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规划设计原则

规划设计原则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规划设计原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规划设计原则

规划设计原则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问题;措施;设计原则

一、城市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城市规划设计忽视对环境的保护。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建设一方面带来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焕然一新的城市面貌,另一方面却对城市的生态环境产生强烈的冲击。虽然国家也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些法律法规仅仅流于形式却难以得到落实。

2、城市规划设计缺乏长远性。首先,城市基础设施规划滞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其次,生态环境规划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再有,没有科学有效地分区规划,使整个城市功能布局、用地平衡、资源配置等都处在模糊的状态。

2、城市规划设计的地方特色不鲜明。有些城市规划设计不是结合本地区的人文、历史、地理、景物等实际来搞规划,而是贪大求洋、舍近求远,搞大而全、高而空的规划;不是结合自己经济能力、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等实力和功能来搞规划,而是在出政绩、顾眼前、想局部等心态和目的下定规划,因而出现一个模式、一张脸或者功能不齐、配套不全的城市设施现象。

二、加强城市规划设计的措施

1、加强规划设计理论的研究。城市规划要注重务实,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加强应用理论的研究,以动态地解决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可以说,城市规划中规划研究是基础,规划技术是保证,规划实施是关键。(1)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的必然选择,实现经济社会文化人口等的协调发展是当代城市发展的主流。城市规划建设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所难免,但要采取科学合理的规划措施把这种消极影响降到最低,要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贯彻到规划的各个层面上。(2)人性化的规划理念。城市规划是一项与城市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主体,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身发展的关系。所以说,不管怎样规划,首先应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如果一个城市规划不是从人的思路出发,再完美的技术条件、再雄厚的物质投资都是微不足道的。应该把城市的规划提高到人性的高度来对待,让城市规划体现人文关怀。

2、科学合理的实施规划设计。(1)在规划目标和规模确定上要实事求是。我们的基本国情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还很弱,经济的增长方式比较粗放,科学技术的含量不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效调控和管理城市的经验不足。因此,把握好城市建设节奏,科学制定城市总体规划的目标,合理确定城市人口,面积等主要指标,防止盲目扩大城市规模,防止随意占用土地资源,防止任意调整行政区划,防止人为刺激投资扩张至关重要。(2)在规划布局和利益分配上要合理。我们说城市规划是门理论结合实际的科学,并不等于说规划是个绝对真理,可以谋求城市发展方方面面都获得利益分配上的最大化和用地布局上的最高理想,其功能是通过规划手段综合分析、统筹安排、分清轻重缓急,使各项建设布局得当、利益适量、协调发展、相对合理、追求的是城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综合效益。尤其要加强历史文化保护,风景名胜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和维护公共利益。加强住宅及交通、环保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努力解决群众住房难,出行难等问题。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完善公共安全措施、提高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使城市的各项建设能够得以可持续发展。

三、城市规划设计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整合原则。(1)要正确处理好城市规划设计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的辩证关系。任何城市都有一个形成发展、改造更新的过程,城市的近期 建设是远期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既要保持近期建设的相对完整,又要科学预测城市远景发展的需要,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了长远发展,要为远期发展留有余地。(2)应当使城市的发展规模、各项建设标准、定额指标。计发程序同国家和地方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3)要处理好城市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的辩证关系。注意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和市容环境卫生建设,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城市传统风貌、地方特色和自然景观;不能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以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影响城市发展为代价,避免重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要使城市的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同步进行。

2、经济原则.(1)要本着合理用地、节约用地的原则,做到精打细算,珍惜城市的每一寸土地,尽量少占农田。不占良田。土地是城市的载体,是不可再生资源。我国耕地人均数量少,总体质量水平低,后备资源不富裕,必须长期坚持“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方针。(2)要量力而行,科学合理地确定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和定额指标,对一些重大问题和决策进行经济综合论证,切忌仓促拍板,造成不良后果。我国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资源占用与能源消耗过大,建设行为过于分散,浪费了大量宝贵的土地资源。因此,在城市发展中要把集约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对城币发展中可能出现的矛盾的预见性,为城市更新预留政府控制用地,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生态原则。规划设计是一门综合艺术,需要按照美的规律来安排城市的各种物质要素,以构成城市的整体美,给人以美的感受,避免“城市视觉污染”。(1)要注意传统与现代的协调,保护好城市中那些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设施、名胜古迹的同时,也要注意体现时代精神,包括使用新材料、新工艺。(2)要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协调,建筑格调与环境风貌的协调。城市规划设计需要通过对建筑布局、密度。层高、空间和造型等方面的干预,体现城市的精神和气质,满足生态的要求。

4、安全原则.(1)编制城市规划设计应当符合城巾防火、防爆、抗震、防洪、防泥石流等要求。在可能发生强烈地震和严重洪水灾害的地区,必须在规划中采取相应的抗震、防洪措施;特别注意高层建设的防火防风问题等。(2)还要注意城市规划设计的治安、交通管理、人民防空建设等问题。如城市规划设计中要有意识地消除那些有利于犯罪的局部环境和防范上的“盲点”。

5、社会原则.所谓社会原则,就是在城市规划设计中树立为全体市民服务的指导思想原则,尽量满足市民的各种需要。(1)设计要注重人与环境的和谐。人是环境的主角,让建筑与人对话,引人公园、广场成为市民交流联系的空间,使市民享受充分的阳光、绿地、清新的空气、现代化的公共设施、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2)大力推广无障碍环境设计。城市设施不仅要为健康成年人提供方便,而且要为老、弱、病、残、幼着想,在建筑出入口、街道商店、娱乐场所设置无障碍通道,体现社会高度文明。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应从城市规划设计开始。我们必须自觉地运用广泛的知识与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来规划设计城市安全、环境、建设等方面,以促进城市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郭玲玲.浅析现阶段我国城市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

规划设计原则范文第2篇

关键词:居住区;规划设计;以人为本

居住区是一个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休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居住区规划是城市详细规划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城市规划的重要步骤,其目的是为居民创造舒适、便利、卫生、安全、美观的居住环境,满足人们对居住的需求。目前,有关我国的居住区规划设计理论是为适应现代化生活和交通的需要而提出的,并随后形成了一系列规划原则和手法。随着城市的不断成长,居住区层面的规划内容与目标也在不断地变化,相关理论在不断地补充、完善,在东西方学者的努力下,关于居住区规划理论研究的发展经历了从偏重物质功能提高到注重人文内涵,再上升至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探索。

1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原则

现代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作为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考虑城市经济的发展状况、城市特色、文化背景、民风习俗,根据整体环境和具体需要来综合设计,应充分体现国家人居战略目标最基本的发展需求,要符合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具体而言,应遵循以下原则:

1.1整体性原则

完善建筑群空间布局艺术性、避免单一呆板兵营式的组群布局,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融洽,可持续发展三大原则。建筑形式和空间规划应具有亲切宜人的尺度和风格,居住社区环境设计应体现对使用者的关怀。要满足不同年龄层次的活动需要,为其提供相应社区服务设施,在满足生理需求的同时注重居民的精神生活,通过对物质形态精心规划设计以及对住户组织活动特性的研究创造更多积极空间,促进住户之间的相互交往,提高其防范性和睦邻性。

1.2满足多元化要求

运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适应家庭结构的多元化、住区智能化、及私人汽车进入家庭的转变提供满足各阶层住户需求的住宅类型,如别墅、小高层、高层、多层洋房、公寓住宅;在安全性、私密性、舒适性原则下,应广泛诸如单身、两口之家、三口之家、两代居、老年人居等多种人口结构,最大限度的满足住户使用需求。运用新技术和新材料可以使建筑造型做到更丰富,使立面新颖,色彩搭配协调,细部装饰美观多样统一。

1.3突出生态质量,提高文化品位

低容积率、高绿地率、设置大面积绿地(生态性)、分散组团绿地(可达性),应当关心绿地率,并非绿化率(绿地率指小区绿地与组团绿地占小区总用地百分比,不包括宅前或公建绿地;绿化率指空地和平屋面绿化百分比)。增加文化设施、交流场所,尊重历史文脉,形成一种风格、一种特色、一种品位。

2案例分析

2.1项目概况

惠州大亚湾新园华府居住区,位于惠州大亚湾是一个美丽迷人的海湾,她濒临南海,与深圳接壤,与香港隔海相望。规划建筑面积约13万余平方米,其中商业面积逾2万平方米.容积率3.99,共计六栋,层数分18-30层不等。

2.2设计理念

根据项目的区位及环境条件,我们提出了该工程的总体规划指导思想:

1)强调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化弊为利,使江岸、干线与周边大型开发这三大特点均能为项目带来效益。①充分利用地块地块及周边片区环境品质的提升,充分体现海滨城市的风情气韵。②充分利用地块处于城市主要交通干线的区位,发挥临街商业效益并强化配套;③在靠近干线的中区发展开放型的商业中心辐射小区内外大片区域,利用周边企业的人气造旺商业,提升小区物业价值和区域地位。

2)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从布局形式、空间尺度、环境氛围与单体设计各方面营造亲和感和人情味。强调个性化的情感空间,与景观有机结合,体现其休闲、康居等多重功能。景观环境尊崇时尚、自然、简约的设计思想,紧扣生态化、人性化、科技化等主题,注意整体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

3)强调建筑与环境的交融一体,体现建筑的环境美与环境的建筑美。景观紧密配合建筑布置,并作局部屋顶绿化,使景观融合建筑并成为建筑延伸的一部分。庭院内部通过底层部分架空绿化,强化住宅区内视觉上的通透性即可达性,做到内外空间的自然交融。

2.3设计特点

1)动静分明的功能分区。总体规划一方面注重对内部景观的打造,将规划分为两个围合的组团,住宅与商业完全脱离减少外界噪音的干扰,保证住宅组团内部安静、安全,临街发挥交通便利地段的商业功能;另方面利用功能分区的应变把繁忙交通干线对住宅区干扰的不利方面转化为增加社区商业价值的有利方面。使商住各区功能明确,闹静区分,各尽其用。

2)打破常规的自由布局。根据地区市场倾向,规划在传统南北座向布局的格局上,塔楼与商业裙楼还以围合形式布局,将中心大景观设计于小区内部中央;以景观为主导布局建筑物,创新的自然村落式布局使尽量多的单元享有内部空间景观,并基本保证户户有景,取得较好的景观均好性。灵活错落的布局使多数住户有较大的景深视野并因对视少而享有较好的私密性。

3)流动交融的景观体系。在环境与景观方面,该工程的总体规划强调连绵不断的绿化体系和流动的景观空间,强调区内外环境的交融渗透、园林与建筑的和谐、步移景异的人景互动总体规划、美化和利用景观统一,同时注重内庭景观空间的营造。

4)人车分流的流线设计。组团采用人车分流的设计,使组团内部成为完全的休闲园区,住户在车库停车后即可直接从各栋连通车库层的电梯直达住所。区内车道的数量、尺度与形态充分考虑安全性、休闲性、景观性与经济性。

5)开敞对流的房型设计。住宅单体设计为一梯六户,南北朝向。户型设计充分满足功能要求,住宅厅房流线分明,干扰少,各功能分区明确,通风采光良好,明厨明卫,经济合理。电梯厅自然采光通风,提高公共空间品质。每栋楼的电梯间设计成开敞通透的阳光中厅,达到较高的使用率同时给人舒适的感觉。

6)丰富精致的“建筑风景”。在设计上,一方面,我们强调小区建筑对外区景观的利用,另一方面,我们也注重小区建筑本身应成为外部大环境中的一处亮丽景点。建筑外立面造型设计以简洁明快为主调,采用欧式建筑风格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的设计手法,创造具有识别性、统一性的丰富立面造型。其具体表现在空间尺度、造型、外墙建筑材料和色彩上。尺度上主要通过阳台、门窗、屋顶等打破大片墙面所造成的沉闷感,创造怡人的亲切尺度。住宅造型丰富,单体造型不仅考虑本身的完整及独立性,同时也满足组合成排后的整体效果,做到高低错落,丰富有序,拼合效果统一而有变化,形成富有韵律的波浪形天际线。

7)亲和温馨的家园气氛。设计从总体到单体、从建筑到环境、从室内到室外、从主体到细节,处处刻意营造亲切宜人的社区氛围,通过规划布局、空间形式、流线设计、建筑形象、园林风格、物业配套与管理系统等各方面配合,真正给住户一种“家的感觉”

3结束语

规划设计原则范文第3篇

关键词:墓地景观;设计原则;景观规划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6-0214-02

本文对于如何消除传统墓园给人的阴森、不详。结合中国的殡葬文化,探索切实可行的公园化墓园、生态化墓园、环保型墓园、资源型墓园的设计方法。

一、墓地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一)明确定位

墓园的定位是指其在城市发展进程中的角色问题。其定位,一般根据城市整体层面的墓园布局并结合现有的内容进行整合。墓园所处的地理位置、规模大小、性质等,都对墓园的定位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其所属类型来看,有盈利性的、纪念性的、公益性的墓园等。

要准确的给出墓园的定位,就不能拘泥于墓园本身特点就事论事,还需要应用“系统论”方法,从更宏观的、整体的层面上来研究确定公园的特色。在具体的规划设计中,应从城市综合性墓园的外部情况与内部情况两方面来作分析。在外部资源分析中,着重对文化资源、游人资源、服务业资源、土地利用状况、交通资源等作出了解和分析。在基地内部环境资源中,对自然资源、文化底蕴、现有活动资源等进行分析与总结。

(二)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原则

突出特色因为整个园区是背山面水,南面平地挨着水库,地势也很平坦,北边为山坡地。所以在规划中利用南面平地的优势,修建了一条以环形道路贯穿在墓地之中,墓地坡向汇集在基地中心面向南面的水面,如祥凤翱翔于水面。在相应岸边的四周结合园区堆一些微坡地形,增强景观层次。

(三)生态规划原则

城市园林墓园的生态规划首先是对城市周围的荒山荒坡进行生态勘测和评价,根据城市的出生率、死亡率,科学的确定墓园的位置、面积和发展速度。并保证人人平等。在墓园的建设方面,主要是处理好荒山荒坡的绿化与殡葬的关系,大力发展占地最小,绿化面积最高的殡葬形式,使人口死亡后骨灰能很快的进入化学循环,并科学的选择绿化树种,使荒山荒坡尽快恢复生机。在墓园的规划与建设方面,总之是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观,与城市的发展规划要同步。

(四)尊重民族文化的原则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风水文化一直影响着殡葬的改革,如今风水文化重新流行于海内外,并成为许多人殡葬活动中不科学的指导思想,陈传康先生甚至提出“风水现代化”观念。但是,风水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其中一些合理内核被部分风水师们弄得荒诞不稽。所以在发扬风水文化思想时,坚持其合理的文化,并正确引导当代殡葬观念的改革有着很重大的意义。

1、进一步推行火葬,城市区域逐步提倡并推行树葬。

在推行火葬的同时,很多地方开始提倡树葬。火葬首先由于干净卫生、占地面积小、费用低、环境后患小等有点被广大人民所接受,因此火葬在全国推行范围非常广,已打下坚实的文化和物质观念基础。风水文化的核心观点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这种观念从古至今一直深刻的反映在“入土为安”以及老子的“返朴归真的理念中。在那些受风水思想影响极深的中国群众之中,他们强调老了必须有人养,死了必须有地方安置,对死者的纪念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话题。而生与死也成为人类永远的主题思想。因此,风水文化观念要求那些孝顺的生者能为死去的亲人的遗体及骨灰能找到一块能够好好安息的“风水宝地”,希望死者安息,尽一片孝道,同时希望这快宝地能给自己带来福气。就因为风水文化的这些思想也给提唱树葬打下了坚定的文化基础。在那些思想文化较高的城市里,大力提倡树葬、建立生态园林墓园这一殡葬形式。“树葬”就是在墓园区,生者为死者种植一棵树,将死者的骨灰直接葬入树下的泥土中。树前留一墓碑或者编号留作纪念。这样骨灰直接入土既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又成为树木的营养成分,真正做到“入土为安”,因此树葬和风水文化中“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相结合,符合广大中国民众的习俗,值得提倡。而骨灰复归泥土,既符合生态循环,又符合风水文化中“若阴、阳之气,则循环无方,聚散相求,细蕴相揉,益相兼相制屈伸无方,则运行不息”的循环理论和“世代轮回”观念。从环境保护角度看,树葬既绿化了荒山又不会造成环境后患,又利于土地的循环使用。同时,我国每年又将近900万人死亡,如果我们全部提倡树葬,每年将会植树900万棵,而这些树也会被那些植树的生者和园林管理人员的呵护,成活率很高,这样大大促进了我国的绿化建设。另外,树葬也又利于破除迷信,提倡节约的新风气,对精神文明建设也有重大的意义。

2、通过风水文化中“拆成”原理,将荒山进行人工生态建设,使人死后能很快进入生物循环,为创造良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是我国殡葬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风水文化中对墓穴的选择通常是要有山有水,而且土壤地形通气排水都好,这样环境通常被认为是“风水宝地”,而很多地方不满足这些要求的地理环境,古人就使用风水术中的“拆成”法。既根据地理环境将一些不好的环境通过适当的组织和改造,并适当的布置,使其变为人们所需的宝地。因此,在环境建设方面,将难以利用的荒地秃岭利用风水术中的“拆成”法,原来生态恶劣,绿化少,水土流失严重的荒山,通过现代化的建造技术,人工的将其建设成环境良好的墓园,甚至可人为的构筑成符合死者生前“与天地合一、入土为安”以及生者所信仰的“祖先有灵、灵魂不死”心理要求,如“青龙、卧虎、朱雀、玄武”等结构这样既保护环境,又解决了城市土地紧缺的问题。

(五)公园化原则

现代化的墓园要摆脱那种阴森、恐怖的气氛,要赋予她一种祥和、宁静的公园式气氛。陵园公园化的核心是把陵园建设成一个大公园,通过艺术化的规划、墓葬的多样化区分、漠北的合理放置、园林道路的曲折、绿化的修饰、园林小品的合理结合,建一座公园式陵园。为祭奠亲人们创造休息、冥想的场所。

(六)阴事阳做的原则

当人们一进入墓园时,首先看到是草坪、鲜花、湖泊、和一些与墓园很协调的建筑(业务房)、园林小品等等,而不是一排排墓碑。耳边则传来的是悠扬的轻音乐,天上飞的白鸽,水中游的鱼,完全给人一种心理上的轻松感,消除了传统意义上陵园给人们带来的那种心理压抑感。

(七)注重陵园建筑的地方性和时代性原则

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重新构造,这样既体现了现代民居中的自然、朴实的风习,同时使墓园建筑具有现代感。

(八)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首先考虑到来客扫墓、祭祀的时候,在布局、绿化、人员流动和车辆流动等方面做好充分准备。实施封闭式的管理,在墓园内部配有电脑管理系统,永久的保存先人的一切资料,这样在后者祭拜时可以在视听馆内看到先人的一切资料,以此怀念。

(九)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墓园的建设与房地产开发是不同的。她是以“逐步建设、滚动开发”的模式运行。这样可保证墓园的可持续发展,做一块,卖一块。首先地理位置相对普通的地方进行开发,慢慢形成区域形状的大规模,再将一些地理优势大的地方进行开发,这样就避免了浪费土地资源,同时也会有更高的经济回报。

二、墓地景观规划设计的建议

(一)以点带面引导环保葬

环保葬并不再是就一个土葬,而是有很多形式并存的。植树藏、室内葬、艺术葬、鲜花葬、居家葬、壁葬、塔葬、墓穴葬、海葬、空葬等都是主张绿色、自然的回归,给活着的后人一种生存空间。其实就是一种可持续循环发展的墓葬形式,同样也是在一定方面引导了绿色景观空间和游闲放松空间的形成。这种方法与火葬比起来不需要处理烟方面的环保问题,但同时这种新的方式也是对人类的历史文化和宗教的新挑战。在能否推光方面还得需要时间的考验。所谓的环保葬,就是在现代技术下,将装死者用的棺材使用农业作物秸杆材料做成,这样外观既富丽大方又实惠,同时在地底下可以天然降解成大自然的物质,而地面植树作为纪念。这样也绿化了自然。绿色环保葬和传统的殡葬形式相比有很多的优势,如完全的是归属了自然,而且在环境方面也大幅度的改善,人在死后,将其埋在指定的绿化地带,地面上植树不能立坟,以树代替坟来祭祀。严禁用水泥修建坟墓。要立石碑,这样更美善了土地与生态之间的建设关系。照这样发展下去,我国的生态环境会得到很大的改善。而这个环保棺材在埋到地底下后分解出的物质是有机物,这样增加了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和肥力。在生态学观点中,土壤是所有自然界中的生物栖息和葬身之处,在它们生命运动中排出的排泄物和死亡后的残体,最后都溶进了大自然,分解成了营养的有机物质。自然界的这些循环给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生命的延续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环保棺材的推广也为自然界的循环做出了贡献,并且为我国节约了很多良好的木材,那么也减少了对大自然森林的破坏,从而提高了森林覆盖率。有效的保护了森林资源。环保葬主要是以人为本,“入土为安”的观念也在人们心中深深扎根,从科学的角度看,“入土为安”它符合了生态中物质循环的科学规律。环保葬主要是让死者真正享受到“入土为安”的权利,让死者能做到对大自然最后的一份奉献。随着社会的进步,综合素质的提升,人们都能意识到,如其花很多钱去建造一个豪华的墓室。还不如花这么多钱去建造一座环保性质的园林墓园。政府应该大力引导和鼓励群众在墓园内大面积植树造林,种植花草。根据地理形式,适当的规划园林。或者建造经济实用形园林,建造成果园、花园、苗园等等经济性作物。随着这些园林的推广和实用,改善了环境和气候,也会造福后人。我国目前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发展,在保持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满足人们的日常基本需要和物质文化需要。我国目前的环境形势以及是国家高度重视,所以在大力保护自然资源、保持资源的循环实用、大力发展森林和城乡的生态建设。

(二)优化传统殡葬形式

社会的发展,墓葬形式也在社会的变化中慢慢形成诸多的形式。火葬慢慢开始代替了土葬,而火葬却是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不是近段时间才兴起的。早在唐代时期,因为佛教的影响,火葬就被迅速推广,因为火葬解决死人与活人争地的问题,而且一直被人们所推广。但是因为社会的发展,火葬也出现了很多问题,火葬造成环境污染,在火葬过程成浪费一些可燃性资源,而这些资源的使用并不是为了解决人类获取新的物质生产而消耗,也不是为了改善人类生活状况而消耗,而是处理尸体的消耗。它利用电力或者可燃性材料将尸体焚化,除了保留很少一部分的骨灰。

参考文献:

[1]张一兵.景观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7年,ISBN:9787305045080.

[2]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

规划设计原则范文第4篇

1 以人为本的含义

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

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需要从两个方面来把握。首先是“人”这个概念。“人”在哲学上,常常和两个东西相对,一个是神,一个是物,人是相对于神和物而言的。中国历史上的人本思想,主要是强调人贵于物,“天地万物,以人为贵”。在现代社会,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作为一种发展观,人本思想都主要是相对于物本思想而提出来的。其次是“本”这个概念,提出以人为本,不是要回答什么是世界的本原,而是要回答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什么最重要、什么最根本、什么最值得我们关注。以人为本,就是说,与神、与物相比,人更重要、更根本。

1.2以人为本在城市建设中的理解

城市的创造者是人,城市的建设者是人,城市的使用者是人,城市的延续者是人,城市的更新者也是人,人是城市的灵魂,在城市建设中以人为本就是要将人放到更重要、更根本的位置,不能本末倒置,不能舍本逐末,要将人的需要作为第一位的要素来考虑,将人的真实感受作为衡量城市建设的主要标准。

城市规划中的几个误区

注重平面和模型设计

城市规划设计中,规划师们往往形成的习惯是用平面、模型说

明设计意图,由平面开始着手,绞尽脑汁的采用各种平面布局方式,追求形式各异的平面布局效果,然后通过模型形成俯视的全景展示。但是,平面、模型是否能够真正的体现人的真实感受?有人会说模型是对设计对象一个整体直观的表现,但人们观看模型的视角形成的印象是鸟瞰的效果,这在人的日常生活中除了偶尔登高或乘飞机外基本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在规划中要解决人走在大马路上视觉感受到建筑群高低错落和周围的环境相映成趣的效果,这些,模型是体现不出来的。

2.2经济效益占主导地位

从建设流程看,开发商和建设单位为了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往往将以人为本仅仅作为书面文字和口头说法提出来,而在设计中会责令设计人员按照他们的意图将建筑密度和容积率提高到最大值。当我们责备规划师作品质量不高,精品少,真正的艺术创作微乎其微时,他们却也在抱怨,理由是他们的作品在经过了业主的几轮修改完善后,原有的设计面目全非,设计人员成了制图的工具,但他们是一边抱怨一边维持着已经形成的游戏规则,开发商或者建设单位是他们的经济来源和生活的支柱,开发商或建设单位借他们的手或笔方可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在这种相互依附的生存规则下,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可能就被忽略了,人的位置予以后置,经济利益作为第一需求被放到了首要位置。

2.3照搬雷同现象普遍

千城一面成为了对城市印象评价最为直观的一个词,从一个城市进入另一个城市,人的感受并没有随之变化,在不同的城市间穿梭,却感到像在一个城市畅游,照搬套用的设计手法是的想象雷同的城市越来越多,但细细品味每个城市的地域文化、风俗习惯却又各有特色并不完全相同。规划师如果将人们日积月累创造的文化与城市形象剥离开来,完全照搬套用其他城市固有的模式,这样的城市建设显然是违背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城市的吸引力和人气可能会大大降低,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也会慢慢淡忘掉城市自身的特色,城市的历史文化得不到延续,城市原有的魅力可能会马慢慢褪去。

城市规划中的以人为本

塑造宜人的城市空间

城市设计是为人的,从人的行动出发,我们才能设计出杰出的城

市,城市空间就是人的空间,为人考虑是设计的全部。记得听一位学者说过,他在上大学的时候他的专业老师带着学生进行规划设计时,边设计边与学生一起不断地在规划现场中漫步体验,从不同角度以人的真实尺度去体验怎样设计可以听见什么,看见什么,碰见什么;怎样设计可听不见什么,看不见什么,碰不见什么,从而塑造出宜人的城市空间。当我们在中国古代园林中畅游时也经常被中国园林设计师们的以人为本设计手法深深的打动,曲径通幽,小桥流水,鸟语花香,这些带给我们的是最为愉悦的心理感受,我们应向先辈们学习,细心体会中国园林的精妙之处,研究先辈们是如何设计人的运动、视线和心情,运用何种方法设计出那种丰富的空间。塑造宜人的城市空间,实际上就是在设计人的行动,设计人的运动、视线和心理感受。当我们在真实的城市空间中体会到了设计的既定意图,实现了理想的身心体验,就达到了为人的目的。

3.2打造彰显个性的城市风貌

城市与城市之间好比人与人之间,有相似之处但并不是完全相同,每个城市都具有与众不同的特色,从各种特色中提炼出主要特色,最终形成城市风貌,这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另一个城市最为直观的印象。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如何打造彰显个性的城市风貌,成为了城市树立品牌效应的切入点,规划师费尽心思的搜寻各种方式方法在作品中展现各式各样的的城市形象,最终发现人类自身缔造的文化遗产是最为宝贵的财富,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城市风貌,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文化通过城市风貌展现着城市的文明和历史。文化的缔造者是人,享受者也是人,从对历史文化积淀的挖掘、概括,再到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和更新,承传历史文脉,这一系列的设计思路体现在城市设计中将会给城市形象带来全新的面貌,给人带来全新的精神享受,也将大大激发人们的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城市的历史底蕴也将不断加厚,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由此会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3.3制造人情浓厚的居住环境

人类社会的形成最初就是由人的群居生活演变而来的,人不能孤立的存在于社会上,人是有情感的,人与人需要交往和交流,这体现在城市居住环境中也就是以人为本。制造人情浓厚的居住环境就是要求规划师在设计时并不是简单的排房子,而是要站在人的角度打造相互交流沟通的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共享的公共场所,营造人与人互助互帮互爱的温情氛围,为建设和谐社会增砖添瓦。一般的小区两栋楼之间的用地除了硬化的宅前小路外就是成片的草坪,草坪中偶尔种几棵树,当人们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往往只能短暂停留,人们迎面碰到也只是打个招呼擦肩而过,如果设计一个凉亭,安排几个座椅,设置几个石桌石凳,或许人们就会自然而然的聚在一起聊天谈心,邻里之间的友爱关怀自然建立起来,温情小区就变为现实。

3.4场地设计兼顾人的感受

3.4.1 与地形地貌相结合

地形地貌是规划师在设计中必须尊重和倾心利用的自然生态要素。从高山、丘陵、盆地到平原、江河湖泊,世界各地的自然特征丰富多样。在设计中应紧密融合具体的地形地貌,灵活布局,与自然相互渗透,组织自由开放的环境空间,来构成各具特色的、精致的立体画面。例如,在山地可以依山构建高低错落的多层次竖向环境空间,充分发挥采光、日照、观景及高密度的空间效益;在平地则可以采用集中式布局的内向型环境空间,以方便生活和节约用地。

3.4.2 将绿化、水体融入设计

绿化不仅是环境污染的溶剂,也是人与自然的“纽带”,并且已经成为规划设计的要素之一。建筑室内外空间与绿色空间相互渗透;向三度空间创造,形成垂直空间绿化。从而达到保护和美化环境的目的,让使用者对自然的梦想成为现实。水是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重要自然资源,也是环境与生态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利用天然水体的“动态”组成自由开放的环境空间,以达到“活化”环境的目的。

3.4.3 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能源与资源

太阳能:人类要获得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要采用各项节能技术,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要进行新能源的开发。随着城市、建筑、公共空间和基础设施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太阳能技术正在多方面发挥其巨大潜力。太阳能作为一种无污染的绿色能源,最具有潜力和推广价值,它对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生活品质具有积极的影响。

风能:建筑的室内外空间中必须保证有效的自然通风措施。针对当地具体的气候特点,最大限度地利用和引导自然通风。采取的手段主要有:利用树木的位置和建筑的布置引导组织自然通风;利用风压和热压作用,通过楼梯间和通风竖井组织气流;加大局部开敞空间的尺度以利于房间的遮阳、通风和散热;采用底层架空以增强建筑物的通风、防潮功能,保证水平通风的通畅和均匀。通过以上措施,不仅可以实现了微气候调节,还能改变以往室内空间单调的弊病,创造出变化丰富的空间和适宜的环境,以促进入与自然环境的对话。

规划设计原则范文第5篇

关键词: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引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住宅区的园林景观设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此,在倡导节能减排与生态保护理念的今天,加强对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问题的研究,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

1、设计遵循生态原则

学者们一致认为:生态居住区应该达到节能、节地、节约资源、节省材料、太阳能运用,无害化、减少废弃物、注重材料、能量和资源的重复运用和循环运用等要求。住宅小区园林景观遵循生态原则就是要求各项工程在施工时不要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去谋取利润,要遵循自然条件最大程度控制人工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为了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可以在设计中融入生态学等理论。

2、设计遵循因地制宜原则

科学合理的运用当地条件,尽可能减少工程的施工量,如此一来不仅可以降低投资成本,而且可以得到很天然的景观,和人工修饰的景观相比,当然是天然景观的视觉效果更佳。既然是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在选择种植的植被时当然要考虑不同地域的气候特点以及当地土壤的需要。

3、设计体现地方特色

不同地方气候条件不同,导致居民的生活习惯和户外活动需求不同,因此在设计时要要做出不同的方案。北方四季分明,冬春风沙大,因此绿化首先从防护功能出发,而夏季则应考虑通风,遮阴和降温为居民打造一个舒适环境;为了方便居民的户外活动,在空间组织上应考虑不同年龄段居民的需求;在道路,小广场的安排上,还必须考虑日常生活上的行动方便以及突发事件发生后的防灾及人员疏散问题,因此绿化种植不应阻碍交通。

4、设计贴近人们需求

人们的需求是小区景观设计的努力方向,所以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一定要贴近业主需求,保证一切园林景观设计都是从居民角度出发。符合居民需求的景观设计才能被居民真心接受,才能使住宅小区园林景观的发展充满动力。

5、设计要与建筑相符

园林景观的设计取决于建筑的特色。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周围景观设计要更加贴近自然;具有传统色彩的建筑周围的景观要偏向于古朴;具有现代流行元素的建筑周围的环境也要赶得上潮流。因此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要有机的结合。

6、设计要明确居住区功能要求

住区景观对所有住户具有心理调适的功能,能给人以家园感,促进社区居民民主和自主精神的形成。对于一些玩耍健身的场所声音较大应安排在远离住宅建筑物的区域,或集中设置在会所等地,以免干扰居民的正常休息。对于一些观赏景观可以安排在离住宅建筑物的区域较近的地方,有利于净化空气,放松心情。

7、设计要富有层次感

居住区的景观规划中层次感会使住区中公私动静变化有致,使人们能感知到该环境的美好,空间的人性化,愿意在这里驻足。居住区本就应当由许多人性化的小空间构成,人们在尺度、形式不同的空间内找到满足自身需求的空间除靠建筑的围合来划分空间,还可利用植物来营造一个个“围而不闭,疏而不透”的空间氛围。通过乔木、灌木的巧妙搭配,高低错落,可形成多样的空间层次。

二、居住区园林景观优化设计

1、保留原有植被

在小绿地的建设中,常常会忽略一个问题,就是保留场地的原有植物,当然并不是全部保留,而是对植物的生长状况和景观效果进行考察,该留则留。一般在城市发展中很难将原生的植物群落保留下来,次生群落和人工植被倒是较为常见,因为它们与环境,有相对稳定的关系,通常就会保留下来。

2、协调植物关系

众所周知,“互惠共生”是指两个物种在长期共同生存的环境下产生的互相依存,互相惠利的关系,比如,真菌共生,地衣就是藻菌结合体;一种植物的分泌物对另一种植物有利,就像黑接骨木和云杉根;反之,有胡桃和苹果、松树与云杉等,这些都应当是受到重视的。

3、完善其功能性

当前城市居住区与传统的居住区相比,景观环境的设计与规划显得更加地重要,同时还将景观环境设计单独进行立项,以建设高质量、高品质的住区景观环境。在居住区项目规划过程中,应当确保景观规划与设计的早期介入,这样便可以有效地利用地形、地貌以及各种植被资源,并确保各类景观元素的科学分布以及园林景观绿化与建筑结构的和谐相处,实现其绿化功能。较之于传统的居住区景观设计而言,当前的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更注重居住区的功能性。在当前居住区规划与设计过程中,必须把人与景观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构筑一个全新的生活空间。首先,应当增加接触地面的可能性,即创造一些适宜各人群活动的场地以及各样式的屋顶花园;其次,景观设计中应融入水的内涵,这是东方的水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并以此为基础营造一些亲水、听水、观水以及戏水的生动场景;最后,将硬性景观与软性景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比如将车库、坡地、台地以及宅前屋后的各种构造有机地协调起来,使其充满活力。

4、植物营养空间的定位

园林绿化中的植物搭配以美观为主,而设计师也需要考虑植物个体之间的关系。自然界植物的分布受到气候、土壤、光照等因素的影响,出现水平及垂直分布现象。不同的植物分布在不同的营养层,这就要求人工栽植需符合自然群落构成的规律。小型的绿地一般两个配植层次就可以了,也就是乔木与小灌木、乔木和地被层,其优点是,充实顶层,中空留虚,视线通透,避免出现郁闭感,也满足了对营养空间的需求。

5、模拟自然群落结构,保证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的理论体现了群落和环境物种的丰富程度、变化程度、均匀程度和其稳定性、群落相互之间的关系。专家认为,在一个稳定的群落中,其对群落的时空条件、资源利用等都是互相补充,并非直接竞争,因此,系统越复杂、群落也就越稳定。同样的,在园林景观中也要保持物种多样性,协调与自然的关系。在满足自身的同时尊重并尽可能满足其他物种。

在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就必须要通过生态建设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减少废物产生率增强其生态的服务功能。在我国的城市生态设计中,需将审美、精神、生态功能三者有机结合,为城市建立一个良好的景观格局,同时运用现有的相关知识,以促进资源利用、循环再生、减少排放,让城市走环境良好的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

6、重视水景,动静结合

自古以来,水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同样绿化环境也少不了它。居住区的绿地规划设计,有水容易,成景难。想要水景设计成功,一是水质,二是水形。还要保持水不断的流动,做到真正的“活水”,避免成为一潭死水,让住户天天避而远之,叫苦连天。

因而,想要做到真正活水,就要对水进行补充、排泄、循环净化等一些列的设计。大多数是以瀑布、涌泉作为动力推动水流动,造成水位落差让水自然流动,做出溢水、涓流等动态的水景。因为坡度的不同、水面的宽窄也不同,也就造成了不同的水深,不同流速,这样也可以促进水的流动。同时,还要考虑到交通、娱乐生产等等的因素,并开挖水渠将土方堆成高低起伏的地形,不仅自然,且节省费用。在流域附近的绿地用自然水灌溉,形成对雨水的回收利用,促进水循环。还可以在周边布置一些石块、亭台等将空间错开构成景观,以各种形式加大景观深度。

结束语

人们生活水平和自我意识不断提高的同时,给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带来了巨大挑战。实际上现代城市居住区园林环境景观设计是一门艺术,其发展任重道远,值得我们去细细的品味与研究。

参考文献

[1]龚雪松.城市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分析[J].民营科技,2011.