱惑中,容易出现失掉自我,丧失判断力,思想行为走向片面与极端。轻易放弃或剥夺他人“生命”已经成为高校严重的社会问题。如2010年9月初,贵州某高校开学初,便有女学生由于失恋而跳楼自杀;多年前的马家爵事件;还有由于家庭、生活、学习、爱情等方面的各种原因,几乎所有的大学每年都会出现精神分裂的学生等等,类似的情况不胜枚举。我们必须冷静地看到造成这些现象除了社会的原因外,与大学生正在成长中的脆弱人格极具关系。
大学阶段学生的人格形成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第一,人格主体的不成熟。第二,人格成长的多因素影响。[1]在这个阶段,大学生从家庭走出,过着相对独立的生活,这是一次从中学阶段到大学阶段彻底的从心灵到相对自由精神的转型期,他们迫切地需要证明自己的能力与成长。然而,由于主体心智的不成熟,各种社会因素、价值理念、多元文化的影响与干扰,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使之对自我的认识、反省、评价、目标追求,处在前所未有的矛盾与困惑中。开放的社会环境,已经成就了他们自由、平等、独立、竞争的人格个性,但多元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尤其是金钱观念,又干扰了他们内心的精神渴望,这是精神价值最为痛苦的一代。但任何因素仍不能完全掩盖当代大学生内心深处崇高的精神渴求,他们渴望对自己内心深处理想价值理念的确认。因此,在此阶段,对极具可塑性的当代大学生进行主流价值观、人文关怀的引导、培育,具有积极的人格健康干预与极为重要的构建作用。
二、电影艺术中主流价值与大学生人格成长需求
大学生是个性相对独立,心理意识较强的青春团体,如果对他们的人格成长采用传统教育的干预方式,必然遭到他们的反感与内心抵触,说教会令当今具有开放意识的大学生不可接受,而通过电影艺术鉴赏的人格疏导方式,是最为直接有效的手段之一,因为电影艺术的审美特性——高度逼真性,即对人类现实世界与精神世界的高度逼真,可以使大学生在银幕世界中,以精神性生命体验的方式感受不同的人生与体验,从中收获不同的人格影响与主流价值引导。
那么,为了更好地对大学生运用好电影艺术鉴赏这一人格干预与人格构建媒介,首先必须厘清什么是主流价值观及其在电影艺术中是如何体现的?
正如徐金超所说“社会的灵魂是文化,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2]所以在社会中所存在的主流价值观就应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必须为此社会多数成员所接受和认可的起着正价值作用与影响的主流价值观点,如自由、平等、竟争、独立、自强、爱国、奉献等观念,就是业已形成的我国社会中主流的价值观念,而统领和践行这些主流价值观念的,则应该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与生命价值追求。因此,世界观、人生观、生命价值追求则是一个人具有生命终极意义的核心价值理念,它往往决定着事物的走向与成败。大到一个国家的安定团结与繁荣,小到它意味着一个人的前途与命运。
因此,所谓的电影艺术主流价值观,就是指在社会中业已形成的被社会普遍成员接受和认可的主流价值观在电影艺术作品中的体现,而且这种主流价值观在电影艺术作中最理想的审美意义,就是应具有某种生命超越的价值与意义。因此,生命价值理念是一个人主流价值观的灵魂与统帅,即他的世界观、人生态度、生命价值取向等,直接决定一个人的生命行为、表现与其所有主流价值观念的践行。至此,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核心价值理念的引导、培养是健全其健康人格的根本。
然而,大学生虽充满生命的青春与活力,但他们的人格既具可塑性又极为脆弱,因此,对他们主流价值观的塑造与健康人格引导与构建,必须是在充分尊重个性的前提下方能展开,否则只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最终事与愿违。如上所述,大学生的人格特征,一是人格主体的不成熟;二是人格成长的多因素影响。那么如何在电影艺术鉴赏的过程中,使其人格得到成长,逐渐走向成熟;并且又能够剥离多因素的影响,使他们明白自己的需求,明确自己的生命价值取向与人生态度呢?
三、电影艺术鉴赏中主流价值观对大学生人格构建作用与策略
电影艺术鉴赏中主流价值观要实现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其人格的构建作用,就必须从大学生带来根本性质的生命价值理念入手。首先,应是具有人格根本意义的价值理念爱国精神;其次,在人格中代表着人性真善美本性的开掘与建构;第三,代表着人类生命价值与理想意义的生命超越精神等。因此,给予大学生电影艺术主流价值鉴赏的关键是影片的选择,即要必须选择与主流价值理念相一致的电影作品,方能实现预期目的。
1、 “爱国精神”的激发与人格构建
为什么在中国经济大发展的今天,要首先对大学生进行爱国精神的激发与构建呢?因为爱国精神,是一个人的人格根本。一个人没有爱国精神,他的生命就缺少灵魂,其任何价值观念与追求都找不到活着的真正意义与生命的归依。因此,这是人格成长与构建的根本点与出发点。近年与这一价值理念相一致的主流佳作主要有《集结号》、《建国大业》、《建党大业》、《钱学森》、《甲午大海战》等,其中《钱学森》极具代表性。
电影《钱学森》,描绘了一个为中国火箭、航空、航天事业奉献一生的伟大科学家钱学森及其与妻子蒋英长达62年之久的旷世爱情故事。这部影片说教色彩在其中荡然无存,大学生对之的感动,是一种发自内心久违的爱国精神与民族信仰共鸣。这部影片的出现,似乎给这些迷茫前行的大学生指出了生命的价值航向,激发了他们由于各种原因与压力下,沉默已久的爱国激情与民族信仰。
由于电影中钱学森那种充满人格个性与精神品格的力量,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钱学森在逆境中、在困难面前,不为任何人或事,所能干扰的民族气质与事业中那种百折不挠的敬业精神与创造力,让学生从心灵深处真切地体验到了什么是爱情精神与民族信仰;什么中国人的国格与尊严;什么是科学精神与敬业品格以及什么是一个的人格魅力与生命价值所在!
可以说电影《钱学森》,是一次中国主流价值理念的心灵盛宴,它让这些正在努力又在迷茫前行中的大学生似乎看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航向,也使原本可能模糊或脆弱的本性和人格,获得了一种生命价值的方向与坚定的精神力量。
2、 人性“真善美”的开掘与完善
人性的真善美,是人类最完美最优秀的品格与本性,它代表着人类最完美的人性理想,对人性真善美的开掘与完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幸福和谐的终极价值之根。然而,人性是复杂的,在人的本性中不但有“真善美”,同时伴随着人性的“假恶丑”,这两类品质在人类的成长中相生相融,铸就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与无限美好的同时,也有大量的丑陋现象破坏着社会的秩序与发展。所以,任何社会、任何国家必然要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秩序准则等,以惩戒或遏制人性的“假恶丑”现象及其的发展膨胀,以保证一个国家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因此,对当代大学进行其人性“真善美”的终极价值理念的开掘与完善,同样具有根本的重要意义。
与这一价值理念相一致的电影作品有很多,如谢晋的《天云山传奇》,刻画了一个品质高洁,具有慈母般温情的伟大女性冯晴岚,她用其一身,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艰难与痛苦,坚持着在时期她和丈夫认为正确的人生道路,用最艰苦最朴实的方式和超人的意志品格,诠释了什么是信仰,什么是尊严,什么是人类“真善美”的伟大品格。
对该部影片人性“真善美” 的主流价值鉴赏,大学生们最后必然会被冯晴岚这一极其平凡而又伟大的女性深深感动,会令其人性中虚假的丑陋的东西,在这一平凡女性的面前顿然无形或感到羞愧与自责!从而使大学生收获人性中“假恶丑”本性的荡涤与人类完美本性“真善美”的神圣开掘与塑造!
3、 “生命”的价值与超越
生命的存在与发展,是人类社会全部的意义与价值所在。因此,对于任何人来说,生命都是极为宝贵的。生命对于任何人来说都只有一次,死亡则意味着对于个体生命的全部终结,因此保障生命的安全,是人类社会存在的意义与发展的起点。但仅仅是活着,不能完全诠释生命的价值与内涵。
对于大学生而言,也许与之讨论“生命的价值与超越”过于抽象,我们可以用这样一部电影,如斯皮尔伯格导演的《辛德勒名单》,也许能更好地诠释什么是“生命”的价值与超越?
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名单》,是电影史中具有重要艺术里程碑意义的片子。影片描绘了同样是纳粹份子的商人辛德勒,为发战争财,来到了纳粹份子管制的犹太人集中营,雇用了犹太人在其厂里生产战争日需品,目的是不付或少付工钱。可是这个贪财、好色的男人,随着纳粹屠杀计划的展开,其亲眼目睹了一个个被肆意杀害的无辜生命,辛德勒那尚未被泯灭的良知,受到了人性的深深伤害与震动,于是,他开始了最大努力的营救,周旋在纳粹与犹太人之间,最后他倾其所有,终于营救了1000犹太人的生命。战争结束了,身为纳粹份子的辛德勒也遭到了追捕,被营救的犹太人们要和他们的恩人分开了,因为他们的恩人要开始他的逃亡之路了,于是犹太人们用其唯一值钱的一颗金牙齿打了一个戒指送给辛德勒,上面刻着希伯来文:“救一人即救全世界”,同时还送给他一张签着被救犹太人名字的名单,说万一他被捕了,也许这张名单可以救他。当辛德勒拿着这些犹太人所能为他做的全部一切时,他再也控制不住地蹲在地上失声痛哭,他说:他后悔年轻时太过度挥霍,以致于他没有更多的钱救出更多的犹太人……
影片至此,不得不让大学生们为之动容,因为辛德勒已做了他能做的一切,一个人的生命是多么的渺小,可是他却以自己弱小的力量救了1000犹太人的生命,可最后由于这些善良犹太人的举动,让辛德勒失声痛哭处在深深自责中!这部影片用辛德勒一个人超越生命极限的能力,向世界证明了人类生命的可贵与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影片因其人性的光辉及其对生命、生命意义与价值的超凡解读,不但使这部电影铸了它成为人类电影艺术的丰碑,而且,也使对之进行鉴赏的大学生们收获人性洗礼的同时,获得了对生命、对生命价值与意义的深度理解与人格的铸造!
通过上述对大学生人格中具有终极主流价值观的分析与解读,可看出通过电影艺术鉴赏方式对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人格构建,具有其它教育方式难以比拟的优越性。关键在于高校的素质教育,要能充分利用好这一手段,真正切实地让这一媒介方式,发挥其对大学生人格素质的教育作用。因此建议在大学人格素质的教育过程中,第一,要有良好的观影环境与条件;第二,关键是教师的引导与解读,即教师对影片的选择极其重要;其次,要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后,教师要能有的放矢地对大学生进行主流价值理念的深度解读;第三,电影艺术鉴赏中主流价值观对大学生的人格构建作用,同样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加强对它的理论研究,教育模式研究,实施手段、过程、效果等的研究,也极为重要,必须突破过去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始终停留在呼吁或外部研究的层面,因为,能用之于解决大学生人格构建的问题,才是所有理论研究的全部意义与价值所在。
[教育厅项目]:10JB27
贵州省教育厅高教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项目:“电影艺术欣赏对大学生健康人格构建作用研究”成果之一。
注释
[1]韩中敏. 大学生人格缺陷反思与健康人格教育(硕士论文)[M].2009.4.P17.
[2]徐金超. 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教育探析.湖北社会科学[J].2011.4.P185.
关键词:民族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05.038
民族高校大学生具有多民族、多文化、多信仰等特殊性,其中难免出现偏移主流价值观、道德观念模糊淡化等现象。②然而,目前关于民族高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与践行的研究尚少。因此,探讨研究民族高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与践行的特点更有助于为民族高校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有效方法。
1民族高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与践行现状
本研究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探究了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认同状况。该调查问卷主要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内容认知程度与践行效果等核心内容进行调查。通过对400名民族大学生的调查发现,近60%的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基本内容有所了解,然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内涵、基本原则及践行路径难的理解与认知显得不够准确与深刻。对民族高校大学生理解最深刻的三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调查发现,频次较集中在8项价值观:爱国、自由、平等、和谐、诚信、富强、民主、文明;其中关于民族高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内容的认知情况调查显示,对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以及个人层面的爱国、诚信有更广泛和深刻的认知与理解。在对民族高校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调研发现,民族大学生对对教育方式的认同度偏低,部分民族高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存在严重的滞后性,在日常行为以及价值取向上仅仅停留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的表面层次上,并没有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有效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本次调研通过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活动,16个班级紧紧围绕主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开展了辩论赛、模拟法庭、知识竞赛、民族运动会、我和国旗合个影等结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系列活动,通过形式新颖、全员参与、亲身体会的活动,民族高校大学生更好地学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普遍反映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有了更大积极性与主动性。
2民族高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乏认知与践行的原因
2.1内部因素
当今,民族高校大学生与其他95后大学生一样普遍以利益至上作为人生价值实现的标准,由此产生了自大自我、追名逐利的思想意识,甚至出现道德缺失的行为举止,③从而影响了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认同。同时,民族高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要经历由直接利益层面的认同逐渐发展到理想信念层面认同的这样一个过程,④一方面部分民族高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与理解不够全面和深刻,随着民族高校大学生知识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也不断加强;另一方面民族高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缺乏统一性,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同方面的内容的认知程度不同,他们对贴近自己生活实际的内容更为熟悉和了解,而对与自己的现实生活和个人利益关系不太大的内容较为生疏甚至不解。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不断地将认知转变为践行,大部分民族高校大学生能正确地理解和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然而由于民族高校大学生群体性价值观及行为习惯的影响,部分民族高校大学生的实际行动往往与他们的价值观缺乏统一性,即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认同只是停留在意识认知的层面而没有有效地践行于行动之上。
2.2外部因素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国内外新事物的广泛传播以及新媒体的迅速崛起,这些在给民族高校大学生带来了广阔眼界和创新思维,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民族高校大学生的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特别是极大地影响着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与践行。目前,各个民族高校通过纸质媒体、平面媒体以及网页媒体等各种途径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是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教育效果,民族高校大学生经常浏览的论坛、QQ、微信、微博等新媒体载体上针对民族高校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与教育内容相对较少,同时,宣传教育针对性不强、互动性缺乏,忽视了民族高校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教育作用的发挥,忽视了新媒体在引导民族高校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从而导致在民族高校中开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与教育工作,缺乏宣传教育其应有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创新性,缺乏宣传教育其应有的舆论主阵地和教育新平台,这是民族高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乏主动认知与践行的重要原因。
3加强民族高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与践行的新思路
3.1重视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的系统学习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民族高校大学生各方面、全过程学习抓起,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学习的第一课堂教育工作及教学成效,同时将教育工作从第一课堂扩散到民族高校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等方方面面,覆盖到所有受教育者的每个成长环节。从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出发,建立符合学校教育环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研团队,进而通过一批教育型、研究型、专家型的教育团队引导学生主动关注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一系列相关讲座、报告等加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认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践行于学习和工作中。
3.2加强民族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进步的宣传教育
加强新形势下民族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必须进一步加强“民族理论及民族政策”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引导民族高校大学生了解民族常识、民族政策及民族法律法规等,从科学的角度去了解和认知各个民族;通过讲座、讨论学习、主题班会等形式积极学习中央少数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民委相关会议精神,提高民族高校大学生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水平;充分利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宣传教育活动的平台,开展民族知识竞赛、民族舞蹈大赛、民族运动会等校园文化活动,同时组织学生结合专业优势围绕民族地区发展开展学术科技活动,将校园民族团结教育延伸到社会民族团结事业的各个方面。同时,创新思维、创新模式、创新手段,使民族观、“三个离不开”思想、“四个认同”和“五个维护”入脑、入心、入耳。
3.3创新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模式
引导民族高校大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通过传统的课堂教育、讲座教育加强学生理论素养的学习,还要不断探索并丰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模式,增强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实践性和有效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包括了民族高校大学生在思想政治、道德规范和工作学习等各方面的要求,同时也要紧密结合当前社会生活中的难点与热点问题以及学生思想动态实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落脚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真正吸引民族高校大学生的注意力,让宣传教育工作其更接地气、更具吸引力、更具时效性和普及性。此外,在注重施教的同时,更要通过丰富的“三个倡导”主题实践活动以充分发挥大学生主体性和能动性,变单一的宣传教育为灵活多样的体验教育,让大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和感悟,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进而潜移默化地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4发挥新媒体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特有作用
【摘要】投资人与企业家的关系是现代企业治理的关键,二者关于企业运营决策控制权的分配合作方式对资本和企业的收益都有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博弈模型分析,发现合作是投资人和企业家行为的纳什均衡解,在重复动态博弈中声誉机制作为市场信号对投资人和企业家具有良好的激励约束。因此引入网络征信概念构建能够使声誉机制显性化的平台,在协调投资人与企业家关系、提升资本运营效率层面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投资人;企业家;公司治理;声誉机制
【基金项目】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源协同发展机制研究”(12xyj002) 以及西安市软科学项目“金融资本支持科技产业发展研究”(SF1303)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徐京平,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司治理、投融资管理;张荣刚,西北政法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公司投融资管理。
一、引言
企业作为现代经济的微观细胞,是资本、劳动以及管理等资源的有限集成体。尤其是现代企业在开放市场环境中,其资源皆是从外部输入,通过企业这种特殊组织的“加工”提纯成具有价值创造的新产品。而在企业这种与外部资源交换的机制中,资本由于其相对稀缺性,在企业运营中的影响权重较大,对企业具体的运营管理所产生的介入性冲击也较强。在一般意义上,资本的持有者投资人与企业原有管理者企业家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的有限背离也会对企业最终的价值创造和效益输出带来冲击。现代主流经济学理论认为,企业的本质是资本雇佣劳动。财产权是最重要的权利,企业融入的资本是投资人提供的,所以在企业中,理应由投资者单向地支配企业家。无论对于投资人还是管理者而言,在有限理性的基础上,对利益和非利益的追求都是最大化,故对于资本所有权和企业管理权两权分离的投资人和管理者来说,基于西方经济学的理论,由于道德风险、机会主义以及信息不对称等因素的存在,二者的核心问题体现在授权与控制,即委托-的权属配置。但是从美国公司治理的危机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两权分离的层次越多,委托链条越长,现代企业在投资人和企业家的利益背离中的运营效率也越来越低。早在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就指出,在两权分离的企业中,管理者是在“使用别人的而不是自己的钱财,也就不可能盼望他们会有像私人公司那样的警觉性去管理企业”。企业家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在融入资本时,确实如斯密所言是在使用他人资本,但是其不同于单纯的职业经理人,与投资人不是简单的委托关系,而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企业的所有者,故企业在融入资本后,企业家如何协调与投资人之间的关系,实现投资人投资收益最大化与企业管理者的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有效统合,成为企业在引入投资后的关键问题。
二、现实情况和本文主要思路
(一) 投资人与企业家关系的现实情况
中小企业和传统的家族式企业由于所需资本的有限性,其融资方式多以信贷为主,而较少涉及创投等权益性投资,投资人和企业家通常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社会人情关联以及角色的重合性,故投资人和企业家之间的矛盾在该类型的企业体现不多。而当企业规模扩张到到一定程度时,科斯边界的存在迫使其必须引入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此时权益性投资对企业偿债能力的对冲使其成为多数有资质企业的首选融资方式。然而在引入资本的同时,投资人的利益诉求也必然要通过投资标的企业去实现,因此投资人的介入必然会对企业长期形成的类均衡化的管理架构形成外部冲击,与企业原有管理者之间的利益同盟关系也会由于不确定性以及道德风险、机会主义等因素的存在而难以完全契合,进而影响企业的运营绩效,甚至出现投资人出于自身理性的介入而导致双方共损的非理性结果。投资人与企业家之间关系的协调程度,对企业发展有深远影响。远的来说有国美投资人与管理者关系破裂导致经营业绩大幅下滑且几年难以翻身,近的则有雷士照明投资人对其创始人和管理者“逼宫”导致股价暴跌①,企业运营动荡。那么从理论上看是否投资人与企业家之间就是授权与控制的纯零和博弈,传统的委托-模式在这种关系协调上的捉襟见肘是否有解决之道,约束-激励机制能否加以重构来有效调和投资人和企业家的关系,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既是现实企业治理的需要,同时也是新资本-劳动关系中需要重点考虑的方向。
(二) 本文的主要思路
新制度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加尔布雷斯从企业的权力核心出发将企业分为两类,一类是“企业家的企业”,一类是“成熟的企业”。在“企业家的企业”中,权力是属于资本家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一,资本家其实就是企业家。而“成熟的企业”的权力核心是技术结构层,即由各种技术人员、专家、高级经理人员组成的领导核心②。对于成熟企业而言,其通过融资而引入的投资人在对企业控制权上是有单向正驱动的,即投资人基于自身决策的完全实现有冲动也有激励去实现对企业的完全控制。而基于资源分工和专业化考虑,企业原有管理人无疑在企业管理和运营决策层面是有知识优势的。本文基于投资人和企业家之间在企业控制权上非完全妥协的假设③,通过构建投资人和企业家之间的博弈模型得出合作是其实现双方共有价值的纳什均衡解,并引入声誉机制,摒弃投资人和企业家之间传统的“控制与被控制”理念,分析在企业共同体架构下,二者授权与分权关系所引致的声誉机制作为信号在增大投资人和企业家二次投融资成本、风险分担和规模效应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通过模型分析,本文发现在有限理性、机会主义和信息不对称的约束下,投资人和企业管理者-企业家之间在有限分权与授权的过程中,良好的合作是二者实现价值最大化的最优方案,是二者关系的帕累托最优;引入声誉机制模型,分析发现投资人和企业家的努力合作程度在重复博弈中虽有边际效应递减的趋势,但是其在N-1期的努力合作都是正的,且声誉机制的激励作用越强,其努力合作的程度也就越高。
(三) 与本文相关的文献
与本文相关的理论主要有两支。第一支文献涉及投资人和企业家作为管理者之间的关系。Gor?man and Sahlman(1989) 认为投资人是企业所需资金的重要提供者,其进行的非资本活动是创业企业成功的重要原因。投资人的非资本活动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对企业管理的干预(intervention),二是对企业管理的支持或服务(support or advice)(Kaplan and Stromberg,2004)。Hellmann and Puri(2000,2002) 的研究表明,投资人提供的管理支持或服务会对项目的增值起到重要作用,同时这种管理支持或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将受到合约设计的影响。Kaplan and Stromberg (2004) 的实证研究表明,投资人对企业管理的干预与其掌握的控制权正相关,而其对企业管理的支持或服务则与风险投资家所拥有的权益份额正相关。同时认为双方的行为(在本文中定义为双方的努力合作水平) 同时影响企业的价值创造,指出投资人和企业家管理者实际是一个团队(teams/partnership) 关系。第二支文献主要涉及声誉机制问题。Fama (1980) 是最早研究声誉机制激励问题的经济学家,其核心理论是在竞争的经理人市场上,时间可以解决那些不受经理人控制的随机变量所带来的波动,使得经营的状况完全反映经理人的市场价值。Holmstrom(1982) 将Fama的理论模型化,指出尽管声誉机制能够揭示经理人的能力,但经理人的努力程度一般会随时间的演变而呈现递减趋势。Gomes (2000)据贝克尔(George Baker,2000) 建立的声誉机制的激励强度与经理期望目标和业绩指标之偏差的关系式,说明了经理人期望目标和业绩指标之偏差程度。Milbourn(2003) 研究了声誉机制在股票市场上的运用,指出一个善待中小股东的声誉机制能够创造更大价值。余鑫、陈园(2005) 认为追求良好的声誉是企业家成就发展的需要,同时投资人追求良好声誉是为了获得长期利益,是二者长期动态重复博弈的结果。
三、投资人与管理者关系的博弈分析
投资人和企业家等管理者作为标的企业的利益相关者,通过一定的契约将各自的权利与义务予以固化,这种约束机制是对二者在资本关系存续期间所结成的利益同盟的一种行为节制,但是其约束范围和力度是相对有限的,二者作为有限理性人基于风险偏好和价值最大追求的推动会使其行为跨越契约约束的边界。而就风险偏好而言,通过影响投资人和企业家行为进而影响二者之间的关系。投资人和企业家作为企业利益相关者,其风险偏好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投入企业的生产要素的性质;二是其参与企业分配的形式。在“典型的资本主义企业”的合约框架里,投资人以一定权益资本的形式参与企业经营,以享有企业剩余收入的形式参与企业分配;而企业家则具有股份所有者和企业管理者的双重身份,因此既有所有权收益也有控制权收益。对投资人而言,其更多地追求资本在短期内获得足够收益,进而寻找另一只“能下更大蛋的鸡”。而对企业家而言,与投资人更注重短期投资回报率的风险偏好不同,其身份的二重性决定了其在运营决策时更趋于长期稳健。由于风险偏好的差异,投资人和企业家作为相对成功的人士对自身决策行为的坚持在有限理性下更为固执,因此在控制权不绝对占比的情况下,二者意见分歧、行为背离就容易导致关系不协调进而影响企业运营④。
就企业而言,投资人和企业家之间的激励就是二者关系协调、共同努力精诚合作,使企业能够不断地创造价值,使二者的利益能够得到最大化的满足。因此,只有当二者相互合作处于良好状态时,才有可能使资本投入和原有企业之间产生1+1>2的效果,也才能充分发挥合作伙伴的群体作用,提升企业的整体效能。投资人和管理者作为利益相关者,其现实行为经常发生背离,那么双方合作是否可行,其理论依据何在,我们构建模型进行分析。
假定投资人和企业家的风险偏好不同,且二者在合作上具有一定的互补效应, 则有Yi = f (m1,m2) 。其中Yi 为企业的预期产出, m1 和m2分别为投资人和企业家努力工作的产出。设m1s 为投资人不合作时的工作, m2s 为企业家不合作时的工作⑤。且双方的合作具有一定的互补效应,互补系数为β ( β1 为投资人对企业家的互补, β2 为企业家对投资人的互补)。如果双方不合作,则有
作,合作) 方式的各自期望收益均大于各自不合作状态下的期望收益,因此(合作,合作) 也是二者关系处理的帕累托最优方案。
四、引入声誉机制的模型分析
通过博弈分析,我们发现对于投资人和企业家而言,协调关系、精诚合作是帕累托最优选,为后文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但是由于有限理性、机会主义的存在,投资人和企业家在风险偏好不同的情况下,很可能会固执地坚持己方的利益诉求,并通过介入企业的决策、运营等实务来实现其阶段性的价值最大化⑥。如果双方利益诉求的背离度较大,则双方行为就会偏离帕累托最优。很明显,当博弈只进行一次时,投资人和管理者只关心一次性的成本收益。但是,如果博弈重复多次,则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人和管理者会为了长远利益选择不同的均衡策略。这是重复博弈理论的一个强有力的结果,同时这种重复博弈也可以塑造投资人和企业家的声誉,并对其未来的预期收益带来影响。
声誉机制的核心是投资人和企业家为了在后续企业运营以及二次投融资中降低成本,获得未来的预期收益,其就有动力去建立良好的声誉机制。当投资人因为单次利益诉求而与企业家等管理者关系僵化,则在后期的企业决策和运营中,企业家会有基于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进行报复的动机。而投资人如果因与企业家等管理者关系不协调导致企业运营业绩差,则其未来在市场中进行二次投资的时候,由于声誉机制信号作用的存在,在竞争性的资本市场中其投资进程会受阻,投资效率下降。而对企业家等管理者而言,其与投资人关系协调、合作顺利而具有良好声誉,则使投资人对其行为选择的非对称信息转化为对称信息,同时借助声誉机制,将融资企业管理者和投资人之间的混同均衡转变为分离均衡,既有助于管理者从该投资人手中获取二次投资,同时也有利于其在开放的资本市场中获取融资。
投资人在选择以资本形式进入企业时,属于价值搜寻阶段的他组织行为。而当资本以契约形式进入企业,资本和企业在一定的架构中就有了共生性,此时就进入自组织状态。而自组织的重要特征就是非线性和巨涨落,尤其是在当今信息高度爆炸的时代,声誉机制作为一种价值信号,其在传递过程中通过非线性和巨涨落会使声誉机制的信号功能形成大喇叭效应,即将良性和劣性的声誉信号放大化地传递给利益相关者,而这很明显会极大地影响投资人和企业家的远期收益。
下面我们分析声誉机制对投资人行为的影响,为了分析方便我们假设投资人在所投资企业中的行为分两个阶段, 每个阶段的产出函数为Yt = αt + ω + ut 。其中αt 为投资人与企业家之间在工作方面的努力与合作程度, ω 为投资人的个人能力,其在阶段内相对固定,不随时序变化。ut为外生变量。假定ω 与ut 呈独立正态分布,期望值为零,方差为σ2ω 与σ2u , ut 各阶段相互独立。
由于我们假设投资人的行为周期只分两段,按照理性经济人的假设认为投资人在第一阶段的最优努力水平大于0,在第二阶段最优努力为α2 = 0 。假定资本市场完全竞争,投资人的收益等于预期产出
但出于维护自身声誉进而获得更高远期收益的考虑,投资人会使第一阶段的努力合作水平大于0。而且ε越大,声誉机制的激励程度越强,投资人的努力合作水平也就越高。
同理,如果引入重复博弈,将投资人与企业家的合作关系延展到N期,除最后一期努力合作程度αt 为0外, α1 到αt - 1 的值都大于0。并且仍然假定投资人是有限理性的,其努力合作程度虽然有边际效用递减的趋势,但是随着这种合作阶段的延展,合作期数越多,其在自组织框架下,这种合作关系的自我修复、弥合的程度也就越强。因此即使合作期数无限长,其在自组织框架中的一阶最优也是可以实现的。同样对于企业家而言,在同一模型下分析结果也是相同的。因此对于投资人和企业家而言,很明显二者之间的博弈不是一次性博弈。在现实中投资人将资本投入企业,则和企业家等管理者在一定阶段内形成部分利益共同体,其博弈行为会贯穿整个契约过程,因此,声誉机制对二者的激励与约束既有理论意义也有现实基础。
五、模型的现实意义与结论
国美以及雷士等现代企业引入投资之后,投资人与企业家等企业原有管理者之间争夺企业控制权进而双方关系难以协调,导致企业运营动荡、业绩下滑的典型案例,充分说明了资本介入企业之后,其投资人与企业原有管理者之间关系协调程度的重要性,而现代企业在资本资源上基本都无法自给自足,融资是每个企业在一定阶段内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当下企业的融资难,使资本具有较大的话语权,抛开债务融资不谈,权益性融资尤其是创投性质的权益融资,在引入资本和投资人专业的扶持之外,随之而来的对企业决策、运营的介入和干涉也就不可避免,而这必然与企业家等企业原有管理者在控制权上形成分歧。企业在进行融资引入资本的同时,如何处理与投资人之间的关系以及投资人如何处理与企业家之间的关系,成为二者都必须深思的问题。
通过模型的分析我们发现,资本进入企业之后,投资人与企业家实际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价值联盟,通过契约规则的约束无法完全消弭投资人和企业家基于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的道德风险行为。在投资人与企业家关系博弈的模型中,当任何一方采取不合作行为时,其二者的收益都无法实现最大化,只有当行为决策方案为(合作,合作) 时,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由于有限理性的存在,完全理性的行为可能无法得到双赢的结果。博弈分析从理论上解决了投资人和企业家之间合作的必要性,即只有合作才能最优。同时还必须有切实可行的机制对纳什均衡决策加以固化,因而我们引入声誉机制分析投资人和企业家基于声誉考虑进行努力合作的可行性。声誉机制的引入,对投资人和企业家的激励约束是双向的。对投资人而言,由于是多次重复博弈,其在企业内部与企业家是多次合作关系,如果第一次合作关系破裂,则后续企业家有动机进行报复;而在企业外部,如果投资人与企业家关系不协调导致企业业绩下滑,既不利于资本增值也不利于投资人在市场中对其他优质项目的投资。而对企业家等管理者而言,与投资人合作关系的好坏,除了影响其自身的收益之外,还影响其从同一投资人手中获取二次投资以及从市场中进行融资的成本。明显地,如果由于企业家等管理者导致合作关系不协调的声誉作为负向信号进行传递,其后续获取融资的难度会加大,融资成本也会大幅提高。
在现实中,声誉机制的效应范围较为狭窄,局限于利益相关企业以及利益相关人的有限圈子内,信号传递和辐射的波段较短。因此基于理论和模型分析,本文认为可以建立能够展示投资人和企业家声誉的资质平台,使声誉这种价值信号能够有效传递并在市场中通过影响未来成本和收益来约束和激励利益相关者的行为。故而依托网络和征信体系,将电子商务的理念引入投资人和企业家关系的声誉机制中,在投融资电子商务平台的征信体系中加入声誉模块。该模块主要包括投资人和企业家的投融资历史数据和收益数据、双方互评平台以及第三方数据认证平台等。
首先,将声誉机制与征信及网络平台相结合,通过将事关未来投资收益、企业未来发展的声誉和信用资本纳入考量,为企业融资和资本投资甄别信息提供了新渠道。声誉机制借助网络平台增大了投资人和企业家之间关系不协调的信誉成本,因而投资人不愿选择声誉不好的企业家所在企业进行投资,这恰为声誉好的企业在同等市场条件下提供了更多的融资机会。
其次,对于投资人和企业家等管理者的关系而言,声誉机制的隐性激励也能长期达到显性激励约束的效果。在资本市场越来越开放、竞争性越来越强、企业越来越成长的情况下,基于信息不对称以及机会主义的行为难以长期保证投资人和企业家的收益。成熟的投资人和企业家,在长期合作中所形成的良好声誉会形成规模,对双方未来收益的实现都有正向推动,这也为企业在引入投资后如何处理与投资人的关系以实现双方共赢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现实样板。
再次,将声誉机制的信号作用与网络平台相结合,还必须借助于完善的社会征信体系和诚信环境。当然这也要求宏观上强化社会信用体系、企业信用体系,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同时还从整体上提高了金融的运营效率。
注释
①雷士为实现业务扩张和顺利上市,引入赛富亚洲成为第一股东,于两年后投资人夺取企业控制权,将企业创始人和原实际控制人逼离企业。
②“成熟的企业”中外来投资人与企业原有领导核心间的关系是本文研究对象。
③对于企业而言,原有创始人或者管理者在不被并购的条件下不可能完全放弃企业控制权来迎合资本的介入需求;而投资人在将资本注入企业之后,也不可能完全不干扰企业的运营决策,因此该假设具有现实依据和理论可行性。
④对于风险偏好型的投资人,其可能追求短期效益,进而通过资本的介入在企业运营中采取激进行为,从而达到类似于风险投资快进快退的效果,以提高资本运转效率。而对于风险厌恶型的投资人,其更多地追求长期稳定收益。对于管理者而言,基于风险偏好的不同,其行为体现在企业运营上也有激进和稳健、短期和长期的区别。如果二者的契合度比较高,则关系较为协调;反之则相反。
⑤为了便于建模分析,文中将投资人与企业家等管理者的关系协调、合作良好的状态记为“合作”,反之则为“不合作”。
⑥投资人和管理者都要承担企业的经营风险,那么按照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收入分配原则,投资人和管理者按照契约分享企业的合作剩余。但是投资人更注重投资回报套现和短期收益,而管理者则更注重市场运营和长期收益,故管理者相对于投资人而言,更趋于风险厌恶。
参考文献
[1]李春琦,石磊.国外企业激励理论述评[J].经济学动态,2001,(6).
[2]刘惠萍,张世英. 基于声誉理论的我国经理人动态激励模型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5,(4).
[3]雷井生,林莎. 企业家声誉对控制权配置影响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12).
[4]夏纪军,张晏.控制权与激励的冲突:兼对股权激励有效性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8,(3).
[5] Fama E.Agency problem and the theory of firm[J].JournalofPolitic Economy,1980,(88):288-307.
[6]邓大松,王增文. 声誉激励机制对投资管理人的激励约束效应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2008,(5).
[7]黄群慧,李春琦.报酬、声誉与经营者长期化行为的激励[J].中国工业经济,2001,(1).
[8]燕志雄,费方域.企业融资中的控制权与企业家的激励[J].经济研究,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